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神,我們來到了「山上系列」最後一課,聖禮部分。聖餐禮是教會從宗教改革以來矯枉過正的問題之一。一方面,聖餐禮從天主教的鋪張和濫用出發,走向了可有可無(以「代表」和「紀念」的名義)的另外一個極端;另一方面,圍繞聖餐禮我們看見異教的誤讀和教內的紛爭與破裂。由於這兩方面的原因,如今聖禮已經漸漸從基督徒聚會中衰落、淡出;布道會、靈修會、福音大會、特會、禱告會、培靈會、神學討論會、神學院等等前所未有的異教形式,正在取代主藉著聖經設立的教會模式。這絕非危言聳聽或小題大作,這是我們面對的基本事實: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之後,散居波斯。很多基督徒可能熟悉大衛鮑森布道會、唐崇榮布道會、遠志明布道會、保羅華許特會、奧斯汀布道會、生命季刊福音大會……但你絕對看不見聖禮和對聖禮的尊重,反而常常有嘲笑的聲音。在電子屏幕時代,這種狀況愈演愈烈。而且我們今天還要正視另外一個事實:輕賤聖禮與教會在西方的敗落和在東方的混亂是一體兩面,互為因果的。魔鬼正是利用教會輕視聖禮這種自殺行徑,派遣世俗化大軍砸爛聖殿,蠶食教會,使教會成為巴比倫的掠物之後,散居波斯通國。與此同時,持守聖禮的傳統教會形單影隻,倍受嘲笑和攻擊。而整個這場背叛,茨溫利、加爾文和後來在此基礎之上氾濫而出的衛斯理敬虔主義或靈恩運動,以及當代芬尼開始的布道大會模式,是一系列的標誌性的事件。這場拆毀聖殿的運動的實質是:「在西底家眼前殺了他的眾子,並且剜了西底家的眼睛,用銅鏈鎖著他,帶到巴比倫去」(列王紀下25:7)。而取代耶和華聖殿中一切器皿的,是書珊城的御園裡的筵席:「有白色,綠色,藍色的帳子,用細麻繩,紫色繩從銀環內繫在白玉石柱上。有金銀的床榻擺在紅,白,黃,黑玉石鋪的石地上」(以斯帖記1:6)。這就是LCMS等傳統教會的基本處境:如以斯帖站在亞哈隨魯和哈曼面前。那麼,LCMS聖餐禮的聖經根據是什麼,初代教會因此形成的基本傳統是什麼,而如今,教會失去了什麼,我們應該怎樣返回聖經,並與歷代聖徒合一?這是我們這個主日要解決的一些基本問題。同時,我們也將學習傳統教會在聖禮部分唱誦的七首短歌。請聽箴言書9:1-6,「1智慧建造房屋,鑿成七根柱子,2宰殺牲畜,調和旨酒,設擺筵席。3打發使女出去,自己在城中至高處呼叫,4說,誰是愚蒙人,可以轉到這裡來。又對那無知的人說,5你們來,吃我的餅,喝我調和的酒。6你們愚蒙人,要捨棄愚蒙,就得存活。並要走光明的道」。阿門。
我們先認識一下這個字,Sacrament,意思就是「聖禮」。LSB這裡用它專指聖餐禮,通用的名詞還有:The Eucharist,Holy Communion, the Lord\』s Supper。Sacrament這個名詞大約在3世紀進入教會,來自拉丁文sacramentum,是sacer (holy)加上名詞後綴mentum;基本含義是,神所設立並使之聖化的儀式,也吸收了希臘字「神秘儀式」(μυστήριον)的含義。藉著這個字我們首先要明白,聖禮乃是超理性的神跡奇事,這已經提前帶領我們遠離加爾文主義的理性神學。聖禮是一種「屬靈的事實」,來自上帝的智慧和能力(a spiritual potency)。正是由於神的設立和介入,即由於聖道的臨在,外在物質和形式(洗禮中的水、聖餐中的餅和酒)成為施恩之具。St. Augustine將 sacrament 定義為:the visible form of an invisible grace;或者,a sign of a sacred thing。馬丁路德的小要理問答也這樣教導:Q. How can physical eating and drinking dosuch great things?A. Of course, eating and drinking do not do these things. These words,written here, do them: 「given for you\』\』 and 「shed for you to forgive sins.\』\』These words, along with physical eating and drinking are the importantpart of the sacrament. Anyone who believes these words has what they sayand what they record, namely, the forgiveness of sins。因此,我們在這裡首先提醒諸位,放下你的理性,順服神的話語。
Preface,這是「序言」這個詞的出處。牧眾之間的這些代禱是使徒時代就開始了,這是一個非常古老而又根植於聖經和教父時代的傳統(提摩太后書4:22)。聖餐一般應該由牧者帶領。「主與你同在」,這句問候在聖道開始的時候出現過,那時候提醒主藉著道與我們同在;現在則提醒這是主的筵席開始了,主藉著聖禮與我們同在。這意味著,主的晚餐不同於任何一場聚餐。主是主,我們是客。祂親自宴請和招待我們。路加福音22:27,「是誰為大?是坐席的呢?是服事人的呢?不是坐席的大嗎?然而我在你們中間,如同服事人的」。接下來的一句話是,「當求上面的事」。出自歌羅西書3:1,「所以你們若真與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在上面的事。那裡有基督坐在神的右邊」。這不僅讓我們矚目看神,更是吩咐我們放棄人間的道理、邏輯和理性來論斷聖餐,完全順服神的道理和主的恩典——學馬利亞而不是馬大,求那上好的福分(路加福音10:42)。因此,帶著領受和感恩的心,我們才可能「正確地」進入主的餐桌。這也告訴我們,分領聖餐的理由。最後一句是「讓我們感謝主我們的神」,出於詩篇136: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因他本為善。他的慈愛永遠長存」。神已經在我們中間,將上好的福分賜給我們,我們唯一應有的回應就是將感謝讚美歸給祂。
隨著教會年歷的發展和完善,The proper preface出現了,「聖餐前序禱文」,就是牧眾要根據不同節期獻上不同的感恩禱告。LSB的「聖壇用書」列有相應的內容,可供選用。有一段時間裡,The proper preface搞得有些複雜,路德改革使之簡化;不過公平地說,這項改革從教皇格裡高利(590-640)開始的。我們從LSB看見的這段英文大致可這樣翻譯:「這是美善、合理和有益的……永遠讚美神說:」接下來就是合唱Sanctus。中間的部分根據節期不同,簡述和讚美耶穌相應的生平和話語。路德教會在聖餐禮中,常常是藉著這段禱告,將每個人當下的情形與耶穌的生命和晚餐聯繫起來。其中都強調「隨時隨地」(we should at all time and in all places)和「天使同在」(with angels and archangels and with all the company of heaven)這些信息。前者也強調基督徒聚會應該常常分領聖餐;後者讓我們知道主餐桌上所有的客人。這有些類似這種祝福:你在某種患難或喜樂中,耶穌請你吃飯,提供安慰、幫助,或堅固你的喜樂,使軟弱的剛強;有力的力上加力;而且這是一場天地之間的盛宴,亞伯拉罕等聖徒都在那裡,分享你的重擔和喜樂。你並非在世上孤單一人,基督徒活在地上,如同活在天上。聖餐序禱也是宣告「與會人員」:主的同在,進入我們的處境,而且我們與天使天軍聖徒同在(inaugurated eschatology)。
Sanctus是拉丁文,意思就是Holy;這首聖歌可以中譯為「三聖頌」。歌詞第一部分出自以賽亞書6:3,「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參考但以理書7:10和啟示錄4:8)。這是罪人在神面前的經典姿態。「5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6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7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以賽亞書6:5-7)。一方面, 我們讚美主的聖潔,而沒有一個罪人能在神面前站立得住,因為我們都是不潔的人。請注意,罪人的罪集中表現在嘴上,人藉著吃與說墮落犯罪;正因為如此,神的兒子成為我們的話語(聖道);成為我們的食物(聖道)。另一方面,我們來到主的面前最大的福分是被赦罪,嘴得以滿足和潔淨,與主和好。這正是聖餐的基本真理。這首歌的第二部分是馬太福音21:9,「行後隨的眾人,喊著說,和散那歸於大衛的子孫,(和散那原有求救的意思,在此乃稱頌的話)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高高在上和散那」。不過馬太福音21:9引自詩篇118:25-26,「耶和華阿,求你拯救。耶和華阿,求你使我們亨通。奉耶和華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我們從耶和華的殿中,為你們祝福(the Benedictus)」。這裡的真理是,我們被赦罪,乃是因為神愛世人,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叫一切信他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耶穌進入聖所,將自己獻上,成為我們的贖罪祭(希伯來書9:11-12)。而若不藉著基督,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
另外請注意,以賽亞書6:3是天使合唱,馬太福音21:9是會眾合唱;因此,這首聖歌是天地大合唱,歌唱耶穌基督接納我們進入父神的聖殿,帶領我們回家,返回樂園。這時「天開了」,一切奧秘向我們打開,伊甸園的大門向我們敞開。「聖哉」也說明,我們如今進入了聖殿的「至聖所」(the holy of holies),聖潔、莊重、肅穆是必須的。正因為如此,初代教會在領取聖餐前的自我省察也包括自潔和禁食等預備活動。然後是矚目看基督,祂是聖餐的中心,祂真實的臨在。Sanctus與Kyrie對應,王進來了,為我們獻上祂自己的生命。Sanctus可以追溯到耶穌時代。在聖殿和會堂裡面,猶太人常常唱誦類似的聖歌。很有可能,耶穌自己也唱誦過這首歌。二世紀的時候,聖禮中唱Sanctus已經很普遍(Clement of Rome和Origen等可以為證)。去記住這個評價:「(The Sanctus) has been called 『the most ancient , the most ce;ebrated, and the most universal of Christian hymns』」(Lether Reed,1947)。Sanctus可以有不同的唱法(LSB960,961,507)。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宗等教派否認聖禮中的real presence,因此,徹底拋棄了Sanctus。這是散居波斯的開始。
傳統教會在領聖餐前有感恩禱告。這裡的禱告首先強調上帝是天地的主,是創造主,這裡的重點是神的創造。然後讚美祂的憐憫和愛,祂的救贖。創造我們,一定來救贖我們。神的救贖集中在基督的道成肉身和十字架。同時,禱告強調聖餐的意義是紀念耶穌的死,堅固我們的重生;而這聖餐是普世和永遠的筵席的一部分。感恩禱告是為所有聖餐領取者禱告,進一步重申基本真理,預備心靈。感恩禱告引出Lord』sPrayer,主禱文。主禱文引自馬太福音6:9-13,「9……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10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11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12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13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或作脫離惡者)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有古卷無因為至阿們等字)」。主禱文有七項求告。第一是明確禱告的對象是天父上帝,預備投靠、敬愛和順服的心。第二、第三、第四項禱告,分別對應神的名(祂是誰)、國度(天國)和旨意(道)。第五、第六、第七禱告依次涉及人與食物(生存)、人際關係(罪)和人鬼關係(死亡)。我們來到神的面前,將一切交託。不僅如此,耶穌設立聖餐,也是對主禱文的進一步具體化或回應:神的同在、人的滿足,歸向天父。
根據天父的救贖大計,也回應我們的禱告,耶穌將自己獻給我們。現在進入正式聖餐程序,這是耶穌自己為普世教會設立的:the Word of Institution,也可以稱為The words of consecration。聖餐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神跡,是神話語的創造。LSB主日程序的聖餐設立經文,是綜合馬太福音26:26-28、馬可福音14:22-24、路加福音22 :19-20和哥林多前書11:23-25四方面信息而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被賣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使罪得赦。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我們今天要重點學習這些經文。
願經文剷除了一切對聖餐的無知與輕薄,使人都順服基督。為什麼要領聖餐?因為這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自己設立的。借此我們要解決兩個似是而非的問題。
第一、形式主義
我們首先必須回應「形式主義」這種攻擊。這場矯枉過正的假道理,來自佛教的心性之學(馬克思的本質主義主義)和人的任性;最初的起源就是蛇這句話:神豈是真說。毋庸置疑,聖禮首先是一種「外在形式」;但聖禮和所有外在形式相區別的是,神設立這種外在形式,並使用這種形式與選民同在。所以「山上的樣式」很重要,神設立的形式很重要——神藉著祂所設立的形式謙卑自己,與罪人同在,以便能讓罪人藉著淺顯的形式認識神、歸向神。道成肉身,十字架,這就是形式,基督以「人形」或人的形式進入我們的歷史,使有眼能看,使有耳能聽。所以只有異教才會誘惑基督徒,放棄形式,回到內心。然而聖經明明告訴我們,人的內心沒有良善,沒有真理,沒有國度;反滿了罪惡和詭詐。魔鬼、世界和肉體聯合起來阻擋耶和華和祂的被膏者,要勝過基督的教會,經常的手段就是消滅教會的形式、特別是聖禮;而教會自願放棄形式,就是自殺。在某種意義上,形式就是本質,沒有形式就沒有本質,消滅形式就消滅了本質。怎樣進行種族滅絕呢?消滅其語言、服飾、節期、禮儀和聚會地點。日本人在中國,中國人在**、德國人在波蘭……執行哈曼一樣的政策。魔鬼如此對付教會,就是讓教會在世界失去自己的語言、服飾、節期、禮儀和聚會地點。消滅教會的形式就消滅了教會。這不是一個新問題。「哈曼對亞哈隨魯王說,有一種民,散居在王國各省的民中,他們的律例與萬民的律例不同,也不守王的律例,所以容留他們與王無益。王若以為美,請下旨意滅絕他們。我就捐一萬他連得銀子交給掌管國帑的人,納入王的府庫」(以斯帖記3:8-9)。猶太人的仇敵就是要從剷除猶太人的宗教形式入手,消滅猶太人,進而根除彌賽亞降生的可能性。教會至於今日敗象,原因大致如此。願我們今天記住以斯帖記4:13-14,「13末底改托人回覆以斯帖說,你莫想在王宮裡強過一切猶大人,得免這禍。14此時你若閉口不言,猶大人必從別處得解脫,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至滅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為現今的機會嗎?」亞伯拉罕、約瑟、摩西、以斯帖、但以理在異邦如何,我們也當如何。這是主的話語:「32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33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 馬太福音10)。讓我們遠離「術」和「迎合」。 如果基督徒對自己的信仰和教會的形式都不自信;特別是在外邦人面前動輒就要「考慮他們的反感」;我們就已經輸了。
第二、神的愚拙
正像馬丁路德在小要理問答中回應的,人們自以為聰明地反駁說:水、餅和酒怎麼做這樣的大事呢?路德的回答說,這是神說的。哥林多前書1:19-22,「19 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 20 智慧人在哪裡?文士在哪裡?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裡?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 21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首先,上帝以婦孺皆知的「過家家」的方式,將真理啟示給每一個人。其次,這裡面有深刻的道理,乃是因為人皆以口犯罪。餅與酒代表食物、錢財、物慾、利益等一切偶像,這是一切罪的根源。亞當夏娃因吃將人類陷入罪中,以色列人因吃被嚴懲,撒旦用麵包在曠野試探耶穌。吃而犯罪最極端的表現是吃人,這在世界表現為道德控告,在教會表現為生命神學。吃人的方式常常是通過樹立和編造一個偶像來壓死人;道德文章就是,弄個假人(神化與妖化,神人與妖人)來吃人。以口犯罪和彼此相咬相吞使人類陷入絕境。正因為如此,耶穌降生在食槽,降生在以飼料為上帝的罪人中間;然後宣稱他就是生命的糧,是天上降下的糧,吃了讓人不渴、不餓、不死;使人心得到永恆的飽足(約翰福音4:14;6:26-59)。一方面,耶穌拆毀了食物偶像,將道放在食物之上(馬太福音4:4,哥林多前書10:20-24),不是食物,而是基督才是「我們的主」;另一方面,祂推翻了吃人的筵席,使自己成為被吃的對象。而更重要的是,耶穌的身體和血成為罪人重生、成聖的施恩之具。這是聖經前後一貫的真理。聖經從始至終稱神的筵席為婚宴。創世記1-2章是亞當和夏娃的婚宴,啟示錄21-22章是羔羊和新娘的婚宴;上帝在曠野裡為以色列人擺設筵席,詩人說,神在我的敵人面前為我擺設筵席。四福音書充滿了耶穌在筵席中與門徒和眾人相聚,教導(聖道)與掰餅(聖禮);更重要的是,符類福音書從不同角度記載了「最後的晚餐」,而復活的主藉著保羅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將聖餐禮賜給整個教會。約翰福音中耶穌第一個神跡行在迦拿的婚宴,耶穌最後一個神跡是提比哩亞海邊的早餐……這就是神的恩典,這就是神的智慧了。
主的晚餐讓我們回想舊約中的出埃及記。出埃及記12:42,「這夜是耶和華的夜,因耶和華領他們出了埃及地,所以當向耶和華謹守,是以色列眾人世世代代該謹守的」。耶穌就是逾越節的羔羊;餅與酒對應羔羊的身體和血。出埃及記12:1-14,「1耶和華在埃及地曉諭摩西,亞倫說,2你們要以本月為正月,為一年之首。3你們吩咐以色列全會眾說,本月初十日,各人要按著父家取羊羔,一家一隻。4若是一家的人太少,吃不了一隻羊羔,本人就要和他隔壁的鄰舍共取一隻。你們預備羊羔,要按著人數和飯量計算。5要無殘疾,一歲的公羊羔,你們或從綿羊裡取,或從山羊裡取,都可以。6要留到本月十四日,在黃昏的時候,以色列全會眾把羊羔宰了。7各家要取點血,塗在吃羊羔的房屋左右的門框上和門楣上。8當夜要吃羊羔的肉,用火烤了,與無酵餅和苦菜同吃。9不可吃生的,斷不可吃水煮的,要帶著頭,腿,五臟,用火烤了吃。10不可剩下一點留到早晨,若留到早晨,要用火燒了。11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12因為那夜我要巡行埃及地,把埃及地一切頭生的,無論是人是牲畜,都擊殺了,又要敗壞埃及一切的神。我是耶和華。13這血要在你們所住的房屋上作記號,我一見這血,就越過你們去。我擊殺埃及地頭生的時候,災殃必不臨到你們身上滅你們。14你們要記念這日,守為耶和華的節,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這是主「被賣的那一夜」,我們矚目被騙被出賣的主,面對殺害的樣式。παραδίδωμι(Tense: Imperfec;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to give into the hands),成為俎上之肉並揭竿而起,是生命的基本境遇和基本反應。你至今常常被人欺騙和傷害,那深入骨髓的痛苦如今可以釋放了;一切殘忍和報復,主耶穌都為你勝過了;而此時此刻,耶穌為你,也為出賣你的人,同時為你的出賣等所有的罪,擺上了。耶穌用自己的身體設立聖餐,讓一切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這夜是一天的開始,有晚上,有早上。這一夜翻轉了月黑風高殺人夜的歷史,又賜給子民能力,不在別人的罪中有份,反將自己交託給審判的主,又將主的救恩與愛見證給世人。
拿起餅來,耶穌是主人,主動為我們捨命,在聖餐中侍奉我們。餅在聖經中與糧同義;這裡的餅應該是無酵餅,有催逼快速離開之意(哥林多前書5:7-8)。祝謝:having blessed God. εὐχαριστέω,to be grateful, feel thankful;give thanks。感謝天父上帝,一切糧是從神而來的。掰開:破碎自己身體,使人回想逾越節的羔羊(出埃及記12:3-14;約翰福音19:36)。遞給門徒。一方面,未受洗未明白真理的,不能領聖餐。另一方面,眾人一主、一洗、一信,因為「一體」。12個門徒代表我們每個人被邀請進入「最後的晚餐」。同領聖餐的人當彼此接納,彼此相愛。正如哥林多前書10中所說的,「16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嗎?我們所掰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嗎?17我們雖多,仍是一個餅,一個身體。因為我們都是分受這一個餅。……31所以你們或吃或喝,無論作什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哥林多前書12:12-13也說,「12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13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神說,在神的話語中創造天地和新人,也在話語中設立聖餐,從無到有。神說有就有。神說我信,這就是我們聖餐神學的簡單邏輯。按改革宗的小聰明,若耶穌說「我是羊的門」這個「門」是比喻,那麼,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水變成酒,甚至十字架,都是比喻了。是不是比喻耶穌會告訴我們,何況還有語境為證。當復活的主再一次向保羅顯現,包括向眾教會說「分辨是主的身體」的時候,我們再沒有任何理由狂妄地說,「這是耶穌身體的代表」;而初代教會從來沒有「代表說」,因此,這只是人意的發明。餅怎麼就成了身體,酒怎麼就成了血;這個問題和地上發生青草,事就成了,是一個道理。因此路德教會這樣說:「Let Christ himself be responsible for them」。加爾文同學則相反,「讓我來負責告訴你們,這是不可能的」。《基督教要義》最臭名昭著的這段「系統神學」,中譯的時候被故意省略掉了。天主教的濫用和基督教的分裂,這些大悲劇歸根結底是這樣的邏輯:神豈是真說。正是形形色色的「代表說」,要為聖禮不斷淡出教會負責;就這樣,主日程序從聖道和聖禮並重的divine service,變成了今天的「名牧布道會」或pastoral show;實際上,無論你承認與否,布道會在「聲譽」上取代了了主日程序。而很多教會會捨棄主日程序不計代價地奔赴pastoral show,好像今天耶穌單單在名人所站立的地方。所謂「特會」只是忘記了,每個主日程序就是基督耶穌自己的特會。你若再特,就出於魔鬼,將主日變成世界的慶典。就這樣,service of the sacrament變成了service of the VIP。加上對形式主義的冷嘲,我們就看見西方教會衰敗的秘密了。如果說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是我們的信仰中心,而耶穌自己又明明吩咐眾教會在聚會的時候以聖餐禮的方式紀念他的死(基督並祂釘十字架);那麼請簡單想一想,這些完全捨棄聖禮的布道特會和福音大會在幹什麼呢?!值得一提的是,LCMS所有的聚會,討論會、年會等等,都要安排主日程序,特別是聖禮程序。
5、你們拿著吃,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飯後,也照樣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是為你們流出來的,使罪得赦。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你們拿著吃:take and eat。λαμβάνω,約翰福音20: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合一。This my body!這是我的身體。還是那句話,神說,我信。「為你們捨的」,進一步強調「我的身體」。身體拋開,指十字架上的代贖。然後是血,用來潔淨我們的罪,也將我們帶入新約,成為國民和祭司(啟示錄1:5-6)。關於立約的血,可參考出埃及記24:8,「摩西將血灑在百姓身上,說,你看,這是立約的血,是耶和華按這一切話與你們立約的憑據」;撒迦利亞書9:11。「錫安哪,我因與你立約的血,將你中間被擄而囚的人,從無水的坑中釋放出來」;耶利米書31:31,「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從此你是聖約中的子民或新人。你是在基督的寶血中出生的,如同夏娃出於亞當的肋骨。利未記26:12,「我要在你們中間行走,我要作你們的神,你們要作我的子民」。重新進入聖約的罪人,是被赦罪的人。赦罪是新約的主題。
牧者接下來宣告哥林多前書11:26,「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然後會眾用啟示錄22:20回應。「主耶穌阿,我願你來」。這裡有一個概念需要強調,就是改革宗等理性主義在「紀念」一詞上大做文章,用以說明,既然是紀念,就意味著是回憶過去發生的歷史事件,而不是現實發生和未來發生的事件。這種解釋不僅缺乏聖經根據,也與這裡的語境不能相洽。舊約常說「紀(記)念耶和華」、紀念耶和華的名、紀念神的聖約(出埃及記3:15,30:16,利未記24:7,尼希米記2:20,創世記8:1,出埃及記20:8,申命記8:18 ,尼希米記4:14,耶利米書51:50,何西阿書12:4,撒迦利亞10:9……)顯然,耶和華、耶和華的名、耶和華的約,不可能僅僅是歷史事件,而是昔在今在今後永在的「現實」。因此,紀念更指人們憑借某種表現,在聖靈感動下認識和進入神的啟示。路加福音和哥林多書信中提到的紀念,用的是希臘文ἀνάμνησις,而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另外只出現在希伯來書10:3,「但這些祭物是叫人每年想起罪來」。「想起罪來」,不是想起過去某段時間的某件事,而是進入這種意識,一直存在於我們身上的罪。不僅如此,當會眾呼應,「主耶穌阿,我願你來」,也表明,耶穌昔在今在以後永在。這就是「主已同在但尚未完全」這個真理的啟示。而我們不僅紀念他過去與我們同在,現在與我們同在,也紀念(!)他必將與我們同在。另外。「紀念我」是修飾「要如此行」,就是吩咐教會在紀念耶穌這些話語的時候執行聖餐。
Pax Domini=The Peace of the Lord,主賜平安
在聖餐中,耶穌獻上自己,成就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和平。人與神之間,人與道之間的衝突,因基督的捨命而最終得以解決。以弗所書2:13-17,「13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裡,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14因他使我們和睦,(原文作因他是我們的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15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16既在十字架上滅了冤仇,便借這十字架,使兩下歸為一體,與神和好了。17並且來傳和平的福音給你們遠處的人,也給那近處的人」。 奧古斯丁(354-430)告訴我們,「親嘴問安」(Pax,Kiss of peace),在他之前就是主日程序的一部分,是分領聖餐前的必要預備。這也是「省察」的功課。領取聖餐前有「主賜平安」的聖歌。引自約翰福音20:19,「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εἰρήνη,שָׁלוֹם)」。此時此刻,耶穌親自問安,他親自分派聖餐。
除了省察自己,還有辨認主的身體,知道這平安是逾越節的平安,來自逾越節的羔羊。我們要知道耶穌怎樣成就了和平。《上帝羔羊》出於約翰福音1:29,「次日,約翰看見耶穌來到他那裡,就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承認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和我們的代罪羔羊,這樣的信徒才可以到主的餐桌面前來,因為他們真的完成了「辨認主的身體」的功課。我們需要在聖餐前回想聖經中羔羊的事跡。首先是回到創世記3: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披戴基督:羅馬書13:14、加拉太書3:27;穿上新人:以弗所書4:24);而創世記27:15-16告訴我們,「15利百加又把家裡所存大兒子以掃上好的衣服給他小兒子雅各穿上,16又用山羊羔皮包在雅各的手上和頸項的光滑處」。兩處的「皮」是一個字(עוֹר),因此我們可以相信創世記3:21說的應該是羔羊的皮。「噁心人雅各」,就是以色列,就是選民的代表。接下來是創世記4:4,「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這顯然是指向基督的。到了逾越節的羔羊,耶穌的預表更為完全。以賽亞書53:7進一步預言說,「他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福音書充分將這一切奧秘展示給而我們。最後到啟示錄7:14,我們看羔羊「勞苦的功效」:「我對他說,我主,你知道。他向我說,這些人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曾用羔羊的血,把衣裳洗白淨了」。Agnus Dei是700年進入主日程序的,LSB保留了這個中世紀傳統(LSB434;962;963)。
牧者和執事可以在會眾之前或之後領取聖餐。然後聖餐分領正式開始。路德教會中會眾一般列成兩排,在執事幫助下有秩序走向主的餐桌。無論如何,聖餐過程一定是莊重肅穆的,因為這是「紀念主的死與復活」。牧者在分派聖餐的時候,逐一宣告這樣的話:「拿著吃,這是我們救主主耶穌基督的身體,為你們的罪捨的;拿著喝,這是我們救主主耶穌基督的寶血,為赦免你們的罪」。路德教會的牧者絕對不可能說,這是主身體的預表或代表這種混賬話。不過我建議把LSB的編者同時去掉「true」或「very」這多餘的話。聖經怎樣說,我們就當怎樣行。我也不建議牧者將餅送到嘴裡,以表明像嬰孩接受食物,或聖餐是神的主動授予,我們被動領受。因為經文明說,「拿起來吃」;這同樣出於神的吩咐。至於分配酒。我以前講論過大杯小杯的問題,一方面,每個人要潔淨自己;另一方面,弟兄姐妹不要厭棄他人。送會眾離開餐桌返回會眾席,牧者說:「願我主耶穌基督的身體和寶血堅固和保守你們的身心,直到永生。平安地去吧」。注意這裡強調的仍然是平安、和平這個主題。聖餐分領過程可以唱誦相關聖詩。傳統教會常常唱誦詩篇145和34;今天教會可以根據節期選相應的聖餐讚美詩。諸位可以參考LSB提供的617-643首讚美詩。
聖餐之後,會眾起立唱筵後聖歌。Canticle:聖歌,聖經經文歌;可參考這條註釋。A biblical song, other than a psalm. The most familiar canticles are the songs of Zechariah (the Benedictus; Lk. 1:68–79), Mary (the Magnificat; Lk. 1:46–55), and Simeon (the Nunc Dimittis; Lk. 2:29–32). There are numerous Old Testament canticles, including the songs of Miriam and Hannah and several from the book of Isaiah. The Revelation to St. John also includes several canticles。LSB所安排的筵後聖歌首先是Thank the Lord=感謝主(Lent期間省去)。這首聖歌取自詩篇105,「1你們要稱謝耶和華,求告他的名,在萬民中傳揚他的作為。2要向他唱詩歌頌,談論他一切奇妙的作為。3要以他的聖名誇耀。尋求耶和華的人,心中應當歡喜。4要尋求耶和華與他的能力,時常尋求他的面。……43他帶領百姓歡樂而出,帶領選民歡呼前往。44他將列國的地賜給他們,他們便承受眾民勞碌得來的。45好使他們遵他的律例,守他的律法。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這首聖歌用以表達聖餐之後的喜樂、讚美之情與福音使命感(馬太福音28:19-20)。
或者可以選用另外一首聖歌,Nunc Dimittis=song of Simeon,西面頌。引自路加福音2:29-32,「29主阿,如今可以照你的話,釋放僕人安然去世。30因為我的眼睛已經看見你的救恩。31就是你在萬民面前所預備的。32是照亮外邦人的光,又是你民以色列的榮耀」。需要說明的是,這裡強調的是「安然」(平安)而不是「去世」。「看見」一詞再一次讓我們看見,形式的重要性;若沒有外在形式,你什麼也看不見。而這裡強調,藉著聖餐,我們看見神的救恩。所謂「施恩之具」,也是從這裡來的。同時,在這種平安中,教會承擔著將福音、神的救恩與榮耀,傳給萬民的大使命。這是教會的榮耀。
我們在LSB第162頁看見的是三組筵後同禱。左邊是馬丁路德的同禱詞。這三組禱文可以根據教會需要自行選擇。大體上說,筵後同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信息:為聖禮感謝神;祈求神藉著聖禮堅固會眾的信心;讓這信心生出彼此相愛的果子和傳福音的能力。
最後是祝福,民數記6:22-26,「22耶和華曉諭摩西說,23你告訴亞倫和他兒子說,你們要這樣為以色列人祝福,說,24願耶和華賜福給你,保護你。25願耶和華使他的臉光照你,賜恩給你。26願耶和華向你仰臉,賜你平安」。大體上有三個理由使用這段經文作為祝福。第一、民數記記載天路歷程,基督徒要繼續天路。第二、這場祭司的祝福(Aronic Benediction),顯明聖殿的莊重環境,更指向一場獻祭。第三、這祝福是給選民的。因此與多數教會今天使用哥林多後書13:14祝福不同:「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路德教會在Martins中使用哥林多後書13:14。值得一提的是,LSB沒有「結束讚美詩」,為用神的話語結束崇拜,是神的道和祝福留在會眾的心裡(最後一個字是「平安」)。這也符合路加福音24:50-5的場景:「50耶穌領他們到伯大尼的對面,就舉手給他們祝福。51正祝福的時候,他就離開他們,被帶到天上去了」。當然,這只是建議性的安排,教會可以根據自己的習慣和需要安排結束讚美詩,需要強調的是,主日程序之後,你得到了什麼?你得到了神自己,祂親自與你同去;而我們從此也要成為他人的祝福,正如主說的,「他們要如此奉我的名為以色列人祝福。我也要賜福給他們」(民數記6:27)。一個從教堂出來的人,是一個新人,是世界的光,是世界的鹽;因為他身上帶著天父上帝永恆的祝福:賜福、保護、光照、恩典、抬舉、平安。阿門!
任不寐,2012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