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福音經文是約翰福音3: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感謝神的話語。我們今天只講這一節經文。關於約翰福音3:16,常被稱為31,373節經文中「最偉大的經節」、「每個基督徒的經節」等。與創世記3:15「第一福音」遙遙相對,路德稱約翰福音3:16為「福音經典」(the Bible in miniature);司布真每年願意傳講一次。而對我來說,我每次講道講的都是約翰福音3:16。有人說這句經文裡包含7重「福音」:上帝、最有能力的神;愛:最大的力量;獨生子:最偉大的禮物;一切人:最廣大的呼召;信祂:最容易的解放;不至於滅亡:最徹底的救贖;反得永生:最寶貴的產業。無論如何,這句信息算為基督教信仰的一種總結。由於經文較短,也因為它的重要,我們今天第一次在主日用三種文字同時證道:Οὕτως γὰρ ἠγάπησεν ὁ θεὸς τὸν κόσμον ὥστε τὸν υἱὸν αὐτοῦ τὸν μονογενῆ ἔδωκεν ἵνα πᾶς ὁ πιστεύων εἰς αὐτὸν μὴ ἀπόληται ἀλλ᾽ ἔχῃ 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For God so loved the world, that he gave his only begotten Son, that whosoever believeth in him should not perish, but have everlasting life。我們今天第一次在主日崇拜開始的時候,用Antiphonal之形式唱誦詩篇。我們之所以用英文,乃是因為僅僅靠中文聖經我們會失去一些重要的信息。請大家注意,詩篇的1:1(Blessed is the man)和2:12(Blessed are all)、今天的舊約經文創世記12:1-9(你的那位後裔、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上次主日我們讀的羅馬書5:18和今天羅馬書4:16(如此說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照樣,因一次的義行,眾人也就被稱義得生命了;叫應許定然歸給一切後裔)——這所有的經文都在講述約翰福音3:16,因此我們也能明白,聖經的中心就是基督,而約翰福音把基督的真理極為簡明地啟示出來。我們可以把這節經文分成三個部分:一、神愛世人——這是在講父神;二、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這是在講基督;三、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是聖靈的工作。換一個角度說,三位一體的上帝救贖罪人,這是神與人的關係,這個中心是基督;神在每個位格中工作,對象都是人。請大家注意,我們今天將深入地討論我們信仰的根本性問題,今天我們吃的不是奶,而是乾糧。因此求神加倍幫助我們,讓我們所講所聞,都是祂自己的工作;並讓今天的工作,使地上發芽結實,使撒種的有種,使要吃的有糧。阿門!
「為什麼!」人的基本問題都是針對上帝的。人不僅是發問的存在,而且是追問上帝的存在。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我知道你們和我一樣,對聖經、對上帝有諸多的疑問。有時候我們不敢正視或說出來我們的猜疑和不信,但神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是祂面前的一個問號。不僅如此,所謂基督徒成長的一生,就是上帝將問題賜給我們同時逐一幫我們解決問題的一生。不是所有的疑問都會解決(哥林多前書13:12),但有些問題一定能慢慢解決。冒充沒有疑問、什麼都明白的基督徒是假基督徒。但這些基本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答案,讓我們靠著信心去領受:因為「神愛世人」!這就是γὰρ(for)這個詞對我們的回應。生命是個問題,上帝是原因,是答案。今天,你可以用「因為神愛世人」來對付你的疑問。上帝為什麼這麼無聊要創造人類並創造這樣的人類?因為「神就是愛」。為什麼豎起那麼討厭的十字架?因為「神就是愛」——為什麼你說神就是愛我卻一點兒也感受不到呢?因為神就是愛——一直活在愛中的人會以為愛很「自然」……最後一個問題,神的愛到底在哪裡,神怎樣愛我?這是第一個字要回答的。第一個字Οὕτως,副詞,表示程度,也表示方式,in this manner, thus, so,(神是)「這樣」、「何等」(愛世人)。這個副詞不僅強調神愛的長闊高深,也為將神的愛與人間的愛區分出來。神愛我們,但不是溺愛,不是濫愛,不是假愛,而是「這樣」地愛。你在這樣以外去找神的愛,是走錯了方向。換句話說,神祇用一種方式愛我們,就是在基督裡愛我們。但這也是一句驚歎,是人對愛的地理大發現:神愛我們,並只有神這樣愛我們,並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神的愛,是真正的愛。為什麼你一直不接受、不認識神的愛呢?因為你一直尋求「那樣」的「淺薄的愛」。這「愛」最早表現在人身上,就是亞當對夏娃的情愛——那是何等的曇花一現啊(創世記2:23;3:12)!然後那樣的愛就表現在蛇對夏娃和亞當「無微不至」的「體貼」與「關懷」上(創世記3:4-5),那種「愛」是何等的不負責任而後果嚴重啊!請注意這兩個字,一方面,上帝是答案;另一方面,上帝抬起我們的頭,指明我們一個固定的方向,讓我們仰望光明。
神就是愛(約一4:8、4:16)。第一、只有神是愛。這裡講的神祇是聖經啟示的這位神,不是任何假神。這一點,是由這個冠詞加名詞的詞組來表示的:ὁ θεὸς。這是特指的神,也是唯一的神。這就排除了拜所有菩薩以求愛的迷信活動。你對人缺乏愛而怨氣沖天嗎?他不是神。你信誓旦旦要愛人一萬年嗎?你不是神,你根本做不到。但諸位可知道,我們就這樣常常違背第一誡、第二誡。魔鬼、人、動物對人的愛,常常是一種虛構或移情,不過是人因愛匱乏而想像出來的。第二、愛是一種關係。神的本質是一種肯定性的關係(I am who I am)。一方面,在神格關係中,三位一體才能相愛;另一方面,在人神關係中,神與人有關係,並且這種關係是愛。無神論要解除這種關係,為不愛打開方便之門。第三、可能被拒的愛。「愛」就放棄了暴力和勉強,所謂「不可抗力的恩典」或「恩典是不可抗拒的」,乃是一種自相矛盾的教義。上帝是愛,但不是愛的暴政。人可以不愛上帝。第四、上帝有能力愛。愛這個字表明上帝積極的臨在,表明上帝一直在工作。這愛不能被世界消耗掉,這愛源源不斷,永不止息。有人常常按自己的形象擔心上帝忙不過來,因此一定偏愛;這是因為人不是上帝。上帝的愛必然能同時臨在任何地點和時間,同時又不局限於任何地點。上帝比最小的東西小,也比最大的東西大。第五、愛在我先。ἠγάπησεν(ἀγαπάω,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愛是神主動的,這愛是事實,這愛已經存在了;是神先愛了我們(約一4:19)。在我知道或在我存在以前,神就「已經」愛了我們。在我和世界在上帝面前「變好」之前上帝就愛了我們。上帝在第六天創造了人,因為祂用了5天的預備來愛人。而「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羅5:8)。意思就是說,在我根本不可愛的時候,上帝就愛我了。浪子回家之前,父親就愛了他。既然神已經愛了我們,我們只是感恩地領受。我們堂會一位新生兒來到了,在他進入這個世界之前,一家人早已經做好了預備。「好可愛呀」,這不是愛,這是自愛。特別是苦難中,你是否能看見神已經愛了你,因此已經為你勝過苦難預備了各種力量和幫助?在夫妻之間決絕的一場戰鬥中,你看見神已經愛你了嗎?祂已經為你預備了真理,要你靠著這些話語作出正確的回應。祂差遣使者在路上,甚至讓驢子說話,要你投靠在祂的翅膀下面……
愛的對象是人。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領受這句經文。第一、神的愛有具體對象,就是人。沒有對象的愛是自我感動,只是自愛。沒有對象的愛根本就不是愛。「你到底愛我哪兒嘎達呢」,不能是,「我愛你的一切一切及其他」。愛必須有對象。第二、神愛的對象是人,人是神的「對像」。這愛是信實的。人是神愛的中心,在這一點上,基督教不主張眾生平等,但同時賦予了被愛的人去管理世界的責任。神也愛萬物,是因為愛人的緣故。神對動物的愛不會超過對人的愛,神也不救拔天使(約拿書4:9-11、希伯來書2:16)。人是神關切的中心。人是創造的中心,也是審判的中心。從這個角度上說,我願意相信,沒有什麼外星人。人就在宇宙的中心。第三、所有的人都是被愛的對象,這個客體也是不可縮小的。在這一點上,我們遠離雙重預定論。雖然上帝有特別的召選,但揀選也是為了愛所有的人——呼喚摩西是為了愛以色列人。揀選個別人是神愛所有人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上帝謙卑自己,為適應人在時空中存在的那種有限性。所謂世人,就是τὸν κόσμον(κόσμος)。這個名詞的字根應是κομίζω,意思是照管、關懷等意。這個字是多義詞,但在這裡,毫無疑問是指整個人類來說的。神不偏待人(代下19:7、徒10:34、弗6:9、西3:25、彼前1:17)。偏愛不是愛。上帝不虧欠任何人、任何種族。上帝用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不僅如此,上帝就因此成了全人類的上帝,而不僅僅是西方人的上帝。這個字推倒了所有人性的小廟和國家的長城。有人說,我要留在加拿大就受洗,回國就不受洗了。詩人說:「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詩篇139:7)。第四、愛的邏輯的不可逆轉性,是神先愛人,而不是人先愛神或人先愛人。這也意味著,教會裡講太多人與人之間的相愛,如果不總是回到神的愛上面來,就可能形成一種異教運動。同時,人不可能愛上帝,特別當我們被上帝打擊的時候,我們恨上帝。第五、人渴望神的愛。一個缺乏愛的人會加倍追求被愛,他的仇恨是對愛的一種極端的尋找。沒有神的愛的人就成為存在主義哲學所說的,處於「被拋狀態」。
這人是什麼人呢?舊人與新人。首先,世人是世界裡的罪人。他們是愛世界而不愛上帝的人。神愛的是不可愛的人,甚至是上帝的敵人(約翰福音1:5、11)。也正因為如此,聖經說,沒有人能控告神所揀選的人(羅馬書8:33),而被揀選的也沒有任何資格驕傲(申命記9:6)。人沒有神的愛。事實上人比上帝更恨人,因為人知道別人是什麼,卻不知道自己是什麼。痛恨舊約上帝殘暴的人實在偽善。若人做上帝,人類早就被滅絕了。人只愛愛我的,甚至連愛我的也不愛,只愛我愛的。從根本上說,這是沒有對象的愛,因為他只愛自己。但這人可能變成新人,新人就是蒙愛的人,是神的「愛人」。蒙愛的人有兩個特徵。一方面,蒙愛的人有平安,並且是屬天的平安,對控告和傷害具有免疫力(羅馬書8:32-39)。另一方面,蒙愛的人能從神那裡支取愛的能力和意願(哥林多前書13:4-8a)。只是我提請大家特別注意「只喜歡真理」這一句,從這裡,極為清楚地將基督徒的愛與人間的愛區別出來——基督徒的愛,首要是與世人分享基督。
我們現在看看神怎樣愛。神愛世人不是空談,愛必須付諸於行動。就創造來說,創造之後還有保守和照管。但人的愛太缺乏行動的能力。人很容易為愛行動起來,但很快就喪志了。女人常常抱怨男人說「我愛你」太輕易,是撒謊。這個指控基本是真的。也不全真,因為當人說「我愛你」的時候,至少他說的時候大約是真的,甚至把自己感動了;這是一種意願,但他沒有能力將這意願變成行動。但神要讓祂的愛成為行動。因此,「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小品詞ὥστε不僅僅是「甚至」的意思,這個詞實際上是在解釋道成肉身的理由:正因為神愛世人,「因此」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人間的愛到了ὥστε就嘎然而止,沒有下文了。要捐獻了,愛就止步了。丈夫患病了,就沒有ὥστε了。
愛的無能根本原因是我們不明白怎樣愛。神愛世人的行動有一個特點,就是給予。這給予之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上帝是擁有者。有才能給出。只有上帝是擁有者。在某種意義上,人間所擁有的,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上帝「給」你的。保羅也說不要自誇,因為什麼不是領受的呢?另外,人不能愛,是因為他的貧窮。第二、愛是付出,從無到有,使無成為有。ἔδωκεν(δίδωμι,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Indicative,to give)已經「給」了。說給卻不給,不是愛。愛是付出。給出去才是愛。人的罪是掠奪上帝和他人,是佔用和攫取,而且是無止境地「拿」來。即使被奪去,也要奪回來。人間沒有「神的愛」(約5:42、羅5:5、羅8:39、猶1:21)。第三、愛是無條件付出。沒有條件,才是愛,才是恩典。神給出的愛首先表現為創造和照管,創造和照管都是沒有條件的。我們不明白上帝為什麼創造世界和人類,又維繫世界的運轉。就像我們常常不能明白為什麼我們走到哪裡,父母都牽掛我們一樣。這是一種沒有道理的同在。另一方面,救贖也沒有條件。信,對信的人來說,仍然沒有條件,信也是從神來的。神為什麼「給」,因為愛。上帝的本性就是行善。第四、愛不計後果。這愛在給出的時候就完成了,不取決於人是否回應——依賴於對方回應的「愛」不是愛,而是「交易」。「他高興把自己的善行白費在不知感謝者身上」(路德)。上帝不顧人的忘恩負義去愛人類。計較後果的愛都不可能長久。第五、上帝的愛不厭倦,不放棄,不喪志。祂愛我們,就愛我們到底。這是唯一完全的愛情,能超越18個月的魔鬼定律。疲憊是因為要掠奪物質和精神的回報(被人喜愛)而不得,是因為自我中心。第六、人是愛的領受者。我們並沒有創造什麼,一切都是從神給予中領取的。科學知識發現了什麼,從未創造什麼。基督徒的生活因此應該是感恩的生活。第七、存在一種罪:「給也不要」。貧窮的,自以為豐富了。結果還是貧窮。所以保羅說,沒有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但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什麼,就收什麼。道德是一場偶像崇拜,是不信這種忘恩負義的極致。
神給了人什麼呢?神愛世人的行動,最「極端」或最獨特的行動,是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人類。愛是給予,但給予什麼呢?獨生子。神不僅給予,而且給予最好的。上帝將最好的賜給我們。人間的愛,最多是把次好的賜給別人,這已經被稱為「善」了。τὸν υἱὸν αὐτοῦ τὸν μονογενῆ:his only begotten Son。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理解這段話。第一、上帝賜給人類的不是一般的禮物,而是兒子。父親是神,兒子也是神。將愛子賜給人類,不僅表明神的大愛,也表明神的能力——這兒子有能力完成父親愛人類的使命。與此相關,子就成了上帝和人類的「切點」。第二、在子身上彰顯著上帝的形象,也為人類通往上帝打開了天門——新人類就是像基督一樣,以兒子的方式順服天父的人類。第三、這是祂的兒子,不是別人的兒子——這不是慷別人之慨的偽善。你可以想像一下:「「神愛世人,甚至將別人的獨生子賜給他們」。這確實是人類的政治景觀。聖經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而且是「愛子」。第四、兒子擁有權柄,上帝將萬有都交給了子。
我們重點說說獨生子。所謂「獨生的」,即μονογενής(single of its kind, only;From μόνος and γίνομαι)。這是唯一的兒子。約翰福音唯獨提到獨生子,約翰福音是講愛的福音。一方面,這兒子是上帝的最愛和獨愛;另一方面,這個獨生子排除了所有的假冒,將所有的假基督、假先知都廢除了。在人間,只有基督是上帝的「代表」。所以路德說:「基督是神學的對象」,「捨此之外的所有尋求都是錯誤的,在神學裡只是無聊的閒談」。這也意味著,離開基督我們不可能認識上帝,包括認識上帝的存在、上帝的創造、救贖和審判。外邦人都有上帝的觀念(羅馬書1:20),但他們只知道上帝存在,卻不知道上帝是誰,「只是在和上帝玩捉迷藏」(路德)。有兩個上帝,我們想像的,和聖經啟示出來的。這兩者常常發生衝突。外邦人是在按自己的意思「創造」上帝,上帝就成了偶像(羅馬書1:25)。基督教的道德主義和外邦人的道德哲學都屬於這類偶像崇拜。通過基督和祂的道認識上帝,這是上帝啟示出來的唯一正確的方法。由於罪人根本沒有能力找到上帝,上帝就降卑自己走向人,並指定了祂與人相會在時空裡的具體形式。換句話說,我們只能在基督裡找到神;而我們在祂的地圖之外任何地方找到的只能是魔鬼、絕望和驕傲。在舊約裡,這些地方就是會幕、約櫃、聖殿和先知的話。而這一切,在新約裡完全在耶穌(約翰福音1:18)。獨生子,意味著上帝也痛恨和拒絕人在基督以外尋找上帝。不僅如此,這個獨生子是賜給「他們」的,這個複數指向所有的罪人。耶穌是為所有的罪人上了十字架,也為所有的罪人復活,更為所有的罪人再來(希伯來書2:9、哥林多後書5:15、約翰一書 2:2.、啟示錄1:7)。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在哪裡找到基督呢?「除了在上帝的道裡,哪兒也找不到祂」(路德)。上帝把獨生子賜給我們,目的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這裡轉向上帝之愛的目的和果效(ἵνα)。這個果效包括三個方面。第一、這個目的是排他性的,上帝這樣愛我們,不是要我們有什麼屬世的福分或成功,而是「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人常常理解,「叫一切信祂的,不至貧窮,反要發財」;「不至醜陋,反得美貌」,「不至生病,反得不勞而獲」,「不至專制,反得民主」,「不至離婚,反得多子多孫」……對不起,這不是神愛我們的首要目的。第二、這份愛在空間上廣闊得遍及所有人。這個呼召是針對所有的人的,πᾶς,既是每一個(individually);也是一切或全體(collectively)。這也意味著,信仰是個人的事,信讓我們成為自己,從團體和民族中獨立出來。正如每個人要獨立地面對死亡,你自己必須獨自地相信。信仰因此是一件「嚴肅」的大事。第三、在時間上,這份愛是愛到底的愛,直到永生。所以約翰福音13:1說,「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他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
那麼,我們怎樣領受神的愛呢?是讓我們為這份愛跟誰拼了嗎?進入神的愛只有一條道路,叫人信基督。一方面,是信,另一方面,是信祂。我們可以從五個方面來討論信仰問題。第一、信仰,意味著上帝仍然給了人「自由選擇」;信仰不勉強任何人。信也排除了上帝愛的毫無原則,神的愛雖然無條件,但有原則。第二、所謂信,就是to think to be true。路德將希伯來書11:1引申為「不要懷疑你沒有看見的事」。這就排除了理性向信仰求證的無知和沒事找事。不過我們不排斥理性,理性在無信仰的情況排斥上帝,但在信仰的旗幟下面,它成為信仰的工具,並作為先鋒,抵制迷信。第三、信有對象。在新約時代,我們比「古人」幸運,我們擁有了充要的證據,就是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在耶穌以前,看見了才信是對信的無知;在耶穌之後,看見了也不信已經是罪。第四、信是神所賜的,上帝賜給獨生子和祂的道,讓我們信道從聽道而來。信祂首先就是「聽祂」(太17:5)。基督徒的信仰不是憑空的,雖然「未見」,卻又「確據」——這確據就是神的道,就是「聖經」(包括有生命的、忠於聖經的傳講)。因此,真正的神學必然是解經神學而不是教義神學。這也是路德神學和加爾文神學的區別之一。但聽道只是信仰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最後一個人是否相信,乃是聖靈的工作。這就是上帝的自由。因此也讓傳道的有耐心,並不勉強任何人。你唯一能做的是把道講清楚。此外,路德神學與唯靈論和宗教狂再次區別出來——聖靈只借助於道這種外在形式臨到我們,上帝的道和靈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但上帝沒有把靈委託給道,靈仍然是自由的——傳道人無法控制聽道的人是否相信。所以,是上帝決定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使「任何的人」相信。與此相關,既然沒有人知道聖靈怎樣具體在道中工作,因此,任何人必須不斷地聽道。第五、上帝要我們和基督的關係只有一個,就是信他;εἰς αὐτὸν,in him,非常重要。所以約翰福音6:29,「耶穌回答說:信神所差來的,這就是做神的工。」信基督就足夠了,不需要再崇拜祂的門徒和母親。
那麼到底什麼是「信」。信這個動詞很重要。在這句經文裡,共有5個動詞。前兩個是上帝的作為,都是過去式,都是完成了的恩典。第三個動詞,就是「信」,πιστεύων(πιστεύ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這個動詞分詞是「現在持續式」。這個時態在中英文中都沒有對應的,它表明所謂信仰,乃是「持續不斷地相信」。如果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這就意味著,持續不斷的相信就是持續不斷的聽道。一方面,將偶然被過犯所勝的人挽回過來;另一方面,催促所有的基督徒將自己連續保守在神的道中,以免跌倒和再度失喪。不斷受試探才是基督徒生存的基本特徵。信仰意味著生活在不斷與經驗發生的衝突之中。但儘管信仰史是人神衝突史(信仰與經驗的衝突史),但恰恰是因為在這個不斷的絕望、不信和反抗中,不斷的相信向前帶領我們。你是否同意路德的這個見證呢:「那些確信他自己在信仰中的其實沒有信仰,而另外一些看起來陷入疑惑和絕望的人卻信的很深」?
神愛世人目的的第二步,就是「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神愛世人,將獨生子賜給他們,最後要達成的目的,是為了人類的永福。我們知道,這是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獻祭和復活以及再來完成的。如果說前面講到了道成肉身,講到基督的第一次來,現在則通過十字架,轉向基督的再來。聖經說,世人都犯了罪,罪的工價就是死亡。人人都是罪人,人人皆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但耶穌代罪人死了,我們就得赦免;耶穌復活了,我們就在基督裡一同復活;而在末世審判中,我們又因著信基督,從滅亡中分別出來,與神同住。現在我們來看看這兩個動詞。你可能以為這是兩個將來時態的動詞,恰恰是這種理解將我們的信仰扭曲了。滅亡。ἀπόληται(ἀπόλλυμι,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Middle;Mood: Subjunctive; should perish)。這個「虛擬語氣」表示一種可能的發生情況,但「時態」卻是「過去式」。 有人說Aorist Subjunctive在ἵνα引導的從句裡用作將來時,這並不完全。更重要的是,這乃是對前兩個Aorist的回應,上帝「已經」完成了救恩,基督已經復活,因此信徒不再死亡了。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死亡在信徒身上沒有權柄。所謂新人類,就是一群已經死過又永遠活著的人類。與這個時間點形成不可分割的對照是第二個動詞,ἔχῃ,(ἔχ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Subjunctive)——從現在開始持續地擁有永遠的生命。這個動詞的時態正是對「持續的相信」的回應。這意味著什麼呢?從你開始信基督那一刻起,你就在永生裡面了。聖經所啟示的永生,絕非僅僅是一個末世論上的概念,而是從現在直到永遠。路德說,「哪裡有信仰,哪裡就開始了永生」。因為永生就是與上帝同在,信仰就是與上帝同在。而我們也將在愛的回應中見證我們已經得了永生,或一直在永生之中。這種永生的觀念,恰恰與耶穌向尼哥底母所宣講的「重生」相合。不僅如此,我們也再一次看見,上帝在「滅亡」中預備了「永生」,這就是十字架神學。
各位弟兄姐妹,你們一定聽聞過這樣的責問,既然你們的上帝是大愛,為什麼不讓不信祂的,也得永生。這個問題首先應該被駁回,因為提問者把自己想像為上帝。不過提這樣問題的人很奇怪,就像專門看智慧樹的夏娃;他不問自己,為什麼總要站在不信的陣營裡。不僅如此,如果上帝讓「壞人」也進天國,控告依舊:「你們的上帝為什麼這麼不公義」。總而言之,這個質問代表了理性的本質——道德偽善。人造了一個假上帝,讓這個偶像統治著人類,與神為敵。按偶像的標準,上帝的真理就像謊言,而世界的謊言卻像真理。我們換一種說法,你是否能夠接受一個容忍罪存在的上帝?上帝的愛和公義是並存的。同時,上帝是愛,但愛首先基於誠實。如果不信的人下地獄是一種事實,上帝不將這種情況告訴我們,乃是欺騙,神就不是愛了。聖經說神是信實的,祂講真話,並把那種壞的結果告訴人。這恰恰是愛,為要人從黑暗進入光明。醫生要不要告訴癌症患者他的病情?你要不要告訴孩子,不要摸電門?感謝神,這提前的提醒也是一種預備,是預先的愛。但不僅如此,上帝的愛常常是隱藏的。我們甚至要在上帝的苦難中認識上帝,在上帝的否定中認識上帝的肯定,在上帝的「不」中認識上帝的「是」,在「滅亡」中認識「永生」。福音書中至少有四處要你不喜悅這個耶穌,因為他不是你想像的上帝(太15:26、21:12、路14:26、約2:4、)。僅就耶穌和迦南婦人的故事而言,基督教道德主義浪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去把耶穌解釋成符合人類慈祥偶像的標準。但這是徒然的。上帝也把愛隱藏在讓人類反感的拒絕之中;正如把永生藏在死亡後面。因為「若不死,就不能生!」(林前15:36)不僅如此,上帝要遠離我們的偶像。我們按自己的偏見和需要想像一個上帝,而一旦發現上帝不同,我們就攻擊上帝。人不過是罪人,罪人想像的上帝只能是大罪人。但上帝不是你雕刻的那個偶像,是的,Gottes Gottbeit。上帝要遠離我們的造假。「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約翰福音2:24)。上帝不把祂交給你我的道德成見,祂要避開我們的野心、朝秦暮楚,並粉碎我們的巴結、謬托知己和謀士(羅11:34)。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朋友,願這獨一無二的上帝,和祂獨一無二的愛,從現在開始,持續地在我們心裡。阿門!
任不寐2011年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