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上週六的兩場布道和查經錄像。第二篇「起初神創造天地」沒有講章,因時間關係,基本上是週六晚上「即興」或現場臨時講的,因此有一兩處口誤,如「創世記第二章」那句話,應該是「創世記第一章第2節」等。所以需要特別注意。這場查經後面有很長的討論和分享,其中我談到:「我的解釋僅僅是我個人領受的,我並不是說這句話必須這樣解釋,也不堅持我的解釋是唯一的」。週六的兩場布道並不是發生在正式的崇拜中,因此氣氛相對輕鬆自由一些。這兩個錄像是發在國內的土豆網上,為方便國內的讀者和觀眾。土豆網的速度有些慢,大家需要耐心——緩衝以後應該就可以暢通地觀看了。另外,幫助錄製並上傳這些錄像的弟兄,正在想辦法同時上傳到YOUTUBE,屆時我會在這裡更新補充新的視頻聯結。IN CHRIST OUR LOVE!——任不寐2009年4月16日
經文:但以理書6:1-24;彼得前書4:1-8;馬太福音27:57-66
神對他的選民和門徒有一個永遠的應許,就是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今天,我們對這樣的應許是否還有信心,因為星期六,也就是舊約中的安息日這一天,耶穌正在墳墓裡。在墳墓裡的耶穌仍然和我們同在嗎?在墳墓裡的耶穌更是與我們同在,因為那墳墓是我自己的墳墓。人類犯罪之後,必定死(創世記2:17),或人即將在墳墓裡,成為人的普遍命運。但是,在創世記3:9節,「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神開始來尋找人;人在哪裡,神就找到哪裡;人將在墳墓裡,神就先到墳墓裡。為要替代墳墓裡的約瑟,使我們今天在他的國度裡的安息。正如詩人所說的:「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我若說,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黑暗也不能遮蔽我使你不見,黑夜卻如白晝發亮。黑暗和光明,在你看都是一樣」(詩篇139:7-8,11-12)。
57 到了晚上,有一個財主,名叫約瑟,是亞利馬太來的。他也是耶穌的門徒。 58 這人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彼拉多就吩咐給他。 59 約瑟取了身體,用乾淨細麻布裹好, 60 安放在自己的新墳墓裡,就是他鑿在磐石裡的。他又把大石頭滾到墓門口,就去了。
「黑暗必定遮蔽我,我周圍的亮光必成為黑夜」。夜晚降臨了,黃昏總是充滿了悲傷,晚上是祈禱的時候,是最試驗信心的時候——夜讓我們害怕自己與光隔絕,與神隔絕。然而神知道人的軟弱,因此在創世記第一章裡,神六次重複地宣告:有晚上,有早晨。換句話說,有晚上,就一定有早晨,有死亡,就一定有復活。神如今差遣他的獨生子進入我們的晚上,進入我們的黑夜,進入我們的墳墓,他與我們同在。不僅如此,這是第六日的晚上,這是安息日的開始,這第六日的夜晚是真正黎明前的黑暗,基督已經帶領我們來到天國的門口,那裡有「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創世記3:24)。這劍今天將要廢棄了。
約瑟是個財主。這個信息首先是為應驗以賽亞書53:9節的預言:「他雖然未行強暴,口中也沒有詭詐,人還使他與惡人同埋。誰知死的時候與財主同葬」。首先,我們知道,連結舊約是馬太福音的特點。但這裡的連接也告訴我們,十字架是神的救贖計劃,必能成就。這信息不僅繼續指著聖經和神的信實呼喚世人悔改,也同時在堅定門徒的信心。然而,輕視聖經或神的話語的人,不可能捕捉和領受這樣的福音,因為聖靈不在他們裡面。其次,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對比:這個財主在磐石裡為自己鑿了一個新墳墓;財富不能勝過死亡。約瑟代表了人類一切世俗追求的虛空,代表生命的荒誕——無論你在世界怎樣追逐榮華富貴與愛情權勢,死亡將這一切短暫的掙扎宣佈為自欺欺人。但是最後,約瑟將基督放在自己的墳墓裡,讓神進入自己的「必定死」的命運中。這不是他自己能成就的,乃是神在他裡面作的。
聖經上共有9位約瑟,4位在舊約,他們是族長和耶穌家譜上的三位(路加福音3)。他們是已經死了的人,或在主裡安睡的。新約時代也有4位約瑟,耶穌的兄弟(馬太福音13:55)、亞利馬太的約瑟、巴拿巴(使徒行傳4:36)和巴撒巴又稱呼猶士都的(使徒行傳1:23),這些約瑟都活著;在「兩約」之間,是馬利亞的丈夫約瑟,我們不知道此時他在哪裡,或生或死。約瑟在這裡是把死人和活人都帶到了主的面前,星期六,我們的主進入所有死人和即將死去的人的墳墓,因此,在末日他們都將復活。
首先我們需要明白的是,亞利馬太的希伯來字根就是「拉瑪」(a town of the tribe of Benjamin, situated about 5 miles (8 km) north of Jerusalem on the road to Bethel,參考創世記35:19),而這個名字首先出現類馬太福音2:18,「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而馬太福音2:18引用的是耶利米書31:15。而耶利米書31:16-17節緊接著告訴我們:「耶和華如此說,你禁止聲音不要哀哭,禁止眼目不要流淚,因你所作之工必有賞賜。他們必從敵國歸回。這是耶和華說的。耶和華說,你末後必有指望。你的兒女必回到自己的境界」——這「末後」是什麼時候呢,就是耶和華和以色列另立新約的時候。正如耶利米書31:31節所說的:「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今天,神聖星期六,就是這樣的日子——基督將進入「敵國」,即陰間,為要將「拉結的兒女」拯救出來。
按其他福音書,約瑟雖然盼望神國的義,但卻不能勝過膽怯,不敢公開承認自己是門徒。他的生命是逐漸改變的,在耶穌被公會審判的時候,他開始不再附和他們。最後,十字架改變了他的生命,使他在這關鍵時刻,在危險中拋棄所有的轉向主。我們記得耶穌曾說過,「駱駝穿過針的眼,比財主進神的國還容易呢」(馬太福音19:24);但耶穌又說:「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馬太福音19:26)。所以這裡約瑟被稱為主的門徒,比當初那些有名望的門徒離主更近;他得救乃是神所賜的,是神讓他「在後的將要在前」(馬太福音19:30)。「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首先讓我們思想追隨耶穌的所有門徒——因為恐懼,彼得三次否認主,更多的人逃走了,馬可逃的時候甚至連衣服都沒穿,而即使站在十字架下的約翰在這個夜晚也不見蹤影——只有這個名不見經傳、甚至可能長期受蔑視的約瑟在那裡。人在政治恐懼之下會軟弱,基督徒也一樣,基督徒不過是蒙恩的罪人;這也是後來教會拒絕有「歷史問題」的保羅的根本原因,無論他們以為自己如何比別人更是真信徒,比後來者如何離主更近。月光底下無新事。如果說,現在的世界仍然是因罪釘死基督的世界,那麼,現在的教會必然也是,至少開始的時候,因恐懼而不敢接待保羅的教會,也必然是因自義不承認約瑟也是門徒的教會,也必然可能是因害怕否認主的教會。但是,我們所信的主,仍然是與保羅同在的主,仍然是稱約瑟也是耶穌的門徒的主——「他也是耶穌的門徒」,這是神說的。約瑟在這裡給教會上了深刻的一課,首先讓教會無法掩蓋自己的恐懼和軟弱,然後告訴我們,成為主的門徒不靠任何人或你自己,而是靠主。
61 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那個馬利亞在那裡,對著墳墓坐著。
接下來是兩個馬利亞出場。聖靈帶領她們在這裡至少有兩個目的:首先是見證者,一是為約瑟為見證,二更是為主下到陰間作見證。其次,她們在最絕望的時刻,為自己的信心做見證。聖經上有8或9位馬利亞。馬利亞在舊約中就是米利暗。舊約裡有兩位米利暗,一位就是摩西的姐姐,另一位是在歷代志上4:17,「米列娶法老女兒比提雅為妻,生米利暗」。新約的6或7位馬利亞是耶穌的母親、抹大拉的馬利亞、(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革羅吧的妻子馬利亞,很多人相信她與前者是一位)、馬大的妹妹、拿撒路的姐姐馬利亞、約翰馬可的母親和巴拿巴的姐姐馬利亞,以及羅馬的女信徒馬利亞(羅馬書16:6)。這兩個馬利亞,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和(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即革羅吧的妻子馬利亞。曾經一同站在十字架下的耶穌的母親可能因為悲傷過渡不能前來,而她的姐妹,即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撒羅米,想必正在他身邊陪伴。這兩位在現場的馬利亞不僅要做基督釘十字架和埋葬的合法見證人;而且,她們面對墳墓坐在那裡,這一幕應驗了創世記中,神關於女人和撒但之間彼此為仇的預言(創世記3:15);她們在信心中等候女人後裔,即基督,「要傷你的頭」,即在復活中勝過撒但。我們甚至可以把這兩個女人看作是舊約窺探加南美地的兩個大有信息的探子,就是迦勒與約書亞;馬上進入安息地,門徒卻跑了,他們給我們報的是凶信;而這兩個探子守候在那裡,要見那「初熟的果子」;他們自己也成了「初熟的果子」(哥林多前書15:20,23)。
抹大拉位於加利利海海岸,我相信她就是馬加丹,至少位於馬加丹境內(馬太福音15:39)。在那裡,她一定聽過耶穌關於「約拿的神跡」的宣告,而「約拿的神跡」是指著「三天後復活」的(馬太福音16:1-4)。這位馬利亞也必將這話存在心裡,反覆思想。這是她今天能面對墳墓坐著的原因之一。抹大拉的馬利亞也曾被七個鬼折磨,因耶穌趕出了這七個惡鬼,她得以重生(路加福音8:2)。她坐在墳墓前,乃是她在思想,那趕出七個鬼的,應當能勝過他們的父,即撒但魔鬼。
根據其他福音,我們知道「那個馬利亞」應該就是「(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即革羅吧的妻子馬利亞」。這個馬利亞是通過她的兒子和丈夫來定義的,這一點是特別重要的。毫無疑問,雅各、約西和革羅吧,必然是初期教會為人所熟知的,否則福音書的作者沒有必要這樣介紹。但是,在十字架下,在墳墓旁,在這個悲傷而絕望的時刻,這三位先生或「弟兄」並不在場。至少那個時候,他們還不配稱為耶穌的門徒。或者他們和彼得一樣在恐懼中否認主,或者和更多的門徒一樣已經逃走了。那麼是什麼力量使他們後來又成為死後的耶穌的門徒的呢?只有兩個原因:第一、耶穌的復活必然是真的,否則,他們在主死後變得更勇敢,這在邏輯上是完全說不通的;第二,耶穌的復活首先是由他們的母親和妻子,他們最親近、最信任的人傳給他們的,而作為母親和妻子,不可能把虛假的信息、而且是冒死亡危險的信息傳給孩子和丈夫。不僅如此,那個馬利亞更具體地扭轉了夏娃身上的詛咒。首先,起初,「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創世記3:5);現在這女人在耶穌被埋中看見了罪人「一定死」。其次,女人把禁果給她丈夫(創世記3:6),現在,女人把福音給她丈夫;最初,女人的兩個孩子,一個是殺人兇手,也個被殺;現在,這個馬利亞的兩個兒子都是主的門徒。最初,女人承受「懷胎和生產的苦楚」(創世記3:16),今天,她將福音帶給自己的兒女。起初,兒女和丈夫因夏娃得罪,今天,兒女和丈夫因馬利亞蒙福。
62 次日,就是預備日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說, 63 大人,我們記得那誘惑人的,還活著的時候,曾說,三日後我要復活。 64 因此,請吩咐人將墳墓把守妥當,直到第三日。恐怕他的門徒來把他偷了去,就告訴百姓說,他從死裡復活了。這樣,那後來的迷惑,比先前的更利害了。
馬太福音在這段信息裡也使用了修辭上的「交叉結構」。首先約瑟對應彼拉多,財富對應權勢,熱心對應冷漠。然後是兩個馬利亞對應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聖徒對應撒但的僕從,愛對應恨。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撒督該人之所以不在場是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復活的事,對他們來說,殺害耶穌已經萬事大吉。所以「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來見彼拉多」。注意這一天是「預備日的第二天」,按他們所標榜的,他們本該在這日守安息日,他們破壞自己的律法,不僅說明他們的偽善,更說明他們對耶穌仇恨的程度。耶穌的死不能平息他們的嫉妒和恐懼。他們對耶穌的攻擊反而變本加厲,首先他們說耶穌是騙子(63,「那誘惑人的」),然後他們說門徒是小偷(64),這門徒首先當然指約瑟和兩個馬利亞;最後,他們控告門徒也是騙子(64,「後來的迷惑」)。耶穌曾說,按人的果子就能看出他們的心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對耶穌的控告,反而顯出他們骯髒的靈魂——騙子的控告是從自己裡面找證據的,他自己如此骯髒,因此就認定別人也必然如此。當然,這段信息更重要的啟示在這裡:撒但千方百計地阻擋復活,但就連它的阻擋本身,也成為復活計劃所使用的反面見證——那石頭和衛兵更見證了復活的真實性。不僅如此,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在今天更是後繼有人。這世界難道不是繼續控告耶穌及其門徒是騙子,並千方百計,用各樣的封條——諸如無神論、人本主義、後現代、自由、好萊塢等等——阻擋福音的世界嗎?他們從起初就失敗了,今天,他們的失敗就繼續見證基督的勝利。
如果說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的靈魂是骯髒的,那麼這裡的宗教警察則是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他們安全屈從習慣和權勢,對是非和真理毫無興趣。這些聖殿的士兵代表了絕大部分普普通通的人。他們想當然地把這個世界那些名門正派關於基督教的意見看成是常識和真理,然而就淪落為圍剿真理的人民群眾和普通打手。這世界對付真理的方法是通過軍事力量,是通過物質手段,就在這裡,他們就注定了失敗的命運——福音不是暴力可以禁錮和消滅的。
65 彼拉多說,你們有看守的兵。去吧,盡你們所能的,把守妥當。 66 他們就帶著看守的兵同去,封了石頭,將墳墓把守妥當。
彼拉多在這裡表現的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毫不猶豫的答應了約瑟的請求,將耶穌的身體交給了他。我不相信彼拉多這樣做是尊重申命記21:22-23之「屍體不能過夜」的規條。另一方面,他也毫不猶豫地答應了祭司長和法利賽人,同意他們領兵去把守墳墓。事實上,彼拉多這樣反應至少表達了他兩種心境。第一,冷漠或無所謂。發生在巴勒斯坦的這個命案,對他來說是普普通通的,他只希望這件事情早些過去,他要返回自己「正常的生活」,就是「好好地去死」。他的世界有無數事件,特別和權勢有關的,比拿撒勒人耶穌要重要的多。他實在沒有時間和沒有心情關心上帝的事。正因為如此,約瑟的祈求和法利賽人得寸進尺,在他看來是十分荒唐可笑的,他要像轟蒼蠅一樣將這些雞毛蒜皮揮去。這種完全無所謂的態度就是今天所謂的宗教寬容,中國文化的宗教「包容」,美國憲法的信仰多元,從根本上說就是起源於這種「無所謂」,而不是大氣。對這種心靈來說,耶穌和我有什麼關係呢?第二,十字架讓他煩躁,他希望掃除十字架在他生命的的一切扎心的陰影。彼拉多知道耶穌是無罪的,殺害一個無罪的人,他的心裡不可能真正安寧。他祈求遺忘,如同這世界上所有罪人的共同心態。更深刻的地方是,十字架作為救贖的象徵,已經進入他的生命,他無法揮之即去。耶穌的死和所說的話,是帶著神的大能的,這一切讓他無法完全視若無物。他想通過逃避的方式將自己從良心和真理的雙重煩躁中帶出去。注意ὑπάγετε這個字,「去吧」,這就是耶穌在馬太福音4:10說「撒但退去吧」所使用的字,彼拉多在這裡用來打發祭司長和法利賽人。今天,無論是在世界上,還是在教會裡,十字架實在使很多人這樣煩躁,那個符號與人類自己的經驗和道德是衝突的,於是遮蓋和消滅十字架就成為魔鬼在世界上最普遍的敵基督行為。彼拉多在這世界上代表了更多的人,代表了他們對基督教的態度或矛盾心境。神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找到了他們。
當地上發生上述事件的同時,此時此刻,我們的主在哪裡呢?他在墳墓裡,他在「陰間」。這裡有「奧秘的事」,也有「顯明」的事(申命記29:29),其中所啟示的真理,是至關重要的。
圍繞這段信息產生了一個難題。首先,彼得前書3:19說:「他借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其次,彼得前書4:6節,「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要叫他們的肉體按著人受審判,他們的靈性卻靠神活著」。最後是使徒信經中這句信仰告白:「受死,埋葬。降在陰間」 ——降在陰間是什麼意思,是否有聖經根據。與此相關的問題是,耶穌在陰間是否在向死人傳福音,一如後來羅馬教會所擴大應用的。我個人理解,彼得前書所說的,當然不是向死人傳福音,而是說,這些現在已經死亡的人,在他們還活著的時候,也曾經聽過福音;因此他們復活時被審判,是公正的。如果我們真的相信死人也有福音傳給他們,「悔改」就可以留在身後了,基督教的基本信息都要更改了。
至於使徒信經那句「降在陰間」的告白,最早的版本確實沒有。如第二世紀後半頁被廣泛接受的Old Roman Creed,就沒有這一句。但後來,如在六世紀的Gallican version中,這句話就出現了,從那以後,這句已經被教會普遍接受,要求重新將這句話趕出去的實在少之又少。我個人一直相信聖靈在教會裡的工作和保守,我也相信這句信經必是符合神的心意,因此才逐漸成為一千多年來各教會的信仰共識;而這一信息,總的來說,在聖經上是有深刻的根據的。不僅如此,「降在陰間」所表達的真理是如此寶貴,若沒有這樣的信息,基督的救贖真理就是不完全的。
陰間,希伯來文是אולש(sheol, underworld, grave, hell, pit),在舊約裡出現61次。多在詩歌智慧書或詩性文字中。詞根意為祈求,轉意為祈求之地,罪人求告之地,代表黑暗、無知、被棄、與神秘隔絕、迷途、死地等(創世記37:35;42:38;44:29;44:31;民數記16:30;16:33;申命記32:22;撒母耳記上2:6;撒母耳記下22:6;列王記上2:6;2:9;約伯記7:9;11:8;14:13; 17:13;17:16;21:13;24:19;26:6;詩篇6:5;9:17;16:10;18:5;30:3;31:17;49:14;49:15;55:15;86:13;88:3;89:48;116:3;139:8;141:7;箴言1:12;5:5;7:27;9:18;15:11;15:24; 23:14;27:20;30:16;傳道書9:10;雅歌8:6、以賽亞書5:14;14:9;14:11;14:15;28:15;28:18; 38:10;38:18;以西結書31:16;31:17;32:21;32:27;何西阿書13:14;阿摩司書9:2;約拿書2:2;哈巴谷書2:5)。希臘文是ᾅδης,在新約裡出現了11次(馬太福音11:23;16:18;路加福音10:15;16:23;使徒行傳2:27;2:31;哥林多前書15:55;啟示錄1:18;6:8;20:13;20:14)。現在關鍵的問題,耶穌降在陰間要告訴我們什麼樣的真理。
這裡我首先介紹加爾文的觀點。他在這個問題上的領受是非常傑出的。這裡的引文參考JOHN CALVIN』S: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EDITED BY JOHN T. MCNEILL,Auburn Professor Emeritus of Church History 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 New York TRANSLATED AND INDEXED BY FORD LEWIS BATTLES。在解釋「He descended into hell」這句話的時候,加爾文首先拒絕了將這句話從信經中拿掉的意見,因為這意味著它是符合神的心意的,代表著眾信徒的共同信仰,儘管具體解釋因人而異(「This much is certain: that it reflected the common belief of all the godly; for there is no one of the fathers who does not mention in his writings Christ』s descent into hell, though their interpretations vary)。那麼加爾文是怎樣解釋的呢?
加爾文的中心觀點是:THE 「DESCENT INTO HELL」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SPIRITUAL TORMENT THAT CHRIST UNDERWENT FOR US。即,耶穌「降到陰間」表示耶穌在靈裡,或者說在屬靈的意義上為我們受苦。加爾文繼續解釋說:如果耶穌僅僅在肉體上為我們受苦是不足夠的,不,與此同時,耶穌在靈真的也在父神的憤怒之下,以滿足神的絕對公義,所以耶穌一定像所有的罪人一樣經歷了靈魂被神棄絕的死亡命運,為我們體驗了那種真正的死亡恐懼。換句話說,罪人在陰間,耶穌,作為代贖者,也必然在陰間。罪人在肉體中死,按罪應被釘在十字架上,耶穌也在肉體中死,並代替人釘在十字架上。另一方面,人要在靈裡經歷被神棄絕的的恐怖、痛苦和絕望,耶穌也必然應該在那裡,才可能真正成為代罪羔羊。注意創世記2:17那句話:「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必定死這個詞是מוֹתתָּמוּת(thou shalt surely die)。這個重複結構首先當然是強調。但不僅如此,這裡面也包含著兩方面死亡的含義:「死與將要死」。這個結構並沒有「馬上死」的意思,而是說不將永遠活著了,是從肉體到靈的徹底全面的死。如果說十字架上耶穌經歷的肉體方面的死,那麼被埋葬,在「陰間」,他要經歷所有的死。這當然不是說是兩次死亡,而是一個死亡的兩個方面。
加爾文為自己的觀點尋找了一些聖經上的證據,也是非常有說服力的。如使徒行傳2:24 :「神卻將死的痛苦解釋了,叫他復活。因為他原不能被死拘禁」。這裡的痛苦顯然是指靈裡的。事實上,如果沒有靈裡的痛苦,死亡僅僅是睡眠。加爾文對希伯來書5:7的解釋也很有道理:「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這裡的「虔誠」原文εὐλάβεια,意思是關切、敬畏、恐懼。這與詩篇22:1,馬太福音27: 46中「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所要表達的絕望心情是一致的。
耶穌為我們在陰間受苦,因為我們按罪將在那裡,這是加爾文的主要觀點。顯然,加爾文更多是從律法的角度解釋的,更偏重於基督的為罪受苦代死符合神的公義與愛。當然,他也提到了耶穌完全的死是為了完全的勝利,並因祂在陰間的得勝而將本該下到陰間的罪人,因信而歸入天堂。不過加爾文似乎對後面的信息,特別是關於救贖的福音,沒有更充分地解釋。不僅如此,他關於體和靈之間的區分,與他的聖餐理論是一致的。對我來說,這種區分過於理性,事實上我們不可能知道。所以只能總體上說,耶穌為罪人經歷了兩方面的死亡,他在陰間具體的受苦和得勝,或者說靈與肉體的分開的受苦,還是有另外的可能性,這不是我們所能明白的。使徒行傳2:31這樣說:「就預先看明這事,講論基督復活說,他的靈魂,不撇在陰間,他的肉身,也不見朽壞」。
相對來說,路德似乎更偏重福音或基督的勝利和救贖。在路德的Small Catechism中,「下到陰間」被理解為Of Redemption,本與救贖連在一起。路德進一步解釋說:我相信上帝把我從所有的罪中、從死亡和撒但的權勢之下解救出來,這一切是靠主耶穌基督的神聖的寶血和無辜的受難與受死,使我可以活在他的國度裡。
我們可以將加爾文和路德的信息綜合起來,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分享的核心觀點。「耶穌降到陰間」至少有三方面或前後相連的三層啟示。首先,因為我們必定死,所以耶穌必定死。這是代我們死,從地上到陰間。這是成全律法。這是加爾文的貢獻。其次,撒但和死亡的權勢不僅在地上,也在陰間,因此基督要靠代死來宣佈對撒但統治的一切領域的勝利。這就是加爾文和路德所共同提到的。也如希伯來書2:14和彼得前書3:22所啟示的。最後,這受苦和得勝有最終的目的,就是救那些因信稱義的罪人上天堂,由於死被徹底和完全的征服。人就被從死亡的拘禁中解放出來,靠基督的復活和恩典因信得永生。這就是希伯來書2:15和以弗所書4:8所說的。基督在陰間不僅得勝,而且還要把勝利的果實或「各樣的恩賜賞給人」。我們不僅強調耶穌在監獄裡ᾐχμαλώτευσεν αἰχμαλωσίαν,即使he led captivity captive,擄掠了仇敵;更強調,然後,gave gifts unto men,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這裡,從地下回到地上,而且進入天上。這是路德神學所特別強調的。也許我們可以用樹打個比方。樹的成活不僅需要在地上的醫治和護理更需要地下的潔淨和醫治。這對我們理解「降在陰間」這句話是有幫助的。
在這種意義上,我們重讀復活後的耶穌這句宣告就會更清楚:「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馬太福音28:18)——這個「地下」(ἐπὶ γῆς),包括地上(on earth, NIV)也包括地下(in earth, KJV)。而這裡的啟示,在舊約裡早已經反覆預告:申命記4:39,「所以,今日你要知道,也要記在心上,天上地下惟有耶和華他是神,除他以外,再無別神」。歷代志上29:11,「耶和華阿,尊大,能力,榮耀,強勝,威嚴都是你的。凡天上地下的都是你的。國度也是你的,並且你為至高,為萬有之首」。詩篇113:6,「自己謙卑,觀看天上地下的事」。詩篇139:8 我若升到天上,你在那裡。我若在陰間下榻,你也在那裡。但以理書6:27,「他護庇人,搭救人,在天上地下施行神跡奇事,救了但以理脫離獅子的口」。何西阿書13:14,「我必救贖他們脫離陰間,救贖他們脫離死亡。死亡阿,你的災害在哪裡呢?陰間哪,你的毀滅在哪裡呢?在我眼前絕無後悔之事……哥林多前書15:55指著何西阿書13:14說,「死啊,你得勝的權勢在哪裡?死啊,你的毒鉤在哪裡?」這裡的第二個死就原文就是墳墓的意思,就是約瑟為主預備的這個墳墓。神在這裡問每個人:你墳墓在哪裡,我將進到那裡。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回頭再來思想耶穌在約瑟的墳墓裡是什麼意思。第一是替代約瑟,第二是打敗所有拘禁約瑟的黑暗權勢,第三是把約瑟帶入天國。約瑟的墳墓已經被耶穌「佔領」了,因他把基督接入自己的世界,他為自己預備的終極歸處已經回不去了。這一點對今天的你我實在是極大的福音——因為你信基督,你在陰間的位置,你最後的墳墓已經被基督事先關閉了,你不會降落在那裡——在你還是罪人的時候,耶穌就為你死;既然耶穌已經為你死,你靠著聖靈所賜的信,就不需要再死了。因此,這一天是真正的安息,由於耶穌今天在我未來墳墓裡,並在那裡的得勝,我一切害怕或死亡恐懼就消失了,我的心得到了真正的安息。我們在這裡看見,祭司長、法利賽人及衛兵,他們在「第二天」,就是在安息日並沒有安息,仇恨和煩躁覆蓋了他們因為他們的世界裡沒有基督。反而是約瑟和馬利亞在安息日按著誡命安息了(路加福音23:56),因為他們裡面有基督。各位弟兄姐妹,今天是安息日,這是神的兒子在陰間為我們贏得的,因為他就是我們的安息;「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馬太福音12:8) ——願我今天在這裡所見證的安息,也能加倍地感動你們,阿門!
任不寐,2009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