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書 第十五課:新身份(加4:1-11)

願恩惠、憐憫和平安從神我們的父,和救主耶穌基督,歸於你們。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加拉太書4:1-11,「1我說那承受產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的時候,卻與奴僕毫無分別。2乃在師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親預定的時候來到。3我們為孩童的時候,受管於世俗小學之下,也是如此。4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6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7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8但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9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它作奴僕呢?10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11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感謝神的話語,在2013年早春,從這個主日開始,我們將用7個主日的時間,完成加拉太書4-6章的學習。加拉太書1-3章講救恩的基本真理,基本主題是「稱義」;加拉太書4-6講得救的生命怎樣開始新生活,特別是教會生活,基本主題是「成聖」。我們只有學習並順服這些功課,才可能開始和維繫真正的信仰生活和教會生活。這7課也可以視為基督徒新生活的7個階段,依次是,第一課、新身份(4:1-11);第二課、新問題(4:12-20);第三課、新分別(4:21-31);第四課、新自由(5:1-15);第五課、新生命(5:16-26);第六課、新家庭(6:1-10);第七課、新牧人(6:11-18)。總的來說,這個順序是不應顛倒的。我們今天開始第一課的學習,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加拉太書4-6導論;第二、加拉太書4:1-11釋義。求主大大保守我們這個系列的功課,將這小群和祂的眾教會一起,建造在真理的根基上,從芥菜種成長為大樹,滿有主基督的身量和榮美,阿門!

一、加拉太書4-6導論

1、使徒保羅

我們再一次認識一下作者保羅。使徒行傳13:9對我們理解保羅及其的一生很重要,「掃羅又名保羅,被聖靈充滿定睛看他」。保羅一生可說有四個特點或四個階段:原名掃羅、又名保羅、聖靈充滿、保羅之死。

第一、原名掃羅。שָׁאוּל,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尋找、祈求」。首先,這是文學的掃羅。掃羅原本應該是一個外邦人的名字,掃羅是利河伯人(創世記10:11;創世記36:37),也是「迦南女子所生的掃羅」(創世記46:10)。利河伯在創世記中是巴別、尼尼微等大城文明的一部分,而迦南人同樣是咒詛之民。掃羅在世界中苦苦追求真理,但他並沒有找到生命的意義,他只是利河伯(意思是「寬闊之地」)大街上流浪的孩子。其次,政治掃羅。舊約聖經中更為有名的是以色列王國的第一任君主,掃羅王。掃羅是便雅憫人基士的兒子;撒母耳記上9:2說,「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 掃羅王是人類尋找和追求的一種理想,是寧錄英雄事業的再現。政治可能是先知傳道的對象(撒母耳記上9:25-26),但政治家本身不是先知。正因為如此,以色列人千百年來有一句俗語:「掃羅也列在先知中嗎?」(撒母耳記上10:12)政治是人類尋求解放的第二次迷路,他因嫉妒大衛最後滅亡。掃羅的第三個階段是猶太教保羅,這位猶太教的狂熱分子成了逼迫基督的,成了殺人犯(加拉太書1:13-14)。這個失喪在文學、政治、宗教中的掃羅正是耶穌所尋找的,馬太福音7:8,「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使徒行傳三次回顧掃羅怎樣被找到的(使徒行傳9:4; 22:7;使徒行傳26:14),其中,使徒行傳26:14這樣說,「我們都仆倒在地,我就聽見有聲音,用希伯來話,向我說,掃羅,掃羅,為什麼逼迫我。你用腳踢刺是難的」。每個人都是掃羅,耶穌呼喊每一個人。

第二、又名保羅。被找到的掃羅改名為保羅,Παῦλος,意思是最小的,微不足道的。這至少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首先,保羅說自己在罪人中是個罪魁(提摩太前書1:15),這個出身使保羅一生在魔鬼的控告之下。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一直成為救恩的見證,為這樣的真理作見證:「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17b);「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同時,「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提摩太前書1:16-17)。其次,保羅說自己是使徒中是最小的(哥林多前書15:9);這個出身使他加倍成為控告的對象:批評的資格。比如,對「柱石」彼得、雅各和「好人」巴拿巴的批評使他樹敵無數。但同時,保羅也為上帝「大翻轉的真理」作證:在後的在先,卑賤的升高(哥林多前書15:46,馬太福音19:30;路加福音1:52,雅各書1:9,彼得前書5:6)。第三、遭遇和勝過「保羅」,勝過自己。正因為如此,保羅一生都是「有爭議的人物」,遭遇的人和事件無奇不有(哥林多後書12:7)。面對這內外一致的圍剿,詩人說的犬類或公牛(詩篇22:12-22),保羅將之視為「保羅」,即「以為極小的事」:「1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2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3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4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哥林多前書4:1-4)。這就是保羅,「罪魁」和「最小的」,分開「極小的事」的槍林彈雨,將基督的恩典或「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哥林多後書4:17)分享給每座城市、假教會和世界。

第三、聖靈充滿。就是這樣一個保羅,神重造了他。首先,聖靈裡的重生。正如起處就是亞當那堆泥土,怎樣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世記2:7)。神也指著保羅再一次告訴我們,有靈的活人,或者聖靈充滿,到底是什麼意思。其次,聖靈的差遣,賜給他傳福音的大能,和向外邦人傳道的使命(使徒行傳9:17,13:2,16:6)。正是因為聖靈的工作,掃羅變成了保羅,而保羅變成了殉道者。掃羅是希伯來名字,保羅是希臘羅馬名字。重生而又承擔使命的保羅,注定同時是猶太人和外邦人的仇敵。這種仇恨因為這樣的傳道姿態而惡化,就是「定睛看他」。這是保羅首次傳道旅行在居比路島上發生的故事。我個人從這場衝突中看見了保羅必然殉道的命運。在居比路的「西島」即帕弗(Πάφος,boiling or hot)。帕弗的意思就是「熱點」,它是整個世界的縮影:羅馬的地方總督或世界的王,維納斯的偶像,更有猶太人或假先知巴耶穌或以呂馬——巴耶穌的意思就是「耶穌之子」。於是巴耶穌為利仇恨滿腔又有恃無恐地「敵擋使徒,要叫方伯不信真道」。於是,保羅「定睛看他」。這時保羅說了「找死」的話:「你這充滿各樣詭詐奸惡,魔鬼的兒子,眾善的仇敵,你混亂主的正道還不止住嗎?現在主的手加在你身上。你要瞎眼,暫且不見日光。他的眼睛立刻昏蒙黑暗,四下裡求人拉著手領他」(使徒行傳13:10-11)。定睛看他,一方面意味著福音對罪人是利劍;另一方面,每個人都切身感受到自己被針對,利劍扎心。於是結果只有一個,「定睛看他」,而「他」最後形成聯軍,定睛看你,起來殺你。一般來說,你定睛看迦南婦人、撒瑪利亞婦人、稅吏都可以;但你敢定睛看祭司長、文士、法利賽人,保羅必死無疑。

第四、保羅之死。找死的保羅必死無疑,他因此必將復活。這是傳道人的一生和永生。「成熟的牧者」就是練就了不再定睛看任何人的「術士」。但這不是保羅。這是先知無法擺脫的重擔:「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12:7)。假先知不是這樣,「你不是那人」,「我真的沒有說你」。所以當保羅轉向耶路撒冷這條十字架的道路的時候,他只是在跟隨主的腳蹤(使徒行傳20:22;路加福音9:51)。雖然聖經上沒有記載保羅的殉道,但保羅知道自己在人間必死無疑,這在腓立比書和提摩太后書中言之鑿鑿。不僅如此,使徒行傳20:18-28那場最後的告別更為感人。初期教會有人告訴我們,保羅可能是在尼祿暴政下,被砍頭於羅馬,時間大約在主後65-67年,大約正是33歲蒙難的耶穌之後的33年(Ignatius of Antioch, Letter to the Ephesians, Chapter XII)。保羅之死接續耶穌之死,將這個終極問題提交給每一個人:為什麼教會是一場殉道,而人類為什麼要殺害一個手無寸鐵、對人並無惡意的傳道人。這個問題告訴你何為人類,何為神,以及十字架的基本真理。保羅被殺與政治黑暗無關,而是出於人性的黑暗,更出於上帝的計劃和大能。使徒和先知在被害中勝過殺害,這是基督得勝的道理,這是對世界及其君王真正的勝利。上帝藉著殉道者,不是用黑暗,而是用光明將這黑暗洞穿;將光臨到那些總是「勝過」神的兒子卻一直在死蔭幽暗中的罪人。

2、保羅書信

我們也需要簡單回顧一下加拉太書在新約和保羅書信中的位置及內部的張力。新約聖經27卷,其中保羅書信佔了13卷,大約是一半。當然,保羅一生寫了很多書信,收入聖經正典的只是這13封書信(參考帖撒羅尼迦後書2:2,15;哥林多前書5:9;哥林多後書2:3,4,9;7:8,12;歌羅西書4:16)。可以根據不同的標準,將保羅的13封書信加以分類。大致有兩類分法。

第一、按收信人的特徵,保羅書信可分為兩大類:教會書信和教牧書信。書信這個名字「epistles」(ἐπιστολή),本身即是指私人書信,也可以專指公開信——在眾教會中廣泛閱讀,用於真理教導。所以帖撒羅尼迦前書1:27這樣說,「我指著主囑咐你們,要把這信念給眾弟兄聽」;歌羅西書4:16也強調:「你們念了這書信,便交給老底嘉的教會,叫他們也念。你們也要念從老底嘉來的書信」。這就是LSB中宣讀「書信經文」的理由。順便說一句,有人說加拉太書中保羅對彼得和巴拿巴的批評是私下的,不是公開的,顯然是不對的;何況加拉太書本身就是公開送給加拉太眾教會的(加拉太書1:2)。教會書信共9封,是寫給各地教會的,包括送達小亞細亞半島的加拉太書、歌羅西書、以弗所書;送達馬其頓的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後書、腓立比書;寫給希臘的哥林多前書和哥林多後書;寫給羅馬的羅馬書。教牧書信主要是寫給私人的,特別是寫給傳道人的,為要藉著他們建造神的教會,主要是四卷,首先是寫給歌羅西的腓利門書;其次是寫給以弗所的提摩太前書,寫給特羅亞的提摩太后書,寫給克里特的提多書。請大家注意加拉太書,在教會地理上的位置——希伯來文明和希臘=羅馬文明兩大板塊的撞擊地帶。保羅是征服歐洲借此征服世界的人。保羅書信也為這樣的真理作見證:不是刀劍而是神的道,不是有形教會而是福音本身,勝過世界,超越時空,永遠安定在天。

第二、按寫信人的特點,包括保羅的寫信地點和時間以及書信的內容,將保羅書信先後分成三大類。我在這裡給大家介紹的是Bo Reicke教授的研究成果(Re-examining Paul』s Letters:The History of the Pauline Correspondence,2001)。保羅13封書信,大約寫於主後51-61這十年,即主耶穌蒙難之後的20-30年間。(1)早期書信:帖撒羅尼迦後書(A.D.52)和帖撒羅尼迦前書(A.D.52-53)。這兩封書信幾乎沒有涉及稱義的問題,基本上是在猶太傳統中關注成聖問題,但同時,極為豐滿地闡述了基督末世論信仰(基督復臨)問題;如同耶穌傳道之初的宣告:天國近了,你們要悔改。事實上,這也是我們三年神學院將啟示錄首先納入課程的理由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帖撒羅尼迦後書3:17提供了分辨所有保羅書信的證據:「我保羅親筆問你們安。凡我的信都以此為記。我的筆跡就是這樣」。(2)中期書信,共6封。這些書信重點在將基督教和猶太教傳統以及異教風俗中徹底分別出來,使基督教成為基督教。一方面,強調唯獨基督、唯獨恩典、唯獨信心;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之上,勉勵教會成聖。依次是加拉太書(A.D.55);哥林多前書(A.D.56春)、提摩太前書(A.D.56夏秋)、哥林多後書(A.D.57夏)、羅馬書(A.D.58春)、提多書(A.D.58)。神藉著保羅極力地為真理爭辯,將基督教會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3)晚期書信,也可以稱為獄中書信,依次是腓利門書(A.D.59)、歌羅西書(A.D.59)、以弗所書(A.D.59)、提摩太后書(A.D.60)、腓立比書(A.D.61-62)——保羅的一生,跟隨了耶穌的腳蹤:腓利門書是對教會牧者的遺言;在歌羅西書中將自己和教會交託天上的基督;在提摩太后書中如蒙難前的耶穌眾叛親離;在腓立比書中從容殉道。

最後,我們複習一下加拉太書的內部張力或前後矛盾,即保羅在加拉太書1-3中為真理爭辯的極端態度,與他自己在加拉太書4-6章中強調的聖靈的果子,有明顯的衝突。加拉太書1-3章講稱義的真理,4-6章講成聖的真理;換言之,前者重點在基督怎樣拯救了我們;後者重點在於,被基督拯救的我們怎樣開始新的生活。但問題好像是,保羅本人並沒有按新生活或新生命的原則處理前面稱義問題或真理問題。保羅在5:19中批評的「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等,幾乎更充分地表現在了1:6-10他自己的言行中了;5:22節中強調的「忍耐、溫柔、節制」和2:4-6「我們就是一刻的功夫也沒有容讓順服他們」是直接對立的;而5:22中的「仁愛、喜樂、和平」與2:11-15中保羅公開批評彼得和巴拿巴的做法是不能自洽的;5:22中的「恩賜、良善」更與3:1中「無知的加拉太人哪」、5:12中「恨不得那攪擾你們的人把自己割絕了」也是明顯衝突……答案很簡單,真理問題是生命問題的前提;只有在不顧一切解決真理問題之後,討論生命問題才是有意義的。聖靈要不寬容地、不合一地將我們從世界分別出來,先讓我們到基督裡;這是加拉太書1-3章的使命。而我們與基督的合一這場爭戰完成之後,即「出生」之後,才存在基督裡彼此的合一和相愛的問題,才有成長或成聖的可能。這是加拉太書4-6的問題。加拉太書的前後矛盾,是我們學習加拉太書4-6章要始終銘記的,也是基督徒一生不可或缺、不能顛倒的兩個基本功課。特別是那些只強調生命的生命神學,實際上使聖經就成了「道德經」。一種流行的霍亂是,那些自己絕對做不到或正在違背加4-6的屬靈寡婦和世俗小學(兩個人就這樣成了朋友),總是引證加4-6來論斷加1-3的狀況,並將自己的人性和所有人性編輯在一起,莫須有地構陷對方。更詭詐的是「第三方戰略」,就是將加1-3中的保羅和加拉太人同時否定,以顯示自己比你們雙方都更加4-6。稗子將信仰變成偽道學或吃人的道德,因為你不能指望在任何苦境中從他們那裡能得到任何真正的安慰——事實上他們好像幸災樂禍一樣,好像自卑或忍了你很久了,今天,終於有機會將加4-6發射給你。加拉太書4:1-11將這種現象稱為世俗小學。

二、加拉太書4:1-11釋義

1、世俗小學(1-3)

1我說那承受產業的,雖然是全業的主人,但為孩童的時候,卻與奴僕毫無分別。2乃在師傅和管家的手下,直等他父親預定的時候來到。3我們為孩童的時候,受管於世俗小學之下,也是如此。

加拉太書1-3重點告訴我們基督是誰,特別是,何為救恩的真理:人因恩得救,因信稱義。而加拉太書4-6告訴我們何為基督徒,或者,這重生得救的人,怎樣開始新的生活。新生活的第一步就是你從世俗小學畢業,獲得了一個新的身份,你是一個新人;這就是加拉太書4:1-3所告訴我們的。加拉太書4:1-3不僅是3:6-4:7這段稱義論述的總結,也是下一段成聖道理的開端:確定新人的新身份。這個新身份或基督徒首先就是承受產業的上帝的兒女;「我說」,保羅在繼續宣講從神領受的真理(加拉太書1:11-12)。在這裡保羅要宣講的主題是針對基督徒的。何為基督徒?基督徒就是「承受產業的」,「全業的主人」。κληρονόμος,這個名詞的意思就是產業繼承人。κύριος πάντων,lord of all,這表明基督徒承受基督裡一切的產業,你是有產者。基督徒不再是「流氓無產者」了。擁有產業的人,就是生活在平安中的人,因這平安,我們活在信、望、愛之中。誠如這句話,有恆產者有恆心,有產者沒有懼怕。主耶穌這樣告訴所有承受產業的:「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路加福音12:32)。

同時,新人要脫離舊人,告別過去的身份,就是孩童和奴僕。在信仰基督以前,人是什麼人。一方面,外邦人只是一個孩童,一個發育不良,成長不全、患有各種幼稚症的「小於一」的人。幼稚,也是對一切外邦文化的總結。νήπιος這個詞告訴我們的正是這些含義:1) an infant, little child;2) a minor, not of age;3) metaph. childish, untaught, unskilled。孩童的假神是糖塊,給糖就「平安喜樂」,不給糖就搗亂。那麼這個幼稚者具體表現在哪裡呢?另一方面,與奴僕(δοῦλος)毫無分別。奴僕的假神是鎖鏈,不僅捆綁自己,也捆綁別人——奴僕最不能容忍的不是奴役,而是別的奴僕得自由。聖經本身,特別是摩西五經,讓我們知道何為奴隸。以色列人在埃及作了400年的奴隸。奴僕至少有兩個特點,第一是一無所有,喪失了一切權利,甚至連兒女的生存權都不能保障。第二是沒有自由。由於他一無所有,他就會製作世俗小學,然後作繭自縛。換句話說,奴隸雖然一無所有,但他唯一的財產是鎖鏈。奴隸需要鎖鏈作為偶像或假神安身立命、安居樂業。這裡的鎖鏈就是律法以及靠律法稱義的精神。行為稱義必然導致一種看人文化,結果就是絕望、假冒偽善、吃人和向神及神的僕人發怨言;結果是被進一步管教。絕望可能造就一種根深蒂固的無神論和唯物論文化以及消費主義,「在埃及的時候不花錢就吃魚,也記得有黃瓜,西瓜,韭菜,蔥,蒜」(民數記11:5)。同時,甚至產生愛國主義偶像——好像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奴隸會愛上法老;他們在曠野遇到困難的時候,加倍思念埃及,懷舊就成為「反覆吟唱的內心謠言」。不過主耶穌自己為奴隸下了一個更深刻的定義:「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約翰福音8:34b)。罪人的痛苦是,別的罪人得赦免。奴隸以控告為業。

孩童和奴隸的功課是什麼呢?就是師傅(ἐπίτροπος,就是師長的意思)和管家(οἰκονόμος,大約相當於「奴隸主」)。一般來說,師傅負責人身,相當於孩子的監護人。管家負責財產,照顧孩童的生活。不過有時候兩者似乎有共同的含義,或者在猶太社會,而不是羅馬帝國,兩者的區分不是很明顯(馬太福音20:8)。由於奴隸沒有產業,更可說,沒有聖靈,因此只能依靠外在的約束管教供養才能生活。奴隸的思想和人身依附於師傅和管家,並會用這一套浸入靈魂的道理處理一切問題,包括會習慣成自然地引用師傅和管家的道理與經驗應對福音。請注意,這裡的師傅和管家都是複數。師傅和管家的道理是「博大精深」的。中國人應該很理解這博大精深是什麼,我們有非常豐富的「做人的道理」。世俗小學的精髓是:關鍵是怎樣做人。怎樣做人呢?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討人喜悅,出人頭地。不僅如此,這孩童或奴僕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是無產者,就是一直等候,「直等他父親預定的時候來到」。一方面,博大精深卻一無所有,形同乞丐。另一方面,這裡的父親是單數,預表天父上帝。祂是唯一的父。這個等候的無產者在漫長的「童年」裡,會遇到很多冒充父親的使者,但從根本上說,他們不過就是另外一種師傅和管家而已。羅馬法將孩童獲得成人身份的權利歸給國家,但在一些特別情況下,父親也可以擁有這項權利,就是確定孩子成人的年齡。而且,童年很長。按羅馬的法律,7歲之前是孩童;但只有到25歲才享有完全的公民權。無論如何,在重生之前,基督徒長期以來,所受的教育,都是孩童和奴僕的教育。師傅和管家形成了我們的基本人格——我們要用這一套去論斷、管理神的教會和基督徒。

最後保羅以交叉結構的方式,重申孩童就是奴隸,並將師傅、管家所加給孩童和奴隸的一切,稱為「世俗小學」。τὰ στοιχεῖα τοῦ κόσμου,直譯就是世界裡的初級教育;這個中譯應該是很傳神的。στοιχεῖα這個字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字母表中的字母排列」,大約相當於我們常說的ABC,或者入門功課。希伯來書5:12使用的就是這層意義,「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第二、物質性或外在有形的物質,這就是彼得後書3:10;12的用法,「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熔化」。這就告訴我們,一方面,外邦人只是崇拜宗教的外在形式,將信仰變成一種身體語言,如猶太教的割禮,如佛教的修行等;一方面,這樣的世俗小學,就像外在的物質世界一樣,最後將被屬天的恩典真理所完全。「世界」(κόσμου)這個字有雙重含義,一方面,這套知識是從世界來的,另一方面,是為了取悅於世界的——就這樣,宗教成了屬靈表演。演員受導演和觀眾的雙重捆綁或奴役。「受管於」這個動詞是δουλόω,Tense: 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意思是,已經完全成了奴隸。所謂世俗小學,就是一套非常膚淺的道理,以為人還行,還可以靠行為滿足神的心意;並以此互相控告。不過這個世俗小學不完全是負面的,律法不是惡的。這個字也有「監護」之意,靠著神賜的律法,人才能基本上持守生活的秩序。更重要的是,律法具有啟蒙的價值。一方面,讓人認識自己是罪人,並不斷經歷自己在稱義和永生方面的無能為力(整本舊約的以色列人為此作證);另一方面,律法帶領我們仰望基督的救恩,因信稱義,不因律法稱義。

2、畢業典禮(4-7)

4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5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6你們既為兒子,神就差他兒子的靈,進入你們(原文作我們)的心,呼叫阿爸,父。7可見,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既是兒子,就靠著神為後嗣。

上帝在基督裡將救恩臨到這樣的孩童或奴隸,轉折開始了,你要小學畢業了。有人將加拉太書4:3-5視為福音真理的中心,這是有一定道理的。首先,這個偉大的轉折是從道成肉身開始的,完成於十字架。上帝在祂確定的時間,將他的兒子賜給我們。「時候滿足」是保羅常常與教會分享的啟示。上帝在時間中工作,而重生和成聖都需要時間。當然,這裡主要是指,「聖誕」是按神預定的時間開始的;而每個人受洗的時間,或接受基督為主的時間,同樣也是在神的計劃之中。只是我們對這個奧秘,無言以對。但可以參考的信息是,上帝一定會在祂認為成熟的時間進入世界,臨到我們(馬可福音1:15)。兩約之間,自然是神認為最合適的時間,我們可以從很多方面為此作見證。不僅羅馬帝國兩漢帝國預備了福音全球化的背景(兩約之間的400年正是漢朝的400年);更重要的是,道德(儒學成為漢代官學,素王為漢立法)和律法(猶太律法的完備偽善)和法律(羅馬法的博大精深)的啟蒙功課也基本完成了。上帝差遣祂的兒子進入世界,是為了我們也成為祂的兒子。這個問題我們下文再談。耶穌道成肉身在這裡有兩個特點。一方面,「為女子所生」,這是講童女懷孕;同時,告訴我們唯有耶穌是無罪的,不是生在罪孽之中。另一方面。「生在律法以下」。律法之下的人就是罪人,而罪的結局就是死。而耶穌取了我們罪人的位分,要在十字架上為罪人死,成全律法(約伯記14:1,馬太福音11:11)。正因為無罪的耶穌成了罪人的贖罪祭,才完全了律法,救贖才是「合法的」。

其次,十字架下的畢業典禮。接受基督的救贖就意味著孩童開始成熟,洗禮就是成人禮;同時,奴隸成為自由人,奴僕成為兒子;信仰告白就是解放宣言,洗禮就是領養儀式。童女懷孕和十字架的目的,是「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耶穌救贖的對象是「律法以下的人」,換言之,就是所有的人,因為所有的人都在律法以下。這一點也明確反駁了加爾文主義的「有限救恩論」。ἐξαγοράζω,to redeem,to buy up;原意就是付上代價去贖買。上帝用耶穌的重價將我們買回來了(哥林多前書6:20;7:23)。然而救贖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叫我們得著兒子的名分」。雖然救贖是普遍的,但只有領受的「我們」,可以「得著兒子的名分」。耶穌基督這個兒子身份在這裡至少有兩個含義。一方面,父是神,子也是神;我們可以藉著子到父那裡去,藉著子認識父(約翰福音1:18,14:6)。另一方面,因為上帝的兒子,我們這些罪人分享了祂做兒子的身份;或者說,上帝因祂獨生子基督耶穌,將我們領養為祂的兒子。「兒子的名分」,υἱοθεσία,adoption,就是「領養」、「收養」之意。這個字生動地告訴我們本是孤兒,也告訴我們上帝在基督裡愛了我們。4-5也可以看成是一個交叉結構:上帝的兒子變成人,是為了讓人變成上帝的兒子。這個真理是獨特的。外邦的宗教一直鼓吹人離開基督或不藉著上帝的兒子,靠自己「做人很好」就可以成為上帝的兒子,甚至成為上帝;但聖經將這條幼稚的幻象或小孩子的把戲否定了——神的兒子變成人,是人成為神的兒子的前提和保障。不僅如此,既然上帝的兒子已經變成了人,而我們又靠著祂成為神的兒女;世俗小學就不再有原來的意義了。一切律法主義的宗教在這裡被廢棄。當然,與此同時,基督信仰也為萬人恨惡。

第三、「兒子的名分」意味著什麼呢?首先,領受聖靈。接受聖靈是信仰的巨大轉變或最大的產業。因為從此,我們才成為有靈的活人,成為上帝所創造的人,或者開始恢復上帝的形象。這裡特別強調是「他兒子的靈」,聖靈是教我們認信基督的,並藉著基督到父那裡去。因此,其次,這個兒子開始從孤兒變成了有天父的人,開口說話,開始傳道。傳道的內容就是上帝是我爸,即在基督裡重建父子關係,人與神和好。Αββα ὁ πατήρ,Abba, Father,這本是禱告用語(馬可福音14:36,以賽亞書19:20,雅各書5:4);同時,這兩個字分別是希伯來語和希臘語——萬民都可以在基督裡作神的兒女。從這裡開始,你轉向禱告、傳道和教會的生活(加拉太書3:26-29);一無所有的孩童或奴隸成為禱告者或崇拜上帝的新人。一方面,有天父的保守。我們在以後的生命裡,有個全能大愛的上帝,與我們同在、保守和帶領我們,直到天家。另一方面,兒子的順服。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祂是父所喜悅的。換句話說,上帝藉著祂的獨生愛子耶穌基督,將祂喜悅的人或兒女的樣式,告訴我們,讓我們傚法基督。這個樣式最重要的就是順服,如同兒子順服父親(馬可福音14:36;羅馬書6:17)。而順服的前提是信心,如同兒子對父親的完全信靠。接下來就是將基督傳給萬人,讓萬人在基督裡歸向天父。「從此以後,你不是奴僕,乃是兒子了」。我們身份徹底改變了,一方面,我們不需要那些鎖鏈了,應該拋棄那些假產業;另一方面,我們「靠著神為後嗣」,就是承受產業的人。κληρονόμος θεοῦ διὰ Χριστοῦ,an heir of God through Christ;藉著基督成為神的產業繼承人。羅馬書8:14-16以及啟示錄特別充分地將基督的產業告訴了我們。需要強調的是,我們承受產業完全不是因為我們自己的功勞,而是因為神的恩典。這產業不僅指向當下,更指向末世。

3、留級轉學(8-11)

8但從前你們不認識神的時候,是給那些本來不是神的作奴僕。9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它作奴僕呢?10你們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11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

然而,解放或自由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基督徒開始新生活遇到的最普遍的試探就是反覆,首先,保羅讓我們已經小學畢業的基督徒,靠著真神認識從前的假神,並勝過假神的奴役,獲得自由。過去捆綁我們的那些人、事和道理,都不是神。而既然不是神,就沒有理由捆綁我們。「本來不是神的」,τοῖς μὴ φύσει οὖσιν θεοῖς,them which by nature are no gods;從本質上說不是神。偶像背後就是魔鬼,魔鬼使用偶像抵擋救恩的真理。哥林多前書10:20,「我乃是說,外邦人所獻的祭,是祭鬼,不是祭神。我不願意你們與鬼相交」(另外參考哥林多前書8:4-7)。這也是第一誡命的祝福,被這種假神折磨的奴隸,你們今天自由了。認識假神的本質,需要靠基督的真理或真神的帶領。所以保羅強調,所謂我們認識神,從根本上說,是被神所認識。這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以弗所書2:8)。這也意味著,我們認識假神的本質,也出於神。這個強調很重要,正是因為這個被動語態,將神本主義信仰和人本主義的假信仰區別出來。信仰首先不是人自己努力的結果,而是神主動加給我們的恩典。不僅如此,γινώσκω,即「認識」,這個字就是「智慧樹」中「智慧」一詞,也是「知道善惡」中的知道一詞。蛇試探人自己可以像神一樣知道善惡,這是世俗小學的本質。律法主義顛覆了被造的人,即善惡的對象,和創造者神,即善惡的本體,之間的秩序。如今在基督裡,這個秩序被修復。不是我們認識神,而是神認識我們,並帶領我們去認識。我們本是不知道的,如今在基督裡成為知道(哥林多前書8:2-3;參考約翰一書4:10)。

其次,假神的本質是什麼呢?「懦弱無用的小學」。其實這小學的本質就是人靠自己論斷善惡。τὰἀσθενῆ καὶ πτωχὰ στοιχεῖα,the weak and beggarly elements。一方面,這個小學是虛弱無力的,ἀσθενῆ強調人自己的好行為這個見證無論如何都是有缺陷的,就像以賽亞書6*:6所說的,「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這也意味著,人的道德修為,在上帝面前也是軟弱無力的,沒有義人,也沒有任何人可以靠著律法稱義。善工不能將罪人從律法的咒詛中拯救出來(羅馬書8:3;希伯來書7:18)。但是,這個無力的「小學生」只能轉向祈求人的施捨或首肯,但由於人的自私、吃人和善變,求人稱義的結果你就成了人的奴隸。登山寶訓的律法,讓我們知道,人不可能滿足上帝的心意。但問題還有另外一面,人靠行為也不可能滿足人的心意,因為人的善惡標準總是不定的。在這個最難伺候的罪人面前,人就成了最可憐的乞丐。所以,另一方面,πτωχὰ,乞丐一樣乞討的。這個字實在深刻而生動。靠人的善惡標準生活的人,最後就成了討好人的乞丐。可悲的是,基督徒已經嘗到了自由的滋味,「再給它作奴僕」就是踐踏基督的寶血了。這也正是生命神學的問題。有一些基督徒會一直不能小學畢業,常常學習,終究不能明白真道。或者說總是「未能免俗」——不能脫離世俗小學。他們是小學的留級生,留級的原因就是回歸那套師傅和管家的標準裡面去了。究其本質,就是根據律法,別人的生命有問題。留級生在基本救恩真理上總不能畢業。於是,他所謂的「成長」只是靠不斷在各小學中轉學來完成,而轉學的標準只是那些世俗的標準。這些標準很經典的表現就是將非基要真理上升為基要真理,用極小的事拆毀教會。保羅在這裡列舉了「重作奴僕」的一種現象,就是「謹守日子,月分,節期,年分」。παρατηρέω,一直仔細遵守,一絲不苟地遵行。這當然不是說,讓我們完全無視時間和教會崇拜的秩序,這不是神的心意(創世記1:14;歌羅西書2:16);而是強調,你若繼續被「極小的事」攪擾並攪擾教會,你只是留級生,並只能轉學。留級生總是轉學慣犯。

保羅最後直接告訴加拉太人,「11我為你們害怕。惟恐我在你們身上是枉費了工夫」。這句話是很嚴重的,符合保羅的風格——保羅常常對自己傳道生涯中遇到的有代表性的事件,作出極為敏感的反應,為要成為眾教會的見證。對「術」或「成熟」的要求,使我們很難理解保羅這種新自由,同時也是保羅無法解脫的重擔。「害怕」,所擔心的事不是虛構,的的確確可能發生。這個可能發生的事實是,有些人是讓傳道人「枉費了工夫」的。也就是說,教會中人有一部分是不能得救的,一直是小學的「留級生」。原因都和律法的啟蒙功課有關。第一、律法讓人認罪,讓舊人向罪死。但老我拒絕死亡。不想死就只能不斷轉學。第二、靠律法稱義,一方面自以為義,另一方面,道德吃人。轉學同時成為控告。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讓人枉費了功夫的人,總是教會裡那些自以為義的人。他們在事業、真理、生命、為人、處世上優越感很強,這些留級生在世俗小學的基礎知識上比較紮實,因此擁有抵擋福音強大的城牆。而另一方面,真正將起初的信心堅持到底、又不斷長大的人,反而是按世俗小學的標準,那些「不怎麼樣」的稅吏。這應了耶穌的那句話,我來找罪人,不找義人。我們很熟悉這些論調:這人是教會中的VIP,那人是教會中p。就些不能免俗的道理證明他們自己恰恰就是孩童,而且就是這些自以為義的人,一定凡事耍孩子脾氣:不吃飯了,離家出走了,去鄰居家了;還是張二嬸的饃好吃……黛玉必然無家。而這些自以為自己有一套的人,同時就成了自己那一套的奴僕。他們勝不過自己「義怒」,更勝不過糖果的試探。流言總是尋找和跌倒留級生,控告者尋找控告者,罪埋伏在該隱的門前。福音在他們身上早晚是枉費功夫,這是讓人害怕的普遍事實。

應用;教會批評及其限度

保羅在加拉太書中,對加拉太教會領袖及會眾的批評,是極為嚴厲的;而且常常以自己切身經歷為出發點,「極為小氣地睚眥必報」。加拉太書中的批判精神至少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機會,重新審視教會中「公共批評」的價值。至少,我們可以從保羅的批評中看見教會批評的兩個基本原則。第一、批評的必要。為真理為愛為見證,神的教會必須有批評;儘管這些批評可能是不完美的。儘管批評者本身必然也是罪人,甚至帶著血氣的。保羅對假使徒假弟兄的批評,對彼得和巴拿巴等真弟兄的批評,對加拉太教會所有會眾的批評;清清楚楚地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必須告別兩個假道理或假冒。其一,聖經不批評,只是溫敬虔,這是謊言。聖經是一本批評之書,福音是對罪人的批評或分別,是批評或分別基礎之上的救贖。因此,我們必須告別將批評視為負面和不成熟、小心眼那種世俗小學,真正做到唯獨聖經。棄絕批評也是因為無知和驕傲,好像我們的和事佬精神比聖經更有智慧。其二、反對批評必然偽善,因為對批評的批評也是批評。需要指出的是,禁止批評是暴政下的精明和討人喜悅的功利習慣,是世俗小學的道理。相關的指控是,「你不能類比保羅」,這基本上是一個假問題。一方面,保羅也是人,蒙恩的罪人,類比保羅沒有什麼值得誇耀的。另一方面,正如保羅自己說的,他遇到的問題,所有的傳道人都會遇到——我們信同一位主,傳同樣的聖經,面向同樣的人類,做出同樣的反應,遭遇同樣的逼迫,歸向同樣的十字架。相反,你若不是保羅,你根本就不是基督的傳道人。你可以沒有保羅的恩賜,但你必須有保羅的遭遇。

第二、批評的限度。這是我今天要特別強調的。保羅一直激烈地批評教會,但是,保羅的批評有一條底線,他從來不敢將批評的教會從整體上看為魔鬼的教會,而將自己批評的目的誇張到必須拆毀這間具體教會的極端程度。教會裡一定有魔鬼的工作,基督自己也有權拆毀最後不能得勝的教會。但凡是奉基督的名聚會的這小群,擁有免於被任何罪人拆毀的特權。而即使耶穌基督自己,他最終拆毀的教會,也是在啟示錄中所宣告的,就是那些直到最後一刻仍然不能得勝的教會。使徒書信中提到的所有教會,包括啟示錄中的七間教會,都是缺點成堆的教會,有的甚至觸目驚心,讓人「忍無可忍」(如「有人收了他的繼母」等,參見哥林多前書5:1)。但沒有任何使徒指著任何一間教會說我就是要拆毀她,並且聳動市井匪類和屬靈寡婦、甚至跌倒外邦人這樣幹。使徒可以激烈地批評教會的缺點,這是保羅常做的;他的每一封書信幾乎都在「攻擊教會」;但是,保羅無權也從未主張拆毀任何一間教會;因為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會,基督就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8:20)。

然而,真理的批評可能越過保羅的底線或教會批評的限度,即批評轉為拆毀。這是由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真理的批評有可能上升為宗派的仇恨與血氣的廝殺以及人身的攻擊。這個墮落方向幾乎是不可控制的。但由於人的極端偽善,已經轉向了拆毀的批評,反而會加倍以真理爭辯、愛護他人、保衛教會的高調展開。另一方面,這個高調無論如何都是謊言,因為所謂的真理爭辯完全不再按真理進行,失去自己的位分,誹謗尊長。逃罪的辦法只能藉著指控位分的不真這個莫須有的方式進行;同時,舉證墮落成世俗小學的生命控告,並為迎合人的罪性轉入私人領域。不僅如此,一旦你投入拆毀行動,魔鬼和人性就被充分動員起來,不竭餘力搜集、編造對方的罪狀,以便使該隱殺害亞伯的行動合法化。事實上,不是那位牧者或那間教會敗壞到這種程度了,以至於你這位天使長必須要出面拆毀;而是你因非真理的緣故(極為隱蔽的個人原因)決定拆毀他之後,必須不擇手段地收集和編造「證據」。在某種意義上,拆毀也是控制欲極強之人失敗之後的報復性反應。事實上,拆毀教會一直是大淫婦巴比倫的事業,是外邦人的暴力拆遷專業,歷代志下36:19,「迦勒底人焚燒神的殿,拆毀耶路撒冷的城牆,用火燒了城裡的宮殿,毀壞了城裡寶貴的器皿」。但如今是末世了,狂傲的「行毀壞可憎的」(但以理書9:27),或者「拆遷辦」,就在教會裡面。正如箴言14:1所說的,「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不僅如此,由於羨慕嫉妒恨,一些教會對拆毀響起了以東人的掌聲:「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以東人說,拆毀,拆毀,直拆到根基。耶和華阿求你記念這仇」(詩篇137:7)。

但這也不完全是新鮮事。聖經上有一位著名的「拆遷辦主任」,就是「惡婦亞他利雅」。歷代志下24:7,「因為那惡婦亞他利雅的眾子曾拆毀神的殿,又用耶和華殿中分別為聖的物供奉巴力」。這個毫無教養的女人給自己取了一個很遮醜的名字,「耶和華是高貴的」。她的邪惡首先來自父母的熏染,她是亞哈和耶洗別的女兒。我們可以說,她一知半解地繼承了撒瑪利亞式神學(類似加爾文主義),也繼承了父母的殘忍和控制欲。其次,她的邪惡來自她的婚姻。亞他利雅與約蘭王的政治婚姻,相當於今天的騙婚移民。第三、神拿走了她短命的兒子,這成了她起來篡位奪權和拆毀教會的契機。列王記下11:1,「亞哈謝的母親亞他利雅見她兒子死了,就起來剿滅王室」。王室有很多嚴重的問題,但他仍然是王室,是神的約民(以賽亞書3:12)。亞他利雅的目標之一就是殺死襁褓中的約阿施,約阿施如一間剛剛出生的教會。有人發現聖經上一個有趣的事實,在以色列歷史的進程中,發生過三次殘害嬰兒的暴行,每次相隔800 年(法老、亞他利雅、希律)。屠嬰的真正的目的是阻止彌賽亞的降生,同時,在於將基督的教會消滅在萌芽狀態或充滿問題的狀態。事實上,魔鬼從起初就執行了屠嬰的計劃,以便阻止「女人的後裔」的降生。於是人類第一個嬰孩該隱將他的兄弟亞伯殺死。但神會勝過魔鬼的計劃。「耶和華卻因自己和大衛所立的約,不肯滅大衛的家,照他所應許的,永遠賜燈光與大衛和他的子孫」(歷代 志下21:7)。同時,亞他利雅會受到審判。結果,「眾人已將亞他利雅用刀殺了」(歷代志下23:21b)。

聖經給我們提供了與「拆遷辦」完全不同的教會真理。一方面,教會就是有缺點的教會,應該批評必須批評;但另一方面,正是這樣的教會每一天都需要聖靈的更新,而不是需要任何罪人來拆毀。每個蒙恩的罪人都是聖靈拆毀和重建的對象;但任何基督徒無權拆毀他人,特別是無權拆毀神的教會;無論出於哪一種懷了胎的私慾。批評的真理在兩極中間,在和事佬和拆毀者之間,這是保羅的道路,這是我們的道路。我們持守中道需要神的幫助。保羅的「害怕」也是針對自己的;這是加拉太書4:20告訴我們的,他「心裡作難」。我面臨同樣的試探。三年來,感謝神讓我看見「木者」的樣式以便持守我的批評使命;同時,也讓我經歷亞他利雅這「光明的天使」怎樣拆毀家庭、怎樣拆毀教會,以便讓我時時注意批評的限度。這是小學課程,遠離假冒為善,也遠離亞他利雅。不過神更會使用亞他利雅為約阿施的小學期末考試。你完成這道題之後,你就畢業了,就可以開始中學時代了。中學生要起來,正如歷代志下32:5所說的,「希西家力圖自強,就修築所有拆毀的城牆,高與城樓相齊。在城外又築一城,堅固大衛城的米羅,製造了許多軍器,盾牌」。主啊,「求你隨你的美意善待錫安,建造耶路撒冷的城牆」(詩篇51:18)。阿門!

任不寐,2013年1月27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