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主,我們今天來到了service of the Word這部分,這幾乎也是主日崇拜的中心: 主日聖道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神借此將教堂與人間任何教室、學園區別出來。世俗小學的一切目標是人的話語,人的道理,人的發明、人的章程;而主日崇拜的學習目標是神的話語。藉著聖道,更藉著道成肉身,神與人同在,介入人的生命,帶領人返回伊甸,進入新天新地。需要注意的是,神總是藉著道與人之間的張力,甚至講道台與會眾席之間的衝突,藉著加拉太定律,帶領教會的成長;祝福真的信徒。但長期以來。會眾對這個張力,牧者對這個祝福都準備不足,因此為魔鬼敗壞教會留下地步。當然,我們不可能像激進主義改革走得那麼遠,一直以來讓聖道取代任何聖禮。一方面,我們要強調何為道,不僅事關怎樣證道,也事關怎樣聽道;另一方面,我們將系統介紹傳統教會在主日證道過程中使用的七首短歌。這七首讚美詩並非人所創製的,均來自於聖經。事實上,初代教會就是在這些歌聲中出生和長大的,只是到了近代和當代,「他們教會」已經徹底棄絕了這些傳統,那裡的會眾對此全然無知。在這方面,我們不僅要與傳統教會合一,還要藉著這個主日的學習,來領受其中的屬靈含義,以及上帝借此給眾教會的祝福。再強調一次,只有經過「認信」——承認自己在上帝面前是一個罪人,並相信耶穌為我死為我復活,而天父上帝在基督裡赦免了我一切的罪——之後,才可能領受聖道,即繼續聽信福音,住在道中。在聖道和聖禮兩部分中,setting one安排了14首短歌,其中聖道和聖禮各七首,我們今天先學習聖道部分的常規內容。不過在學習這些短詩之前,特別是對中國教會而言,重申Word這個基本概念是非常必要的。
《齊來敬拜》將這句話譯成「聖道供糧」,我擔心這樣會縮小Word的外延。因此,我們只是將之譯成「聖道」。中文的「道」,查看金文,是一個人徘徊在十字路口;他是我們每個人的狀況,遭遇困境,無所適從。或顯明瞭我們一直「骨肉分離道路中」;或表明,我們一直在路上,無論漂泊流散,還是朝聞道夕死可矣。英語的道,是word,來自希臘文λόγος,這個字的動詞是λέγω,I say。希臘哲學將之抽像為萬物的原因,因此,幾乎所有學科的專有名詞後面,有-logy這個後綴。希臘人用這個字表明事物的原因、規律和存在。有幾個希伯來字與之對應,如אָמַר,就是「(神)說」(創世記1:3)。但最重要的是דָּבָר,這個字在舊約中以「the word of the LORD」的形式出現了大約240多次,且絕大部分在先知書中,重點在於說明神在話語中的創造和啟示,以及事物背後的原因;並指向「道成肉身」。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這樣說,「道」顯明罪人的彷徨,結果是玄學;λόγος顯明人對真理的追問,結果是科學;而דָּבָר代表啟示真理,神主動將人要尋找的終極問題,顯示給人,結果是宗教。這也意味著,我們的Service of the Word,我們主日崇拜要解決人生的根本問題,領受屬天的智慧。
不過要理解道的意義,我們還是回到聖經本身。這裡只舉דָּבָר首次出現的三節經文。創世記11:1,「那時,天下人的口音(one language),言語(one word),都是一樣」。這個言語就是道——起初,人類講同樣的話語(殘留在「媽媽」、「爸爸」這樣的兒語中),也講一樣的道理。創世記12:17,「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這裡的「緣故」就是「道」,祂代表人類遭遇一切問題背後的神聖淵源。創世記15:1a,「這事以後,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事」與「(耶和華的)話」都是דָּבָר——上帝的道臨到亞伯拉罕,為將他從人的道中拯救出來。不過我們還是重點學習一下約翰福音1:1-14。
1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2這道太初與神同在。3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4生命在他裡頭。這生命就是人的光。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6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7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8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3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一)道就是神(1-2)。這一點將「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之「玄之又玄」的東方觀念廢棄了,確立了有神論、唯一神論,而神就在我們中間這樣的基督觀念。
(二)人道對立(3-13)。由於人犯罪,人與道處於「戰爭狀態」。這個道理,更藉著耶穌及其門徒的遭遇,也可以解決這個常見的偽問題:「你講的那麼深刻純正,為什麼那麼多的人恨你,為什麼那麼少的人聽你」。他們人類和他們的祖宗,待先知也是這樣的。我們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來看約翰福音1:1-14所見證的「道」;也是service of the Word中的Word。這是我們這個小教會要誓死忠心見證的;也是我從全職侍奉之初領受的使命。我們有多難,哪怕全世界都反對我,我是這個道的奴隸。
首先,道與理(3)。這是創造秩序的顛覆:人不承認自己是被造物,反以為神是人根據自己的需要創造的。這也表現為道與理的衝突:人以人生經驗和我的道理來論斷道;這理包括道理、心理、哲理、歪理等等。
其次、道與命(4),道是一切生命的本源和托舉者,審判者。受佛教影響,中國教會常以身性、理氣、靈命、精義之名,偏轉道的本體性與外在客觀性。但耶穌如此堅決:「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翰福音6:63)。耶穌一方面否定了唯物論,一方面否定了唯靈論。事實上,這兩種思潮是中國的精神偶像,只是今天變異為消費主義和民族主義兩條鎖鏈而已。
第三、道與德(5)。用人類的道德和不道德(這兩者其實一體兩面)拒排神的道。常見的就是用人的道德論斷福音,用「人道主義」否定聖經的啟示。如同性戀、婚外戀等等。
第四、道與信(6-8)。約翰為道作見證,見證人或傳道者的存在,取消了「悟道」的個人主義異教:「14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16只是人沒有都聽從福音。因為以賽亞說,主阿,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17可見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這就是service of the Word的理由。不聽道就有生命,就信得好,只是說謊而已。正如耶穌說的,「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約翰福音8:31b)。
第五、道與術(8-9)。這裡也排除了屬靈表演藝術家或天人合一的異教現象,因為「他不是那光,乃是要為光作見證」。不僅如此,約翰證道而死,他的殉道取消了一切對術的追逐,特別是一切以術壓道的偽智慧。神學院對術的偏重已經常為顯學,教會裡人云亦云。我的手段、博大精深、人情練達勝過你的沒有經驗和仗道直行。然而「牧會經驗」不是牧者捨道而求的,而且往往毫無用處。因為蛇比你狡猾,人心比萬物都詭詐。然而只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各國、各民各人各有心術,然而大道之行,一切都是糞土,都是救贖的對象。
第六、道與知(10-11)。中文說「知道」,但人從根本上「不知道」。蘇格拉底說,我們唯一知道的是我們不知道,然而這個唯一知道也是不知道。人因為無知而聽道成仇,「不接待」的結果就是將道邊緣在馬槽、驅逐在曠野,送上十字架。所以耶穌在十字架上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知道(εἴδω)」(路加福音23:34)。這地是先知的墳墓。
第七、道與情(12-13)。由於這樣的緣故,「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以弗所書2:8-9)。信仰不是人情,不是世故,更不是肉體放縱的借口。然而信仰最大的恩情,是我們被稱為「神的兒女」,領受聖靈,承受國度和產業。這是恩典與「血氣」、「情慾」和「人意」的區別。七種顛覆的本質,是以人為神的人本主義,企圖以人論斷人,勝過神、自以為神。
(三)道成肉身(14)。道在哪裡呢?證道不是講論人和人怎樣因信基督功成名就、家和萬事興,正如今天很多主日證道已經被人本主義全面篡奪那樣。信道包含屬世的祝福,然而道成了肉身,就住在我們中間,這使一切「馬大」的忙忙碌碌與避重就輕和反客為主,成為愚妄。證道必須以基督為中心,為基督作見證。表面上講聖經是不夠的,還要講聖經怎樣為基督作證。正如主耶穌自己說,「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約翰福音5:39)。因為基督是通往上帝和國度唯一的道路。「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二、Introit, Psalm, or Entrance Hymn:啟應詩篇
Introit,這是拉丁文,意思是進入。《齊來敬拜》將之譯成,「入壇詩」或「入壇詩篇」;因為這是會眾在牧者穿越會堂進入聖壇的過程中唱誦的。我們根據傳統的禮儀,將之譯為「啟應詩篇」。這個「進入」首先指王的進入。撒迦利亞9:9,「錫安的民哪,應當大大喜樂。耶路撒冷的民哪,應當歡呼。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他是公義的,並且施行拯救,謙謙和和地騎著驢,就是騎著驢的駒子」;馬太福音21:5,「要對錫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稱義和救贖開始。這個進入更表明神要進入我們這耶利哥城,進到我們心裡(詩篇24)。其次,這個進入也可以理解為會眾進到主的面前。詩篇是禱告的詩篇,會眾進入聖殿,以祈禱、敬拜、感謝、頌讚為祭(詩篇50:14,23;107:22;116:17;希伯來書13:15;詩篇29:2;95:6;哥林多前書14:25)。事實上我們教會已經使用啟應詩篇有一段時間了,現在我們只是把啟應詩篇回歸原來的位置。LSB第304有推薦給各個節期每日應用的詩篇(the Introit of the Day),可為參考;Altar Book有更為詳細的安排。一般來說,所選用的詩篇內容,應該是預告這個主日的福音信息。啟應詩篇結尾部分被稱為「The Gloria Patri」(榮耀歸於聖父聖子聖靈,從起初到今時直到永遠)。唱誦詩篇之時,會眾繼續保持從認信部分開始的站立姿態。
在古代社會,當君王進入城鄉之時,百姓呼告:Lord have mercy。Kyrie,全文是Kyrie Eleison來自希臘文,Κύριε, ἐλέησον,Lord, have mercy,主啊,憐憫我(們)。救主進來,祂會滿足我們一切的需用,特別是平安;不是我們配得,乃是因為祂的憐憫。我們靠祂的憐憫進到祂的面前並祈禱。Kyrie中譯求憐經等;《齊來敬拜》譯為「求主憐憫文」。東正教也稱為Ektenia(ἐκτένεια,diligence;恆切禱告)。在教會歷史中,Kyrie可以有各種唱法。這句禱文貫穿聖經,特別在福音書中,馬太福音15:22和路加福音17:13以及馬可福音10:47等。這裡的呼求者依次是外邦女子、一個外邦人(撒瑪利亞人)和九個猶太人、一個猶太人;12個人。LSB列出馬可福音10:47,整個故事可參考馬可福音10:46-52。我們需要注意三個問題。第一、那榮耀的王要進來,就是耶穌穿越耶利哥城之際,瞎子巴底買以這樣的禱告來到主的面前。我們需要回想舊約耶利哥城的故事,每個人就是一座耶利哥城。請回想摩西之死,兩個探子和城牆上的喇合,約旦河的石頭與吉甲的割禮,耶和華軍隊的元帥,耶利哥城門緊閉,以色列人七日繞城,耶利哥城焚燬與約書亞的誓言。第二、瞎子看見,不僅要應驗先知的預言,證明耶穌是基督;也要說明,自從始祖犯罪,人的眼睛明亮了,同時屬靈上進入盲目時期;一直到主來重見光明。第三、進入巴底買狀態,是聽道前的必要準備。一方面,我們承認自己是神面前的病人和瞎眼的,需要醫治和靠主進入光明;另一方面,神將藉著聖道醫治我們——彌賽亞在道中臨到我們醫治我們。你不需要遍訪名醫甚至到異教那裡求救。因此我們要遠離兩種極端:第一種是自義之人,並未覺得需要神的醫治;世事洞明;另一種是只求神藉著神跡奇事醫治,卻不依靠神的話語。值得一提的是,底買的兒子巴底買(υἱὸς Τιμαίου Βαρτιμαῖος),原出希伯來文בַּר טָמֵא),即「底買之子」;底買,טָמֵא,就是不潔之意(參考利未記5:2等)。Kyrie可以由執事引領(注意A取代P標識,A即Assisting minister,或deacon)。LSB之Setting one使用的Kyrie,包括三重禱告:為自己平安和救恩、為世界的和平和普世教會的興盛與人類的歸一、為本教會與本場崇拜。總而言之,Kyrie的祈求在於屬天的平安,在於與神和好。
根據詩篇28:7、以弗所書5:19、羅馬書15:11、哥林多後書1:3、以弗所書1:3、希伯來書13:15、彼得前書1:3等處的經文,我將Hymn of Praise譯為「頌歌」,歌頌讚美神的詩歌。LSB安排了兩首頌歌,可任選其一。而這兩首頌歌在Advent和Lent期間被略去;而在Advent期間可以使用Oh come, oh come, Emmanuel(LSB357);而在lent中使用The royal baners forward go(LSB455)。第一首是Gloria in Excelsis,Glory to God in the Highest(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出自路加福音2:14(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和約翰福音1:29(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這無疑是指向道成肉身的,而事實上,從東方教會開始,Gloria in Excelsis也常常用於聖誕之夜。Gloria in Excelsis也是對Kyrie Eleison的回應和解釋:主已經憐憫了我們;我們的平安從基督而來。神對我們最大的愛,是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藉著祂的代死和復活,使我們可以在基督裡被憐憫,與神和好。基督中心,就這樣進入主日程序。不僅如此,這首歌乃是天使和選民的合唱;主日敬拜是眾天使和眾聖徒的聯合敬拜。
第二首頌歌是This is the Feast(這是主的筵席),出自啟示錄5:12-13;19:5-9:「12大聲說,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能力,尊貴,榮耀,頌讚的。13我又聽見,在天上,地上,地底下,滄海裡,和天地間一切所有被造之物,都說,但願頌讚,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直到永永遠遠」;「5有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神的眾僕人哪,凡敬畏他的,無論大小,都要讚美我們的神。6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7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好了。8就蒙恩得穿光明潔白的細麻衣,這細麻衣就是聖徒所行的義。9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神真實的話。」Gloria in Excelsis的重點在於道成肉身,聖誕;This is the Feast強調基督的兩個工作,第一是被殺的羔羊,即十字架,耶穌殉道;第二是基督得勝,祂的復活和再來。我們靠著羔羊的勝利進入主的筵席,與主同在,從今時直到永遠。This is the Feast這首頌歌被看為是路德教會對主日程序的獨特貢獻。這個筵席的喻象使教會向全世界開放。以賽亞書25:6,「在這山上萬軍之耶和華,必為萬民用肥甘設擺筵席,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並澄清的陳酒,設擺筵席」;「2天國好比一個王,為他兒子擺設娶親的筵席。3就打發僕人去請那些被召的人來赴席」(馬太福音22:2-3a;另參啟示錄22:6,以賽亞書55:1;約翰福音6:35;詩篇23;馬太福音8:11)。這個筵席是逾越節的筵席,更是羔羊的婚姻。
五、Salutation and Collect of the Day:問安與同禱
最早的傳統,此時牧者(證道者和聖餐禮主持者)首次發言。Salutation,就是牧者和會眾彼此問安:The Lord be with you;and also with you。主的同在是宣講和領受福音的保證;也是重申我們關於real presence的信心。這樣的問候是神子民的傳統,可參考路得記2:4;路加福音1:28,帖撒羅尼迦後書3:16,腓利門書1:25,加拉太書6:18。神的教會需要牧眾之間彼此代禱,特別是因為,一場主日崇拜就是一場屬靈爭戰,而神的話語即將成為爭戰的中心。作為牧者,我越來越深知這樣的彼此代禱的重要性。我們要記得,任何一個人喪失代禱之心,都可能敗壞整場崇拜。證道是非常敏感的關鍵時刻,需要合一才能得勝。與此相關,會眾、特別是同工的缺席,常常引起家人的敏感和這場戰役受損;當然,領受扎心的祝福又能成為崇拜同工的人,必是從神生的。問安之後是Collect of the Day,我將之譯為「主日同禱」。Collect這個字來自法語教會,是牧者收拾會眾的心思意念於一體,集中起來獻給神。正因為如此,在我們教會,正是Collect取代了所謂「同聲禱告」的普遍混亂。Collect源於猶太會堂傳統berakah(בְּרָכָה,祝福,創世記27:12),常用於聚餐之前。牧者用Let us pray帶領禱告,每一次會眾以阿門回應。「主日同禱」在內容上形成了這樣的傳統,每次禱告由五部分構成:Address、Rational、Petition、Benefit、Termination。主日同禱的內容指向證道主題,預備講道和聽道;其目的在於預備心在聖道中與主相會。
Collect之後全體入座,讀經開始。神藉著道臨到我們,進入我們的心裡(Christ』s real presence in His Word)。LSB繼承了主日程序三組經文選讀的傳統,即舊約經文(Old Testament or First Reading)、書信經文(Epistle or Second Reading)和福音經文(Holy Gospel);具體使用可參考前面的Lectionaries。舊約經文和書信經文誦讀之後,讀經者和會眾之間有應答。注意A這個符號,意味著前兩部分讀經可以由執事完成。其中舊約經文之後,常常伴隨著唱誦指定詩篇或登階詞或上行之詩(Gragual),指在以色列人進入聖殿時所唱的十五首詩篇(詩篇120-134)。相應詩篇應該有對相關舊約經文註解之功。書信經文讀後,全體起立,唱Alleluia and Verse,《齊來敬拜》將之譯作「備福音詞」,我將之意譯為「哈利路亞與誦經」。LSB提供了兩種選擇,其一是根據教會年歷,唱誦指定的經節;其二是唱誦通用的經節(Common),出自約翰福音6:68。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而深刻的安排。讓我們回到約翰福音6:60-68,「60他的門徒中有好些人聽見了,就說,這話甚難,誰能聽呢?61耶穌心裡知道門徒為這話議論,就對他們說,這話是叫你們厭棄嗎?(厭棄原文作跌倒)62倘或你們看見人子升到他原來所在之處,怎麼樣呢?63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肉體是無益的。我對你們所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64只是你們中間有不信的人。耶穌從起頭就知道,誰不信他,誰要賣他。65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66從此他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67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68西門彼得回答說,主阿,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注意這裡「跌倒」一詞,可知一些人是如何濫用的。聽福音是要生氣的,原因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講了。舊約和書信已經讓我們不開心和反感了,而福音和證道將更為扎心。「他們教會」從來沒有和罕有這類反應,因為「他們教會」只是「他們的教會,不是基督的教會」。但就在老我拍案而起這一刻,我們來唱這段經文,帶領我們順服和預備受教之心。不過在lent期間,將唱誦約珥書2: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因為他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原因類似,聽福音是有人要撕裂衣服的;但神對罪的憤怒高於人對義的憤怒:而含怒超過日落的人將在審判之下。
最後是福音經文的宣讀。對於傳統教會來說,這是非常隆重和莊嚴的時刻。因此,福音經文只能由牧者宣讀,並進入會眾中間,以表明「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樣的靈意。在讀經前後,牧者和會眾有唱和呼應。開始部分,進一步確認,所讀信息來自聖經,而非任何人的作品。結束部分,宣告聖經是神的作品,基督是主,而聖靈帶領我們藉著聖經認識基督。在福音書宣讀過程中,會眾一直保持站立。一般來說,福音經文是證道經文。請注意,在我們教會,主日崇拜真正的唯獨聖經,根本沒有任何人在主日作個人見證的可能性。另外,執事讀經當認真準備。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聖經是viva vox Jesu(the living voice of Jesus)。神的話語是活著的,是帶著能力的:驅逐魔鬼、醫治疾病、使死人復活、勞苦重擔的得安息,飢渴慕義的得飽足,罪人得自由釋放。
福音經文之後,全體落座,唱主日讚美詩。主日讚美詩與主日證道的內容相聯繫,LSB有相關的安排可以查找。主日讚美詩是主日程序中最重要的讚美詩,其主要功能是解讀主日證道的信息;因此,主日讚美詩要密切配合主日證道。主日讚美詩的選擇主要考慮三個內容:the text;the melody;the context。
讀經證道,這是猶太傳統,更是主耶穌示範給我們的(路加福音4:16-39)。當然,這是一場「失敗的主日證道」:「16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17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19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20於是把書卷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21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22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23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裡。24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25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26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27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麻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28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29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30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
請注意這場證道的幾個特點。第一、顯示按傳統的安排誦讀相應的經文。第二、對經文進行相應的解讀。第三、不僅解釋經文的意義,而且應用到當下的語境中。第四、應用的主旨在於證明耶穌是基督(all Christian preaching ,ust be Christological and sacramental)。第五、同時針對每一個人,要求每個人認罪悔改歸信基督。第六、會眾從稀奇恩言轉向怒氣滿胸。第七、耶穌按此模式繼續傳道(路加福音4:31-44)。需要強調的是,路德改革在主日證道方面,修正了天主教的濫用和對主日證道的忽視。主日證道是主日程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主日證道不僅以福音經文為根據,而且要將會眾帶入神的話語,就是矚目基督,悔改信主。主日證道必須讓會眾感受到神的話語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也是針對我這個人的,為要把我歸向基督,而且此時此刻,這篇證道與我有關。與此同時,主日證道要將當下事件放在神的旨意之中,宣告上帝在場及其主權——這個世界的故事背後是祂的故事,中心是基督裡的救恩。主日證道最大的偏離是與基督無關,也與我的罪和重生無關。流行的主日證道是聖經成為心靈雞湯和孫子兵法。
耶穌在路加福音中的首場「布道會」出現在會堂,而在約翰福音中,經過「七天創造」之後。耶穌出現在聖殿,告訴我們教會是怎樣經歷潔淨之後才建造起來的,而首先清除的是瑪門這個偶像以及「神跡」這個迷信活動對神的家的敗壞。「13猶太人的逾越節近了,耶穌就上耶路撒冷去。14看見殿裡有賣牛羊鴿子的,並有兌換銀錢的人,坐在那裡。15耶穌就拿繩子作成鞭子,把牛羊都趕出殿去。倒出兌換銀錢之人的銀錢,推翻他們的桌子。16又對賣鴿子的說,把這些東西拿去。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17他的門徒就想起經上記著說,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18因此,猶太人問他說,你既作這些事,還顯什麼神跡給我們看呢?19耶穌回答說,你們拆毀這殿,我三日內要再建立起來。20猶太人便說,這殿是四十六年才造成的,你三日內就再建立起來嗎?21但耶穌這話,是以他的身體為殿。22所以到他從死裡復活以後,門徒就想起他說過這話,便信了聖經和耶穌所說的。23當耶穌在耶路撒冷過逾越節的時候,有許多人看見他所行的神跡,就信了他的名。24耶穌卻不將自己交託他們,因為他知道萬人。25也用不著誰見證人怎樣。因他知道人心裡所存的」(約翰福音2:13-25)。教會的主日證道會效仿基督,先潔淨聖殿,之後建造在基督的根基上;同時,以基督的死而復活這個福音中心,取代神跡中心。這必然使證道有「攻擊教會」的內容,因為教會起初如何,今天更是如何;而基督一直在眾教會中作更新或改革的工作。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思批評耶穌和祂的門徒到處惹事;但我們深知,什麼樣的人就對什麼樣的事敏感。貪財的人會對錢的事極度敏感,而且無限放大;但愛主的人,自然會「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其實不能接受這樣證道信息的人,他們的邏輯很簡單:這和你和我有什麼關係呢,教會本是你好我好他好大家好的地方,「我們教會好地方啊天山南北好市場……」假信徒不會愛神的國度並恨惡耶和華所恨惡的,也不會愛神所愛的,十字架和他們沒有關係。
在初代教會,經文誦讀甚至超過一個小時的時間;而今天,讀經時間不超過10分鐘;而初代教會的「主日證道」應該是1個小時的時間,甚至兩個小時。這是我們這間小小教會一直堅守的。每當我們這樣堅持的時候,會友這樣的調侃:你以為都是任不寐嗎?他們講不出來嘛。我們也可以這樣回答他們:你們標榜的蒙召和生命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主日證道可以引用相關的舊約經文和書信經文支持主日的福音信息。舊約預表基督,書信經文解釋基督。主日證道的基本原則是以經解經。主日證道一般應該由蒙召按立的牧者和傳道人進行。極為特別場合,講道者應該事先將講章交由牧者審查、通過。平信徒「輪流講道」在我們教會是嚴格禁止的。牧者在證道結束時可以使用腓立比書4:7作結束禱告:「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任何人,平信徒和慕道友,都可以前來聽道(the Word Service became known as the Liturgy of the Catechumens )。但是,只有那些認信、順服主的道,經過confirmation之後的信徒,才可以領聖餐。聽道也是一次分別為聖的工作,那些捂著耳朵怒氣滿胸和譏笑福音的人,將被關在筵席的門外。因此古代教會在聽道後的禱告也承擔著遣散不信者的功能(closed communion)。當然,主日證道之後必有人拂袖而去,我們可以視為「神聖遣散」。這是主和使徒們常常經歷給我們的。
「神聖遣散」之後,留下真信徒。在初代教會,留下的人互相「親嘴問安」。更重要的是,這些「余民」要一同起來,誦讀信經,來確認和宣告我們絕不動搖的基本信仰。聖靈藉著道跌倒本來沒有站起來的假信徒,或顯出不信者的不信;同時堅固信徒的信心,使相信的恩上加恩,力上加力。LSB安排了兩大信經,尼西亞信經(Nicene)和使徒信經(the Apostle)。前者主要用於聖餐主日和重要的節期,後者可以用於其他場合。聽道是為了堅固我們的基要信仰。不僅如此,信經在於回顧洗禮,也在於見證普世教會在基本真理上的合一。需要指出的是,這個合一首先是與聖經中使徒教會的合一以及初代教會的合一,然後,在此基礎之上,才是橫向的合一。我們信的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的神;我們的教會是彼得約翰雅各保羅的教會。
禱告是教會從神領受的改變世界的權柄,也是基督愛世人的見證。而出於信心的禱告,或義人的禱告是大有能力的(雅各書5:15-16)。正如主對教會所吩咐的:「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什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馬太福音18:19)。聽道之後增強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可以起來靠主為萬民禱告。不過教會禱告的宗旨並非在「成功神學」或「社會改革」、「社會福音」;而在祈禱萬人信主得救。這個真理可參考提摩太前書2:1-4,「1我勸你第一要為萬人懇求禱告,代求,祝謝。2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也該如此。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3這是好的,在神我們救主面前可蒙悅納。4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從初期教會開始,禱告是聚會的重要內容(使徒行傳2:42)。教會禱告可以在每節禱告之後,由帶領者和會眾之間用啟應方式結束:Lord have mercy;Hear our prayer等。路德教會要求牧者提前認真預備教會禱告;會眾有代禱事項的,應提前交付牧者。教會禱告可以由牧者指定的執事帶領。
十一、offering and Offertory:奉獻與奉獻歌
教會禱告之後,可以有彼此問安的活動:peace be with you,是為奉獻禮之前的預備。參考馬太福音5:22-24;「22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有古卷在凡字下添無緣無故地五字)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的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23所以你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24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以弗所書4:1-3也說,「1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3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之後全體落座,開始奉獻。奉獻期間可以有背景音樂或讚美詩。執事走到你面前,不是跟你討錢,而是服侍那些因信心甘心樂意奉獻的信徒。奉獻禮之後,會眾起立唱奉獻歌,出自詩篇116:12-13,17-19,「12我拿什麼報答耶和華向我所賜的一切厚恩。13我要舉起救恩的杯,稱揚耶和華的名」;「17我要以感謝為祭獻給你,又要求告耶和華的名。18我要在他眾民面前,在耶和華殿的院內,在耶路撒冷當中,向耶和華還我的願。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關於奉獻禮,需要強調兩個常識。第一、對奉獻禮和錢極為敏感的人不僅是不信的人(根本不理解奉獻禮的意義),也必是拜瑪門之人。你的心在哪裡,你就會在哪裡吹毛求疵。第二、執事走到你面前,不是跟你討錢;而是服侍那些因信心甘心樂意奉獻的信徒;並避免奉獻造成的秩序混亂。奉獻的目的在於脫離埃及的寄生和不法習性,更在於支持福音事工。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聖道是聖禮的預備——若不藉著聖道,人必然干犯主的身體。把聖道以及真理教導和審查放在聖禮(聖餐禮)之前,正是我們教會堅持的傳統。這樣的傳統乃是根據哥林多前書11:27-29的告誡,「27所以無論何人,不按理吃主的餅,喝主的杯,就是干犯主的身主的血了。28人應當自己省察,然後吃這餅,喝這杯。29因為人吃喝,若不分辨是主的身體,就是吃喝自己的罪了」。這裡依次強調了聖餐禮之前三方面的基本預備:按理(ἀναξίως,unworthily)、省察、分辨。這三個方面的功課,基本上都是「聖道」部分要完成的;三者之間邏輯嚴謹。若受洗者不能完成這類功課,是不可以領受聖餐的。正因為如此,傳統教會通過confirmation這個禮儀來確認進入主的餐桌之前人是否預備好了。一些在「他們教會」教導出來的人,很容易抱怨我們對聖餐禮的嚴格把關。這些抱怨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自以為對聖餐真理瞭解了,其實沒有。以第三項為例,多數教會明確教導:這不是主的身體,只是主的身體的代表。這樣的神學觀念是不可以領聖餐的。另一方面,出於驕傲和血氣的罪:我想幹什麼,你攔阻我就控告你。特別是自視甚高之人,更容易忘記哥林多前書11:27所說的「無論何人」。但即使你自以為何等熟悉聖經、何等在俺們那兒倍受抬舉,你也要經過confirmation的審查。正是這等人特別願意說,你們的聖餐禮跌倒我了,從此我不再來了。我本人剛到路德教會,半年之後才領聖餐;之前只是接受基要真理的教導;儘管我自以為自己已經「基要」過了。但謙卑順服下來,我有了三個明顯的感動。第一、這才是我要找的教會,因為他們如此重視主的聖餐。第二、這才是我要找的教會,因為他們如此關心我是否會犯罪干犯神。第三、這才是我找的教會,因為基要真理反覆學習,大有得著。另外一種司空見慣的控告是,你們教會的聖餐禮與多數教會不同,你們破壞了教會的合一。事實上「山上系列」正在重建教會的合一,不是我們與你們合一,而是我們與他們合一——他們就是初代教會,特別是初代教會完全符合聖經真理的傳統。實際情況是,今天很多教會以血氣、情慾、人意進行橫向合一,早就合一地破壞了這個縱向合一——但沒有縱向根據的合一一定是假合一,這正是「山上系列」改革的對象。願聖靈修復的功課大大興起,「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哥林多後書10:5)。阿門!
任不寐,2012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