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證道:何為聖經(民21:4-9)

      主日證道:何為聖經(民21:4-9)無評論

引言:曠野生活,死而復活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的證道經文是民數記21:4-9,「4 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5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6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7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桿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9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桿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感謝神的話語。民數記是摩西五經第五卷書,很多傳道人用這卷書來講論基督徒的天路歷程,其中有曠野42站的記載(民數記33)。不過我要告訴大家的是,整卷民數記的重要信息是死而復活,一代舊人死在曠野,一代新人進入應許之地迦南。這裡面有兩次「人口普查」。第一章,以色列20歲以上的男丁6003550人;這一代人都倒閉在曠野裡了(約書亞和迦勒兩個除外)。到了二十六章,40年之後,新一代以色列人20歲以上的男丁為6001730人,數目略少,但大致持平。

這裡面有兩個主題需要強調,第一是敘事,第二是在敘事中穿插上帝的道(這很像基督徒的生活節奏:主日聽道,6天生活,週而復始,死而復生)。前者的核心內容是老我無法遵行律法,必須向罪而死。舊人的罪在曠野裡主要表現是「抱怨」,至少有十二次之多。神要將這樣的罪人治死。抱怨首先來自人的驕傲和報復,始作俑者是夏娃,就是用自己的貪慾控告上帝的誡命,「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然後是夫妻控告並控告神。抱怨包含著謊言和誇張。抱怨的第二個源頭是埃及的奴隸生活,奴隸不需要承擔責任,只是通過挑錯表達對主人的不滿,這是一種沒有任何成本的精神勝利。抱怨誰都會,而且總能找到理由;但建設就不同了,你需要真正地付出。抱怨的第三個源頭是曠野生活,這個中間狀態使人離開了埃及的罪中之樂,又沒有嘗到應許之地的甘美與平安,於是抱怨不可避免;一方面會過濾式地誇大自己過去生活的好,另一方面攻擊應許之地福樂的飄渺。抱怨有三個嚴重的後果:第一是互相傳染,人民怨聲載道,很快就同心合意;方法是負向羅織偽證,無道求同存異。第二是導致叛亂和革命,怨恨具有必須付諸行動的失控性。第三則是犯罪得罪神,被神滅絕;上帝憎惡抱怨者,不僅因為抱怨者說便宜話禍害那些忠心侍奉的僕人,更因為對現狀的抱怨實際上就是咒詛上帝。第二個主題是向神活著,就是向基督活著。這個信息在民數記是特別通過敘事中間神的話語表現出來的,不過在民數記中,這個道成肉身的道中心信息是關於儀式的律法,主要涉及會幕的秩序、人的聖潔和罪人獻祭三個方面;這無疑都是指向基督的。這裡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上帝對崇拜程序儀式的極端強調,乃在告訴我們,祂怎樣謙卑自己,在我們看得見的形式上與我們同在。這一點,無論對我們理解施恩具,還是反對當代反儀式文化的解構,都是重要的。重點是,上帝要我們按祂的意思去敬拜他,祂規定的敬拜的時間、地點和詳細的方式。這一點排除了「我認為應該怎樣崇拜神」的任何狂傲。

而我們今天講論的這段經文,將這兩方面的信息更清楚地表達出來了:以色列的抱怨之民向罪而死;新以色列人向基督活過來——而這一點,常常通過「繞遠」這個神聖計劃完成的。繞行的目的是叫舊人死去,因為人非聖潔不得見神的面。不過我們今天藉著這段經文講論這樣兩個問題。第一、通過經文的釋義,我們學習在基督裡死而復活的基本真理;第二、藉著這段經文的結構,我們學習怎樣藉著聖經領受恩典——第二個問題也可以稱為「何為聖經」,我要重點說一說,怎樣領受聖經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按真理崇拜天父上帝,真正的死而復活。願主與我們同在,阿門!

一、釋義

這段經文很簡單地一分為二,4-6節講論律法之下罪人的死滅,7-9節講論恩典之下罪人的復活。而且兩個部分都分成三個階段,並且互相呼應。死亡的過程依次包括人的墮落、犯罪和死亡;復活的過程相應的是人的認罪、神的赦罪和罪人復活或稱義。我們按這個順序來學習這六節經文。

1、墮落

4 他們從何珥山起行,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

聖經將選民的生活描述為一條道路、連續的行程。所以我們才能知道,為何耶穌說,我就是道路。וַיִּסְעוּ,And they journeyed,他們繼續前行。此時,以色列人已經歷盡艱辛,快接近迦南了。מֵהֹר הָהָר,from mount Hor,新一段道路的起點是何珥之山;何珥就是山的意思。我們從民數記21:1-3知道,他們在何珥瑪剛剛勝過了南地來的迦南人。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接下來的失敗是在一場勝利之後發生的,這對我們怎樣對待已經取得的成果有警示作用——你昨天過著得勝的生活,今天仍可能失敗。另外一件大事,就是亞倫死在何珥山,這對以色列民眾的影響可想而知。選民道路的特點是「往紅海那條路走,要繞過以東地」,一方面,這是按神的意思前行,另一方面,神指示的道路不是我們願意走的道路。沿著紅海繞行以東地,我們可以在地圖上找到這個路線大致的位置,繞遠,而且艱難。他們在何珥離迦南已經近在咫尺。繞開以東的原因寫在民數記20章,以東王不許以色列人通行,神又禁止以色列人與之爭戰。申命記2:1告訴我們,「我們在西珥山繞行了許多日子」,這種厭煩不僅是針對這種苦難的,也包括對上帝不許他們挺近迦南或穿越以東地命令的不滿。基督徒一生要遇到以東人,他攔阻我們,但上帝又禁止我們與之搏鬥,並且不馬上行神跡剿滅他們。神有自己的計劃,祂的憐憫和公義高過我們。以東人是以掃的後代,和以色列人有血緣關係。換言之,攔阻你的未必是外邦人,而完全可能是有親緣關係的人。但是這攔阻人的以東人,後來被滅絕了。這是對整個世界嚴厲的警告。聖經上大約有六個先知曾先後預言過以東的滅亡。以賽亞書34:9-10,「以東的河水要變為石油,塵埃要變為硫磺,地土成為燒著的石油,晝夜總不熄滅,煙氣永遠上騰,必世世代代成為荒廢,永永遠遠無人經過」(另參耶利米書49:17-18、以西結書25:13-14;35:5-7、約珥書3:19、阿摩斯書1:11-12、俄巴底亞書1:1-16)。主後七世紀中,默罕默德率教徒攻入以東,亡之,如今已不能再見以東人。我們再一次看見,上帝忍耐了以東人大約2000年的時間。但無論如何,這路難行的根本原因是,神的想法和我們不同,讓我們忍無可忍。

「百姓因這路(דֶּרֶךְ)難行,心中甚是煩躁」,遇到攔阻我們的罪性就表現出來了。總是生活在神跡的祝福中,我們可以鬥志昂揚,屬靈萬方。但是,遇到攔阻,我們就有可能否認主,像以色列人或彼得一樣。這裡面有幾個問題可以強調。第一、以色列人或選民不是什麼優秀的人,不過是蒙恩的罪人。他們常常犯罪得罪神。所以聖經從來沒有說選民與外邦人相比是義人,他們唯一好的地方,乃是他們所信的神好。第二、基督徒的道路的基本特點是「這路難行」,神把這一點啟示給我們。回埃及的路順利,但朝向天國的路難行。以為受洗之後一路順風的教導,是完全沒有聖經根據的。而且這幾年下來,我深切地知道,這路有多難,難得匪夷所思,難得超乎以色列的曠野,難得我比以色列人更為煩躁。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第三、面對路難行,以色列人的反應一定是「心中甚是煩躁」。這一方面顯示出人的基本處境:在亞當裡人已經墮落了,與神隔絕,人不可能盡心盡意愛主你的神,這個煩躁顯出人不過就是罪人。律法告訴你到底是什麼。人即使偶爾得勝,但靠自己絕對沒有常性,遇到難處就可能再度跌倒,而且和以前跌倒的原因、姿勢完全一樣。動不動就放棄,這就是人。而且我們要知道,以色列人多次抱怨和被管教,這意味著僅僅靠經驗教訓是不行的,必須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這就是「不要停止聚會」的道理了。不僅如此,這個煩躁是「甚是煩躁」(וַתִּקְצַר,imperfect,非常沒有常性,並且鬱悶不滿),這意味著一定要採取行動犯罪了。我們自己不僅不愛神到底,而且,絕對不能勝過自己裡面犯罪的慾望,該隱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我們警告別人說,我要如何如何報復你了,你基本上真的會這樣去做。我們滅不了裡面的火。另外,百姓都抱怨,誰也沒跌倒誰,都跌倒了。多數正義被否定掉了,在煩躁這方面,在厭棄神這方面,100%舉手通過。第四、從而我們學到兩個功課,當別人軟弱的時候,你不要趁機幸災樂禍趁機自義,反要寬容,警醒,免得自己也被引誘;在軟弱的時候,轉向神,不要轉向別的百姓——因為那廝也正軟弱著,他的幫助常常意味著把另外一種軟弱加給你——單求神的憐憫和幫助。

2、犯罪

5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

煩躁果然引發了公開的叛亂和犯罪。就怨讟神和摩西說,原文的意思是,他們就起來用話語攻擊上帝和摩西(וַיְדַבֵּר,)。這是典型的怨天尤人。首先是攻擊和試探神(哥林多前書10:9),理由我們已經說了。但值得一提的是,這新出生的一代以色列人,並不比他們的先輩更義。以前的歷次抱怨中(出埃及記15:24, 16:2, 17:3; 民數記12:1, 14:2, 16:3, 16:41, 20:2),以色列人只是攻擊摩西,這次同時轉向了神。這也告訴我們,進迦南的人不是因為自己好,而是因為恩典。然後,教會領袖一定成為犧牲品,被人怨讟是常態,生命啊,真理啊,你必須照單全收。以色列人在曠野多次要殺害摩西。但我們注意,繼遭受亞倫和米利暗攻擊之後,摩西學到了寶貴的功課,就是你被圍攻的時候不要反擊,神會為你說話。所以摩西在這裡一言未發。亞當沉默是罪,摩西沉默是金,因為亞當怕媳婦,摩西怕上帝。他們是怎樣攻擊的呢?第一、你們為什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我們要知道,起初是作了400年奴隸的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神才憐憫他們,救他們出來的。而一路上,神的恩典、保守帶領一直同在。而這一切都是他們不配得到的。人是絕對不講理的,即使你對他千好萬好,哪怕一點點不如意,一定翻臉,並且窮凶極惡,謊話連篇。他們會誇大被改變以前的幸福,同時誇大你現在給他帶來的不幸。第二、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是明顯的誹謗。但可悲的是,他們心裡當明明知道上帝和祂的僕人摩西絕無此意,但口裡仍要這樣誹謗。人有多壞呢?所謂商榷或討論,明明知道你不是這個意思,但還是把你說成萬劫不復。當然,正因為這樣,他們死在曠野了。第三、這裡沒有糧,沒有水。人絕對是為食物而戰的,這顯出我們所謂的屬靈光景。換言之,物質和金錢上一點點損失,都可能成為我們憤怒和恨上帝的道理。這一點點的不幸,會將我們一天的平安奪取。但這也是謊言,嗎哪繼續供應,而且也不可能缺水,後文有記載。所以不要相信人的見證,不要把自己的心思意念交給人。第四、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這主要是針對嗎哪的。以色列人厭惡上帝供應的食物。他們懷念不花錢就吃魚、黃瓜、西瓜、韭菜、蔥和蒜的日子。淡薄的食物,הַקְּלֹקֵֽל, contemptible, worthless,有什麼用呢,好沒意思。這也給我們一個功課,當你傳道的時候,一定有人「厭惡這淡薄的食物」,這是正常的。傳道人一定要明白,人厭惡還是喜愛,實在是極小的事(哥林多前書4:3,路加福音6:26)。這裡也有兩個重點,首先是「我們」——這節經文裡有三個「我們」。抱怨總是糾集多數意見以顯示正確,形成壓力;而這總是成功的,因為多數人都貪婪驕傲。其次,抱怨者總是自曝其謊言——剛說沒有糧,沒有水,現在又說到這食物。

值得一提的是,抱怨者的話語習慣總是,「沒有」,這裡沒有那個,沒有那個……這就是奴隸人格,因為我們總盼望別人為我們解決這些不足;甚至恰恰是因為自己也沒有就加倍抱怨別人的沒有。其實教會是真正塑造獨立人格的地方,首要就是醫治我們這種根深蒂固的「沒有人格」——「沒有人格」是一種精神之癌,必引來火蛇,遭遇毀滅。你現在有火蛇般的煎熬,這就是見證了。讓我們從主耶穌學起。以色列人說沒有糧,耶穌說,我就是天上降下來的糧。以色列人說沒有水,耶穌說,我就是生命的活水。當然,我們不是基督,但我們不妨傚法基督的樣式。你抱怨說沒有光,那不如你就作世上的光,你抱怨沒有鹽,那你不如自己就作世上的鹽。你抱怨這個教會沒有生命,你自己就先活出來,你抱怨這個教會沒有愛,你自己先去愛;你抱怨這裡沒有微笑,你就去微笑……這是我們教會一年多來重要的生命更新之一——你說教會沒有小組,那就交給你去做小組;你說教會沒有禱告,那你禱告;你說教會沒有伴奏,你就去學伴奏;你說教會沒有唱詩班,你就去唱詩;你說教會兒童主日學的水平不高,你就去當教師;你說教會哪個燈不亮了,你就去維修,你抱怨今天那位同工預備的點心不可口,你就去預備一些可口的;你要抱怨我們教會很窮,你就什麼什麼;你若抱怨別人瞧不起你,你就先瞧得起別人……這就是法老奴隸和上帝兒女的的區別。我們這樣講絕非反對建議,而是提醒建議者先想想說易行難、我要你做的可憐,以便學會尊重別人。然而一旦我們自己去作了,就知道如何困難了,就發現更多的「沒有」,就知道被建議的滋味了。說「沒有」太容易了,但耶穌吩咐我們去「有」;正因為沒有,上帝才興起我們,才差派和召集我們。這個原則也可以應用到我們家庭生活。這並不真難。因為我們所信的主是誰呢,他沒有抱怨「空虛混沌」,祂「說有就有」。有人說,我一到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大失所望,因為這裡什麼都沒有。對不起,我們雖然貧窮,但我們有創造萬有的主;祂說有就有。

3、死亡

6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

經上說,罪的工價就是死。抱怨在消極意義上表現為離開,返回埃及;在積極意義上,我們不要忘記這場叛亂的暴烈性質,而且基本上是全民起義。我們應該很熟悉食物引起造反的歷史,那種殘暴是駭人聽聞的。他們失去的只是鎖鏈,要獲得整個世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悲劇發生了。「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於是」這個字告訴我們神是公義的,祂的懲罰不是沒有理由的;而你若犯罪,神若愛你,一定懲罰。我們先來認識一下火蛇。הַנְּחָשִׁים הַשְּׂרָפִים,fiery serpents。這裡我們看見中譯的局限了,因為這裡是複數。這個詞組是兩個名詞組成的。שָׂרָף,因有毒而像火一樣灼痛的蛇;六翅的靈體(seraph,以賽亞書6:2等)。נָחָשׁ,蛇,這個字就是創世記3:1那個蛇,就是魔鬼的化身,「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而火蛇,大約相當於「紅龍」(啟示錄12:3)。這個詞組至少向我們傳遞了兩個信息,第一,這場災難是神定意發生的,極為慘烈,像火的審判;第二、這場災難是防不勝防的,因為它像蛇一樣狡猾,你根本躲不開這場災難。想像一下我們自己的經歷吧。我個人有一個領受,僅為分享。這個火蛇也可以代表那在民變中順勢而起的野心家,他們是真正的火蛇。暴民們以為追隨他可以進入天堂,要吃糧找闖王,結果,「新社會」帶領了更殘酷的非正常死亡。你們知道我在說什麼。但無論如何,暴君或革命領袖這條火蛇也是上帝的工具,用來懲罰百姓的彌天大罪。當然,這火蛇自己最後也要被審判。從新約的背景望去,罪人是抗拒死亡的,他們不可能願意上十字架,與基督同死。為了讓他們復活,神一定興起火蛇這樣的環境,徹底殺死我們——我現在不再抱怨當年怎樣遇到火蛇,因為我深知道,非火蛇那個任不寐不可能死亡。當然,我們可以看見很多烈火中永生的壯烈場面,罪人在死滅的過程中總是寧死不屈,垂死掙扎。但是我們也看見罪的結局或工價,就是死亡,「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我們仍要在這裡看見神的憐憫,因為按罪,所有百姓都抱怨,只是一部分人死亡作為懲戒,但後來我們知道,以色列人硬著頸項,並不買賬。

4、認罪

7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

但是此時此刻,死亡使他們開始認罪。這裡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我們去傳道,談到人是罪人,外邦人覺得希奇。但聖經講的罪有一個無法迴避的事實,就是死亡。以色列人看見了死亡才知道究竟何為罪,而自己是罪人。於是恩典時代開始了。這樣分三個步驟。第一、「百姓到摩西那裡,說,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我們也看見,即使認罪也是從神來的,若沒有懲罰,人不會認罪。撞到南牆之後,見棺材掉淚了。一旦人看見上帝的懲罰,就開始認罪了。全部的以色列人都來了(הָעָם)。他們知道自己是罪人,不敢站立在上帝面前,因此去求摩西。他們承認自己是罪人了,因為「怨讟耶和華和你」,他們沒有說謊。這也意味著,他們不再抱怨,接受了罪的工價就是死這個事實。剩下的只有靠神的憐憫。他們求摩西這個被怨恨的對象,從這裡我們看見教會領袖必須忍耐。第二、「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禱告說明主權的完全交託,只有靠神的憐憫。一方面,他們知道這災難出於神。這很重要,很多人被打擊,卻不願意承認這事出於耶和華。另一方面,他們知道神就是愛,可以依賴的。他們的禱告也顯出生命開始改變,他們不再求不花錢就吃魚,而是求「叫這些蛇離開我們」,就是脫離死亡。這使我想起很多貪官死刑前的告白,那時候,他們但求免於死亡,若有機會,再也不做官了。這是一樣的人性。第三、於是摩西為百姓禱告。在某種意義上,摩西預表我們的大祭司耶穌,是奉祂的名,我們的禱告蒙天父垂聽。不過摩西的代禱也顯出神的僕人的捨己。摩西有足夠的人的理由拒絕這些要求,但我們看見,摩西裡面有從神來的愛。這是真正牧者的心腸,但這心腸是神所造就的,因為我們不要忘記,起初摩西是怎樣逃避神的差遣,而即使進入曠野,還有大發雷霆的記錄。

5、贖罪

8耶和華對摩西說,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桿子上。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

這節經文有個交叉結構(略)。首先我們看見救恩出於耶和華。神是大有憐憫的神,祂不記仇或不懷永怒。只要我們真的認罪悔改,祂就赦免我們一切的過犯。但是,從神的方面來說,祂不是叫蛇離開,祂聽我們的禱告,但按自己的計劃回應我們的禱告。祂的回應是「你製造一條火蛇,掛在桿子上。」這是一個替代方案: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就是上帝救贖計劃。用一條火蛇的雕像,取代那些殺人的火蛇。這是徹底消滅蛇。這裡的寓意不用我們強解,約翰福音3:14-15,「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叫一切信他的都得永生。(或作叫一切信的人在他裡面得永生)」;約翰福音12:31-33,「31現在這世界受審判。這世界的王要被趕出去。32我若從地上被舉起來,就要吸引萬人來歸我。33耶穌這話原是指著自己將要怎樣死說的」。需要強調的是,這裡的火蛇只有一個字,就是שָׂרָף,就是那個靈體的火蛇。這裡有一個難題,就是為什麼耶穌會用蛇這個魔鬼的形象來褻瀆自己。首先,人因自己的罪和火蛇而死亡,廢除死亡就是要治死火蛇。其次,摩西代表以色列人,他們將蛇看為被咒詛的;而以色列人對耶穌的仇恨與此相像。事實上,猶太人羅馬人是將耶穌作為罪犯殺害的。換言之,上帝的兒子,被世界當成惡者殺害了。這是曠世絕代的悲劇,更是十字架奇妙的作為。現在,這蛇的功能完全不同了,被當做咒詛對象的基督,反過來成為救贖主。祂雖然被視同罪犯,但祂給人帶來的反是重生。「凡被咬的,一望這蛇,就必得活」。首先我們看見,這裡的救恩是普世性的 ,沒有將誰排除去。恩典已經在那裡了,不去仰望祂,責任在於你自己。其次,這裡的「望」,רָאָה,這個字有如下含義:to see, look at, inspect, perceive, consider。仰望神,認識基督,接受基督。這與因信稱義相關聯。最後,這話賜給人的乃是生命,不是別的,而是「就必得活」。這句話是神的應許,你只有相信神的信實,才可能得救。另外,耶穌的比喻在以色列人中一定很容易理解。列王記下18:4,「他廢去丘壇,毀壞柱像,砍下木偶,打碎摩西所造的銅蛇,因為到那時以色列人仍向銅蛇燒香。希西家叫銅蛇為銅塊(或作人稱銅蛇為銅像)」。當然,耶穌用這個家喻戶曉的類比,宣告了另外的真理。

6、復活

9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掛在桿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如果摩西代表律法,律法的總結就一條銅蛇。摩西對上帝的話語是完全順服的。神怎麼說,他就怎麼信。所以這裡的文字幾乎是對上一節的重複。我們不要忽視聖經上重複的文法,這裡面重點傳遞的是關於「順服」的真理。不過這裡有兩處不同。第一、這裡出現了一個新的名字,銅蛇。נְחַשׁ נְחֹשֶׁת,a serpent of brass。這裡的蛇字,又是創世記3:1的蛇了。而銅字,在聖經中常常與上帝的審判關聯。所以我同意這樣的見解,銅蛇代表魔鬼被審判(啟示錄12:9)。耶穌在十字架上勝過了罪、世界和魔鬼。換言之,表面上世界將神的兒子當做邪惡的化身來審判,但實際上,神在基督的死而復活中審判了那惡者。銅蛇的真正含義就是魔鬼被勝過,被審判。這是基督十字架工作的中心。蛇是世界的王,如今這樣被從我們的頭上趕出去了。總而言之,火蛇被釘死,代表耶穌代替罪人而死;而銅蛇,進一步告訴我們,在耶穌的代死中,祂又勝過了那惡者,將之交付審判。第二、這裡的「望」用的是另外一個動詞,נָבַט,to look, regard。這個簡單的動作在於強調人的因信稱義。完全不需要我們自己做什麼,只要信基督,你就得救。這就是以弗所書6:16所說的,「此外又拿著信德當作籐牌,可以滅盡那惡者一切的火箭」。因為基督就是神。以賽亞書45:22,「地極的人都當仰望我,就必得救。因為我是神,再沒有別神」。但問題是,人很少去仰望神的,他們看自己,或者彼此盯著對方,或者看環境,或者盯著各種偶像。這些人是注定滅亡的。其實,信仰什麼,就是矚目看什麼。看什麼決定你的禍福興亡。看當滅的物必然滅亡,看永生神進入永生。神愛世人,興起很多僕人,去呼喊,為叫更多的人來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一方面,你看見那惡者已經被勝過了,從而被釋放;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你看見上帝是何等愛你這個抱怨之民,黑暗之子,而蒙愛才能重生。

二、引申

我們現在進入第二個話題。我們要通過解釋這段經文的結構,來進一步認識聖經啟示給我們的死而復活的真理。特別是,幫助很多人認識學習聖經的基本方法。而由於缺乏這個聖經的基本常識,我們的無知在入門的時候就絆倒了我們,就像當初絆倒以色列人。而若有好為人師的出現,他還會用自己對聖經的不滿和「俺也補充補充」去跌倒別人。一般來說,聽道和讀經的人常常面對三個基本衝突:第一、律法的指控,你是個罪人;第二、福音的恩典,白白地稱義;第三、先律法後福音的神聖邏輯。由於前兩個問題我們已經討論很多了,今天藉著這段經文重點說說第三個問題。

1、聖經的結構

聖經信息落在這樣一個基本結構之中:律法與福音,而且是先律法後福音。這也是路德神學一個主要特點。當然,這絕不意味著舊約是律法,新約是福音,只有最淺薄的人才會這樣指控。原因很簡單,因為亞當以後,人都犯了罪;上帝要我們先死,然後才活。這也是為什麼扎心是聽道的普遍反應的主要原因,也是我為什麼說,聖經首先是一本罵人的書的理由。但這個邏輯與我們趨利避害的罪性,也與我們的人文教育知識和心理學技巧相對抗。這一點很像這段經文中的以色列人。他們煩躁和生氣的原因之一是,按他們的理解,他們應該直接向北進入迦南,進入應許之地。但神為什麼讓他們向南迂迴呢?因為人若不死,就不能活;人非聖潔,就不能進神的國。事實上,整個以色列人在曠野的行程(從蘭塞啟程的時候就開始繞遠)從起初就包含著這神聖的計劃,在曠野向律法而死;在迦南向基督復活。這是神的道理。但人的道理是,不要先說不好,要把好的先說出來。不要先死,要先活,不要先律法,要先福音。

於是衝突就開始了,這是一場全面戰爭,無一倖免。只有一種和平,順服聖經(哥林多後書10:5)。我們先看看這個圖表,認識一下聖經信息的基本結構:律法與福音。

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哥林多前書15:36,「無知的人哪,你所種的,若不死就不能生」。不死,就不能活」。羅馬書3:20,「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恩典又將赦罪加給他。先律法後福音,大約就是毒藥和解藥的關係(The Poison and the Antidote)。但是我們知道,左側這一切,或死亡的信息對人來說,都是絆腳石,但若越過左邊的攔阻,造就的只是假基督徒。所謂假重生,就是你還沒有死過,就宣稱自己復活了。這個問題對那些所謂基督徒家庭出生,出生就是基督徒的人來說,尤其嚴重。「直接復活」是沒有痛苦的,屬於無痛分娩。但直接復活或直入迦南,你不是以色列人,你只是埃及人,或迦南人。不僅如此,這個二元結構是統一在基督並祂釘十字架上的,這意味著什麼呢?讀經或聽道的難處常常是越過基督並祂釘十字架,將律法應用到自己身上,陷入絕望;把福音應用到自己身上陷入偽善。

2、教師與牧師

罪人不僅抗拒律法-福音這個邏輯,而且,要用人的道理顛覆或補充神的道理。但我們的道理是什麼呢?就是世俗小學對我們的教育。這個世俗小學的基本特點是:無痛分娩是教育學的基本特點,而不是傳道學的基本精神。傳道的邏輯是,約翰福音1: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約翰福音1:9-13,「9 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10 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 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12 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3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但我們都是從世俗小學出來的,教育傳統成為我們接受福音普遍的攔阻。我們不想死,但我們想活。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教育學和傳道學或教師和牧師工作的根本區別:

世俗小學對教會的試探主要在兩個方面。第一,厭惡或抗拒律法-福音的邏輯,從而遠離復活。現代教育學的創始人盧梭是一個反基督教者。他主張,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將孩子裡面存在的善研發出來,自然成長。《愛彌爾》是現代教育學的奠基之作,但實際上是對基督教原罪思想的徹底否定。從那裡開始,教學心理學提供了越來越豐富的發展人犯罪潛能、迎合人的心意的方法論。特別是當基督和祂的十字架被趕出校園之後,教育已經與認罪悔改無關了,變成討好人性及其自由的新宗教。在這種環境之中,孩子的成長就是回到過去的傳統之中,孩子的成熟就意味著和那些大罪人一樣。但牧師的工作與此不同。聖經沒有說孩子是天使,但卻是說,所有人,死而復活。人如果不破碎,絕不能重建,人如果不死,絕對不能生。聖經主要不遵循心理學的技巧,先誇人,讓人舒服,然後再想辦法把真理告訴他們。聖經基本遵循這一個結構,先律法,讓人死;後福音,讓人活。雖然人對這個邏輯深惡痛絕人見人厭普天同恨,但是仍然有很多人信基督,這不是出於人自己,乃是聖靈的工作。心理學和教育學技巧的大量滲入,將救恩視為上帝的恩典和人的智慧的合作,這常常並不能造就真正的信心。人的委婉目的是不叫舊人死,或別死得那麼徹底。罪人死得很不徹底,老亞當這個老不死的就更容易借屍還魂。文化基督徒就是這樣誕生的,一半是人文知識和人的情感與經驗,一半是聖經的道理。你可以注意他們的見證或文論,我認為和聖經說基本各佔50%,甚至大部分是「我這樣看」。彭霍費爾這句話實在是真的,耶穌呼召我們,首先就是吩咐我們去死。耶穌任憑拉撒路死了三天才去復活他,目的之一就是讓他真的、徹底死了。

第二、憑借世俗小學的傳統,藉著百姓發怨言,強制性地要把自己這一套植入講道台或聖經的道理之中。他們理想的教會或福音就是,世俗小學與聖經真理的合作,今天時髦為和諧。可以藉著「與神和好」這個概念來進一步分析一下這種現象。首先感謝一位姐妹,她把這個感動分享給我,使我借此不斷感慨神救恩的奇妙和充滿,又對我的傳道大有幫助。不過我今天想談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這位姐妹這樣合乎真理的看見, 反而把與神和好看成是我與神和好,是一場我與神的和諧共處,就像孔子和耶穌在一起喝咖啡;而且還是AA制。但聖經上講的不是與神和好,而是「得與神和好」,這個「得」本是「被」的意思。事實上,「和好」在新約聖經上有四種用法,表達的意思都不是人與神和好,而是神與人和好。這使所有人的道理與神的真理合作的念頭被徹底割絕了。

第一種用法是動詞的被動語態,表明人被神和好。這個字首先出現在羅馬書5:10,「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得與神和好」在羅馬書5:10,出現兩次,用的都是被動語態。κατηλλάγημεν,we were reconciled;得與神和好。καταλλάσσω(to change, exchange, as coins for others of equivalent value);Tense: Second Aorist(已經成就);Voice: Passive(被神和好);Mood: Indicative(這是事實)。這個動詞用法也出現在哥林多後書5:2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借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不過這裡略有變化,καταλλάγητε,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mperative——是聖經要求我們與神和好,神仍然是主權者,仍是被動語態。這個用法也出現在哥林多前書7:11(Tense: Second Aorist;Voice: Passive;Mood: Imperative)。

第二種,同樣是這個動詞,但用的是主動語態。主語就是神。哥林多後書5:18-19,「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καταλλάξαντος,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又將勸人與他和好(名詞,見下)的職分賜給我們。19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καταλλάσσων,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Participle),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名詞,見下)的道理托付了我們」。

「和好」的第三種用法是名詞,καταλλαγή(reconciliation)表明和好是神賜給人的恩典,一個事實。在羅馬書5:11中,用的就是這個名詞,在邏輯上也有被動之意,所以中譯仍然是「得與神和好」。這個用法也出現在羅馬書 11:15,哥林多後書5:18,19。

「和好」的第四種用法是動詞、主動語態,ἀποκαταλλάσσω,to reconcile completely;to reconcile back again;bring back a former state of harmony。首先出現在以弗所書 2:16 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借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ἀποκαταλλάξῃ,Tense: Aorist,Voice: Active,Mood: Subjunctive。這裡沒有用被動語態,因為主語本身是基督(以弗所書2:14,因他使我們和睦)。還有兩處分別在歌羅西書1:20、21,用法一樣,基督是主語。總而言之,神僕是牧師,不是教師。你只能順服神的和好,並以你與基督同死同活來進入這個和好。

3、王子與神僕

我們的學問、出身和情感都會使我們拒絕基督,或者,成為與神合作的狂人。對聖經真理沒有耐心,不服聖靈和真理,反將自己的理與神的理合併去好為人師。但我們在這裡看見,摩西的見證,這個最可能成為文化基督徒的人,無條件地順服了神的旨意。他為自己的仇敵禱告,而神怎樣說他就怎樣作。我說過,這是一個漸漸更新的過程,但是,我們看見摩西的確重生了。摩西是法老的王子,如今成了神的僕人。這很有代表性,我們在世界都是法老之子,至少,王子是我們的共同理想,這個理想塑造了我們的人格和命運。但是,今天我們歸入基督,面對著從王子及王子理想向神的僕人和上帝的兒女更新的巨大課題。其中攔阻之一,就是我們那一套,和聖經的真理混合,如同上帝的兒子與人的女兒苟合,生出怪胎來。所以最後我想指著摩西在這段經文裡表現出來的更新,作為我們的功課,首先是我的功課,也是你們的功課。

摩西至少有三個明顯的理由不順服因為他本有齊人之福。首先,摩西擁有身體方面的優勢。使徒行傳7:20-45幾乎描寫了摩西一生的遭遇;其中一段經文說,「20那時,摩西生下來,俊美非凡,在他父親家裡撫養了三個月。21他被丟棄的時候,法老的女兒拾了去,養為自己的兒子」。這身體上的恩賜足以讓人驕傲。其次,「22摩西學了埃及人一切的學問,說話行事,都有才能」。 摩西有著埃及一切的學問。這學問一方面是神的恩賜,但另一方面,必然成為我們與神合作的試探,成為「我認為應該如何」的資本,成為講道台炫耀的試探。文化基督徒就是把埃及的學問和基督的道理合起來的半吊子基督徒。想想看,一個有學問的人,當聽見耶和華這樣吩咐,一定會發表高論的。第三、摩西出身顯赫,「老子曾經是王子」。每個基督徒在世界裡都常常有著某種輝煌。希伯來書11:23-28,「23摩西生下來,他的父母見他是個俊美的孩子,就因著信把他藏了三個月,並不怕王命。24摩西因著信,長大了就不肯稱為法老女兒之子。25他寧可和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願暫時享受罪中之樂。26他看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財物更寶貴。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賞賜。27他因著信就離開埃及,不怕王怒。因為他恆心忍耐,如同看見那不能看見的主。28他因著信,就守逾越節,(守或作立)行灑血的禮,免得那滅長子的臨近以色列人」。我們的出身會成為我們的攔阻,特別是那些自以為當年如何如何的人。這些人在教會裡不僅更難順服神,而且,更難彼此順服。我在埃及越是功成名就,我們在教會更是常常跌倒並且跌到別人。原因很簡單,王子的信仰是驕傲,而驕傲為上帝所憎惡。

但是,摩西還有另外一個負面的理由不順服。那就是,以色列人一直苦害他。出埃及記2:11-14,「11後來,摩西長大,他出去到他弟兄那裡,看他們的重擔,見一個埃及人打希伯來人的一個弟兄。12他左右觀看,見沒有人,就把埃及人打死了,藏在沙土裡。13第二天他出去,見有兩個希伯來人爭鬥,就對那欺負人的說,你為什麼打你同族的人呢? 14那人說,誰立你作我們的首領和審判官呢?難道你要殺我,像殺那埃及人嗎?摩西便懼怕,說,這事必是被人知道了。15法老聽見這事,就想殺摩西,但摩西躲避法老,逃往米甸地居住」;使徒行傳7:39-40,「39我們的祖宗不肯聽從,反棄絕他,心裡歸向埃及,40對亞倫說,你且為我們造些神像,在我們前面引路。因為領我們出埃及地的那個摩西,我們不知道他遭了什麼事。」摩西傷痕纍纍,苦大仇深,更有理由棄絕以色列人。你們從開始(猶太人和埃及人都想殺他)到現在以色列人沒完沒了的抱怨,從胞兄胞姐到百姓,甚至想除掉他。受傷更容易造成不順服,造成與神合作的願望。我們因此能看見,就有人以為自己和耶穌一起為我們背負了十字架。

「與神和好」不是我的理與神的理搞一個拼盤,不是的,而是我的理在基督裡順服神的理,我的罪在基督裡不再被紀念。不是我與神和好,是神在基督裡與我主動和好。所以我遇到這些反饋,就是「我以為」,基本上就沉默了。「你以為」有什麼討論的價值呢。當上帝告訴摩西製造一個火蛇的時候,學了埃及一切學問的摩西,曾為王子的摩西,苦大仇深的摩西,比你我更有理由對這個荒誕的指示提出無數個「我以為」。讓你的以為見鬼去吧,我們只順服神。當然,我們需要靠著從神而來的耐心忍耐這些聲音,並為他們求神憐憫。但是,我們是在為主的道熱切著急,更願意帶領這些王子模樣的人去看看摩西,不要動不動就「我不贊成」、「我認為應該這樣」。不僅如此,那比摩西還大的基督,那位上帝的兒子,在世上的時候,還說「照你的意思,不要照我的意思」,而你的意思比祂還大嗎?但摩西絕不是靠自己順服的,祂看見了基督。摩西絕不是雷鋒。那套東西是騙人的,你不要信。他一望耶穌,就活了;萬物就成了糞土。各位,摩西這樣選擇絕對不是因為他「高尚」,他是「雷鋒」——而是因為他看見了上好的福分。一方面,他靠著主的真理越來越清楚世界是什麼,根本不值得你混跡其中;另一方面,他看見了上好的福分,完全值得他拋棄一切所有的,去求這至寶。所以不是我們自己能離開世界,而是因為我們一望見基督,就魂飛魄散,不顧一切了。沒有好處在祂以外。讓我們看耶穌,阿門!

任不寐,2012年3月18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