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進了神的殿,趕出殿裡一切作買賣的人,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對他們說,經上記著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他就治好了他們」。這是神的道。
願恩惠、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今天,我們跟隨耶穌進了神的殿,進入神的教會。你們現在所站的地方是聖的,是雅各睡覺的地方,是天的門(創世記28:17)。耶路撒冷位於世界的中心,哭牆是東西方世界的分界線;救世主的救贖工作,就是從那裡開始的。猶太聖殿的敗壞,代表一切人類文明的窮途末路。基督的教會是神從「罪惡的世代」裡潔淨出來的一塊地方,是在我們「心中的聖殿」敗壞之後開始重建的,是通過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從無到有創造出來的。要理解基督的救恩,我們首先要瞭解,耶路撒冷聖殿是怎樣敗壞的。馬可福音8:15,「耶穌囑咐他們說,你們要謹慎,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和希律的酵」。人類一切聖殿的敗壞,歸根到底是兩大原因:一是法利賽化,一是希律化。這兩種勢力,或者說這兩種文化和思潮,也是古往今來教會最大的試探。
所謂法利賽人的酵,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第一,也就是最重要的,就是否認基督是神;結果是無神、不怕神並以人為神。這在教會裡表現為基督不再是中心,人成了中心,人際關係成了中心。第二、拒絕基督的代贖,假冒為善。他們靠行為成義,律法、道德取代信心成為文化的中心。由於人的局限和罪性,人不可能靠自己成義,因此,自義必須通過控告別人不義來實現,於是道德一定吃人。在教會裡,由於對「屬靈」的追求,自義就以非常虛偽的形式表現出來了。神的教會本來是真以色列人安息之家,結果教會成了比世界還偽善、還累人的偽君子之堂。第三,就是貪財,利益成上帝。聖經上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摩太前書6:10);「貪婪就與拜偶像一樣」(歌羅西書3:5)。在我們的世界上,財富是上帝,上帝卻不是財富,力量是上帝,上帝卻不是力量。
猶大賣主是因為愛錢,而經上說,「法利賽人是貪愛錢財的」(路加福音16:14)。聖殿成了商場,就是因為當時宗教領袖為從中漁利因而支持的緣故。所以當時的人以大祭司亞那來命名聖殿,稱之為「亞那商場」(Anna』s Bazzaar)。我們現在看看「亞那商場」是如何經營的。
「亞那商場」的本質就是把真理當做項目來賣錢,事實上根本不相信有神。商業的原則是和氣生財,於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取代福音真理,成為宗教領袖的生命。反過來,把全部精力放在人際關係中的傳道者,不僅沒有足夠的精力講道,而且還要迎合他的顧客。這樣的「聖殿」根本不關心真理問題,它的真問題只是「錢」。這樣的「聖殿」可能會很興旺,只是我們分不清它與社會有什麼不同。這樣的「聖殿」甚至比社會更不幸,因為社會中的商業是名正言順的,但「聖殿」裡的商業文化卻披著真理的外衣。
首先,「亞那商場」的核心產品是賣主;於是第一商業原則必須是壟斷。一方面,亞那要代表神,坐在神的位上;另一方面,任何人進天國一定要向他繳納買路錢——他是唯一的道路真理和生命。壟斷鑰匙權不是為了帶領人歸入天國,而是為了把別人的錢歸入自己的存折。然後祭司長和文士從壟斷中分封了聖殿的管理權柄,把神的殿變成了股份公司。他們可以直接把聖殿變成商業項目自己經營;或者,把具體項目的經營權批發給小商小販,他們不僅通過頒發許可證或營業執照收取賄賂,也坐地分贓收取紅利。其次,「亞那商場」的顧客主要是那些真正追求真理又軟弱可欺的人。因為這些人真正追求真理,所以他們渴慕進入神的聖殿;由於他們軟弱可欺,祭司長和文士就可以在他們身上搾取利益。
耶穌「推倒兌換銀錢之人的桌子,和賣鴿子之人的凳子」,這代表兩種商業敲詐行為,而受害者分別代表兩類「弱勢群體」。首先我們需要明白,這件事情發生在聖殿的「外邦人院」中,也可能波及到了「女人院」。這是聖殿外圍的兩個部分,是「慕道友」和教會之間的接觸地帶。「亞那商場」的商業關卡就設在這個地方,他們要阻擋和敗壞一切被神找回來的羊和浪子。不僅如此,桌子和椅子告訴我們,這些商業活動不是臨時的,他們已經長期佔領了聖殿;攤位固定,勢力範圍清楚,遊戲規則很成熟。聖殿已然是「賊窩」了。
我們先看看「兌換銀錢」是怎麼回事。按律法之定規,猶太人滿二十歲便須繳付半捨客勒的聖殿稅,所需用的銀幣必須符合規定的制幣標準(出埃及記30:11;16:11-16;民數記3:47),因此需要聖殿檢查官的驗證和認可。不僅如此,包括獻祭的牲畜,也需要聖殿檢查官的驗證和認可(利未記21:21;申命記15:21),以免「有什麼殘疾,就如瘸腿的,瞎眼的,無論有什麼惡殘疾,都不可獻給耶和華你的神」。神的意思本是好的——這些聖禮更是指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獻祭說的——但卻給聖殿管理者帶來了敲詐錢財的機會。一方面,他們向遠道而來的朝聖者收取兌換銀錢的手續費;另一方面,他們通過禮牲專買來搾取超額利潤。我們可以想像,這些朝聖者餐風露宿地趕到這裡,為完成夙願,只能接受他們的盤剝。亞那商場這裡對付的弱者就是遠處的人,是外地人,甚至是外邦人。百般刁難從離主很遠的地方才回家的浪子,也成了某些教會的傳統。那些地方形成了一種幫派,一個大兒子聯盟,合夥排擠、敲詐從遠處來的「外人」。他們壟斷了「驗證和認可」權,自詡在真理上很挑剔,為的是要「外人」向攔路者臣服;他們索要的禮物是「入伙態度」,包括認罪態度和認人的態度,就是對他們商業規則的無條件屈從。
賣鴿子之舉更為卑劣。首先我們要清楚,以鴿子為獻祭的必是窮人,因為她們沒有力量獻祭羔羊。根據律法,這些窮人主要包括三類人。第一是剛生育的婦女(利未記12:7-8);第二是長大麻瘋病的人(利未記14:2-3;21-22);第三類是患有各種性病的人(利未記15:2-33)。這些人當然也是罪人,但他們來到神的面前,正證明他們是向神悔改的新人。女人、窮人、病人是正人君子眼裡的賤人,他們被社會遺棄和邊緣化,他們得的是「髒病」;為了顯示自己乾淨,人人唯恐避之不及。但是基督說祂來,就是要尋找這些罪人。在這種認識的基礎之上,我們來看看宗教領袖的敗壞。首先,由於鴿子專賣,他們在這些可憐人的身上先搾取了一層經濟利潤。然後,他們還要在這些人近前來的時候,在大庭廣眾之下,搾取道德利益;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和這些賤人交往已經是恩典了,他們要在賤人身上得榮耀,過足給別人當救世主、饒恕別人的癮;另一方面,就是通過自己和這些髒人的現場對照,來炫耀自己在他們身上的優越感。這種道德欺詐和倫理欺壓也影響到今日的教會,一些信徒和世界一樣,樂於欣賞別人的懺悔,這種「你還沒有公開懺悔呢」、「但你的生命到底怎麼樣」之類的心態,展示了教會裡那些高高在上、假冒為善的靈魂。在這裡,他們再一次坐在神的位上。由於都自以為神,由於沒有神的道為最高的規制,就會發生沒完沒了的「諸神之戰」,紛爭根本不是為了真理,僅僅是為了利益和榮譽。紛爭已經開啟了教會衰敗之路。
亞那商場不是神的殿,所以耶穌來了,推倒他們一切的桌椅板凳。神的教會沒有他們的立足之地。所以祭司長和文士大為生氣;所以這世界的孩子們歡呼起來——讓我們今天像孩子們一起歡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阿門!
耶路撒冷聖殿之所以敗壞,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時這個聖殿正在興建中,而希律王正是聖殿建設的投資者和主持者。希律的目的很清楚,就是讓教會為自己的利益服務,使神的兒女重作巴比倫之囚;是為免除犯罪引起的恐懼,以便更肆無忌憚地犯罪。今天,希律聖殿只剩下一片哭牆了。猶太人說,但希律聖殿倒下的時候,有六位天使站在牆下慟哭。願猶太人和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白,天使是在為我們的罪哭——今天,主動巴結希律、惡其所惡、好奇所好的教會領袖,應該重新回到神的話語中來。
所謂希律的酵,乃是指,一方面,世界的勢力(政治的、經濟的、學術的、榮譽或利益、人多勢眾等等)對教會的影響和控制;另一方面,教會千方百計依靠、討好、迎合世界上的權勢或有名望的人。希律的酵具體表現方式是:教會試圖和各種希律聯合起來建設聖殿,表面上是為了獲取贊助,或通過對話或向世界傳福音;實際上不過是因為貪財、虛榮和膽怯,結果不是教會影響了社會,而是教會成為社會的一部分,一個部門,一個學院,一個具有宗教特色的公司或家族企業。在神學上,其表現就是耶路撒冷和雅典的聯合,一些中譯侍奉將福音扁平為「建造自由社會或和諧社會之精神基礎」;在亞洲,其已經表現為基督教和異教的「對話」;在北美及很多地方,就是教會向掌權者移情;各種權勢和名望主導或參與了教會的復興,一些教會也樂此不疲。基督教並不排斥該撒家裡的人,但是,並非所有該撒的人都真的為信仰,他們不過是為了利用教會服務於政治目的,或者虛榮,或者也信,只是戰兢。聖經啟示基督徒唯一的道路是「離開」世界,然後在基督裡重生後面對世界宣告福音——福音只是宣告,並不討好。保羅說他向什麼人就作什麼人,但從不以彎曲福音為代價。所以他不是馬其頓那裡的座上賓,反四處挨打,到處被囚。但目前的潮流是,讓我們回到埃及去,金字塔下,「傳福音」的同時,「我們記得,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民數記11:5)。為那一碗紅豆湯,我們失去了很多「長兄」。教會和世界之間的張力沒有了(創世記1:4;約翰福音7:7;15:18-19;約翰一書3:13),末世光景是,教會與社會一片「和諧」,前所未有。人說,和諧了,和諧了。神說,其實沒有和諧(耶利米書6:14,8:11;以西結書13:10;13:16)。
希律的殿是一定要被拆毀的。約翰福音2:13-22告訴我們,耶穌不僅用鞭子趕出了一切作買賣的人,而且預言了聖殿的倒塌。我們知道,第一聖殿(所羅門聖殿)約建於公元前965年,公元前586年毀於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的巴比倫軍隊的入侵,以色列人被擄於巴比倫。約公元前515年,流亡的以色列人在波斯王支持下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第二聖殿),大希律王在此基礎上擴建,並在公元70年毀於羅馬。公元691年,西牆被納為伊斯蘭教的奧瑪清真寺和阿克薩清真寺的圍牆,聖殿原址現已是伊斯蘭教奧瑪清真寺。神拆毀聖殿,是要以基督身體為殿,為我們建造永不敗壞的聖殿。
第二次聖殿重建的時候,包括希律擴建的聖殿,我們要注意,獻殿的時候,神跡不見了。最早曠野建會幕的時候——會幕是聖殿的原型——「當時,雲彩遮蓋會幕,耶和華的榮光就充滿了帳幕」(出埃及記40:34)。第一聖殿獻殿的時候,經上記著說:「祭司從聖所出來的時候,有雲充滿耶和華的殿。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職,因為耶和華的榮光充滿了殿」(列王記上8:10-11)。但是,第二聖殿重建和擴建,什麼神跡都沒有。原因有兩個,聖殿重建有波斯王古列、亞達薛西、大利烏和希律的染指;另一方面,神也使用他們的工作,但僅僅是為了「耶穌進殿」去潔淨聖殿,更為了拆毀他們,要在基督裡面建造永遠的聖殿。因為基督本是神的像,神要用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我們(哥林多後書4:4)。
如果教會裡神跡已經停止了,我們要反省,是不是希律的手已經插進來了。經上記著說:「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以斯拉記4:1-3)。彼得對撒瑪利亞城的西門說:我們不要你的銀子,「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你在這道上,無分無關。因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使徒行傳8:20-21)。保羅更指著趨炎附勢的人說:「至於那些有名望的,不論他是何等人,都與我無干。神不以外貌取人。那些有名望的,並沒有加增我什麼」(加拉太書2:6)。教會要建造在基督裡面,要真的相信神的供應。要遠離希律的使者,退還西門的錢,不要把名望看的過於當看的。
希律聖殿不是神的殿,所以耶穌來了,要拆毀一切希律的石頭,三日後重新建造聖殿。所以希律和彼拉多大為生氣;所以這世界的孩子們歡呼起來——讓我們今天像孩子們一起歡呼: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阿門!
現在我們來讀14節經文:「在殿裡有瞎子瘸子,到耶穌跟前。他就治好了他們」。這句經文完成了一個偉大的逆轉,告訴我們,神要拆毀猶太聖殿,要在基督裡重建聖殿,而且這聖殿要建造在信徒裡面。瞎子瘸子代表罪人,他們本是到殿裡尋求潔淨和醫治的;但是,現在醫治他們得是耶穌本人,因為耶穌要以自己的身體為殿,並且要把這些罪人更新了,把他們建造成天國的樣式。
約翰福音2:18-22節。「因此猶太人問他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什麼神跡給我們看呢?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所以到他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今天,你找到了教會。或者說,神知道你們在尋找,就把你找來。你們為什麼聚集在這裡,你們到這裡要尋找什麼?只有一個答案是真理,你們來不是見任何人,你們來要見基督(約翰福音12:20-21)。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首先,教會不是一座building,教會是基督所在的教會。因此,不論是羅馬式,還是哥特式,無論是巴洛克式,還是後現代式,雄偉壯觀的教會未必是基督的教會,只有傳講基督的教會才是神的教會。其次,教會不是社會,不是亞那的商場和希律的政協,不是信息發佈中心和婚姻介紹所,不是人際關係的絞肉機和個人魅力的演練場。最後,教會一定是以基督為中心的地方,絕不是以人為中心的地方。因此,任何人不得佔據神的位置,更準確地說,必須以神的道,神的話語,而不是任何人的話,思想體系為崇拜中心。所以,我們判斷一個教會是不是神的教會,有一個簡單的標準,就是要看那裡是否有神的道,並完全以道為中心。神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這話是什麼意思呢?一方面,這是「我的殿」。這是神的殿,不是任何人的殿。這裡的中心是神的道,神的話語,神的身體,而不是人。另一方面,這裡是「禱告的殿」。這意味著,這裡是你和神相遇的地方。這裡不講人際關係的污泥濁水,這裡只講人和神的關係。
因此,只有基督和祂的話語才是你要尋找的家鄉。在我們的世界裡,每一張桌子和凳子都是為金錢服務的。我們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已經疲憊不堪。我們的心靈充滿了飢渴,我們渴望一個乾乾淨淨的地方,去安放我們的靈魂。我們曾經寄希望於遠遊和朋友聚會,在週末的時候,到野外或吃喝玩耍那裡卸去我們一切的辛酸和勞苦。但是,我們回來的時候,剛剛擺脫的麻煩捲土重來,那些沉重重新覆蓋了我們。原因很簡單,大自然和飲食不能給你真正的安息和力量,只有基督和祂的話語可以作你的避難所和高台。就如你上次聽見神對你說:「我們可以渡到湖那邊去」,你就有力量應對生活中一切的風浪。以前,我們只是作為一個生物意義上的人活著,依靠並追求食物。今天,我們作為一個完全的人活著,就是,不單單靠食物,也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換言之,我們將告別達爾文的猴子,恢復神的形象。
你的餘生將在這裡經歷神跡。我所說的神跡不是你可以到這裡變金子。這不是基督教會要給你的。你在基督教會裡要看見和經歷的神跡就是瞎子和瘸子得到了醫治。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多少年來,我們尋找道路、真理和生命,迄今為止,我們所找到的一切目標都幻滅了。於是在基督的教會裡,我們將藉著神的話語,看見真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由於看見了,我們的生命才開始擁有意義。沒有方向的生命真的就是正在死亡的生命,就是達爾文定義的高等動物。但在基督裡,我們的生命恢復了神性的本質。基督說:尋找的,就尋見。神必將這樣的尋見賜給你們。多少年來,我們經歷了無數捆綁和愁苦,我們只是靠習慣來打發那樣的日子,卻喪失了站起來行走的能力。但在基督裡,我們將獲得選擇的力量,就是立志行善由得我,行出來也由得我的新生力量,我們將跟隨主起來,奔向前面的路程。沒有年齡、性別和地位的限制,神與我們每個人同行。神必將這樣的力量賜給我們。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我們將在這裡看見真理,我們將在這裡獲取力量。是神的道使你看見,是神的道使你有力量。求神將這樣的平安藉著祂的話語,豐豐富富地加給你們,阿門!
以弗所書2:19-22,「這樣,你們不再作外人和客旅,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裡的人了。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各房靠他聯絡得合式,漸漸成為主的聖殿。你們也靠他同被建造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哥林多前書6:19,「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嗎?這聖靈是從神而來,住在你們裡頭的。並且你們不是自己的人」;哥林多後書6:16:「神的殿和偶像有什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神的殿。就如神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今天,你進入教會,不僅進入基督裡面,基督也要進入你的裡面;你不僅進入了神的聖殿,你自己也要被神建造成聖殿的一部分。這是更為奇妙的轉變。
首先一定要明白,前面我們所批評的那個敗壞的聖殿,並非和我們沒有關係。正相反,我們自己恰恰就是那個敗壞的聖殿;同時,我們心中以往一切的「聖殿」(各種理想)都現出虛妄來了,都顯出商業本質。猶太聖殿代表了每一個人的光景——我確切地知道,法利賽人,希律,不同程度地活在我自己裡面;耶路撒冷的聖殿不是別的,就是我自己,我並不比世界和某些教會更乾淨,我是這世界的一份子。事實上,正是因為我自己敗壞了,聖殿才敗壞了。起初我們都是按神的形象造的,都是神的殿;由於犯罪,我們像耶路撒冷的聖殿一樣敗壞了。所以我們在這裡看見基督教真理兩個奇特的方面。
一方面,基督不允許我們做控告者,要我們讀聖經的時候免於「你們之誘惑」——就是以為聖經所批判的罪都是指向別人的,因此「我」可以拿來像神一樣論斷善惡。所以有人越讀聖經越驕傲,越進入雜文狀態,越是要在別人身上替天行道;有人專以批判教會裡面的軟弱、不幸為樂事,這一切都是不合真理的。別人的不義不能在神面成就你的義。因此經上有一句話: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12:7)。所以基督讓我們先看見自己不過就是敗壞的聖殿,然後像瞎子、瘸子一樣來到祂跟前的被潔淨,得醫治。有人常去教會卻不能得醫治,沒有感動只有不斷的搖頭失望,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中了「你們之誘惑」。另一方面,基督不允許我們清高遁世。從莊子、屈原,到陶淵明和無數山林寺廟與道觀,為中國心靈開闢了一條「出淤泥而不染」的成聖之路。今天,基督告訴我們,這條路是變相踩踏別人的自欺欺人之路。不是的,真正的世外桃園要從我們自己裡面開始建造。就是求耶穌潔淨我們。基督教把一切抱怨根除了,你不要抱怨社會的黑暗,因為你自己就是黑暗大廈裡的一塊磚;即使沒有主動添磚加瓦,我也容忍了罪惡的肆無忌憚;你若抱怨別人的黑暗,不如點燃自己的蠟燭,讓自己成為光明。這就是基督教最積極的真理,這真理就是愛。
神知道我們的罪。正是為這個緣故,耶穌來了,且死在十字架上。如果你信基督,你一切的過犯,都被基督拿去釘在十字架上了。正如保羅說的:「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以前我們總是無家可歸,不僅僅是因為世界的黑暗,而是因為我們裡面的黑暗。我們自己不能給自己一個安息的家。這家必須在基督裡重建根基。我們要從被拒絕的外人,或者在外邊指手畫腳的外人,變成與聖徒同國的人。我們要從客旅,變成神家裡的人。事實上,我們在世界上一直的身份就是「外人」,因為我們是罪人,罪的工價就是死。死讓我們一生不過是作客旅的。對於這個地球來說,我們是外人,是客旅。隨著年齡的衰老,我們像樹上的蘋果一樣無聲地落入泥土中,又像那匹老馬,埋骨於荒野沙丘,或者像草地上的落葉,被風吹去。這世界不在意我們的消逝,對它來說,我們不過是過客。對於國家、對於我們工作的企業和單位,甚至對於家庭,我們又何嘗沒有外人和客旅的蒼涼感喟呢?理想的家似乎援用在宇宙另外某個地方。
事實上,整本聖經不僅圍繞著一場婚宴展開的,也圍繞著那個地方,那個地方的建築展開的。從創世記為亞當夏娃建造居所或樂園開始,或者從神建造亞當和夏娃開始,天上的房屋先後經歷了舊約的會幕(希伯來語:משכן,Mishkan,意為「神的居所」;拉丁語:Tabernaculum,意為「帳篷」)和聖殿(ביתהמקדש,神的居所)兩個階段;然後經過兩約之間的會堂(συναγωγη,聚會之所,馬太福音4:23)作為過渡,最後從教會(εκκλησία,由二個字所組成:ek,意出來,kaleo,意蒙召。這二個字放在一起,意思是蒙召出來的會眾。馬太福音16:18)啟程,進入天上的住處(約翰福音14:2),完結於天上的耶路撒冷;那是永生神的城邑,那裡有千萬的天使(希伯來書12:22),那城裡有神和羔羊的寶座(啟示錄22:3)。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我們今天就位於這天路歷程的起點,我們要一起同行,去天上的家鄉。耶穌說,你來,跟從我(馬太福音9:9);起來,與我同去(雅歌2:13)。阿門!
任不寐,2009年8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