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示錄 第十三課:回家(啟7:9-12)

      啟示錄 第十三課:回家(啟7:9-12)無評論

感謝神,我們今天來到了啟示錄釋義系列課程的第十三課。先讓我們一起來讀今天的經文,啟示錄7:9-12,「9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10 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11 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12 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感謝神的話語。今天的經文比較短,但內容很重要,信息也比較豐富。求神幫助我們。我要與各位一起分享的主題是「回家」——這段經文告訴我們,有一天,事實上已經開始了,我們和我們的兒女,從世界各地啟程,返回我們真正的故鄉,結束千百年來我們「反認他鄉為故鄉」的悲劇歷史。西方人藉著希臘哲學尋找故鄉,所謂世界的本源、本質、原一,這是一條形而上學之路。中國人藉著中國文學尋找故鄉,所謂「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中國人根深蒂固的鄉愁,展示了根深蒂固的流亡之苦和不屈不撓的回家之情。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所有的困苦和疼痛都可以歸結為「鄉愁」,這鄉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生活在別處。對現狀永遠的不滿和焦慮,是生命的普遍現象。於是我們想像一個美好的家,每個人都有一個理想的盼望,各不相同;但與此同時,我們卻總生活在與這個理想對立、衝突的狀態中。生活總在別處。祖國不是我喜悅的祖國,外國不是我喜悅的外國,掌權者不是我喜悅的掌權者,老闆不是我滿意的老闆,教會不是我喜悅的教會,妻子和丈夫不是我最愛的人,兒女還是別人的有出息,政治體制不如希臘羅馬……也就是說,我們想家,但不知家鄉在哪裡,或者,總是無法到達那個地方。這個不幸很像芝諾悖論之「阿喀琉斯跑不過烏龜」。第二,何處是歸程。我們想像一個理想的歸處,卻不知道怎樣到達哪裡。於是我們靠自己踏上回家之路,而我們返回的方法會不斷遠離最初的目標和理想。靠學歷、靠金錢、靠義氣、靠拳頭、靠智謀……無不適得其反;在不斷絕望中,我們將不完美遷怒於神和他人,最後總是在安於現狀或無家可歸中客死他鄉。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解決的兩個問題。第一、怎樣回家(9a);第二、誰是我家——我要說明,鄉愁終結在基督裡,祂才是我們的真正的家,祂也是我們回家的道路。今天,我們將成為詩人,「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就如神從起初所應許的:「我向埃及人所行的事,你們都看見了,且看見我如鷹將你們背在翅膀上,帶來歸我」(出埃及記19:4)。阿門!

一、回歸(9a)

9 此後,我觀看,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Μετὰ ταῦτα εἶδον καὶἰδού, ὄχλος πολύςὃν ἀριθμῆσαι αὐτὸν οὐδεὶςἠδύνατο ἐκ παντὸςἔθνους καὶ φυλῶν καὶ λαῶν καὶ γλωσσῶν

1、他鄉異客

Μετὰ ταῦτα,after this。這顯然是指在啟示錄7:1-8之後。所以我們可以強調兩個問題。第一、上帝的啟示總是這樣在歷史順序中展開的,或者說,為人軟弱的緣故,神在歷史中啟示祂自己。第二,我們回家有一個時間,在這個過程裡面,神有祂的計劃和美意——我們必須被找到並在回家的路上改變,才能回到天父的家中。這兩方面的道理給我們一種安慰,神有祂工作的時間,我們常常需要忍耐,並在忍耐中更新自己。這忍耐的世代,由於信與不信,將基督徒的生活和不信者的生活區別出來了。不信者生活在青燈難熬的狀態裡,他們也思想無家可歸的痛苦,卻從來不能找到真正的原因。於是他們「詩意地存在」:「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最「詩意」的存在就是活得不耐煩了,自殺以示「我等得花兒都謝了」。而基督徒活在警醒、盼望和預備之中,如同新婦打扮自己,等候新郎。上帝讓我們以教會的方式等候那開天闢地以來的大事,等候祂所有的兒女都準備好了。這就是彼得後書3:9所說的,「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你們,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與忍耐的真理相對,就是「總有一天」的真理,那一天一定會到來。與第4節的「我聽見」不同,這裡的動詞是「我觀看」,原文是:εἶδον καὶἰδού,I saw,and, behold!這是非常強烈的用詞,直譯為,我觀看,你們看哪!εἶδον是說約翰看見了一個重要的事實,正如我們以前多次提到過的,啟示錄不是文學虛構,而是約翰在聖靈裡面的真實見證。而ἰδού一方面表明約翰的震撼。這震撼也包括對神話語應驗的讚美(馬太福音24:14);另一方面是聖靈呼喊我們所有的人來看。歷世歷代、世界各地的人都來看這個事實,因為這個事實和所有的人命運攸關,這是開天闢地以來全人類共同盼望的大事。日子到了。喂,「斷腸人在天涯」?你們來看哪!

2、新民數記

聖靈要我們看見什麼呢?「見有許多的人,沒有人能數過來」。 ὄχλος,a crowd,一群人。這個詞應該是源出動詞ἔχω,即所有、擁有。從這個字裡面我們至少可以領受兩方面的信息。一方面,正如創世記中的創造是以人為中心的創造一樣,在末世,人仍然是救贖的中心。換言之,聖經是神本的,同時,關切的是人的命運。另一方面,這一群人是有所屬的,是屬於神的。人不是上帝,不是孤兒,若不屬於魔鬼,就屬於神。形容詞πολύς附在其後來形容這是怎樣的一群人,many, much, large,這是許多許多的人。多到什麼程度呢?ὃν ἀριθμῆσαι αὐτὸν οὐδεὶςἠδύνατο,which no man could number,「沒有人能數過來」。ἀριθμῆσαι,to number。這個字在新約中最早出現在馬太福音10:30-31,「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雖然沒有人能(οὐδεὶςἠδύνατο)數算得過來,但這群人是神所數算過的,我們如同看見了一場新的「民數記」。不僅如此,這與上文猶太人的數目形成對比,上帝揀選少數人,去祝福更多的人。從這裡我們看見,神真的不偏待人。揀選乃是神救恩的方式,與「種族歧視」無關。這個應許最早在創世記12:3b,「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然後在創世記13:16,神又對亞伯拉罕說:「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接下來我們讀創世記15:5-6,「於是領他走到外邊,說,你向天觀看,數算眾星,能數得過來嗎?又對他說,你的後裔將要如此。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最後在創世記32:12,雅各對神說,「你曾說,我必定厚待你,使你的後裔如同海邊的沙,多得不可勝數」。根據保羅在加拉太書中的解釋,所有因信稱義的人,都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憑神的應許做神的兒女。如今這些人數不勝數地出來了。想想這裡實在讓我們震撼不已,一個33歲的年輕人,帶領12位漁夫、農夫或稅吏,在巴勒斯坦那個小地方,大約2000多年來,祂的道理征服了整個人類。這是基督的神跡,這是約拿的神跡——全世界就像那尼尼微大城,有這麼多的人披麻蒙灰悔改重生了。

3、第二故鄉

這如此之眾的人是從哪裡來的呢?ἐκ παντὸςἔθνους καὶ φυλῶν καὶ λαῶν καὶ γλωσσῶν,of all nations, and kindreds, and people, and tongues。首先請注意,παντὸς(πᾶς)這個字告訴我們,這些人來自所有的國、族、民和方。也就是說,這是全世界的人,每個國家(ἔθνος,舊約中特指外邦)、每個種族(φυλή,a tribe,支派,種族,主要涉及血緣關係),每個社群(λαός,族群,主要強調地緣關係),每種語言(γλῶσσα,就是常說的方言,這裡強調的是語言文化)中,都有得救的人。現在遍佈地極的人都回來了,回家乃是啟示錄的主題之一(啟示錄5:9、14:6、17:15)。人類本是萬族同源,擁有一個家鄉,最早在伊甸,後因犯罪被驅逐出最早的家園(創世記2:8;3:24),聚集在人類的第二故鄉示拿平原巴別之塔(創世記11:1-4)。但因繼續犯罪,人類再一次被驅逐,分散到全地(創世記10:32;11:8-9)。從此,人類成為無家可歸的浪子,其中一部分流散到遠東,被成為「秦人」。有人說創世記10:17節中迦南的後裔中「西尼人」(歷代志上1:15),就是以賽亞書49:12中的「希尼人」,就是秦人或中國人,應該是不對的。因為在摩西時代,中國還沒有「秦」這個國家。事實上,在教會傳統中。這裡的西尼人(סִינִי,意思是荊棘、刺痛;泥土、屬肉體的等等)被解讀為黎巴嫩北部山區的一個迦南部族。總而言之,人類從此喪失了物質的家園,也喪失了精神家園;而所謂文化,不過是人類鄉愁的總和。從那時起,人類開始了回家的努力,這個努力有兩個基本的方向。第一個方向是指向巴比倫的。巴比倫是所有異教和科學的故鄉,人們試圖通過這樣的「人本主義」努力,在地上重建巴別之塔。宗教界是這樣一個目標,肉身成道或生命神學,可以登上「西方極樂世界」(喻)。世俗世界則是在地上重建巴別大城,社會主義要在地上建立人間天國即共產主義;資本主義要在地上建造摩天大樓,實現個人自由與永久和平——上周我看到一則新聞,5年後,中國將擁有摩天大樓800座,成為世界第一巴別王國。但到了啟示錄中,我們將看見,巴比倫被稱為大淫婦,最後將徹底被毀滅(啟示錄18)。第二個方向是聖經指明的方向,就是伊甸園-祭壇-帳幕-聖殿-耶穌-天上的耶路撒冷,這是神指明的回家之旅。天開了,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就是我們的天國之門。

4、流放歸來

聖經顯明的回家之路包括兩個方面。從救贖的方面來說,靠著道成肉身與十字架,神與人中間的阻隔被拆除,回家成為可能。從成聖的意義上說,我們要走十字架的道路,才能不斷接近天家,最後與神同住。

第一、救贖。基督徒的回家之旅是被動事件。首先、我們是失喪的羊,只有靠神來主動尋找我們,並帶領我們回家。這個浪子被召回的歷史分為舊約和新約兩個階段,而舊約是新約的「影兒」。在舊約時代,上帝在亞伯拉罕一族中尋找整個失喪的人類,這一點,我們上文已經提到了。舊約這一切都是指向基督的,現在我們來看看神怎樣在基督裡尋找失喪的人:道成肉身。馬太福音1:21,「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所以路加福音19:10說,「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這也應驗了以西結書34:16的預言:「失喪的,我必尋找;被逐的,我必領回;受傷的,我必纏裹;有病的,我必醫治;只是肥的壯的,我必除滅,也要秉公牧養他們」。其次、上帝在基督裡尋找我們,集中彰顯在十字架上。約翰福音12:32,「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十字架一方面赦免了一切罪人一切的罪;另一方面,賜給一切罪人重生得救、浪子回家的盼望和福音。從根本上說,十字架破碎了中間隔斷的牆,使回家成為可能;罪被赦免,罪人可以與神同住。其次、這個尋找是基督復活升天之後,對教會的大使命。馬太福音28:19-20,耶穌這樣吩咐門徒,「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使徒行傳1:8,耶穌說,「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於是我們在使徒行傳2:1-11看見了與創世記11章中巴別塔相對應的一幕。

第二、成聖。人回不了家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因為我們這個人不對。這個人要改變,要上十字架。因為我們是罪人,我們走到哪一站,哪一站就會被敗壞和咒詛。聖經給我們選一條回家的新路。耶穌說我就是道路;你們要背起十字架來跟隨我。我們原以為靠自己、靠「成功」回家,但真正回家的路乃是被救贖與「捨己」。因此聖經顯示的回家之路還有第二個方面,就是當我們被神找到之後,基督吩咐我們,要背起十字架跟隨祂,捨己,走十字架的道路。十字架的道路首先就是認罪悔改。因為神說,我是聖潔的,你們應當聖潔;經上又說,若非聖潔,不得見神的面。但這個道路不是東方宗教的修行之路,因為即使在成聖的過程裡面,我們要強調兩個重要的真理。首先,基督的血使我們成為聖潔,我們因為心裡相信和口裡承認而被算為義。其次,我們靠信心成聖,而信是從聽道來的——成聖也是聖靈的工作。這就是亞伯拉罕的回家之路。這條路很艱難,若非信心無人能堅持到底(希伯來書11:8-16)。回家是因著信,但怎樣因著信呢?答案在希伯來書12:2,「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

二、天家(9b-12)

9b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10 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11 眾天使都站在寶座和眾長老並四活物的周圍,在寶座前,面伏於地,敬拜神,12 說,阿們。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ἑστῶτεςἐνώπιον τοῦ θρόνου καὶἐνώπιον τοῦἀρνίου περιβεβλημένοι στολὰς λευκάς καὶ φοίνικεςἐν ταῖς χερσὶν αὐτῶν。καὶ κράζοντες φωνῇ μεγάλῃ λέγοντες, Ἡ σωτηρία τῷ καθημένῳἐπὶ τοῦ θρόνου, τοῦ θεοῦἡμῶν καὶ τῷἀρνίῳ。καὶ πάντες οἱἄγγελοι ἑστήκεσαν κύκλῳ τοῦ θρόνου καὶ τῶν πρεσβυτέρων καὶ τῶν τεσσάρων ζῴων καὶἔπεσον ἐνώπιον τοῦ θρόνου ἐπὶ πρόσωπον αὐτῶν καὶ προσεκύνησαν τῷ θεῷ。λέγοντεςἈμήν ἡ εὐλογία καὶἡ δόξα καὶἡ σοφία καὶἡ εὐχαριστία καὶἡ τιμὴ καὶἡ δύναμις καὶἡἰσχὺς τῷ θεῷἡμῶν εἰς τοὺς αἰῶνας τῶν αἰώνων ἀμήν

回家失敗的第二個原因是,真正的家不在地上,我們卻在地上尋找家園。結局是,「我在自己的故鄉孤獨一人」,你去了一個不斷讓你失望的國度或教會。但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人。回家的真正目的是因為那裡有一些特別的人,親人、朋友、初戀等。天家同樣如此。首先我們會遇到一群新人,回家絕對不是個人的事業,而是群體的事業。特別令我們激動不已的是,在這一群人中,有我們的熟人——我們會與死別多年的親友站在一起。這比人間的「回鄉」幸福多了,那裡「訪舊半為鬼」,這裡「夜雨可對床」。而這裡的回鄉隊伍中,還有無數的天使。這兩部分人構成我們「團聚」的主體。但更重要的是,當我們說家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人的時候,我們實在是指著基督說的。基督是我們的家鄉,而祂才是我們尋找的人,是我們的家長;這裡也告訴我們,神是哪一位。真正的家必須擁有三個方面的「成員」:新人,志同道合和彼此相愛的弟兄姐妹;超越世界和肉體的天使天軍;最後是家——我主我神。

1、新人

第一、基督徒。他們「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10 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首先請注意「寶座」與「羔羊」之間的前後呼應,神是起初,也是末了。不僅如此,「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這顯示了新人的第一個特徵,他們是信徒,不是無神論者,不是異教徒。ἵστημι,站立,Tense: Perfec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ἑστῶτες)。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些人一直堅持站立在上帝的面前,這是將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的人。因為約翰看見他們的時候,他們已經或者一直站在那裡。他們被神呼喊「起來」,中間或許偶爾跌倒,但總的來說,「站起來了」。人類可以這樣劃分,一部分人是完全沒有寶座和羔羊的無神論者;另一類是只有寶座沒有羔羊的異教徒——這種半吊子信仰無法在超越之神和罪人之間找到連接點,於是一切教條都是欺騙。第三類很特別,就是假基督徒,他們是「坐在寶座和羔羊面前」的假基督徒。假基督徒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方面,他們號稱信仰基督,但在心裡,從未真正把上帝和祂的兒子當做神,沒有真正的敬畏,也沒有真正的愛心。也就是說,他們不怕上帝,也不愛上帝,更沒有主內之愛。「他們的眼中不怕神」(詩篇:1;羅馬書)。從他們什麼計謀都敢用,什麼惡毒的話都敢說,什麼罪都敢犯,什麼人都不愛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中,我們認得他們。另一方面,就是站起來就倒下,終於有一次,再也站不起來了。但新人,就是回家的浪子卻不是這樣的人,他們是敬畏上帝的人。而且他們因為敬畏上帝而遠離罪惡,無所畏懼。保羅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身上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哥林多後書7-10)。我們靠基督站在上帝面前。

第二、信與義。第二個特點是「身穿白衣」。我們可以從稱義和成聖兩個方面來理解這個「白衣」。首先,白衣顯明這群人不是什麼屬靈偉人,他們不過是基督寶血遮蓋的蒙恩的罪人。換句話說,他們因信稱義。「白衣」(στολὰς λευκάς,white robes)代表基督的義和在基督裡的得勝,這個我們已經多次提到了(啟示錄3:4-5,18;4:4,6:11)。所以這裡重點說說動詞「穿」。περιβεβλημένοι,περιβάλλω,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to throw around, to put around,to put on,「穿上」。這個動詞同樣是完成時態,與「站立」一致。我們可以這樣說,我們之所以能夠一直站得住,不是因為我們有什麼樣的生命見證,而是因為基督的義一直遮蓋著我們,基督的道一直臨到我們,聖靈一直與我們同在。正是因為這樣的緣故,即使我們偶爾被過犯所勝,我們的的確確與他人不同,我們更加糾結和痛苦不堪,直到聖靈將我們帶回基督的道上,重新站起,重新得力。這不是我們自己的工作,這是神的工作。這個動詞是被動語態。這一點中譯無法看出來。但這個被動語態很重要,它粉碎了所有靠行為稱義的異教思想。不是我們配穿白衣,而是上帝在基督裡將救恩賜給了我們。另一方面,僅僅從成聖的意義上說,白衣也代表得勝。啟示錄3:5,「凡得勝的,必這樣穿白衣,我也必不從生命冊上塗抹他的名,且要在我父面前和我父眾使者面前認他的名」。這個詞也讓我想起耶穌說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樣的吩咐。我們不需要自己天天想著穿上白衣,只要我們自己信的好,神必給我們穿上白衣。與此相關,身穿白衣,也代表這些人乃是神殿中的祭司,在侍奉神(啟示錄7:15)。

第三、信與行。「手拿棕樹枝」。由於真正的信心,我們看見他們真正的「生命」。這裡沒有描述這些人別的動作,只是說他們「手中」(ἐν ταῖς χερσὶν αὐτῶν,in their hands)如何,因為「手」和「口」常常用來總結人的行為(羅馬書3:13-15)。人用手作什麼,口中說什麼,就見證這是怎樣的人。這些人手中拿著什麼呢?棕樹枝,φοῖνιξ/φοίνιξ,palm tree, date palm,棕樹,棕樹枝。首先,高舉棕樹枝是迎接君王或救主的標誌,而這位君王是得勝的君王——我們得勝,乃是因為主先得勝(約翰福音12:12-13)。其次,這些人是和平之軍,不是手握鋼槍的暴徒或奴隸。這很有趣,「生命神學」的特點是什麼呢?他們一方面鼓吹「活出來」,一方面手裡拿著石頭。這就是不以真信心為基礎的假冒偽善。通過他們手裡的果子,就能認出他們來。第三,這些新人手中沒有高舉自己的義。我們可以想見,在世俗生活中,人們往往高舉自己一切的善工,以求得獎賞,或者為自己的惡行辯護。但在末世,這些新人完全倒空了自己,他們只是來感恩的。第四,棕樹也代表人在神面前的新生命或義。因為基督,我們在神面前被看為正直。詩篇92:12說,「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黎巴嫩的香柏樹」;歌7:7a,「你的身量好像棕樹」。先知描寫聖殿的時候,常常以基路伯(天使)和棕樹並列,這是聖殿中常見的「器材」(以西結書41:25等)。最後,這是回家的場面,棕樹是巴勒斯坦的常見樹木。利未記23:40神有這樣的吩咐:「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這是住棚節的第一個安息日,這是「回家」的時刻,代表永遠住在耶和華殿中那種無以言述的喜樂(約珥書1:12)。這一切美好的樹,使我想起伊甸園和棕樹城(創世記2:9;申命記34:3、士師記1:16)。流亡多年,我能理解舉起故鄉枝條的場面;因為常常有這樣的的感喟:「何事吟余忽惆悵,村橋原樹似吾鄉」(王禹偁-村行)。

值得一提的是,תָּמָר,棕樹這個希伯來字的意思本是「站立」、「豎直」,這顯然與上文的「站」是呼應的。舊約聖經中有三個女孩兒都取名叫「棕樹」。三位「他瑪」的命運實在讓人感喟不置。第一位是猶大的兒媳(創世記38:6),也位列耶穌的家譜中(馬太福音1:3)。第二位是大衛的女兒、押沙龍的妹子(撒母耳記下13:1);這位「棕樹」的命運十分悲慘。第三位是押沙龍的女兒(撒母耳記下14:27),也可能是羅波安的那位妻子瑪迦(「瑪迦」,מַעֲכָה,的意思是「壓倒」,應與「他瑪」反義。又名米該亞,מִיכָיָהוּ,意思是「像神一樣」。也有人將瑪迦解釋為押沙龍的孫女,他瑪的女兒)。她是猶大王亞比央的母親和猶亞撒的祖母(歷代志下11:20-22、13:2;列王記上15:2、10、13)——這位瑪迦大約相當於猶太古國中的「慈禧太后」了。從這三位「他瑪」的身上,我們看見罪在人身上越來越強大的權柄。她們在等候十字架。

第四、新語言。現在約翰的目光從手轉到口舌。言為心聲,人類是有語言的動物。舊人的語言,千言萬語,就是一句話:「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的我,也歸於某位假神」;或者「那個人怎麼那樣的不如我有榮耀」。喊聲最大的被稱為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等等。但他們所有的語言都是為了追求自我榮耀,以便自以為神。為此,人類出現了紛爭和內戰。與此同時,語言也成了互相攻擊的匕首和投槍。舌頭就這樣被濫用了,多次伏在上帝的咒詛和聖靈的管制之下。但上帝更新了基督徒的話語。這是先知以賽亞的見證:「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以賽亞書6:5-7)。新人所有話語的本質則是,他們「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這裡「大聲喊著說」(φωνῇ μεγάλῃ),相當於不顧性命、不怕逼迫、直到地極等狀況。而且是持續不斷,堅持到底。κράζω……λέγω在這裡用的正是現在持續式κράζοντες……λέγοντες,「大聲喊著說」。換句話說,新人將為福音擺上一切;他們稱為「呼喊者」;因為他們愛這福音,也因為世人的拒絕。他們呼喊什麼呢?「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我們的神,也歸與羔羊」。「救恩」,σωτηρία,deliverance, preservation, safety, salvation。一方面,這呼喊代表被拯救出來的人的感恩之心,感恩是新人的主要品質之一。另一方面,他們感謝的不是別的,而是真正的神,把他們從罪和死亡中拯救出來了——基督的救恩是信仰的真正目標。

2、天使

現在我們來看天使的崇拜。眾天使都來崇拜,又一個πᾶς,指所有的天使。前一個是所有的國家……等等,代表看得見的世界;這裡所有的天使,代表靈界;兩方面合起來,構成一場所有被造之物對唯一真神的聯合崇拜。特別有趣的是,天使的「站」用的也是動詞ἵστημι,但時態卻不是perfect,而是pluperfect,ἑστήκεσαν。這個「過去完成時」至少表明天使崇拜上帝在罪人歸正之先,在眾人來到上帝面前之前,他們一直是「服役的靈」(希伯來書1:14)。崇拜,προσκυνέω,表明天使與上帝之間的真正關係。眾天使都來崇拜神,這意味著所有異教被破碎了,他們的信仰是假的;因為他們在崇拜天使,或者墮落的天使,就是魔鬼。這些天使與魔鬼及其僕從區別出來了。關於魔鬼與天使,請參考下面的經文:啟示錄12:9、以賽亞書14:12-15、以西結書28:12-15、啟示錄12:4、彼得前書5:8、哥林多後書11:14-15、馬太福音10:1、馬可福音1:27、哥林多後書4:4、哥林多後書12:7、彼得前書5:8、哥林多後書11:14-15、約翰一書4:4。這些啟示首先將我們從迷信的恐懼中解放出來,然後讓我們歸向唯一的真神。不僅如此,三分之二天使的讚美這意味著什麼呢?雖然最糟糕的時候,有三分之一的天使背叛了上帝,但上帝仍然掌權,安坐在寶座上。即使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即使發生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人類危機,這地上仍然沒有被毀滅。應用到我們的生活裡面,無論你遭遇怎樣絕望的局勢,你要相信,上帝即使在最糟糕的時候,仍然掌握三分之二的局勢!而那基本的局勢,是屬於真理的。因為眾天使在歌唱,「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都歸與我們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感謝神,由於我們所信的是安坐寶座的神,是得勝的羔羊,無論如何,我們一定能夠回到家中。

3、基督

最後我們來仰望我們所尋找的那位神——基督是我們的家鄉。這位神何以成為我們的家鄉呢?基督是誰?基督之所以是我們的家,乃是因為祂擁有兩方面的特質:祂就是神,神就是愛。

第一、唯祂是神。我們所渴望的家鄉,首先應該具備這樣的特點:「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所在所屬。我們之所以在流亡歷史中失魂落魄、永不滿足,就是沒有任何一個所在能夠擁有這「七項全能」;相反,那裡只是殘缺和欺騙。這是我們從未有過家才能賜予的平安和喜樂。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七個字。頌讚,εὐλογία,praise, laudation, panegyric,讚美。基督徒到底應該讚美什麼?不是假神,不是任何人,我們只讚美神。哦,各位,中國文學把讚美上帝的大話都用到偶像和罪人身上了,實在令人汗顏。我們是這種傳統一部分,結果把我們的生活搞得很醜。榮耀,δόξα,opinion, judgment, view;splendour, brightness。為什麼只讚美神呢?因為只有祂公義和聖潔。智慧,σοφία,wisdom。因為只有這位神才代表真正的智慧。人間的智慧到頭來是什麼呢?奸詐的人中自己的詭計。感謝,εὐχαριστία,thanksgiving。一方面,我們喪失了感恩的心,另一方面,我們四處磕頭卻從不感謝神。尊貴,τιμή,a valuing by which the price is fixed。我們尊敬什麼?不尊敬神就會尊敬罪。權柄,δύναμις,strength power, ability。權力,連同權力慾,都是假的。因為真正的權柄在神。最後是大力,ἰσχύς,ability, force, strength, might。從「肌肉男」到法西斯強國,代表人間的力量崇拜。這些力量在上帝面前不堪一擊,只是笑柄。各位,我們在流亡的歷史長河中,在人類的荒山野嶺,完全經歷了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的種種假象。而今靠著神的恩典全然幻滅。我們的靈魂甦醒了,逐一開始認識何為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願頌讚,榮耀,智慧,感謝,尊貴,權柄,大力的神,常與我們眾人同在。也請注意,這七個字的首尾呼應的是「阿門」(ἀμήν),就是「是的」。而這個「是」,在時間上「永永遠遠」。人類和天使指所有的空間,這裡是指所有的時間裡,這位神是我們不能震動的國,是我們永遠的家。

第二、神就是愛。各位可能注意到了,這七項品質中竟然沒有「愛」。而事實上,基督成為我們的家,乃是因為祂就是愛。我們苦苦尋找祂,有兩個根本的原因:一方面,這世界沒有家的愛;另一方面,只有基督是愛。現在我們要問,基督的愛在哪裡?請讀下面的經文,「13 長老中有一位問我說,這些穿白衣的是誰?是從哪裡來的?14 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15 所以他們在神寶座前,晝夜在他殿中事奉他。坐寶座的要用帳幕覆庇他們。16 他們不再饑,不再渴。日頭和炎熱,也必不傷害他們。17 因為寶座中的羔羊必牧養他們,領他們到生命水的泉源。神也必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這段經文連同10節的「救恩」一起,以交叉結構的方式告訴我們,基督的愛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祂上十字架為我們死,用血遮蓋我們又救贖了我們;只有祂是我們回家的路,祂用自己的身體打開了返回伊甸園的門。另一方面,就是祂的牧養,就是祂的同在。這段經文是我們明天主日的證道經文。我在這裡需要強調的只是,我們一直因為無基督之愛而苦,罪和死亡又成為我們最大的捆綁,我們四處投靠四處碰壁,無人安慰。我們一直在埃及作奴隸,不得歸家。大約在基督時代,中國有一位叫曹丕的「雜詩」說埃及的「不寐」:「漫漫秋夜長,烈烈北風涼。輾轉不能寐,披衣起彷徨。彷徨忽已久,白露沾我裳。俯視清水波,仰看明月光。天漢回西流,三五正縱橫。草蟲鳴何悲,孤雁獨南翔。鬱鬱多悲思,綿綿思故鄉。願飛安得翼,欲濟河無梁。向風長歎息,斷絕我中腸」。文天祥的「思故鄉」可視為失愛之絕唱:「天地西江遠,無家問死生。涼風起天末,萬里故鄉情。」中國文學史是思鄉史,每個字都流出二泉印月的抽噎和滿江紅的嚎啕。我們就像一幅漫畫中的跌得傷痕纍纍卻忍氣含悲向樓上之家奔跑的女孩,我們等候父母在門口擁抱我們,我們在那裡要放下一切的委屈,讓家長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基督在等候著我們回家,帶領我們回家,「在那裡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至失迷。在那裡必沒有獅子,猛獸也不登這路,在那裡都遇不見。只有贖民在那裡行走。並且耶和華救贖的民必歸回,歌唱來到錫安。永樂必歸到他們的頭上,他們必得著歡喜快樂,憂愁歎息盡都逃避」(以賽亞書35:8-10)。神就是愛,愛就是家,阿門!(任不寐,2011年8月27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