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 第八課:末世景象之四馬奔騰(啟6:1-8)

感謝主,我們今天來到了啟示錄課程的第八課(第七課為4月17日的主日證道)。我們先一起來讀今天要學習的經文,啟示錄6:1-8,「1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2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3 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4 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5 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6 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7 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8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感謝神的話語。關於什麼是四匹馬眾說紛紜,而其中的不同領受和分歧,簡直天壤之別,南轅北轍。我們特別要警惕的一種傾向,就是用四匹馬對應歷史或現實中的四個政治實體或人物或四種異教,這種任性是沒有聖經根據的。不僅極為危險,而且已經是屢戰屢敗了。假先知領導了神學界的「白馬非馬論」。我們解釋四匹馬持守三個原則。第一、約翰所看見的一定是真實的。第二、這個真實是在聖靈裡的真實,是神顯給他看的,為要他能夠看見,這更有真理的目的。第三、以經解經的原則,就是查考聖經相關的經文來解釋約翰的異象。無疑,撒迦利亞書5:11-6:8是重要的參考,在這裡,天使說,四匹馬是「天的四風,是從普天下的主面前出來的」。所謂天的四風,「???????? ??????? ???????????」,KJV的譯法使the four spirits of the heavens。可以這樣翻譯,天國的四靈。因為在希伯來文中,風和靈是一個字,???????,?????,這就是創世記1:2節中的那個字。但這裡所說的天上的四個靈,很有可能是墮落的天使——天使是服役的靈。起初神的靈在創造;而在末世,墮落的靈在為審判和更新而服役。請記住羔羊是七印的開啟者,由於我們的主掌權,歷史的終局對基督徒來說,就不僅僅是一件事情的結束,而更是一件事情的開始。知道這一點,乃是讓我們靠著信心從今天就活在新天新地之中。願那創始成終的主與我們同在,阿門!

導言:結構及意義

1、啟示錄的天地變幻

從第6章開始,末世正式開始了,場景從4-5章的天上開始轉到地上。事實上,啟示錄也可包含著一個天地不斷替換的敘事結構。第1章講天上的神,2-3章講地上的教會;4-5章又回到天上,無論地上怎樣不堪,但神坐在寶座上,仍然掌權。6-20章返回地上,講全地的末世景象和神的憤怒與審判。最後到了21-22章,出現了天地合一的終局。我們從這裡至少可以看見三方面的真理。第一就是由於人犯罪,天地阻隔,人神分離;在生活中,就表現為我的生存現狀總無法和理想合二為一。第二,上帝關切地上的情況,祂仍然掌握歷史的主權。第三、最後,將出現天人合一、人神同在的「大團圓」局面。我們從第6章開始,將首先看見地上的末世景觀。按當時的歷史處境,馬象徵踐踏、爭戰與毀滅。不僅如此,這場災難是不可抗拒的。而「四」這個數字,根據撒迦利亞書,代表地上的四個方向,代表全地——完全的敗壞,將面臨完全的毀滅。讓我們告別人道主義的無辜表情,這實際上又回到了創世記大洪水前的一幕。創世記6:5-6和11-13兩次、從裡到外強調了大洪水審判的「合法性」。一方面,「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另一方面,「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神觀看世界,見是敗壞了。凡有血氣的人,在地上都敗壞了行為。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神不再容忍罪人繼續糟蹋祂的形象,敗壞這個世界。而這不是徹底的毀滅,這是新天新地的序幕。這是一場新的出埃及運動;災難中包含著上帝的美意。但無論如何,這場災難是前所未有的(耶利米書30:7; 但以理書12:1; 馬太福音24:21; 馬可福音13:19);而得勝者所進入的美地也是前所未有的。

2、聖經及啟示錄的平行結構

顯然,4匹馬的出場是以平行結構的方式敘述出來的。我們已經比較瞭解了兩希聖經中的交叉結構。交叉結構多為顯示「基督中心論」。但在這8節經文中,有一個類似的平行結構。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聖經中的平行結構。所謂平行結構,就是用相類的邏輯和預言說明同一件事情的方方面面。這是聖經常用的方法:創世記的七天創造是平行的;摩西律法書有四卷幾乎是平行的;四福音書也是平行的;在啟示錄中,七封信是平行的;而接下來的七印-七號-七碗也是平行的,都是分別以4:2:1的方式出現的,這個節奏顯出歷史在加速運行。平行結構也許和以下神學觀點有關:上帝永不改變(詩篇102:27、瑪拉基書3:6、希伯來書1:12);上帝不偏待人(歷代志下19:7、使徒行傳10:34、羅馬書2:11、以弗所書6:9、歌羅西書3:25、彼得前書1:17);神是大有忍耐的神(彌迦書2:7,馬太福音17:17,羅馬書3:25);若無神的介入,人的罪性不變,已有的事,後必再有;已行的事,後必再行。日光之下,並無新事(,曠野42站,列王紀上下,傳道書1:9,彼得三次否認主)……我要重點說一說七印-七號-七碗之間的平行關係。因為接下來的6-21章,從三個7構成了啟示錄的主體部分,如果不能在結構上加以分析,我們就會陷入汪洋大海中而找不出頭緒來。關於這三個七有三種解釋方法,而我要給出第四種解釋。第一種就是「連續式」: 在時間上,七印先發生,然後是七號,最後是七碗。這是按聖經記述的方式解讀的。但以後我們會發現,這與聖經不符。第二種是同時式,就是三個七是同時發生的,這是從三世紀以來就有的一種神學觀念。但是很明顯,這種說法與聖經更是衝突的。第三種是大衛-鮑森提供的,已經比較接近真相,就是七印中的六印先發生,然後六號和六碗發生,最後,第七印、第七號、第七碗同時發生。這個結構只有一個地方與聖經衝突。因此我要給大家提供第四種解釋方案。與大衛-鮑森的示意圖區別的地方在於,第七印同時開啟或包含了七號與七碗(圖略)。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七印講的是末世景象,而七號和七碗講神的末世審判與人的大患難。我們不知道末世景象各階段的具體時間,但大患難的時間應該是三年半,這也是主在地上傳道的時間。今天我們要講四匹馬,首先啟示給我們的,是末世景象的四種圖景。

3、聖經的歷史觀

基督徒怎樣面對末世呢?或者說,什麼是我們的末世論神學?有如下不同的歷史觀念。第一種就是無神論的歷史觀念:歷史沒有開始,沒有結束,歷史沒有意義,歷史是神秘的或隨機的。正因為如此,歷史只是一種語言遊戲。與這種歷史觀相區別,聖經告訴我們,歷史有開端,有結束,而歷史從本質是基督的故事。第二就是循環或輪迴的歷史觀,歷史從一個地方出發,最後又回到起點。但聖經歷史的循環觀念極為獨特。這是一次周轉,並告訴我們最初離開起點或神是因為人的犯罪,而最後回歸神是因為神的救贖。這個回轉不是人修行的結果。第三、樂觀主義的歷史觀:生物進化論主張生命和世界會從簡單、低級向複雜、高級進化;社會達爾文主義複製了這種觀念,人類社會會從低級向高級發展,世界會越來越美好。第四種是悲觀主義,這世界會越來越糟,最後灰飛煙滅。聖經啟示了第五種歷史觀念:由於人的罪性,世界會越來越糟糕,這是悲觀主義的。但是,由於上帝的主權和愛,祂不會容忍人無限地敗壞生命和世界,因此一定出手拯救人類和世界,這就是啟示錄要告訴我們的。一方面,歷史漸進下降;另一方面,歷史突然從滅亡的邊緣被抬起,進入新天新地。這是聖經的樂觀主義。不僅如此,由於神掌權,而這位神是我們的天父。祂不僅掌握歷史的結果,也掌握歷史的進程,這對我們是極大的安慰——祂要對祂所應許我們的一切福分負責。而他很誠實地將末世的景象與審判提前告訴我們,一方面讓我們為末世和新世界預備自己;另一方面讓我們有平安,正如耶穌對門徒所說的: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過了世界。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為了叫你們裡面有平安。外邦人對啟示錄反感或恐懼,但我們則充滿了敬畏和盼望:「讀這卷書的人有福了」。這四匹馬對基督徒來說,不過是產難而已(馬太福音24:8,the beginning of birth pains)。另一方面,這讓我們知道,歷史,特別是末世歷史事件的背後,有靈界的背景,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可以這樣說,人類走向末世的全然敗壞,是不可避免的;而新天新地的到來,同樣不可避免。

一、白馬——政治的終結(1-2)

1 我看見羔羊揭開七印中第一印的時候,就聽見四活物中的一個活物,聲音如雷,說,你來。2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拿著弓。並有冠冕賜給他。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

1、釋義

首先我們看一個表示時間的句子,Κα? ?τε,在這裡出現了四次,意思是「當……的時候」。這裡的每一刻、每一幕都至關重要。對時間缺乏敏感的人類到末世審判的時候,才會真正的「珍惜時間」。遺憾的是,我們來到審判台前,已經在罪中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和生命。約翰在這裡用兩個動詞來說明他在現場的見證,一個是「看」(ε?δον),一個是「聽」(?κουσα)。關於最後一句話,一直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只是?ρχου,就是「你來」;有的是「?ρχου κα? βλ?πε」,就是「你來看」。在這裡也有一些分歧,有人說這個「你」是指白馬或白馬騎士的,不過綜合上下文以及舊約的相關信息,顯然是指向約翰的。所以約翰緊接著說,κα? ε?δον, κα? ?δο?,「我就觀看,看哪!」天使在這裡帶領約翰將目光順著馬往普天下去。在這四段信息中,只有第一次有「聲音如雷」這句話,這代表一個引人矚目的開端(啟示錄4:5)。約翰看見了什麼呢??πποςλευκ?ςκα? ? καθ?μενος,a white horse he that sat on him,一匹白馬和騎馬者。這個「白」字λευκ?ς,本是「光」的意思,就是創世記1:3,「神說要有光」的光。這道「白光」帶進一個新的時代。κα?將白馬和騎馬並列在一起,所以我們當從重視馬而輕視騎馬者的釋經傳統中出來。事實上,接下來的全部內容都是對騎馬者而不是馬的描述。人類實在很奇怪,正如起初偏偏看智慧樹卻不看生命樹一樣,總是避重就輕。這個騎馬者有如下特徵。第一、騎馬帶弓,這是一個戰士或將軍的裝扮。τ?ξον,這個「弓」字在新約裡只出現這一詞,基督從不「佩劍」去傳福音。舊約裡倒是經常出現,用來代表力量或能力(約伯記29:20; 30:11; 以西結書39:3)。第二、不僅有能力,「並有冠冕賜給他」。所謂「冠冕」,代表榮耀和得勝,這是一位被人尊敬的得勝者。στ?φανος,在新約裡,最早出現在馬太福音27:28-29,「他們給他脫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紅色袍子。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他右手裡。跪在他面前戲弄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有人說騎白馬者就是基督(請參考啟示錄19:11-12)。不過19:12中「冠冕」一字是δι?δημα,與6:2中的「冠冕」不同;這個字專指帝王之冠,而且在這裡用的是複數形式,所謂「萬王之王」。另外,「賜給」是被動語態(?δ?θη),也就是說,這個騎手獲得了廣泛的認同和擁戴。第三、「他便出來,勝了又要勝」,κα? ?ξ?λθεν νικ?ν κα? ?να νικ?σ?。第一個「勝」字是νικ?ν(νικ?ω),作為動詞分詞修飾主動詞出來(?ξ?λθεν);它的意思是to conquer,有佔領、取勝等含義。也可以這樣理解,在審判即將開始之際,這位使者開始「跑馬佔地」。第二個「勝」用的是虛擬語氣(νικ?σ?),由連詞?να引導,表示目的和結果——這位使者在全地不斷取得勝利。

2、神學

怎樣解釋白馬使者造成了對啟示錄神學的分道揚鑣。認為白馬使者代表基督或他的使者的,或者使徒或者羅馬皇帝的,都將啟示錄理解為歷史書。而將白馬使者想像為敵基督的(假基督、冒充光明的使者;約翰一書有5次提到這「敵基督」;另見帖撒羅尼迦後書2:1-10),則將啟示錄看為預言書。我們基本持守後面這種觀點。在這樣的神學背景下面,我們可以看見末世審判前夕的世界,是一個政治統一的世界,有一個類似世界帝國的政治構架。或許,今天所謂的全球化進程或世界的一體化,已經拉開了這個帝國的序幕。這一切都是在各樣光明的、令人尊敬的勢不可擋的意識形態下進行的。汽車和互聯網的出現無疑加速了這場勝利,這個全球帝國的形成過程仍然在加速。這個世界帝國的雛形最早可能是巴別塔事業,或者寧錄的統治(創世記10:8-14)。但以理書第9章似乎也預言過這位世界獨裁者。而在羅馬帝國時代,這個全球帝國再一次出現。羅馬軍隊得勝凱旋,就常以白馬戰車代表。公元62年,帕提亞白馬軍隊大勝了羅馬軍隊。而在舊約中,弓代表軍事力量,往往就是稱霸世界或有廣泛空間覆蓋能力的力量。首先,他代表外邦人的軍事力量。耶利米書51:6,「這是行毀滅的臨到巴比倫。巴比倫的勇士被捉住,他們的弓折斷了。因為耶和華是施行報應的神,必定施行報應」。其次,弓代表以色列人的軍事力量,何西阿書1:5,「到那日,我必在耶斯列平原折斷以色列的弓」。第三、這些最後被摧毀,以便成就永久的和平。詩篇46:9,「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極。他折弓斷槍,把戰車焚燒在火中。」白馬使者是弓的統治的極端,將被基督的統治或永遠的和平所取代。但無論如何,真正的全球統治是20世紀以後的事業。「很多冠冕」,意味著這個末世帝國有多元的意識形態。我無法確定這位白馬使者到底是一位獨裁者還是一種意識形態或「全球普遍價值」,但毫無疑問的是,他將以假基督的名義開始建立人類的烏托邦,他將戴著基督的受難的冠冕(馬太福音27:29; 馬可福音15:17; 約翰福音19:2, 5; 希伯來書2:9)。也許苦難成就了他統治全球的正義性。但這場事業同樣充滿了殘酷的戰爭,確實也實現了一段虛假的「世界和平」。無論怎樣阻擋,無論是民族主義還是文化的藩籬,都無法使這「勝了又勝」的使者停步。今天我們駐足或被裹脅在這場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全球化潮流中,人類在它前面只能是敗了又敗。願我們知道,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正堅定不移地按啟示錄的啟示,向末世邁進。世紀之交僅僅20年左右,蘇聯東歐和中國都被捲入了「西方世界」,而目前,地球中心的新月地帶正發生同樣的事情。資本主義全面得勝,而且請注意,白馬也象徵著無流血的光榮革命。這個「白馬王子」時代,也是人類最後的狂歡。彷彿是所有悲劇之前都有一個虛假的喜慶氣氛一樣,這個虛假的烏托邦馬上就要陷入血雨腥風之中。不過我們需要記得的是,這個加速政治全球化的時代,也是福音加速全球化的時代。

二、紅馬——軍事的終結(3-4)

3 揭開第二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二個活物說,你來。4 就另有一匹馬出來,是紅的。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

1、釋義

第3節的內容與第1節的內容基本一致。不過這裡省略了κα? ε?δον, κα? ?δο?(「我就觀看,看哪!」)一句。所以我們重點看第4節。?λλος,另外一(匹)。這表明不是第一匹白馬「搖身一變」,我們要進入第二幕。這匹馬的顏色是紅的,πυρρ?ς這個字也有「像火一樣」的含義;全地將燃其戰火。然後我們看騎馬者的特徵。第一,「有權柄給了那騎馬的,可以從地上奪去太平」。?δ?θη α?τ? λαβε?ν τ?ν ε?ρ?νην ?κ τ?ςγ?ςκα? ?να ?λλ?λουςσφ?ξουσιν;and was given to him that sat thereon to take peace from the earth, and that they should kill one another。原文中並沒有「權柄」一字。他被賦予了(賜給,?δ?θη是被動語態)一種使命,就是「從地上奪去太平,使人彼此相殺」。「太平」一字就是ε?ρ?νη,有「平靜」、「平安」、「和平」等含義。這告訴我們,在紅馬出現之前,人類曾享有過一段罕見的和平。用今天的話來說,這個間歇期,「和平和發展成為世界主流」。但是,這個和平很快就會消失,結局是「人彼此相殺」。請注意「從地上」這個概念。一方面,是全地,人間將再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是樂土。再沒有中立國和世外桃源,每一寸土地都是焦土和狼煙。另一方面,無論如何,他只能從地上奪走和平,天上的寶座仍然穩如泰山。敵基督沒有力量摧毀天上的和平和屬天的安寧。基督徒靠這樣的信心經歷這場患難,因為我們在地上如同在天上。第二、使人彼此相殺。事實上,終結和平的是「人彼此相殺」。這個「殺」字與「羔羊被殺」的「殺」是一個字。同樣,每一個人在殺人和被殺,人同時成了兇手和受害者。這地上沒有一個義人。而且他們將組織起來,在殺人技巧方面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已經看見,人類的進步在某種意義上就是殺人手段的進步。第三、「又有一把大刀賜給他」,?δ?θη α?τ? μ?χαιρα μεγ?λη,and there was given unto him a great sword。注意?δ?θη α?τ?是完全的重複出現,顯示這位紅馬騎士另外一個方面的特徵——他被賜予了殺人的權柄或合法性。面對戰亂,經上帝許可,由人民授權,他出來用大刀收拾殘局。μ?χαιρα μεγ?λη,a great sword,大刀,長劍,等等。馬太福音10:34,「你們不要想我來,是叫地上太平。我來並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動刀兵」。這個字就是所謂「刀兵」。而所謂「大刀」,顯示紅馬使者的軍事力量是最強大的,他將四處征討,殺人無數。顯然是這位紅馬使者帶來或刺激了這場人的全面內戰,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紅馬使者應該是白馬使者的後繼者,敵基督的另外一位化身。他可能是一位「革命家」,他的顏色和後文的「大紅龍」是一樣的。

2、神學

顯然,世界一體化最後出現了全球統治,而全球統治導致了全面政治危機,引發了世界大戰。我們不知道這期間到底有多長。在新的歷史時期,就是在後白馬時代的紅馬時代,血與火成為這場大動亂的主要特徵。關於白-紅時代,耶穌在馬太福音24:4-8中有非常清楚的預告:「耶穌回答說,你們要謹慎,免得有人迷惑你們。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這是白馬時代)。你們也要聽見打仗和打仗的風聲,總不要驚慌。因為這些事是必須有的。只是末期還沒有到。民要攻打民,國要攻打國。多處必有饑荒,地震。這都是災難的起頭」(這是紅馬時代)。在這場全面的軍事動亂中,包括兩個方面的戰場。首先是人與人全面的內戰。然後是統治者對所有叛亂的征討。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就是人互相殺戮,人罪責自負。首先,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完全敗壞,人對人是狼;其次,國與國互相攻擊。和諧的謊言徹底結束。事實上,這個歷史從該隱殺害亞伯就開始了,到大洪水前夕,上帝為這樣的敗壞心中憂傷。聲討聖經遠古歷史血腥的中國人,不是無知乃是在說謊,因為中國的歷史也不外在於這樣殺人史。以黃帝為例。馬王堆帛書《十大經-正亂》,中國人文始黃帝乃是一位暴徒:「黃帝身遇蚩尤,因而擒之。剝其□革以為干侯,使人射之,多中者賞。剪其發而建之天,名曰之尤之旌。充其胃以為鞠,使人執之,多中者賞。腐其骨肉,投之苦醢,使天下咂之。上帝以禁。帝曰:毋乏吾禁,毋留吾醢,毋亂吾民,毋絕吾道。乏禁,留醢,亂民,絕道,反義逆時,非而行之,過極失當,擅制更爽,心欲是行,其上帝未先而擅興兵,視蚩尤共工。屈其脊,使甘其俞,不生不死,愨為地楹。帝曰:謹守吾正名,毋失吾恆刑,以示後人。」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控告蚩尤,開始「輿論導向」。參考《史記‧黃帝本紀》。理解黃帝之罪不難,參考創世記4:24,「若殺該隱,遭報七倍。殺拉麥,必遭報七十七倍」;創世記6:11,「世界在神面前敗壞,地上滿了強暴」;創世記15:16,「到了第四代,他們必回到此地,因為亞摩利人的罪孽還沒有滿盈」。耶穌這樣說,「你們去充滿你們祖宗的惡貫吧」(馬太福音23:32)。這樣的歷史沒有隨著所謂「文明的進步」而減少。以賽亞書19:2,「我必激動埃及人攻擊埃及人,弟兄攻擊弟兄,鄰舍攻擊鄰舍,這城攻擊那城,這國攻擊那國」。 撒迦利亞書14:13,「那日,耶和華必使他們大大擾亂。他們各人彼此揪住,舉手攻擊」。中國三國時期的社會大動亂,三分之二的人口被殺害。現代社會的兩次世界大戰及其後的150場戰爭,和集權主義運動造成的非正常死亡,都在為「人彼此相殺」的結局做見證和預備。當然,這種殺戮在末世到達極致。現在我們看這場世界大戰的第二方面:「力量專政」。與「彼此相殺」對應了的軍事現象,是「一把大刀」。這大刀文化,代表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傳統,掌權者將使用大刀在全地施行鐵血統治。大刀,也意味著所有彼此相殺與統治者的殺伐比起來,都是「小刀見大刀」了。這是有一位敵基督,它要起來用刺刀來「拯救人類」。 我們可以在但以理書8:23-25中看見它的先行者:「這四國末時,犯法的人罪惡滿盈,必有一王興起,面貌兇惡,能用雙關的詐語。他的權柄必大,卻不是因自己的能力。他必行非常的毀滅,事情順利,任意而行。又必毀滅有能力的和聖民。他用權術成就手中的詭計,心裡自高自大,在人坦然無備的時候,毀滅多人。又要站起來攻擊萬君之君,至終卻非因人手而滅亡」。

三、黑馬——經濟的終結(5-6)

5 揭開第三印的時候,我聽見第三個活物說,你來。我就觀看,見有一匹黑馬。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6 我聽見在四活物中,似乎有聲音說,一錢銀子買一升麥子,一錢銀子買三升大麥。油和酒不可糟蹋。

1、釋義

第三段和第四段重新加入了κα? ε?δον, κα? ?δο?這句短語。這次出場的是一匹黑馬,?πποςμ?λας。白色變成黑色,救主變成災星,一切都在逆轉。這個黑馬騎士的特徵是「騎在馬上的手裡拿著天平」。ζυγ?ς,這個字有「扼」(a yoke)意思(馬太福音11:29等);然後是「量器」的意思(a balance, pair of scales)。無論如何,這位使者要給人類帶來沉重的負擔。這負擔是什麼呢?天平,已經顯出產量的緊缺。利未記26:26,「我要折斷你們的杖,就是斷絕你們的糧。那時,必有十個女人在一個爐子給你們烤餅,按份量秤給你們,你們要吃,也吃不飽。」以西結書4:16-17,「他又對我說,人子阿,我必在耶路撒冷折斷他們的杖,就是斷絕他們的糧。他們吃餅要按分兩,憂慮而吃。喝水也要按制子,驚惶而喝。使他們缺糧缺水,彼此驚惶,因自己的罪孽消滅。」這裡有兩次「聽見」(?κουσα),或者說,四活物在第三場災難中用雙倍的強度呼喊人類。原文中沒有「似乎」一字。那簡直是魔鬼的工作,因為這場災難不是似乎要發生的,而是一定要發生的。這場災難是經濟危機。這裡有兩個量詞需要提出來,他們形象地告訴我們,這場經濟危機的嚴重程度。首先是所謂「一升」,χο?νιξ,a choenix, a dry measure, containing four cotylae or two setarii (less than our quart, one litre) (or as much as would support a man of moderate appetite for a day),相當於一個人一天所消耗的糧食。所謂「一錢」,δην?ριον,denarius = 「containing ten」;A Roman silver coin in NT time. It took its name from it being equal to ten 「asses」, a number after 217 B.C. increased to sixteen (about 3.898 grams or .1375 oz.). It was the principal silver coin of the Roman empire. From the parable of the labourers in the vineyard, it would seem that a denarius was then the ordinary pay for a day』s wages. (Mt. 20:2-13),一錢大約相當於一個人一天的工資。因此這裡的意思應該是,一個普通人一天勞苦勉強餬口。創世記裡食物供應的神聖體制開始終結(「隨意吃」)。 巴勒斯坦的三大產品就是麥子、酒和油,三者並列這是指地上所有的出產(申命記7:13、11:14、28:51、何西阿書2:8,22)。所謂「糟蹋」,?δικ?ω,有「損害」、「不正當使用」之意。這個字顯示,當這場饑荒出現之前,人類是怎樣的窮奢極欲;他們一直在糟蹋地上的資源。油和酒乃是作物之精華,人成了「饕餮」已經搾乾了美地——可憐江山貧到骨。

2、神學

黑色代表饑荒,這可以在耶利米哀歌中找到一些線索:「因為曠野的刀劍,我們冒著險才得糧食。因飢餓燥熱,我們的皮膚就黑如爐」(耶利米哀歌5:9-10)。現在讓我們看看黑馬時代的人類生活。首先請注意這裡面的邏輯關聯。戰爭導致了經濟危機與饑荒,這幾乎是必然的。原因之一是軍費無止境的上揚,這一點我們在中國的崛起中看的非常清楚。原因之二是戰爭本身造成的破壞。在人類歷史上,戰爭與經濟危機常常相繼出現。一般來說,經濟危機首先導致物價飛漲的通脹危機,緊接著,就是政府出面控制物價,施行「配給制」,如糧票,建立戰時供應體制,實施軍事共產主義、平均主義和計劃經濟。這裡的這些聲音可以看成是政府的宣傳,或者市井的叫賣,或者反對派的批評。不過危機是漸進的。現在還有的吃喝,只是生活壓力日益沉重。最後一場全球經濟危機可能是以糧食危機為中心的全面經濟危機。從細糧到粗糧也顯示了危機在逐漸深化。而政府在這場經濟危機中顯然壟斷了緊俏物資,我們能從這裡看見貧富懸殊與社會不公。當然,也能聽見各種抱怨和批評,以及為了保衛資源和封鎖生存必需品興起刀兵。其次,我們可以看見糧食危機中人類悲慘的命運。人徹底淪為肚腹的奴隸,所有創造和信仰生活都停止了。同時,人類將因為食物而彼此開戰。想像一下飢餓可能導致的人性敗壞,人相食是不可避免的。我個人對「油和酒不可糟蹋」有另外的解讀——人可以糟蹋,因為油和酒變得比人更尊貴,更有價值。在「災民社會」,這種價值判斷我們太熟悉了。人是最不值錢的,人的尊嚴可以任意被糟蹋,只要是為了「資源」。不僅如此,這種經濟危機具有明顯的末世性質。這場經濟危機摧毀了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確實走到了崩潰的邊緣。在人類歷史上,經濟危機反覆出現,人類可以在既有的資源基礎上,通過社會權力的重新分配,完成新一輪的生活必需品的供應。但是,將來有一天,由於資源的徹底被「糟蹋」,特別是由於戰爭的消耗與破壞(軍費增長),人類將失去革命後重新組織經濟生活的能力和物質條件。我們可以從中國這30年瘋狂追逐「油和酒」的崛起模式中看見這個悲劇。5000年來,每一次社會危機都可以通過革命完成新舊更替,但成本一天比一天增加。直到有一天,中國的資源不僅不能承受一場更猛烈的大革命,而且將在大革命之後,無法支撐新秩序的重建。那時候,社會將陷入全面的動亂。所有生態難民將和政治難民一起,黃禍與所有的災禍一起,湧向全球。末日,不再是一種文學虛構、宗教欺騙和政治訛詐,它將成為每個人的生活。

四、灰馬——生命的終結(7-8)

7 揭開第四印的時候,我聽見第四個活物說,你來。8 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

1、釋義

最後出場的是一匹灰馬。?πποςχλωρ?ς,χλωρ?ς 這個字有green(馬太福音6:39、啟示錄8:7、9:4。或「革來氏」,參見哥林多前書1:11)和yellowish pale兩種含義。荷馬史詩裡有著兩種用法。沒有翻成「綠馬」,可能是因為生活中沒有「綠馬」的緣故吧。不過我對綠色軍裝極為敏感。相對來說,撒加利亞書說的是「有斑點的壯馬」(grisled and bay horses)。不過?????這個字不一定翻譯成「strong」,也有bay, dappled, piebald等含義,就是「黑白相間」之意。也許是「斑馬」,至少不是純色馬。或者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死亡是一個灰色地帶,雖然是絕境,但已經曙光熹微。我們現在來看騎灰馬者的特徵。第一、騎馬的動作似乎不同了。這裡「在馬上」的介詞不再是?π?(upon, on, at, by),而是?π?νω(above)。原因之一可能是「死」這個騎手一直在「工作」狀態中。第二、「名字叫作死」, ?νομα α?τ? [?] Θ?νατος,his name(was)Death。「死」在這裡不是一種生命存在的狀態,有了「位格」,這更顯出它存在的真實,它飛奔而來。第三、「陰府也隨著他」。上帝實在瞭解人心,死後面跟著陰府,這是聖經的慣常用法(以賽亞書28:18)。這讓所有的無神論者氣急敗壞。因為,死不是「一死百了」。κα? ? ?|δης ?κολο?θειμετ』 α?το?,and Hell followed with him。陰府,?δης,它有三方面的含義:name Hades or Pluto, the god of the lower regions;Orcus, the nether world, the realm of the dead;later use of this word: the grave, death, hell。在這裡,應該是第一種含義。正因為如此,第四,「有權柄賜給他們」;這裡的複數「他們」(α?το?ς),應該就是死亡天使和「閻王」(打比方)兩位了。「隨著」,?κολουθ?ω用現在持續式,表示兩者同在:所有「死者」將被「陰府」收容,將轉送到審判台前。這裡確有「權柄」一字(?ξουσ?α),一方面表明魔鬼也在上帝的掌握之下,若非神「同意」,它不能為所欲為地不受限制;另外一方面,乃是告訴我們,死亡是一種權勢,人完全無法阻擋。注意?δ?θη α?τ?(被賜予)第三次出現,顯示面對末世,人類完全沒有「選擇自由」。第五、「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瘟疫或作死亡),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一方面,殺人的方式是刀劍(?ομφα?α),饑荒(λιμ?ς),瘟疫(θ?νατος)和野獸(θηρ?ον,馬可福音1:13)四種;另一方面,殺人的數量是地上四分之一的人。2011年世界人口大約70億。

2、神學

饑荒之後是死亡,灰馬緊接著黑馬,完全順理成章。有一部電影,叫「死神來了」。這裡的死神沒有那麼幽默,我們看這四種死因,沒有一種是「安樂死」。每一種死亡都非常殘酷。刀劍,饑荒,瘟疫(疾病)和野獸。魔鬼哲學已經在世上了,一方面用無神論的態度迴避死亡或將死亡說成是正常現象。另一方面,它們開始謳歌死亡,我們在萬聖節文化中能看見這種嬉皮士。但沒有一種解釋最誠實地告訴我們人在死亡面前的真實感受。一方面是絕對的恐怖,另一方面是信心帶領的盼望——我們可以渡到湖的那邊去。約翰這裡看見的四種災害,首先出現在以西結書的異象中,這個異象就包含這兩方面的信息:「主耶和華如此說,我將這四樣大災就是刀劍,饑荒,惡獸,瘟疫降在耶路撒冷,將人與牲畜從其中剪除,豈不更重嗎?然而其中必有剩下的人,他們連兒帶女必帶到你們這裡來,你們看見他們所行所為的,要因我降給耶路撒冷的一切災禍,便得了安慰」(以西結書4:21-22)。在這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野獸」和瘟疫。首先是野獸。這是怎樣的顛覆呢?我們一起來讀創世記1:26和9:1-3,「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神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對他們說,你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凡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都必驚恐,懼怕你們。連地上一切的昆蟲並海裡一切的魚,都交付你們的手。凡活著的動物,都可以作你們的食物。這一切我都賜給你們,如同菜蔬一樣」。然後看瘟疫,顯然,我們正見證各種疾病的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花樣翻新的「絕症」將繼續到來。最後,關於「四分之一」,也可以參考民數記23:10,「誰能數點雅各的塵土,誰能計算以色列的四分之一,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我想起一句中國的政治俗語:「人人都有一死,但死的意義有不同」。先知巴蘭的被迫祝福在灰馬上再度浮現,他讓我們看見,面對末世的死亡悲劇,基督徒卻有一種全新的存在方式,就是「我願如義人之死而死。我願如義人之終而終」。每個人都會面對末世,或者說,每個人都會面對死亡,但基督徒被賦予了一種全新的「壯烈姿態」。這不是什麼英雄主義的壯舉和精神勝利,而是因為我們深信,我們像基督一樣走向死亡,就一定能像基督一樣復活。從本質上說,這是信心的生活,在危機和死亡中我們不會焦灼和慌亂;這是愛的生活,在危機和死亡中我們不會仇恨並彼此踐踏,反而去愛;這是有盼望的生活,在危機和死亡中我們不會絕望,不會加倍地珍惜時間「畢其罪於一役」。 我們向死而生。就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阿門!

任不寐,2011年5月14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