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主耶穌基督的名,感謝讚美歸給天上的父神,因祂賜給我們跟隨的靈,因祂在無中創造出、從時間的大水和空間的曠野裡分別出今天的聚會;因祂也必將今日的靈糧賜給我們。願神的靈使我們的靈魂甦醒,為自己的名引導我們走義路。神也必保守我們,因祂在十字架上的勝利,使我們在敵人面前,坦然無懼地進入祂為我們擺設的筵席。願我們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阿們!
今天(2008年05月11日)是我們「網絡福音夏令營」開學的第一天。網絡時代的出現,為「福音傳遍地極」預備了更迅捷的道路。如果我們相信,人類歷史從根本上說就是福音史,那麼,我們就能更清楚理解先知所預言的:「當那日必有從埃及通亞述去的大道。亞述人要進入埃及,埃及人也進入亞述。埃及人要與亞述人一同敬拜耶和華」(以賽亞書19:23)。神曾為初期教會預備了羅馬大道,正如今天為末期的教會預備了空中走廊。今天我們在這道路上領受路加福音,而路加福音也正是關於「道路」的福音。我們分三個部分來學習「道路」這個主題。這一課是路加福音的第一課,是總論部分。我們將離開所有關於作者真偽等現代偽神學的爭吵,因為正是信心才是我們課堂裡的燈。
路加(Loukas)是Loukios的匿稱,這是一個希臘名字。保羅在歌羅西書結尾處代一些「未受割禮的人」向歌羅西教會問安,這些人包括路加和以巴弗。這證明路加是外邦人。在新約作者中,或者說在整本聖經中,只有路加不是猶太人。關於路加是希臘人,最好的證明是他自己的作品。路加福音的文字可以證明路加受過良好的希臘文化的教育,該福音書中的希臘文水準,是其它福音書所不及的。保羅也告訴我們路加是一個醫生,而從路加的兩部作品中,讀者也一再發現到一些醫學術語。此外,路加本人也深受希伯文化的影響,這在文字風格方面也多有表現。
不僅路加是希臘人,路加福音的主要讀者也是希臘人,或希臘文化熏陶下的羅馬人。路加在開篇處聲明這書是獻給提阿非羅大人的。大人(κράτιστος,most excellent)乃是對羅馬上層社會要員達人的稱呼(使徒行傳24:2-3;26:25)。按當時的習慣,接受作者獻禮的人應該承擔圖書的出版費用和發行。因此,提阿非羅這位羅馬的顯貴,不是一位被動的一般讀者,他是福音的學生,更是福音的同工。可以這樣說,路加福音是希伯來-希臘文化中的作者寫給希臘-羅馬文化中的讀者的。在這一點上,路加福音可稱為外邦人的福音。
「路加-提阿非羅」這一結構,在神學中很重要。他們代表著「希臘-羅馬」文化圈歸入了福音的版圖。瞭解人類文明史的人知道,西方文化被稱為「兩希文化」的後裔(「兩希」即希臘文化和希伯來文化)。近代以來,思想史更把希臘-羅馬文化視為人類文明的精神家園,至少現代意義上的科學和法學濫觴於此。然而瞭解聖經歷史的人更應該知道,人類犯罪後從樂園開始流散於野(創世記3),在創世記第十章,即洪水和巴別塔之後又分列國分佈全地。從此人類失去了家園,「希臘-羅馬」不過是人類從伊甸園被逐之後離家的浪子之一而已。「希臘-羅馬」轉信福音,一方面表明人類在那個文化家園中無法找到終極安慰,另一方面表明,神開始在基督裡尋找浪子回家——這條道路就是三位一體的神對人類的救贖計劃:沿途尋找失喪的罪人。路加福音中獨特的「浪子回家」的故事,不僅是路加本人的寫照,更是「希臘-羅馬」整個文明的隱喻。浪子在遠方與豬為伍,表明所在地為外邦之地;而他「浪費資財」的犯罪史,生動展示了人類各大文明背逆神之後揮霍天恩的基本存在狀況。
在這樣的背景中,我們就更能理解路加兩部作品內在的不可分割性。一直有批評者談論使徒行傳不完美的結尾——保羅被拘於獄,似乎「使徒傳記」不了了之。然而「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啟示著這樣一種內在一體性:福音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從耶路撒冷到羅馬。這就是十字架的道路,這就是福音的道路。這條道路以耶路撒冷為軸心。因此我們就能明白,在路加福音的結尾,耶穌復活升天是圍繞耶路撒冷展開的,並沒有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關於「在加利利顯現」的記載。路加福音獨特的「耶路撒冷敘事」為使徒行傳1:8節作了鋪陳:「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的結尾告訴我們,最後福音進入當時世界的中心——羅馬。我曾經說過,「使徒傳記」從根本上說絕不是關於使徒的傳記,而是聖靈行傳,是聖靈福音。福音到達羅馬預告了基督最後對世界的勝利。不僅如此,保羅系獄也再現了基督教和世界的真實關係:我們的主進入世界,世界卻不能容納祂,祂能存身的地方,首先是「馬槽」,然後是「十字架」。這是世界預備給基督和基督徒的地方。保羅在監獄中,他跟隨的正是基督的道路,他在等候自己的十字架上的榮耀。但是,人被捆綁,福音卻不被捆綁,正如起初福音是從小小的「馬槽」開始的,如今,福音正從羅馬帝國的監獄裡征服世界。
福音的「征服史」是對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征服史的征服或否定。至少在路加之前的四百年時間裡,埃及帝國、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希臘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後演繹了人類征服史的方方面面。死亡和殺戮或罪對世界征服登峰造極之處,人類救主進入世界。聖誕節前夕的人類,是一個坐在死陰幽谷中等候救主的人類。關於彌賽亞的盼望,不再僅僅屬於猶太人,而是屬於整個世界。幾個博士從東方來,他們代表著宗教和天學的走投無路。幾個希利尼人從西方來(約翰福音12:20),他們代表著科學和法學的走投無路。路加在這迎候救主的人群中,他是希臘文化中的一位治病救人的醫生。路加福音是「路加取經」的結果——他代表歐洲和希臘文化來迎接彌賽亞。也許和東方博士一樣,這位西方醫生一定目睹過無數死亡和苦難,他最後在基督那裡找到了肉體和靈魂唯一的拯救,這拯救就是愛。福音的征服史就是用來取代監獄和死亡的拯救史,是唯一的解放史和自由史。在這愛裡面,希臘文化所有崇高的理想和東方法利賽人偽善一同破碎了。
正是由於上面的背景,路加福音那份溫暖是絕無僅有的。為什麼說這部書充滿了愛和溫暖?福音給人的就是愛和溫暖。這本書的重點強調的是:第一、在基督裡的罪人得赦的白白的恩典;第二、耶穌尋找失喪的,拯救困苦低賤的;第三、救恩的普世性,這就是路加福音的普世主義;第四、強調聖靈的工作和耶穌禱告的生活;第五、路加福音是教會、特別是外邦人的啟蒙教材。
如果說馬太福音更關注國度,路加福音則關切個人,而且主要是社會中被拋棄、被隔絕、被壓迫的人:女人、稅吏、病人以及被猶太人視為神的棄物的外邦人,路加福音中卻把他們視為救恩的對象,而他們成為喜樂和讚美神的主體。比如,在路加福音中,撒瑪利亞人和猶太人被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路加福音9:54;10:33;17:16),這種普世主義精神是其它符類福音罕見的。不過關於路加福音是被壓迫者的福音、是外邦人的福音,這一點已經廣為接受,我們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去引證。值得一提的是最後這個問題:為什麼說路加福音是教會、特別是外邦人的啟蒙教材?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路加福音首先是為教會寫的,是為向世人傳福音、教育初學者入教以及教會崇拜之用。路加福音記載了耶穌主後30年的傳道,以滿足主後55-60年代的教會聚會和敬拜之用。在路加福音1:4中,路加闡明讀者提阿非羅曾是被Catechized的,即受過福音啟蒙教育的人。當然,路加福音的讀者也包括即將接受啟蒙教育者。正如使徒行傳13-28所記載的,從主後46-58年,大量的外邦人悔改信主湧入教會,路加福音大約完成於這個時間,以滿足教會的需要。路加福音的基本主題當然是宣告福音。在這大前提之下,這些基本信息圍繞入教儀式(Christian initiation)展開,包括:分別/教育(separation/catechesis,1-6);歸信/洗禮(transition/Baptism,7);交通/聖餐(incorporation/Super,9-10)等。這三大主題,逐一分佈在路加福音全書的結構之中。
與此相關,請注意路加福音前後洗禮和聖餐禮的對稱結構,而圍繞橢圓這兩個焦點,是一系列關於「宴席」的記述。「宴席」的隱喻在路加福音中很突出,這不僅表明耶穌是賤民和罪人的同席的朋友,更啟示著在神的國度裡,我們怎樣與主同在——「從東,從西,從南,從北,將有人來,在神的國裡坐席」(路加福音13:29)。
閱讀路加福音需要注意兩個文本上的問題。第一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的內在統一性;二是路加福音和保羅書信在神學上的相關性。教會在傳統上一直相信,馬可是彼得神學的整理者,而路加是保羅神學的追隨者。這是有根據的。
路加是從使徒行傳16:11開始成為保羅的同工。路加是在保羅開始他在歐洲的傳道工作時加入的。他與保羅一起到腓立比、帖撒羅尼迦,後在雅典與保羅相會。從使徒行傳20:5-6開始,路加一直到結束都與保羅同在。保羅被監禁在該撒利亞的兩年中,他一直與保羅在一起;他和保羅一起到羅馬。我們相信,保羅最後被囚的那些年,路加在他身邊。路加受到保羅神學的影響,而通過保羅書信對基督的理解來閱讀路加福音,無疑是一條正確的途徑。
關於這一點,在路加福音和保羅書信之間,有很多一一對應的例證。我們只舉一例來說明。哥林多前書15:47,保羅在那裡稱耶穌為「第二個亞當」。由此我們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路加福音中關於耶穌的家譜追溯到亞當,而不是像馬太福音那樣追溯到亞伯拉罕。與此相關,只有路加福音記載了女人在席間「挨著耶穌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路加福音7:38)這個故事。如果我們把這個故事放進創世記第3章中亞當和夏娃的背景裡,會有更清楚的看見。在那裡,「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世記3:14-15)。首先,我們知道路加福音的家譜是按馬利亞的族譜向上追隨的,這是為了應驗「女人的後裔」這一福音。其次,這個有罪的女人在耶穌腳前的舉動,不僅表明她的悔改和感恩,也把我們引回「你要傷他的腳跟」這預言中。這幅畫面預告了十字架的受難,也預告了十字架對撒但的勝利,而罪人(夏娃)在這勝利中被釋放而感恩。
如果對比創世記3:6和路加福音4:1-13,你也會發現兩位亞當面對試探的不同。事實上保羅這樣解釋了路加福音的基督論:「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2);「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拉太書2:20);「因為知道我們的舊人和他同釘十字架,使罪身滅絕,叫我們不再作罪的奴僕」(羅馬書6:6)。這也是保羅關於基督教會的基本教義。接下來我們將研究,路加福音的結構,是怎樣服務與上述神學目的的。
在三本符類福音書中,路加福音內容最豐富。就節數而言,路加福音加上使徒行傳共有2157節經文,而新約著作最多的保羅,其書信總計有2032節經文。路加福音是新約最長的作品。不僅如此,路加福音也表現出高度的文學水準。但路加福音主要不是文學作品,該書不是傳記文學,而是福音書,其核心宗旨就是宣告福音。
該書在思想上不是希臘的,而是猶太的;甚至語言風格也是閃語的,並深受七十士譯本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路加福音序言部分為經典的希臘文(1:1-4);其次,1:5-2:52部分呈現為兩希語言(Hebraic-Greek)特色;最後,3:11節以下是典型的Koine Greek (希臘共通語)。這種安排是有神學上的意圖的。1:1-4經典希臘文是定位基本受眾;1:5-2:52中兩希語言風格交匯是印證希伯來人舊約的各種預言,並把這種預言放進了普世或全球背景之下;3:11節以下是典型的Koine Greek,是面向當時整個外邦讀者的。在這個順序中,我們也可以想像福音怎樣從猶太人的信仰逐漸成為世界性的信仰。
我們首先要對比一下三部符類福音書的基本結構。在這種對比中,我們將發現不同福音書不同的神學關切。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我們贊同「符類福音問題」那些偽問題。對我們來說,符類福音之間不存在彼此反駁的問題,而是神使用不同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完成同一個使命:宣告基督。
教會傳統上認為,馬可福音是第一部福音書,因此馬可福音為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提供了基本框架。大致來說,路加福音在馬可福音的框架中插進了兩大部分內容:在馬可福音3:19和3:20節之間,插入路加福音6:20-8:3;不過更重要的是,在馬可福音9:50-10:1之間,路插入路加福音9:51-18:14。卻省略了馬可福音6:45-8:26部分。路9:51-18:14被稱為「路加旅行記事」(Lucan Travel Account或Travelogue,9:51-19:27),這獨一無二的部分,代表了路加福音的神學重心。
馬可福音貢獻的關於符類福音的基本框架(Synoptic Framework)
1、序幕:福音的「起初」、施洗約翰、耶穌受洗並在曠野試探中勝過撒但(馬可福音1:1-1:13)
2、耶穌在加利利傳道(馬可福音1:14-6:13)
3、耶穌在加利利傳道外的事工(馬可福音6:14-8:26)
4、耶穌去往耶路撒冷的旅程(馬可福音8:27-10:52)
5、結局:耶穌在耶路撒冷傳道、受難與復活(馬可福音11-16)
馬太福音的基本結構
1、序幕:彌賽亞的人性及神性譜系;舊約7大預言的應驗(馬太福音1:1-4:16)
2、第一組彌賽亞的教訓和事跡(馬太福音4:17-7:29)
3、第二組彌賽亞的教訓和事跡(馬太福音8:1-11:1)
4、第三組彌賽亞的教訓和事跡(馬太福音11:2-13:53)
5、第四組彌賽亞的教訓和事跡(馬太福音13:54-19:1)
6、第五組彌賽亞的教訓和事跡(馬太福音19:2-26:1)
7、結局:在耶路撒冷傳道、受難與復活(馬太福音26:2-28:26)
路加福音的基本結構
1、序言(路加福音1:1-1:4)
2、序幕:耶穌出生(路加福音1:5-2:52)
3、耶穌傳道前的預備(路加福音3:1-4:13)
4、耶穌在加利利傳道(路加福音4:14-9:50)
5、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旅程(路加福音9:51-19:28)
6、結局:耶穌在耶路撒冷傳道、受難、復活與升天(路加福音19:29-24:53)
必須說明的是,上面的結構框架不是「唯一正確」的。不同的學者對福音書有不同的結構分析,我在這裡只是給出一家之言。分析上面的結構,我們至少可以有以下幾個發現:
第一、馬可福音幾乎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放在結局部分,因此很顯然,馬可福音的神學重點是:耶穌在耶路撒冷傳道、受難與復活(11-16)。事實上馬可福音不斷使用kai euquV(立即,and at once,and immediately, and straightway)這個詞來表明:耶穌進入世界就是在急切中走向十字架,祂為死而進入世界,人類真正的救主是這位受難的彌賽亞。
第二、馬太福音的基本結構突出表現為五組耶穌的言行,每一組以「耶穌說完這些話」為結尾或分界線。這五部分對應著摩西五經及詩篇五大部分,結構上強化了馬太福音關於耶穌就是摩西、先知和詩篇預言的彌賽亞之主題。馬太是稅吏,是罪人,第一部福音書這樣直觀地表明了彌賽亞首先是罪人的救主。
第三、路加福音包含著兩個獨特部分:(1)耶路撒冷部分。沒有耶穌復活及復活後在加利利的顯現的記載,而是圍繞耶路撒冷,這裡的理由我們已經討論過了。(2)路加福音9:51-18:14所謂「路加旅行記事」,記載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事工和教訓,我在這裡稱之為「十字架的道路」,這是我們學習路加福音必須特別注意的部分。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分辨:在路加福音獨特的結構中,安排編輯了怎樣獨特的內容;而這些內容,讓我們思想它們怎樣服務於路加福音的主題的。
(1)更為豐富的出生記載及家譜(Luke』s nativity narratives)
a.聖歌或讚美詩(Canticles)。尊主頌(Magnificat,路加福音1:46-55),撒迦利亞頌(Bebedictus,路加福音1:67-79);「榮耀頌」(Gloria,路加福音2:14);西面頌(路加福音2:29-32)
b.內容:與馬太福音不同:更關注拿撒勒而不是猶大;更關注馬利亞而不是約瑟;更關注施洗約翰和耶穌的關係及耶穌的童年。
(2)至少14個獨特的比喻
兩個欠債人(路加福音7:41-43);好撒瑪利亞人(路加福音10:29-37);半夜裡的朋友(路加福音11:5-8);無知的財主(路加福音12:13-21);無花果樹(路加福音13:6-9);蓋樓者(路加福音14:28-30);出去打仗的王(路加福音14:31-33);失錢(路加福音15:8-10);浪子(路加福音15:11-32);聰明的管家(路加福音16:1-9);財主和拉撒路(路加福音16:19-31);無用的僕人(路加福音17:7-10);切求的寡婦(路加福音18:1-8);法利賽人和稅吏(路加福音18:9-14)。
(3)特別的教訓
路加福音12:13-15;路加福音13:1-5;路加福音14:7-14;路加福音16:14-15。
(4)特別的敘事
- 加利利期間:在拿撒勒被拒(路加福音4:16-30);打魚的神跡(路加福音5:1-11);拿因城寡婦的兒子(路加福音7:11-17);犯罪的女人(路加福音7:36-50);事工中的女人(路加福音8:1-3)。
b.去往耶路撒冷:在撒瑪利亞村莊(路加福音9:51-56);差遣70個人(路加福音10:1-16);馬利亞和馬大(路加福音10:38-42);祝福基督母親的女人(路加福音11:27-28);癱瘓的女人(路加福音13:10-17);患水臌的人(路加福音14:1-6);十個麻風病人(路加福音17:11-19);稅吏撒該(路加福音19:1-10)。
c.在耶路撒冷:最後的晚餐的不同記載(路加福音22:15-30);像血點兒一樣的汗珠(路加福音22:40-46);被捕(路加福音22:47-53);三度審判(路加福音22:54-23:16);哭泣的婦女(路加福音23:26-31);十字架上犯人的悔改(路加福音23:39-43);在墳墓前的婦女(路加福音24:1-12);在以馬忤斯路上(路加福音24:13-35);在耶路撒冷的顯現(路加福音24:36-49);耶穌的離開(路加福音24:50-53)
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上述路加福音獨有的內容中,絕大部分發生在「十字架道路」上。我們最後來分析這種安排的神學意義。
路加福音是關於耶穌從天國進入世界又返回天國的記錄。這一主題一方面被表述為「十字架的道路」或新的出埃及記(Exodus,路加福音9:31,合和本和一些英文版本沒有將這一核心信息翻譯出來。我們將在後面的學習中具體討論這個問題);另一方面圍繞耶路撒冷展開。耶穌的塵世歷程可以圖解如下:
裂天而降返回天國
童女懷孕(1:35) 升天(24:50-51)
聖誕(2:7) 顯現(24:13-49)
釘死(23:46) 復活(24:1-7)
埋葬(23:50-56a) 安息在墳墓裡(安息日,23:56b)
這是一個勝利的V字符號,不過在文學上,路加使用了當時當地常見的修辭手法。地中海文學有兩種常見的修辭結構:交叉(Chiasms)與重複(Repetition),前者強調美學上的對稱,後者著重於教育學上的記憶和思想上的重點。前者,如路加福音敘事起於聖廟,也終於聖廟,路1和24形成一個對稱;洗禮和最後的晚餐也形成一個對稱,等等。這種結構貫穿於整本書的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這是我們學習路加福音特別需要注意的。所謂重複,比如,十字架的道路在路加福音中被四節重複的經文分割為三個部分(路加福音9:51;13:22;17:11;19:28),耶穌在「三次」被拒中「往耶路撒冷」去,走向十字架。上面的圖型是典型的交叉結構 :ABCDE-E』D』C』B』A』。
耶穌的塵世歷程具體表現為「十字架道路」,路加將這一主題充分展現在9:51-18:14這一結構中: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十字架道路」部分的敘事,佔用了整本書四分之一的內容,這不是偶然的。一方面,耶穌的塵世歷程是舊約各種未盡歷程的應驗和完全,另一方面,耶穌的塵世歷程就是基督徒的天路歷程。
舊約記載了很多著名的旅程,而這些旅程都以耶路撒冷為終點:亞伯拉罕從加勒底的吾珥進入迦南應許之地,最後在「耶路撒冷」獻以撒;以色列人出埃及經過曠野42站從約但河進耶路撒冷(注意約書亞記和路加福音相對應的耶利哥城記事);以色列人被虜回歸重建耶路撒冷等等(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尼希米記等)。詩篇120-134展示每年一度的耶城之旅。事實上,整本舊約就是上帝的選民進入耶路撒冷的歷程,以及上帝在那裡與他們相遇的啟示。舊約這一獻祭體系等候著最後那位被預備好的神的兒子,once-for-all-sacrifice,為整個世界的罪。路加福音是最後的出埃及記,這就是「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
路加福音高舉十字架的道路,沿著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道路,耶穌一路上教育門徒和公眾。耶穌邀請人加入祂的旅程,以便分享祂的死和復活。基督徒的道路和這一歷程是平行的。基督徒在洗禮和聖餐中參與、分享基督的死和復活,正如基督的道路是從洗禮到聖餐的道路一樣。人生道路本身就是從生到死。但對於基督徒來說,生命歷程就是在洗禮中歸入基督的死,同時歸入基督的永生。基督徒的生命就是跟隨基督腳蹤的生命,就是十字架的道路,並依靠神提供的「日用的飲食」或「與主同席」維繫、壯大這樣的生命。基督徒生命最後的結局就是在被克服了的死亡之後,奔赴羔羊的宴席(啟示錄)。這個歷程就是從洗禮到聖餐的過程。
在我們進入下一課的學習之前,我們需要把舊約相關「道路」的信息珍藏在記憶中。這些關於道路的預言,是關於兩條道路的選擇(所謂義人的路和惡人的路),一條道路通往死亡,另外一條道路通向生命。前者就是該隱的道路,巴蘭的道路,可拉的道路(猶大書1:11)。死亡是世人必走的路(約書亞記23:14;列王記上2:2)。後者是光明的路(約伯記),葡萄園的路(約伯記24:18),後者就是十字架的道路。這是世人所不認識和不能走的。「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羅馬書3:17)。因此詩人呼喊:「耶和華阿,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將你的路教訓我」(詩篇25:4);「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詩篇67:2)。正為這樣的緣故,耶穌來了,「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護庇虔敬人的道」(箴言2:8)。祂的路是十字架的道路,祂的路就成了我們的天路歷程。「因為人所行的道,都在耶和華眼前。他也修平人一切的路」(箴言5:21)。路加福音的旅行記事中,耶穌修平人一切的路。這是路加福音啟示給我們的福音。
我建議我們重新讀詩篇1-2篇,然後重讀箴言書第8章(不要讀和合本,讀英文,最好是希臘文原文),讓我們重新來思想,為什麼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約翰福音14:6)。你會發現箴言8章有關於道路、真理和生命一一對應的關係,只是那預言在等候神的兒子的到來。不僅如此,這條道路重新打開了樂園的大門。在創世記3:24,在詩篇1所說的人(亞當)裡,「生命樹的道路」已經關閉了;但在基督裡, 先知預告說:「看哪,我要做一件新事,如今要發現,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以賽亞書43:19);「為主余剩的百姓,就是從亞述剩下回來的,必有一條大道,如當日以色列從埃及地上來一樣」(以賽亞書11:16);「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吧,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以賽亞書2:3)。這條通往耶路撒冷的道路是靠主帶領的,「靠你有力量心中想往錫安大道的,這人便為有福」(詩篇84:5)。「我們要往曠野去,走三天的路程,照著耶和華我們神所要吩咐我們的祭祀他」(出埃及記8:27),「日間,耶和華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使他們日夜都可以行走」(出埃及記13:21)。「你們在曠野所行的路上,也曾見耶和華你們的神撫養你們,如同人撫養兒子一般,直等你們來到這地方」(申命記1:31)。「他們要哭泣而來。我要照他們懇求的引導他們,使他們在河水旁走正直的路,在其上不致絆跌。因為我是以色列的父,以法蓮是我的長子」(耶利米書31:9)——這一切都應驗在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道路上了。那時候,「聖靈用此指明,頭一層帳幕仍存的時候,進入至聖所的路還未顯明」(希伯來書9:8),而今,「是藉著他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他的身體」(希伯來書10:20)。所以,「你要對這百姓說,耶和華如此說,看哪,我將生命的路和死亡的路擺在你們面前」(耶利米書21:8)。什麼是基督徒的選擇呢?保羅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后書4:7)。而希伯來書勸勉我們:「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希伯來書12:1)。這正是路加福音給我們的啟示:耶穌的道路「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1:79)。
耶穌的十字架之路也宣告了這樣一條真理:人生的道路非此即彼,沒有第三條道路。信基督得永生,不信者罪已經定了。現代思想否認非黑即白的啟示真理,他們信奉相對主義哲學。他們認為在the righteous(義/被稱之善)和the wicked(罪/惡)之間有更多的選擇。但對於基督徒來說,每一天都是審判日,因為每時每刻神都在場。正如箴言書8:1-2節所說的:「智慧豈不呼叫,聰明豈不發聲。他在道旁高處的頂上,在十字路口站立」。耶穌並祂釘十字架就是神的智慧,我們每個人每天都站在十字路口上。他的每一個選擇。甚至最微妙的,都具有末世論上的意義。個人的善惡不僅僅屬於個人的外在行為,更在神的審判之下。神給人逃離這十字路口一個選擇,信十字架道路上的耶穌,罪人並因這信而被稱為義。
這也印證了路加的歷史觀:歷史是啟示的一部分,神是歷史的主宰。歷史中的每件事情在神的計劃裡都是有意義的;起初神在基督裡創造天地萬物;末後,神在基督裡對萬物實施拯救和審判。但願榮耀歸於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任不寐,200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