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書 第二十課:越獄計劃(加5:25-6:10)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加拉太書5:25-6:10,「25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26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3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5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6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8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感謝神的話語。「改革的第一個主日」,我們在聖靈的引導下,在神與人或靈與肉的關係上獲得了解放。「改革的第二個主日」,我們要靠著聖經的帶領,在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以及人與財物之間的關係中,獲得新自由。聖經上有一個「神聖的日常追問」:「耶和華對該隱說,你為什麼發怒呢?你為什麼變了臉色呢?」(創世記4:6)「我又生氣了」(人無「義怒」可言),我在地獄中,有兩個原因:人得罪了我,未得著某物。世人、特別是霾人,有兩大信仰,第一是人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宗教可稱為「唯人論」——中國人將人(「人」)以及人際關係(「仁」),視為生活和智慧的中心;人與人的關係就是罪人與罪人的關係,人就成了人的地獄。於是對中國教會來說,成聖就成了成精,這是人吃人的妖精之路;人是人的地獄。第二是唯物論,就是我們什麼都不信,只信錢。於是錢財成為我們的監獄,我們委身受困於瑪門這個偶像,人與人、人與自然處於戰爭狀態。於是,人與物,成為我們的手銬和腳鐐。這是兩座陰間的門,魔鬼用對人和物的圍觀,切斷了我們和上帝的聯繫,奪去了我們的榮耀和自由。東方宗教和哲學用出世和禁慾尋求自由;但上帝在基督裡開闢了全新的越獄的道路。加拉太書5:25-6-10就是聖靈提交給教會的越獄計劃。這段經文可以分三個部分。第一是總綱(5:25),告訴我們越獄的組織者是並只能是聖靈。第二、逃出第一座監獄,就是人際關係的監獄(5:26-6:5)。第三是逃出第二座監獄,就是人物關係的監獄(6:6-10)。霾國是埃及的一部分;願主帶領我們逃離人獄和物獄,如出埃及,阿門。

一、耶和華是我的力量(25)

25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解放或越獄是聖靈的工作,是神的工作。這也意味著,沒有上帝沒有解放;而無神論從未有過真自由。上帝所賜的自由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認識罪和被罪奴役的現實,然後讓我們因信基督得生(約翰福音8:34;羅馬書6:6)。另一方面,重生之後的基督徒,要繼續靠聖靈行事。靠聖靈行事也包括兩個方面,就是按著真理認識和處理人際關係與人物關係。若非神的啟示,我們不可能認識人,也不可能認識物。而認識人和物,是我們開始走向自由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約翰福音,耶穌在耶路撒冷第一個逾越節的活動,就是潔淨聖殿。約翰福音2:13-23可以這樣分為兩部分,其中13-22,是解決唯物論的污染,即教會裡面的金錢交易。23-25則是強調耶穌怎樣從人際關係的網羅中率先逃出,作了我們的榜樣。因此,加拉太書5:25-6:10,以相反的順序,對應了約翰福音2:13-23的啟示。兩者的目的是一樣的,就是帶領教會從人獄和物慾中逃出,將神的家建立在自由的根基上。

1、靠聖靈認識人

人是什麼是一個宗教問題。人對人的認識一定是殘缺的,甚至就是一場自欺、自憐和自負。就像中國人自己不可能認識自己一樣,我們對自己的認知若不是東方霸主,就是苦大仇深。錯誤或不真的人學,是人獄的基礎。中國的人學大約分三個階段。首先,甲骨文階段,人是上帝面前的敬拜者或面向伊甸園東門的浪子;這保留了關於聖經中關於人的原初記憶。其次,開始明目張膽自以為神,創建人教:《說文》:天地之性最貴者也;《釋名》人,仁也,仁生物也;《禮‧禮運》人者,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人是神,人是人的救星或閻王,人的罪與義、人的言與行都是人的生存和成聖必須。第三階段,新華字典:由類人猿進化而成的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並能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動物。神人關係被抽調了,諸神之戰轉為動物競爭。現代楷體字的人這個雙足直立行走的高等動物,轉頭向東,揚長而去。唯人論有三個基本方面:人(取代神)、人與人的關係(取代人與神之間的關係)、人與人之間彼此鬥爭的關係(取代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的關係)。在第一個問題上,是「我」的膨脹,我成為萬物的尺度,甚至成為神的尺度。霾人的生活中心和輿論中心就是這四件大事:誰誰誰,誰誰誰和誰誰誰,誰誰誰和誰誰誰那點事破事兒;我我我——自我感覺極其良好,自以為神。

人只能靠神來認識人,更可說被神所認識(加拉太書4:9)。神對人的認識,就是借助於聖靈的作品,即聖經。第一、人是上帝的被造者,一方面有神的形象,有真理的仁義和聖潔;但人不是神,神才是生命的中心。第二、亞當之後的人都是罪人:一方面,在上帝面前沒有一個義人,人都犯了罪,都虧欠了神的榮耀;另一方面,所有罪人都是上帝愛、救贖和審判的對象。因此,人與神之間的關係,是生命的中心。第三、基督裡的人是弟兄姐妹,當彼此相愛的新人。因此,愛的關係而不是恨的關係,是生命的中心。第四、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根據這樣的真理,在教會中,更由於基督在場,任何人看任何人,或揪住任何人給任何人看,這都出於魔鬼——它從始至終的目的是讓人不看上帝的獨生子,而是去看人,並且只看別人——蛇為人、為你尋找圍觀的獵物,製造「新聞」。所以聖靈對教會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彼得前書5:8)。魔鬼不可能親自去吃人,就找到了含。換言之,魔鬼主動為人尋找可吃的食物。豬說,到教會不看人怎麼可能?我建議以後教會牆上掛一面鏡子:你就是那人(撒母耳記下12:7,路加福音13:1-5)。上帝禁止教會看人,不是要基督徒裝清高,而是因為,人那裡一無所有,只有罪。

2、靠聖靈認識物

聖經對物質財富的認識介於佛教和唯物論兩個極端之間。第一、神的創造。物質世界是神創造的,因此都是真實而「好的」。聖經並不憎惡物質世界和財物,這一點與佛教和諾斯替主義都不同。這種態度使科學成為可能。第二、創造秩序。物質世界是神為人創造的,因此,一方面,使經濟活動成為可能(「管理與看守」);另一方面,聖經禁止信徒崇拜財物,顛覆人與物的關係。正因為如此,聖經一方面強調,貪財是萬惡之根,如同拜偶像一樣。「因為惡人以心願自誇。貪財的背棄耶和華,並且輕慢他(或作他祝福貪財的,卻輕慢耶和華)」(詩篇10:3);「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提摩太前書6:10);「因為你們確實的知道,無論是淫亂的,是污穢的,是有貪心的,在基督和神的國裡,都是無分的。有貪心的,就與拜偶像的一樣」(以弗所書5:5,另外參考歌羅西書3:5)。為此耶穌也曾這樣感歎:「有錢財的人進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馬可福音10:23b)。另一方面,聖經不斷讓我們看見,瑪門崇拜者一定會為肚腹和錢財褻瀆神、出賣主,並且傷害他人。亞當夏娃、以掃猶大,都是明顯的例子。事實上羅得之妻也是如此。同理,讓人看物而不是神,甚至將物放在人之上,這都是魔鬼的伎倆——蛇讓亞當夏娃矚目看樹上的果子,不看神的話,就將整個人類陷在罪裡。

因此,神勸勉我們將主要的生命和精力放在信仰和精神層面;並使財富為真理服務。首先,基督徒要安貧樂道:「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摩太前書6:8)。其次,基督徒應該追求基督的真理:「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命記8:3;馬太福音4:4)。第三、基督徒應該靠自己的工作生存,一個好的基督徒,一定是一個勤勞節儉的人。神反覆對選民說,「六日要作工」(出埃及記23:12;參考箴言6:6,21:25;帖撒羅尼迦後書3:10-12;羅馬書12:11,提摩太前書5:13)。第四、基督徒靠勞動所得,支持福音的事工。所以六日之後,有「安息日」,是必須守的。

3、人鬼情未了

當我講到人學和物學源於魔鬼的時候,你們不要覺得稀奇。僅就舊約聖經而言,魔鬼四次公開出場,目的之一就是轉移人的視線,讓他們矚目看人(自我與他人)和物(我或他人與物的關係),而不是矚目看上帝。創世記3:1,蛇真實的目的就是將果子指給人看,果子不僅是物的代表,也指向人對人的善惡分辨開始了。「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歷代志上21:1魔鬼第二次出場,讓大衛自以為神,矚目看以色列人;「撒但起來攻擊以色列人,激動大衛數點他們」。但實在說來,以色列人無論數量和質量都實在慘不忍睹,任何人一旦被數點都慘不忍睹。就這樣,教會成為注意重心,我們的信仰被控告。第三次在約伯記1:9,「撒但回答耶和華說,約伯敬畏神,豈是無故呢?」魔鬼讓人窺探和中傷人的內心,察己知人會造成無數莫須有的紛爭和互相攻擊。最近一次在撒迦利亞3:1-2,「天使又指給我看,大祭司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耶和華向撒但說,撒但哪,耶和華責備你,就是揀選耶路撒冷的耶和華責備你。這不是從火中抽出來的一根柴嗎?」魔鬼將重生之後的人以前的罪甚至現在的過犯翻找出來,控告這個人根本不配作基督的信徒。而這種控告可以覆蓋任何一位基督徒,於是基督徒然死了,基督的信仰土崩瓦解。事實 上,福音書中魔鬼對耶穌加上彼得前書5:8,與上述舊約經文可以對觀。

魔鬼的工作在歷史和現實中,取得了部分的成功。成人幼稚症是它的戰果之一。對人和物的依賴,類似「人奶依賴症」或戀物癖。人奶依賴首先表現為人事依賴症:關注、收集、打探、佔用他人的各樣信息。而人的信息基本是有毒物質。其次是人言依賴症。這有兩個方面的表現。一方面極度依賴別人的讚美和關切,所以我們看見,這人你必須得哄著,如同安撫嬰孩。另一方面是否定的依賴,就是對人的話極端敏感,一碰就跳;一句話不中聽,就上升到本質主義的高度,割袍斷席,並在告別秀中分別善惡。更經常的反應,則是因人的傷害不共戴天,復仇到底。對物的依賴同樣如此,一塊糖,一分錢,一碗紅豆湯,都會改變他們的人際關係和教會關係。戀物癖使人會因為一點蠅頭小利喜怒無常,並為此出賣長子的名分。拜人教和拜物教中人有兩個共同特點:「中國不高興」;「霾人無常性」。所以跟霾人打交道要特別小心,因為每一句話,每一塊麵包,都可能是地雷,改變他們剛剛宣佈的決定和生活軌跡。而且霾人記仇能力很強,一次爆炸,永遠爆炸,沒完沒了,不依不饒。所以我們常常看見,四、五十歲的霾人,就像孩子,為一言一物一事,瞬間反目;形單影隻,或拖家帶口,無招勝有招,多年在各教會門口如候鳥遷徙。目送這些老小孩兒的背影,讓人歎惋。他們從來沒有超越人和物的牢獄,與上帝建立起來不可動搖的直接關係。所以我們需要神的拯救工作,願耶和華「將馬和騎馬的投入海中」(出埃及記15:1)。

二、超越唯人論(5:26-6:5)

1、勝過人的榮耀(5:26)

26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

人的偶像或人獄包括三個方面:人的虛榮或人的稱義;別人的問題或缺點;自我或自我感覺良好。感謝神,加拉太書5:26-6:5一一對這三大病症臨床。首先我們要知道,罪人是一位尋找稱義者,以期解決人與神分離引起的不安。但無神論或唯人論者,只能向人求稱義,或者人與人之間彼此授受榮耀,這場偶像崇拜或迷信活動,一方面構成了向人爭名奪譽人際衝突;另一方面,使人將追求者入吾彀中,建造人際監獄;甚至連「切割」,也成為一種監獄秀。聖經首先勸勉基督徒不要討人喜悅,也不要怕得罪人;因為人無權論斷人,因為只有神是人的主權者。其次,聖經讓我們認識人的不善或人不過是罪人,罪人對罪人的褒貶總是根據罪的標準;因此,罪人的控告毫無意義,而人都說你好的時候,耶穌說,你就有禍了。耶穌自己面對人為我們率先垂范:一方面,不將自己交給任何人;這是聖殿潔淨的題中之義(約翰福音2:23-25);另一方面,「他看見許多的人,就憐憫他們。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如同羊沒有牧人一般」(馬太福音9:36)。不被人捆綁,只是愛人,這就是基督徒在人際關係中得自由的總綱。

26節首先講到了群體自由的三個否定性的原則;這裡三個並列的動詞分詞都是現在持續式。第一、不要貪圖虛名。γινώμεθα κενόδοξοι,be desirous of vain glory,becoming glorying without reason。名詞κενόδοξος的含義是glorying without reason, conceited, vain glorious, eager for empty glory。它是由兩個字根組成的κενός(虛空和無真理根據的)和δόξα(榮耀),中譯「虛名」。這是不合法的也是不真的榮耀:人無權,人不義。所以,面對人的讚美,約翰福音5:41、12:43和馬太福音6:2告訴我們,耶穌根本「不受從人來的榮耀」。面對人的否定,「耶穌卻一言不答」(路加福音23:9b)。聖靈讓基督徒將人的控告和論斷視為極小的事,甚至看作糞土(哥林多前書4:3;腓立比書3:8)。因為,「我倚靠神,必不懼怕。人能把我怎麼樣呢?」(詩篇56:11);」誰能使我們與基督的愛隔絕呢?難道是患難嗎?是困苦嗎?是逼迫嗎?是飢餓嗎?是赤身露體嗎?是危險嗎?是刀劍嗎?」(羅馬書8:35)。是什麼人特別在意別人或被別人捆綁得結結實實的呢?在埃及做慣了奴隸的人。動詞γινώμεθα的本意是「變得」。在埃及作了奴隸的,如今要靠「偽善和邪惡」翻身解放。信仰就是一種自信。但對霾人來說,你不尊重我,那是一件大事;對基督徒來說,你尊不尊重我,有什麼重要呢?

第二、不要彼此惹氣。ἀλλήλους προκαλούμενοι,provoking one another。惹氣,προκαλέω,一方面,奮勇向前;另一方面,怒氣沖沖。這顯然是因追求虛名所致,因為,一方面「情同此心」必然形成競爭關係,同時,要為人的認可拚鬥;另一方面,沒有任何一種從人來的榮耀不被嫉妒,也沒有任何一種從人來的榮耀能夠使人真的滿意和平安。這種彼此惹氣還可能造成彼此向外邦人控告的惡果,極大地敗壞我們的信仰。外邦人即使同樣不堪,也願意趁機取義。中國人民愛生氣,尤其愛生別人的氣。神沒有說你們不能生氣,但好像練氣功的族類氣性都特別大。一方面,神說,不可生氣到日暮;霾人是一鼓作氣,就做了病了,直到墳墓。另一方面,神說,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但霾人不僅自己很生氣,還要拉著別人和自己一起生氣——我恨的人,你必須與之切割。要不林語堂怎麼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根本有病的民族。如今,中華民族到了最有病的時候;「冒著上帝的怒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但感謝神,神說:該打針了。第三、不要互相嫉妒。ἀλλήλοις φθονοῦντες,envying one another。嫉妒一詞,是重複21節那個情慾的表現。教會中在虛名競爭中落入弱勢的人,或者人與人之間互相收受榮耀,必然引起人的嫉妒。榮耀來自人,嫉妒必然也來自人。但聖靈告訴我們,一個人得到另外一個人讚美,你根本不需要為此嫉妒。因為那什麼都代表不了。但聖經也說,嫉妒是骨中的朽爛一一一種極為刻薄和隱蔽的惡毒,不能解怨。沒有人能完全脫離嫉妒。因此,我們需要靠聖靈克制這種情慾。嫉妒徒取代基督徒,讓教會成為更隱蔽的絞肉機。

2、勝過人的軟弱(1-2)

1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2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

如果教會裡的第一重試探,或魔鬼賜給教會的第一個新聞,就是人的榮耀,要人說自己好;那麼,魔鬼賜給教會的第二個熱點,就是圍觀別人的不好。而人人都不怎麼好,所以魔鬼素材充足,機會眾多。「弟兄們」這個稱呼,顯示「有人」一定是弟兄中人,是基督徒。ἄνθρωπος(a man)這個詞的中譯滲透著「儒教的偽善」,「有人」讓人感覺基督徒軟弱好像僅僅是個別現象,而且「偶然」這個根本沒有原文支持的添加,使這個中譯更為糟糕。ἐὰν προληφθῇἄνθρωποςἔν τινι παραπτώματι;NRSV的翻譯是:if anyone is detected in a transgression,這個英譯更接近原文。這個句子的意思是:如果任何人在某一項罪錯中被發覺了……προληφθῇ,to take before,detect,這裡用的是被動語態,原意是被發現,讓你無處可逃。這也意味著,弟兄姐妹的軟弱,會被一些法利賽人以「友邦驚詫」的方式帶到眾人面前。事實上面對這樣一種局勢,一方面是軟弱,一方面是被控告,聖靈吩咐教會作出正確的反應。每一個基督徒,在天路上不可能一直是得勝的新人,相反,我們會經常軟弱、跌倒;並因此必然被魔鬼捉住帶到眾人面前和上帝面前。因此,我們需要聖靈的同在,也需要聖靈藉著教會中弟兄姐妹的互相遮蓋、互相擔當和互相建造。

但每一位基督徒都可能軟弱這個事實,將教會推到陰間的門口。魔鬼藉著基督徒的失敗,要傳揚這樣一種神學:「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假以西結的心,把他揭露出來。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發現」。這是我們經常看見的現象,更是我們倡導改革要針對的邪惡。這個邪惡也包含著假保羅的偽善,因為,既然每一位弟兄都可能軟弱,那揭發和控告者,也一定是曾軟弱只是沒有被發現者;或者,此時此刻,正接著他們的揭發和批判,更充分地暴露他們正在被過犯所勝。就像路加福音15章中,大兒子對小兒子過犯的控告。面對這種情況,神的旨意是,一方面,「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καταρτίζω,to render, i.e. to fit, sound, complete;現在就開始,持續開始挽回的工作。馬太福音4:21就是用這個字表示「補網」(另外參考帖撒羅尼迦前書3:15)。這個動詞將基督徒處理人際關係,特別是面對他人的缺陷和罪應有的態度和智慧,與霾國人或「揭露者含」完全剝離出來。耶穌揀選漁夫和帳篷編織者或許有這樣心意:得魚,補網。含的幸福和稱義的機會,是亞當的肉體及其暴露;但真正的基督徒,或真正的主內弟兄姐妹,見到弟兄姐妹的軟弱,第一個反應應該是遮蓋、援助、救護和挽回;也包括饒恕和解怨。但魔鬼的使者看見教會的漏洞和基督徒的軟弱,趁機取笑和落井下石,趁機切割、拆毀並且拆毀到底。但這個吩咐特別是對πνευματικός,形容詞,屬靈的。此時還在聖靈裡的人,甚至自以為比那人屬靈的人。不僅如此,挽回必須用溫柔的心,即溫柔的靈,與上文聖靈的果子相對。ἐν πνεύματι πρᾳότητος,in the spirit of meekness。帖撒羅尼迦後書3:15,「但不要以他為仇人,要勸他如弟兄」。但與聖靈的吩咐正相反,魔鬼的差役對弟兄的軟弱,是用幸災樂禍的狼心,見獵心喜的狗吠,將他們拆毀。

另一方面,與此同時,「又當自己小心,恐怕也被引誘。」σκοπέω這裡用了動詞分詞的形式,用以說明「補網」時同時需要注意或伴隨的動作:to look at, observe, contemplate。「被引誘」。πειράζω;這個動詞也啟示我們,試探者就是魔鬼;也就是說,這件事有魔鬼積極的、不休息的活動。試探包括很多方面:過度偽善,以至於不將罪視為罪;或者自己也在勸說中被勸說,共同犯罪。但更危險的試探是:你在偵查出更多細節和證據之後,成為控告者,以至於遭受含一樣更重的審判,正如主耶穌所說的:「凡使這信我的一個小子跌倒的,倒不如把大磨石拴在這人的頸項上,沉在深海裡」(馬太福音18:6)。

最後聖靈總結:「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一方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重擔。屬靈表演藝術家覺得自己已經沒有重擔了,自己唯一的使命就是幫助別人肩負重擔;複製為別人上十字架。這不是真的。另一方面,正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重擔,都有自己的十字架,因此,聖靈吩咐教會要互擔重擔。重擔,βάρο,heaviness, weight, burden, trouble。一個非常滑稽的現象是,一個本來重擔如山的人,看見別人的重擔,用非常誇張的表情,去揭露和參與。他們不是幫助別人分享重擔,而是通過矚目看別人的重擔,趁機轉移自己的重擔;同時,要在別人的重擔上得榮耀。不僅如此,聖靈在這裡說,這就是基督的律法,就是基督的命令。基督沒有命令你審判和揭露別人的罪。基督命令基督徒,在所有的試探和軟弱中相扶相攙。這不僅是執行基督的命令,而是「完全」了基督的律法。在「保羅神學」中,基督的律法與摩西的律法是對照的,後者是重擔,前者是愛(路加福音11:46)。基督的律法告訴我們,基督徒處理人際關係唯一的符合神的旨意,或者上帝賜給我們的全部「人學」,就是「互擔重擔」。聖哉耶和華,美哉主耶穌!

3、我和神的關係(3-5)

3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5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

我們將所有的智慧都浪費在人那點破事兒和他人那些破事兒上面了。我們沒有對別人重擔的愛,更沒有將精力放在神身上。在某種意義上,霾國人是世界上最無聊的種族。西方世界的人也許非常奇怪,一個霾人竟然能如此不惜時間和精力,苦苦地,樂此不疲地追蹤、報道、傳播、審判、控告;即使你用「為了真理為了教會」這片無花果樹的葉子,根本遮蓋不了這無聊透頂的醜惡。這從來不是聖靈的心意。事實上,信仰就是要帶領我們脫離無聊。一方面那人是罪人的發現和友邦驚詫,對基督徒來說是個假問題。因為人本來就是那樣乃是聖經的常識。另一方面,你這控告者根本沒有資格,更非出於愛心和誠實,所以基督嚴嚴地警告了這些熱衷揭發別人罪錯的人(路加福音13:1-5)。不僅如此,神讓每一位基督徒把有限的時間投入到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之中。這正是耶穌升天之前對約翰和彼得的吩咐(約翰福音21:21-22);願所有監督成癮的好事者記住耶穌這句話:「與你何干」。保羅因此說,「因我們聽說,在你們中間有人不按規矩而行,什麼工都不作,反倒專管閒事。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帖撒羅尼迦後書3:11-12)。

聖經也吩咐我們看人,不是專注與別人和神的關係,而是專注於我們自己和神的關係。首先,看自己在上帝面前的無知與虧欠:我是個罪人,罪人中的罪魁。這徹底消滅了「我神」。另一方面,我們根本沒有資格更沒有精力去控告別人,因為我們一無所有;我們自己恰恰需要神的救贖和隨時的幫助。這消滅了無聊。常見的控告現象總是:越是無知的人,越是無畏地控告別人;而越是控告別人的人,越沒有可能向神悔改重生。神知道這些管別人閒事的人總是打著「為了真理為了教會」的旗號,於是聖靈一針見血:「就是自欺」!約翰在另外一封書信中告訴我們這種自欺的本質是什麼:「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在我們心裡了」(約翰一書1:8)。我們當查驗所有的行為,而一旦我們查驗自己的行為,就會跪在上帝的面前,主啊,求你赦免。而一個常常查驗自己行為的人,沒有可能去查驗別人的行為了。你自己家都洪水滔天了,你還去拆別人家的房子;這種毫不利己專門害人的精神,若不是精神病了,就只能是出於乃父。

但那些查驗自己行為和不是監督窺探別人行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常得赦免和更新。「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聖靈禁止基督徒總是與人比較,將信仰墮落成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總結。當信仰變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信仰就不是信仰了。所誇,τὸ καύχημα ἕξει,he shall have rejoicing,他將會大有喜樂。這喜樂是單單從自己和神的關係中來的。εἰςἑαυτὸν μόνον,in himself alone。事實上人有兩種喜樂,一種是從神來的喜樂,就是沉浸在自己和上帝的關係之中(羅馬書3:27;哥林多後書1:12);另一種是假喜樂,就是沉浸在別人和上帝的關係中。這也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因為看見別人和上帝關係不好而幸災樂禍,這是具有霾人特色的幸福。另一方面,我們因為指著屬靈偶像誇耀,而試圖分享那偉人的一點點餘蔭。當然,有人總是通過奉承和誇張另外一位牧者來貶低他的私敵,這也昭然若揭。很多假基督徒一生沉浸在後面這兩種假喜樂之中,愚蠢透頂,而且必遭審判。神說,「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如果你一生用主要的精力去關注別人的重擔,你的重擔從來沒有放下。到末世審判的時候,你要為你的重擔接受懲罰。值得注意的是,這裡的「擔子」是另外一個字,φορτίον,一般來說,6:2中的「重擔」指向額外負擔;而這裡的「擔子」主要表示應擔的責任。

三、超越唯物論(6:6-10)

1、一個奉獻的人(6)

6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

現在聖靈轉向人與物的關係。這個話題的轉換也很自然:聖靈將與人分享財物視為個人應該承擔的擔子之一。求主也要帶領我們有面對財物的智慧,並因此,能勝過因財物而生氣、與人糾紛的愚蠢。神實在很瞭解我們的心思意念。這裡包括關於財物的三大智慧。第一、財務的起源及其用途,用以說明奉獻的本質(6)。第二、上帝在經濟上的掌權和公義(7-8),用以解決「吃虧」的恐懼。第三、聖靈賜給人信心,以確保財物活動在愛中進行(9-10)。

聖靈首先將人或基督徒,定義為一個奉獻或有分享能力和意願的人,一個「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新人(使徒行傳20:35)。同時,物不是被視為奢侈和消費的對象,而是分享和共享或奉獻的對象。這裡的信息很簡單,就是聖靈吩咐會眾,在經濟上支持傳道人。這個支持有兩個特點。一方面,傳道者必須是傳講「道理」的人。τὸν λόγον,in the word,就是傳講上帝的話語。而且這個傳講不是心血來潮,而是長期堅持;甚至勝過一切攪擾繼續堅持;κατηχέω這裡用的是「現在持續式」。不僅如此,這個動詞還有這樣的意思:不要閉口,放膽傳講。這個字是由κατά(through out)與ἦχος(a sound, noise)合成的。換言之,這樣的傳道人更需要會眾的支持;因為他們獲得的支持,由於眾所周知的理由,一定不如成功神學的牧者。另外,「供給」這個字是κοινωνέω,原意是分享。另一方面,奉獻的內容是「一切需用」。也包括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 讓傳道人不至於為生活所迫,影響對真道的宣講。另一方面,限於生活必須,沒有必要支持牧者過奢華的生活。所以這裡「一切需要的」,ἐν πᾶσιν ἀγαθοῖς,in all good things,即分享一切好的,有用的東西。

奉獻精神可以超越教會,這是一種基督精神,是「基督教文明」——如果有的話——一個重要的方面。這裡有一個敏感的問題,或者說,奉獻是一個敏感的話題。這個話題之所以敏感,是由三個原因造成的。第一、你(聖靈、聖經)憑什麼吩咐我們出錢?第二、對無神論、唯物論和唯人論來說,錢財是真正的信仰(馬太福音6:21),你動了我的奶酪和心肝了。第三、教會和牧者自己的問題。一方面,的的確確有一部分人,把傳福音當成了生活必須,當成屬世的職業。以至於一些根本沒有蒙召、沒有講道恩賜的人,包括女牧者,也要「吃這碗飯」。另一方面,一些牧者甚至靠「寡婦的小錢」(馬可福音12:42),過著奢侈和非理性的生活。我們今天看見,高聳入雲的大教堂正在被神拆毀。神允許牧者靠侍奉養生,和牧者以養生為目的去侍奉,甚至與世界角逐奢華與排場,完全是兩個問題。教會可能為錢財以及相關的民數與世界行淫,討好會眾。為了避免這種試探,保羅一直保守他的「第二職業」。我在這裡奉勸自己也勸勉所有的同道,如果你是在找不到工作因此只能靠教會生活,你應該趁早離開這種試探。牧者要交賬,可能面臨更重的審判。所以我們看耶穌呼召的門徒,原來都有自己的職業和產業,他們全職去侍奉神,實際上是失去了賺錢的機會。他們做任何職業也比作傳道人更有錢。不僅如此,傳道只是給他們更多屬世的羞辱、他們只能過著更清貧和無定的生活,直到為主殉道。我個人有一個感動,判斷一個牧者是否蒙召,也可以參考這個標準:按能力在世界裡可以混得更好的人,卻拋棄一切所有的,包括埃及一切的學問,轉來全職侍奉神。

我們也要明白神對奉獻的深刻旨意。霾國人由於長期以來崇拜金錢,不僅沒有奉獻的傳統,反而總是用小人之心醜化教會的奉獻。首先,上帝創造的人,就是奉獻的人,奉獻是神的本質,而人本來分享了這個形象。在創世記中,上帝總是付出者和給予者;而福音書中,上帝將祂的獨生子賜給我們;而祂的獨生子將生命和國賜給我們。上帝按祂的形象造人,使我們成為崇拜者和獻祭者,這意味著,人按神的形象,首先不是索取者和消費者(動物),而是奉獻者。這是人從神而來的榮耀。其次、我們一定要明白,神之所以敢吩咐我們奉獻,恰恰是因為我們所有的一切都是神賜予的。我們本來一無所有,我們絕對不是把我們屬於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給上帝。第三、上帝讓祂的兒女在這個世界裡,與埃及那些佔小便宜和寄生者們區別出來。我們聚會、聽福音、傳福音、敬拜神,都是靠我們自己的勞動,而不是依賴、偷竊任何人的勞動成果。換言之,我們聚會,我們出力,這是幾個基本常識。那些把教會看成慈善組織,並鼓勵佔便宜的文化,我們不要諂媚他們。第四、奉獻支持的主要目標,是傳福音;這是保羅反覆強調的,儘管他自己努力讓人不花錢就聽福音(哥林多後書9:1-15;帖撒羅尼迦前書2:6-9,哥林多後書11:7,腓立比書4:10,提摩太前書5:17-18,哥林多前書9:11)。基督徒要關切罪人得救,這是我們愛心的主要表現。第五、神說的奉獻絕對是根據人的自願、信心和能力。正是由於上述幾個常識,我們在「基督教社會」中看見了一種完全出於聖經知識的奉獻文化。我們也盼望,這種作人的本分和基督徒的習慣,也能成為我們的生命。

2、一位公義的神(7-8)

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8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

我去奉獻,我那心愛的錢財去支持和愛了別人,我吃虧了怎麼辦?聖靈來安慰我們。參考哥林多後書9:1-15,這裡的撒種和收穫的比喻,就是針對奉獻的。而奉獻,首先是獻給神的(創世記4:4;8:20-22)。羅馬書6:13將奉獻的屬靈含義解釋給我們,「也不要將你們的肢體獻給罪作不義的器具。倒要像從死裡復活的人,將自己獻給神。並將肢體作義的器具獻給神」。一方面,上帝是奉獻的真正接受者;另一方面,上帝一定按公義和大愛回報奉獻者。這不是人神合作或等價交換,因為上帝自己首先就是一位奉獻者。但上帝會審查我們的行為和內心,尊重那些尊重祂兒子的人(約翰福音12:26)。所以上帝在這裡提醒我們:「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πλανάω:Tense: Present,Voice: Passive,Mood: Imperative,to cause to stray, to lead astray, lead aside from the right way。這個字與6:3中的「自欺」(φρεναπατάω)不是一個字。這裡強調的不是欺騙,而是被不敬畏神的念頭所偏轉,離開正道,轉去敬拜偶像。紅豆湯還是耶和華,這是一個問題。這個禁止性的勸勉,是因為「神是輕慢不得的」。θεὸς οὐ μυκτηρίζεται,God is not mocked。輕慢一詞是μυκτηρίζω,1) to turn up the nose or sneer at;2) to mock, deride;輕蔑,而且嘲弄。神是聖潔公義的,也是洞察一切的,你不能欺騙神,而神一定讓所有拜偶像的人接受公義的審判。

聖靈進一步解釋說,「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這句諺語出自約伯記4:8(哥林多後書9:6)。保羅用這句古訓來勸勉教會奉獻。「論到為聖徒捐錢,我從前怎樣吩咐加拉太的眾教會,你們也當怎樣行」(哥林多前書16:1)。奉獻不是有去無回的打水漂,而是撒種;而撒種的必有收穫。由於有神存在,所以,這個「生物學定律」或「基督的律法」一定應驗。這個報應的定律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因此,ἄνθρωπος(任何人)這個詞重複出現。但這個定律不是負面的,而是雙元的。這才顯出神的公義。一方面,「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情慾,εἰς τὴν σάρκα,into the flesh。所以這個句子的直譯就是:在肉體裡播種。「敗壞」一字是φθορά,corruption, destruction, perishing。這個字有雙重含義,一方面是現實生活中的敗壞;另一方面是末世的永罰。撒種一詞σπείρω用的也是「現在持續式」。另一方面,「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順著聖靈」,εἰς τὸ πνεῦμα,into the spirit。永生,ζωὴν αἰώνιον,life everlasting。永遠的生命。值得強調的是,這裡的情慾和永生都與人際關係和人物關係的處理有關。貪婪和吝嗇的人,會一直生活在敗壞甚至「貧困」之中;末了且有審判(使徒行傳5:3)。上帝不會讓一個奉獻者或與人分享、共享收穫的人,生活在窮困潦倒中。上帝不說謊。不要偏轉上帝的祝福。有人說這個人慷慨,是因為他有錢,不是的,真相只有一個:上帝早知到他樂善好施,所以提前賜給了他。

3、一個相愛的家(9-10)

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

這裡的「行善」主要是指向用財物行善,向他人提供物質幫助(路加福音10:29-37)。教會本身就是一種善行,因為我們花費精力、時間和奉獻,去支持福音讓多人得救(雅各書5:4);其次,周濟窮人(馬太福音25:31-46)。不過聖經對周濟窮人有獨特的理解,將幫助的重點放在福音的幫助上(馬太福音6:1-4;哥林多前書13:3;約翰福音3:16)。不僅如此,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神將我們對人的行善和幫助,視為對神自己的奉獻。這是至關重要的。為此,神也要為我們的善行提供幫助。對善行的主要威脅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不能持久。另一方面,遠香近臭。這是需要聖靈幫助才能克服的兩種人性。我們先看看第一個方面,這是9節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行善,不可喪志」。τὸ καλὸν ποιοῦντες,in well doing。這裡的「好」或「善」,與上文「一切需用」,字根是一樣的,καλός,美好的,上好的財物。不過這個句子的主動詞是「不可喪志」,μὴἐκκακῶμεν,let us not be weary。ἐκκακέω,Tense: Present,Voice: Active,Mood: Subjunctive;to be utterly spiritless, to be wearied out, exhausted;無精打采,精疲力竭。愛是恆久忍耐(帖撒羅尼迦後書3:13)。而只有忍耐到底,堅持到底,「到了時候,就要收成。」換言之,神有祂的時間,我們不能指望一蹴而就。因此我們是憑著信心等候收成的季節。καιρ ἰδίῳ,at its proper season,在神預定的時間(提摩太前書2:6;6:15;提多書1:3)。然後這裡有一個動詞分詞構成的條件從句:若不灰心,μὴἐκλυόμενοι,if we faint not。ἐκλύω,Tense: Present,Voice: Passive,Mood: Participle:1) to loose, unloose, to set free;2) to dissolve, metaph., to weaken, relax, exhaust。這個字的本義就是放鬆了,鬆懈了(馬太福音15:32,馬可福音8:3)。這個動詞是被動語態,在於強調人的信心被這種鬆懈所影響。讓人灰心的常常就是沒完沒了的打擊和失敗;特別是你將身體和財富都奉獻之後,仍無結果卻遭踐踏之時。灰心是需要我們靠著聖靈與之爭戰的宿敵。「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7)。

既然我們在信心裡相信,上帝為行善預定了收穫的季節,我們就應當堅持行善。「所以有了機會」,ἄρα οὖν ὡς καιρὸν ἔχομεν,therefore then as we have opportunity. 機會一詞即καιρός,與9節中的「時候」,是一個字。基督徒行善的對象是所有的人,πρὸς πάντας,unto all。基督徒不應該偏待人。不過這裡特別強調了一個問題,「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πρὸς τοὺς οἰκείους τῆς πίστεως,unto them who are of the household of faith.這裡有一個字需要說明,οἰκεῖος,belonging to a house or family, domestic, intimate。即家裡的人,一家人。而這一家人,是因為「一個信心」而建立起來的教會(提摩太前書3:15,彼得前書2:5,4:17;希伯來書3:6)。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是,向因信心而成為一家人的成員,更應該彼此善待。這個強調不是要基督徒偏待人,而是考慮那種普遍的「遠親近臭」的習性,勉勵基督徒對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弟兄姐妹更加彼此相愛。我們看見很多偽善的表演,越是遠處的,越是八竿子以外的人,越成為某些人愛和「傳福音」的對象,甚至將之視為是對至近之人的報復和切割。但這些「愛心大使」、「福音傳教士」對自己身邊的人,對本教會的人,對自己家鄉的人,完全沒有了愛和忍耐;只有石頭兒和無招勝有招。聖靈看見了這種危險,是為了把我們的彼此相愛,建造在誠實和常識的基礎之上。同時,我們要知道,教會內部的行善不是為了結黨紛爭,而是為了彼此建造信心。教會裡或我們自己家裡更需要彼此行善。

親愛的弟兄姐妹,各位朋友,三年來,我們在撒種的季節裡,這是顯而易見的。有兩個早春季節。一方面,神在我們中間撒下真道的種子。另一方面,我們在這座城市撒種。冬去春來,又一年過去了。生命、金錢、血淚,我們灑在這裡;飛鳥和石頭,也常常落下,要奪去我們一切剛剛出生的小苗。收穫的季節仍沒有到來。但我們靠主的恩典和同在,繼續堅持長大。每當我們灰心失望的時候,我們就仰望十字架上的基督,思想這孤獨的拿撒勒人,在人間備受凌辱和殺害,為何不喪志灰心。我們在十字架的上空,看見駕雲降臨的主,我們就重新得力;因為我們知道,必有一個公義的收穫季節,為所有播種者存留。所以今天聖靈清楚地吩咐我們,讓我們有重擔互相擔當,這是我們穿越早春季節真正的武器。喪志和灰心,就因為這互擔重擔而被我們掙脫。事實上,無論是唯人論還是唯物論,真正能捆綁我們的獄卒,就是喪志和灰心。感謝神,我看見了這種彼此相愛,在我們這小小的教會裡,以前所未有的溫馨和堅強,同時點燃了每個人,感動了每個人。正如主說的,「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等他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馬太福音12:20)。感謝主,我們一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愛情、信心和盼望,進入2013年的春天。「5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為要證明將來必傳說的事。6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我們若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便是他的家了」(希伯來書3:5-6)。阿門。

任不寐,2013年3月17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