腓利門書 導讀三章

      腓利門書 導讀三章無評論

腓利門書是保羅書信中最簡短的一篇。如果說神的話語都是帶著能力的,相對來說,腓利門書是這一真理生動的見證。在某種意義上,我們要把最被忽視的「道」重新靠聖靈的幫助顯在人前和我們的心中。在我的計劃裡,完成福音書中的路加福音和舊約(「律法和先知」)部分的約書亞記原文釋經之後,我們將選書信部分的腓利門書作為最新釋經課程。這25節經文的課程從3月1日開始,大約在5月初完成,基本上每週一課。

在進入經文解釋之前,我推薦並試譯了三篇經典的導讀文章供各位參考。Martin H. Franzmann和John G. Nordling都是路德教會的神學教授,而Donald Guthrie的背景則是加爾文主義的。就我個人來說,至少在腓利門書的解釋上,我無疑支持前兩位的觀點;但Donald Guthrie的觀點也值得借鑒。至於Donald Guthrie所援引的兩位現代派新約學者的「新觀點」,John G. Nordling已經作了很系統的反駁。有興趣的讀者可以按這些文章所提供的線索尋找更多的資源去探索。但我覺得John Knox的問題和所有「高等批評」一樣,根源於拒絕承認聖經的真正作者是上帝,在這一大前提之下,他們所指控的一切問題和所提交的一切答案都是假的,至少是以偏蓋全,實在不值得如此認真對待。所以在我的釋經課程裡,我從始至終將避免像三位作者那樣,花費那麼多時間與「高等批評」等所有偽學問糾纏。願我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聖經本身。另外,我們這裡的釋經課程關切的中心是原文釋經,這將繼續是我們這裡的學習重點。

除參考這裡提交的三篇「導論」之外,參加學習的讀者應該預備以下功課:1、熟讀、最好能背誦腓利門書。2、對比閱讀歌羅西書——不僅注意兩封信結尾問安中的共同人名之間的關聯,更應注意兩封信件中神學上的呼應。3、為了更清楚這裡的神學主題,第一課的思考題安排如下:腓利門書共有幾處反覆使用「耶穌」和「基督」的名稱,分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的,為什麼?從本書看「為什麼整本聖經都指向基督」。認識神(被神所認識)是基礎,在這基礎之上,「我」以及「人」和教會是怎樣被更新的?4、閱讀使徒行傳,注意相關歷史背景。5、閱讀路加福音第十五章「浪子的比喻」(路加作為保羅的同行者,該福音書與保羅書信有諸多神學上的聯繫)。

願神保守、帶領、祝福並使用我們的學習。

The LORD bless thee, and keep thee:

The LORD make his face shine upon thee, and be gracious unto thee:

The LORD lift up his countenance upon thee, and give thee peace.

一、Martin H. Franzmann

耶穌應許保羅:「放心吧,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使徒行傳23:11)。在使徒行傳結束的地方,保羅看見主的話是這樣應驗的:(保羅在羅馬監禁中)「放膽傳講神國的道,將主耶穌基督的事教導人,並沒有人禁止」(使徒行傳28:31)。保羅在羅馬被囚(公元59-61年)並不是他宣教生涯的中斷,正相反,那使他碩果纍纍。否則,我們至少不可能擁有所謂「獄中書信」那些豐富多彩的成果:這就是歌羅西書,以弗所書,腓利門書和腓利比書。

……從前,阿尼西母從他的主人腓利門處逃了出來,他席捲了主人的財產而去,一如當時很多奴隸經常所為(18)。阿尼西母輾轉來到羅馬,並和保羅建立了聯繫。保羅使他歸信,而且保羅非常喜愛這個年輕的奴隸,阿尼西母贏得了「有益處」這樣的名字,又預備去服侍保羅傳道(11)。

保羅有意將他留在自己身邊,何況阿尼西母的主人腓利門也是從保羅歸信的,保羅可以因此提出這樣的要求。但是保羅在基督裡尊重所有本來的個人聯繫,包括主奴之間的關係(哥羅西書3:22ff;以弗所書6:5ff)。因此他打發阿尼西母和推基古一同返回歌羅西,推基古也是持歌羅西書的信使(歌羅西書4:7-9)。保羅寫了一封信給阿尼西母的主人,在這封信裡,保羅為逃跑者懇求仁慈和饒恕。

保羅是靠著信心提出他的請求的,而通常說來,處理捕獲逃跑者是極為棘手的,這使得保羅的懇求更為光彩照人。藉此我們可以想像,使徒與他的歸信者們之間聯結的那種力量。保羅甚至走得更遠;他暗示,他盼望阿尼西母還能返回來參與他的事工(腓利門書13,14,20,21)。

除了提摩太后書以外,腓利門書是保羅唯一的「私人信件」——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是正式公開的教牧書信。路德將此信中對待阿尼西母的保羅刻畫為基督的效仿者,自己向阿尼西母的主人求情,彷彿自己沒有這樣的權柄一樣:「正如基督為我們如此請求父神,聖保羅也這樣為阿尼西母祈求腓利門。因為基督也將自己的權柄放在一邊,反而謙卑自己,為說服天父因基督的緣故而平息怒火,不行使公義的權柄反而在恩典中接納我們……因為我們都是天父的阿尼西母,若我們相信,我們就知道這一點」。

所有的人都是從神那裡逃跑的奴隸!任何人只要像逃跑的奴隸一樣歸回神,就已經像兒子一樣被接納了。只有這樣的人,只有像保羅這樣的人,才能寫出《腓利門書》這樣的書信。

An Introduction to the Origin,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e NT,pp.121-122,127-129, Martin H Franzmann (1907-1976) was an eminent theologian of the Lutheran Church – Missouri Synod at Concordia Seminary in St. Louis.

二、Donald Guthrie

在教會傳統上,人們普遍認為腓利門是歌羅西教會的成員,他因某種原因藉保羅歸正。他的奴隸阿尼西母劫掠了他逃往羅馬,在那裡他接觸到了保羅。因這位使徒的影響他變成了一位基督徒,而且證明他對保羅的傳道頗有裨益。但這位使徒已經說服阿尼西母有義務返回去,就寫了這封珍貴的信件懇請腓利門像對待一位「親愛的兄弟」一樣重新接納他。

無法確知阿尼西母如何以及為什麼造訪這位被囚的使徒。有論者說——並非不可能——以巴弗可能偶然接觸過他(阿尼西母),或者通過其他信徒的中介結識了他;以巴弗作為阿尼西母主人腓利門所在教會的牧者,將阿尼西母帶給保羅並尋求保羅的建議。但這一點我們只能猜測。

但這一傳統觀念的理論受到E.J. Goodspeed和J. Knox 的挑戰。二人都論證說腓利門不是這位奴隸的主人。儘管傳統認為,腓利門書是寫給腓利門、亞腓亞和亞基布「以及在你家的教會」的,但除了歌羅西書4:16-17節以外,人們對亞基布一無所知。在那裡,保羅告訴歌羅西教會盡他從主所受的職分。Knox論證說,這「職分」與關於阿尼西母的信件密切相連……可以安全地說,這一對傳統的重構努力更是可接受的。

根據歌羅西書4:9,阿尼西母是歌羅西人。可以這樣推測,因保羅的懇請他所犯下的罪責被寬恕,並且,他變成了歌羅西教會的有用之材。E.J. Goodspeed和J. Knox進一步將他等同於後來以弗所的同名主教,依格那修(Ignatius)在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中提到過他的名字。Knox指出,在依格那修書信中的段落和腓利門書中語言有近似性,他依此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似乎沒有確實的理由反駁奴隸阿尼西母后來成為以弗所教會主教的理論,但僅僅同名本身也不能完全證實這一點。

Knox進一步發揮他關於阿尼西母的想像:作為以弗所教會主教,屆時他負責收集和發表保羅書信。由於他自己切身的興趣所在,阿尼西母刻意將腓利門書這封短信收了進來。有很多雄辯的理由證實,在這一假說之前,收集工作已經存在。但是,同樣,也沒有確實的證據否認阿尼西母是保羅書信的最早收集者,當然也沒有理由反證。這都是主觀推測。

New Testament Introduction, 1990, pp.660-667. Donald Guthrie (1915 – 1992) was a conservative New Testament scholar. Guthrie was a gradu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B.D., Th.M., Ph. D.). From 1949 until his retirement in 1982 Guthrie was lecturer in New Testament studies at London Bible College (now London School of Theology)

三、John G. Nordling

在任何程度上,傳統神學都堅持兩點:一方面,阿尼西母逃離腓利門;另一方面,保羅為阿尼西母求情給腓利門寫信。基本上可以說,腓利門書大約寫於主後53-63年這十年之間。更困難的是確認保羅寫此信的地點。

書信本身顯示,保羅寫此信的時候正「為基督耶穌被囚」(腓利門書1,6)和被「捆鎖」(腓利門書10,13)。但是保羅寫此信是指的是哪一次被囚?這個句子「ἐν φυλακαις」,「in imprisonments」(複數,多次監禁),在保羅受難的記述中分別出現過兩次(哥林多後書6:5; 11:23),這表明,在他最後在聖殿被捕之前(使徒行傳21:33,約主後57年),已經多次被囚,隨後囚於耶路撒冷(使徒行傳21:33;22:30)、該撒利亞(使徒行傳23:33-26:32,特別是使徒行傳24:27;26:29),和羅馬(使徒行傳28:16,20)……

平衡各種觀點,羅馬被絕大多數學者認可為腓利門書的寫作地點。在第四世紀,耶柔米(Jerome)記述說阿尼西母逃往保羅所在的羅馬。在以後的世紀中,可能始於五世紀之初,有諸多附加於腓利門書25節之後的文字追認該書寫於羅馬。優西比烏斯(Eusebius)證實,保羅雖身陷羅馬「並沒有人禁止(傳道)」(使徒行傳28:31),這表明雖然保羅在房子裡被囚卻擁有很多同工和朋友,而且可能有文書幫助撰寫書信。

歌羅西書和腓利門書之間的聯繫是更重要的證據,足以顯示兩封書信在同樣情境下完成的。既然在腓利門書23-24和歌羅西書4:10-14有那麼多共同的人名,完全可能,保羅同時寫了這兩封送往歌羅西的書信,儘管收信人不同卻有關聯。因此傳統上一直認為,通過人名在兩封相關書信最後問候語中的聯結(5個在腓利門書23-24;6個在歌羅西書4:10-14),實際上顯示保羅的寫作在羅馬。事實上,在最後問安中提到的很多人名與新約其他地方關於羅馬的記載緊密相聯。這些同樣的名字對歌羅西的收信人至少一定很熟悉,否則,保羅根本不需要提到他們。

毫無疑問,我們簡明扼要地支持傳統的觀點:腓利門書的目的是化解腓利門和阿尼西母之間的怨仇,一個先前逃跑的奴隸被保羅歸正,他如此渴望得到主人的恩惠。但是,近年來,有一些雄辯的反應批駁傳統的觀點。迄今為止,關於腓利門書傳統理論最具戲劇性的挑戰者是John Knox(1900-1990);直到今天,他的理論仍然影響一些基督徒對腓利門書的理解。

(John Knox有三個主要觀點:第一,以弗所主教阿尼西母為自己考慮將該書信收入正典;第二、亞基布才是教會的負責人並是真正的收信人;第三、保羅寫此信的主要目的是為自己傳道方便,而不是化解恩怨,因阿尼西母對自己「有益處」——譯者注)

Knox將腓利門書視為保羅對阿尼西母的公開呼召,這一觀點最大的缺陷是把人心的敗壞強加於保羅(繼而強加於阿尼西母——譯者注)。也許保羅事實上希望、甚至需要阿尼西母留在身邊並在被囚的困境中服侍他(腓利門書13b)。但是,這些最多不過是保羅思想中的第二位的事情;而且,這絲毫不應該阻礙絕大多數讀者這樣的看見,即保羅的首要目的和教牧關切是基督裡的和好——涉及腓利門、阿尼西母和所有歌羅西腓利門所在教會的眾信徒。

對我們來說,腓利門書的傳統釋經比Knox的「新思想」將繼續更有價值:阿尼西母確實逃離了腓利門;保羅寫這封信的目的不僅僅是要讓這個奴隸和他的主人在基督裡和好,而且也是恢復基督徒在教會裡的合一,而這合一因阿尼西母的盜賊以及負罪逃往羅馬的行徑嚴重地破碎了。

Concordia Commentary: Philement,2004, pp. 3-19. John G. Nordling, M.Div., M.A.,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Exegetical Theology, Concordia Theological Seminary.

附錄1:歌羅西

歌羅西位於亞細亞省的呂加斯谷,在以弗所東方約160公里處。昔日為弗呂家的重鎮,但至新約時已經沒落,鄰近的老底嘉的希拉波立(歌羅西書4:13)的重要性都凌駕乎其上。

兩位旅客阿尼西母和推基古離開以弗所之後,兩人沿著邁安德河(門德雷斯河)往東走,橫過小亞細亞。到了弗裡吉亞,他們沿著河的支流利吉斯河轉向東南方,穿過群山圍繞的河谷之地。美麗的景色在他們眼前展開,一群群綿羊在肥美青蔥的草原上吃草。(羊毛產品是這一帶地方的主要收入之一)。沿著河谷繼續前行,兩個旅客經過的地方,在右邊是富甲一方的城市老底嘉:羅馬政府在這地區的行政中樞。在他們左邊對岸之處可以望見赫拉波利斯,這地方以廟宇和溫泉聞名遐邇。在這兩個城市裡均設有基督徒會眾,同樣在歌羅西──一個位於河谷上游約16公里以外的小鎮──也有一群基督徒會眾。

兩位旅客的目的地是歌羅西。他們都是基督徒。至少其中一人很熟悉這一帶地區,因為他本是歌羅西人。他名叫阿尼西母,本來是個奴隸,現在正打算回到主人那裡去。他的主人是當地會眾的成員。與阿尼西母結伴同行的是推基古:一個自由人。他們兩人是使徒保羅派出的使者,把保羅致「歌羅西與基督聯合的聖民和忠信弟兄」(《聖經新世界譯本》)的一封信帶給歌羅西的會眾。據考查,保羅從未到過歌羅西。以巴弗曾在歌羅西人中間辛勤工作,這群主要由非猶太人構成的會眾很可能是由他建立的。如今以巴弗正與保羅一起留在羅馬。

保羅第三次旅行布道曾在以弗所停留了三年。但歌羅西教會的始創人不是保羅(歌羅西書2:1),而可能是以巴弗(歌羅西書4:12-13)。這是一個外邦人佔多數的教會 (歌羅西書1:27)。保羅雖未訪問過他們,但與他們的關係非常密切(歌羅西書1:3)。

歌羅西書是保羅在羅馬監獄中寫的(歌羅西書4:18)。由於以巴弗帶來了教會的近況。保羅得知教會正受某種異端的威脅,所以一方面寫信稱讚教會的表現,另一方面更警戒他們謹防錯誤的教訓(維基)。

歌羅西(colossae)在亞西亞境內,原屬弗呂家區,古時為弗呂家區的一個大城。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圖herodootus說,歌羅西大城居民眾多,建築物擁擠,梅安得(maeander)河支流萊苦斯(lycus)河從城外流入,經過城下隧道,然後在城外一里處再度出現。該城南離一高達7200尺的革母山(cadmus)九里。古時有大道由以弗所通至東方的伯拉大河邊,歌羅西城為必經之地,該大道由山上的隘口通過,因此有重軍把守。紀元前481年,波斯王薛西(xerxes,即亞哈隨魯王,以斯拉記4:6。亞達薛西王則在其後)曾進兵亞西亞境,欲攻希臘,但止於歌羅西。紀元前4l0年,古列王亦曾進兵至此而回。

歌羅西與老底嘉同為黑羊毛產地,附近山中亦產稱為染料的化學原質,因此商業繁盛,來往的商人眾多。紀元前120年至紀元後200年間曾多次大地震,最後在紀元後64年一次大地震中,歌羅西全城被毀,以後重建,但商業漸衰,起而代之者是老底嘉城。

歌羅西最初屬呂底亞(lydia)王國統治,以後則歸別迦摩王國。紀元前335年被希臘王亞力山大遠征波斯時所征服,開始接受希臘文化。紀元前200年由敘利亞王所管轄,敘利亞王安提阿庫(antiochus)把一部分歌羅西人遷徒至巴比倫,又把二千戶猶太人遷至此地,於是猶太教亦影響了此城的居民。

歌羅西與老底嘉及希拉波立三城鼎足而立,歌城位於東,老城位於西,希城在北方(參聖經地圖6)。歌城離老城不過三十餘里,因此兩城居民時有來往,保羅寫此書信時曾請他們問候老底嘉信徒安(歌羅西書4:16),又告訴他們要把這書信交給老底嘉信徒閱讀,而且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歌羅西書4:16),又說以巴弗為此三城的教會多多窮苦(歌羅西書4:13)。可見三城居民關係密切。

羅馬帝國征服亞西亞後,由歌羅西通往別迦摩的古時大道改由城西的遠處經過,因此歌羅西日漸衰落,變成小城,但開始有羅馬軍隊在此駐守,於是歌羅西人也接受羅馬的政治思想及種種迷信。

紀元後1720年歌羅西被大地震所毀,至今已不復存在,土耳其人在此城西重建一城名「但尼斯理(denizli)」(蘇佐揚)。

附錄2:腓利門書釋經課程需要參考的地圖

參考:保羅生命的最後旅程

63 – 67 A.D.  Paul is Set Free from Prison。Paul is released from prison in 63 A.D. and travels to the island of Crete (Titus 1:5). He then goes to Nicopolis in Macedonia (Titus 3:12). From 64 to 67 A.D. Paul fulfills his goal of visiting Spain (Romans 15:28) and Britain.

67 – 68 A.D. Paul is Again a Roman Prisoner。The Apostle Paul, once again a prisoner in Rome, writes a letter to his friend Timothy (2Timothy). It is Paul』s last writing before he dies a martyr』s death around the middle of 68 A.D.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