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 第一課:我們的信仰(啟1:1-8)

感謝主,我們今天來到了啟示錄系列課程的第一課。我們先來一起讀啟示錄1:1-8,「1 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2 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3 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4 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5 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脫離有古卷作洗去)6 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7 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8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阿拉法俄梅戛乃希臘字母首末二字),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感謝神的話語。阿門!

一、總論

1、立場、方法與條件

在啟示錄的研究歷史上,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Drama理論,意思是說,啟示錄是個連續劇,而且顯然是受希臘戲劇的影響(J.W.Vowman,1955)。我並不贊同這個理論,但我姑且借用一下這個概念,來談談我們怎樣從宏觀上把握啟示錄。我們可以把啟示錄看成一部戲劇或電影,而第一個字可以翻譯為「大幕拉開了」,電影開演了。從基督與魔鬼的關係上看,啟示錄是戰爭片,結果是耶穌贏了;從基督與人的關係上看,是愛情片,新郎新娘結婚了。你也可以把啟示錄看成是各種題材電影的綜合:科幻片、勵志片、年代大戲、紀錄片、災難片、動作片、恐怖片、魔幻片等等。這是愛情故事的始終。創世記亞當和夏娃愛情的破滅。族長故事中,父親為兒子找新娘。啟示錄是父親為兒子舉行婚禮的故事。信仰道路和教會侍奉很艱難,這是愛情的邏輯。在愛情中的女人不斷問的問題:你真的愛我嗎?每次去教會要確認這種愛。洗禮中,教會和基督訂了親,啟示錄完婚。一場戰爭:耶穌贏了,第三者被粉碎。我們也看見政治的終結:萬王之王、萬主之主。一切苦難的終結。死亡的終結。天地合一:新天新地(起初神創造天地)。但與所有電影最大的不同是,我們看的不僅僅是電影,或者別人的電影。這是我們自己的電影,每個人都在其中,我們是其中的演員。換句話說,這不是電影,而是像電影的事實——我們在看自己的歷史與結局。啟示錄和我們自己有關,她是「我的啟示錄」;而且啟示錄與整本聖經渾然一體,她是全人類的啟示錄。這是學習啟示錄的立場。

那麼,我們怎樣學習啟示錄呢?歷史上關於啟示錄的研究和理論可謂浩如煙海,這不是我們要進入的禾場。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用於傾聽祂自己的話語。所以我不想給諸位推薦啟示錄傳統研究的四分法(過去派、未來派、歷史派、喻意派;The 『preterist』 view、The 『historicist』 view、The 『futurist』 view、The 『idealist』 view)。我不敢妄論這些學術見證沒有意義,只是我的興趣不在這方面,而在這卷書本身。我也不想浪費時間給各位推薦參考書,像我在加拉太書所做的——目前啟示錄的相關著述,一個很大的共性的問題,就是對神學的關注超過了對啟示錄本身的領受。因此,我們的學習內容不是神學理論,而是啟示錄文本本身。感謝神,「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1-32)。感謝神給了我們這樣的自由,就是回到聖經。我們的這個系列課程仍然以經文釋義為主,釋義的方法仍然主要是以經解經。也由於時間關係,我們會很少講神學流派和文化背景,而是集中精力傳道、聽道。這是學習啟示錄的方法。

今天是第一課,我將學習的內容劃分為兩部分。一是總論,談談啟示錄的總體信息,二是導言,我們要細讀啟示錄1:1-8。和我一起學過《加拉太書》的朋友們應該記得,我們藉著加拉太書1:1-5傳講了基督教信仰最基本的真理。今天,我們藉著啟示錄1:1-8來學習基督教信仰的基本常識。我將之定義為「基督教的基要真理」。事實上,聖經很多書卷開篇的幾節經文常常是告訴我們全書的核心信息,也告訴我們基督徒的「蒙學」。這裡面不僅是核心的真理,也包括我們面對真理的基本態度。不僅書信是這樣,創世記1:1-3更是極好的例證——那三節經文不僅是創世記的綱領,也是整卷聖經的靈魂。如果沒有這些基本的真理、基督教信仰的常識,或者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我們就可能誤讀啟示錄餘下的篇章。啟示錄1:1-8不僅是對整本聖經「基要真理」的總結,也是閱讀啟示錄的基本前提——瞭解這些真理可以確保我們免遭各種異端的搖動。要更好的領受這樣的信息,我對學員的要求和以往是一樣的——你們的「學費」仍然是背誦所學的每節經文。這是學習啟示錄的條件。好,現在我們開始,求神與我們同在,從始至終幫助我們,阿門!

2、撒旦教與人的哲學

魔鬼有足夠理由痛恨啟示錄,因此,它一定千方百計阻攔和破壞啟示錄的學習。有人說撒旦最痛恨兩卷書,第一卷書是創世記,因為那裡記載它的起源和怎樣被上帝咒詛。因此,撒旦願意把創世記改造成「神話故事」,讓人們覺得那不是真的。我們能夠看見,撒旦這個努力藉著「科學」獲得了很大的成功。第二卷書就是啟示錄,因為那裡清楚預告了撒旦最可悲的下場。因此,撒旦更是不遺餘力地貶低、遮蓋和毀滅啟示錄。要理解這一點不難,世界上任何邪惡的政權都奉行新聞封鎖的政策,道理是一樣的;而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當他犯罪之後,一定要拿無花果樹的葉子遮蓋自己,躲避在森林深處。當然,魔鬼不僅痛恨上帝,它還要起來,與基督競爭,帶領人離開神,將人擄掠在它的權勢之下。從創世記到啟示錄,「撒旦教」就一直與福音真理針鋒相對。「撒旦教」的核心信仰在創世記3:1、4就奠基了:「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4 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5 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我們從中至少可以總結出魔鬼的五大哲學。第一、「神豈是真說」。這代表懷疑論(Skeptikoi)。最早的懷疑主義者可上溯到高爾吉亞(Gorgias,約公元前483~前375);他是作為巴門尼德「存在論」的對立面出現的。這種思潮發展到休謨(David Hume,1711-1776)而進入現代。事實上,這是一種普世思潮。它製造了一個宇宙沒有開始也沒有終點、沒有創造者也沒有審判者的思潮,這也是霍金臨死的時候所「改善從惡」的思想。懷疑主義的目的在於否定上帝的存在和真理的客觀性。我們就此可以看見哲學史就是懷疑史。起初,是祂說;存在;然後魔鬼進來,宣佈祂豈是真說,不一定存在。否定上帝之後,人起來了,「我思故我在」;然後人開始對這個人說懷疑,提出了「你說故你不在」,這就是語言哲學。所以我們能看見從懷疑主義引出兩條路線。第一條,從笛卡爾的理性主義懷疑論發展到康德的「大膽地運用你自己的悟性」;另一條,從馬克斯-韋伯科學和知識的「祛魅」(Disenchantment),發展到阿多爾諾對理性神話本身的祛魅。懷疑主義先殺死了上帝,然後自殺。第二、「你們不一定死」。這是魔鬼的「死亡哲學」。首先自然是輪迴論(Reincarnation),魔鬼用此來處理人類的死亡恐懼。波斯和印度起源的宗教思想,以「輪迴」為旗,否定了「必要快成的事」,在為人類提供精神鴉片或推遲審判的「人道主義」努力中,肢解了基督教的末世論。這套思想推崇循環的時間觀念;讓罪人在轉世中永生;靈魂不滅;來世努力。它宣佈沒有上帝,也沒有上帝的審判。另一方面,則是對死亡的精神勝利,如萬聖節讚美死亡,再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無神論悖謬。第三、「你們的眼睛就明亮了」。首先這是一種神秘論或秘傳主義(Escotericism)。它在西方表現為諾斯替主義(Gnosticism),在東方表現為冥想,其中如禪宗、佛、道等。這種思想追求人的特異功能、特別的屬靈能力和經驗;因此反對上帝的道和聖經的真理外在性,認為個人的生命體驗高於聖經真理;我們所需要的一切知識都在我們自己裡面;我們裡面有光。真理是「我的真理」。極端的關鍵就是「開天眼」。不需要神的賜予、指示和曉諭。第四、「你們便如神」。這首先是泛神論(Pantheism),將自然界與神等同起來,認為神就存在於自然界一切事物之中,並沒有另外的超自然的主宰或精神力量。然後,人就是神,進一步,我就是神。在西方,凱撒是神,在東方,天人合一。第五、「你們知道善惡」,這就是道德論。道德主義一定就是道德相對主義(Moral Relativism)。首先是以人為中心的道德主義,然後是以我為中心的道德相對主義。道德不具有救贖意義,不是愛,而是吃人的把戲。夏娃和亞當怎樣論斷善惡:夏娃的理性選擇,亞當的道德攻擊,是最早的見證。人掌握善惡就消滅了善惡。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極端的猶太思想,掩蓋人歷史上的罪,並把一部分人的罪變成善,同時虛構人類美好的未來。這一點,與英國的進化論和中國「大同」歷史觀及儒家的人本主義勾搭成奸。在這些思想的中間,還有一種思想歸向「自然」和過去,宣稱人的自然狀態是最好的。我特別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魔鬼的這五大哲學,正好被啟示錄1:1一一否定了。「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第一、「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這句話是對「神豈是真說」的否定。第二、「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是對「不一定死」的否定——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第三、「指示他的眾僕人」,是神的啟示對「你們的眼睛就明亮了」的否定。第四、「他就差遣使者」是對「你們便如神」的否定——在人與上帝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第五,「曉諭他的僕人約翰」,是對「你們能知道善惡」的否定——若沒有神的曉諭,人根本不知道善惡。所以我們看見,啟示是對魔鬼的否定,因此,魔鬼要起來否定啟示。

魔鬼是世界之王,聖經說全世界都伏在它的權下。這種影響也波及了屬世的教會。從古代教會開始,啟示錄一直被忽視。即使到了宗教改革的時候,啟示錄不是被重新重視,反而是進一步被貶低。在我看來,宗教改革至少三方面的局限:教皇制的殘餘,與理性或現代性的行淫;第三就是貶低啟示錄。近代以來的「進步」與「發展」鼓勵了人類的樂觀主義,也鼓勵了教會的樂觀主義——其結果就是對末世論的疏遠,轉向在此世榮耀上帝,與凱撒和諧或共同榮耀的新神學。毫無疑問,加爾文主義是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在加爾文的釋經著作裡,完全不要啟示錄。不過對啟示錄這種態度,更是馬丁-路德的;馬丁-路德很明確地表示:啟示錄和雅各書一樣,不是聖經中真理啟示最高、最有價值的部分。在改革三大巨人中,走得最遠的是慈溫利,他公開宣佈,啟示錄不是聖經。改革以來的基督教運動深受這些改革家的影響;這造成了長期以來輕視啟示錄的教會傳統。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教會和世界一樣相信,人類會越來越美好。在加爾文主義等神學思想和實踐裡面,片面誇大了「福音地極化」或「大使命」的信息。福音全球化並不是說全球的人或大多數地球人都會信福音,而是說,福音會逐漸傳遍全球,但不是所有聽見的都相信——起初耶穌傳道怎樣被接受、被阻擋;今天也一樣。福音傳遍地極是必然的,這是神的計劃。但是,全地的人未必會相信福音。這是兩個問題。還是那個問題,神願意,人不願意。基督願意,耶路撒冷不願意。歐洲福音化了,然後北美也福音化了,但是,歐美的教會都在衰落。這也是全球的境況。啟示錄實在是真理——人類即使不是每況愈下,也與大洪水之前的人類沒有兩樣。以這種普遍的樂觀主義為背景,兩次世界大戰和正在覆蓋全球的生態危機,不斷將人類重新帶回啟示錄所預言的狀況之中。因此我們看見,20世紀以來,教會開始了研究啟示錄的熱潮。總體上說,這是聖靈的更新運動,也是教會在彌補改革運動在真理上的虧欠。但是魔鬼也會插手,對啟示錄的熱情之中,更容易長出一些異端;這反過來提醒教會,不要矯枉過正。另外一個方面;疏遠和否認啟示錄可以為犯罪大開方便之門,「沒有最後的審判」,這使人類的不信和墮落更加心安理得。不僅如此,否定審判一方面讓夏娃為所欲為,也讓亞當成為審判者——末世論的消解與人對人的奴役正相關。正是因為最後的審判被取消了,人要起來像神一樣審判別人。這是恐懼產生的榮耀。總之,驕傲和恐懼從兩個方面推動人類痛恨和蔑視啟示錄。

3、時間、作者與語言

讓我們離棄很多繁瑣的爭論過程。一般來說,研究者普遍相信,啟示錄是在公元95-96年寫成的,這是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統治時期。記住多米田的兩個特點,第一、前所未有地推動帝國崇拜皇帝的運動,把自己稱為「神」和「主」;第二、為此極力逼迫境內的基督徒,特別是仍然宣稱唯有基督是神,是主的基督徒。記住這兩個事實,是理解啟示錄的關鍵之一。不過我要特別提醒中國讀者的是,約翰領受啟示的時候,是中國的東漢時期。公元90年,庚寅年(虎年);東漢永元二年(永元為東漢的皇帝漢和帝劉肇的年號)。這些年在遠東發生了什麼重要的事情呢?公元90年,北匈奴國在阿勒泰之南建「金微山單于庭」,單于庭當設於多爾布爾津及額爾齊斯河沙爾湖松一帶,公元91年東漢名將竇憲率軍北擊北匈奴,平定西域,多爾布爾津被置於「漢西域都護府」節制之下。92年,漢和帝與宦官鄭眾密謀,剷除外戚竇憲,漢和帝親政。97年,竇太后死,同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經安息抵達波斯灣或地中海。這是古代中國人「回家」走得最遠的一次(《後漢書西域傳安息傳》)。想像波斯灣或許位於伊甸園附近,而地中海東岸乃是基督誕生傳道之地,逆想巴別之分散,確實令人感慨萬千。值得一提的是,佛教也是在這之前不久從西方進入中國,「側身西望常咨嗟」,是包括孔子在內的中國文學的一種鄉愁,或者「回憶」(《列子.仲尼》載,「孔子動容有閒,曰︰「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過我這裡回溯中國,不僅要各位對啟示錄的寫作時代有更具體、更形象的感受;也為我們借此能夠更好地理解啟示錄的「語言貧困問題」。

目前對啟示錄的的認知有兩個極端。一方面神學家鼓吹啟示錄是最難懂的;另一方面,一些釋經作者矯枉過正,反過來說啟示錄是最容易懂的。這都不是真的。首先,啟示錄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是耶穌賜給我們的。其次,神將啟示錄賜給我們,不會讓其中的信息對我們隱藏;因此,其中的基本真理一定是我們能夠明白的。最後,由於啟示錄的啟示方式比較特殊,因此,其中至少有三個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啟示錄相對深奧。我把這個問題稱為「可憐的約翰」。啟示錄之所以難讀,第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由於時間產生的問題,造成了約翰話語的局限性;換句話說,在過去看未來,必然造成語言的貧困。東漢時期的人看見飛機會怎麼說呢?一隻大鳥。約翰用很多當時的語言在描述未來的事物,而他自己根本不知道他在說什麼。這是造成啟示錄成謎的重要原因之一。換句話說,啟示錄裡的很多形象描寫,未必是象徵,更可能是由於語言的貧困造成的。第二個原因,則是因為啟示錄的作者根本不是約翰,而是耶穌;約翰僅僅是耶穌書信的記錄者,而且是現場記錄者。啟示錄作為現場的「課堂筆記」自然造成了別人閱讀上的一些障礙。讓我們在這裡同樣省略很多關於作者的爭吵。那些不斷否認作者是使徒約翰的人有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啟示錄的文學水平不高,一是所記不明確,二是混亂,甚至有一些語法錯誤。這些問題,與使徒約翰的福音書以及三封書信,形成鮮明的對比。但真相是,這封信嚴格來說根本不是約翰的書信,而是「耶穌書信」。天主教稱「若望啟示錄」是錯的,啟示錄是耶穌的啟示,約翰只是「錄」。這是整本聖經耶穌唯一的書信,而且是聖經中最長的書信;並且是收信教會最多的書信——耶穌是第一封「群發郵件」的發明者了。約翰僅僅是記錄者——你們今天誰的課堂筆記不是凌亂的,誰的記錄能像論文一樣「文學」呢?不僅如此,約翰所見的啟示極大地震驚了他,他幾乎是在戰慄中記錄的。那麼約翰為什麼不事後修改潤色一下呢?第三個原因在啟示錄22:18-19,「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這是一位啟示錄的研究者的觀點:「啟示錄的作者是誰受到懷疑,主要的原因是文體。啟示錄的文體與所有其他的書信、福音書都完全不一樣。其他書信和福音書的文體,無論在希臘文的文法、寫作技巧、書信結構、理性思維上,都遠遠超過啟示錄。在書信和福音書裡,完全沒有任何錯誤或模糊不清的用字。啟示錄的文體完全不一樣。啟示錄當然是來自神的啟示。但是啟示錄的希臘文,文法常常不正確、有時出現外語、常常發現聖經裡從來都找不到的詞彙」。感謝神,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個問題了。

4、框架結構

願神幫助我們,不要忽視聖經的結構。希伯來文學和希臘文學像中國文學一樣,結構和文本一同表達一定的含義。如果不瞭解這一點,你就完全無法明白創世記,更明顯的例子是耶利米哀歌等。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主日證道嚴格按經文的順序宣講的原因。「主題式布道」常常打亂經文的順序,自己按主題重新編輯經文,這要特別謹慎。不過對一段經文或一本書的結構分析,常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領受,這是特別需要神憐憫我們的地方。有關啟示錄全書的結構神學,至少有如下的流派:the patchwork theory、poetic theory、the symbolism theory、the drama theory、the sevenfold deign theory、the liturgical pattern theory、historical-prophetic thepry等等。坦率地說,這些流派確實有各有一些極端。

在提出我自己關於啟示錄的結構分析之前,我介紹三種比較簡單的方法。第一是五分法;是英國浸信會的Rev. David Pawson的觀點。這位牧師對啟示錄和聖經的領受值得推薦給中國教會,儘管其中有一些地方有點兒信口開河。這個問題我在以後的啟示錄的學習中會講到。他把啟示錄結構如下:1章:天上的基督與地上的教會,不斷從天上到地下;2-3章:地上的狀況不好:敗壞的世界和妥協的教會。聚焦亞細亞西部7個教會;4-5章:天上的狀況很好。神在寶座上掌權,耶穌主宰歷史;6-18章:情況惡化:世界,災難,1/4的人死亡。教會,三年半的大患難。三個邪靈的統治。淫婦統治。很多人殉道;19-22章:大大好轉。千禧年、審判日、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新婦。我們會發現,這種劃分在有些地方,有很生硬的地方,比如1章與2章之間的斷裂就很主觀。另外一位是中國的倪柝生弟兄的研究,他是根據啟示錄1:19來組織啟示錄的,「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主命約翰寫三件事:第一,約翰所看見的事;第二,現在的事;第三,將來必成的事」。因此,「啟示錄必定是分作三大段:1、2-3、4-22」,這三大段分別對應「約翰所看見的事」、「現在的事」和「將來必成的事」。其實這個劃分方法保留了一個沒有解決的問題——第三大段怎樣進一步劃分結構?這恰恰是讀者真正關心的問題。第三位是路德會的牧師Martin H.Franzmann,他的結構是這樣的:導言(1:1-3);致意(1:4-8);七大異像(1:9-22:7,包括七間教會、七印、七號、教會的爭戰、七碗、基督的勝利、新天新地);結論(22:8-21)。我個人覺得,第一章他「瓜分」得過於瑣碎了。

下面是我的建議。這是一個明顯的「交叉結構」。我在以後的學習中進一步告訴諸位,我這樣劃分的理由。

七封書信(1-3)

羔羊寶座(4-5)

七印與七號(6-11)

婦人-三獸-羔羊(12-14)

七碗(15-18)

羔羊筵席(19:1-22:5) 千禧年、末日審判、新天新地、新耶路撒冷

重申啟示(22:6-21)

現在讓我們進入今天的聖經信息,就是啟示錄1:1-8。我們在細讀這段經文之前,同樣需要對這段經文做一個結構分析。首先需要諸位記住的是,啟示錄是整本聖經中的一卷,他與舊約的創世記有呼應的關係,不僅在真理上呼應,在結構上也存在呼應的關係。另外,舊約中的一些書卷,如以西結書、但以理書、撒加利亞書等,以及四福音書,是研讀啟示錄不可或缺的基礎。啟示錄1:1-8就體現了這個特點。這裡僅僅談她與創世記的連接,與聖經其他書卷的關聯,我們後文會繼續討論。啟示錄1:1-8在結構上有如下特點。第一、啟示錄1:1-3相當於創世記的1:1-3。這裡講啟示真理的三個方面:1、基督的啟示(起初神);2、約翰的見證(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3、我們的福分(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第二、4b-6里面的完美結構——平行關係。環環相扣的3組3。首先是三位一體的神(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然後是耶穌基督的三個身份(a誠實作見證的,b從死裡首先復活,c為世上君王元首的;分別是先知、祭司和君王)。第三是這三個身份的三個工作,兩者有一一對應的關係(a`他愛我們,b`用自己的血使我們洗去罪惡。c`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最後,「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對應「願榮耀權能歸給他」(請參考路加福音2: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創世記的前六天存在相同的平行關係。第三、1-8的交叉關係。中心信息是「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前面是信息的來源,後面是信息的內容。這兩方面的信息囊括了基督教信仰的基本真理。藉著啟示錄1:1-8,聖靈將基督教最常識的真理交代給讀者,這也是我們進一步學習啟示錄必須的裝備。如果不把我們建造在這樣的基要真理之上,啟示錄的學習會引出無數異端。

二、導論

(一)啟示真理(1-3)

1、基督的啟示(1)

我們先讀第一節。「1 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叫他將必要快成的事指示他的眾僕人。他就差遣使者,曉諭他的僕人約翰」。這段經文包含很多「三」的結構。第一節經文也可以分成三方面的內容。

第一、我信基督。宗教改革提出的第一個口號就是唯獨基督。這也是這段信息首先告訴我們的。「耶穌基督的啟示」!這句話很平常嗎?不,這實在是讓人熱淚盈眶的真理告白——這句話背後是教會的殉道史。首先讓我們知道,這是一個帝王崇拜如火如荼的時代。當時羅馬帝國的官方文件開頭都寫著:「多米田我們的主和我們的神赦令……」。大約相當於中國的「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因此我們才能明白「耶穌基督的啟示」這句話的偉大力量。用什麼來比喻呢?在希特勒的德國,一個猶太人在街上宣佈「我是猶太人!」不僅如此,約翰已經因傳道被囚於拔摩島(Patmos),他是「頂風作案」;他這樣說,不僅證明他是「歷史反革命」,而且是「現行反革命」。不論啟示錄寫於拔摩島,還是寫於之後,都需要信仰上的勇氣。一個加利利海普普通通的漁夫,他靠什麼力量敢於挑戰整個羅馬帝國呢?因為他是耶穌基督的僕人。今天,我們面臨類似卻更平庸的選擇。基督徒最英勇的時代彷彿過去了,各類凱撒正在均分耶穌基督的榮耀。現在好像不再是非此即彼了,但本質上並沒有什麼不同。有的時候,太太比凱撒的力量還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是否能夠高舉「耶穌基督的啟示」?基督是神,基督是主,基督是中心。

第二、唯獨基督。就是神賜給他。這不是別人的啟示,不是多米田的啟示;這是耶穌基督的啟示。這個啟示是排他的,是專屬於基督的。我們先來看看啟示這個字,ποκλυψι,動詞ποκαλπτω源出π與καλπτω,後者是to hide, veil、to hinder the knowledge of a thing之意。簡單說,就是將隱藏的事揭露出來。啟示真理首先是指屬於上帝的,若非神告訴我們,我們就不明白。而啟示真理與理性真理和感情不同。很多人厭惡啟示錄,就是覺得這裡面的道理與我們的理性、經驗和感情不合。人接受啟示乃是聖靈的工作。同樣,若非從神自己啟示出來的真理,都屬於「世俗小學」,不能上升為真理,也不能與真理平起平坐。不僅如此,這個啟示只是通過基督發明出來的。ησο Χριστο。這個屬格是排他的。一方面,「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另一方面,唯獨耶穌。「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基督的排他性從何而來呢?「就是神賜給他」。這句話是定義啟示的,這啟示是從神來的。神是啟示的賜予者。啟示不是人虛構的,也不是人冥想的。ν δωκεν ατ θε,which God gave unto him。一方面,上帝已經賜給祂了。δωκεν,δδωμι, 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這是一個既定事實。另一方面,神祇賜給了他。除他之外再無別神。皇帝不是神,神也沒有啟示他。這一點包含了基督教讓人討厭的真理——異教都不是神啟的:穆罕默德、釋迦摩尼、老子、孔子……對不起,聖經意義上的啟示真理沒有交給他們。對一個基督徒來講,當已經有了特殊啟示、完備的啟示,再向異教找「它山之石」,實在莫名其妙。

第三、啟示的內容和對象。首先,啟示的內容是「必要快成的事」。一方面,這些事情是必要的、必然發生的:δε,it is necessary, there is need of, it behooves, is right and proper;Tense: Present,Mood: Indicative。啟示不是開玩笑,不是故事,是要應驗的。這要求所有的人必須認真謹慎。我們不能放縱自己。從神的公義來說,這是必要的。每個人在遭遇不順和壓制的時候,都有這種必要的要求。只是神完全按公義提出這種必要。從神的愛來說,這是必要的,神不會看著自己受苦的信徒而不管,他要帶領他們進入新天新地。「主啊,你難道不在意嗎」?主在意。另一方面,這些事情是很快就成就的:τχο,quickness, speed。關於這個「很快」,教會面臨很多尷尬的護教問題。不過如果我們仔細研讀這句話,問題並不存在。「很快」首先是針對我們個人的,而我們的生命有限;我們要趁著有光的時候去順服光。其次,這個字有「突然」,「像賊一樣」之意,這些事情的到來是超過人的預期的。最後,「神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不僅如此,這裡講的是「日期」;不是「日子」——整個「末世時代」很快就到來了。第三節對這個問題有回應,我們會進一步討論這個「末世時代」。然後我們看看啟示的方法:這裡有兩個動詞:指示與曉諭。 「指示」; δεξαι,δεικνω,to show, expose to the eyes。不是約翰們自己追求的,是基督主動指示給他們的。曉諭:σημανω:1) to give a sign, to signify, indicate,2) to make known。不僅指示給約翰,而且要他明白,讓他看清楚。最後是啟示的對象:他的眾僕人、並進一步縮小到僕人約翰,並通過約翰傳給更多的人。關於僕人(δολο),我會在這個主日證道中更充分地討論,因此這裡不展開。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是上帝的奴僕,不是凱撒的奴僕;約翰是基督的僕人,孔子不是。此外,啟示錄的信息不是臨到眾位僕人,只是托付給了約翰。這就意味了,約翰以外的「啟示錄」就是謊言。我們要警惕假先知。啟示錄不是要培養我們也成為先知。我們當知道的,神都告訴我們了,都托付給約翰了。

2、約翰的使命(2)

現在我們來讀第2節,「2 約翰便將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凡自己所看見的,都證明出來」。這裡進一步講,耶穌曉諭約翰的真理是什麼,而約翰怎樣完成這個使命。這個內容同樣分三個方面。

第一、真理的兩個方面

聖經首尾一貫地告訴我們真理的兩個方面,首先是τν λγον το θεο:神的道。然後是τν μαρτυραν ησο Χριστο:耶穌基督的見證。基督這個「人」;耶穌就是道,或是道的中心。所以馬可福音8:34-38這樣說,耶穌「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和福音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凡在這淫亂罪惡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聖天使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約翰的使命也是教會的使命,就是道是中心,傳講基督。我們講的是基督的見證,不是某個人的見證。這是至關重要的。

第二、你要傳講你所看見的。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真理。一方面,凡自己看見的,無論喜歡不喜歡,都要一無所漏地傳講出來。我們是僕人,是器皿。刻意迴避甚至歪曲聖經上讓自己不喜悅的信息,是教會經常遭遇的試探。σα εδεν,all things that he saw,約翰所看見的一切。包括上面兩個方面。σο,as great as, as far as, how much, how many, whoever,盡可能的,沒有保留的。不論你贊成不贊成,你都要講。這是對傳道人一個極為重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你沒有看見的不要胡說。神比我們大,真理比我們大,我們只能傳講那明確告訴我們的信息。但感謝神,祂藉著聖經,把我們應該知道的救恩真理,完全告訴我們了。我想舉一個例子,就是林獻羔牧師「陰間劃分樂園和苦園兩部分」的觀點,這個觀點引起了很多討論。也有一些弟兄姐妹將這個問題送給我,希望我能夠做出一些回答。我今天在這裡就談談我的觀點(見附錄:《釋經難題:林獻羔牧師的樂園在地心裡嗎?》)。林獻羔牧師似乎和加爾文的一些繼承者有同樣的神學熱情——一邊深沉地告訴我們預定論是人的理性講不清楚的,一邊沒完沒了要跟我們講清楚;你要是不明白,他就把好像已經明白了的一大堆「世俗小學」書單開給你。同時,他們另外一個討論問題的習慣就是強行論斷你「不明白改革宗」——這是中國人中間特別流行的惡劣的學風,先論斷對方一定沒有自己更知道自己所捍衛的東西,然後就進入阿Q的勝利。這是一種虛弱,而且在邏輯上自我指認——你正在論定自己不知道的事情。至少我每次對加爾文的評論基本上都以他本人的著述為據,除非你說,那些白紙黑字「不是那個意思」。這也涉及這個原則的第三方面:真理必須是自己看見的,不是自己猜想的,也不是別人看見的,不是道聽途說,不是神學大師。你把別人所看見的一切都證明出來了,這有什麼意義呢?「保衛加爾文」是教會在當代干的最愚蠢的事件之一。同時我們也看見約翰的真正謙卑:約翰不是無所不知的,他只能見證自己所看到的;因為約翰不是基督。

第三、證明與殉道

既然你看見了,你就要證明出來。這裡特別警告那些假謙卑者。就算他們真的領受了真理吧,但「我不說」。我們需要注意這句經文有兩個證明,字根是一樣的。μαρτυρα是「證明出來」這個動詞μαρτυρω的名詞形式。μαρτυρω,to be a witness, to bear witness, i.e. to affirm that one has seen or heard or experienced something, or that he knows it because taught by divine revelation or inspiration。「證明出來」。這需要「聽從神、不聽從人」。甚至殉道。無論如何都要證明出來,不想證明也得證明,而且要竭盡全力去見證。這是僕人的工作。這個證明也預設了這個世界是不信的世界,真理需要證明給他們看。這也說明,這個證明是有代價的;要遭遇世界的嘲笑、圍攻和殺害。首先是「耶穌基督的見證」,耶穌必須把上帝賜給祂的啟示見證出來,為此要上十字架。耶穌是用自己的生命為真理作見證,祂也就是真理。耶穌沒有「謙卑」、「屬靈」到第一個亞當那種程度——我知道,但我就是不說。當然,更多的時候,人不敢見證真理乃是因為恐懼,恐懼各樣的逼迫,恐懼失去世俗的掌聲和利益。約翰是傚法基督,他必須做見證。這裡是進一步告訴我們,什麼叫神的僕人(加拉太書1:10)。這不僅是約翰的使命,這是教會的使命。就是在這個意義上,我說,「教會是一場殉道」。而我今天要說,很多時候,證道也可能是一場殉道。

3、我們的福分(3)

現在的問題是,約翰和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見證這個啟示真理呢?不僅如此,既然見證如此殘酷,見證的意義何在?見證是面向更大的福分的。我們讀第三節,「3 念這書上預言的,和那些聽見又遵守其中所記載的,都是有福的。因為日期近了。」我們同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領受這句信息。

第一、唯獨聖經與客觀真理

這裡我們遇到了宗教改革另外一個口號:唯獨聖經。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在哪裡呢?在這書上,這書就是啟示錄。這個原則也適用於整本聖經,因為整本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聖靈是真正的、唯一的作者。所以我們見證的真理,不是做夢,不是從別的宗教典籍中找啟示,不是個人的主觀體驗和個人見證。顯然,致力於那些資料上的人並不蒙福。啟示錄的中心信息是προφητεα,就是預言(prophecy)。這是很清楚的,沒有什麼可增刪的。這裡面聖經上的話和所記載的事用的是複數,所有的信息都是重要的。聖經不存在部分信靠的問題。換言之,我們要做基督的見證,首先就是唯獨聖經。

第二、教會生活與蒙福之路

那麼我們怎樣唯獨聖經呢?這裡很清楚的信息是,耶穌在談論教會的崇拜:讀、聽、遵行。這裡轉向了教會生活。事實上,上帝對《啟示錄》(也包括整本聖經)有一個計劃:在教會裡教導。這裡講到了教會的三個方面,或者「三福」。首先,1:3 這是啟示錄裡七福之一(1:3; 14:13; 16:15; 19:9;20:6; 22:7,14)。英文的翻譯會更清楚一些:Blessed [is] he that readeth, and they that hear the words of this prophecy, and keep those things which are written therein。這三重祝福講的是教會生活最基本的三個方面:讀(講道)、聽(聽道)、遵行(行道)。需要說明的是,一方面,這三個動詞都是「現在持續式」;信仰持續不斷的狀態。另一方面,這個順序不能翻轉,講道是基礎。讀:聚會中公開朗讀。當時識字的人不多。這裡用的是單數。牧者或傳道者一般是一位。聽和遵行,用的是複數。中譯有「那些」表示。見證是以道為中心的。在大逼迫時代,這些活動或正常的教會生活本身就是一個見證。即使在和平的年代,我們能確保這樣的福分嗎,就是堅持主日聚會的讀、聽,然後遵行?我們要警惕福分的失喪。由於魔鬼的攪擾和人的抵擋,教會這三個基本方面都在式微。昨天我還接到一個電話,一位「主內」說:講道聽道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生命。諸位,這是魔鬼動聽的聲音。

第三、時間:因為日期近了

我們的福分不是遙遙無期的;你來教會也不是將來的某個時候。時間對魔鬼和不信者是致命的。他們的哲學是及時行樂。因為他們沒有盼望。害怕啟示錄的「基督徒」實在很奇怪,唯一的解釋就是他自己知道自己是不信的,因此想逃離最後的審判。或者,他從未為真理受逼迫,他的日子過得「很好」。啟示錄是寫給為真理受難、勞苦的人的,啟示錄是真正基督徒的盼望。現在我們看這句總結。 γρ καιρ γγ,the time [is] at hand,因為日期近了。καιρ,1) due measure;2) a measure of time, a larger or smaller portion of time, hence。γγ,near, of place and position(adverb)。前文我們說過,這是對第一節「快要」的回應。事實上,我們已經看見時間近了,我們正處於「末世時期」。以賽亞書51:6,「你們要向天舉目、觀看下地。因為天必像煙雲消散,地必如衣服漸漸舊了。其上的居民,也要如此死亡。(如此死亡或作像蠓蟲死亡)惟有我的救恩永遠長存、我的公義也不廢掉」。希伯來書1:11回應說,「天地都要滅沒、你卻要長存.天地都要像衣服漸漸舊了」。我們就處於這樣的世代。最近我看到來自英國的一份報告,全球五分之一的植物正受到絕種的威脅,這項研究由倫敦邱園的皇家植物園領導進行的。而據「零滅絕聯盟」(Alliance for Zero Extinction)公佈的一份「瀕危物種」報告,指出位於全球595個地點的近800種動物即將絕種。我剛看了10月1日的一段錄像,面對那灰黃骯髒的天空,我想體會天使用抹布去擦一擦的衝動。日期近了。

(二)教會書信(4a)

1、三種書信

既然聖靈已經在第三節中將焦點轉向了教會,我們來讀第四節中的第一句話:「約翰寫信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我們可以從這裡學習兩方面的真理。第一、教會與社會。啟示錄和聖經是為教會「服務」的,是教會用書。聖經是以教會為中心的。聖經不是普世的教材。這是「唯獨教會」的觀念。聖經關心的是「教會」,不是「社會」。這是對社會福音派和政教合一精神的警惕。我們切忌不要用聖經來改造社會,你可以用聖經來改造你自己。特別是,我們可以想像一下,用啟示錄來改造社會的恐怖後果。社會福音派就像當初的約翰和雅各一樣,既不認識神,更缺乏自知之明。第二、耶穌與提阿非羅。當然,新約有兩卷書是寫給外邦人的,就是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但我們要注意,一方面,提阿非羅是正在學道的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兩卷書講論的完全是「耶穌開頭一切所行所教訓的,直到他藉著聖靈吩咐所揀選的使徒」。換句話說,「神的道,和耶穌基督的見證」,是教會關切的全部中心。最不「著調」的「教會書信」是什麼呢?一群「牧者」或「傳道人」或「基督徒」,寫信給希律,講論另外一位外邦人如何是義的;或者,與之相對立,另外一批「愛國賊」基督徒,本著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擁護的原則,反過來稱不信的希律更是義的。這兩方面的胡作非為至少涉及了四重罪:首先是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其次是宣佈在基督之外也可以稱義,第三則是對雅典稱義的貪戀——這一點成非常有趣的,當年保羅站在雅典對那裡的精英進行啟蒙教育,而今天,一些教會領袖指著瑞典的義或不義彼此爭戰,互相教育。最後,因為時間近了,教會捲入外邦人的事業是「不務正業」。面對這樣的風波,我們可以從耶穌那裡學習一個簡明扼要的功課,就是路加福音13:1-5那段對彼拉多和其批評者一視同仁的講論。當然教會要愛人如己,但從基督裡來的愛乃是吩咐個人悔改重生。

2、七間教會

這裡談到了七間教會,地點在Ἀσίᾳ,Asia = 「orient」,東方。我們需要明白這七個教會的宗教方位和文明版圖上的重要位置。此時,福音即將離開亞洲進入歐洲,教會正從初代進入第二代。無論是代際傳遞還是文明衝突,啟示錄是在正確的地方和正確的時候,給了教會正確的信息。這七間教會按1:11所說,是「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從這裡我們可以得出如下的思想。第一、啟示錄的對象是普通人。這七間教會的人都是普普通通的信徒,不是什麼高深的神學家。因此,所謂啟示錄讀不懂、需要專家指引之類的觀點,是沒有根據的。學習啟示錄要避免故作高深狀和無病呻吟。第二、這七封信是寫給苦難中或即將遭遇大逼迫的信徒。一個為基督受苦的人,寫給即將和正在為基督受苦的人,講述一個已經勝過苦難的基督。一方面,教會的牧者應該首先看顧受苦的羊群,一個不顧患難中神的羊卻總是為雅典受傷的馬殫精竭慮的牧者,實在令人費解。另一方面,只有真正為基督受過苦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啟示錄,並不可救藥地愛上她。第三、啟示錄警戒半途而廢的基督徒。並向「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陳詞濫調說再見。啟示錄的目的是讓基督徒預備自己現在,面對未來。因此這些信談的是未來,但目的是讓我們今天怎樣向罪死,從而每天向神活著。第四、啟示錄面向所有的信徒,叫人在審判台前無可推諉。注意啟示錄裡的數字「七」。這首先與創世記的七天的呼應。「七」在啟示錄中出現了54次。不僅如此,七封信中每封信也可以分7個部分(地址、耶穌的稱號、肯定、責備、勸告、呼籲聽道、應許得勝)。「七」在希伯來文中代表神學的完全。一方面,啟示錄是聖經的完全;神將所有得救和審判的信息都擺在了我們面前。另一方面,我們也在「七」中,因為七間教會可以代表所有的教會。感謝神,啟示錄是基督從天上寫給「我」的電子郵件。

(三)救贖真理(4b-6)

現在的問題是,約翰給7間教會寫信的具體內容和目的是什麼。這是4-8節所要回答的。4-6講基督的救贖,7-8講基督的再來和永在。4-6也包括三方面的內容。首先,傳講基督救贖的真理,其次,將恩惠平安歸給教會;最後,將榮耀權柄歸給上帝。不僅如此,如果說基督教是三大啟示宗教的一種,那麼,只有基督教有救贖方面的真理或救贖真理。伊斯蘭教認為上帝將啟示交給了穆罕默德,猶太教歸之於摩西等。但只有基督教包含著救贖的真理——上帝的獨生子進入世界,為罪人死,將我們從罪、死亡和魔鬼的權勢下拯救出來。這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真理。這個救贖真理包含以下基本信息面:三位一體(耶穌也是神)、基督中心、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唯獨榮耀神、末世論等等——這些改革時代的基本口號包含在4-8節經文之中了。我們先來學習4b-6節經文。

1、三位一體

「4b但願從那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和他寶座前的七靈。5a 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這句話大約相當於「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這裡講三位一體的上帝。首先,父神:他是「我是」。ν κα  ν κα  ρχμενο,from him which is, and which was, and which is to come。出埃及記3:14,「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上帝也在這裡說,「耶和華是我的名」,(Yahweh,the LORD)就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其次,聖靈,這裡講聖靈的七方面的工作。τν πτ πνευμτων,the seven Spirits。這七靈是在父神的寶座前的。which are before his throne, νπιον το θρνου ατο。事實上,這裡並沒有出現「上帝」這個字。我同意這樣的釋經傳統:這是回應以賽亞書11:2,「耶和華的靈必住在他身上,就是使他有智慧和聰明的靈,謀略和能力的靈,知識和敬畏耶和華的靈」。最後講聖子。請注意,這段信息共3次提到基督。

2、基督中心

這裡用平行結構帶領我們聚焦基督。這就是路德神學強調的「基督中心論」。相對來說,加爾文神學更傾向於對三位一體上帝的均等的重視,但路德神學更強調基督中心論——面對人,聖父上帝通過基督與我們連接,而聖靈的工作是把我們的帶向基督。我們先看耶穌的三重身份。「5a並那誠實作見證的,從死裡首先復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耶穌基督。」首先,耶穌是道成肉身的,是最大的先知(誠實作見證的,無罪的神。「證明」這個字第三次出現);然後是死裡首先復活的神;是最大的祭司(勝過死亡和魔鬼。πρωττοκο,the firstborn,in the beginning);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為世上君王元首的,勝過世界,τῆς γῆς,the earth)。與此相對應或平行的是「5c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脫離有古卷作洗去)6a 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他愛我們」對應耶穌的先知身份——道成肉身進入我們中間,是因為神愛我們,因此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約翰福音3:16)。基督愛了我們,Τῷ ἀγαπῶντι ἡμᾶς,這裡的動詞「愛」用作分詞,因此帶著冠詞Τῷ。與它並列的動詞分詞是λσαντι,washing,「洗」。中間的連詞有進一步解釋的意思。這是對耶穌基督的解釋,祂是誰,祂是愛我們的。「用自己的血使我們洗去罪惡」,對應「是死裡首先復活的神」,這裡講的就是路德說的「十字架神學」;保羅講我們只傳「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一方面,基督對我們的愛是藉著祂的血完成的:κ τν μαρτιν μν ν τ αματι ατο ,washed us from our sins in his own blood。因此我們得著恩惠與平安。這是對恩惠與平安的祝福進一步的解讀。π τν μαρτιν μν ν τ αματι ατο,washed us from our sins in his own blood。我們的罪,祂的血。這裡特別強調「他自己的血」——人類解決糾紛和危機的方式是流別人的血。上帝要獻上自己的兒子。危機是要流血的,但有天壤之別。聖經說,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司布真講得好:「如果有別的方式,上帝就不會用這種方式洗淨我們的罪」。認罪是我們接受救贖主的前提。但我們要知道,約翰此時寫這封信會面臨很大的難題:教會正在遭受逼迫,按中國人常有的邏輯,此時會提出兩個問題,第一、神在哪裡?第二、我們沒有罪,至少我們比多米田們更無罪。這是我們經常的處境或精神狀況。答案現在很清楚了,關於第一點,所以我們有啟示錄,神讓我們等候那必要快成的事。關於第二點,別人的罪不能成就我們在神面前的義。另一方面,注意這個順序,基督先愛了我們,然後用血洗淨我們。不是我們乾淨了,因此討神的喜愛;或者因為我們可愛所以神必須用血來愛我們。神愛我們是沒有條件的。這是神的愛。洗(有的版本用「釋放」):面對髒的東西,洗代表一種愛。不愛的可以拋棄了。我們洗的東西一定是我們捨不得扔掉的東西,我們洗的東西為我們所珍愛。我們是上帝手裡的舊衣服。祂對我們充滿了愛情。祂是用血洗淨我們。上帝並不貧窮,只是珍惜我們。最後,「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對應「為世上君王元首的」——一方面,只有耶穌是萬王之王,我們才可能成為祂的國民和世界的祭司;然後講耶穌流血的果效。祂洗淨我們不是用來當擺設,祂要使用我們,並讓我們成為合格的兒女(希伯來書13:14-15、彼得前書2:9)。另一方面,願我們永遠記得,萬王之王的國度不在這世界上,不是任何一位王國中的一部分;人間所有的王在祂面前都是罪人,連給祂提鞋都不配。把萬王之王拉下來幫助「和諧」,沒有比這種半吊子神學更瀆神的了。

3、唯獨恩典與唯獨神的榮耀

「5b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χρι μν κα ερνη。這句話插在上面的平行結構的中間。一方面,真正的恩惠和平安只能是從這樣三位一體的神而來,另一方面,因為耶穌的救贖我們才得著恩惠和平安。同時,先有恩典然後有平安。這個世界沒有平安,根本原因是因為不接受基督的恩典。我們越是經歷神的恩惠,就越有平安。這個順序同樣不能顛倒——沒有恩惠就沒有平安。沒有恩惠的平安就是假平安。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這裡的介詞「從」(apo)的用法就不符合語法。巴克萊(Barclay)這樣解讀:「在危難黑暗的日子中,約翰心中依靠那位永不改變的神,並以反常的句法毅然宣告他的信心。」我覺得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約翰顯然不是故意的,理由在上面已經說了。前文也講過,「6b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與「5b有恩惠平安歸與你們」也是對應關係。ατδξα κα τ κρτο ε το ανα [τν ανων],這是常用的一句頌詞:to him [be] glory and dominion for ever and ever。也是一種禱告,與主禱文的結尾相近。成為國王和祭司的人容易驕傲。這是讓我們記得回去將榮耀歸給神。這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我們受洗了,侍奉了,被擁戴了,就開始忘記神了,然後就是跌倒。這幾乎是一種犯罪的規律。所以聖靈讓我們記得,「永永遠遠」將榮耀歸給神。而只有神配得「永永遠遠」的榮耀。榮耀和權柄是不可分的。權能:基督是最後掌權的。世界的榮耀是沒有權能為根基的。人說你榮耀沒有意義,因為他無權。只有基督有這樣的權柄。榮耀的根本問題是一個權能的問題。世界的權柄不僅有限,而且從來沒有榮耀。世界的權柄常常就是邪惡與不潔。不僅如此,教會不要追求屬世的榮耀。什麼時候一個基督徒被世界榮耀了,什麼時候我們就不再是耶穌的僕人了。我們在世界上合適的位置是骷髏地、各各他、公會、亞略巴古,獅子坑、城牆下面、口水集散地、石頭陣中……領獎台永遠不屬於耶穌和他的門徒,屬於我們的只有十字架。世界的榮耀不是屬天的榮耀,真正的榮耀只屬於基督(歌羅西書1:15-18)。教會必須與人本主義的最大威脅爭戰,我們要不斷提醒加爾文主義「在地上榮耀神」的真理邊界,也警告成精神學及靈恩派的濫用:榮耀神不是表演。

4、唯獨信心

榮耀和權能歸於基督,這需要我們的信心。因為在世界上,基督的榮耀和權能往往是隱藏的。我們不是憑眼見,而是憑信心。特別是在大患難時期,我們靠信心仰望基督的榮耀和權能。這個信心的表達就是「阿門」。無論怎樣翻譯這個字(,μν),她在真理上最簡單扼要的解釋就是「我信」。啟示錄共有9個阿門(1:6、1:7、3:14、5:14、7:12、19:4、22:20、22:21)。一次是說基督的名(3:14)——基督阿門了父神,我們傚法基督。沒有基督的阿門,我們不可能阿門。這個阿門不僅相信基督的救贖,也首先要承認我們的罪。這個字最早出現在民數記5:20-22,「你若背著丈夫行了污穢的事,在你丈夫以外有人與你行淫,(祭司叫婦人發咒起誓),願耶和華叫你大腿消瘦,肚腹發脹,使你在你民中被人咒詛,成了誓語。並且這致咒詛的水入你的腸中,要叫你的肚腹發脹,大腿消瘦。婦人要回答說,阿們,阿們」。耶穌在啟示錄被成為「阿門」,就是祂代替了行淫的婦人(約翰福音8:1-11)——我們對這一切的恩惠平安的事實說阿門,並向榮耀全能的上帝說阿門——阿門,我們相信,並感謝。在第6節結束的時候,有這樣一句話,這話是真實的。阿們。να μν,να(particle),yea, verily, truly, assuredly, even so。中譯「這話是真實的」,是意譯。應該沒有問題。我信什麼呢?上面陳述的一切真理。不僅如此,我們不僅相信耶穌曾經做的,也相信祂即將做的。而這兩個方面,都記載在聖經上了。我們對耶穌的信仰不是憑空的,有聖經為見證——這話是真實的,對基督徒來說,看見的未必是真實的,看不見的未必是不真實的。神的話是唯一完全真實的。我們信道,並且,信道是從聽道來的。不僅如此,我們靠行道進一步阿門。阿門!

(四)末世論:最後的安息(7-8)

1、基督再來

到第6節,基督教的基要真理還沒有啟示完。最後兩個真理是,基督的再來和基督到底是誰,即基督的二性論——祂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基督論)。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7 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 δο:看那。約翰讓我們把目光轉向未來。這就是末世論關切,這是教會一個極為重要的真理,這是基督教一個特別重要的方向。孔子是不管末世的。現在很多教會也把福分放在了此世的福分上了。首先,約翰這裡講的不是異象,而是信心。我們相信基督會再來,因為這是聖經告訴我們的——這裡進一步解釋「阿門」的根據是神的道(約翰福音14:3)。這也是耶穌自己說的,約翰相信這一點(使徒行傳1:9-11;參考希伯來書12:1;出埃及記13:21-22,16:10,19:9,24:15-18;但以理書7:13;馬太福音26:63-64)。這裡講基督要「駕雲降臨」:ρχεται μετ τν νεφελν。ρχετα,Tense: Present;Voice: Middle or Passive Deponent;Mood: Indicative。He comes。耶穌正在回來。他在回來的路上。但是「所有的眼睛都要看見祂」,這裡的動詞是將來時態。ψεται,Tense: Future;Voice: Middle Deponent;Mood: Indicative;to look at, behold。耶穌第二次來和第一次不同,第一次是世界沒有地方,祂降生在馬槽裡。第二次是萬眾矚目下降臨。前者是謙卑自己以罪人的方式進入世界,後者,祂是審判者。以前,祂從來沒有上過人民日報和新聞聯播的頭版頭條,與時代週刊和CNN無緣,更在福布斯排行版無名。但現在,他是萬王之王。這裡的觀眾不僅是神的僕人,包括「連刺他的人」也在內。不信的也要復活——復活定罪(撒加利亞書12:9-14)。不僅如此,耶穌來的一個結果竟然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πσαι α φυλα τ γ,all kindreds of the earth。φυλ,a tribe,a nation, people(馬太福音24:30)。「哀哭」:這是第二個將來時態。但是,這個字的原文是κπτω,1) to cut, strike, smite;2) to cut from, cut off;3) to beat one』s breast for grief。更通常的說法應該是,地上的萬族都要被審判。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不過翻成哀哭也不是沒有道理,這個字有這樣的含義,而且藉著這個字我們看見基督教的歷史觀——人會越來敗壞,到了末世,會出現這種情形:創世記6:5-6,11-12「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另外,雖然所有的人都是扎耶穌的人,但更可以單指猶太人。對猶太人來說,也可能是痛悔的哀哭(馬太福音23:39、羅馬書11:25-26).)。總而言之,基督的再來是教會真正的盼望。然而目前教會的真正危機是,幾乎很少有教會盼望基督再來,我們和世界一樣恐懼基督再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我們從來沒有、或者很少為義受逼迫,或者,我們對基督再來的福分半信半疑。而更根本的,是我們貪戀世界。一個有末世論信仰的教會不會將主要精力放在屬世的利益和榮耀方面,不可能濫用弟兄姐妹的奉獻建造「樓堂館所」,也不可能一味追千人教會、追求屬世的正義與和平。顯然,將來,這樣的教會一樣會一塊石頭不在另一塊石頭之上了。

2、基督二性

我們現在讀最後一節經文。「8 主神說,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首先我們注意,7節在講「神的道」,8節在講「耶穌基督的見證」。這是與第2節經文的呼應。其次,這節經文現在把上面的過去和未來連成一片——耶穌連接過去和未來,祂是誰,他就是上帝。啟示錄1:1更強調基督的人性,道成肉身。因此第8節也是對第一節的回應,「耶穌基督的啟示,就是神賜給他……僕人……」那麼,耶穌難道正如耶和華見證人等新舊異端所宣佈的,耶穌是「次一位的神」?因此,首先,約翰說耶穌是主。λγει  κριο:主說。這是耶穌自己說的。神說,與創世記呼應。神是說話的神。更重要的是,基督是主,這個主回答了「僕人」的來源。耶穌是我們的主,我們是祂的僕人。我們是人,耶穌道成肉身來做我們的主,耶穌也是完全的人。因為耶穌是完全的人,所以,神將啟示賜給祂。但同時,這位主就是舊約的「耶和華」,這在詞源上是完全一致的。這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耶穌說他就是耶和華(我是阿拉法,我是俄梅戛,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另一方面,耶穌說他就是上帝(全能者)——這分別是創世記2章和1章的兩個名字。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γ εμι:我是。這個字在約翰福音反覆出現,旨在強調基督是神,「我與父原為一」,「我是我是」。其次, Α κα τ Ω,ρχ κα τλο:始終。基督在所有事物之前,也在所有事物之後。這是永在的意義,這是榮耀和權柄的明證。而且,祂對歷史有一個計劃,是歷史的主權者;因此也必然是我們生命的主權者(彌迦書 5:2)。願我們記得希伯來書13:6-8所應許的,「所以我們可以放膽說,主是幫助我的,我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從前引導你們,傳神之道給你們的人,你們要想念他們,傚法他們的信心,留心看他們為人的結局。 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這是對所有苦難中信徒的安慰。第三, ν κα  ν κα  ρχμενο:重複「昔在今在以後永在」。這個句子在啟示錄出現在1:4、1:8、4:8、11:17、16:5。進一步講耶穌怎樣在歷史中。更重要的是,這句話在告訴我們,耶穌就是舊約中的耶和華上帝。最後我們看「全能者」: παντοκρτωρ:1) he who holds sway over all things;2) the ruler of all;3) almighty: God。,就是創世記第一章第一節的「上帝」。這個字在啟示錄中也出現了9次。啟示錄有9次阿門,9次全能者。全能不僅是權勢最大,也意味著統治一切,所有的地方,所有的時候,所有的人。因為基督是全能者,祂是完全的神,我們得平安。以利亞應該不再害怕,阿門!

任不寐,2010年10月2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