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要課程:何為禱告(太6:5-13)

      基要課程:何為禱告(太6:5-13)無評論

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的基要真理課程仍在繼續之中。這個主日我們的學習主題是:何謂禱告。這個基要真理課程一方面和主日證道以及懸崖系列密切相關,請互相參考閱讀。另一方面,這個系列課程也緊緊看顧我們教會隨時遇到的屬靈需求。因為一些讀者希望能參與我們的基要真理課程,所以我將這個主日基要課程的講章整理出來與大家分享。正趕上神學院放春假,而我每月第一周沒有證道侍奉,所以能夠將這篇講章整理出來。如果以後還有這樣的機會,我會繼續努力在博客中與各位分享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的基要真理課程。禱告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往往更能代表教會的形象。同時,禱告生活如離開真理,更可能向魔鬼敞開大門,使那惡者藉著舌頭將教會奪去。所以,管理舌頭也包括管理禱告的舌頭。願主今天親自管理和建造我們。

  1. Pieper將詩篇27:8看為禱告的定義:「我心向你說,耶和華阿」。易言之,禱告就是基督徒從心裡與上帝的交談。這裡面有四個基本真理需要說明。第一、上帝不僅是對人說話的上帝,也是聽人說話的上帝。也就是說,我們所信的神是永生神,並不是偶像。上帝所造的人是有靈的活人,神願意人即使在犯罪之後也能回應祂的追問。創世記3:9,「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第二、基督徒是向上帝說話的新人,按神的心意回答上帝追問的人。亞當的回答不是出於信,而是出於懼怕。祈禱的前提是出於信心、我們因信祈禱。這個信心一方面讓我們認識人的有限,另一方面去依賴上帝的大能和大愛。人非信不能禱告神。創世記4:26,「塞特也生了一個兒子,起名叫以挪士。那時候,人才求告耶和華的名」;使徒行傳9:11,「主對他說,起來,往直街去,在猶大的家裡,訪問一個大數人名叫掃羅。他正禱告」。第三、何以有限、卑微的罪人有資格與至高的上帝交談,上帝為何願意「搭理」我這塵土,只有一個原因,祂是「看基督的面子」;在神愛子裡面,我們獲取了上帝兒女的地位,使我們有資格在禱告中與上帝親近,甚至「坦然無懼」。約翰福音14:13-14,「你們奉我的名,無論求什麼,我必成就,叫父因兒子得榮耀。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我必成就」;約翰福音16:23-24,「到那日,你們什麼也就不問我了。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你們若向父求什麼,他必因我的名,賜給你們。向來你們沒有奉我的名求什麼,如今你們求就必得著,叫你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第四、與上帝親近的過程,或者說在禱告生活中,我們的生命在改變。這個更新的過程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換言之,在禱告生活中,我們脫離動物的牢籠,恢復神的形象,進入自由平安的新生活。人與動物的區別不僅是人有語言的能力,而是人有藉著語言與上帝交通並順服上帝的能力;而這個能力,建立在上帝的話語基礎之上。路加福音9:29,「正禱告的時候,他的面貌就改變了,衣服潔白放光」;路加福音3:21,「眾百姓都受了洗,耶穌也受了洗,正禱告的時候,天就開了」。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禱告。

一、混亂不堪的禱告

唯一倖存在改革宗教會的對崇拜儀式的重視,是對禱告的「重視」;這種重視已經高度亢奮到攻擊LCMS不重視禱告的程度了。然而,「你們說的禱告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他們說我們不重視禱告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我們的主日崇拜的中心是service, 而不是worship。因此,儘管我們的主日崇拜有如此之多的禱告儀式,包括起首詩篇的唱誦和結尾的默禱,但他們仍然覺得我們禱告的比例太小。換句話也許更真實,聖道和聖禮在我們的主日崇拜中佔據的比例是絕對的。我們會堅定不移地持守這種崇拜模式。第二、我們教會沒有援用流行的那些禱告文化,相反,我為此不斷與這種試探搏鬥,將之拒之門外。無論是第一次靈恩式的跳躍,還是第二次氣功式的哭號,我一刻的功夫也沒有容忍順服他們。因為我認識他們的靈,那個靈和我們的靈不是一個。改革宗影響下的禱告生活不同程度地離開了上面的基本要點,於是改革宗的表演性禱告和靈恩派的哭嚎式禱告開始不斷合流。由於在真理上不將禱告視為神在我們身上的作為,僅僅視為我們對神的主動回應,這是造成亂象的根本原因。根據我近年的經驗,以我看見的宣道會和靈糧堂的禱告為例,基本亂象可以簡要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禱告對像不明。這基本上是胡說一氣的禱告:「慈悲的聖天父、親愛的主耶穌基督、聖靈保惠師」,好像每個碼頭都拜到了,見佛就燒香,見廟就磕頭,禱告更能多得應驗。但這個禱告與耶穌的教導完全不合。這不是個別現象,而是普遍亂象。這裡也有一個簡單的道理,你不按神教導的去禱告,回過頭來攻擊上帝不垂聽你的禱告,有這樣的理嗎?

第二、完全不是同心合意、或假同心合意禱告。這種混亂常見於各種布道會和禱告會。就是每個人齊聲開口,每個人講自己的心思意念,說不同的話,場面一片混亂不堪,如同開鍋和蝗蟲嗡嗡起哄般,更像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爭搶擁擠什麼稀缺的禮物。說實話,我不知道發明這種自由鼎沸的瘋子是誰。但這顯然不是出於聖經,因為聖靈叫人安靜,不叫人混亂(哥林多前書14:33);教會生活,「凡事都要規規矩矩的按著次序行」(哥林多前書14:40)。相關的,在一些禱告會上,他們倡導聖靈現場指揮式禱告。說聖靈感動誰誰就出聲。有時候我發現他們實在是假冒聖靈的名,因為常常有兩個或多個同時起來禱告,你會覺得聖靈好像有點兒瞎指揮似的。

第三、利用禱告控告弟兄和罵人,表達不滿。其中包括這種情形,為你禱告等於「看我不罵死你」。還有普遍的咒詛式禱告——「讓我們為任不寐和他們的教會禱告吧」。為敵人的代禱不是真的要饒恕敵人,而是「老子實在忍無可忍了」。也包括這種現象,用代禱表現高人一等的屬靈優越感,這時候,代禱是大兒子的特權。此外,也有利用禱告將平時沒有機會表達的不同意見闡述出來的,這時候他根本不是在說給上帝聽,而是在說給你和同工聽。這種禱告上帝根本不可能垂聽。

第四、禱告成了演講比賽,就是耶穌說的,在人前作冗長的禱告。我們可以欣賞到所謂「有禱告恩賜」的人,漂亮、華麗、滔滔不絕、妙語連珠、長篇大論。「倪柝聲啊,我為你哭泣」,「讓我為這座城市禱告」。這些禱告詞都是一篇構思好的文章,因此可以像雷鋒日記一樣拿出來換取榮耀。這時候,上帝不在場,他們只是自言自語和表達人情或自義,甚至僅僅是一種自我介紹。

第五、禱告成了委婉拒絕或說謊的虛詞。這使教會真的成了世界上最虛偽的地方,不講人話,也不講真話。比如你提出一個動議,他就是不同意,但他不會直接說不;他怎麼說呢,「放在禱告中吧」。當然,這個禱告大多不會有下文了。這是中國傳統的春秋筆法的借屍還魂。最早發明這種禱告的人一定是一個偽君子,「前身」可能是法利賽人。

第六、妄求與強求。前者所求之事用於宴樂和野心,雅各書4:3,「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要浪費在你們的宴樂中」。後者所求不得與上帝翻臉。這類例子在改革宗教會屢見不鮮。這種強求不僅體現在對禁食的無節制刻苦之中,也表現在沒完沒了的重複之中。就如主說,馬太福音6: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他們有時候會濫用路加福音18:1-8這段經文,不是要基督徒學習寡婦的信心,而是學她怎樣煩人(神),並靠這「善工」強求神的回應。我認識一位改革宗教會的牧者,他就是這樣教導人的。這種思想會造就一批對上帝忍無可忍、揭竿而起的假基督徒。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信德」。

第七、不信者的假祈禱。這等人根本不信,而且常常阻擋聖靈,故意犯罪得罪神。他們只是為得便宜機會主義地諂媚神。而實質上,這種禱告是獻給鬼的。哥林多前書10:20,「我乃是說,外邦人所獻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願意你們與鬼相交」。我們要知道,有時候這種禱告更「靈」;因為魔鬼要藉著奇事擄掠那些貪小便宜的人。有這樣的父母,帶著孩子去賭博,藉著「禱告」贏了錢,我告訴他們,這不是出於神;因為聖靈不可能違背自己或聖經。還有這樣的人,藉著禱告去淫亂,而且「很成功」——儘管神不斷阻攔,但由於堅持不懈、從不灰心地求,網上網下,抓心撓肝,終於「得勝有餘」。我說這不是出於神,而是出於魔鬼。他們就遷到改革宗教會去了,因為那裡更有「人情味」。

二、聖經的禱告真理

我聽見反詰的聲音,那你說的禱告到底什麼意思?我們說的禱告,就是耶穌教導的禱告。馬太福音6:5-13,「5你們禱告的時候,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裡和十字路口上禱告,故意叫人看見。我實在告訴你們,他們已經得了他們的賞賜。你禱告的時候,要進你的內屋,關上門,禱告你在暗中的父,你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你。7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8你們不可傚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9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無因為至阿們等字)」。主禱文是我們的至寶,長闊高深,祝福無限。使徒們實踐的,就是主耶穌教導的禱告。使徒行傳2:42,「都恆心遵守(they persisted obstinately)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fellowship),掰餅,祈禱」。我們藉著這兩段經文,從四個方面闡述一下我們的禱告神學。

第一、向誰禱告。耶穌在「主禱文」中教導的非常清楚,我們是向天父禱告。路德教會一直強調這樣的禱告儀式:To the Father, Through the Son, In the Spirit。換言之,向天父禱告,奉基督的名禱告,在聖靈裡禱告。我這裡先說前兩個方面。這裡有三個方面的問題需要強調。首先是天父在場,就是神藉著聖道和聖禮在場,因此,教會禱告一定以聖道(使徒的教訓)和聖禮(掰餅)為先。與此相關的是,在基督徒的生活裡面,特別是主日崇拜中,一定不要篡奪天父的榮耀,不要讓你的話超過神的話,不要讓人的worship超過神的service。其次,我們是在基督裡呼喊天父。一方面,耶穌的代贖使我們能夠坦然無懼地來到天父面前,根據耶穌賺取的和好我們仰賴上帝的憐憫去祈禱。另一方面,我們靠基督賜給我們作兒女的特權,向天父求告(加拉太書3:26)。因此路德說:祈禱就是親愛的兒女求告親愛的父親(ask Him as dear children ask their dear Father)。正因為如此,我們禱告的焦點不再是我們的恐懼,而是上帝的恩典。我們不需要在祂面前戰慄,因為在基督裡我們有平安,得以與神親近。羅馬書8:14-16有如此清楚的教導:「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另外參考以弗所書2:13-18)。如果沒有基督,我們就不可能稱為上帝的兒女,這就是奉基督的名的邏輯根據(約翰福音14:9,希伯來書10:19-22,歌羅西書3:16-17)。換言之,如果我們不奉耶穌基督的名,我們沒有資格求上帝;我們一定像鬼魔一樣恐懼戰兢。在基督之外的一切求告,都不會蒙垂聽,且是被咒詛的。你害怕,因為你還不是或常常不是神的兒女。因為在基督以外,不存在這種親子關係;若不藉著子,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不僅如此,我們奉基督的名,還因為祂升入高天作大祭司,在父神的右邊為我們代求(希伯來書4:15-16,7:24-25)。最後,把天父當做天父。這裡包含著像基督一樣尊敬、順服和信靠天父的含義。換言之,你的禱告,是不是常常把天父當成奴僕呢?沒有順服的心志,所求不成反過來恨天父的不孝之子,他們的禱告,不是真正的禱告。他們追求的只有一種結果:上帝必須順服我所求所想。正因為如此,主禱文第一句話,先設定了祈禱者與被祈禱者之間的親子關係,這個關係是不能倒轉的。

第二、怎樣禱告。這主要涉及In the Spirit。在聖靈裡禱告,就是在真理裡禱告。這意味著,禱告是需要教導的,就是我們要用神教導的方式(禮儀)和話語來禱告。我這裡主要說第二個方面。禱告是信心的話語,而信是神所賜的。主禱文是明顯的見證,就是耶穌教導我們禱告(路加福音11:1)。然後我們可以參考羅馬書8:26,「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聖靈帶領我們禱告,就是神將禱告的話語賜給我們,這是一個需要不斷模仿和學習的過程。特別有趣的是,耶穌教導我們禱告首先從認父親開始。這一點很像生活裡的常識:嬰兒最早牙牙學語,常常從叫爸爸開始。一個重生的基督徒也是如此。保羅說:「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加拉太書4:6)。那些在心裡從未將上帝尊為父親的人,不可能有蒙神悅納的禱告。其次,學話也從認識父親是誰開始,這是真正的禱告。首先是「你語言」(You language),而不是「我語言」(I language)。這就是主禱文前三句禱告所告訴我們的:將人本主義的禱告轉為神本主義的禱告。以父為先,而不是以我為先。以我為先的禱告不是禱告,是命令。在「我語言」的禱告模式中,人與神的關係徹底顛倒了,我是神,我知道我所要什麼,而且,我要的就是最好的。同時,上帝成了我們的秘書,一個若不能按我們的旨意行在天上如同行在地上就必須炒魷魚的打工族。但耶穌說「你們若奉我的名求什麼就必得著」的時候,這個「奉主的名」已經預設了這個邏輯——神意在先(約翰一書5:14-15)。換言之,我們如果不明白祂的旨意,我們就不可能有真正蒙祂垂聽的禱告。最後,我們要用神教導的方式和喜悅的話語來求告神。這個方式就是神從舊約時代開始在會眾確立的儀式,這個話語,就是神的道。上帝不僅僅教導我們怎樣稱呼祂,祂也教導我們怎樣對祂說話。祂將祂的話語放在我們嘴裡,我們藉著禱告歸給祂,這就是為什麼在個人禱告之外還有崇拜儀式,這個儀式將我們從情緒的放縱中拯救出來。主禱文後面兩項禱告,將我們從魔鬼的權勢下面解放出來,帶領我們進入愛子的國度,進入自由與平安。如果我們完全根據自己的情慾,用自己的語言去禱告,我們就會變成魔鬼。一方面,我們完全取消「你語言」,用「我語言」凌駕在上帝之上;另一方面,我們絕不會這樣祈求,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我會求餘生的飲食,你一次賜給我們就完了;我們祈求赦免我們的罪,但不要赦免別人的罪。雅各書說這是妄求(雅各書4:3,κακῶς,「有病」)。妄求就是不按真理求,按自己的意思求。為使我們免除這樣的大罪,按神的話語禱告,是我們的福分(詩篇138:2-3)。正因為如此,舊約的以色列民常常用「禱告之書」來禱告,這卷禱告之書就是詩篇。而我們也當知道,主耶穌自己也常常用詩篇和舊約經文禱告。詩篇在聖殿中,就是在萬民禱告的殿中,成為同心合意禱告的共用話語之一。

第三、誰在禱告。耶穌這裡用的是複數的「我們」。無論在教會還是在家裡,基督徒的禱告總是一種同心合意的集體行動,所有禱告者屬於一個家庭,有一位父。當孩子們同心合意求什麼,力量更大。即使你關起門來在家中或山上禱告,聖徒都與你同在,儘管這種同在不能眼見(以弗所書3:17-19)。而我在這裡要強調的是,這個同心合意,主要是在禮儀(Liturgy)中完成的,而不是在混亂中完成的。我們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我們是基督的精兵——這個軍隊有比法老的軍隊更嚴明的紀律。這一點,特別清楚地記載在使徒行傳2:42。一方面,我們再一次看見基督徒的生活就是禮儀中的生活,另一方面,祈禱是這些崇拜儀式中的一種。LCMS的神學教授Harold L. Senkbeil解釋說,It is not just that these early Christians were accustomed to pray, but they were accustomed to pray in a certain way, with certaion prescribed prayers; in other words, they had a liturgy. This may come as a shock for some who think that early Christians gathered for worship generally in free-from settings, with each person praying as the spirit moved him. But we have to remember that Christianity didn』t arrive in a vacuum. God built His New Testament church squarely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 ……Thoughtout those early generations, at the time of Abraham and the other patriarchs, and then especially in the prescribed rituals for priestly sacrifice in the wilderness tabernacle and the temple on Mount Zion, God』s people always had a liurgy. It was a liturgy of the Word of God.(Dying to Live, The Power of Forgivenes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May 1, 1994;這並不僅僅意味著早期基督徒習慣祈禱,而是說,他們習慣以某種特定的方式祈禱,他們是遵守特定規範的禱告者。易言之,他們擁有崇拜儀式。這一點或許對一些人來說有些不可思議,因為他們以為初期教會聚會崇拜總體上是不拘形式的自由組合,而每個人按聖靈的感動起來禱告。但是,我們必須記得,基督教不是憑空降臨的。上帝完全中規中矩地在舊約的根基上建立祂的新約教會……縱貫初代,從亞伯拉罕和其他族長時代開始,特別是在為祭司獻祭規制崇拜儀式在曠野帳幕時代,以及錫安山上的聖殿時代,上帝的選民總是擁有崇拜儀式。這是上帝之道的崇拜儀式。)我們當知道,猶太人,包括五旬節裡這些猶太基督徒,都一直擁有一種禱告傳統,特別是時間和禱告話語方面,有共同遵守的傳統。這些規範確保「我們」是真實的,而且同心合意是可能的。

第四、禱告什麼。我們應該把什麼事交付禱告呢?主禱文將禱告的事分成三個方面,要粉碎三個牢籠:自我(總是紀念我的事,你就完了)、世界(總是紀念糧食和明天的糧食問題,你也完了)、魔鬼(看不見屬靈爭戰,你不可能得勝)。在世上的事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今天的生存」,這是高度智慧的福分,但由於人的不滿和愚蠢,那為明天憂慮和折磨的罪人,只有靠禱告才能得著真正的平安,脫離焦慮排比而來的苦海。另一方面是饒恕別人,並領受神的饒恕,這種福氣也只有靠祈禱才能領受,使我們擺脫怨恨羅織起來的牢獄。我想重點說說神國的事。原則上說,我們凡事都可以交付禱告。馬太福音21:22,耶穌對門徒說,「你們禱告,無論求什麼,只要信,就必得著」(馬可福音11:24,約翰福音14:13-14,16:23;馬太福音7:7-8)。但是,聖經的真理是平衡的。這個「只要信」限制我們所求的,與我們領受和認信的真理密切相關。我們所信的是什麼呢?我們所求的首先是神的意思,而不是我們的意思,是神的旨意和應許,而不是我們自己的妄求(馬太福音26:39)。然而很多禱告生活常常是相反的情形:「只要不信,就必得著」——單求神跡醫治的人,很多根本不信神的應許。這正是約翰一書5:14清清楚楚解釋給我們的:「我們若照他的旨意求什麼,他就聽我們,這是我們向他所存坦然無懼的心。」按這樣的原則,路德教會教導會眾將禱告的事這樣分成兩類:When praying for spiritual blessings, necessary for our salvation, we should ask unconditionally; when we praying for other gifts, we should ask that God grant them to us if it be His will(F. Pieper:C.D. III, p.82;當我們為屬靈的恩典禱告,比如祈求救贖,我們應當無條件地求告;當我們祈求其他恩惠,我們應當求神按他的旨意賜給我們)。聖經上有一個著名的例子,就是保羅的禱告。哥林多後書12:7-9,「又恐怕我所得的啟示甚大,就過於自高,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旦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8為這事,我三次求過主,叫這刺離開我。9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順便說一下,很多人離開聖經亂解這刺是什麼,其實保羅說的很清楚,「就是撒旦的差役要攻擊我」。我深深知道這是什麼意思)。有時候,憑著信心,基督徒甚至不將一些與救恩無關的事交付禱告,保羅這樣對提摩太說,「因你的胃口不清,屢次患病,再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提摩太前書5:23);「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8)——保羅並沒有把提摩太的胃病和萬惡之根的貪財放在禱告中。

教會裡也有跟風的庸俗習氣。近年流傳一本小冊子,將「雅比斯的禱告」視為成功禱告的楷模(歷代志上4:10)。一些名牧也未能倖免。但是作為禱告的講章,這段經文並不非常準確和完整;而包含著這種成功神學:成功的禱告就是獲取屬世的祝福,而這祝福不是藉著上帝的憐憫,而是藉著我們的禱告技巧和能力。愛世界使人們對「雅比斯的禱告」趨之若鶩。事實上如果在舊約選出一篇祈禱詞,我推薦但以理書9:3-20。特別是9:18,將禱告的真精神啟示給我們:「我的神阿,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我們在你面前懇求,原不是因自己的義,乃因你的大憐憫」。而且我們還要知道,但以理的禱告有一個序篇和一個結局。所謂序篇,在但以理書3:16-18,但以理的三個朋友拒絕向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的金像俯伏敬拜,有人控告,巴比倫王就將他們抓來。「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對王說,尼布甲尼撒阿,這件事我們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王阿,他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後來「神子救他們出了「烈火的窯中」(但以理書3:25)。這裡的功課是,出於信心的禱告並不以我們自身期望的結果為限,而是真正全然的交託;即便神沒有按我們的要求回答我們,我們仍然誓死忠心——因為在祂沒有不是,沒有既是又非,只有一是。所謂結局,就是但以理書12:13,「你且去等候結局,因為你必安歇。到了末期,你必起來,享受你的福分」。這裡的功課是,真正的禱告,不僅矚目屬世 的結局,更是信靠那永永遠遠(但以理書12:3)。

我們教會禱告小組剛剛成立,因此,我們將這個禱告小組命名為「但以理團」。願我們「常常禱告神」(路加福音18:1,使徒行傳10:2,帖撒羅尼迦前書5:17)。願我們正禱告的時候,那位加百列,奉命迅速飛來,按手在我們身上,使我們有智慧,有聰明,大蒙眷愛,思想明白所遭遇的事和異象(但以理書9:21-23)。但以理的禱告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就是上帝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這道路和江河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得醫治」的重點是什麼呢?一方面,靠主分辨、明白我們遭遇的情勢;第二,靠主起來,為主見證,直到殉道。即使雅各書5:14-15節,所謂的醫治,根據原文,更主要是指,那些因打擊在靈裡軟弱的人,藉著教會同心合意的禱告,靠主剛強起來。這樣說來,在苦境中要禱告,主要目的是要明白神的旨意,因信得勝。這就是但以理的禱告蒙受的回應和祝福。我們為這樣的回應和祝福獻上我們的禱告。出於聖靈的禱告,不僅求一種結果,更求能明白神在這件事情上的旨意,並賜給我們新順服,願神的旨意成就在我們身上,如同行在天上。願我們凡事敬畏主,無論哪樣的重擔,我們都在這個團契裡交託仰望。就像保羅說的,「因此,我們自從聽見的日子,也就為你們不住地禱告祈求,願你們在一切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歌羅西書1:9)。阿門!

任不寐,2012年3月4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