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誕布道:道成肉身(約1:14-18)

      聖誕布道:道成肉身(約1:14-18)無評論

願恩惠、憐憫和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約翰福音1:14-18,「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15約翰為他作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16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7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感謝神的話語。聖誕的歡欣是從一場悲劇啟程的,這場悲劇就是希律屠嬰。「16希律見自己被博士愚弄,就大大發怒,差人將伯利恆城裡,並四境所有的男孩,照著他向博士仔細查問的時候,凡兩歲以裡的,都殺盡了。17這就應了先知耶利米的話,說,18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馬太福音2:16-18)。聖誕是對這場孩子和母親的悲劇的救贖與勝利。上帝先賜給人類一個叫施洗約翰的男孩,然後更賜給人類聖嬰耶穌,要擦乾所有孩子的眼淚,並將他們歸入天國。每年聖誕前夕會重複類似的悲劇,2012年歲末,美國和中國的校園慘案使全地變成拉瑪,有拉結號啕大哭的聲音。希律也代表黑暗的權勢或所謂命運的力量,使聖誕前夕的每一個人都陷入孩子一樣的軟弱和悲苦之中;每一個人又如同伯利恆的孩子,長大、衰老、最終會被死亡奪去。「伯利恆幼兒園慘案「留下兩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一、女人的丈夫、孩子們的父親呢?第二、拉結為何不肯受安慰?每一個孩子、每一位母親都在等候救援和安慰。於是耶穌裂天而來,道成肉身。「78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路加福音1:78-79)。願 「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他所喜悅的人」(路加福音2:14),阿門!

一、基督

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

我們今天聚集在這裡,試圖對基督徒信仰做一次總結發言;同時這也是當代教會的改革宣言。到底何為基督信仰或基督教,這涉及三個基本問題:基督、教會和福音。這正是我們可以從約翰福音1:14-18領受的基本信息。首先耶穌是誰,這也是耶穌給世人和門徒的啟蒙問題(馬太福音16:13-16)。你們都聽聞過這個人的名字。這個世界沒有基督是完全不可想像的。近代以來中國人一直生活在基督的十字架下;而從原初開始,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個廣泛的用詞就是談論祂:知道,不知道。約翰福音1:14-18進一步告訴我們,基督就是「道」,而「道」就是神(約翰福音1:1-2)。那麼,何為道成肉身,或者,為何道成肉身?

1、道成肉身的三個理由

第一、神找人。所謂道成肉身。ὁ λόγος σὰρξ ἐγένετο,the Word was made flesh。中文的「道」和希臘文的「邏各斯」都有原因的含義。動詞ἐγένετο(γίνομαι,成了)在語態上是Middle Deponent,神主動在基督裡來找我們,基督既是順服從父神的旨意而來,祂又是神本身,就是三位一體的一位。迄今為止,人類的一切文化總歸兩類,肉身成道與道成肉身。肉身成道就是主張人靠自己接近神、找到神。但聖經徹底否定了這樣的「普世價值」。一方面,上帝關閉了人通往神的道路(創世記3:24)。這意味著人類關於上帝的所有知識與冥想都是絕望和假裝。所謂絕望,向外求道:路漫漫其修遠吾將上下而求索;遠方除了遙遠以外一無所有;你說的曙光是什麼意思?向內求道,玄學佛學禪宗理學,你找到的不是上帝,而是你自己——「人心籌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華指引他的腳步」(箴言16:9)。所謂假裝,就是假人或假神的誕生,無道行道。另一方面,人與神相遇只有一條道路,就是上帝親自來尋找我們。聖誕就是上帝進入人間來尋找和救贖萬人。沒有人能找到神,因此神來找人。

肉身成道這種異教思想對教會的侵襲和捆綁,就是我定義的「生命神學」。「倪派」有一個主張:真理和生命同樣重要;改革宗和靈恩派以不同的方式分享了這個觀點。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和生命。耶穌的道路、真理和生命是並重的(但請注意三者先後順序)。然而生命神學的真正用意是:耶穌的真理和我的生命是並重的。這種神學或者是因為無知導致小題大作,因為保羅如何,只是「極小的事」(哥林多前書4:3);或者就是蜿蜒之言,「你們便如神」(創世記3:5)。我們並不否認成聖和努力作完全人的必要性,但我們要注意三個界限。第一、成聖一直是「在路上」的「未盡事業」(腓立比書3:12-13;提摩太前書1:15;使徒行傳10:26,14:15),果子只是「初熟的果子」(雅各書1:18);而且我的生命是我自己和神之間的肯定關係,而不是我和別人之間的否定關係(「我比你有生命」,不像這個稅吏,路加福音18:11)。第二、成聖中的「果子」是聖靈結出的果子(加拉太書5:22),是道成了肉身;不是我修行的結果,不是我肉身努力就成了道。榮耀歸道而不是歸於肉身。行為是以真道和信心為基礎和保障的(雅各書1:17-18);而聖靈的工作藉著施恩之具,指向真理(約翰福音14:17,15:26,16:13)。第三、聖經強調的「活出來」,「因著行為」,這裡的行為,不排斥在可能的情況下向人行善(不是市恩或表演;加拉太書6:10);但主要方面、絕對的命令是「務要傳道」(馬太福音28:19-20,哥林多前書2:2,提摩太后書4:2)。雅各書以亞伯拉罕和喇合為例論證「沒有行為的信心是死的」,亞伯拉罕和喇合的行為之所以是善的,不是因為他們「助人為樂」,乃是因為單單侍奉和順服耶和華(雅各書2:17-26)。事實上,亞伯拉罕的行為對以撒、喇合的行為對她的「祖國」,都是「惡」的,甚至「真的很缺德」、「沒有生命」、「做人不怎麼樣」。傳福音是基督徒或教會首善與至愛。生命神學的惡果是造就屬靈表演藝術家、以道德吃人為特色的控告者之子和道的連續偏廢與不務正業。

第二、神救人。道成了肉身,是為了擔當肉身的罪,並叫肉身的人因祂得救。肉身至少有兩方面的含義:律法之下的人,是罪人和死人(創世記6:12;以賽亞書40:6)。人類只有兩種,承認自己是罪人的罪人和不承認自己是罪人的罪人,或者,已經死去的和即將死去的。耶穌是無罪的,只有無罪的才能成為有罪的贖罪祭,又滿足上帝的要求。另一方面,耶穌只有成為肉身或我們中的一員,我們才可能認識祂,信祂,因信稱義,因恩得救。拉結不肯受安慰,因為肉身不能安慰肉身。沒有人能安慰拉結,因為沒有人能勝過死亡,將她的孩子帶回來。人的愛心無非是與哀哭的人同哭;人更廣泛的邪惡是「死難者家屬情緒穩定」與幸災樂禍。能安慰拉結的只有那勝過死亡的基督;祂在十字架上為拉結和她的孩子死去,將拉結的孩子換回來,讓母子天上見。同時,肉身的耶穌又能讓拉結和她的孩子看見、認識祂、信祂、使他們因信稱義。所以說,「神愛世人,甚至將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

第三、神愛人。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這個住字(σκηνόω)的意思指神的獨生子搭建帳篷作我們鄰居。羊就這樣進入了狼群(路加福音10:3)。我們是誰?我們就是肉體。基督竟敢住在我們中間,竟敢惹我。神好像不知道我們有多無常。你責備我們,你的愛心和忍耐在哪裡?你不責備我們,你的公義和責任在哪裡?你上了十字架,你的大能在哪裡?你不上十字架,我們的苦難和死亡怎麼辦?不僅如此,你為什麼只是在彼得約翰的世代上十字架,你讓我們這代人怎麼相信你死裡復活是真的?但你若代代十字架,又是十字架,又是復活,能不能整點兒新鮮的,玩點兒高層次的……神好像不知道我們有多邪惡:我們不歡迎他,在聖誕堅壁清野,地球很危險,所以祂只能降生在馬槽裡;我們討厭祂的傳道,只想利用祂的神跡,所以他常常退到曠野;我們忍耐了他三年,最後地球人都同意弄死他,而且用最解氣的方式弄死他,骷髏地、十字架;而且又阻攔祂復活,人類成了一個邪惡的孩子,在祂墳墓前門口堵上一塊巨大的大石頭;而等他復活之後,我們又四處宣傳,是他的門徒偷走了他的屍體,他的門徒在說謊騙人。不僅如此,他自己的門徒集體趁機棄絕否認了他,而眾門徒的領袖彼得率先垂范。事實上我們自己都恨我們自己,所以才有避世的文化表演和出世的宗教秀場。「我不去教會是因為教會的人比我噁心」;於是我只能通過離開你們表現我比你們更噁心。只有耶穌與我們同在(提摩太后書4:17)。那唯一無罪、唯一有清高資格的上帝的兒子,祂沒有厭棄我們,反愛了我們。只有祂真正瞭解我們:「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只有祂願意為壞人死:「6因我們還軟弱的時候,基督就按所定的日期為罪人死。7為義人死,是少有的,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羅馬書5:6-8)。人的義是這樣的,極端的時候可為好人和愛人死;經常是把罪人弄死。神的義是,為罪人死。

2、道成肉身的兩種形象

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也讓我們認識何為神,讓我們因此作神的兒女。約翰福音這裡告訴我們道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具體含義,「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按原文順序,這話應該在前面);這是在強調,道是一個具體的人。另一方面,是道的抽像含義,「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這是講神的形象和神造人時所依據的形象。如今,上帝要在基督裡重新造人,恢復這個失落的形象。

第一、道是一個人。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事實上若非道具體化在我們面前,道就恍兮惚兮、夢幻泡影。這也嘲弄著神的全能——上帝來找我們而我們竟然看不見祂。然而約翰福音讓我們看見,道不是一句話,一個概念,而是一個人,就是耶穌。這個真實的具體的人,讓任何人都可以認識他,並使每一個人都可以跟隨祂進入光明的國度。所以這裡說,「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若聽說過沒見過;若只有假冒高深之人才能看見,就是迷信和欺騙。這裡的看見這個動詞是ἐθεασάμεθα在語態上也是Middle Deponent——若非神讓我們看見,我們看不見;而既然神讓我們看見,你應該看見。榮光(δόξα),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像光一樣使黑暗中的人能看見祂(創世記1:3;約翰福音1:4-5)。不僅如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耶穌基督是上帝的獨生子,「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這就意味著耶穌基督不是任何你理想的人類領袖或道德英雄。我們不能用這些既定的概念來認識祂和拒絕祂。易言之,耶穌基督這個具體形象,是對我們所有關於道的冥想和自以為是的排斥。在祂只有一是,因為祂本是是(出埃及記3:14;哥林多後書1:19)。

第二、這人代表神的形象:「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人類常常追求真、善、美,但卻不知何為真、善、美;因此只能以假冒或殘缺的真、善、美取而代之。但上帝在基督裡將完全的、本來的真、善、美,就是上帝的形象啟示給了我們;而我們本來是按神的這些形象創造的;我們現在就是要靠基督恢復起初的形象(以弗所書4:24)。不過在這裡真、善、美的順序是反過來的。首先是「充充滿滿」(πλήρης),就是完美,就是美。其次是恩典(χάρις),就是善,就是愛;真,就是真理(ἀλήθεια)。人因犯罪,失去了原初的義。罪人裡面殘留真善美的碎片,但沒有充充滿滿的美、愛和整全的真理。佛教是對人類殘存之義一場深刻的絕望;儒家是對人殘留榮光的連續誇張。而我們自己根據經驗常識也知道,沒有完美,而任何一種美從未能滿足你的的虛空,又轉瞬即逝。人類在接受不完美的存在的前提下,繼續追求完美。雖然每個人都追求愛,但人間的愛總是殘缺。我們沒有神的愛,就是捨己那種真愛,我們的愛只是愛自己;又沒有愛的能力,就是忍耐。世人更不再相信白白的恩典,最多是等價交換。真理就是絕對標準和客觀事實,而人又有熱愛和順服真理的主觀意志。但一方面,在感情上,人們對真理沒有興趣。就像彼拉多在耶穌面前說的:「真理是什麼呢?」(約翰福音18:38)。另一方面,在知識上,人們不相信有絕對真理;而進化論讓人滿足於動物的真理——利害就是是非。這就是基督的光輝要照亮的世界。

二、教會

15約翰為他作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16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作為歷史人物的耶穌基督已經過去了。但作為上帝的獨生子的耶穌死而復活,與我們同在,祂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神(馬太福音28:20)。上帝與人類同在並繼續將救恩臨到人類的神聖方式,或者說上帝自己設立的方式,就是教會。正如耶穌所說的,「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8-19)。教會靠基督勝過魔鬼,呼召世人作耶穌的門徒,蒙恩得救。復活的基督藉著教會住在人間,這樣的思想將基督教和所有的個人靈修與內在冥想的異教文化區別出來。顯而易見,今天的很多教會,正在跟隨異教的風潮。那麼,何為耶穌基督的教會呢?

1、傳道者

我們如何知道基督藉著約翰或教會與我們同在呢?或者說,是不是凡是有教會名義的地方或組織,就是耶穌說的「我的教會」呢?當然不是。教會包括兩方面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傳道者和聽道者。我們先看第一個方面。教會首先就是基督的見證,傳道者首先要為基督作見證。「約翰為他作見證」,施洗約翰可以看為是教會的代表。我們要先認識一下「見證」這個字。μαρτυρέω,這個字的第一個含義承擔重擔。上帝將一個人召選出來去傳道,就是將重擔加給他。之所以是重擔,一方面你不能推卸,而且要堅持到底(這個動詞的時態是Present);另一方面,可能為見證而殉道。第二個含義是,你去見證的必須是你經歷過的——你經歷過耶穌和祂的話語,你才可能作見證,否則,就是作假見證陷害人。這就說明,約翰或彼得一定經歷了認罪、悔改、重生並被聖靈用真理裝備過。神不會使用「義人」(耶穌說,我來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太福音9:13),只是使用「蒙恩的罪人」,並差遣經過裝備的僕人。第三個含義,見證的對象只能是基督。傳道者和見證人要傳講、並只傳講耶穌基督並祂的十字架。因此即使再受歡迎的所謂教會,若沒有基督和十字架的中心信息,也不是基督的教會(路加福音7:24-25)。

第二、怎樣見證。「喊著說,這就是我曾說」。這是指傳道的方式。一方面,說比行更重要。傳道者就是要「誇誇其談」,因為這是你的使命。所以聖經吩咐所有的傳道者,「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摩太后書2:15);「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各樣的教訓,責備人,警戒人,勸勉人」(提摩太后書4:2)。雖然傳道人也當也必然會努力行道,但是,他的天職是傳道。保羅說,「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6:10)。傳道人和教會不需要「創造條件也要行善」。保羅而不是雷鋒代表「好教會」和「好牧者」。另一方面,福音就是大聲宣告(「喊著說」)和反覆宣告(「我曾說」)。首先要公開宣告,減少爭辯和說服的勉強,並將福音傳到地極。其次,要反覆宣告,一直傳基督,過去傳基督和祂的福音,現在傳基督和祂的福音,將來也傳基督和祂的福音。

第三,對傳道人和教會的分別。對教會認識的混亂,如今成為教會被攻擊的主要理由。原因在兩方面,教會領袖不區分自己不是上帝,竭力追求屬靈表演,結果總是露出破綻,自取其辱。另一方面,就是外邦人藉著攻擊教會、牧者和平信徒的缺陷攻擊基督的信仰。這兩方面都出於無知,沒有區分屬天教會和屬地教會。世界裡的教會中人只是蒙恩的罪人,「性情和你們一樣」(使徒行傳14:15)。就像舊約的選民以色列人,他們和外邦人也一樣常常犯罪。但是,區別在於,他們犯罪會被更嚴厲地管教;同時,他們靠神的管教和聖靈的帶領,不斷追求更新和成聖。但無論如何,將教會和基督區分出來,是理性看待教會的啟蒙功課。這正是約翰在這裡強調的,「那在我以後來的,反成了在我以前的。因他本來在我以前」。這至少有兩方面的意義。一方面,傳道者要傳聖經啟示出來的耶穌基督,而不是我認為的耶穌基督。約翰所傳講的耶穌基督,乃是先知早就預言並寫在聖經中的彌賽亞。另一方面,警惕「天人合一」的假冒,這位救主是超越的救主,人與神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若通過信徒的人性缺陷攻擊他們的信仰,沒有任何一種宗教能站立得住,我也不相信異教信徒就比基督信徒更美善。都是一樣的罪人。但我承認,基督徒更願意演上帝。我們在世人面前所誇耀的不是我們自身,而是基督。

2、基督徒

除了傳道人,教會還有會眾,就是基督徒、平信徒。我們可以把彼得看成是基督徒的代表,來說明何為基督徒。因為耶穌是指著彼得來說,祂要把自己的教會建造在這石頭上。彼得既是約翰的門徒,也是耶穌的門徒。另外一個基督徒的代表人物就是保羅,他是復活的基督所收的使徒;聖靈要他在外邦人為基督作見證,建立教會。彼得和保羅二人有兩個共同的特點,這是所有基督徒都有的特點。一方面,他們都是蒙恩的罪人,兩個人都有嚴重的歷史劣跡和現實的人性軟弱或人格缺陷;另一方面,重生後的他們都是為福音不顧性命的人,最後都成了殉道者。他們因此是耶穌的見證。基督徒有兩方面的生命歷程。一方面是重生,另一方面是成聖。這正是16節告訴我們的,「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第一、重生,「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罪人蒙恩得救。首先,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道成肉身以及教會的見證和傳講,是世人蒙恩得救,因信稱義的前提。正如約翰的呼喊,是彼得跟隨基督的預備;而耶穌自己的教導,使彼得成長為門徒。其次,我們得救絕對不是因為我們配得,乃是因為神的憐憫和聖靈的帶領,祂提供給了我們一切的需用。這就是恩典,「我們得救本乎恩」(以弗所書2:8)。事實上這節經文並沒有「恩典」一詞,直譯乃是:「從他的豐滿中我們都領受了」。豐滿這裡是名詞,πλήρωμα,與上文「充充滿滿」那個形容詞用的是一個字根。恩典是根據下文意譯出來的。一方面,神的供應是充足的,另一方面,是免費的或白白的。「豐滿」特別強調的是,罪人得救不需要你再添加任何善工。易言之,你得救所需要的一切條件,耶穌都為你完成了。如果誰認為自己配成為基督徒,你還是假基督徒;如果誰因為不配而拒絕受洗,你如果不是偽善,就是需要重新思想何為恩典和真理。如果罪人配得救,恩典就不是恩典了;如果得救還需要你幹點什麼,豐滿就不是豐滿了。

第二、成聖。當然你會問,基督徒因此是否可以自由犯罪?保羅書信斷然否定了這個誤解或構陷(羅馬書6:2;加拉太書5:1)。基督徒新生命或新自由或成聖的主要見證就是愛(加拉太書5:13-14)。問題是,這愛怎樣才是可能的?這就是「恩上加恩」的道路。重生的人要繼續住在神的恩典中,才可能支取和維繫愛的能力。而一旦人住在神的話語中,就會持續擁有行道的能力。人得救「也因著信」(以弗所書2:8),這「信」乃是指「持續相信」。持續相信的基礎是持續聽道;持續相信的果子是「持續行道」(雅各書2:24)。恩上加恩首先是聽道。這就要求基督徒必須過正常的教會生活,不停止聚會是愛心、行善和勝過試探的保障(希伯來書10:21-26)。所以,不要作蜻蜓點水式基督徒,不要做一次性基督徒、不要作修行式的基督徒(自我靈修)。你怎樣判斷自己和別人是否是真的基督徒呢?「31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32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8:31-32)。恩上加恩其次是行道。但人行道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地,所以保羅說,「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14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15所以我們中間凡是完全人,總要存這樣的心。若在什麼事上,存別樣的心,神也必以此指示你們。16然而我們到了什麼地步,就當照著什麼地步行」(腓立比書3:13-16)。一方面,我們要知道自己不完全,以至於保羅殉道前仍宣佈自己是罪魁(提摩太前書1:15);另一方面,我們到什麼地步就當照什麼地步行出來。

三、福音

17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

是的,我們只有住在基督裡,住在神的道中,或常常經歷神的話語,我們才能將起初的信心和愛心堅持到底,持定永生,漸漸更新。那麼何為福音呢?我怎麼知道你傳講的是不是邪教、異教和異端呢?換句話說,你所傳的福音,到底是不是福音?我們多次強調,福音與人的罪性之間是對立的,因此,絕對不應該以我們的喜聞樂見為判斷福音真偽的標準。若是如此,你或者根本還不認識何為人,何為神,並不知罪和救恩;或者,根本不可能在任何一間基督的教會侍奉始終。但是感謝神,這裡告訴我們,福音的兩個基本方面,使一切尋找的,都能尋見,使一切叩門的,都能進來。就像耶穌說的:「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跟著我」(約翰福音10:27)。

1、福音的二元論

基督的福音包括兩個方面、缺一不可,前輕後重的信息。第一個方面,就是律法。何為律法,就是上帝對人的要求。首先表現在摩西十誡,後來耶穌總結為盡心愛神與愛人如己兩條總綱。保羅說律法寫在每個人的心裡,經常表現為人的道德和良知的自覺。但兩約聖經將神的律法啟示得更為本源,也更為完備。律法不僅使罪人能相對生活在秩序和倫理之內;律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功用,就是讓人知道自己是罪人,並因此需要基督的救恩。因為「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羅馬書3:20)。這也意味著,教會傳講的福音信息,特別是作為福音預工的律法,一定是讓人反感和厭棄。這是聽道普遍的情緒:扎心。從扎心轉向認罪和悔改;或者再也不來教會了。所以耶穌和祂的道是一塊絆腳石。假教會為此發明了一種可以稱為「布道會精神」的新教會模式或新布道模式,讓人一定就興高采烈或熱血沸騰。就這樣,鮮花掌聲取代律法絆腳石,在門口更改了教會的使命。然而耶穌是這樣傳道的:「天國近了,你們應到悔改」。

不講律法的教會不是基督的教會,沒有律法的福音不是福音。但是,只講律法或偏重律法的更不是福音。聖經反覆強調,律法只是福音的預備。一方面使人、特別是驕傲的人知罪;另一方面,要帶領這些絕望的人放棄肉身成道幻象,投靠基督,領受上帝藉著基督在十字架上賺取的恩典。這就是福音的工作。福音的基本信息就是:「孩子,你的罪赦了」(馬可福音2:5b);「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43)。一方面是無條件赦罪,另一方面是無條件復活。福音的中心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耶穌為罪人死,赦免了人一切的過犯;耶穌為罪人復活,叫一切信祂的得生命。然而福音是一塊更大的絆腳石。世人可能多少明白律法,但完全不明白福音。福音絕對是聖靈的工作。福音面對的主要仇敵就是魔鬼的驕傲和魔鬼的控告。所謂魔鬼的驕傲,主要表現在人要靠自己的行為稱義,肉身成道。所謂魔鬼的控告,就是人用你犯下的罪錯來宣佈,耶穌的血不足以平民憤,你不能得以自由。魔鬼控告的目的讓基督的十字架落空,讓基督徒然死了,讓你繼續作它的奴僕。為此魔鬼送給人類一個玩具,就是「歷史的恥辱柱」。它的悖謬之處在於,本該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罪人僥倖把也該在歷史恥辱柱上的罪人掛了上去。聖經上的恥辱柱叫十字架。反覆釘別人十字架,構成人類歷史的戲劇,直到上帝的兒子來,為著兩邊的人將自己掛在十字架上,在遍地宣告自由。福音的真理好像這樣:「一切聖人都有過去,一切罪人都有未來」。但「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多後書5:17)。

2、福音的獨一性

福音讓人厭棄的第二個特點是,她具有唯一性。這表現在兩個方面。從否定方面說,她是排他的,「沒有人看見神」;從肯定方面說,她是唯一的:「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我們完全可以想見,福音這兩方面的特點,都會成為被控告的根據,不僅使人更不願意接受基督的信仰,也使基督教在各種宗教中成為最不受歡迎者——基本罪狀就是不寬容和唯我獨尊。

第一、「沒有……」。「從來沒有人看見神」。這是對所有異教或所有肉身成道思想的否定。πώποτε這個字不僅指從開始到現在(「從來」),更指在任何時候。它否定異教的假冒,也否定教會的假冒。在這裡,無神論比所有異教和異端都要誠實。聖經不僅用律法否定人性,也在福音裡對人的知識和宗教展開批評,批評的對象包括異教和受異教思想搖動的「他們教會」。福音首先就是一種批評。οὐδείς,no one, nothing。正因為如此,魔鬼和世界將批評賦予了負價值,成為惡的同義語;他們用「豈是真說」取代了「必定死」。這就是「態度神學」的誕生,他們將一切「沒有」或否定視為「沒有生命」的見證,將自己到處恭維人性、多元寬容美化成基督徒的優秀品質。同時,信仰成了修行之術和心理學的技巧。結果就是術取代道成為侍奉的中心,人意而不是真理成為最後的標準。於是甚至在一些教會裡,批評或真理的爭辯被等同於文革和內鬥,使分辨教會裡面的異教之風都變得不復可能。不過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就像生命神學的生命往往更不怎麼樣一樣,態度神學的態度往往是最糟糕的,一觸即跳,自證謊言;而且他們一直在批評,只是以非聖經的方式,以假冒為善的方式,以文革的方式。這些世俗小學忘記了聖經就是一本批評或批評人類的書。魔鬼以反感批評的名義取消的不是人類任何著作,而是聖經本身和耶穌基督的排他啟示。因為所有的人類著作都是恭維人性的,只有聖經誠實以對。

第二、「只有……」「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這是福音的唯一性或肯定性,最早毫不妥協地表達為第一條誡命。μονογενής,single of its kind, only。這個字是「只有」的意思,更特指「獨生子」。福音絕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否定一切(「沒有」)之後唯一肯定基督(只有)。一方面,福音將剛才沾沾自喜的無神論否定掉了;不是沒有神,不是本來無一物。這也否定了一切憤世嫉俗。僅僅「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這就是憤青;同時加上「我為他……為要得著基督」,才是使徒(腓立比書3:8)。另一方面,福音宣告有且只有一位神和唯一通往神的道路,就是基督。我們可以從中學到到如下功課。首先,唯獨基督這個福音,是經得起科學和法學檢驗的,儘管上帝高於理性的邏輯。世人完全可以藉著耶穌基督這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認識上帝,「他是神榮耀所發的光輝,是神本體的真像」(希伯來書1:3)。其次,這個中保是唯一的。「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翰福音14:6);「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使徒行傳4:12)。最後,棄絕這唯一道路的,罪就定了(約翰福音3:18);加添「輔路」的(耶穌+老子或誰誰誰,哥林多前書2:2),也被咒詛。彼得和保羅開始傳道的時候,外邦人也犯過同樣的錯誤,要耶穌+彼得,耶穌+保羅。兩位使徒都嚇得「屁滾尿流」,急忙阻止這些粉絲:「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使徒行傳10:26,14:15)。

四、結語

現在讓我們試圖對福音或基督信仰的特質做一些總結。律法指控人的罪,福音否定人的義,沒有排除人的有,只有揚棄人的無——目的是肯定基督的義。就這樣,道與肉身處於戰爭狀態。有兩套戰爭狀態的解決方式或和平方案。福音要求肉身順服聖靈,「使人都順服基督」,耶穌說,你們當負我的扼,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人意要掙脫十字架,要聖靈順服肉身。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為何說傳道是重擔,為什麼說侍奉神是十字架的道路。福音上述四個特質決定了「我真的很反感、人家都說你」這樣的傳道姿態:「誰都不如我」。福音總是處於對肉身或世界的攻擊狀態(福音被稱為聖靈的寶劍);福音必然總處於被攻擊甚至圍剿的狀態(「你們要為我的名被萬人恨惡」)。這常常也必然是傳道者的命運,而傳道者任何不幸都是大快人心的。由於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肉身就起來,帶領傳道者和教會如約拿西竄。教會屢次出走的路線,構成了基督持續改革的歷史前提。教會被擄不完全是巴比倫的責任,正如夏娃被誘不完全是蛇的責任;還有另一面,就是教會的主動出走,走向世界。教會自己主動起來要消解道與肉身之間的張力,這就是生命神學或態度神學的誕生。蛇從不全面否定聖經,只是片面引用聖經。常見的例子就是斷章取義加拉太書5-6章,以偏概全加拉太書1-6章。教會領袖帶領了這場集體出逃,牧眾一致地抵制十字架返回福音的中心。

魔鬼差遣大量的援軍支持教會出走和叛逃,這就是世俗化浪潮。世俗化浪潮在最近500年來,貢獻了兩條「普世價值」。第一條,現代多元主義。在絕對真理或無限的上帝面前,每個人都是有限的;沒有任何人、任何種族、任何黨派擁有絕對真理;基於愛,人要彼此接納。這應該是從16、17世紀的宗教改革和地理大發現、17、18世紀的啟蒙運動和產業革命,19、20世紀的進化論和政治革命與世界大戰逐漸發展起來的。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告別了教皇主義、專制主義和種族主義。但這是一個充滿悖論的過程,因為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人正在失去最重要的超驗根基、充充滿滿的恩典與真理。一方面,寬容主義不斷喪失寬容的理由和基礎:「上帝存在、並唯有上帝是絕對無限的」;漸漸只剩下一種孤兒寡婦般的道理:每個人都是有限的。在這個空中樓閣的裡面,另一方面,上演著人作為上帝兒女自甘墮落為高等動物的驚天叛變。第二條、後現代相對主義。正是以現代性的危險為基礎,20世紀50、60年代以降,今天被稱為後現代性的思潮席捲人類。形形色色的後現代思想歸根結底認同這樣一條普世價值,就是相對主義。根本不存在絕對真理,因此一切都對。哲學上的相對主義解構了邏各斯中心主義;政治的相對主義宣稱每個民族都擁有自己特殊的國情;道德相對主義告白,你幸福就是過你喜歡的生活,你就是上帝。但是相對主義有兩個致命的缺陷。第一是邏輯矛盾:一切都是相對的;但「一切都是相對的」這個道理本身是絕對。第二、違背常識。相對主義者也不接受瑪雅人的末世預言;「約瑟只有一個父親」,「拉結只有一位丈夫」。魔鬼從起初就是說謊的。

然而什麼是福音的「普世價值呢」?只有上帝是上帝,所以人不過是人;一方面,人要為上帝的緣故彼此寬容;但另一方面,上帝超越你的寬容、謙卑、順服和態度;你寬容不寬容祂仍然是上帝。恩典和真理高於「態度」。這一方恢復了真理的絕對性,並在此基礎上為寬容設置了根基;另一方面,不承認寬容和相對是最高的善,也拒絕人的態度對絕對真理的捆綁。寬容和相對的「普世價值」在這個不能寬容也不能相對的事實面前,只是世俗小學。事實上,所有多元主義和相對主義的終極目的是:取消唯一神信仰(「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和唯獨基督的信仰(「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讓人類不認「父」也不認「子」。這個無「父」無「子」的世代,希律繼續屠嬰,伯利恆的嬰孩成為永遠的孤兒和無人領養的孤魂野鬼,拉瑪的拉結一直嚎啕大哭,不得安慰。那麼最後只剩下一個問題,我們憑什麼相信你說的父親或天父上帝、聖子基督,就是這個唯一絕對的真理?這個答案不是理性辯論能解決的;我不能說服你。這是聖靈的工作,信道是從聽道來的,你要聽道,你要禱告。讓我們一起禱告(……願所有希律權勢下的孩子,都住在天父世界……阿門!)。

2012年12月22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