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系列之四】聖誕證道:基督的福音(路2:10-12)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各位弟兄姐妹,各位慕道朋友平安。首先讓我們為今天的洗禮感謝讚美主,歡迎新人來到基督的大家庭。這是一個普天同慶的日子。人類救主降生了,這就是路加福音2:10-12所告訴我們的:「10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11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12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另一方面,全世界很多人在聖誕洗禮中,在基督裡重生,迎來新生。耶穌說,「在天上也要這樣為他歡喜」。親愛的弟兄姐妹,洗禮意味著什麼呢?首先,每個嬰孩的誕生,都帶來了上帝對這世界沒有絕望和大愛的信息。其次,整個教會因為新生的弟兄姐妹充滿了快樂;對中國信徒來說,弟弟和妹妹的增加,應該有雙倍的喜樂。第三、對於受洗者來說,新的一天開始了。你要經歷一場蜜月,上帝用一些奇異的恩典祝福和保守你的新生。第四、同時,你會遇到從世界出來的一些嫉妒和控告,法老會來追趕你,希律會來傷害你;他們會呼喊:「這個人怎麼可以成為基督徒」。但你會不斷得勝。第五、你將進入一個神奇的世界,不斷經歷神跡,開始天路歷程。這個神跡從來主要不是違背神的旨意或創造的秩序的那些迷信事件,而是你要看見上帝在你平常的生活裡佈置諸多的奇異恩典(馬可福音16:17)。一方面,你會發現一些奇妙的事,另一方面,你能不斷經歷和看見神怎樣與你同在。第六、更重要的是,你漸漸發現,在這個充滿試探、「自由選擇」和左右為難的世界裡,自己開始了真正有底線、有方向的新生活。說謊開始臉紅,去愛,去傳福音,成為一種源源不斷的感動;而且,你開始禱告。第七、「主日」和教會生活開始成為你生命的一部分;開始你覺得麻煩和多餘,後來你會不斷覺得,你離不開空氣也離不開崇拜生活。從那裡,你常常看見天開了,你活在地上如同活在天上;在那裡,你有不斷支取的力量和資源——就是耶穌基督和祂的福音。蒙大恩的女子,神與你同在了,阿門!

引言:為什麼信耶穌

我們今天的證道經文是路加福音2:10-12,證道主題就是「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先來瞭解一下這段經文的奇妙結構和基本意義。這段經文可以放在這樣的交叉結構裡面:

這9個概念或11個概念,都可以用來回答這個問題:我為什麼信耶穌(而不信別的),或者,我為什麼成為基督徒。這些概念也可以在縱橫兩個方向上互相解釋。我們可以就這11個問題一一實驗一下(略)。簡要言之,這段經文談了兩個主題:基督和祂的福音。我們可以有兩種方法來解讀這段經文。第一、10和12節放在一組,彼此對應,何為福音,10節說福音的基本特點,12節說福音的基本內容——十字架。而中心是11節,告訴我們耶穌是誰。第二、10節單獨拿出來,告訴我們何為福音;而11-12節合併為一組,告訴我們耶穌的神人二性,或者,救主和祂救贖的工作。我們會綜合兩種方法,交叉講論。不過綜合起來,這三節經文的主題,就是我們每個主日崇拜中所宣告的,「這是耶穌基督的福音」(馬可福音1:1,8:29,8:35、38;另外參考使徒行傳10:36,24:24,28:31;羅馬書15:16;哥林多前書4:15;提摩太后書2:8;啟示錄1:1)。我要強調兩個問題。

第一、基督和福音,這兩方面不可分割。一方面,離開耶穌沒有福音或真理可言;這讓我們告別一切的異教:「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一個不講基督的基督教,是一場背叛,也是一個笑料。但人有一種根深蒂固的罪行——離開基督求「生命」,他們的信仰是「以人為本」的異教。另一方面,信仰基督,要接受、順服和傳講基督的福音。四福音書的重點不是耶穌別的什麼事跡,而是祂的福音,就是和救恩有關的信息。這也是為什麼聖經沒有耶穌出生年月日等與基本福音無關信息的原因。這是我們讀聖經必須明白的。教會所有的公共活動,或者以教會名義開展的所有活動,我們必須也毫不掩飾我們的福音目標。而且我相信,這恰恰是世人尊重我們的原因,儘管我們不以此為目標。你自己都不珍重你的信仰,你自己都覺得難為情和底氣不足,都不覺得那是至寶,甚至以福音為恥,遷就外邦人對教會的反感,你的信心在哪裡呢?「你還要講道啊?」「是的」。

第二、福音的中心就是十字架。人們常常說傳福音,所有的教會都在宣告自己傳福音。現在的問題是,什麼是福音?這福音的中心就是十字架;這讓我們告別一切的異端和極端:「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哥林多前書2:2)。十字架的中心信息是:人的罪,基督的死與復活,以及人的罪與重生。福音與人的本性是對立的,但又是對人真正的祝福和釋放。求神帶領你們離開那些常常不講基督也不講十字架的「人性教會」;也遠離以神跡的名義追求迷信和成功活動的「鬼性教會」。無論那裡怎樣「有生命」、「有神跡」、「有靈恩」,都與基督無干。願主的真理常常與我們同在,只有真理讓人得以自由。

基督和福音,這兩個方面是我們信仰耶穌的理由。一方面,耶穌是基督,上帝的兒子,是神,所以我相信神;任何巨人、能人、佛、先知、偉人、聖人與信仰無關,他們不過是人,這有他們自己的言論為證。另一方面,祂愛我,耶穌為我死並且復活、再來,這個神愛我到如此程度,我所以信祂。

一、福音(10)

10 那天使對他們說,不要懼怕,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1、福音的來源:那天使對他們說

首先,基督信仰和所有異教最大的區別是,她是啟示真理。也就是說,真理是從神到人,不是從人到神(加拉太書1:12)。一方面,基督教絕對不注重自我可以「悟」得真理,這一點基督教與佛教禪宗不同;另一方面,真理絕對不是靠人的理性和科學能證明出來。所以,用佛教和科學兩種人本主義的辦法,根本不可能找到上帝。佛教和科學只能把牧羊人拋在野地和夜間,把東方的博士帶到耶路撒冷,找到希律;只有天上的星和天使,才能把人帶到馬槽,見到嬰孩。原因很簡單,人是被造的,特別是犯罪墮落之後,人與神隔絕,不是真理的主體,只是真理的對象(羅馬書3:10-18)。任何人宣稱他靠自己能證明上帝存在及其真理,絕對是騙子;任何慕道者等候誰能證明給你看神存在才相信,就是愚妄人(約翰福音1:18)。信只有靠看基督,聽福音。與此相關,證道的原則是「唯獨聖經」;證道不是會眾民主協商的產物,也不是牧者從善如流的產物。成熟的基督徒不會對講道台指手畫腳;「小市民」的「這回我很感動」、「這回我很不阿門」都無關緊要。其次,啟示真理一定與人的道理不同,福音是與我們的本性對立的。一方面,我們被宣佈為罪人;另一方面,我們得救被宣佈為神單方面的恩典,與我的義無關,這是每個主日證道幾乎都讓你火冒三丈的原因。我傳福音,從不追求誰「同意」或「贊成」。如果有「傳道人」所傳之道,總是讓你很「贊同」,我建議你要特別警醒。最後,福音的形式是「說」,「天使對他們說」。很清楚,天使講的都是人話,靠常識就可以聽懂。「他們」是什麼人呢?不過是普普通通的牧羊人。我們要遠離兩種欺詐:神學家的故弄玄虛和後現代主義語言哲學的矯枉過正,相對主義的不說人話和取消人話的花招。這一套語言障礙,背後就是魔鬼的試探:「神豈是真說」(創世記3:1)——請注意,創世記第一章,「神說」了11次;第二章,神說了2次;到了第三章,魔鬼實在狡猾,一兩撥千金:「神豈是真說」,讓你說了也白說。於是神道成肉身,活化在人類的面前。

2、福音的內容:不要懼怕……大喜的信息

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多此一舉,這是很多外邦人對基督信仰的普遍觀感之一。耶穌來幹什麼呢?有什麼必要嗎?我們過得好好的,根本不需要祂!但聖經對我們、對人的處境的看法與我們不同,因為只有神知道,我們原來、和應該活在什麼樣的狀態裡面,而所有人都活在罪和死亡的權勢裡面。但人已經喪失了天國意識,他們已經習慣了罪和死亡。耶穌來就是要克服罪和死亡的權勢,帶領人與神同在。罪和死亡的常規、經典、普遍的表現,就是「懼怕」。我們怕上帝,我們也怕死亡。要明白這裡的道理,我們需要回到創世記3:7-13,「7他們二人的眼睛就明亮了,才知道自己是赤身露體,便拿無花果樹的葉子,為自己編作裙子。8 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9 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10 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11 耶和華說,誰告訴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12 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13 耶和華神對女人說,你作的是什麼事呢?女人說,那蛇引誘我,我就吃了」。我們看見罪是如何藉著懼怕統治人類的:

所有人都活在這個網羅裡面。所以耶穌來,「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b)。他要為人類解決最大的苦難,或者所有苦難的根源——我們所有的不幸,歸根結底是從罪和恐懼出來的。罪首先引起的反應是人在上帝面前隱藏自我,馬克思用40年的時間在資本論裡對比上帝的誡命:不許殺人。說謊是因為害怕,人從未有過平安。失去平安或加倍犯罪,扮演上帝,對人是狼,落井下石——人與鬼同行,是妖魔化他人之「普世價值」或傳統習慣的超驗背景(亞當對夏娃的論斷);也是人用悲觀厭世、怨天尤人死不悔改的心理基礎(夏娃對蛇的歸咎)。人在這些大罪中不能自拔。因此,福音被稱為「大喜的信息」,是要拆毀這座監獄。不僅如此,福音是「信息」,不是武器,不是革命,不是黃金。這也說明,人的苦難從來不是因為貧困,而是因為愚昧。

3、福音的對象:給你們……是關乎萬民的

最後我們看看福音的對象。第一、這福音是「給你們」的。一方面,福音和每個人有關。每個人都是福音的對象;另一方面,福音把每個人變成上帝的話語的對象,變成第二人稱。沒有任何人是「第三者」,可以置身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之外。無論你信與不信,在上帝單方面臨在這個意義上,救贖和審判都是不可抗拒的。特別值得強調的是,認罪悔改也是針對每個人的,這個你們就是「我」。因此,傳道要避免第二人稱的濫用,就是把福音變成審判別人的律法。第二、這個「你們」也是神所揀選的傳道者,道是需要「你們」去傳的。我們在聖誕故事裡看見,這是一群牧養人,基本上是第一批福音傳道人。首先神讓他們特別看見和領受福音;然後,他們被感動去傳福音。他們沒有什麼特別的恩賜去證明上帝存在,也沒有行什麼額外的神跡見證基督,他們只是把自己看見的簡單、誠實地說出來。這也是聽信福音的道理:「13 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4 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15 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16 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17 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馬書10:13-17)。傳道者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人。第三、傳福音的對象是「萬民」,一方面,全人類都是福音的對象,另一方面,不分貴賤和種族。教會裡沒有「大人」。想像一下,這個信息對整個古代世界的確是一聲春雷;羅馬帝國有四分之三的人口是奴隸,其顛覆性可想而知。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福音傳給萬民的過程,一定是和平的,任何勉強式傳道都不是基督所教導的。教會會珍惜一切機會傳福音,所以感謝神,這是我們舉辦聖誕晚會毫不掩飾的動機;但是,我們不勉強任何人接受福音。信仰歸根結底,是聖靈在每個人身上的工作。福音是和平的事業。

二、基督(11-12)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認識這福音的詳細內容:我為什麼不再懼怕,我憑什麼接受這好消息?這就是11-12節要告訴我們的,我們所信的耶穌,到底是誰。「11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12 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我們要先來認真分析一下這兩節經文的結構:

在這個交叉結構裡面,ABC告訴我們祂是神,是王、是主,是神的獨生子。A′B′C′告訴我們,耶穌是完全的人,祂降卑自己,進入世界:嬰孩、包布、馬槽。同時,兩組的三個概念互相對應,進一步告訴我們這位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怎樣拯救我們。因此,我們分別從這三個方面來認識耶穌基督。

1、主基督……嬰孩

耶穌是誰,是基督信仰的根本問題;認識並相信耶穌是主基督,你就可以成為基督徒了。路加福音第一次明確宣佈,耶穌是主基督:Χριστὸς κύριος,Christ the Lord。這是什麼意思呢?Christ,是被膏者(the anointed one),是彌賽亞(the Messiah),是神的兒子(the Son of God)。而「主」,就是耶和華上帝;這個稱號特別強調的是上帝與人的關係。所以我們注意到,在創世記第一章裡,講的是創造主上帝;而在創世記第二章裡,就開始講與人有關係的上帝。因此,「主基督」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認信:耶穌是神;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聖子;耶穌是上帝和我的關係,是神與人的中保,是我們的主。承認耶穌是神,是上帝的兒子,是我們的主,你就是基督徒了。現在的問題是,上帝怎樣在基督裡作我們的主呢?

在這個結構裡面,我們看見「主基督」與「一個嬰孩」的呼應。這是「神的兒子」與「人的兒子」的對應。一方面,基督是完全的神,另一方面,基督是完全的人。不僅如此,這個嬰孩表明,上帝是愛,道成肉身來拯救人。說得更通俗一些,神變成人來找人。嬰孩耶穌,首先說明神的愛。創造我們的神,一定來尋找和拯救我們。在這一點上,基督教與人找神的東方宗教和只相信創造主卻不相信救世主的自然神論,完全不同;也與那些宣稱上帝愛選民卻從不承認上帝親自來找我們的猶太教、伊斯蘭教不同。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基督教是愛的宗教;而所有的異教都在變相控告上帝是一個拋棄兒女的父親,是「棄嬰者」。嬰孩也說明著神的智慧——神祇有道成肉身才能拯救肉身,並被肉身所認識。約翰福音1:1-18所宣講的就是這個道成肉身的真理。其次,上帝變成嬰孩來找我們,而不是變成天使或成年的偉大人物來找我們,不僅顯示上帝的降卑,更是告訴我們,上帝要與罪人完全認同,才可能將人從罪中拯救出來。神不僅是愛,而且是大愛。這個道理很清楚地表達在加拉太書4:4-5,「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之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嬰孩耶穌,就是律法之下的耶穌。最後,上帝將這位嬰孩,而且是「一位嬰孩」展示在人類的面前,乃是要人類順著嬰孩去尋找父親。童女懷孕更深刻地追問整個人類:孩子的父親是誰,而你是從哪裡來的;這孩子將來如何,你要往哪裡去?

2、救主……包著布

所以僅僅承認耶穌是神是不夠的,或者說,所謂耶穌是神的兒子,也意味著祂是上帝對我們的拯救,是我們的救主。道成肉身來到我們中間,不是來旅遊的,不是來作幫手和配襯的,甚至主要不是來改革社會和婚姻關係的,乃是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中拯救出來(馬太福音1:21)。離開拯救,或者,只要靠基督成功、行神跡等等,與我們的核心信仰無關。不過何為拯救之主? σωτήρ,這個字至少有三方面的含義:拯救者(saviour);引渡者(deliverer);(保守者)。換言之,拯救的工作首先是把你從罪中解放出來,從埃及分別出來;然後一路帶領和保守,直到永遠。一些半吊子基督徒常常是「一洗了之」;但真正的基督信仰必須是「持續地相信」——必須將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才能得救。現在的關鍵問題是,上帝怎樣在基督裡拯救並保守我們?這就是十字架的工作了,這個工作是由「包著布」這個「記號」及其鮮明地表現出來的。

在這個結構裡,「救主」和「包著布」形成呼應關係,告訴我們,基督拯救和人類所有的假解放運動不同,人間的解放是罪人釘罪人的十字架;神的解放是無罪的神的兒子,為罪人上十字架。要明白這個道理,需要講以下幾節經文連接起來。創世記3: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 路加福音2:12,「你們要看見一個嬰孩,包著布,臥在馬槽裡,那就是記號了」。路加福音23:53,「就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石頭鑿成的墳墓裡,那裡頭從來沒有葬過人」;路加福音24:12,「彼得起來,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裡看,見細麻布獨在一處,就回去了,心裡希奇所成的事。」以及,啟示錄1:13,「燈台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這塊布」至少啟示著救贖的五條基本真理:第一,耶穌與罪人認同;第二、基督為死而來;第三、耶穌在十字架上為罪人死,受死埋葬,下到陰間;第四,耶穌第三天從死裡復活,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第五,將來祂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死人,活人。最後這一點值得特別強調:沒有末世論的拯救,就是半吊子的拯救,不徹底的拯救,也是半吊子信仰。半吊子信仰根本就不是信仰,只是「文化基督徒」。

3、大衛城……馬槽

現在我們來看看耶穌拯救的工作是怎樣開始的。首先,上帝藉著舊約的先知反覆預言了基督的到來,上帝進入世界將以「大衛城」為降落點,從那裡開始,將全世界福音化。「大衛城」這個概念首先告訴我們,耶穌是君王,是大衛的後裔。「大衛的後裔」是舊約和新約反覆出現的稱號,都指向基督。第二耶穌就是預言中的彌賽亞,神的應許一定應驗。廣為人知的預言寫在彌迦書5:2-4a,「伯利恆以法他啊,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交付敵人,只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是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他必起來,依靠耶和華的大能,並耶和華他神之名的威嚴,牧養他的羊群。他們要安然居住,因為他必日漸尊大,直到地極。這位必作我們的平安」。第三、上帝謙卑自己進入世界,救恩總是從具體的時空開始的,因為人生活在具體的時空之中。所以大衛城和馬槽可以看做是以色列人和教會的象徵。這也意味著,拯救不是一個故事,而是一件歷史事實,且與我有關——所有的人類都是伯利恆的鄰居。上帝要從伯利恆開始,「干涉」每個國家和每個家庭的「內政」。第四、信基督意味著你要進入一個國度,天國,天國不是無政府狀態,不是無父狀態,乃是與神同在。

聖靈的攝像機帶領我們矚目大衛城,但卻突然聚焦在一個馬槽(食槽)之中。這太超乎人類關於君王和救主的想像了。注意這個對比:ἐν πόλει Δαβίδ與ἐν τῇ φάτνῃ:在大衛城裡,在馬槽裡。馬槽裡的君王,與所有的君王不同;只有馬槽裡的君王,才是萬王之王。馬槽是天上大寶座在地上的影子。上帝至高的榮耀從來沒有投射在地上的榮耀寶座之上。馬槽首先顯示人與神的敵我關係。客店裡沒有地方,人類不接受基督;因為人被忙碌、罪與冷漠充滿。其次,顯示人的敗壞與墮落。食槽是什麼地方呢?牲畜爭食之地,食為天,為食亡,凶殘而骯髒。那裡最高的幸福就是最大一捆草料,為此崛起無數飼料哲學或宗教。痛苦和不幸的意思是:本來屬於我的那一瓢泔水,被另外一頭豬搶去了,而且他吃的很響亮。那裡有2010年的瘋狗哥,也有2011年的蒼蠅姐;年過半百,身經百搶(戰);2012年,不要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食槽絕對是一個無愛的世界。馬槽甚至告訴我們,無視一個嬰孩的死活,這樣的人已經墮落到「禽獸不如」的境界了。

第三、馬槽告訴我們上帝的降卑、大能、大愛與聖潔;神要用基督的降卑、大能、大愛與聖潔,破碎魔鬼的權勢和人的不幸,重造天地和新人。無論食槽怎樣代表人的悲慘,但這就是耶穌要降臨和拯救的地方。耶穌不在狂傲之處,耶穌在苦難中顯現,在人的謙卑中與人同在,使罪人升高(哥林多後書8:9)。基督在不可能的地方進入,開始救贖工作;魔鬼、罪人和世界無非想讓神無處降落,這是絕對的堅壁清野,不給耶穌留下一個地方。但我們看見神的能力:神仍然能夠進入世界,沒有誰能攔阻,希律殺嬰也無法阻止。這個強行進入,也代表神的愛,祂愛拒絕和殺害自己的仇敵,愛那些最不可愛的人,為叫必死的人得生命(約翰福音1:4-5,約翰福音1:9-13);這就是神的大愛了。而遠離繁華的基督,也代表神的聖潔。基督不把自己交給人間的榮耀和萬國的繁華,他不把自己交給萬人,因為祂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翰福音2:23-25)。巴勒斯坦和拿撒勒不過是世界的馬槽,彈丸之地,被輕賤和嘲笑。耶穌也沒有在猶太王國鼎盛時期降臨,那會傳遞關於彌賽亞錯誤的信息。萬王之王要把自己與世界之王區別出來。另一方面,耶穌也不是躲得遠遠的,降生在山清水秀、世外桃源。耶穌並不偽善,也不清高。道總是和人,就是人的罪性、人的驕傲保持一個「理性的距離」,但又去愛人。

結語:這就是記號了

耶穌的位置和記號,也是教會的位置和記號。「你們要看見……記號」,一方面,基督的信仰不是憑空的,不是冥想和瞎蒙,也不是迷信,而是有確據的,可以經驗的;神的創造如此真實,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復活是歷史事件,聖經如此真實。另一方面,整個教會和你我,都是祂的見證,我們身上也帶著基督的記號。這裡講耶穌基督的三大記號:嬰孩、包布,馬槽,也應該是教會的三大記號。保羅說,「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加拉太書6:17)。首先是嬰孩:一方面是認罪悔改得重生,另一方面是歸信基督得自由。耶穌說,天國裡的人,就是像小孩子的人——基督徒是信心和誠實的見證。其次是包布,一方面,我們因信稱義,脫去舊人,穿上新人,就是披上基督的義袍;從此我們就不在魔鬼的控告之下了;另一方面,就是在十字架的路上成聖,「身上常常帶著耶穌的死,使耶穌的生也顯明在我們身上。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哥林多後書4:10-11)。最後是馬槽,這是教會的正確位置。

第一、馬槽代表世界的恨,基督徒與世界的張力。世界會拒絕、排斥和邊緣化教會,這是教會和世界正常的關係;除非你信的不是那位被世界釘死的基督。聖誕對現存的社會秩序有顛覆性:聖誕宣告另外一個國度要降臨,而且是從馬槽開始的,希律、撒該、居裡扭和彼拉多,祭司、文士和法利賽人,這個合眾國都會不安。這種不安會造成一種無法克服的敵意,你會在基督裡面對一種無緣無故的「羨慕、嫉妒、恨」(約翰福音15:19)。「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哥林多前書3:13),狼狽逃竄在筐子裡(哥林多後書12:33);順服撒旦差役的攻擊,免得自高(哥林多後書13:7)……

第二、馬槽代表救恩。馬槽是罪人的位置,是耶穌拯救罪人的位置,是教會蒙恩的位置。一方面,每個人都在馬槽裡。人類只有這兩部分:承認自己在馬槽裡的人,和否認自己在馬槽而實際上在馬槽裡的人。白宮、白金漢宮、紫禁城和太陽神殿,不過是另外一隻馬槽,而有一種馬槽被稱為豪宅與摩天大樓。人類不過就是把馬槽當作宮殿來生活的人。馬槽這個字在舊約裡可以有兩個對應的詞,一個是棺木和約櫃,一個是方舟。前者代表死亡,後者代表死裡逃生。在聖誕之夜,有光明照進世界,讓我們每一個人看見你真實的處境,就是在馬槽裡,和動物一樣的進化論悲劇:牛一樣生,馬一樣疲憊,豬一樣骯髒、驢一樣衰老,狗一樣凶悍,雞一樣死去。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見,神的兒子因為愛進入的就是這個世界,要把我們帶上教會這艘方舟,展翅上騰,揚帆遠航。另一方面,教會或基督徒是在馬槽蒙恩的,在那裡遇到主。上帝在馬槽裡找到我,這代表神的恩典,而我因信稱義。你不能接受耶穌作為救主,是因為你覺得你不該在馬槽裡,你在那裡怨氣沖天。但什麼時候,你覺得你不過就是個罪人,你就看見和接受耶穌了。同時,你也不會再控告誰不配作基督徒,因為耶穌來,就是要找罪人,病人,在馬槽與人同在。

第三、馬槽代表教會的侍奉與愛。一方面,教會在世界正確的位置就是馬槽,代表我們不要愛世界的榮耀,記住自己在地上寄居的生活;簡單的教會,全心的侍奉。也就是說,教會要與世界及其榮耀保持適當的距離。這一方面意味著教會要遠離大教堂的文化;我從來沒有為蒙特利爾的「萬聖豪宅」空蕩變賣所惋惜。另一方面,教會領袖不要扮演世界領袖。什麼時候,教會不甘心住在馬槽裡,什麼時候,教會就開始變質,而且必要墮落。教皇文化是教會敗壞的典型,這個脫離馬槽的新貴,是羅馬衰落的原因,也是今天歐美教會衰敗的真正原因。該撒家裡也有人信耶穌,駱駝也能穿針眼,因為上帝不偏待人;但是,是馬槽而不是白宮,才是我們信仰的標誌。布什不能成為信仰代言人的原因之一是,他會跌倒他的政敵,也會拜偶像,妄稱耶和華你神的名。所以,傳道人一定要遠離政治領袖的傳統、試探和慾望。而教會一定要持守基督在世界的底線:向世界分享基督的愛,同時,與世界、與人,就是與人的罪性,因此也就是與「老我」,保持理性的距離。我們的侍奉,應該是馬槽的侍奉:遠離罪,但愛罪人。

我們要傚法主怎樣從馬槽開始侍奉人,怎樣從馬槽開始愛。一個重要的功課,就是保羅說的,「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馬書1:16)。所以,求神把我的「自尊心」進一步釘在十字架上。「不要再給我打電話了」,我就為她/他禱告。「既是這樣,我的賞賜是什麼呢?就是我傳福音的時候,叫人不花錢得福音,免得用盡我傳福音的權柄」(哥林多前書9:18)。路德會這座教堂,是我們的馬槽。我們在這裡得救,我們在這裡侍奉。這是我經歷的神跡之一。我們能在馬槽裡去愛,是因為主與我們同在。聖誕是愛的啟蒙,也是愛啟程的日子。因為「今天……為你們生了救主」。願上帝把我們每一個「今天」,分別為聖;讓基督徒每一天,世人的每一天,都成為聖誕節:有一位嬰孩,包著布,在馬槽裡。讓我們這所有蒙恩的人,隨著牧養人一起,走遍世界說:蒙大恩的女子,上帝愛你。阿門!

任不寐,2011年12月25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