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主,願我們在你眼前蒙恩,因你一直安慰著我們的心。請你的靈趁夜更未換,將我們眼睜開,為要思想你的話語。阿們!
今天學習路加福音9:28-36節,傳統上叫「登山變象」。我們先來讀這段經文:
28 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29 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30 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31 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32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33 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34 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裡就懼怕。35 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有古卷作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36 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當那些日子,門徒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
今天的學習內容這樣安排,一方面是逐句查經,另一方面是對該句經文的一些神學闡釋。這樣一來本課的內容在邏輯上就比較簡單,我們可以按經文順序將課程劃分為以下9節,每節經文為一節。
28 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
「這話」記載於路加福音9:18-27,主要內容是彼得認信耶穌是基督,而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可將這事告訴人;並第一次預告受難,同時耶穌宣告了十字架道路:十字架在神的國之前,他自己和門徒都要走這條路。「登山變象」隨後就是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的「十字架道路」,所以這段經文將基督以及對基督的認信和十字架道路緊緊連接在一起。
「八天」在這裡有重要的神學含義。在新約中,與此平行的經文是約翰福音20:26 過了八日,門徒又在屋裡,多馬也和他們同在,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說,願你們平安。那裡講述的是耶穌復活之後的第八天。不過我們對照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的相關記載,就會發現一個「問題」,因為那兩處記載的皆是「過了六天」(馬太福音17:1;馬可福音9:2)。其實這並不矛盾,因為馬太、馬可的計算方法是猶太的,而路加則是按「希臘-羅馬」的方法計算的。「第八日」就是「主日」,也是一周的第一日。這一日在教會傳統上被視為重新創造的日子,也是耶穌復活的日子。
彼得,約翰,雅各,三位門徒不僅在歷史上是最重要的,這裡的記載更是讓這三位作見證。「山上顯榮」更需要見證。也就是說,「登山變象」首先是一件歷史事實。當然這「山」有其神學含義(亦可參考路加福音6:12)。在舊約中,山是神向以色列人顯現之所:西乃山(何烈山)、摩利亞山(錫安山)、迦密山、亞拉臘山等;在新約中,「神的山」或「聖山」分別聚焦在耶穌死難地各各他和升天地橄欖山。不過若想理解山的這種「象徵意義」,最好返回創世記。創世記1:1-2說,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而在創世記1:9,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我們看見山乃是對「淵面黑暗」和水的超越或否定。關於這一點,在創世記關於大洪水的記載中更為清楚,「水勢在地上極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沒了」(創世記7:19)。一方面,洪水代表著對罪的審判,因此這世界的「高山」無一倖免(申命記12:2);另一方面,神應許一位救主在高山上拯救人類(詩篇2:6;87:1)。魔鬼知道神的計劃,所以,「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路加福音4:5)——然而耶穌怎麼說呢?「我的國不在這世界上!」所以只有耶穌站在世界的山頂之上,打開 天國之門。「聖山」與中國的山林文化或山水崇拜毫無共同之處,這是特別值得注意的。
29 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
「正禱告的時候」,這句話再度顯示為什麼路加福音被稱為禱告的福音,而基督在這裡是祈禱著的基督。不過我們本次的釋經重點在這句話上:「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換言之,耶穌的整個「形象」(面貌和衣服)改變了。「改變」(ἕτερον)這個詞是個形容詞,原意是指兩者中的另外一位(the other, another, other)。首先我們按字面和語境來理解,這個詞說明著耶穌的神性和榮耀。其次,我們可以在神學上將「登山變象」放在整本聖經的大語境中去理解,耶穌就是另外一位亞當。創世記1:26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但由於人類犯罪,人本來的形象已經破碎了,事實上,人已經喪失了神的形象,成了撒但的僕役。進化論以及一些文化賦予了人以動物的形象,這種努力一方面表明人在犯罪道路上的進一步迷失,另一方面也深刻說明著人類一直盼望恢復形象,以及靠自己返回最初形象之不可能。人類追問自己的形象實際上就是尋找創造自己的神。於是舊約一直把神的形象放在預言之中,直到耶穌登山變相得以成全。申命記4:12 耶和華從火焰中對你們說話,你們只聽見聲音,卻沒有看見形像。這缺憾如今成就了,因為「愛子是那不能看見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歌羅西書1:15);「基督本是神的像」(哥林多後書4:4b)。耶穌登山變相,不僅說明耶穌就是三位一體的神中的一位,也表明了這樣的救贖真理:人的形象在亞當裡失喪,如今在耶穌裡恢復。
「衣服潔白放光」,這本是人的最初形象,這本初形象如今在罪所統治的世界裡,顯出與眾不同的光輝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場景和耶穌復活後的場景非常相似。路加福音24:4 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加福音將登山和復活兩個主題作為平行結構進行編輯的,這是一個證明。與此相關的平行敘事還包括:兩個人在榮耀裡對照兩個人在墳墓旁(路加福音9:30;24:4);預言受難對照在耶路撒冷的應驗(路加福音9:31;路加福音22-24);彼得、約翰、雅各害怕對照幾位婦人的害怕(路加福音9:34;24:2-5);從雲裡的聲音對照天使向婦女們說話(路加福音9:35;24:5),等等。路加的神學用意很明顯:登山預告了復活。
30 忽然有摩西以利亞兩個人,同耶穌說話。
耶穌周圍不僅是使徒,還有眾先知。摩西代表律法,以利亞代表先知,律法和先知構成舊約,因此,整本舊約就這樣「形象地」指向基督,或者說,基督就是律法和先知的總結。不過摩西和以利亞同樣也預表著耶穌的受難和復活。上帝親手埋葬了摩西(申命記34:6);而神用旋風接以利亞升天(列王紀下2)。摩西和以利亞都和「山」的關係密切,啟示在他們中間,延續著上帝關於恢復人類形象的計劃或最後的獻祭。
關於摩西,「神說,我必與你同在。你將百姓從埃及領出來之後,你們必在這山上事奉我,這就是我打發你去的證據」(出埃及記3:12)。關於以利亞:「他就起來吃了喝了,仗著這飲食的力,走了四十晝夜,到了神的山,就是何烈山。耶和華對他說,你回去,從曠野往大馬色去。到了那裡,就要膏哈薛作亞蘭王,但我在以色列人中為自己留下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未曾與巴力親嘴的(列王記上19:16-18)。以西結書39:17可以視為關於眾先知的總結,也是關於耶穌受難的預言:「人子阿,主耶和華如此說,你要對各類的飛鳥和田野的走獸說,你們聚集來吧,要從四方聚到我為你們獻祭之地,就是在以色列山上獻大祭之地,好叫你們吃肉,喝血」。
有釋經者建議,這兩個人的出現也是為了滿足舊約律法中關於「兩三個人」有效見證的需要(參考申命記17:6等)。事實上這句經文中「忽然」一詞(Behold!)有特別重要的提醒意義,若翻譯為「看哪!」,更能夠反應這種見證意義。
31 他們在榮光裡顯現,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
「他們在榮光裡顯現」,也意味著他們在基督裡已經恢復了人的形象。他們「談論耶穌去世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可以將這句話視為本段經文的核心信息。這一核心信息集中在「去世」一詞上。其實「去世」一詞在原文裡不是別的,乃是「出埃及記」,就是τὴν ἔξοδον(ἔξοδος,the exodus)。換言之,他們「談論耶穌出埃及的事,就是他在耶路撒冷將要成的事」。或者更準確的說法,他們正在討論新出埃及記。首先,我們可以回到「第一場天國會議」,就是三位一體的神討論「按我們的形象造人」的時候。這裡,另外一場天國會議正在召開,討論的話題是,重新按基督的形象造人。這新計劃將在耶路撒冷成就——耶穌首先要像逾越節的代罪羔羊那樣獻上,這就是他在耶路撒冷的遇難和受死;然後他將帶領選民離開罪轄制的世界,這就是他在耶路撒冷的復活和升天。在整本舊約中,出埃及記一直是上帝對選民最偉大的拯救行動,而今,這拯救就是在基督裡神的選民進入新的應許之地——天國。
彼得是這一事件的見證人或目擊者,我們來看看他事後是怎樣解釋的:「我以為應當趁我還在這帳棚的時候提醒你們,激發你們。因為知道我脫離這帳棚的時候快到了,正如我們主耶穌基督所指示我的。並且我要盡心竭力,使你們在我去世以後,時常記念這些事。我們從前,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大能,和他降臨的事,告訴你們,並不是隨從乖巧捏造的虛言,乃是親眼見過他的威榮。他從父神得尊貴榮耀的時候,從極大榮光之中,有聲音出來向他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彼得後書1:13-18)。注意,彼得使用的「去世」一詞,原文就是(ἔξοδος)。
32 彼得和他的同伴都打盹,既清醒了,就看見耶穌的榮光,並同他站著的那兩個人。
但是那時候的彼得並不是後來的彼得,那時候他是在靈裡沉睡著的普通人。他們看見了,卻不明白。讓我們感謝聖經作者的誠實,從彼得的生命歷程裡,我們這軟弱的人被祝福著,被寬恕著,被鼓勵著,直到聖靈在我們裡面作滿了祂的工,如同在彼得身上所成就的。所以在解釋彼得的所有故事的時候,講經者決不應該嘲笑他的軟弱和愚魯,因為在他裡面我們當看見了自己的軟弱,更看見神對我們自己的憐憫和愛,。
33 二人正要和耶穌分離的時候,彼得對耶穌說,夫子,我們在這裡真好,可以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
我們在這裡再度為彼得的軟弱感慨萬千。彌賽亞是人類的千年盼望,如今降臨了,彼得,包括整個人類不可能靠自己的理性接受一個要走十字架道路的彌賽亞;他們盼望的就是這榮耀能留在自己的生命裡,留在現實世界。彼得的疲憊代表了整個人類的精神狀況,人等候自由和福音已經疲憊不堪了,他們盼望救主能在世界上給他們帶來榮耀和安息。事實上,人類的一切文化和哲學都到此為止。基督教與眾不同之處也在這裡:基督到來並不是要在世界的山頂建造令人羨慕的帳棚,而是要走十字架的道路。沒有十字架就沒有基督教。
所以當人的文化停留在山頂的時候,或者當人類文化自以為走到盡頭、一覽眾山小的時候,耶穌卻從人的盡頭,從「遠方除了遙遠以外一無所有」的空無處,返回世界。這新世界,同樣是從無到有中創造出來的。人類的思想家總是大言不慚地宣告自己「把一切都看透了」,而基督教不僅真正「把一切都看透了」,而且還要從那裡出發,藉著十字架將一切重建。
然而彼得代表著這樣的大眾觀點:要基督卻不要他的十字架。這是世界的基本原則,這是今天一些教會的普遍狀態。基督在這裡卻把十字架放在天國之門的前面,不通過他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宗教和哲學都是關於上山的文化,他們不想從那裡下來,因為那裡滿了榮耀。然而基督教認為,人的形象的改變無法在山上真正完成,所以「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列王記上19:7)。帳棚本是基督徒在地上的寄居所,但彼得或世界的宗教把這臨時住所改造成終極目標。世界成了目的,真理成了手段。「三座棚」代表著「三神廟」那種文化,但這不是神的道路。
34 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他們進入雲彩裡就懼怕。
神覆蓋或否定了彼得的「天國理想」——神的道路高過人的道路,神的軟弱總比人剛強。雲在舊約語境中同樣代表神的臨在(出埃及記13:21-22;14:19-31;19:16;33:9-10;40:34-38:列王記上8:10-11;路加福音1:35)。「說這話的時候,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所謂選民,就是神單方面的恩典臨到的罪人,他們一樣是有缺陷的人,卻因這恩典被神找到,特別是當他們未經啟示信口開河,而神將大大使用他們的時候。神否定人,是人被找到最充分的證據,從來沒有被否定的信心根本不是信心。
「他們」是誰,一直有爭議。有解經家認為他們包括現場所有的人,而其他人則堅持認為僅指耶穌、摩西和以利亞(這兩種觀點分別依賴於路加福音早期的兩個不同版本)。我個人的看法是,最後這種觀點在邏輯上經不起推敲,「耶穌、摩西和以利亞」沒有理由「懼怕」。而聯繫上下文,我相信他們僅指三位使徒更為恰當。這恐懼和舊約中人在神的面前的狀態是一致的,彼得們像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一樣顫慄在神的面前(出埃及記19:16;20:18)。不僅如此,「他卻不知道所說的是什麼」,彼得更有理由懼怕神,因為他在真理面前為自己的無知和輕率感到戰兢。這是山下搞偶像崇拜、鑄金牛犢的以色列人心理狀態,由於混淆天國和世界的界限,他們在神的審判面前自知有禍了。
35 有聲音從雲彩裡出來,說,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有古卷作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
然而在基督裡,神的憤怒沒有像西乃山下那樣臨到他們:「耶和華對摩西說,我看這百姓真是硬著頸項的百姓。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出埃及記32:9-10)。正相反,我們在這裡重新看見了耶穌洗禮那一幕,因為在耶穌的洗禮中,以色列人獲得重生。神指著自己的兒子「放過了」以色列人。不僅如此,神將彼得的意志徹底扭轉過來,叫他以基督的心為心。其實彼得是希望耶穌聽他的計劃,但神告訴人,「你們要聽他」。這裡的動詞是「present imperative」強調人要一直地、繼續地聽從基督。我們在這裡看見人與神的衝突,是人本還是神本。這也是人理想中的救主和宗教與神的道路的衝突。一言以蔽之,我們從每一個毛孔裡都發出一樣的聲音:我不要十字架。這種衝突在教會裡面同樣存在,就是我們總是希望利用神,希望神按我們人的意思來,希望真理按我們的理解來解釋。神將這種人本觀念徹底推翻,但是「你們要聽他」確實為了拯救罪人,這種順服是通往自由的唯一道路。
基督徒被從世界分別出來,最重要的標誌就是你的生命中有了「他」,而他取代「我」成了標準。這是一個「捨己」(deny yourself)的過程,這就是十字架道路的開始。這個他並不是「別的人」,所以神本主義並不導致人對人的奴役,而直接關係到人和神的關係。人為什麼要順服神,因為祂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
所以我們再次感謝彼得的反省:「我們同他在聖山的時候,親自聽見這聲音從天上出來。我們並有先知更確的預言,如同燈照在暗處。你們在這預言上留意,直等到天發亮晨星在你們心裡出現的時候,才是好的。第一要緊的,該知道經上所有的預言,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地滅亡。將有許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便叫真道,因他們的緣故被譭謗。他們因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他們的刑罰,自古以來並不遲延,他們的滅亡也必速速來到(原文作也不打盹)」(彼得後書1:18-2:3)。我們站在這樣的十字路口:「聽他」還是聽我們自己,私意還是神意。神的答案是簡單的:「你們要聽他」。他說了什麼呢?就是開頭的「這話」(路加福音9:18-27)。
36 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當那些日子,門徒不提所看見的事,一樣也不告訴人。
「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神的聲音因耶穌而止住了。一方面,耶穌就是神的話語,另一方面,他自願與罪人等同,神在他身上熄滅了聖怒,在他身上開始執行著拯救的計劃。門徒雖然不明白但他們順服了神的旨意,「要照著在山上指示你的樣式立起帳幕」(出埃及記26:30)。更重要的是,「十字架上的彌賽亞」這一福音不是世人所能理解和接受的,這拯救是神單方面的作為,不需要人的同工——在十字架的道路上,使徒在沉默中順服,也在沉默中思想,還有,疑慮重重。「當那些日子」,我們都有過「那些日子」;但那些日子同樣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日子——即使在我們疑惑和搖動的時候,祂的拯救計劃並不搖動,祂在我們身上的旨意並不搖動,而神的旨意不是我們「那些時候」能明白的。
「聲音住了,只見耶穌一人在那裡」。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耶穌一個人站在地平線上。這個新時代是以神的兒子被釘在十字架為標誌的,世界撇下基督一人,而所有的罪責將加在他身上。他要走一條沒有一人理解和明白的道路,連天上的聲音也停下來了,直到復活之前他被「人神共棄」。他孤零零的,在天地之間,從山頂到骷髏地,古今一人。阿門!
任不寐,2008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