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福音經文是馬可福音1:9-13,「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這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會眾:感謝讚美主)。讓我們一起禱告。全能、慈悲的聖天父,我們感謝讚美你。在你定好的日子裡,你今天把我們每個人從世界和我們的過去分別出來,聚集在基督和祂的福音裡面。求你的真理和聖靈充滿我們,讓所有勞苦擔重擔的得安息,因為基督是安息日的主;讓所有為主爭戰的得勝,因為基督是得勝的君王;讓所有尋找的尋見,因為你已經在基督裡找到了我們——求你讓我們看見,天開了,有神的使者在我們的生命裡上上下下,我們活在地上如同坐在天上。願你的名在這裡被高舉,願你的國度從這裡擴張,直到永遠。奉我主耶穌基督的聖名。阿門!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慕道朋友,平安!聖經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基督不僅將神的愛啟示給我們,也要帶領我們怎樣進入神的愛。今天的福音信息告訴我們,耶穌怎樣進入世界,受洗,又由聖靈帶入曠野勝過魔鬼的試探,有萬千天使與祂同在。基督的道路也是基督徒的道路,我們同樣要進入曠野,與神同在,靠基督得勝,然後與眾聖徒一起被建造成為神的國度。這就是基督徒的天路歷程。這樣的天路歷程在舊約聖經中有諸多的預表。出埃及記15:22-27就是這些預表的一部分。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經文:「22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23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裡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24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什麼呢?25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裡,水就變甜了。耶和華在那裡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裡試驗他們,26又說,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神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27他們到了以琳,在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他們就在那裡的水邊安營」。
這段經文所描述的事件,不僅僅發生在遙遠的過去,也正發生在我們中間。求聖靈讓我們看見,此時此刻,這些信息恰恰是我們每個人正在經歷的。這不僅僅是以色列人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而且當我們藉著上帝的話有了這樣的看見,你就已經在與基督同行了,而且必將分享耶穌的祝福、永生與勝利。根據這段經文,基督徒的天路歷程,或者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說,人類的思想史和我們個人的心靈史,可以分為五個階段:曠野時代、苦水時代、抱怨時代、基督時代、天國時代。我們分別從這五個方面來領受這段信息。求聖靈幫助我們,藉著這篇信息,我們能重新認識我們的生命現狀,認識基督,並領受神在基督裡怎樣呼召我們從世界出來,往前行,進入全新的屬天生活。願神的旨意成就,阿門!
「22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到了書珥的曠野,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以色列人出埃及,預表上帝要呼召祂的兒女從世界、罪和死亡中出來,進入祂在基督裡給我們預備的國度。基督徒的生命是不斷前進的生命。但與我們自己的期望相反的是,從受洗開始,我們天路歷程的第一站竟然是曠野,是沙漠。書珥的曠野指西奈半島西部的廣闊區域,它與尼羅河三角洲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埃及大都市的燈紅酒綠、功成名就形成鮮明的對比。換句話說,一方面,上帝帶領我們進入一個與以前熟悉的世界迥然不同的處境裡面;另一方面,這個不同主要表現為一些難處,曠野裡有魔鬼的試探:「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不僅如此,上帝要在曠野裡給我們一場考試,要藉著這些考試進一步塑造我們,使我們從渙散的奴隸成為上帝的尖兵或神國度裡的公民。
「到了書珥的曠野」。「書珥」的原意是「牆」,一個將成為你生命分界線的日子。進入書珥,埃及就拋在後面了。我們在那裡賴以為生和繁榮的一切都不復存在了。上帝讓我們離開所依靠的一切,因為這一切並不能給你提供真正的幫助、安慰和飽足。為了讓我們認清這樣的真理,神允許祂所揀選的兒女進入曠野,就是經歷一場對人生徹底而深刻的絕望。所以,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如果你曾經或現在正經歷各樣的不幸、患難或絕望,你就當知道,你被上帝帶進了曠野,正站在天路歷程的起點上。魔鬼的意思是要害你,但神的意思卻是好的。上帝讓你看見,你曾經寄於厚望的英雄偶像已經破碎了,因為他們根本就是假神,就是罪人,是不可依賴的。神讓你看見,所謂愛情、親情、友情、事業、政治理想,是如此的虛無縹緲和不堪一擊。你最深刻的曠野經歷則是對自己的絕望,你在曠野裡看見自己同樣無法依靠。因此,曠野的功課首先讓人懷疑一切,因為再沒有什麼是可信的。世界裡原本清清楚楚的價值都被徹底搖動了。對剛剛受洗的基督徒來說,你的曠野時代意味著你進入一種很迷茫的狀態。神將迷茫給你,是要你在迷茫中起來尋找神,你將從「曠野呼告」中成長。
「在曠野走了三天,找不著水」。在曠野的患難和絕望中,我們四處尋找幫助和安慰,但結果,是更深刻的一連串的絕望。人在曠野裡四處尋找希望,卻找不到水,找不到生命,找不到真神。於是在這樣的時代裡,尋找,失望,最後只能宣佈,這世界根本沒有神。於是,曠野時代就是消滅一切迷信和假神的時代。沒有任何一種被人稱為神的力量能賜給我們生命的活水,一切偶像都是欺騙和假神。在第三天的黃昏和夜晚,我們精疲力竭,陷入一種荒涼死寂之中。我們不再有希望,我們甚至開始平靜地等候死亡。我們從自己切身的生命經歷中知道,這世界根本沒有神。於是每一個人都進入現代狀態,成了理性和科學的信徒,成為無神論者。這三天的時間對中國人來說,就是5000餘年的時間。今天,我們站在這5000年的盡頭,站在書珥的邊緣。這正是約翰福音1:18a所告訴我們的「沒有人看見神」。三天的曠野生活消滅了一切宗教謊言,把我們帶入基督福音的起頭。正是在這樣普遍和深刻的絕望之中,我們只能去仰望那唯一的救主。三天的盡頭,我們將徹底仰望基督的救恩,否則,我們只能接受必死的絕罰。曠野讓我們在地上無所依靠,因此只能依靠天上的拯救。約翰福音1:18雖然宣告「沒有人見過神」;但接下來,就是在這絕望的盡頭,馬上告訴我們,「只有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顯明出來」。所以,神將以色列人帶入曠野的目的之一,是教導以色列人從此要靠信心和恩典生活。我們失去了埃及的大地,神要我們完全仰望天空。
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中國人什麼都不相信的時代正在結束中。我們今天看見,在5000年無神論曠野的盡頭,上帝正在復興祂的福音。作為一個民族,我們看見中國人在全世界開餐館的時代已經結束了,華人教會從中國大陸一直到北美和全世界都在復興。由於我們經歷了最長的無神論暗夜或曠野,我們也要經歷人類歷史人數最多的大復興。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蒙召的。我們為這個時代作見證,我們要成為這個時代的見證。另一方面,我們個人將從這裡開始告別無神論時代,並首先在曠野的盡頭將各樣的假神埋葬。神把我們的心靈洗淨倒空,為要將真理完全地充滿我們;並使用我們的曠野經驗去帶領更多的中國人從埃及出來,正如當年神怎樣使用摩西。「摩西領以色列人從紅海往前行」,摩西之所以能為神使用,就是因為他先有了曠野的經歷。你們今天都是摩西,你們將被差遣到法老的宮殿,去呼喊:人的盡頭就是神的起頭。所以今天不僅是一個世代的結束,更是一個世代的開始。感謝主,時間開始了,阿門!
但是,在無神論時代和基督時代之間,還隔著兩個時代。就是苦水時代和抱怨時代。我們先看看苦水時代。「23到了瑪拉,不能喝那裡的水,因為水苦,所以那地名叫瑪拉。」瑪拉是一個希伯來字,意思就是苦。
這世界既然沒有神,既然在曠野裡三天都找不到水,但人仍然抱有一線希望,其中最堅強的部分,人類的精英,繼續在曠野裡搜尋。他們最後找到了瑪拉。瑪拉代表人類的哲學和宗教。在我看來,人類最深刻的哲學或宗教是相通的,它表現為對人生和世界絕對的悲觀主義態度,它徹底將人生的苦和絕望、虛無與無意義顯示出來。佛教是人類宗教哲學的總結或頂點。佛教是誠實的,它所描述的生命境況是真實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佛教是人類對三天曠野找不著水經歷的深刻反省。一方面,佛教宣佈生命毫無意義,就是虛無和空;另一方面,佛教對生命的定義就是苦。所有無神論的快樂不過是苦中做樂,不過是向死而生,都是「及時行樂」,因為時不我待。時不我待的危機感讓我們的快樂從來不是真正的快樂,而僅僅是一種關於快樂的想像或模擬。是快樂的山寨版,是刑場上的婚禮。很悲壯,但僅僅悲壯而已。死亡不在乎我們的悲壯,它嘲笑我們都是命運的阿Q。這是佛教的深刻之處。中國的瑪拉時代大約是從漢末開始的,由於三天找不到水,佛教進入中國,成為東方人對生命的詮釋。在佛陀原始教義當中,四諦(苦集滅道)第一條便是「苦」。人生之苦包括生、老、病、死、怨等8類。所以瑪拉代表人類思想從曠野時代進入了佛教時代。
佛教所說的苦不僅是指人生就是苦,更是指人能夠認識這些苦,對苦的認識並無奈,將引領帶入一種絕境。佛教於是試圖返回內心去消滅這種認知來尋找解脫;並試圖通過肢體語言(主要是苦修),來幫助消滅心靈對苦的敏感。但如果人自己就是苦的原因,人自己就不可能同時是拯救的原因。苦是主體,用苦的方法,去消滅對苦的認知,這是一個自己要拎著自己頭皮飛起來的幻想。佛教似乎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就指望投放到時間或歷史的長河中,寄希望於一種類似隨機進化的模式,能在輪迴中逃出苦境。這是繼承印度教的傳統,盼望藉著輪迴尋找生命突圍的可能性。佛教沒有救贖觀念,把希望寄托在個人的修持上和與不可測度的因緣之上。佛教關於苦的思想本身也是苦水的一部分。就像瑪拉的苦水一樣,佛教深刻,卻不能喝,不能給人帶來飽足。無論是出家還是避世,無論是苦待身體還是內在的靈修,都是以苦對苦,讓苦變得更苦。因此,佛陀雖然教人如何「離苦得樂」,最後只能是「以苦為樂」;僅僅是「知道痛苦」。宗教哲學都很深刻,卻不能帶來生命,不能拯救我們脫離罪,進入永恆。因為苦是從罪來的,若不解決罪的問題,人類無法離開苦境。人靠自己,只能從一種苦楚進入另外一種苦楚。
正是出於對「苦」的不滿,人類從佛教狀態又一次出來,成為一群「怨氣沖天」的族類,男人豪放為「猛男」,女人婉約成「怨婦」。 「24百姓就向摩西發怨言,說,我們喝什麼呢?」我們的處境,加上佛教所描述的人生之苦,從現實和思想兩方面,將我們變成愁苦之人。苦毒,成了我們生命的本質。當苦毒充滿了我們,人就徹底喪失了上帝的形象。怨恨是苦毒結出的文明成果。當苦的哲學不能給我們安慰的時候,苦就上升為毒,成為傷害和殺人的力量。當瑪拉的水不能喝的時候,革命就成為人最後的選擇。他們要殺人,因為他們要釋放裡面的苦毒。摩西在這裡淪為苦毒投放的對象。苦毒和怨恨是人類一切政治文化和人際關係「狼化」的根本原因。進化論不過是對苦毒之人的辯護。一方面,它宣佈人對人就應該是狼,所謂「優勝劣汰、適者生存」;另一方面,它假冒科學為無神論提供支持,宣佈沒有地獄和天國,因此人可以為所欲為,一死百了。
首先我們看見,在苦毒中,人類整體上的淪陷——沒有一個人是「建設性的力量」,每個人都成了發怨言的人。百姓一詞原文就是眾人(עַם)。沒有一個人是不苦毒的;沒有一個人比另外一個人更屬靈——瞭解教會生活的人更清楚,教會裡的一些屬靈領袖,不過是以屬靈的方式表達他們的苦毒而已。聖經藉著「眾人」一詞吩咐所有論斷別人生命的人閉嘴,因為神將眾人都圈在罪裡,不允許任何一個人把自己摘出來。我只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論斷別人驕傲。我們知道,驕傲是所有罪中是最被神痛恨的,都沒有一個人不驕傲。當你說「任不寐是最驕傲的人」,我就與此同時找到了一個比我還驕傲的人,那一刻我屈居第二。然而,我一旦自以為屈居第二的時候,我又反敗為勝,重新成了天底下最驕傲的人,刷新了剛剛被刷新的記錄。所以我們當藉著「眾人」一詞看見聖經真理的深刻,並怎樣靠基督重建教會和平:基督徒可以在真理問題上作真以色列人,為真理極力的爭辯;但基督徒不能在生命上彼此論斷。原因很簡單,論斷別人不謙卑或驕傲也是一種怨言和苦毒而已。另一方面,我們讀聖經要有身臨其境的感受;不要以為我們與現場的以色列人不同。以色列人的苦毒因兩方面原因被加強:拖兒帶女的苦境,以及,得而復失的憤怒。我們需要明白的是,我們都是現場的以色列人。聖經從來沒有把讀者排除出去的意思;相反,聖經記載的人,是我們每個人的鏡鑒。
לוּן一字的意思是咕噥,是一連串的聒噪。這是以色列人出埃及路上不斷抱怨的第一聲,是打響了造反的第一槍。怨言是一種蠻不講理的文化。怨言目的也不在講理,而是在於發洩。顯而易見,他們向摩西發怨言是沒有道理的,他們自己曾經歡天喜地地迎接了解放,並感謝神的拯救;他們沒有任何道理攻擊摩西。攻擊摩西也表明以色列人根深蒂固的奴隸習性,他們還沒有成熟到自己對自己的信仰和行為負責的程度,他們要讓別人對自己的選擇負責。所以從形式上以色列人擺脫了奴隸狀態,但心裡仍然是奴隸。所謂奴隸就是依靠他人,遇到問題根本不去解決、分擔,第一反應就是抱怨,找岔子。奴隸甚至喜悅負面事件的發生,他能從不幸中找到一種古怪的心靈平衡。他們的攻擊和抱怨往往是為了將這不幸放大公告出來,而不是為了解決問題。怨言有時候通過流眼淚自我幫助,「我都哭了」,因此一定是別人錯了。哭者為大,「憂傷不痛悔的靈」,你不能輕看。怨言與罪惡感無關,苦毒是認為別人有罪。罪惡感是歸罪於自己,苦毒是歸罪於別人。苦毒是個人性的,不是因為正義被侵犯,而是因為自我被侵犯,自己的利益和要求沒有得到滿足;因此更經常發生在熟人和親人之間。苦毒有發達的選擇記憶能力,它記得自己所有被傷害的細節;卻將自己對別人的傷害完全過濾掉。苦毒的人不會遺忘,不會瑪拿西。魔鬼有一個道理:「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它要用苦毒死死地捆綁你,讓你成為它的奴隸。鞭屍代表這種苦毒的中國方面。魯迅說:一個也不饒恕。我們靠自己沒有辦法戰勝苦毒。
被苦毒充滿和戰勝的人,或者長期浸泡在苦毒生活和文化裡的人,擁有害人、或者損人不利己的習慣。這種性情的極端發展就是控告別人,甚至殺人,置人於死地。沒有得到滿足的怨恨和苦毒,需要將這種壓力轉移出去;他必須報復他人,看見他人受到同樣甚至更大的傷害,才能象徵性地醫治自己的創傷。因此苦毒需要一個被害人,它要殺人解恨。所以,一方面,苦毒總是將不幸歸罪於人,因此怨言需要一個替罪羊,儘管那替罪羊根本不是不幸的原因。怨言是人類尋找罪、死亡和苦難原因的活動,並且是將原因歸結到他人身上,將自己摘出來,視自己為完全的受害者、甚至是轉變成為拯救者的活動。換句話說,抱怨同時完成兩方面的功課,在不幸中定別人的罪,同時,定別人罪的目的是顯自己為義——這是怨言文化的稱義事業。另一方面,怨言的受害者有三位。首先是歸罪給上帝。這是亞當的事業。但人一般不敢直接控告上帝;所以以色列人控告摩西。第二是魔鬼,這是夏娃的事業。有時候魔鬼很冤枉,罪本是「人鬼情未了」的果子,但人往往把全部責任都歸給魔鬼。第三、更常見的是歸罪給別人,鄰居、身邊的人,帶領人。這就是曠野裡以色列人的事業。人類歷史若就是革命史的話,將罪完全歸因於統治者,是革命的全部原因。一方面,統治者當然是罪人,另一方面,人民也是罪人。因此,尼尼微大城的悔改是從國王到百姓的全面悔改。總而言之,苦毒一定要殺人。怨言具有死不悔改的特性,因為他宣稱罪在別人身上,與自己無關。被苦毒統治的教會和家庭永遠沒有安寧,因為釘別人十字架是一種普遍的要求;這個要求必須被滿足。
以色列人向摩西抱怨,將人類文明的罪惡集中展示出來。人類精神陷入絕境,罪進展到殺人的大惡,而且,殺人並不能真正解決人類的危機。記住這個問題:「我們喝什麼呢?」這句話不僅是以色列人對摩西的控告和質問。上帝使用了這句話,一方面,這句話是人類所有疑難問題的總結,人類的一切問題歸根結底就是「我們喝什麼呢?」,我們靠什麼解決目前的危機?另一方面,神使用這個問題是為了要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將人類帶向基督——基督就是我們所有問題的答案和最終解決。很多基督徒都有一種共同的經歷,就是在基督裡,我們不斷發現,自己以往一直尋找的那個人,那些答案,都豐豐富富地存在基督裡面。
我們一定要注意這段信息在邏輯上何等嚴謹,是如何「環環相扣的」。首先,怨毒尋找一個受害者和替罪羊,正因為如此,怨言時代的終結就是基督。是整個人類的怨毒把耶穌捆綁了,帶出來,釘死在十字架上。十字架是人類苦毒的最高表現。我們可以想像自己怎樣咬牙切齒地釘釘子的形象。耶穌就是我們的代罪羔羊。耶穌不僅代替我們被釘死;也代替我們的仇敵上了十字架,因此我們既然被從別人的石頭之下解放了,我們也喪失了打死別人的權力。其次,神的兒子進入世界,一方面要吸收和化解人類的一切怨毒;另一方面,或與此同時,由於基督代我們的罪死了,我們的一切罪,包括怨毒,就被神赦免了。神不再為我們的醜陋和狠毒憤怒,我們的罪被基督的血遮蓋,在神的眼裡看為潔淨。第三、耶穌不僅死了,而且復活,祂是得勝的主,祂要將復活的生命,生命的活水賜給我們,就是他的道,在聖靈的工作裡面,讓我們死而復活,過成聖和得勝的生活。這樣我們就進入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保羅在哥林多前書2:2說,「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是整本聖經一貫的信息。「25a 摩西呼求耶和華,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他把樹丟在水裡,水就變甜了。」在教會傳統上,這裡講的就是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我們首先看見,以色列人攻擊摩西,摩西沒有反唇相譏,就將這些怨毒匯報給上帝,上帝將這一切歸到那棵樹上——結果那棵樹被殺害,扔進苦水裡。這樹是無辜的,祂將所有的不幸和罪背在自己身上。由於祂的代死,騷擾平息了,苦水變甜。「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就這樣為整個人類成就了和平。因為苦毒,所以基督必須死。因為基督的復活,苦毒被最終戰勝。從這裡我們也知道,何以十字架成了基督教的象徵符號。
「耶和華指示他一棵樹」,這裡上帝讓他的教會「……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馬太福音17:8)。這就是基督教重要信條:「唯獨基督」。變成我們不僅要靠基督得生,而且要靠基督成聖。如果教會不是矚目看基督,而是看人,基督的教會就會比世界更偽善,更凶殘。教會不看基督而是看人,造成兩方面嚴重的後果。
第一是看自己,將教會變成世界上最假冒為善的組織。由於我們特別注重自己的屬靈形象,扮演神,我們就完全喪失了基督徒的自由,小心謹慎地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這種努力把教會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化裝舞會。在那裡根本找不到能推心置腹交談的人,你找不到本人,你遇見的是一大堆屬靈的面具和在信仰上正確的標準符號,或者約定俗成的套話。一些基督徒已經「屬靈」的不說人話了,需要一把「奧卡姆剃刀(Ockham』s Razor)」去醫治(William of 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切勿浪費較多東西去做用較少的東西同樣可以做好的事情。」)於是教會屬靈到這種程度了,我們比基督,比彼得和保羅都屬靈。然而這根本不是聖經啟示的屬靈。使徒行傳10:26,「彼得卻拉他說,你起來,我也是人」。使徒行傳14:15,保羅說:「諸君,為什麼作這事呢?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神」。今「我不是人,性情和你們不一樣」,竟然成了對牧者的普遍要求。我們常常聽說,這個牧者性情和我們一樣,不配作牧者。今天我要告訴大家,如果什麼時候牧者處處顯示自己的性情和你們不一樣,你就可以離開了。因為「他是抵擋主,高抬自己,超過一切稱為神的,和一切受人敬拜的。甚至坐在神的殿裡,自稱是神」(帖撒羅尼迦後書2:4)。事實上,一個人特意化妝,就不是要把人引向基督,而是引向自己。我這樣說不是要基督徒不注意屬靈的形象,而是說,如果你把主要心思用在你的形象上,基督就徒然死了,你到教會就毫無意義。你是來演出的,不是來崇拜和聽道的。耶穌最喜愛的是真以色列人,最厭惡是法利賽人。但是,法利賽人的酵(馬可福音8:15)一直在侵蝕教會的根基。「你們要防備文士。他們好穿長衣遊行,喜愛人在街市上問他們安,又喜愛會堂裡的高位,筵席上的首座」(路加福音20:46)。今天神特別講這棵樹指示給我們,讓我們矚目看基督,而不是看那些以色列人。我們當知道,任何人都是不經看的;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罪人。我們來這裡只是看基督,而不是看人。我們不是看人的生命,而是看基督的生命。
第二、看別人——將教會變成了世界上最殘酷的絞肉機。我們學了聖經,不要把信仰看成是我和上帝的關係,而看成是上帝和別人的關係。更具體地說,我們用聖經上的標準和律法來審判別人;就是像神一樣論斷善惡。教會裡的人際糾紛是諸神之戰,因此比世界裡的嫉妒和仇恨更凶殘,更黑暗。由於打著屬靈的外衣,更沒有寬容,也更偽善。路加福音12:1,「這時,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耶穌開講,先對門徒說,你們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就是假冒為善」。教會成了「彼此踐踏」的地方。教會是怎樣彼此踩踏的呢?這裡上帝對自己有一個定義,「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馬可福音2:17);有人把這個「你」視為別人。加拉太書3:22a,「但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這裡的「眾人」被偷換為「別人」。由於所有人都是病人和罪人,用神的律法論斷任何人都有效。誰真的有生命呢?有誰驕傲我不驕傲呢?除了神以外,誰是有愛心的呢,誰是良善的呢?但正是這些假問題,將教會踐踏在魔鬼的控告之下。聖經對魔鬼有一個定義,就是「那在我們神面前晝夜控告我們弟兄的」(啟示錄12:10)。看人,把基督徒淪為魔鬼的僕從。有「牧者」引用馬太福音5:27-30那段經文,呼籲會眾開展了「剜右眼砍右手運動」。你應該「懷揣利刃」去聽他的「道」,走上去叫他「屬靈」,他若反抗,你就可以將約翰一書1:8,「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在屬靈生命上控告弟兄,乃是在控告為他死的主,是將基督重釘十字架。不僅如此,彼此踩踏,或為了那碗「紅豆湯」,將教會政治化,所有世界裡的政治謀略和政治運作在教會裡登堂入室。這就是「希律的酵」(馬可福音8:15);「教會政治」使那些反政治的屬靈清高成為可笑的謊言。
我們都患有埃及人的病,如果我們不看基督看人,「埃及病」就會重新吞噬我們。上面的看自己和看人,不過是「埃及病」最著名的兩種症狀而已。因此,只有看基督,看那棵樹,我們才可能得到醫治。這正如啟示錄22:2所啟示的:「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所以,求神憐憫我們,讓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不是表演自己就是神的偽君子俱樂部,不是中國人窩裡鬥的海外演練場,不是屬靈化裝舞會,不是家族企業,不是「尊重每個人的觀念」的「思想股份公司」,不是各樣罪求同存異的文化拼盤,不是人際關係為基礎的桃園結義或梁山泊,不是宗派外衣下的幫派組織。這裡是,並僅僅是,矚目看基督,唯獨看基督的葡萄園,是宣講基督和祂的福音的地方,是萬民禱告的殿。阿門!
我們常常說進教會不是看人,是看神。那我們在哪裡能看見神呢?神是個靈,你看不見祂。教堂裡的雕刻和繪畫只是象徵,神不在那裡。我們所謂看神,就是到教會裡聽神的話;領受基督的救恩,並將全部感謝和讚美歸給神,並只歸給神。因此,教會的崇拜中心是並且只能是基督和祂的福音。因此,紅海後的第一站要學的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依賴世界還是依賴神的話。一個不講聖經卻講人的道理的教會,不是基督的教會;一個不把生命建造在道的基礎上的生命,不是基督的生命。所以我們看見,就是在「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地方,神要「在那裡」重新建造我們的生命。神怎樣建造我們的生命呢,就是把神的話語充滿我們。「25b耶和華在那裡為他們定了律例,典章,在那裡試驗他們,26 又說,你若留意聽耶和華你神的話,又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留心聽我的誡命,守我一切的律例,我就不將所加與埃及人的疾病加在你身上,因為我耶和華是醫治你的」。這段信息給我們描繪了一間教會的場景,神在向以色列人布道。在神的教會裡,沒有人的表演和參與。神的教會就是傾聽的馬利亞。耶穌自己是這樣談聖經的字句的。馬可福音8:35,「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38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1-32)。「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這些字句叫人活,而且活得更豐富。不僅如此,從耶穌自己反覆強調「我和我的道」、「我和我的福音」來看,基督並祂的道,是不能被輕視、彎曲的,這是我們信仰的中心。
正因為道是教會的根基,因此,魔鬼的工作總是彎曲和輕視聖經。魔鬼常常以「人的積極參與」為理由,讓人的因素不斷排擠基督的道。以至於聖經不再是崇拜的中心,或者人的意思與神的意思要在教會裡平分秋色。正是這樣的教會,可以看見埃及人所遭遇的一切疾病。這些埃及式的疾病大致包括三大類。第一、教會領袖的責任。沒有道、不以道為中心,或者講道台軟弱無力,或者人與神合作的崇拜模式,或者,人的表演與假見證佔領講道台。我求諸位今天在上帝面前一起為「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作一個見證,如果這裡沒有道或道不正,我歡迎所有人來這裡「拉羊」——因為一個根本沒有青草地卻自以為是葡萄園,又要把羊群圈起來禁止他們自己尋找食物的牧者,按以西結書章,是當被神咒詛的。第二,平信徒的責任。1、不聽道也不行道。這樣的基督徒靠自己的人生經驗、文化傳統,比如儒家道德典章和自以為義成為基督徒。這是一群不去教會卻看所有教會都有缺點的基督徒。2、聽道卻不行道。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認罪卻不悔改。或者完全聽不進去,或者只能聽進去受用的部分。3、不聽道去行「道」。這是非常怪異且流行的屬靈疾病,一種驕傲,一個沒有神的話語的人竟然相信自己因為行得好而比別人更有生命。那生命就是撒旦的生命,就是魔鬼也裝作光明的天使。輕視聖經的潮流廣泛引證一句經文,就是哥林多後書3:6,「他叫我們能承當這新約的執事。不是憑著字句,乃是憑著精意。因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聖靈)」。這是典型的斷章取義。只要我們繼續讀兩節經文就會被醫治。「7那用字刻在石頭上屬死的職事,尚且有榮光,甚至以色列人因摩西面上的榮光,不能定睛看他的臉。這榮光原是漸漸退去的。8何況那屬靈的職事,豈不更有榮光嗎?」所以我們要明白。第一、這裡的意思是說,律法的字句叫人死,律法的精義讓人活。新約的字句就是舊約的精義。所以保羅這樣說,「但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裡,使所應許的福因信耶穌基督,歸給那信的人。但這因信得救的理,還未來以先,我們被看守在律法之下,直圈到那將來的真道顯明出來。這樣律法是我們訓蒙的師傅,引我們到基督那裡,使我們因信稱義」。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罪的工價就是死,因此,律法的字句叫人死。但是,律法有神的美意,就是讓我們認罪,並歸向基督,因信基督得生。這就是律法的精義叫人活(羅馬書3:19-24)。第二、字句叫人死不等於說字句不重要,正相反,既然字句叫人死,我們更應知曉那叫人死的字句。例如,創世記2:17,「只是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你不可吃,因為你吃的日子必定死」。這字句叫人死,但其精義確實叫人活——不吃智慧樹上的果子,你就可以活著。所以馬太福音5:18說,「我實在告訴你們,就是到天地都廢去了,律法的一點一畫也不能廢去,都要成全」。那字句都叫人死了,還不重要,還要被輕視嗎?斷然不是,為了活命,我們更當瞭解、知道那些讓人死的字句。第三、精義是以字句為基礎的,沒有字句的精義只能是人的主觀臆斷和信口開河;沒有字句就根本不可能有精義。一方面,救恩是以律法為邏輯前提的,若沒有律法讓人認罪,「我們需要救主」就無從談起。另一方面,從更廣泛的意義上說,精義是字句的精義,不是空中樓閣。靈恩派宣稱靠著聖靈可以脫離聖經或神的道,是一種謊言。總之,既然道是教會的根基,是基督徒勝過魔鬼的武器,有必然是魔鬼破壞的中心,正如起初,魔鬼就是彎曲神的道讓始祖陷在罪裡。
正是靠神的話,我們因相信神的應許,我們就可以從瑪拉的教會出來,繼續前面的道路。前面就是以琳。「27他們到了以琳,在那裡有十二股水泉,七十棵棕樹,他們就在那裡的水邊安營」。我們可以將以琳比喻為基督徒天路歷程的一個新階段,就是成聖和得勝。靠著基督和祂的道,我們苦毒的生命被翻轉,進入得勝的生活。12和70在聖經裡都代表完全,水和樹都代表生命和得勝。我們雖然經過了死陰的幽谷,但並沒有遭害,因為神一直與我們同在。到達以琳的我們,該怎樣回顧自己走過的道路,又怎樣仰望前面的?
在以琳我們回望曠野與瑪拉的黑暗經歷,在以琳我們回望苦水變甜的恩典和神的同在。這兩方面的功課應當成為我們信心的助力。一方面,無論過去這些日子裡有怎樣的攔阻、攻擊和控告,神的祝福和保守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我們所信的神是得勝的神,只要我們靠著祂,我們絕對不會被失敗所捆綁。由於神的同在,與我們同在的就一定比與法老同在的更多。不僅如此,另一方面,我們要記住,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是剛剛經歷過曠野和瑪拉苦水的教會,神既然已經將我們從過去的絕望和罪中解救出來,就一定能帶領我們穿越前面的攔阻。無論前面還有怎樣的難處、風波和挑戰,神既然已經帶領我們勝過了瑪拉,就一定能帶領我們勝過前面的苦難。這些日子我常常恐懼戰兢。我並不怕外在的敵人,我怕裡面的仇敵。因此我更需要神的道,更需要記住自己剛剛怎樣經歷了曠野和瑪拉的神跡。我們都不要怕。「大衛又對他兒子所羅門說,你當剛強壯膽去行。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耶和華神就是我的神,與你同在。他必不撇下你,也不丟棄你,直到耶和華殿的工作都完畢了」(歷代志上28:20)。今天是我們的正月初一,神吩咐我們,「你要立起帳幕」(出埃及記40:2)。
「今夜,我們是以琳人」。我們要靠著神的話,告別一切半途而廢的宗教、哲學和信仰。以琳距離瑪拉僅僅7英里左右。到了以琳,抱怨的以色列人應當面紅耳赤。當以色列人在瑪拉絕望抱怨憤怒的時候,12股泉水和70棵棕櫚樹正在前方7英里處為他們預備好了。我們不知道未來,但我們應該知道神將與我們同在,我們必不至缺乏。我們要靠神走完下一段7英里的道路。不僅如此,我們也不要留戀以琳。我們要繼續向前走。創建一間所謂成功興旺的教會不是神的目的,神恨惡我們天天殫精竭慮地捍衛地盤,把教會變成屬世的產業。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僅僅是我們天路歷程的起點,我們不是要在這裡拉幫結派搞成一座謀事牟利的山寨,我們要從這裡起行,將福音傳往中國和地極。各位弟兄姐妹,今天,神在我們敵人面前為我們擺設了筵席。但我們要繼續前行,因為我們當跑的路剛剛開始。一方面,神今天吩咐我們每一個人,「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行的路甚遠」(列王記上19:7)。另一方面,神要我們誓死忠心,要我們相信,在遠處,必有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為我們存留(彼得前書5:4)。讓我們從埃及出來,因為必有一個更美的家鄉已經為我們建成。
耶穌對我們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使徒行傳1:8)。教會不是別的,乃是基督的見證。所以以賽亞書44:8說:「你們不要恐懼,也不要害怕。我豈不是從上古就說明指示你們嗎?並且你們是我的見證,除我以外,豈有真神嗎?誠然沒有磐石,我不知道一個」。在希伯來文裡面,「見證」也有殉道的含義,因此,我們可以說,教會是一場殉道。這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教會不是一樁屬世的事業,因為耶穌說,我的國不在這世界上(約翰福音18:36)。因此神不會任憑祂的教會被建造成為世界追捧、並在世界裡功成名就的王國。真教會永遠不可能是在世人眼中所謂「成功的教會」;真正的教會一定是為主殉道的教會。所以求神從現在就讓我們免除彼得要在這裡搭三座棚享受人間安樂和榮耀的無知(馬可福音9:5)。第二、不僅如此,真正的教會一定會以不同的方式為主殉道。彼得要上十字架,保羅要被殺害,加拉太各教會、小亞細亞各教會、哥林多教會等等,都被淹沒在歷史之中,在某種意義上都為主殉道了。原因很簡單,耶穌說:「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路加福音21:17);因為「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作的事是惡的」(約翰福音7:7);「你們若屬世界,世界必愛屬自己的。只因你們不屬世界。乃是我從世界中揀選了你們,所以世界就恨你們」(約翰福音15:19)。因此,「弟兄們,世人若恨你們,不要以為希奇」(約翰一書3:13)。因此讓我們有預備,「無故恨我的,比我頭髮還多。無理與我為仇,要把我剪除的甚為強盛。我沒有搶奪的,要叫我償還」(詩篇69:4)。耶穌所走過的路,我們一定要走。耶穌說,「我也要指示他,為我的名必須受許多的苦難」(使徒行傳9:16)。「於是耶穌對門徒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馬太福音16:24)。
基督徒的道路是「不計後果」的道路,因為只要我們先求神的國和義,神為我們的後果負責。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要走這條不計後果的道路。神給了我們三方面的應許。1、讓我們交託。所謂交託,就是我們只負責傳講真理,將一切結果交給神。正如耶穌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馬太福音11:29-30)。2、「愛你們的仇敵。為那逼迫你們的禱告」(馬太福音5:44)。順服至死,以善勝惡。3、「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17)
任不寐,2010年4月18日,開堂慶典主日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