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還是不寫,藉著魔鬼給我興起的環境,我知道這持續是一個問題。寫。
最近我遇到一件事,使我決定將懸崖之五提前到懸崖之四,我們今天要談論的是嬰孩洗禮問題,這是路德神學與加爾文主義神學的主要分歧之一。事情是這樣,一位宣道會的教師抱怨一個慕道友不願意將他們的孩子帶到教會來。這是一個很有代表性的現象,加爾文主義的很多教會,生活在一種自相矛盾的尷尬處境裡面。一方面,他們宣稱孩子沒有信心,不能受洗,家長應該將信仰的自由選擇權預留給孩子長大之時;另一方面,他們由於神的憐憫,朦朦朧朧地覺得和堅持,盡量將孩子帶到教會,他們就生活在跟自己的神學對立的處境之中。改革宗的朋友喜歡代表「真正的改革宗」,以及「更紮實」、「更深刻」,但我們看見的真正的改革宗就這樣更紮實、更深刻也更普遍地尷尬著。不僅如此,這件事使我們想起一位早逝的弟兄,他不幸離開了,但孩子才兩歲,妻子不信,這個孩子就這樣繼續留在不信之中,扔在紅海對岸的埃及了。另外一位宣道會的姐妹,孩子7、8歲了,卻因種種緣故將孩子帶離教會,她不知道,只要我們將孩子交給這個敵基督的世界幾個月,半年,我們就很難再將他們帶回來了。今天,有多少教會裡的父母生活在悔不當初的焦慮之中呢?加爾文主義及其教會中作父母的,常常為了愛世界的緣故,將那上好的福分從孩子一生和永生中奪去了;即使他們將孩子帶到教會,也不鼓勵孩子學聖經,反而對聖經教師吹毛求疵——她們不知道,孩子在教會和在教會所學,是同樣重要的。雖然並不是每一間加爾文主義影響下的教會都反對嬰孩(嬰兒和孩子,下同)洗禮,但是顯然,很多加爾文主義的教會確實如此。儘管其中有些人宣稱不反對,或者佯稱無關緊要,左右都行,但更多人在實踐中拒絕給孩子洗禮。蒙特利爾華人宣道會所有堂會都是如此。在開始我們的學習之前,我們在這裡給所有反對孩子洗禮的教會領袖和家長提出十個問題,請你們用心靈和誠實來回答:
第一、從使徒時代開始,教會持守了1500年的孩子洗禮傳統,為什麼從改革時代開始500年來被一些宗派反對和放棄?
第二、主張洗禮是外在印證的人,為什麼反對將這個引證加給孩子?
第三、為什麼猶太人一直給嬰孩(第八天)行割禮?
第四、如果孩子理性成熟是信而受洗的條件,「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是受洗的條件,為什麼耶穌說讓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在天國裡就是這樣的人?而你根據什麼判定他「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是真的?人都是因信稱義的,天國裡的孩子例外嗎?
第五、神說信是神所賜的,並不是出於自己。信心和理性到底什麼關係?人信基督是因為自己的理性成熟嗎?
第六、如果孩子沒有信心,為什麼施洗約翰在母體內見到馬利亞歡喜跳躍?你說孩子沒有信心的根據是什麼?是根據你自己的理性嗎?「耶穌愛我」是因為那些孩子的理性還是因為他們的信心呢?
第七、既然你主張不能代替孩子決定他們的信仰,要等候孩子長大由他自己決定,為什麼你在受洗之外幾乎所有的事物上,如移民、入學、選課等等,完全為孩子決定,而你們又聲稱自己信的是好的,卻不願意把這上好的福分分享給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長大才能相信,那孩子小時候和小動物有什麼區別,你們不把孩子當人的根據是什麼?而上帝藉著父母祝福他們的後代,「必向他們發慈愛,直到千代」豈不成了空話,或者「小小孩除外」?
第八、如果孩子沒有能力領受上帝所賜的信心,你對他進行胎教的道理是什麼,難道孩子領受罪人的信息比領受聖靈的感動更容易嗎?或者你比聖靈更大有能力與愛心?
第九、反對嬰孩和孩子洗禮的人,你們如何面對孩子夭折和父母早逝這種悲劇?誰來承擔這個無法挽回的責任?而你又如何面對那些受洗的孩子在我們教會神奇的生命更新,而另一些教會因拒絕孩子洗禮造成的越來越嚴重的孩子流失?
第十、更重要的是,你反對孩子洗禮的聖經根據到底是什麼?
我們與加爾文主義者在此問題上的分歧牽涉兩個方面。第一、關於聖洗禮的基本領受不同,加爾文主義者在傳講另外一個福音,另外一個洗禮哲學;而這個哲學與聖經明顯的教導背道而馳。第二、從他們的洗禮哲學出發,他們在孩子洗禮的問題上,特別是在孩子的信心問題上,撒下了彌天大謊,成了魔鬼的差役,攔阻了人類的後裔蒙受上帝藉著洗禮賜下的重生和祝福。為了說明這兩個問題,今天給大家譯介的著述是路德本人的觀點,和LCMS另外一位著名的神學家F. Pieper的著作,主要是他的名著Christian Dogmatics涉及洗禮(Vol. III, P. 263-275)和孩子洗禮的部分(Vol. II, P. 448-449;Vol. III, P. 277-278)。事實上,不寐之夜曾經介紹過他的思想,結果招致加爾文的學生撰文控告我們「剛學幾天神學就破壞教會的和諧」。路德本人關於嬰孩洗禮的教導,均轉自這本書:What Luther Says, A Practical In-Home Anthology for the Active Christian,Compiled by Edwald M. Plass,CPS,1994)。我也建議所有想批判路德神學和學習路德神學的人至少看一遍這本書,就像控告任不寐神學有問題的人至少登陸一下不寐之夜。這本書不僅告訴你路德反對雅各書成為聖經是一個拙劣的流言,更告訴你路德反對嬰孩洗禮是更拙劣的謊言;而你還會進一步看見,路德神學與加爾文神學的分歧到底是什麼,這些至少絕非是枝節問題,相反,攸關生死。
由於時間關係,我這次不再大面積地引用英文,而只是盡可能忠於原著,直接提供譯文。有條件的讀者可以查考原文。Franz August Otto Pieper (June 27, 1852 – June 3, 1931)將洗禮定義為真正的施恩之具(Baptism A true Means Grace)。他說,我們必須清楚和持守這樣的洗禮教義,洗禮是神所設立的,藉著基督的救贖使罪得赦、使人稱義的媒介。洗禮絕非我們貢獻給上帝的工作,而是上帝對我們單方面的工作,和恩典、信心、稱義一樣。洗禮不單是水,而是水和道的結合,並是聖靈的工作。洗禮不僅僅是外在形式,而是有形的道(visible Word)。為此,我們可以參考如下經文。使徒行傳2:38,「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使徒行傳22:16,「現在你為什麼耽延呢?起來,求告他的名受洗,洗去你的罪」;以弗所書5:26,「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彼得前書1:23,「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彼得前書3:21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提多書3:5,「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哥林多前書6:11,「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哥林多前書12:13,「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洗禮首要在重生和赦罪;但即使在成聖的意義上,也不僅僅是外在的形式。羅馬書6:3-4,「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歌羅西書2:12,「你們既受洗與他一同埋葬,也就在此與他一同復活。都因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神的功用」。基督徒的一生,也是反覆回憶受洗或「過生日」的一生。聖經在耶穌的「洗禮現場」,讓我們看見三位一體的上帝都在工作;而耶穌是在為我們所有的罪人盡這諸般的義。洗禮是上帝和選民(全家)之間的約,就是諾亞方舟、過紅海和割禮所預表的。
路德小問答中特別精要地闡明了路德神學的洗禮思想。聖洗是什麼?聖洗不單是水,乃是為上帝的命令所包含,且與上帝的話相聯合的水。上帝的這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末章所說的:「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請注意,進一步的「教訓」在「施洗」之後)聖洗的恩賜或效用是什麼?聖洗使罪得赦,救人脫離死亡和魔鬼,並賜永福給凡照上帝的話和應許而相信的人。上帝的話和應許是什麼?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馬可福音末章所說的:「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水怎能成就這樣的大事呢?(請注意,這個問題將路德宗和改革宗區別出來)成就這事,固然不是水,乃是上帝與水相關聯的話,和人所依賴上帝與水相聯之話的信。因為沒有上帝的話,水單是水,不是聖洗;但水與神的話聯合,就是聖洗。這聖洗就是宏恩生命的水和聖靈重生的洗,如使徒保羅在提多書第三章所說的:「上帝救了我們,並不是因為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祂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聖靈就是上帝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好叫我們因祂的恩得稱為義,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這話是可信的。」用水施洗是什麼意思?一面是我們藉著天天憂傷悔改,淹死我們裏面的老亞當,與一切罪愆和邪慾;一面是新人日日復生興起,在義和清潔上向上帝永遠活著。這話記在什麼書上?使徒保羅在羅馬書六章說:「我們藉著聖洗歸入死,和主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
總結一下。上帝所設立的洗禮,是帶著能力的,是大有果效的。這個能力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使罪得赦,洗淨人一切的罪。第二、賜給人重生和信心。如果我們接受這兩方面的真理,就自然而然地能接受嬰孩洗禮了。因為,這兩方面的祝福,與孩子是否理性成熟都沒有關係。第一個方面,孩子也是罪人,這是眾所周知的,所以孩子同樣需要藉著洗禮洗淨他們的罪。第二方面,恰恰是因為罪人、包括孩子,沒有或缺乏信心,所以才需要藉著洗禮賜給他們信心。於是就剩下一個問題,孩子們能有信心嗎,即使藉著洗禮?
加爾文主義所教導的洗禮,不是出於聖經,而是出於他們的理性。一般來說,他們認為洗禮不全部是神單方面的施恩工作,而僅僅是赦罪和重生的外在印記和符號,而這個赦罪和重生,是聖靈可以離開聖道和聖禮的無中介性的作為。Pieper指出,改革宗和路德宗關於洗禮的根本區別在於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水怎能成就這樣的大事呢?路德宗回答,不是我們用水,是上帝命令用水(祂說有就有),是上帝說洗淨我們的罪,祂的應許是有能力的。換言之,上帝設立的形式就不再是人理解的形式主義的形式了。神所設立的形式是帶著能力的。但是從茨溫利以降,改革宗不斷主張,這是不可思議的,「水不可能成就這樣的大事」(Boehl, Gogm., pp.558,560)。因此,改革宗和路德宗在洗禮上的歧義可以這樣簡而言之:後者堅信洗禮與神的道合為一體,而前者否認這一點。Pieper說,加爾文本人在洗禮上完全鼓吹(propagate)茨溫利那一套;但改革宗根本沒有權利宣佈洗禮僅僅是外在的印記和恩典的代表符號。不僅如此,將洗禮視為外在的符號會必然敗壞基督徒的信仰生活。既然那個重生僅僅是外在的形式,洗禮與不洗禮都不重要了。於是有大量的人洗禮之後離開教會,繼續在罪裡過活。但聖經怎麼說呢?約翰福音3:5,「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
路德本人一開始對改革宗的洗禮傾向就深惡痛絕。他說,當今世界正被一種宗派主義充斥,他們宣稱,洗禮僅僅外在形式,因此根本無足輕重(事實上,改革宗只是在「數點民數」的意義上「重視」洗禮)……但是,上帝自己設立的洗禮不可能是無用的,相反,是至為珍貴,哪怕這些事被人表面上看來輕如鴻毛。路德將加爾文主義的苗頭看為整個敵基督世界的一部分,因為整個世界輕賤上帝的洗禮(the World of Course Despises Baptism)。世界的理由和改革宗的理由是一致的:水怎麼可以做這樣的大事呢?但上帝的智慧就是讓聰明人的聰明變為迂拙。就像起初,割禮這種「粗鄙」的立約行動讓哲學家狂笑不止。但加爾文主義和異教徒一樣誤解洗禮。路德說:他們看聖禮就像一頭牛面對一扇新的門,他們的目光不能超過牛馬的水平。但在基督的洗禮中,天開了!只有信心的眼睛才能看見。而「狗眼」只是將上帝的聖禮放在人類理性的顯微鏡下故作聰明地加以審判。人的理性不能理解創世記第一章神的創造,而加爾文主義的理性就是這樣無法理解洗禮中上帝的創造。而在聖洗禮中,上帝創造的話語中心,是基督的寶血。這一切都是恩典。路德比喻說,就像太陽照耀萬物,這光的效能,並不取決於被照物體的品質,甚至不取決於具體施洗者的身份。
在洗禮問題上,我們也再一次看見,加爾文主義唯獨聖經的虛假和理性主義的膽大妄為。在聖餐禮上,他們在基督的話語「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之上,一定要加上「代表」兩個字,「唯獨聖經」何在?在聖洗禮中,他們一定要在聖經之外,加上「印記」、「代表」、「符號」這類字樣,誰給他們的權利?這經文不適合加爾文分子嗎?啟示錄22:18-19,「我向一切聽見這書上預言的作見證,若有人在這預言上加添什麼,神必將寫在這書上的災禍加在他身上。這書上的預言,若有人刪去什麼,神必從這書上所寫的生命樹,和聖城,刪去他的分」; 箴言書30:6,「祂的言語,你不可加添,恐怕祂責備你,你就顯為說謊言的」。聖經上也有「印記」這個字,但是,絕非加爾文主義教會的教師們講的那個「印記」,絕非外在形式,也不是說洗禮就等於印記,而是指內在生命的變化。雅歌8:6,「求你將我放在你心上如印記,帶在你臂上如戳記。因為愛情如死之堅強。嫉恨如陰間之殘忍。所發的電光,是火焰的電光,是耶和華的烈焰」;加拉太書6:17,「從今以後,人都不要攪擾我。因為我身上帶著耶穌的印記」;以弗所書1:13,「你們既聽見真理的道,就是那叫你們得救的福音,也信了基督,既然信他,就受了所應許的聖靈為印記」;以弗所書4:30,「不要叫神的聖靈擔憂。你們原是受了他的印記,等候得贖的日子來到」;提摩太后書2:19,「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啟示錄9:4 並且吩咐它們說,不可傷害地上的草,和各樣青物,並一切樹木,惟獨要傷害額上沒有神印記的人」。即使洗禮在這種意義上是這「印記」的一部分,那些將嬰孩踢出去,棄如草芥,列為「惟獨要傷害」的對象的改革宗,何其毒也?!你們把孩子從這「印記」轟走的根據是什麼?
對聖洗禮的理解,順理成章地使路德在教皇派(別人代嬰孩信,嬰孩洗禮得救是靠父母的信心)和改革宗(嬰孩無信心,不能接受洗禮;或者洗禮最多是祝福,聊勝於無)之間回歸聖經,將嬰孩洗禮建立在聖經的根基之上。路德說:By bringing them, they effect and aid that the little children are blessed and obtain the kingdom of heaven; which cannot be the case unless they themselves have their own faith, as has been said. So we also say here, that children are brought to baptism by the faith and work of others; but when they get there and the pastor or baptizer deals with them in Christ』s stead, he blesses them and grants to them the faith and the kingdom of heaven: for the word and deed of the pastor are the word and work of Christ himself(如前所述,父母將嬰孩帶來,他們有效幫助孩子們接受恩福,歸入神的國度。所以我們也再次強調,嬰孩被他人的信心和工作帶來接受洗禮,但一旦他們到了洗禮池,並且牧師和施洗者靠基督設立的職分施洗,他祝福他們,並且向他們宣告了信心和天國:因為牧者這些話語和行為就是基督自己的話語和行為)。路德特別引用約翰一書2:13,來支持他的觀點:「父老阿,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認識那從起初原有的。少年人哪,我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勝了那惡者。小子們哪,我曾寫信給你們,因為你們認識父」。當然,洗禮之後的孩子仍然需要繼續聽道信道。加爾文主義者反駁說,即使孩子的信有聖經根據,那麼聖經沒有明確說給哪位孩子洗禮。先生們,你們把問題搞錯了。問題不是聖經是否有孩子洗禮的直接證據,問題是聖經是否有孩子有信心的直接證據——如果聖經明說孩子也信,那你拒絕給信的孩子洗禮的根據又是什麼呢?
改革宗洗禮神學最大的謬誤是,在實質上,將洗禮視為外在的形式,而同時,將洗禮和信心視為人及其理性的工作或參與行動;而不將二者視為上帝單方面的、帶著能力的恩典作為。人的理性成熟或冒充信心的人的理性,是改革宗拒絕嬰孩洗禮的主要根據:「孩子沒有信心」。而更深層的理由,是他們的洗禮哲學是錯的,他們不相信上帝藉著洗禮賜給人——包括嬰孩——以赦罪、稱義和重生;而這一點,與人的理性成熟無關。這是一幕很滑稽的場面。他們承認孩子也是小罪人,但卻主張,孩子洗乾淨需要孩子的同意;更極端的場面是,如果沒有孩子的授權或同意,你就不能把他生出來(重生)。事實上加爾文主義不僅對洗禮無知,對信心也無知。這個無知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他們把信心看成一個靜止的事件,他們不知道「持續相信」這回事。當他們引用羅馬書10:10的時候,談論「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時,只是強調,孩子要達到這種成熟的程度才能得救。但上帝兒女的成長總有一個從牙牙學語到吃乾糧的漸進過程。正因為如此,耶穌才被稱為「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伯來書12:2)。「創始」的「始」從何時開始呢?從母腹就開始了!詩篇22:9,「但你是叫我出母腹的。我在母懷裡,你就使我有倚靠的心」;詩篇58:3,「惡人一出母胎,就與神疏遠。一離母腹,便走錯路,說謊話」;詩篇71:6,「我從出母胎被你扶持。使我出母腹的是你。我必常常讚美你」;詩篇139:13,「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以賽亞書49:1,「眾海島阿,當聽我言。遠方的眾民哪,留心而聽。自我出胎,耶和華就選召我,自出母腹,他就提我的名」;路加福音1:15,「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加拉太書1:15,「然而那把我從母腹裡分別出來,又施恩召我的神」……你的唯獨聖經在哪裡呢?!
第二、他們將信心等同於或依賴於理性,不相信信心是神所賜的;因此他們完全沒有聖經根據地宣佈,嬰孩不可能有信心,因此不能將洗禮加給他們。我們必須明白,信心和人的理性成熟無關。一方面,信心完全是神所賜的,不受年齡的限制;另一方面,理性恰恰是信心的仇敵。1525年,路德在他的論文Bondage if the Will(被捆縛的自由)中,批判了人道主義者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 Roterodamus,October 28,1466? – July 12, 1536)所持守的理性主義觀念。路德寫的很徹底:沒有一個人能靠自己的理性認信基督。路德寫道:But the reason (for the rejection of God』s Word) is the wickedness of Satan, who sits enthroned, reigns in our weakness, and resists the Word of God。就在同一年,路德在駁斥另外一位理性主義者(Dr. Carlstadt,他和所有的加爾文主義者一樣,聲稱,按人的自然理性,基督的身體真實臨在於聖餐禮中,是不可接受的)的時候,將理性從「撒旦的毒婦」提升到「魔鬼的婊子」這個著名的高度:Reason is the devil』s prostitude and can do nothing but blaspheme and defile everything God speaks and does(SL20,232,或者SL 12,1171 f)。對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公案頗有研究的Philip S. Watson 在他的Let God Be God一書中,對「魔鬼的婊子」一說提供了一些聖經線索。何西阿書4:18,「他們所喝的已經發酸。他們時常行淫,他們的官長最愛羞恥的事」;馬太福音12:39,「耶穌回答說,一個邪惡淫亂的世代求看神跡。除了先知約拿的神跡以外,再沒有神跡給他們看」。那些控告路德罵人的人實在是對聖經無知了,相關稱呼還可以參考以西結書16:30、35、以賽亞書1:21、何西阿書9:1等。
我這裡並非要為路德的「罵人事件」或沒有「小三」屬靈作出辯護;我想說明的是,他對理性人盡可夫的特點的表述,是極為精準的。而就是這個理性,和改革宗一起苟合出他們的洗禮神學,從中合乎邏輯地繁殖出一個惡狠狠的私生子——反對嬰兒洗禮;因為嬰兒不具備「口裡承認、心裡相信」的成人理性。關於羅馬書10:10,「因為人心裡相信,就可以稱義。口裡承認,就可以得救」,我們和路德一起。可以提出三個方面的辯論。第一、根據這裡的語境,這節經文根本不是在討論洗禮的條件,只是在強調人是因信稱義,而不是因行律法稱義。不僅如此,這個心裡相信和口裡承認,與洗禮不是排斥的關係,而恰恰將洗禮包括在內了。第二、你如何論斷嬰孩沒有心裡相信和口裡承認呢?孩子的心裡和語言是給聖靈聽的。第三、正如路德所說的,那些成人宣稱他們心裡相信和口裡承認,你如何判斷真假呢?主沒有說過嗎,那些天天主啊主啊的,基督未必認得他們。路德還說,你們如何解釋,那些成人因為理性放棄信仰而那些孩子因為沒有理性而堅守信仰的狀況呢?顯而易見,在通常情況下,理性越是「成熟」,越是成為魔鬼的婊子。人必須將自己的理性釘死在十字架上,才可能歸信基督。耶穌接納小孩子,恰恰是因為他們沒有這種理性而單有信心。路德還舉出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蒙恩的人睡著了,就是說他沒有理性了,但上帝在他身上的救恩因這睡眠就收回了嗎?當然,路德也談到,婊子可以從良,被聖靈駕奴的理性可以成為信心的幫手。
路德支持嬰孩洗禮的基本理由如下。第一、舊約的割禮。孩子八天實行割禮,是上帝和選民的約定,根本沒有考慮孩子的理性成熟。不僅如此,上帝在割禮中應許孩子們,祂自己會牧養、保守他們的一生。第二、路德引用馬太福音18:3進一步說,耶穌自己告訴我們,那些沒有成人理性的小孩子才能進天國(馬太福音19:13-15,馬可福音10:13-16,路加福音18:15-16——其中15節中譯就是「嬰孩」);而聖經的作者從來不是人的理性和人的智慧(路加福音24:13-35,1534)。人是因信稱義的,天國裡的孩子同樣如此,孩子進天國只有一個原因,他們有信心。上帝將這樣的信心賜給了孩子。而上帝也要繼續帶領他們。第三、馬太福音28:19中的「萬民」當然包括孩子,因此,給嬰孩洗禮是神所命的。路德更進一步說,給萬民施洗,甚至不以他們信心為前提。僅僅以基督的命令為條件。我們給孩子洗禮不是因為他們口裡向我們承認了,而是因為神吩咐我們這樣做,而從嬰孩洗禮開始,他們的重生也開始了。正因為如此,路德會不會給洗禮設置很高的門檻;相反,我們對聖餐禮前的堅信禮高度重視,「教訓」重點在這個階段。而馬可福音16:16中,信和洗甚至是並置的。
LCMS的路德神學家進一步充實了路德關於嬰孩洗禮的教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Pieper在他的「基督徒教義」一書中的總結。首先,Pieper在Christian Dogmatics Vol. II, P. 448-449談到了嬰孩的信心問題(The Faith of Infants)。聖經非常清楚而且直截了當地告訴我們,嬰孩是有信心的。馬太福音18:1-7,「1當時門徒進前來,問耶穌說,天國裡誰是最大的。2耶穌便叫一個小孩子來,使他站在他們當中,3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4所以凡自己謙卑像這小孩子的,他在天國裡就是最大的。5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6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7這世界有禍了,因為將人絆倒。絆倒人的事是免不了的,但那絆倒人的有禍了」。一方面很清楚,耶穌這裡談論的主題就是小孩子;另一方面,請特別注意第六節,「這信我的一個小子」,這裡的「信」是非常清楚的,而這裡的「小子」,就是這些小孩子中的一位小孩子(one of these little ones which believe in me,KJV)。換言之,這裡的μικρός(小東西)與上文四次出現的παιδίον當然是一個意思,而παιδίον的意思就是infants,children。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耶穌在這裡以孩子無信心為由對攔阻孩子的人,給予了嚴厲的警告和責備——聖經所責備的,你責備了嗎?Pieper還特別強調,與加爾文主義的邏輯正相反,不是孩子們要成熟到大人的理性高度才能受洗得救,正相反,大人們若不離開理性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根本就不能進天國。這實在是加爾文主義的理性神學的絕妙諷刺。Pieper借此將伊麗莎白腹中的約翰指給我們看:「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路加福音1:15);「因為你問安的聲音,一入我耳,我腹裡的胎,就歡喜跳動」(路加福音1:44)。約翰不過是人,而聖靈可以在最小的嬰孩身上動工。
事實上,福音書有更明確的關於孩子信主的見證,遺憾的是,即使LCMS這些神學家也沒有加以引證。約翰福音4:46-54,「46耶穌又到了加利利的迦拿,就是他從前變水為酒的地方。有一個大臣,他的兒子在迦百農患病。47他聽見耶穌從猶太到了加利利,就來見他,求他下去醫治他的兒子。因為他兒子快要死了。48耶穌就對他說,若不看見神跡奇事,你們總是不信。49那大臣說,先生,求你趁著我的孩子還沒有死,就下去。50耶穌對他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那人信耶穌所說的話,就回去了。51正下去的時候,他的僕人迎見他,說,他的兒子活了。52他就問什麼時候見好的。他們說,昨日未時熱就退了。53他便知道這正是耶穌對他說,你兒子活了的時候,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54這是耶穌在加利利行的第二件神跡,是他從猶太回去以後行的」。我請大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49節中的「孩子」一詞,就是παιδίον,a young child, a little boy, a little girl, infa nts。這個字在聖經和希臘文本中都是指小小孩甚至嬰孩。只有完全無知和說謊成性的人才會公開否定這個語言事實。第二、53節說「他自己和全家就都信了」,這個全家顯而易見是指家庭每個成員,當然包括那個小小孩。這裡的信當然是普遍定義的那個信心的信,πιστεύω。至於「他的全家都」,原文是,ἡ οἰκία αὐτοῦ ὅλη,his whole house;ὅλη,ὅλος,all, whole, completely,全部的,一個也不少的。只有完全無知和說謊成性的人,以及不把孩子當人的瘋子,才會公開否定這個邏輯事實。
而在Christian Dogmatics Vol. III, P. 277-278中,Pieper進一步梳理了路德神學的嬰孩洗禮教義。首先,成人和孩子都應該受洗。我們並非要冒犯父母的意見,而是鼓勵父母、特別是基督徒父母帶領孩子受洗。Pieper引用馬可福音10:13-36、歌羅西書2:11-12和約翰一書2:13來支持自己的論點,並且針對那種聖經沒有專門提到嬰孩受洗因此當拒絕之的謬論回擊說:In fant Baptism is not expressly mentioned in Holy Scriptures because it was a common practice(嬰孩洗禮未明確出現在聖經中,因為那本被廣泛實踐著)。事實上,教會一直給嬰孩洗禮,一直到改革時代,這個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才成為大問題,並引起教會前所未有的分裂。From church history it can be proved that Pedobaptism was commanly practiced in the second century(教會歷史足以證明,嬰孩洗禮即使到了第二世紀仍然是教會的普遍實踐)。活躍在三世紀上半葉的教父Origen在Epistola ad Rom. V中告訴我們,「The church has accepted from the Apostles the tradition of giving Baptism also to the little children」(教會從使徒那裡繼承給嬰孩洗禮的傳統)。另外一位教父Tertullian在他的護教文論中也為此作證(Hase, Ev. Dogm., p.432)。反對嬰孩洗禮的改革宗的一些學者也不得不承認,在Tertullian之後的200年, 嬰兒洗禮成為普遍的做法(轉引Peter Masters, Baptism: The Picture and its Purpose (London: Sword & Trowel, 1994, p. 24);而在主後418年, 迦太基會議(Council of Carthage)進一步確認了「嬰兒洗禮」的必要性(轉引Frank Scott, Arise and Be Baptized ,p.20)。馬丁路德在「大要理問答」( The Large Catechism)中談到教會傳統中有聖靈同在,因為「因為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他舉例說:since God confirms Baptism by the gifts of His Holy Ghost as is plainly perceptible in some of the church fathers, as St. Bernard, Gerson, John Hus, and others, who were baptized in infancy, and since the holy Christian Church cannot perish 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 they must acknowledge that such infant baptism is pleasing to God(既然神在祂的聖靈的恩膏中堅立聖洗禮,又為一些教父們清楚領受,如St. Bernard, Gerson, John Hus等都在嬰孩洗禮,並且,既然大公教會直到世界末了才完成使命,他們一定知道,如此嬰孩洗禮是討神喜悅的)。
而這個普遍實踐從使徒時代就開始了,這絕非是教皇時代的小傳統。未必所有的傳統都是對的,但未必所有的傳統都是錯的,而使徒堅守的傳統不可能錯。使徒行傳10:2,「他是個虔誠人,他和全家都敬畏神,多多周濟百姓,常常禱告神」;使徒行傳11:14,「他有話告訴你,可以叫你和你的全家得救」;使徒行傳16:15,「她和她一家,既領了洗,便求我們說,你們若以為我是真信主的,(或作你們若以為我是忠心事主的)請到我家裡來住。於是強留我們」;使徒行傳16:29-34,「29禁卒叫人拿燈來,就跳進去,戰戰兢兢地俯伏在保羅西拉面前。30又領他們出來說,二位先生,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31他們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32他們就把主的道,講給他和他全家的人聽。33當夜就在那時候,禁卒把他們帶去,洗他們的傷。他和屬乎他的人,立時都受了洗。34於是禁卒領他們上自己家裡去,給他們擺上飯,他和全家,因為信了神,都很喜樂」;使徒行傳18:8,「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哥林多前書1:16,「我也給司提反家施過洗。此外給別人施洗沒有,我卻記不清」;提多書1:11,「這些人的口總要堵住。他們因貪不義之財,將不該教導的教導人,敗壞人的全家」。……在邏輯和常識上,這裡的「全家」當然包括嬰孩;你說嬰孩除外,你拿出證據來!而如果這裡的「全家」不包括嬰孩,而聖靈反對嬰孩洗禮,這等重要的事,聖經豈能放過,不告訴我們並任憑我們陷入錯洗的大罪中呢?Pieper還提到,保羅在歌羅西書2:11-12中說,舊約的割禮就是新約洗禮的預表。
這篇博文的宗旨在於「救救孩子」。幾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教會的衰敗,都在期盼教會的復興。宣道會以及加爾文主義教會的很多家長們也為今天不能將孩子帶回教會苦不堪言。我接觸過一些這樣的孩子,他們裡面已經沒有了聖靈的感動,他們的理性已經成熟為一臉橫肉了。那種剛硬和驕傲證明他們深深地被巴比倫擄去了。但可悲的是,加爾文主義的教會領袖和家長們卻掩面不看教會衰敗和不能復興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的洗禮教義斷送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永遠的福氣。他們可能已經失去了最好的機會。是我們失去了孩子,魔鬼成功地劫持了他們。一個失去下一代的教會,不可能有明天。500年來,以告別中世紀和天主教的名義,基督教可恥地參與了這場「賣兒賣女」的棄嬰事業。一代一代新人,成為沒有天父的憤青、流氓和無神論惡棍。他們宣稱自己獨立了、自由了。他們獲得的不是自由本身,而是自由犯罪本身。末世就這樣藉著「新人類」預備妥當,等候比大洪水更嚴厲的大火的審判。所以,嬰孩洗禮問題絕非小題大作,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總結我們給嬰孩洗禮的重要性。
第一、改革宗這套理性神學或洗禮哲學,剝奪人類中絕大部分人的救恩。嬰孩洗禮不是小事。一些加爾文主義者和小三們宣稱,孩兒洗禮是很小的事,不是基要真理,不需要爭論,應該求同存異。那一隻羊怎麼可能是小事呢?而且那不是一隻羊,而是九十九隻羊。孩子(0-14歲)占世界人口的比例,即使在這個老齡化的世代,也接近20%(保加利亞13.8%和意大利的14.0%相比較小,在歐洲國家裡是最低水平)。.中國官方2010年的數字是19.4%(256,600,000)。所以嬰孩洗禮這不是一個非基要真理的邊緣性問題,因為這意味著人類1/5的成員被排除在洗禮所包含的恩典和祝福之外。但更重要的是,這個五分之一就是未來社會的主幹。而如果考慮夭折現象,反對孩子洗禮的神學等於公開殺人。我們也借此呼籲所有主內弟兄姐妹盡快帶領你們未洗禮的孩子參加洗禮。第二、改革宗的洗禮哲學奪去教會的未來。我們也藉著今日教會的整體衰敗提醒教會,魔鬼內外交逼地奪去了教會的未來:內部通過不斷向孩子關閉洗禮池使教會自動放棄了神藉著聖禮給孩子的保守和祝福;外部藉著整個敵基督的現代學校氛圍進一步使孩子無法返回教會,成為世界的一部分。這是一個敵基督的世界。這個世界一直是釘死基督的世界。孩子們在社會裡、特別是 學校裡,接受的主要信息是嘲笑和遠離基督。因此,一旦孩子們從小離開教會,將他們帶回要付出千百倍的代價;而絕大部分孩子,從此成為不信者。這正是魔鬼的計劃,先從教會將孩子趕出去,然後在社會將孩子據為己有。500年的大潰敗,秘密就在這裡。學校本來出於教會,而今天,學校成為反基督中心。越是高等學府和名校,越以將他們的名字寫在十字架上為榮——釘死他!但主內之人做夢也想不到,改革宗在各各他全程中,做了猶大。
詩篇127:3,「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兒女是耶和華的產業,是屬於神的。在這個問題上,基督徒父母對孩子的信而受洗的問題,沒有權利,只有義務——無條件地將孩子帶到基督面前,讓上帝的歸上帝。歐美是怎樣衰敗的?他們把上帝的歸給了該撒。教會則自動放棄了孩子,放棄了陣地。加爾文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助紂為孽,罪惡滔天。這是教會的棄嬰行動,甚至就是希律屠嬰的現代版——改革宗這些畜生以神學的名義,甚至完全是因為人的軟弱、愚蠢和罪,將兩歲以內的孩子都殺害了;他們的罪行比希律更深,連女嬰也不放過。我們今天在這篇講章裡像拉瑪一樣嚎啕大哭,因為孩子們都不在了……
為了幫助大家更充分理解路德宗的洗禮神學,《神學》第十期我們專門編輯了路德一篇證道和他所撰寫的大要理問答的相關章節。我們系盼望,在網絡上隨處可見這些具有改革宗特色的謊言相繼破產: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 1483-1546)主張:「人無法憑聖經證明嬰兒洗禮是由基督設立的, 或由使徒過後的第一代基督徒開始的」(他們把路德反駁異教徒和教皇的觀點——他們主張嬰孩靠別人的信心得救——強加給路德了,不知道是因為無知、英譯困難還是有意撒嬌和騙人。但路德的原話是:In short, the baptism and consolation of children lie in the word: 「Suffer the little children to come unto me; forbid them not; for to such belongeth the kingdom of God.」 He has spoken this and he does not lie. Therefore it must be right and Christian to bring little children to him. This can only be done in baptism);「馬丁路德認為嬰孩可以靠他們父母的信心得救」(但路德的原話是:First we must let the foundation stand firm and sure, that nobody will be saved by the faith or righteousness of another, but only by his own; and on the other hand nobody will be condemned for the unbelief or sins of another, but for his own unbelief; as the Gospel says clearly and distinctly in Mark 16:16… And Romans 1:17… And John 3:6-18);「馬丁-路德的大小要理問答不如海德堡要理問答更全面權威,也不如威斯敏斯特大小要理問答更全面」(你讀過馬丁路德的大要理問答嗎?);……
但我們責怪誰呢?翻遍互聯網,你連一篇《馬丁路德大要理問答》的中譯本都找不到,只能任憑妖言惑眾。但謊言重複一千遍仍然是謊言,因為神說,外邦人以為他們的話重複多了必蒙垂聽。他們的廢話不僅對洗禮和信心無知,更根本的,乃是對耶穌無知,對「人說我是誰無知」。約翰福音關於耶穌是誰,有7個「我是」:我是生命的糧、我是世界的光、我是羊的門、我是好牧人、我是復活、我是道路、真理,生命、我是真葡萄樹——現在讓我們問加爾文主義者七個問題。第一、這生命的糧要等嬰孩成熟才賜給他們嗎,不吃奶就吃粗糧嗎,不吃奶又怎樣能長大成熟呢?第二、上帝將光賜給人類,是因為人類理性成熟了嗎?第三、孩子不是上帝的羊嗎,這個門的存在和他們理性成熟有關係嗎?第四、好牧人為羊捨命,基督沒有為小罪人死嗎?第五、小罪人不需要死裡復活嗎?第六、不藉著創始成終的基督,孩子如何走路、學真理,得生命呢?第七、孩子這個枝條,如不接在基督的主幹上,怎樣結果子呢?加爾文主義者比無知的加拉太人更無知。所以,請和我一起禱告:「我的神阿,求你側耳而聽,睜眼而看,眷顧我們荒涼之地和稱為你名下的城。我們在你面前懇求,原不是因自己的義,乃因你的大憐憫」,阿門!
任不寐,2012年3月8日
附錄:不寐之夜 [2012-03-14 06:07:32 PM]
謝謝樓上兩位的問題。我昨天注意到,「因為冬天已往」的第一部分發言被刪除了。我先說說wosxsl提出的問題。路德教會對那兩種情況是一概接納的,具體做法是通過教會設立的「教父教母」來承擔孩子日後的真理教導,並和教會一起牧養他們。然後我們討論一下「飢渴慕義」弟兄的問題。首先,我的文章已經強調,不是所有的加爾文主義者都反對洗禮,包括加爾文本人。加爾文不等於加爾文主義,這是對的。其次,但即使加爾文本人關於嬰孩洗禮的問題的觀點,也與我們持守的立場不同,而這不同是引發很多加爾文主義教會反對嬰孩洗禮的重要原因。最後、可以查考基督教要義第四卷第十六章中加爾文的論述。這裡面主要有三個問題。第一、加爾文討論嬰孩洗禮中的嬰孩,是只限於基督徒的兒女的。後期加爾文主義的信條繼承了這個傳統。這個思想和加爾文的雙重預定輪有關,也和他對割禮的過分強調有關。第二、加爾文本人反覆強調的是洗禮的「印記」、「標記」性質,儘管偶爾也強調神在洗禮字句後面的奧秘。說得更徹底一些,加爾文的全部論述,迴避了嬰孩是否有信心的問題,沒有提到孩子能夠相信的所有相關經文。第三、加爾文對羅10:17的解釋是不對的。一方面,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這是適用所有人、包括嬰孩的普遍法則,不存在上帝可能違背自己的問題。另一方面,孩子如何聽道信道,乃在奧秘領域。這三點區別不是微不足道的,其中包含著一種隨時可能給魔鬼奪取嬰孩洗禮的機會,最大的漏洞在孩子是否有信。而這是根本的根本。(小約翰 [2012-03-14 06:12:36 PM] 所有人都因信稱義,孩子也因信稱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