通識部分
一、地理學
1、《亞洲自然地理》,劉德生等編著,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版。
2、《地理學它的歷史、性質和方法》,(德)阿爾夫雷德赫特納(Alfred Hettner,1859—1941)著,商務印書館1983年5月第一版。
3、《地理學性質的透視》(Perspective on the Nature of Geography),(美)R哈特向(RHartshorne)著,黎樵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第一版。
4、《地理學與地理學家》RJ約翰斯頓著,唐曉峰等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4月版。Johnston R J, A question of place,Lodon: Arnold,1991。
5、《文化地理學》1998)。(英)邁克-克朗(Mike Crang)著,楊淑華等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6、《世界農業地理總論》。張同鑄等編著,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
7、《中國的氣候及其極值》,林之光著,商務印書館1996年2月版。
8、《中國災荒史記》,孟昭華編著,中國社會出版社1999版。
9、《中國救災史》,鄧拓著,北京出版社1998年出版。
10、《中國大洪水:災害性洪水述要》,中國書店1996年12月版
11、《災害與我們》,羅祖德、徐長樂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年10月第一版。
12、《陝西曆史人口地理》。薛金拴 著,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13、《二十世紀中國重災百錄》,錢鋼、耿慶國主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
14、《明代華南農業地理研究》,王雙懷著,中華書局2002年出版。
15、《大滅絕——尋找一個消失的年代》,許靖華著,三聯書店1997年1月第一版。
二、神學(另發)
三、歷史學
1、《歷史研究》,(英)阿諾爾德湯因比(Arnold Toynbee,1889—1975)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2、《歷史的真相》,(美)喬伊斯阿普爾、比林恩亨特、瑪格麗特雅格布著,劉北成等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馬克布洛赫(Mark Bloch,1886—1944)《歷史學家的技藝》(未完稿,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版.
4、《在中國發現歷史》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1984。(美)柯文(Paul A. Kohen,1934-)著,中華書局1989年7月版。
5、《地球上的人們——世界史前史導論》,(美)BM費根(Fagan, Brian M.)著,雲南民族學院歷史系民族學教研室編譯,文物出版社1991年9月版。
6、《世界文明史》,(美)伯恩斯(Burns)等著,羅經國等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出版。
7、《中華大帝國史》,(西)門多薩(Escobar y Mendoza, Antonio)著,何高濟譯,中華書局1998年7月版。
8、《中國社會史》,謝和耐(Jacques Gernet)著,耿昇譯,江蘇人民出社,1997年1月第一版。
9、《劍橋中國晚清史》,(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2月版。
10、《劍橋中華民國史》,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11、John K. Fairbank: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ambridge, Harvard Univ. Press, 1948 中譯:《美國與中國》,(美)費正清( 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著,張理京譯,世界知識 出版社,1999年版。
12、《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美)麥克法誇爾(MacFarquhar,R.)、費正清(John Fairbank)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13、《費正清對華回憶錄》(美)費正清著,知識出版社1991年5月第一版。
14、《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仁宇著。三聯書店1992年2月第一版。
15、《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美)石約翰(John ESchrecker)著,王國良譯,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
16、《中國的現代化》,(美)吉爾伯特羅茲曼(Gilbert Rozman)主編,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版。
17、《解析中國》。(美)古德諾(Frank j.Goodnow)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18、《中國疆域沿革史》(1938)。顧頡剛、史念海著,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
19、《東北地方史》,寧夢辰 著 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0、《停滯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法)阿蘭佩雷菲特(Alain Peyrefitte)著,王國卿等譯,三聯書店1993 年出版。
21、《中國古代民本思想與農民問題》,盟祥才、傅永聚主編。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出版。
22、《草原帝國》,(法)勒尼格魯塞(Rene Gsousset,1885-1952)著,魏英幫譯,青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3、《中西封建社會比較研究》,馬克垚著,學林出版社1997年版。
24、《中國歷代民食政策史》,馮柳堂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4月版。
25、《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胡適著,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一版。
26、《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及其敵人——1796——1864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美)孔飛力(Philip A.Kuhn)著,謝亮生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27、《十八世紀中國的官僚制度與荒政》,(法)魏丕信)Pierre-Etienne Will)著,徐建青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
28、《十六世紀明代中國財政與稅收》。黃仁宇著,阿鳳等譯 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29、《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美)費維愷(Feuerwerker,Albet) 著 虞和平等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30、《大中國志》,(葡)奧伐多塞默多(Alvaro Semedo,漢名曾德昭)著,何高濟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31、《中國革命的歷史透視》,(美)石約翰(John ESchrecker)著,王國良譯,東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
32、《鮑威爾對華回憶錄》,(美)(美)J.B.鮑威爾著,邢建榕等譯,知識出版社1994年9月第一版。
33、《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郭沫若著,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34、《中國食人史》,黃文雄著,台灣前衛出版社2005 年 4 月 1 日出版。
35、《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巴黎,1986年》,(法)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著,張富強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月版。
36、《甲午戰爭前後之晚清政局》,石泉著,三聯書店2004年出版。
37、《歐洲史》(History of Europeby),(法)J阿爾德伯特(J.Aldebert)等著,蔡鴻濱等譯,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
38、《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法)布羅代爾(Fernand Braudel)著,三聯書店1992年11月第一版。
39、《伯羅奔尼撒戰爭史》Thucydides. The Peloponnesian War,(古希臘)修昔底德(Thucydides,前460/455-400)著,謝德風譯,台灣商務印書館2000出版。
40、《德國通史》。丁建弘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年出版。
41、《劍橋歐洲經濟史(第一卷):中世紀的農業生活》。M.M.波斯坦(Postan, Michael Moisey)主編,郎立華等譯,經濟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42、《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著,賈士蘅譯,錢進校。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43、馬克布洛赫(Mark Bloch,1886—1944)《法國農村史》(Caracteres originaux de l』histoire rurale Francas,,1913。中文版余中先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44、馬克布洛赫(Mark Bloch,1886—1944)《封建社會》(La societe feodale,1939-1940,中文版張緒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45、《法國革命史(1789-1814)》,(法)米涅(Mignet.M.)著,北京編譯社譯,商務印書館1977年版。
46、《蘇聯劇變深層次原因研究》,陸南泉、姜長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5月版。
47、《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陳之驊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48、《歷史》,(古希臘)希羅多德(Herodotus,前484-430/20)著,王已鑄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49、《世界通史資料選輯》,端木正等編譯,商務印書館1964年出版。
50、《十八世紀前中國與歐洲的接觸》(1923),(德)利奇溫(Adolf Reichwein,1898-1944)著,朱傑勤譯,商務印書館1962年出版。
51、 《維新舊夢錄》,朱維錚、龍應台編,三聯書店2000年出版。
52、《中華帝國對外關係史》,(英)馬士(Hosea Ballou Morse,1855-1934)著,張匯文等譯三聯書店, 1957年出版。
四、文化人類學、語言學
1、The first new science,Vico,Giambattista(1668- 1744),1725,1730,1744。漢譯:《新科學》,(意大利)揚巴蒂斯塔維柯著,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出版。
2、L』me primitive,Levy Bruhl,1927。中譯(法)列維布留爾《原始思維》 ,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丁由譯。
3、The 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Theoder Wiesengrund Adorno,etc.1959。
4、Sigmund Freud(1856-1939),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 Die Traumdeutung,1899。Three Essays on the Theory of Sexuality / Drei Abhandlungen zur Sexualtheorie,1905。The Ego and the Id / Das Ich und das Es,1923。Civi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 Das Unbehagen in der Kultur,1929。An Outline of Psycho-Analysis / Abri der Psychoanalyse,1940。
5、《法西斯主義群眾心理學》,(奧)威爾海姆賴希(Wilhelm Reich)著,張峰譯,重慶出版社1990年8月版。
6、《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 Bon,1841-1931) 著,馮克利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出版。
7、《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1863),(德)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1832-1920)著,李維、沈烈敏校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版。
8、《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德)威廉-馮-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1767 -1835)著,姚小平譯,商務印書館 1999年出。
9、Henri Maspero :La Chine Antique,Paris Boccard,1927。
10、《漢語史稿》,王力著,中華書局, 1980。
11、The Idea of Nature ,Oxford,1945。中譯:《自然的觀念》,(英)柯林伍德(R.G.Collingwood)著,吳國盛、柯映紅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2、《中國文化的特質》,劉小楓著,三聯書店1990年2月版。
13、《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研究》,梁景和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4、《文化的解釋》,克裡福德格爾茨(Cliford Geertz,1926-)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版。
15、《知識考古學》(法)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著,謝強等譯,三聯書店1999年6月版。
16、《行為主義》,(美)約翰布魯德斯華生(Watson,john Broadus 1878—1958)著,李維譯,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7、《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美)許倬雲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18、《天生反叛》Born to rebel,(美)弗蘭克J薩洛韋(Frank J. Sulloway)著,曹精華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版。
19、《日性良知與月性良知》,(美)默裡斯坦因(Murray Stein)著,喻陽譯,東方出版社1998年9月第一版。
20、《嫉妒與社會》,(奧地利)赫爾穆特捨克(Helmut Schoeck,1922-)著,王祖望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2月版。
21、《美國的中國形象》,(美)哈羅德伊薩克斯(Harold R. Issacs)著,丁殿華等譯,時事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2、《德國思想家論中國》,(德)夏瑞春編,許雅萍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出版。
23、《中國人的性格》,(美)史密斯(Arthur H.Smith,1866-1943)著,樂愛國等譯,北京學苑出版社1998年出版。
24、《變化中的中國人》,F.A.羅斯著,公茂虹等譯,北京時事出版社1998年出版,該書最早出版於1911年。
25、《中國人的精神》,辜鴻銘著,陳高華譯,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出版。
26、Village Life in China,Arthur H. Smith(1845-1932),1899。中譯:《中國鄉村生活》,(美)明恩溥著,秦悅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27、《中國人生活的明與暗》,(英)麥高溫(J. Macgowan,?─1922)著,朱濤、倪靜譯,時事出版社1998年1月第一版。
28、《從猿到人人的進化》,(法)讓沙林(Jean Chaline)著,商務印書館1996年9月第一版。
29、《發現西藏》,(瑞士)米歇爾泰勒(Michael Taylor)著,耿昇譯,中國藏學出版社,1999年1月版。
30、《人類死刑大觀》,(法)馬丁莫內斯蒂埃著,漓江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袁筱一等譯。
31、《英使謁見乾隆紀實》,(英)斯當東(Georgr Staunton)著,葉篤義譯,上海書店1997年出版。
32、《人與自然》,(德)狄特富爾特(Ditfurth,Hoimar V.)、瓦爾特(Walt)編,周美琪譯,三聯書店1993年12月版。
33、《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美)查爾斯霍頓庫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著,包凡一、王源譯,華夏出版社1999年出版。
34、《遊民社會與中國文化》,王學泰著,學林出版社1999年版。
35、《難以捉摸的中國人》(1993),(英)彭邁克(Michael Harris Bond)著,楊德譯,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第一版。
36、《兩種文化》(1959),(英)斯諾(Charles Percy Snow,1905-1980)著,紀樹立譯,三聯書店1994年3月第一版。
37、《獨角獸與龍——在尋找中西普遍性中的誤讀》,樂黛雲,勒比雄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出版。
38、《人論》,(德)恩斯特卡西爾(Ernst Cassirer,1874-1945)著,甘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5年12月第一版。
39、《走出蒙昧》,(美)詹姆斯-亨利-伯利斯坦德(J-H-Breasted)著,周作宇、洪成文 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40、《人類史》(1929),(英)G-埃利奧特史密斯著,李申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出版。
41、《人類的由來》,(英)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1882)著,潘光旦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42、Saussure, Ferdinand de. 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 Paris : Payot, 1969.
43、J. Barr, Comparative Philogy and the Text of the OT, 1968。
44、Macro, VIII, s.v, 「Semitic Language」; Encyclopaedia Judaicam XIV, s.v. 「Semitic Language」 (C, Rabin) 。
45、E. Ullendorf, Is Biblical Hebrew a Language? Studies in Semitic Language and Civilizations, 1977。
46、T. Boman, Hebrew Thought Compared with Greek, Eng. Tr. 1960。
47、A.R. Johnson, Vitality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thought of Ancient Israel, 1949.
48、 James W. Voelz: What does this mean? Principles of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in the Post-Modern World, St. Louis, 1997, pp.93-104.
五、哲學、科學
1、《形而上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λη ,約384-322)著,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3月版
2、《哲學史講演錄》,(德)黑格爾(Georg Wilhem Friedrich Hegel,1770 -1831)著,賀麟、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1978年12月第一版。
3、《西方哲學史上卷》,(英)羅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1872-1970)著,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9月第一版。
4、《哲學史教程》,(德)文德爾班(Windelband Wilhelm,1848~1915)著,羅達仁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
5、Edwin Arthur Burtt,The Metaphysical Foundations of Modern Physical Science,Atlantic Highlands,New Jersey:Humanities Press,1952,reprinted edition 1980
6、《牛頓自然哲學著作選》,(美)H-S.塞耶編,王福山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1年出版。
7、《愛因斯坦晚年文集》,方在慶等譯,中國海南出版社2000年出版。
8、《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庫恩thomas s.kuhn著,李寶恆、紀樹立譯,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出版。
9、《通過知識獲得解放》(英)卡爾波普爾Karl Raimund Popper,1902-1994著,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年10月版。
10、《理性、真理與歷史》(美)普特南(Hilary Putnam,1926-)著,李小兵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2月第一版
11、《本雅明文選》,(德)瓦爾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 1892-1940)著,陳永國、馬海良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2、《自達爾文以來~自然史沉思錄》,(美)吉爾德(Gould.J.A.)、瑟斯比(Thursby.V.V.)著,田名譯,三聯書店1997年10月第一版。
13、《健全的思想》,(法)霍爾巴赫(Paul-Henri Ditrich d』Holbach,1723-1789)著,王蔭庭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出版。
14、《自然的體系》,霍爾巴赫著,管士濱譯,商務印書館1964(上冊)、1977年(下冊)出版。
15、《柏拉圖全集》牛津大學1953年版。中譯:王曉朝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16、《尼可馬克倫理學》,亞里士多德(Αριστοτλη ,約前384年—322)著,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17、《實用主義》,(美)威廉詹姆士(WilliamJames,1842—1910)著,陳羽綸、孫瑞禾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
18、《道德與立法原理導論》,(英)邊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著,時殷弘譯,商務印書館2005年新版。
19、Martin Jay: 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Los Aneles/London, 1996。
20、《人類理智新論》,(德)萊布尼茨(G.W.Ieibnlz,1646-1716)著,陳修齋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出版。
21、《文學對抗哲學——從柏拉圖到德裡達》,(美)馬克-愛德蒙森(M.Edmundson)著,馬曉冬、王柏華譯,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年出版。
22、《科學的社會功能》,(英)JD貝爾納(J.D.Bernal) 著,陳體芳譯,張今校,商務印書館1982年11月版。
23、《精神現象學》,黑格爾(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 著,賀麟、王玖興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24、《十三經註疏》,卷十三。(清)阮元校刻,北京中華書局影印本,1979年。
25、《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1891-962)著,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19年出版。
26、張岱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8月版。
27、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28、《中國文化史導論》,錢穆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
29、《國史新論》,錢穆著,北京三聯書店2001年出版。
30、《中國哲學的特質》,牟宗三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31、《徐復觀文集》,李維武編,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2、《杜亞泉文集》, 許紀霖、田建業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33、《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1930-)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
34、《國學常識》 曹伯韓 著,上海,文光書店1947。
35、《中國文化的展望》,殷海光著,中國和平出版社1988年版。
36、南懷謹著《中國佛教發展史略》、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出版。
37、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年出版。
38、南懷謹著《禪宗與道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年出版。
39、南懷謹著《中國道教發展史略述》,老古文化事業公司1988年出版。
40、《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著,陳立夫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
41、《科學中的革命》(Revolution in Sciece),(美)科恩(I.Bernard Cohen)著,魯旭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9月版。
42、《形而上學的恐怖》,(英)萊斯澤克柯拉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著,唐少傑等譯,三聯書店1999年9月版。
43、William C.Dampier :A History of Scienc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Philosophy and Religion,1929。中譯:《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係》,(英)WC丹皮爾(William C.Dampier)著,李珩譯,商務印書館1975年9月第一版。
44、《希臘思想的起源》,(法)皮埃爾韋爾南(Jean-Pierre Vernant)著,泰海鷹譯,三聯書店1996年6月第一版。
45、《純粹理性批判》(1871),(德)康德(Immanuel Kant(1724 -1804)著,藍公武譯,商務印書館1993年出版。
46、《歷史理性批判文集》,(德)康德(Immanuel Kant(1724 -1804)著,何兆武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年出版。
47、《時間與自由意志》,(法) 柏格森(H. Bergson,1859-1941)著,吳士棟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出版。
48、《存在與時間》,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1966)著,陳嘉映、王慶節譯,三聯書店1987年版。
49、《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周輔成編,馮友蘭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出版。
50、《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出版。
51、《理想國》,柏拉圖著,郭斌等譯,商務印書館1994年出版。
52、《西方哲學原著選讀》,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53、《尼各馬可倫理學》,亞里士多德著,苗力田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出版。
54、《亞里士多德全集》,苗力田主編,顏一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55、《論有學問的無知》,(德)庫薩的尼古拉(Nicholas,of Cusa, Cardinal,1401-1464)著,尹大貽、朱新民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
56、《新工具》,(英)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著,許寶騤譯,商務印書館1984年出版。
57、《談談方法》,(法)笛卡爾(Rene Descartes,1596-1650)著,王太慶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出版。
58、《人類理解論》,(英)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著,關文運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出版。
59、《人性論》,(英)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著,關文運等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
60、《最後的沉思》,(法)彭加勒(Henri Poincare,1854-1912)著,李醒民譯,華夏出版社1995年出版。
61、《叔本華文集》,(德)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1789 – 1860)著,鐘鳴等譯,中國言實出版社1996年出版。
62、《權力意志——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德)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 ,1844-1900)著,張念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出版。
63、《存在主義》,(美)W-考夫曼(Kaufmann.W.)編著,陳鼓應等譯,商務印書館1987年出版。
64、Stephen Hawking: A Brief History Of Time ,1988。中譯:《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英)史蒂芬霍金(1942-)著,許明賢、吳忠超譯,湖南科學 技術出版社2002 年出版。
65、《科學的歷程》,吳國盛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66、《自然科學的哲學》(The Philosophy of Natural Science ,1965),(美)卡爾 G 亨普耳(Hempel C.G.)著,張華夏譯,三聯書店1987年出版。
67、Hempel C.G.:The Function of General Laws in History,Journal of Philosophy,1942
68、Alan F. Chalmers 1976,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Science ?中譯:《科學究竟是什麼》,(澳)艾倫查爾默斯著,邱仁宗譯,河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年出版。
69、《現代自然科學概論》,袁運開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70、《物理學》,亞里士多德著,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71、《哥白尼革命》,(美)托馬斯庫恩(Thomas Kuhn,1922~1996)著,吳國盛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2、Feyerabend, Paul K.(1989)Against Method. Outline of an Anarchistic Theory of Knowledge. 3rd ed. London: Verso。中譯:《反對方法》,(美)法伊爾-阿本德著,周昌忠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年版。
73、《天體運行論》,(波蘭)哥白尼(Copernicus Nicholas,1473-1543)著,葉式輝譯,武漢出版社1992年第1版。
74、《科學與方法》,(法)查爾斯亨利龐加萊(Jules Henri Poincare,又譯作彭加勒,1854-1912)著,李醒民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75、A History of the Sciences,Stephen F. Mason,1962。中譯《自然科學史》,(英)斯蒂芬F梅森著,周熙良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
76、《20世紀科學技術簡史》,李佩珊、許良英主編,科學出版社1999年版。
77、《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英)李約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1900-1995)著,陳立夫等譯,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8、Helge Krag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iography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中譯:《科學史學導論》,(丹麥)赫爾奇克拉夫著,任定成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79、Hacking, Ian,Representing and Interven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中譯:《科學哲學與實驗》,以昂-海金著,蕭明慧譯,台北桂冠出版社1991年出版。
80、Hanson, Norwood Russell,Patterns of Discovery : An Inquiry into the Conceptual Foundations of Sc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
81、Kuhn, Thomas S.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3r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5。
82、Lakatos, Imre (1970).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ternational Colloquium Proceedings, 1965.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中譯,《批判與知識的增長》,(英)伊姆雷拉卡托斯著,周寄中譯,華夏出版社1987年出版。
83、Phillips, D. C.:Philosophy, Science, and Social Inquiry. Contemporary Methodological Controversies in Social Science and Related Applied Fields of Research.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7。
84、Polanyi, Michael(1962). Personal Knowledge. 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reprinted ed., 1998. London: Routledge.
85、Popper Karl R.(1959). 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 Reprint ed., 1992. London: Routledge。中譯:《科學發現的邏輯》,(英)波珀(又譯波普爾),查汝強、邱仁宗譯,科學出版社1986年出版。
86、武際可《力學史》,重慶出版社,2000 年出版。
87、《遠西奇器圖說錄最》,上海商務印書館,民國二十五年出版),鄧玉函(Johann Terrenz Schreck,1576 1630)、王征合著。
六、經濟學、社會學
1、Franois Quesnay:Tableau economique ,1758。
2、Adam Smith(723-1790):The Wealth of Nations,Great Britain:The Chaucer Press,First published 1776。
3、Adam Smith(723-1790):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1759。
4、An Essay on the 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s it affects the future improvement of society with remarks on the speculations of Mr. Godwin, M. Condorcet, and other writers By T. Robert Malthus,1798。
5、《經濟分析史》,(美)約瑟夫熊比特(Joseph Aiois Schumpeter)著,朱泱等譯,商務印書館1991年11月版。
6、《經濟學》,(美)約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著,黃險峰、張帆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三版。
7、《經濟學原理》,(英)馬歇爾(AlfAlfred Marshall,1842-1924)著,上卷朱志泰譯;下卷陳良璧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8、《全球視角的宏觀經濟學》,(美)傑弗裡薩克斯(Sachs, JD)、費利普拉雷恩(Larrain, FB)著,費方域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版。
9、《有閒階級論——關於制度的經濟研究》(1899),(美)凡勃侖(T.Vcblen,1899)著,蔡受百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10、John R. Commons:Institutional Economics. Its Place in Political Economy, 1934。
11、Douglass C. North:Structure and Chanse in Economic History,1981。
12、Douglass C. North:Institutions, Transaction Costs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Long Run,1993。
13、《市場或政府——權衡兩種不完善的選擇》,(美)查爾斯沃爾夫(Charles Wolf)著,謝旭譯,中國發展出版社1994年2月第一版。
14、《制度分析與發展的反思》,奧斯特羅姆、菲尼、皮希特編,王成等譯,商務印書館,1992。
15、Ronald H. Coase:The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of Production 1992。
16、《新制度經濟學》,埃瑞克G菲呂博頓、魯道夫瑞切特著,孫經緯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1998。
17、《政治與市場~世界的政治經濟制度》Politics and Markets,(美)查爾斯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著,王逸舟譯.,三聯書店1994年11月新一版。
18、Ivan Szelenyi,Urban Inequalities Under State Sociali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19、Ivan Szelenyi :Socialist Entrepreneurs,Polity Press, 1988。
20、Karl Polanyi(1886-1964),Trade and Market in the Early Empires, 1957。
21、《自由與繁榮的國度》,(奧)路德維希馮米瑟斯(Luduig von Mises,1881-1973)著,韓光明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5年版。1927年德文版書名是《自由主義》,1962 年在美國出版英譯本,名為《自由與成功的共同富裕》。
22、《財產與自由》,(美)詹姆斯.布坎南(James M Buchanon,1993著,韓旭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
23、Free to Choose,Rose Milton Friedman,1980。中譯:《自由選擇——個人聲明》,胡騎等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出版。
24、Poverty and Famines :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Amartya Sen ,1981。
25、Development as Freedom, Amartya Se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
26、《中國的過渡經濟學》,盛洪主編,三聯書店1994年6月第一版。
27、《論農業》,(古羅馬)瓦羅著(M.Terentius Varro)著,王家綬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6月第一版。
28、《長江三角洲近代大工業與小農經濟》。林剛著,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29、《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家》。(美)弗裡曼(Edward Friedman)等著,陶鶴山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出版。
30、《鄉土中出國生育制度》,費孝通著,北京大學版社1998年版。
31、《中國農業演變之探索》,(台灣)毛育剛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出版。
32、《文化、權力與國家1900-1942年的華北農村》,(美)杜贊奇著,王福明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33、《中國的現代化》(1974-1981),(美)吉爾伯特羅茲曼(Gilbert Rozman)主編.)主編,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4、《農民經濟組織》,(俄)A恰亞諾夫(AV Chayanov,1888—1939)著,蕭正洪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
35、《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現代經濟的起源》,(美)WW羅斯托(Rostow, Walt W.)著,黃其祥等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12月版。
36、Douglass C.North and Robert Thomas):The Rise of Western World:A New Economic History,1973。《西方的興起》,道格拉斯-C-諾斯、羅伯特托馬斯著,厲以平、蔡磊譯,華夏出版社1988年出版。
37、The Pursuit of Power:Technology,Armed Forces,And Society since A.D.1000,1982。中譯:《競逐富強——西方軍事現代等待化歷程》,(美)麥尼爾著,倪大昕、楊潤殷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
38、Max Weber,Wirtschaft und Geselischaft,1921。《經濟與社會》,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1864-1920)著,林榮遠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出版。
39、《人類行為的經濟分析》,(美)加裡S貝克爾(Gary S.Becker ,1930-)著,王業宇譯,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0、《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選》,(德)齊美爾(Georg Simmel ,1885-1981)著,林榮遠編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02年出版。
41、Andre Gunder Frank:Grunder A. Frank, Dependent Accumulation and Underdevelopment 1969-1970。中譯:《依附性積累與不發達》,(德)安德烈岡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1929-2005)著,高銛、高戈譯,譯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2、《凱恩斯文集:精英的聚會》,(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著,劉玉波、董波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出版。
43、F﹒A﹒Hayek(1899-1992):Economics and Knowledge,1936。
44、《經濟、科學與政治》,(英)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1899-1992)著,馮克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45、《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英)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1899-1992)著,鄧正來譯,三聯書店2003年。
46、Gunnar Myrdal (1898 —1987):nquiry into the Poverty of Nations,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l968。中譯:《亞洲的戲劇——南亞國家貧困問題研究》,(瑞典)岡納繆爾達爾(Gunnar Myrdal)著,方福前譯,北京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出版。
47、《歐洲中世紀經濟思想資料選輯》,傅舉晉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出版。
48、《配第經濟著作選讀》,(英)配第威廉(William Petty 1623—1687)著,陳東野等譯,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
49、《論降低利息和提高貨幣價值的後果》,(英)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著,徐式谷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50、《魁奈經濟著作選》,(法)魁奈(Franois Quesnay,1684-1774)著,吳斐丹等譯,商務印書館1979年出版。
51、《政治經濟學概論》,(法)薩伊(Jean-baptiste Say,1767~1832)著,陳福生等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出版。
52、《資本主義與自由》,(美)米爾頓弗裡德曼(Milton.Friedman)著,張瑞玉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
七、政治學、法學
1、《政治學》,(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吳壽彭譯,商務印書館,1965年版
2、《東方專制主義》,魏特夫(Karl Wittfogel)著,徐式谷、奚瑞森、鄒如山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年版。Karl A. Wittfogel, Oriental Despot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otal Power, Yale Univ Pr January 1, 1967。
3、《顧准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革命中的中國——延安道路》,1971。美 馬克-塞爾登(Mark Selden)著,魏曉明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出版。
5、《為什麼美國沒有社會主義》,(德)W-桑巴特(Wemer Sombart)著,賴海榕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3年出版。
6、《論美國的民主(上卷)》,(法)托克維爾(Tocqueville, Alexis)著,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
7、《論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著,孫立堅等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11月第一版。
8、《晚年毛澤東》,陳明顯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第一版。
9、《法哲學原理》(德)黑格爾(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 – 1831)著,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61年6月第一版
10、Government by The People,J.M.Burns,J.W.Peltason T.E.Cronin ,PrenticeHall.Inc.1990。
11、《民主的歷程》,(英)約翰鄧肯(John Duncan)編,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2、《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法)邦雅曼貢斯當(Constan)著,閻克文,劉滿貴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12月版。
13、《當代歐洲政治思想》,(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Salvo Mastellone)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6年出版。
14、《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英)米勒(David Miller)、波格丹諾(Vernon Bogdanor)主編,鄧正來等編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6月第一版。
15、《當代學術入門:政治學》,(美)肯尼斯-米諾格(Kenneth Minogue)著,龔人譯。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出版。
16、Liderai Democracy and Political Science ,JamesW.Ceaser,1990。
17、Politics:Who GetsWhat, When, How,Harold D.Lasswell,1936。
18、Political Philosophy History?LedStrauss,Joseph Cropsey,1986。
19、The new revolution in politicalscienc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david easten ,1969。
20、The End of History?,Francis Fuknyama,1989。
21、Hand Book of Political,Science,Fred.I.Greenstein,NelsonW.Polsby,1975。
22、Friedrich A. Hayek (1899-1992),The Road to Serfdom ,1944。
23、Friedrich A. Hayek (1899-1992),The Fatal Conceit,1988。
24、《法律、立法與自由》,(英)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1899-1992)著,鄧正來、張守東、李靜冰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
25、《經濟、科學與政治》,(英)哈耶克(Friedrich A. Hayek,1899-1992)著,馮克利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
26、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Friedrich A.Von Hayek ,1959。
27、Ideas and Issues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Dwight Waldo,1967。
28、Leviathan,Thomas Hobbes,1651。
29、Acountry Study Politics inChina,James R. Townsend、Brantly Womack,1986。
30、Der Staat,Franz Oppenheimer,1909。
31、《古代的國家——起源和統治形式》,(德)羅曼-赫爾佐克(Roman Herzog),趙蓉恆譯,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出版。
32、《政治的罪惡》Political Crime,(法)路易斯博洛爾著,蔣慶等譯,改革出版社1999年4月第一版。
33、《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德)哈貝馬斯(Juergen Habermas,1929-)著,曹衛東等譯,學林出版社1999年出版。
34、Edward W. Said(1935-2003):Orientalism,New York,Vintage Books, 1979。
35、Edward W. Said(1935-2003):Culture and Imperialism, New York: Vintage Books,1994。
36、Karl Raimund Popper:The Poverty of Historicism,1938。
37、Karl Raimund Popper: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1945。
38、《法國革命論》(1790),(英)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著,何兆武等譯,商務印書館1998年8月第一版。
39、《法律的文化解釋》,梁治平編,三聯書店1994年10月版。
40、《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美)卡爾-J-弗裡德裡希 (Carl J ,Friedrich著),周勇、王麗芝譯,梁治平校,三聯書店1997年8月版。
41、《法律與革命——西方法律傳統的形成》(1983),(美)哈羅德-J-伯爾曼(Harold J.Berman)著,賀衛方等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年9月第一版。
42、John Locke(1632-1704):Two Treatises Of Civil Government,1689,1690。
43、John Stuart Mill(1806-1873):On Liberty,1859。
44、《重申自由主義——選擇、契約、協議》(1991年),(英)安東尼德雅賽(Anthony de Jasay)著,陳茅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出版。
45、Jurgen Habermas:Legitimations probleme im Spatkapitaliemus,1973。
46、Seymour Martin Lipest,Political Man: The Social Bases of Politics,1981。
47、《第三波——20世紀後期民主化浪潮》,(美)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上海三聯書店1998年10月版。
48、《憲法的政治理論》,(美) 肯尼斯-W-湯普森編,張志銘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
49、John Rarls:A Theory of Juctice ,1971。
50、John Rarls:Political Liberalism,1996。
51、Property As A Guarantor Of Liberty,James M.Buchanon,1993。
52、Robert Nozick :Anarchy,State and Utopia,1974。
53、《極權主義的起源》,(德)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 ,1906-1975)著,林驤華譯,台北時報出版公司1995年出版。
54、《舊制度與大革命》,(法)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著,馮棠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年出版。
55、Gustave Le Bon(1841-1931),The Psychology of Revolution,New York,,1913。
56、《法國革命論》,(英)埃德蒙柏克(Edmund Burke,1729-1797)著,何兆武,許振洲,彭剛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57、《論美國的民主》,(法)托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1805-1859)著,董國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年出版。
58、《復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論》,(美)文森特奧斯特羅姆(Vincent Ostrom)著,毛壽龍譯,上海三聯書店1999年6月版。
59、《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塞繆爾P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著,王冠華等譯,三聯書店1989年7月版
60、《當代歐洲政治思想》,(意)薩爾沃馬斯泰羅內(Salvo Mastellone)主編;黃華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7月版。
61、《社會契約論》,(法)讓雅各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著,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62、《論法的精神》,(法)孟德斯鳩(Charles de Secondat, Baron de Montesquieu1689-1755)著,商務印書館1961年11月第一版。
63、《形而上學的國家論》,(英)霍布豪斯(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1864-1929)著,汪淑鈞譯,商務印書館1997年版。
64、《自由主義》,(英)霍布豪斯(Leonard Trelawney Hobhouse,1864-1929),朱曾汶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出版。
65、《關於國家的哲學理論》The Philosophical Theory of The State,(英)鮑桑葵(B.Bosanquet,1848-1923)著,汪淑鈞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66、《國家篇-法律篇》,(古羅馬)西塞羅(MarcusTulliusCicero,前106-43年),沈孰平等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67、《法學總論》,(古羅馬)查士丁尼(Justinian I,482-565),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
68、《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著,馬清槐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69、《憲法資料選編》,北京大學憲法教研室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年出版。
70、《論世界帝國》,(意)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著,朱虹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71、《君主論》,(意)馬基雅維利(Niccolo Machiavelli,1469-1527)著,潘漢典譯,商務印書館1985年版。
72、《論出版自由》,(英)密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著,吳之春譯,商務印書館1958年版。
73、《西方法律思想史資料彙編》,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
74、《神學政治論》,(荷)斯賓諾莎(Benedict Spinoza,1632-1677)著,溫錫增譯,商務印書館1963年版。
75、《古代法》,(英)梅因(Sir Henry Maine,1822-1888)著,沈景一譯,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76、《代議制政府》,(英)約翰-密爾(John Stuart Mill,1806-1873)著,汪瑄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77、《自由與權力》,(英)阿克頓(Lord Emerich Edward Dalberg Acton1834-1902)著,侯健等譯,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八、文學類,其他
1、《中國文學史》,袁行霈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2、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一九二五年北京北新書局編輯出版。
3、《文學的歷史》,(英)呢爾-格蘭特(Neil Grant)著,喬和鳴等譯,希望出版社2003年出版。
4、「二十四史」:《史記》(漢司馬遷)、《漢書》(漢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裴注三國誌》(晉陳壽)、《晉書》(唐房玄齡等)、《宋書》(南朝梁沈約)、《南齊書》(南朝梁蕭子顯)、《梁書》(唐姚思廉)、《陳書》(唐姚思廉)、《魏書》(北齊魏收)、《齊書》(唐李百藥)、《周書》(唐令狐德棻等)、《隋書》(唐魏徵等)、《南史》(唐李延壽)、《北史》(唐李延壽)、《舊唐書》(後晉劉昫等)、《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舊五代史》(宋薛居正等)、《新五代史》(宋歐陽修)、《宋史》(元脫脫等)、《遼史》(元脫脫等)、《金史》(元脫脫等)、《元史》(明宋濂等)、《明史》 (清張廷玉等)。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9月出版。
5、《清史稿》(全48冊),趙爾巽等撰,中華書局1998年出版。
6、《全唐詩》、(清)彭定求等編,中華書局1960重版。
7、《歷代名臣奏議》,(明)黃淮、楊士奇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年影印。
8、《中國的家法族規》,費成康主編,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1998年出版。
9、《伊利亞特》Iliad,(古希臘)荷馬(Homeros)著,羅念生、王煥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 年出版。
10、《奧德賽》Odyssey,(古希臘)荷馬著;王煥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出版。
11、《詩學》On the Art of Poetry,(古希臘)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322)著,陳中梅譯,商務印書館1999年出版。
12、Edgar Snow(1905-1972):Red Star Over China,1937,London。
13、《徐光啟集》,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
14、《魏源集》,中華書局1976年出版。
15、《蔡元培美學文選》,北京大學出版社1983年出版。
16、《魯迅雜文全編》,漓江出版社1996年出版。
17、《民國雜文大系》,上海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8月第一版。
18、《皇宮五千年》,蘇海若著,山東友誼書社編山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出版。
19、《古拉格群島》,(俄)索爾仁尼琴(亞歷山大伊薩耶維奇索爾仁尼琴( , 1918-)著,群眾出版社1996年12月第二版。
20、《布哈林的最後歲月》,(蘇)羅伊-麥德維傑夫( ,1924)著,段稚荃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88年版。
21、《波斯人信扎》(1721),孟德斯鳩著,梁守鏘等譯,漓江出版社1995年12月第一版。
22、《見證》,(蘇)肖斯塔科維奇(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口述,所羅門伏爾科夫記錄並整理,葉瓊芳譯,花城出版社1998年1月版。
23、《文明的孩子——布羅茨基論詩和詩人》,(美)布羅茨基(JosephBrodsky)著,劉文飛、唐烈英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4、《赫魯曉夫回憶錄》,(俄)尼基塔謝赫魯曉夫( ,1894-1971)著、述弢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出版。
25、《現代的挑戰》,(英)福斯特(Forster,Edward Morgan,1879-1970)著,李向東譯,花城出版社1991年出版。
26、Harold Adams Innis :Empire and Communications ,1950;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 ,1951。
27、《法國與德雷福斯事件》,(美)邁克爾伯恩斯(Michael Burns)著,鄭約宜譯,江蘇教育出版社 出版2006年出版。
28、RussellJacoby:The Last Intellectuals: American Culture in the Age of Academe,1987。
Edward W.Said(1935-2003):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1993。
29、《中世紀的知識分子》,(法)雅克勒戈夫(Jacques Le Goff,1924年-)著,張弘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12月第一版。
30、《中國近代教育史教學參考資料》,陳學恂 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出版。《中國近現代教育思潮與流派》董寶良、周洪宇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出版。
31、《生命與醫療》,李建民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年出版。
32、《第三帝國的興亡》,(美)夏伊勒(William L.Shirer )著,董樂山等譯。世界知識出版社1979年出版。
33、《布拉格精神》,(捷)伊凡克裡瑪(Ivan Klima,1931-)著,崔衛平譯,作家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34、《文學的歷史》,History of Literature ,(英)尼爾-格蘭特(Neil Grant)著,喬和鳴等譯,希望出版社2003年出版。
35、《胡適口述自傳》,胡適口述,唐德剛注譯,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36、《先秦政治思想史》,梁啟超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
37、《希臘羅馬散文選》,王煥生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38、《白虎通義》,(漢)班固編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出版。
39、《伏爾泰隨筆集》,(法)伏爾泰(Voltaire,原名Franois-Marie Arouet,1694-1778)著,餘興立譯,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出版。
40、《美國讀本——感動過一個國家的文字》,(美)戴安娜-拉維奇(Diane Ravith)編,林本椿等譯,三聯書店1995年出版。
41、《清朝續文獻通考》,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影印。
42、《誇美紐斯教育論著選》,(捷)誇美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1592-1670)著,任寶祥等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出版。
43、《林昭,不再被遺忘》,許覺民編,長江文藝出版社2000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