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德教會主日程序系列課程第一講:導論部分

感謝主,「三年神學院」已經到了最後的階段。這三年時間我為真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凌辱與埃及的財物;我為真理蒙受了上好的福分和更美的復活。我也知道,我當跑的路還沒有跑盡,我當行的路甚遠。所虧欠的最大的一筆債是,路德教會的崇拜神學尚未開始譯介。事實上,三年神學院的裝備功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聖道(The Catechism)。這是過去兩年多時間裡我不顧性命所侍奉的。我不僅將我自己和你們所有人視為初信者、甚至不信者,以便我們能完全捨棄經驗主義和機會主義淤積於內的假知識,以及其他教會灌輸和模擬出來的假信仰;這讓我們能全然謙卑在神面前,叫聖靈將真理一樣也不缺地充滿我們。我們這小群在主日證道中所見證的聖道至少有如下特點:首先,以釋經式證道取代主題式證道,以便讓我們不斷順服唯獨聖經的真理。這樣一種宣道模式必然在理性和情感上是扎心的,也包含著重生的能力。當然,聖經怎麼說我就怎樣傳,幾乎使我們成為教會公敵。其次、這個不折不扣唯獨聖經的宣道原則,其核心信息是基督中心論,兩約都是指向基督的;靠著這樣的堅持,我們拒絕將福音變成靈修神學和成功神學。再次、基督中心論基本上是以律法和福音這樣的二元結構來體現的,前者為說明基督為我的罪而死;後者是證道的歸指,就是唯獨恩典得救,靠恩典而活。兩者也是解決罪與義、背叛與和好的基本問題。最後,我們的證道模式,大多按four-pages的輪廓展開,目的是見證主的道是有能力的,有生命的,在我們當下的處境中,神與我們同在,繼續創造的工作。然而,我們只是做了一半的功課。教會危機不僅是話語權力危機,也是教會崇拜形式危機。

第二、聖禮(The Liturgy)。這部分不僅涉及教會和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問題或教會在世界裡的存在方式問題,更是神與我們同在的基本見證。然而恰恰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基督徒500多年來陷入身份危機,並不斷喪失以馬內利的見證。我們將從2012年10月14日開始,系統推介路德教會(LCMS)崇拜神學——諸位將發現,這裡所謂的路德崇拜神學,基本上就是失落和偏轉的初期教會或傳統教會的崇拜儀式。當今教會崇拜儀式的問題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失喪,基本採取無所謂的態度;加爾文主義率先垂范;另一方面是濫用,天主教和靈恩派代表兩種對立的瘋狂。我們今天的工作和使命很簡單,就是正本清源,回歸傳統。這個系列課程分為五課,五個主日講完,具體時間在每個主日證道之後。每一課的主題如下:第一課、導論:我們是誰——教會主日崇拜傳統回顧(10月14日);第二課:我們在哪——教會的時間和空間概念(10月21日,涉及教會年歷和教會傳統建築藝術等);第三課(10月28日)、第四課(11月4)和第五課(11月11日),解決「我們去哪」的問題;依次講授LSB(Lutheran Service Book)中的三部分崇拜程序:認信(預備)、聖道、聖禮。願主保守,我們教會將於2012年的聖誕主日崇拜中,使用這個崇拜儀式。順便說一句,「懸崖系列」所做的是「破」的工作(路加福音4:29);而我將這個系列課程稱為「山上系列」,在於「立」,在於呼告所有的弟兄姐妹,順服「山上的樣式」(出埃及記26:30,25:40;27:8;歷代志上28:11-12,19;詩篇144:12;以西結書43:11;馬太福音11:29;使徒行傳7:44;羅馬書6:4;希伯來書7:15,8:5),披戴基督的形象(馬太福音17:2)。

一、概念

今天是「路德教會主日程序系列課程」第一課,導論部分。導論部分涉及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歷史。但歸根結底,我們要解決人是什麼這個問題。馬克斯-捨勒(Max Scheler,1874-1928)有一句名言,人是祈禱的X。一方面,人與動物或其他存在的區別,就是人是祈禱者,或者更準確地是,人是崇拜上帝的人;另一方面,人在崇拜上帝中,被上帝創造為自身,解決X這個懸而未決的狀態。換言之,我們之所以為人,為上帝所創造的人,乃是因為我們按上帝的旨意在崇拜上帝。這正是從亞當到耶穌到啟示錄的聖徒,所啟示出來的基本真理。教會就是崇拜上帝的人的聚會,而路德教會崇拜神學,特別表現為主日崇拜儀式(還有daily office等其他儀式),就是要解決人是什麼這個根本問題。路德教會主日程序表現為四大基本特徵,這四個基本特徵涉及崇拜神學的基本概念。

1、Divine Service,上帝服侍。

路德教會用Divine Service(Gottesdienst)取代流行的Saints』 worship;主日崇拜是上帝服侍信徒,而不僅僅是信徒崇拜上帝。主日崇拜或教會崇拜,主要不是信徒聚集在一起向上帝獻上敬拜;而是上帝親自臨到我們,親自服侍我們,在這個主要方面的基礎之上,信徒對上帝的服侍進行必要的回應。這意味著,主日崇拜不是人的工作,而是神的工作。是神主動,人被動。這個區分是重要的,因為正是這樣一種神學,將基督教和其他宗教區別出來。Faanz Pieper說,世界上只有兩種宗教,第一種可稱為律法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the Law)——人靠自己的崇拜行為博取上帝的救恩;第二種是福音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the Gospel)——藉著基督、而非靠我們自己的善工領受上帝賜下的救恩。流行的教會崇拜觀念,將主日崇拜變成基督徒博取恩典的善工,而且人成為主日的主角;而這一點,正是耶穌所棄絕的(馬太福音15:9)。總之,主日崇拜是神對人的工作,不是人對神的工作。不僅如此,上帝在基督裡服侍人,才是基督教的基本道理。「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加福音22:27)。大的服侍小的,這是基督的道理。這個道理也間接駁掉了女牧者瘋潮:「男人是女人的頭」(哥林多前書11:3)。總之,主日崇拜首先是reception,然後才是responce。主日崇拜不是人與上帝交換的准商業行徑(qusi-commercial)。路德說,上帝給予,而不是領受(人不是給予,而是領受):「For the Lord not only instituded it(聖禮),but also prepares and gives it himself. And is Himself cook. Butler, food and drink.」(This Is My Body, 1527, AE35:142)。

2、Real Presence,真實臨在。

上帝在主日崇拜中真實地與我們同在,這是我們信仰中重要的「超驗」部分,天國在地上,祂的國降臨。主日崇拜絕對不是一種虛擬或比喻的以馬內利,僅僅是一種象徵性或寓意上的與主同在。Real Presence強調神真的住在我們中間,而形式主義的崇拜神學必然導致信徒輕視主日崇拜,或者,人在主日崇拜中任性而為(士師記21:25)。如果基督不是真實臨在我們中間,基督徒就比世界更可憐,主日聚會就是一場騙局或表演。舊約的相關經文一直告訴我們,上帝在祂指定的時間和地點,用祂確立的樣式,與選民同在。耶穌的名字是以馬內利,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請注意這四段經文。馬太福音18:20,「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上帝在基督徒奉基督的名聚會的地方,真實地存在。「好像在我們中間」,這種神學就是控告基督是說謊的。那麼耶穌在我們中間幹什麼呢?「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路加福音22:27)神在我們中間親自服侍我們。那麼,基督在我們中間怎樣服侍我們呢?馬太福音28:17-20,「17他們見了耶穌就拜他。然而還有人疑惑。18耶穌進前來,對他們說,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基督用教導和聖禮服侍我們。最後,我們靠什麼知道基督這樣在我們中間,並這樣服侍我們呢?靠聖靈的工作。約翰福音14:16-20,「16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或作訓慰師下同)叫他永遠與你們同在。17就是真理的聖靈,乃世人不能接受的。因為不見他,也不認識他。你們卻認識他。因他常與你們同在,也要在你們裡面。18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19還有不多的時候,世人不再看見我。你們卻看見我。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20到那日,你們就知道我在父裡面,你們在我裡面,我也在你們裡面」。當然,主完全的真實臨在是在新天新地。所以路德神學強調,Real Presence是「已經臨在,尚未完全」。

3、Word and Sacrament,聖道和聖禮。

上帝在聖道和聖禮中真實臨在,這就是LSB繼承傳統確立的主日程序的雙元結構。神的真實臨在不是虛無縹緲的,不是人的主觀想像和心理學的對象。事實上,馬太福音28:17-20已經宣告了神在話語(教訓)和聖禮(施洗)臨在。我們也可以返回出埃及記29:42-46,「42這要在耶和華面前,會幕門口,作你們世世代代常獻的燔祭。我要在那裡與你們相會,和你們說話。43我要在那裡與以色列人相會,會幕就要因我的榮耀成為聖。44我要使會幕和壇成聖,也要使亞倫和他的兒子成聖,給我供祭司的職分。45我要住在以色列人中間,作他們的神。46他們必知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是將他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為要住在他們中間。我是耶和華他們的神。」而新約聖經充滿了耶穌與門徒fellowship的敘事,一方面,主與門徒一同坐席,另一方面,主親自用話語教導門徒。最後的晚餐、以馬忤斯的晚餐以及加利利海邊的早餐,都是這種雙元餵養模式,話語與餅、酒。正是從這樣的啟示出發,從使徒時代到改革時代,教會主日崇拜一直是這樣的二元結構。基督在祂的話語中臨在,原因很簡單,基督就是道(約翰福音1:1)。正因為如此,道在我們中間,Our Lord speeks and we listen (LW,1982)。馬大式教會人說的太多了,因為其實質是不相信基督藉道住在我們中間。基督在聖禮中臨在,主要表現在聖餐禮中。這就是路德教會一直堅守的,耶穌說,「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耶穌怎樣說,我們就怎樣信。如果主日的餅和酒僅僅是耶穌身體和血的「代表」,這些「代表」就在宣告,「其實耶穌不在這裡」。誰在說謊,涇渭分明。與此相關,那些輕視甚至沒有聖禮生活的基督徒,根本就不是基督徒。

4、Common Service:公共崇拜。

基督徒與別人、與弟兄姐妹一起崇拜上帝——兩三個人以上的共同見證,使見證擁有合法性。一方面,主日崇拜有公開性,這出於見證的目的,在世人面前公開、有效地宣告我們的信仰。另一方面出於彼此相愛的命令——共同崇拜上帝是對彼此相愛命令最基本的順服,而使人藉著這份愛可以認識我們所信的神。正因為如此,路德教會的聖餐也稱為「Holy Commuinion」,因為聖餐不僅是個人與神交通,更是與弟兄一起與神團契。不能共同崇拜,缺乏主日生活,在聖餐上不能潔淨身心又彼此厭棄,任何彼此相愛的高調和行徑都可能是一種表演和自義。由於人的驕傲或罪性,公共崇拜是神賜給我們順服上帝、彼此順服的重要功課。自私和自義將得到醫治。而且,恰恰是藉著主日生活,基督徒稱為基督的精兵,稱為耶和華的軍隊,而不是一盤散沙,甚至彼此嫉妒、互相為仇。孤獨、軟弱和個人靈修的冒險就得到醫治。離開公共崇拜,教會的合一就是控告之術。恰恰是藉著公共崇拜,基督徒與其他社會群體分別出來。中國文化致命的缺陷是缺乏公共精神,脾氣不是修養問題,而是信仰問題;公德不是教育問題,而是崇拜問題。問題是,我們用什麼樣的「共同意志」作這個見證呢?「It is the one universal and permanent institution in a world of change」(Luther D. Reed,1959)。從橫向來說,普世教會應該擁有共同一致的公共崇拜;從縱向來說,初期教會怎樣崇拜,今天教會也應該怎樣崇拜——因為我們信的同一位神,同感一靈。這一點很重要。沒有什麼「時代精神」,「歷史進步」這種魔鬼的道理;彷彿「過去不開明,沒有女牧者,現在開明了,要有女牧者」,上帝永遠比你開明,而且一直一樣地開明。當然,縱橫兩個方向的統一,是在分清Liturgy,、Rite、和Ceremony之後強調的。路德神學就這樣取消了無所謂之爭(Adiaphora)。

二、歷史

到這裡我們很難過,求神加給我們力量。因為一方面我們看見完全相反的事實。今天大多教會的主日程序(Litugy)彼此完全不同或基本不同;而當代教會和歷史上的教會的主日程序更是大相逕庭又自以為是。另一方面,「妓女」控告我們這樣的堅守是侍奉宗派,破壞合一。事實上,「合一」有一個不容爭辯的「客觀標準」,就是今天的教會應該與歷史上的教會,特別是使徒和教父時代的教會合一;你們和摩西、耶穌、保羅、查斯丁和奧古斯丁不合一,我憑什麼要和你們合一呢?現在,我們需要返回過去的傳統,看看路德崇拜神學是不是忠於聖經的啟示與使徒的傳統;而過去幾百年的時間裡,教會失去了什麼,是怎樣失去的。最後,我們要思想教會當怎樣走復興之路,而我們這一小群聚集在這裡,包括通過互聯網越來越多認識我們傳遞的聲音而趕赴而來的人,我們應當承擔怎樣的使命。

1、失落的傳統

起初神創造天地,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亞當就是神服侍或恩賜的對象。創世記1-2章中,上帝用話語創造,有誡命賜下;同時,上帝供應亞當夫婦一切吃用。在時間上,上帝也設立了安息日;在空間上,有伊甸園和生命樹——啟示錄告訴我們生命樹在聖城耶路撒冷(啟示錄2:7;22:2,14)。亞伯因神所賜的信獻祭與神,求告耶和華的名(希伯來書11:4,創世記4:4;4:25-26),以諾與神同行(創世記5:24);上帝在方舟中與挪亞同在;挪亞大洪水後因信建壇獻祭;亞伯拉罕、以撒、雅各進入迦南,建壇獻祭神;摩西和以色列人按神的吩咐在曠野建帳幕與神相會;以色列人建聖殿,神與他們同在。大流散之後,神藉著公會、家庭牧養猶太人(逾越節和安息日)。最後神在基督裡牧養選民的所在,就是教會,直到世界末了。神設立所有這些聖所,均以聖道和聖禮與人同在。在從伊甸園到教會的漫長歷史中,只有兩處因基督道成肉身而引起的改變,這個改變是逐漸完成的。第一是崇拜空間的改變,因為基督以自己的身體為殿,崇拜中心就從耶路撒冷逐步轉到奉基督之名聚會的任何地方。第二是崇拜時間的改變,因基督成全了我們的安息日,從使徒時代開始,安息日崇拜就改為每週第一天或第八天進行(使徒行傳20:7;哥林多前書16:2)。這是初期教會的傳統,是在325年尼西亞大會之前就形成的傳統。二世紀初的The Didache和二世紀中葉的殉道者查斯丁(Justin Martyr)以及三世紀的Hippolytus等都言之鑿鑿地告訴我們這個事實,並解釋說,第一天或第八天既是上帝創造之日,也是基督復活之日(Just』s First Apology, LXV-LXVII)。早期教會文獻和考古挖掘也證實,從教父時代一直到宗教改革,教會主日崇拜都是圍繞聖道和聖禮進行的;這個二元結構一直是大公教會主日程序。查斯丁的辯護詞最早明顯an unbroke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service of the Holy Communion and the service of the Word。這在教會建築中也得到證明:經過洗禮(font),領受話語(Pulpit,Lectern),接受聖餐(Alter)。在這個過程中,上帝的real presence是常識。當然,這一切是基督自己設立的,祂教導,祂設立聖禮;並吩咐門徒這樣做(使徒行傳2:42,46;4:24;5:42;6:2-4,etc.)。

2、致命的顛覆

上帝創造歷史,又在歷史中工作。聖經清楚地啟示,神在歷史中與選民同在。正因為如此,任何完全否認教會傳統的人,不可能是基督的門徒;因為他們實際上否認聖靈在時間中同在,耶穌在教會中。這正是最後500年發生的悲劇。但是這個悲劇不是憑空產生的。這兩千年來,教會出現了兩場攪擾,第一場可稱之為瘋狂的濫用,這是指教皇體制;第二場則是致命的顛覆,就是宗教改革以來,越來越多的基督徒拋棄馬丁路德的中間立場,用完全揚棄天主教中必有的合理的傳統對教皇的濫用做出極端的反應。其主要特徵是輕視聖禮,這是教會在世界面前的自殺。教會歷史可以簡要如下:使徒-教父時期(50-312);舉國時期(312-600);教皇時期(600-1517);改革時期(1517-1580);人本時期(1580-1850);士師時代(1850-2012)——最後這段時期,也並行著復興的工作。這七個時期中第一個時期和第四個時期,都是最接近聖經啟示的。對使徒傳統的濫用和顛覆是這樣開始的。第一、教皇主義(papalism)。毋庸贅言羅馬的濫用。但如果說天主教的崇拜程序一無是處,絕對是魔鬼的謊言——天主教的崇拜程序中的一些基本架構,無疑包含著對她以前教會傳統的合理延續,比如,聖道和聖禮的二元結構,教會年歷等等。第二、理性主義(Rationalism)。路德改革之後從茨溫利、加爾文開始,基督徒奉行激進主義路線,與路德的中間立場決裂,開始了愈演愈烈的理性主義改革運動。這場理性運動在17-18世紀以啟蒙運動的名義,19世紀高等批判(Higher criticism)和時代精神(Zeitgeist)的形式,摧毀了聖經關於罪和義的啟示,特別狂妄地否認神在主日的真實臨在。第三、敬虔主義(Pietism)。在某種意義上,就是靈恩運動。將信仰和崇拜看為人的主體工作,並不斷追求個人主觀體驗,這種思潮最早起源於30年戰爭之後17世紀的廢墟中;在當代與各種形形色色的加爾文主義一起,和東方哲學一起,將啟示真理和真實臨在變成個人的存在主義行動。這種思潮以反對任何組織形式的個人主義靈修的名義,以反對任何外在形式的本質主義的禪學之思,將教會推進後現代主義的深淵。理性主義和敬虔主義聯合起來給「主流教會」貢獻了兩大痛病:第一、教會文革:平民主義帶領任何一位信徒起來對講道台指手畫腳,爭搶講道台,甚至驅逐牧者。第二、教外屬靈:無論怎樣表演屬靈高調者,對主日崇拜的輕視見證他們的說謊和無知。這三場敗壞也對應著蛇在伊甸園對亞當、魔鬼在曠野對耶穌的三場試探。

3、艱難的復興

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那惡者可以迷惑天下,但神在大城留下七千人,在新的世代留下這小群——耶穌在教會中,聖靈繼續工作。教會可以在一些時候因人的罪偏離正道,但神總是使用一些見證人,改革、保守、堅持、恢復。這是我們對宗教改革的基本判斷。路德的宗教改革絕對不是全面否定天主教的崇拜神學以及推翻一切傳統,更不是要創立一個新的宗教和宗派,而是拋棄其中明顯違背聖經的人的道理,返回1000年以前的使徒-教父傳統中去。但這個中間立場,這個屬靈的工作,在很多時代,不可能勝過激進主義,不可能勝過屬血氣的。但是基督的勝利乃是十字架的勝利,真理的道路就是十字架的道路。就在三場致命的敗壞之中,神使用一小群人繼續持守正道。現在我們來看恢復的工作。這個工作大約是從19世紀初開始的。路德教會1844年貢獻的The Agende fur Christleche Gemeinden是恢復傳統主日程序的里程碑式的努力。從1839年開始,路德宗的Saxons移民進入美國,標誌著路德教會在北美復興教會傳統的開始,1850年,路德教會第一間英文堂會(St. Peter』s Lutheran Church)在巴爾的摩成立。開始了主日程序從德語神學向英語神學的轉變。1889年,The Evangelical Lutheran Hymn-Book(ELHB)出版;1941年,The Lutheran Hymnal(TLH)出版,1982年,Lutheran Worship(LW)奠定了今天路德教會主日程序的基本框架。經過進一步的努力,在LW的基礎上,2004年,LCMS出版了我們今天正在使用的Lutheran Service Book(LSB,Prepared by the Commission on Worship of 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Concordia Publish House,2006)。這本書將是我們這個系列課程的主要教材。值得一提的是,從使徒時代開始,我們注意到崇拜神學在民族語言方面的流變: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法語與德語、英語——正如五旬節的神跡,神使用不同「方言」,傳揚一心、一體、一靈、一主、一信、一洗、一神(以弗所書4:3-6)。

4、我們的使命

感謝主,「英語」後面是漢語。2010年4月18日,LCMS第一家中國(mandarine)堂會成立。我們強調這個概念與任何炫耀和自負無關,我今天在這裡強調的是我們的使命與重擔。神賜給我們,是為了讓我們獻上。我們已經開始看見500年來魔鬼藉著Worship war對教會的節節勝利,也看見教會怎樣在形形色色否認那四個基本概念中壯烈自殺的。創立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特別是我們譯介給中國教會的不是路德神學本身,而是路德神學中對使徒=教父傳統的誓死忠心。我這樣絕非說路德神學中沒有自己的極端興致,因此求神在我們侍奉中加倍與我們同在,使我們一起的工作不僅完全按真理建造我們這小群人,也祝福更多神所預備的會眾。我們將盡快翻譯LSB中的Settong one部分,可以作為我們教會和越來越多向我提出幫助的教會和團契的主日程序。與此同時,除了LSB是必備教材以外,我在這裡推薦所有關心和有志於研究路德教會崇拜神學的弟兄姐妹與慕道朋友,購買和借閱以下「必修教材」:1)Luther D. Reed: The Lutheran Liturgy—A Study of the Common liturgy of the Lutheran churchin America,Philadelphia,Fortress,1947;2)Fred L. Preoht ed.: Lutheran Worship—History and Practice, Authorized by The Commission on Worship of the Lutheran Church—Missouri Synod,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3)Just, Arthur. Heaven on Earth: The Gifts of Christ in the Divine Service,St. Louis: Concordia Publishing House, 2008; Edward Foley: From Age to Age—How Christian Have Celebrated the Eucharist, Chicago: Liturgy Training Publications,1991。順便說一句,迄今為止,星星點點的改革宗版的「路德神學」譯介乏善可陳:皮毛和假貨一色,謊言與想像齊飛。總而言之,譯介LCMS的神學,特別是崇拜神學,幾乎是開創性的工作,要祈求神的特別的憐憫和預備,感動更多有各樣恩賜的弟兄姐妹與我們同工。無論如何,我們相信,凡出於神的,必能成全。因為是神親自管理和帶領一切的侍奉。「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撒羅尼迦前書5:23)。阿門。

任不寐,2012年10月1-10日,Fort Wayne;Montreal。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