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天父,感謝你叫我清晨起來,照耶和華所吩咐的上山去。感謝你的話語像日出的晨光,在這無雲的清晨,如雨後的晴光,使地發生嫩草。親愛的主,這是你掌權的日子,願你的民以聖潔的妝飾為衣,願你的民多如清晨的甘露。願主的靈扶持我們若展開清晨的翅膀,求你使我們清晨得聽你慈愛之言,因我們倚靠你。求你使我們知道當行的路,因我們的心仰望你。這樣的祈禱,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在基督裡,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阿門!
各位弟兄姐妹,今天我們的課程的主題是「最後的晚餐」(路加福音22:14-20);「最後」這個詞對於基督徒來說有雙重含義,舊約時代的最後,而新約時代拉開序幕;舊我死去,新我被基督的血買回。按猶太人的曆法,傍晚乃是一天的開始,從屬靈的意義上看,這是一個生命的清晨,黑夜已經過去,真光開始照耀。感謝您今天在這美麗的晨光中一起與主坐席,天高雲淡,鳥語花香;此時此刻,陽光把青草地和門窗裝飾成山上的樣式,又如白衣遮蓋在我們的身上。這是2008年6月20日星期五,蒙特利爾清晨5點30分,我們走過了很遠的夜路,今天趕到了夏令營最後一節課;而我們的主正在湖岸為我們預備,有餅和魚,有葡萄酒,有中弟兄姐妹;我們從東方歸如鷙鳥,安臥如羊。
今天我們的課程分兩部分內容,先是總論或緒論,然後是查考具體經文。這是一種新的課程安排,而且考慮前幾節課的信息量比較大,我們今天查經內容將盡可能言簡意賅。此外,我說這是夏令營最後一節課,僅僅是指查經說的:以路加福音的經文為基礎的課程結束了,但我們還有最後一次總結性的學習,題目是「為什麼說耶穌是唯一的救主」,請各位關注。
在我們進入正文查經之前,我們應該首先對比符類福音關於「最後的晚餐」的見證;我們會注意到馬太(26)和馬可(14)的見證與路加的稍有不同,但這只是側重點的不同,基本精義是相輔相成、互相印證的。其次,我們要注意路加的記述幾乎是完全複述保羅的話(哥林多前書11),而保羅的觀點是直接從復活的基督來的,而不是從人領受的。換言之,路加福音關於「最後的晚餐」的見證乃是基督復活後對教會守望祂再來的安排——聖餐禮不僅強調主的救恩,也強調主在我們的天路和教會歷史中的同在,並擁有了末世論的品質。換言之,路加福音「最後的晚餐」(The Last Supper)完全等同與聖餐(The Lord』s Supper)、至少是按聖餐的意義編輯的,她是歷史,也是聖禮。所以理解這段信息,首先應該閱讀哥林多前書11:23-34,保羅在那裡對聖餐解釋:
「我當日傳給你們的,原是從主領受的,就是主耶穌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捨有古卷作掰開)。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因此,在你們中間有好些軟弱的,與患病的,死的也不少(死原文作睡)。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我們受審的時候,乃是被主懲治。免得我們和世人一同定罪。所以我弟兄們,你們聚會吃的時候,要彼此等待。若有人飢餓,可以在家裡先吃。免得你們聚會自己取罪。其餘的事,我來的時候再安排」。
我們知道關於聖餐所引起的尷尬局面。對聖餐的不同解釋先導致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分裂,然後導致了新教內部的分崩離析。我們今天的學習將不深入這個敏感話題。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第一,導致教會分裂的原因之一,是關於「這是我的身體」這句話的理解,是將之理解為一種「比喻性的語言」,還是當作「事實性的陳述」;第二、我個人通過研究各宗派的聖餐理論,最後我相信這話是事實性的陳述,理由有三:1、我個人聖餐中的生命經歷和個人見證;2、保羅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這是「主的身」,「主的身體」(林前11:23-34);3、語言學上的證明:在最後的晚餐的語境裡——與「我就是羊的門」的那個上下文所構成的語境完全不同——耶穌不是在打比方,而是在宣告一個基本事實。而且在這個無比莊嚴、開天闢地般的場合,耶穌不可能用隱喻來說話,他的每一個字都是清清楚楚的。
若按「象徵性語言」來理解,創世記第一章中「神說,要有」所引出的一切事實,也成了比喻和神話了,然而我相信創世記裡的「神說,要有」,和這裡的「耶穌說,這是」,是完全一致的。人對神的話的理解應該遵循的是「這是什麼」這一原則,而不是試圖用理性質問「這怎麼可能」。以「what」取代「how」是我們理解創世記的原則,也是我們理解聖餐的原則,因為是「神說」,不是「我說」——在神凡事都能,他說有就有,命立就立。我們如果不可能理解——神也沒有通過論證的方式來告訴我們,而是直接宣告——如何「說有就有」,因此,我們必須懷著敬畏之心通過信心來接受。那些所謂升天後的耶穌「分身乏術」的無所不知的神學不僅干犯神的奧秘和大能,更將自己可憐的理性所認識的「身體」和有限的時空概念強加於神。按這種可憐的理性,「聖靈感孕」也是無法理解的,然而,出於神的話沒有不帶著能力的,這個能力是人的理性望塵莫及的。
事實上,基督的逾越節或聖餐,就是具體的「道成肉身」。對於肉身成道的東方世界來說,對於道肉二元分離的希臘世界來說,這個道理是無法接收的。事實上質疑聖餐中主的身體的所有理論,從根本上說是上面兩大思想的傳人。「道成肉身」絕非人間的道理,正相反,他是對人間道理的徹底否定。「道成肉身」見證神的存在和神的愛,「道成肉身」是基督教信仰的中心。
也有人在「紀念」一詞上做文章,他們的意思是,既然是紀念,那麼餅就不是身體了。我個人理解,紀念的意思是,通過分享主的身體來紀念主和主的救恩,並盼望主的再來,這在邏輯上是無可辯駁的。當人將「青絲」割下贈情人為紀念,難道那「青絲」不是她身體的一部分嗎?於是有人又回到老問題,餅怎樣可能是身體?回答還是一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因為這是神說的,這聖餐禮是基督親自設立的,「使罪得赦」。單純的紀念和餅不可能「使罪得赦」,所以路德在小問答中說:「只是吃喝自然不能行這樣的大事,成事的是這裡所寫的話(The WORD)『為你們捨的,為你們流出來的,使罪得赦』。這些話,連同肉身的吃喝,是這聖禮的主體。凡信這些話的,就正得著所說的赦罪惡」。其實,在文字上進行象徵性解釋的人,無非是不相信最後晚餐上主所說的話,並為自己的不信安排了很多人間的理由(世俗的小學)。正因為如此,保羅強調,不相信和不能分辨的人不配領受聖餐,因為那就是干犯主的身體。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不是人主動紀念神,好像聖餐是人為神所做的(「變質說」在這種意義上也是錯誤的)。正相反,是神在基督裡首先紀念他的應許,然後上帝用他的話語提醒我們去紀念,而不是我們主動紀念。這紀念一語是耶穌吩咐我們的,所以是神建立聖餐並在聖餐裡服侍我們,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人不是完全被動的,人通過神的話語和分享主的身體,去這樣「紀念」:耶穌為我而死。神真的愛我們,他知道我們的軟弱:或者重新犯罪,因為罪比我們強大,肉體會勝過我們;或者驕傲,中了撒但的詭計;或者失去了信心,中了撒但的控告。所以這紀念的提醒至少包含以下的內容:當我們陷入試探的時候,聖餐讓我們紀念主為我們的罪被釘死,而我們的軟弱讓聖靈擔憂;當我們疲憊不堪的時候,主在聖餐中用他的身體和血餵養我們,使我們有力量走十字架天路;當我們失去信心的時候,主在聖餐中提醒我們,他真的為我們而死,更為我們復活,那是他真的身體和血,因此我們的罪真的被赦免了,沒有人能再控告我們,因為有基督為我而死!神也提醒我們他的同在:與主同席,與弟兄姐妹同席,教會可以在愛的宴席中等主的再來。最後,既然我們是基督用血買來的,我們的生命就屬於他,教會就屬於他,我們不再是自己的,我們不再是世界的一部分,教會不再是世界的日常機構或誰的勢力範圍——神的教會一洗、一信、一主。
當然,我無意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諸位,因為我知道,來這個夏令營學習的弟兄姐妹有不同的宗派背景。瞭解我的朋友知道,我從來沒有門戶之見,而且一直期盼中國教會能從西方教會歷史的影響下解放出來,因為那裡的一些恩怨與我們無關。中國教會本該有更好的恩賜(從無到有)去追求合一,雖然中國本土的大批判傳統給我們籠罩著更黑暗的陰影。顯然,我在聖餐論上的觀點無疑是路德派的。我需要解釋的是,我並不是因為自己是路德神學的學生而堅持自己的觀點,正相反,我是因為長期以來對這個問題所形成的觀點而接受了路德宗的聖餐教義。不過諸位不需要擔心,上述觀點僅供各位參考,並不是我們今天查經的重點。我們的關切中心不在宗派問題上,而在最後的晚餐中我們領受的生命、真理、信心和盼望。
14 時候到了,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
Καὶὅτε ἐγένετο ἡὥρα, ἀνέπεσεν, καὶ οἱ δώδεκα ἀπόστολοι σὺν αὐτῷ.
And when the hour came, he reclined at table and the apostles with him.
「時候到了」。「時間開始了」,而創世記或整本聖經第一句話也是時間性的概念,「起初」。路加福音在22:1和22:7分別寫到,「除酵節,又名逾越節,近了」;「除酵節,須宰逾越羊羔的那一天到了」。這種安排一方面使用「倒記時」的手法顯示最重要的時刻到來了,另一方面通過對逾越節這一特殊時間的強調,表明耶穌受難的一幕就此打開——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注意在第1節和第7節中,時間單位用的是「天」,而在14節中,時間已經精確到「小時」(ἡὥρα),在符類福音書中,只有路加「最後的晚餐」的時間精確到「小時」,以強調最後的晚餐是「十字架道路」上最重要的時刻。
「坐」(ἀνέπεσεν)這個動詞,英譯reclined at table,或to lie back, lie down。這個姿勢是「斜靠在桌邊」,身體成半躺狀;而不是達芬奇等畫家所畫的那種直背圍坐,而耶穌正襟危坐在當中的情景——那名畫《最後的晚餐》是「偽造的」(與歷史事實不符),而以這幅畫為基礎的任何文學想像都是無稽之談。
路加福音記錄了7次宴席(路加福音5:29-32;7:36-50;9:12-17;10:38-42;11:37-54;14:1-24;24:28-32;24:36-42),這是第五次。耶穌坐席,使徒也和他同坐。在這個畫面裡,耶穌和門徒同在,即基督和教會同席,也代表著羔羊和新婦的婚宴(啟示錄21:9;19:7;以賽亞書62:5)。在聖經中,基督喻為新郎,而教會喻為新婦,最初亞當和夏娃的「婚禮」也預表了這一點,而基督是「末後的亞當」。
我曾把創世記第一章和第二章的內容解釋為一場關於宴席的安排(我不是說這是唯一的解釋,更不是說這是唯一正確的解釋,也不是說這個解釋是排他性的),而我也相信,最後的晚餐是對「最早的晚餐」的恢復。「起初神創造天地」,而今「時候到了」。第一天,光暗分別,家宴的參與者的身份或主人、貴賓名單開列出來,或被從世界裡分別出來;第二天在宇宙中心開闢一個空間,宴席的房間(教會)建造出來;第三天旱地顯露,餐桌安好,而植物生長,食物擺上;第四天創造光體,房間燈火通明,鐘錶滴噠;第五天魚鳥穿行,僕人肅立——當這一切預備好之後,君王隆重入席;第六天人被創造出來,先是新郎,然後天父帶了盛裝(建造)的女兒步入婚宴。當這一切都齊備了,第七天神就安息了。當人犯罪這安息被破壞,於是安息日等候他的主——基督就是安息日的主,在他裡面晚餐被恢復,家人重享安息。
注意夏娃是怎樣被造出來的,「耶和華神使他沉睡,他就睡了。於是取下他的一條肋骨,又把肉合起來。耶和華神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個女人,領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說,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稱她為女人,因為她是從男人身上取出來的」。若新婦是教會,她就是用基督的身體造出來的——「這就是我的身體!」
15 耶穌對他們說,我很願意在受害以先,和你們吃這逾越節的筵席。
Καὶ εἶπεν πρὸς αὐτούς, Ἐπιθυμίᾳἐπεθύμησα τοῦτο τὸ Πάσχα φαγεῖν μεθ᾽ὑμῶν πρὸ τοῦ με παθεῖν‧
And he said to them, 「With deep desired I desired to eat this Passover with you before I suffer;
在整個晚餐中,神的話語一直主導。「說」這個主要動詞有重要的神學含義,因為正是神的話賦予了聖禮以效力。注意這段經文以下每句都有「神說」(或「告訴」),如同創世記第一章一樣。所以不是餅和酒有能力,而是神話大有能力——神是在話語中創造萬有的,如今在話語中、用自己的身體和血創造出新的人類來。Ἐπιθυμίᾳἐπεθύμησα(deep desired I desired),這個結構很特別:第一個詞是名詞,第二個詞是動詞,同一個詞根,這種用法表示強調,中譯「很願意」,直譯則是「願意我願意」。注意「很願意」和創世記中第六天神創造人之後看著「甚好」之間的語意聯繫。「受害以先」,耶穌在這裡再一次預告自己死,並通過這樣的預言,將最後的晚餐和逾越節、特別是代死之羔羊連接起來。關於逾越節,請回到出埃及記12章,我們這裡不再贅述。
16 我告訴你們,我不再吃這筵席,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
λέγω γὰρ ὑμῖν ὅτι οὐκέτι οὐ μὴ φάγω ἐξ αὐτοῦ, ἕωςὅτου πληρωθῇἐν τῇ βασιλείᾳ τοῦ θεοῦ.
for I say to you that surely I will not eat it until it is fulfilled in the kingdom of God.」
是「我告訴你們」,這是神單方面的宣告。注意聖經中神話語的特點,當神說「起初,神創造天地」的時候,神根本不會回答人的這類問題:「憑什麼,怎樣,為什麼」。因為神是自有永有的,所以他的話語方式就是「我告訴你們」,「主-謂-賓」位份嚴謹而清晰。東方哲學和宗教為什麼總面帶疑問,是因為在東方思維和語言結構裡面,主語和賓語是同位的,或者說賓語篡位與神同齊,既然我心即神,我要追問和論斷「怎樣」;但事實上我絕非神,於是對「怎樣」的無知和失落就墮落為「空無」。
逾越節的宴席是「直到成就在神的國裡」的主語。首先,舊約的逾越節將在基督——逾越節的羔羊——受難並被高舉中完全應驗。其次,基督將在復活之後再次和門徒同席(路加福音24:30,41-43;約翰福音21:9-14;使徒行傳10:41),而且,基督也將在聖餐中與教會同在(使徒行傳2:24,46;20:7;哥林多前書11)。最後,逾越節完成於末世「羔羊之婚筵」(啟示錄19:6-9)。
17 耶穌接過杯來,祝謝了,說,你們拿這個,大家分著喝。
Καὶ δεξάμενος ποτήριον, εὐχαριστήσας εἶπεν, Λάβετε τοῦτο, καὶ διαμερίσατε ἑαυτοῖς‧
And having taken a cup, after giving thanks, he said, 「take this and apportion it among yourselves;
按塔木德的記載(Talmud, Pesachim, X),一般猶太人逾越節宴席在不同時刻要喝先後喝四杯酒,本節經文所說的應是第2杯,是救贖之杯(the cup of redemption),在講述以色列人出埃及救贖教訓之前填滿,並在講述之後飲盡。第二杯之後就是掰餅,正餐開始。
耶穌接過杯來,這杯首先是天父給的基督的苦難之杯,然後這杯是基督分給教會的,這杯在祝謝中為聖。這杯代表受難的開始,耶穌也在邀請門徒參與他的十字架道路,參與他的苦難——參與基督的死,以便分享基督的生。
18 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等神的國來到。
λέγω γὰρ ὑμῖν ὅτι οὐ μὴ πίω ἀπὸ τοῦ γενήματος τῆςἀμπέλου, ἕωςὅτου ἡ βασιλεία τοῦ θεοῦἔλθῃ.
I say to you that surely I will not drink, from now on, from the fruit of the wine until the kingdom of God shall come.」
注意16節和18節的平行結構:
surely I will not eat…… until it is fulfilled in the kingdom of God
surely I will not drink…… until the kingdom of God shall come
二者的主要區別是「吃」與「喝」,兩個句字分別引導分酒(17節)和分餅(19節)兩個動作。這個平行結構強調耶穌的死和復活,強調十字架和末世論。基督遇難是神國到來之前提,而參與主的受難是進入神的國度的前提。
19 又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遞給他們,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Καὶ λαβὼν ἄρτον, εὐχαριστήσαςἔκλασεν, καὶἔδωκεν αὐτοῖς, λέγων, ὑπὲρ Τοῦτόἐστιν τὸ σῶμά μου, τὸὑμῶν διδόμενον‧ τοῦτο ποιεῖτε εἰς τὴν ἐμὴν ἀνάμνησιν.
And having taken bread, after giving thanks, he broke and gave to them, saying, 「This is my body, which is being given on behalf of you; this do in my remembrance.」
關於餅(bread)的神學含義,可以查考以下相關經文:五餅二魚(路加福音9:16),無酵餅(申命記16:3),嗎哪(出埃及記16),主禱文(日用的飲食及bread,路加福音11:3),路家福音裡的八福(路加福音14:15),「Blessed whoever will eat bread in the kingdom of God」。在聖經語境中,餅既是物質的,也可以是屬靈的(路加福音4:4;14:15)。舊約中常用餅和酒代表神的救恩(以賽亞書55:1-5;箴言9:1-6等),但在本節經文中,餅同時是身體和靈糧。
「這是我的身體」(This is my body),這句話在傳統猶太人的逾越節宴席中是沒有的,耶穌通過這句話將舊約的逾越節宴席(Passover Seder)「重新創造」為基督教的聖餐(The Lord』s Supper),因為他要用自己的身體和血替代逾越節的羔羊。「為你們捨的」,意為代罪,為贖罪祭(Atonement)。這是舊約中典型的獻祭用語(以賽亞書52-53),「為了你們獻上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這句話只有路加和保羅(哥林多前書11:24-25)記錄了,耶穌以此話語教導教會守這聖餐直到他的再來。「紀念」一詞也同樣源於深厚的舊約背景(出埃及記12:14;約書亞記4:7;箴言10:7)。值得一提的是舊約關於紀念安息日的教訓(出埃及記20:8-11;申命記5:12-15),而耶穌是安息日的主,他就是我們的安息。注意出埃及記12:14和路加福音22:19之間的平行關係。
20 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
καὶ τὸ ποτήριον ὡσαύτως μετὰ τὸ δειπνῆσαι, λέγων‧ τοῦτο τὸ ποτήριον ἡ καινὴ διαθήκη ἐν τῷ αἵματί μου τὸὑπὲρ ὑμῶν ἐκχυννόμενον
And the cup, likewise, after the eating of the meal, saying, 「this cup is the new teatament in my blood, which is being poured out on behalf of you.」
這應該是逾越節宴席中的第三杯酒,祝福之杯(the cup of blessing),是在主餐之後飲用的。舊約平行的經文在出埃及記24:11(ate and drank)。「新約」。嚴格來說,新約時代是從最後的晚餐開始的,儘管舊約早已預言(參考耶利米書31:31;以賽亞書42:9-10;43:18-21;55:3;61:8)。新約希伯來書9:15這樣解釋:「為此他作了新約的中保。既然受死贖了人在前約之時所犯的罪過,便叫蒙召之人得著所應許永遠的產業」。新約是用基督的血設立的,因為舊約也是血所立,出埃及記24:8,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是為你們流出來的」。這是獻祭用的,是為了眾人。「流出來的」,可參考約翰福音19:34 「惟有一個兵拿槍扎他的肋旁,隨即有血和水流出來」。這血和水下面站著使徒約翰和耶穌的母親。
請諸位亦可參考以下使徒保羅的相關解釋,並求聖靈帶領我們用這些話語來一起禱告:
使徒行傳20:28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神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的)。羅馬書3:21-26 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神設立耶穌作挽回祭,是憑著耶穌的血,藉著人的信,要顯明神的義。因為他用忍耐的心,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好在今時顯明他的義,使人知道他自己為義,也稱信耶穌的人為義。羅馬書5:8-11 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現在我們既靠著他的血稱義,就更要藉著他免去神的忿怒。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們既藉著我主耶穌基督,得與神和好,也就藉著他,以神為樂。哥林多前書10:16-17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掰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阿門!
任不寐,2008年6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