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概論 第十課:耶穌必要復活(約20-21)

感謝主,我們來到了「約翰福音概論」最後一課。約翰福音20-21章的主題是基督的復活,以及復活的基督向門徒三次顯現並差遣門徒往普天下去分享基督的復活。復活是信仰的中心,是福音中的福音(哥林多前書15:1-8)。所有信仰或所謂信仰,歸根結蒂是關於復活的信仰。但復活的事讓很多人「煩惱」、不信、厭惡和仇恨(使徒行傳4:2;17:18;24:21;26:8),這使世俗小學誘導教會不斷偏離這個中心,用神跡和道德取代復活重新定義了基督教(提摩太后書2:8,18)。然而復活實在太重要了,正如約翰福音20:9所說的,「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而且這是全部「聖經的意思」。復活的意義至少在三個方面。第一、復活並只有復活見證基督是神的兒子,見證上帝存在並與我們同在(羅馬書1:4)。第二、復活勝過了死亡,將所有在死亡權勢下的人解放出來。復活賜給我們信心和盼望(彼得前書1:3);如果沒有復活,死亡使我們否認上帝,舊約和整本聖經是不能接受的,邪惡必勝的歷史是不能解釋的,人心是不肯受安慰的。今天是「5-12」汶川地震死難者五週年紀念日,若沒有基督的復活,任何方式對這近十萬死難者的安慰都是偽善的。這兩天我應遇羅克的妹妹的邀請,為遇羅克的一個文集寫序言。我深知無論我怎樣寫,都不能安慰遇羅克和他的妹妹之萬一。我行文的時候不斷想起馬太福音2:18這句經文,「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然而「耶穌說,你兄弟必然復活」(約翰福音11:23)。復活是我一生已經經歷和必將經歷的一切傷害的最終解決與全部安慰。又是一年春草綠,春天的狂歡無法迴避的真相是:「今年歡笑復明年,暮去朝來顏色故」。這是一種基本人性,「若死人不復活,我們就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要死了」(哥林多前書15:32)。第三、復活的信仰造就世上的光,使基督徒重生、成聖(羅馬書4:25;6:4-13;7:4;10:9;以弗所書2:6;歌羅西書3:1),相信復活的人,在地上就如同在天上,會擁有一個完全不同的人生。因此,基督設立教會作祂復活的見證(使徒行傳2:32; 3:15;4:33;17:31;26:23),為將神的榮耀和愛分享給世人:「在亞當裡眾人都死了。照樣,在基督裡眾人也都要復活」(哥林多前書15:22);「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翰福音5:29)。阿門!

一、基督復活(20:1-18)

1、空墳墓(1-9)

時間是「七日的頭一日」,就是我們今天的主日,星期天。而且是「天還黑的時候」。這裡分別講了兩次「早晨」(約翰福音20:1;21:4)。基督復活既是人類歷史的黎明,也是個人生命的黎明。人物首先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再一次為基督裡的女人的美麗和榮耀作證(出埃及記1:15-21,施弗拉,שִׁפְרָה,fair,美麗的;普阿,פּוּעָה,閃耀的)。抹大拉,Μαγδαληνή,地名,意思為守望塔。路加福音8:1-2告訴我們她的背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馬可福音16:9)。這個背景本身比任何野史都更能說明,為什麼她會出現在復活節的清晨。地點是空墳墓,世界或埃及的象徵。首先是堵在墳墓門口的石頭滾開了。這石頭是壓在所有生命頭上的巨石,也是魔鬼和世界用來阻擋基督復活的工程。「挪開」(αἴρω)這個動詞用的是完成時的被動語態。她就去見彼得和約翰(「耶穌所愛的那個門徒」)。馬利亞說「我們」,這就與符類福音是一致的,就是有多位婦女在場。馬利亞擔心耶穌的身體被偷走了,所以來找使徒們。使徒們顯然還在耶路撒冷聚集,耶穌的受難讓他們處於痛苦難言的困惑之中。接下來出現了彼得和約翰奔向墳墓的場面。「兩個人同跑」,兩個人是耶穌復活的見證。約翰跑在前頭,而且是先「信了」的那一位。這可能也跟他在十字架下面的經歷有關。但是,這只是初信之時,所以約翰沒有定義或進一步描寫自己的信。這個信心需要繼續長大。而信心的成長,是需要藉著繼續「明白聖經的意思」;而聖經的意思的總結「就是耶穌必要(δεῖ)從死裡復活」。事實上,所有歷史提供的全部的必要性,「就是耶穌必要從死裡復活」。彼得是先下到墳墓的那一位。耶穌確實不在那裡,墳墓是空的。而且細麻布和裹頭巾在原來的位置上擺放整齊,連同已經滾蛋的石頭一起,作了復活的有力物證。三個人證,三件物證,無可辯駁,鐵證如山。

2、馬利亞(10-18)

兩個門徒又回到自己住處去了——初信之時,他們沒有改變什麼。然後聖靈讓我們去看繼續留在墓地的馬利亞。她沒有回去,事實上,經歷了醫治和十字架之後的人,不太可能真正的返回到原來的位置上去了。在墳墓外面哭泣,這是耶穌復活之前人類面對死亡普遍而唯一的反應。兩位天使向馬利亞顯現,事實上也是向所有墓地的人類顯現。天使提出了一個非常重要或深刻的問題:「婦人,你為什麼哭?」一方面,人類在死者面前哭泣,反過來見證死亡是不正常的,是不能接受的;換言之,在人心靈的深處,有永生的印象,有復活的盼望。另一方面,人類自己面對死亡無能為力。馬利亞的回答像門徒過往常常答非所問一樣,只是集中在眼前的具體事務上。但馬利亞同時提交了一個同樣重要和深刻的問題:「因為有人把我主挪了去,我不知道放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死者去了哪裡。死亡是巨大的黑洞,我們對此一無所知。就在此時,「耶穌站在那裡」。耶穌重複了天使的問題,同時,加了一個問題,「你找誰呢?」,而後者就是前者的答案,耶穌就是擦乾人類一切眼淚的答案,願所有掃墓的都看見耶穌。馬利亞仍然沒有明白,不過「看園的」這個概念使我們想起第一位亞當。於是耶穌呼喊她的名字,馬利亞就認出了耶穌。這裡可以參考約翰福音10:3-4,」看門的就給他開門。羊也聽他的聲音。他按著名叫自己的羊,把羊領出來。既放出自己的羊來,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他,因為認得他的聲音」。我們也可以看見福音的「針對性」。馬利亞藉著主的聲音「回轉」。ῥαββουνί,有「我的主」或「我的夫子」的含義(比照約翰福音1:38)。只有被針對了,神才是「我的神」(出埃及記15:2;何西阿書2:23)

17節引起了很多解讀和辯論。「耶穌說,不要摸我。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我想讀者的困惑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這個希臘動詞的翻譯造成的,ἅπτομαι,英譯touch,中譯摸;這樣一來,我們就很困惑耶穌是什麼意思了。然而這個動詞的含義本來很簡單,是包括馬利亞在內的任何普羅大眾都能明白的:to fasten one』s self to, adhere to, cling to。當然,這個動詞有touch的含義,但不限於這個含義。路加福音7:14用的就是「按住(棺材)」這個意思,「於是進前按著槓,抬的人就站住了。耶穌說,少年人,我吩咐你起來」。這裡的意思應該是馬利亞看見復活的主,那種想緊緊抓住、留住祂的感情是自然而然的。因此耶穌說你們不能現在就留住我在地上,因為「因我還沒有升上去見我的父」。耶穌這句話也是在作另外一個重要的預言,就是升天(ἀναβαίνω)。和合本這裡的翻譯有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就是在兩個句子中間不應該是句號,這是兩個互相解釋的句子(γάρ),應該不是這個含義:復活的耶穌已經摸不得了。若是如此,後面多馬的故事就無解了。正因為耶穌接下來要將升天這個重要的啟示告訴門徒,所以才差遣馬利亞去對門徒說:「告訴他們說,我要升上去,見我的父,也是你們的父。見我的神,也是你們的神。」這是關於升天(Ascension)的重要宣告,同時也是關於人與神和解(Reconciliation)的重要宣告。馬利亞順服了這個使命,一方面,她說「我已經看見了主」;另一方面,「她又將主對她說的這話告訴他們」。馬利亞是一個誠實的見證人。

二、三次顯現(20:19-21:14)

1、第一次顯現(20:19-23)

復活的耶穌藉著向門徒的顯現,來堅固他們對復活的信心,並起來承擔福音的使命。耶穌的顯現肯定不止三次,已經向馬利亞顯現,而且保羅更告訴我們說:「5並且顯給磯法看。然後顯給十二使徒看。6後來一時顯給五百多弟兄看,其中一大半到如今還在,卻也有已經睡了的。7以後顯給雅各看。再顯給眾使徒看。8末了也顯給我看。我如同未到產期而生的人一般」(哥林多前書15:5-8)。但約翰編輯這三次顯現是刻意的,很像一幕不斷加強的戲劇,分別將基督復活這個事實以及對教會的教導見證出來。約翰福音20:19-23講耶穌的第一次顯現。首先是事實(19-20),然後是教導(21-23)。這是復活節的晚上,恐懼和迷惑的門徒聚集在一起。這是特別需要主的時候。「門都關了。耶穌來站在當中,對他們說,願你們平安。」一方面,耶穌的出現是神跡;另一方面,恐懼和愧疚正需要平安的福音來安慰,而耶穌的福音就是平安的福音——基督在人與神之間成就了和平。中國文化中不僅缺乏神、罪和愛的觀念,也缺乏這種神與人平安的觀點;而恰恰是這種平安,才是一切平安的基礎。人生活在各種不安之中,原因在此。在某種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耶穌藉著聖道和聖禮,讓門徒看見了主。手是有釘痕的手,肋上有槍的扎痕。當然,肉身的顯現也要說明,肉身復活,而且是肉身升天。「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這是所應許的大喜樂(約翰福音15:11;16:20-24;17:13),這是所有肉身的大喜樂。無神論者沒有「看見主」的喜樂。耶穌重複了平安的祝福,然後將傳福音的大使命交給門徒。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傳道者是三位一體的上帝所設立和差遣的(馬太福音28:18-20),而受差遣者首先是在基督裡與神和好的新人。第二、傳道者靠聖靈的裝備和帶領。「就向他們吹一口氣」,這使我們回想起上帝怎樣創造亞當(創世記2:4-7;參考以西結書37:5ff;箴言書17:11)。傳道者是有靈的活人。第三、傳福音的過程,就是行使鑰匙權的過程,也是揀選落實的過程。傳道中心是赦罪問題。赦罪與留罪,是聖靈的工作,完成於基督「最後的審判」(馬太福音1:9;18:18)。傳道者要將基督的生命分享給世人。我們也可以將這三項事工看為「平安的福音」的進一步解釋,一個人只有在明確了使命、有了聖靈的更新、裝備和帶領並切實履行使命之後,才會真正擁有平安。一個不安、無聊或厭世之人,實際上就是在這三項恩賜上缺乏領受的人。平安,也是我們主日崇拜中牧眾之間常用的問候語和最後的祝福(民數記6:24-26)。

2、第二次顯現(20:24-31)

第二次顯現仍然是先講事實(24-27a),然後講教導(27b-31)。我們先看事實部分。這部分記事重點人物是多馬,我們在約翰福音中已經認識了他。我們可以這樣說,耶穌這第二次顯現,幾乎就是為了多馬這一隻羊。多馬的性格是「現代人」的基本性格:「我非看見……總是不信」。首先,他不相信別人的見證;其次,他只相信自己的見證。耶穌這一次顯現的方式,和第一次幾乎是一樣的。而教導部分的重點是「信」,首先,耶穌對多馬說,「不要疑惑,總要信」。多馬觸摸耶穌之後,宣告他的認信:「我的主,我的神」。這與馬利亞的認信很相似。我的主我的神,也等於是說,耶和華我的神(詩篇35:24等)。其次、耶穌強調,「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這是強調信心的重要性,這也是提供一個與理性真理完全不同的神聖之路,就像希伯來書作者所領受的啟示:「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伯來書11:1)。世人的理性邏輯是,有了確據才有盼望和信心,而聖經的啟示真理是,信本身才是盼望的前提和保障,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基督徒是靠著信心這個原因,而不是靠著未發生的後果而生活的。耶穌這句話也有這樣的含義,祂不太會像這一次這樣向未來的信徒顯現(馬太福音11:12;約翰福音17:18,20)。多馬之後,罕有觸摸釘痕槍口才信的基督徒。那些要作多馬才信的慕道友可以改弦更張了。耶穌向未來開闢了一條信仰的新路,就是聽道信道。這是耶穌的「祝福」,這是神制定的門和道路。所有想通過演耶穌勾引人入教的人,也可以解散了。第三、約翰的旁白,告訴我們復活耶穌的顯現,以及整本約翰福音的記事,都是為了「信」。一方面,「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我們說的信,是有具體目標的,就是信基督。另一方面,「並且叫你們信了他,就可以因他的名得生命」。信的結果就是因信稱義,進入基督的永生。很有必要強調一下「耶穌的神跡」。約翰在這裡總結說,耶穌的神跡是排他的,是只屬於耶穌的。這個真理從耶穌的第一個神跡就啟示了(約翰福音2:11)。如果教會追求神跡並見證教會領袖是神的兒子,就已經是邪教了。

3、第三次顯現(21:1-14)

第三次顯現主要是敘事性的。這是約翰福音獨有的「最後的早餐」。地點在提比哩亞海邊,時間是清晨。前兩次顯現都在耶路撒冷,這一次轉到了加利利(馬可福音16:7;馬太福音28:7-16)。門徒們沒有完全按耶穌的使命去做(馬太福音28:7),他們到了加利利開始重操舊業。這可以解釋彼得為何看見耶穌就跳下海裡(約翰福音21:7)。這很像陽奉陰違的亞伯拉罕(創世記11:31-12:4),也像七次「罷工」或拒絕履行使命的摩西(出埃及記3:11,13;4:1,10,13, 19,24)。由於信心不足,沒有人願意跟隨基督,去作傳道人(馬可福音16:14;馬太福音28:16-17)。這也證明,即使看見了神跡,信心也不能維持。只有聖靈藉著道才能堅固我們的信心。約翰福音21:1-14也可以看為是該福音書中記載的第八個神跡,就是一百五十三條魚的神跡。首先,這裡應該有7位門徒。彼得領頭去打魚(我打魚去,I am going fishing),但一無所獲,這當然不是偶然的。這有點兒像約拿遭遇的神跡。我個人的經歷有點類似,在世界裡,我什麼也沒有「撈著」。這是徒然的一個「不寐之夜」。耶穌的話實際上說:孩子們,你們是不是什麼都沒有得著?他們回答說,沒有。但感謝神,在一個遭遇行淫的婦人(誰不是與世界行淫的人呢)的清晨,耶穌找到了他們。「在船的右邊」,應是雙關正確的道路;當然也可以就是字面的意義。然後神跡出現了,約翰首先認出是主,罪魁彼得驚慌地跳下去了。有人說彼得跳下去是因為「赤著身子」,這應該不是全部理由。不過赤身的彼得顯示這哥們兒要在世界裡大幹一番事業的。也有人解釋說,彼得跳下海是想盡快奔向耶穌,但這和後面的經文不能協調(約翰福音21:12,參考路加福音5:8)。

這是「主的早餐」:有炭火,有魚,有餅。這也為肉身復活的基督作證(路加福音24:43)。但人們對「153條大魚」有很多的解讀,但無論怎樣在這個數字上下功夫,所得無幾。我們可以將這個問題分成兩個問題。首先是「魚」。「大魚」在舊約往往也代表撒旦,而海是它的王國(詩篇74:13,תַּנִּין,dragon, serpent, sea monster;創世記1:21;以賽亞書27:1;以西結書29:3;約拿書1:17等)。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復活的耶穌勝過了大魚的權勢,並能夠將魔鬼權勢下的人解放出來。在新約中,魚和「得人如得魚」的預言有關(馬太福音4:19;路加福音5:1-11),這個其實是一致的。因為在某種意義上,沒有一個罪人不是邪靈附體的病人,都是一條需要打撈拯救的小魚。另外,在這段經文裡面,「魚」這個字是用兩個不同的字表達的,ἰχθύς(6,8,11)與ὀψάριον(9,10,13),後者常指可吃的魚,與餅同列。關於153這個數字,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在網絡上查找各種有趣的傳說。我在這裡按以經解經的原則,推薦大家參考以西結書47:9-10,「這河水所到之處,凡滋生的動物都必生活,並且因這流來的水必有極多的魚,海水也變甜了。這河水所到之處,百物都必生活。必有漁夫站在河邊,從隱基底直到隱以革蓮,都作曬(或作張)網之處。那魚各從其類,好像大海的魚甚多」。隱基底(עֵיןגֶדִי)的意思是羊飲水的泉源,而隱以革蓮(עֵיןעֶגְלַיִם)的意思是兩隻小牛的源泉。基底的數字是17(從1+2+3+…+17=153),以革蓮的數字是153,這是在奧古斯丁之前就有的「傳說」。先知書所預言的重點在「這河水」和「必有漁夫站在河邊」,前者指向耶穌的,後者指向眾門徒。不過,我要承認我對「153」基本無知」;儘管很多對這個「奇特的數字」的解讀可能是引人入勝的。或者很清楚,153就是很多大魚,一個真實的數字,僅此而已。比如,「離岸不遠,約有二百肘」這句話,也包含200這個數字(最多是為了強調這是一個神跡。離岸30多米遠的地方,撈上大魚153條;而這個神跡告訴我們耶穌在一切領域掌權,因此應該成為門徒剛強壯膽的理由),但罕有人挖掘這個數字的神學含義。因此,沉湎於153的神奇似乎沒有什麼意義。

三、三召彼得(21:15-25)

1、耶穌與彼得(21:15-19)

早餐之後,耶穌要重申差遣門徒的大使命。這個使命從彼得開始。我們可以看見彼得三次否認與耶穌三次堅固彼得之間的對應關係。我們可以三次軟弱,但神從沒有放棄我們。首先,耶穌三次呼喊的都是「約翰的兒子西門」(約翰福音1:42)。彼得不是什麼偉大人物,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而且,耶穌或許也是要彼得重新回到出發點,認識自己。其次,耶穌要堅固我們最重要的就是愛。這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愛我」,就是愛神。我曾說過,中國文化裡面沒有神的愛,也因此沒有對神的愛。這愛恰恰是第一塊法版即三條誡命所強調的。不僅如此,「愛我」也是在強調我們與上帝之間聖潔忠貞的愛情關係。律法書說,上帝是忌邪的神,就是因為人缺乏這種愛,總是陷入各樣的淫亂:不能始終如一地將任何一件正經事做到底。人都是淫亂或不「愛我」的人。而這份愛,是傳道人和基督徒首先應該有的新生命。沒有愛基督的心,根本不可能牧會或傳道。另一方面,愛小羊。愛基督就是牧養小羊(約翰福音21:13)。首先是「喂養我的小羊」(feed my lambs),然後是「牧養我的羊」(tend my sheep),最後是「喂養我的羊」(feed my sheep)。這樣的愛也和我們的常識相悖。這是一個把「愛」當成偶像的時代,但世人所說的愛,常常不是基督所說的愛。我們舉一個例子。哥林多前書13:3,「我若將所有的周濟窮人,又捨己身叫人焚燒,卻沒有愛,仍然與我無益」。這很衝突。所以約翰福音5:42才說,「但我知道你們心裡,沒有神的愛」。神的愛,就是牧羊的愛。這愛不是從世俗道德來的,而是從聖靈來的,所以羅馬書5:5說,「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灌在我們心裡。最後,這份愛最後就是殉道。不僅如此,耶穌「實實在在」地預告了傳道人一個「不幸的晚年」。這不是彼得一人的命運。老年的保羅眾叛親離,在羅馬拋頭灑血;老年的約翰被囚荒島,就要這樣的用「死榮耀神」(彼得前書4:16)。只有這三方面的預備之後,耶穌才說:「你跟從我吧」

2、彼得與約翰(20-25)

傳福音最大的攪擾是什麼呢?或者說,我們不能專心愛主轉而淫亂的最大試探是什麼呢?就是「彼得看約翰」。教會裡看約翰、看人,看牧者,看弟兄姐妹,無論褒貶,都是變相的愛人,不愛主。而一旦你「看上了」人,你和這人都必將彼此拆毀。耶穌禁止彼得看約翰,以避免所有傳道同工之間的拆毀,就這樣重建了「摩西亞倫米利暗」,祝福了「保羅西拉提摩太」。反之,彼得矚目約翰就是所有教會被拆毀的秘密,這是那些churchshopper的秘密。正因為如此,在這裡,耶穌在差遣教會往普天下去,首先要解決彼得看約翰這種深刻的淫亂。首先,彼得和約翰,回應了20章墳墓中的彼得和約翰,但更可以上溯到該隱和亞伯。該隱看亞伯,必然生嫉妒;就是只看見上帝愛亞伯,正如只「看見耶穌所愛的那門徒」。換言之,看人必然生嫉妒。而嫉妒是所有糾紛、控告的真相。其他都是煙霧。這不僅是彼得一個人的痼疾,約翰也是看人的罪人:「主阿,賣你的是誰?」其次,耶穌徹底地對彼得說:「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一方面,那人是好是不好,有愛心沒有愛心,謙卑不謙卑,有生命沒有生命,都和你毫無關係。這就是聖經屢次禁止彼此論斷的原因。另一方面,唯一的正經事業是,「你跟從我吧」。但是第三,真的很無奈,那時候門徒仍然沒有理解耶穌的話,反而進一步去看人。「23 於是這話傳在弟兄中間,說那門徒不死。其實耶穌不是說他不死。乃是說我若要他等到我來的時候,與你何干?」這是我們常見的情況,越是強調不看人,越是看人。現在大家轉過來去看「那門徒」,而且議論紛紛。門徒的成聖真是任重道遠。約翰福音21:24-25是全書的結語。我們也可以把這兩節經文看成是約翰對彼得那個「關注」的回答,就是「這人將來如何?」,這人「為這些事作見證」(啟示錄22:20),這些事就是「耶穌所行的事」。這是約翰生命的意義,也是彼得生命的意義。不僅如此,約翰的見證是「並且記載這些事」,基督徒的見證不是「不立文字」,不是「無知神學」;但也不是全知神學——聖經見證的只是和我們信基督得永生有關的「基要真理」,不是耶穌所有的言行和百科全書。連同約翰的啟示錄22:18-19一起,讓我們對聖經有常識性的概念:基本真理,絕對真理,教會真理(「我們」)。

臨床應用:文史絕症

感謝神,我們堅持到面朝大海,我們堅持到春暖花開。約翰福音完成了,我特別要藉著今天復活與呼召這兩個主題,討論一下具有中國特色的罪及其救贖和醫治,作為約翰福音概論的總結。如果一定要選一位中國形象大使,我提名歌手騰格爾,他的特點就是「疼」,而且是渾身上下哪兒都疼。中國之疼主要由兩個原因構成的。第一、由於缺乏復活的信仰,建立了以「清明節」為宗教信仰的偶像文化,結果就是面向死者、過去和歷史的史學傳統。一方面,由於不相信復活審判,人就只能自己追求公義和報復。另一方面,由於缺乏復活恩典,人就沒有在此世相愛的意願和能力。這個文化總體上是鬥狠有餘但相愛無能。第二、由於缺乏呼召和神聖的使命,加上無神論,人看人成為生活的主要內容和生命的基本意義,這是具有東方特色的情人節,就是人與人的淫亂。這種淫亂產生了中國的文學傳統,文學就是人學。兩方面合起來,就是所謂的文史大國。相應的,文史大國的智慧也包括兩個方面:靠死人的經驗而不是活人的信心生活,靠人際關係的詭計而不是靠人神關係的智慧生活。不過清明節和情人節是相通的:向人(死人或活人)獻花,說騙鬼的話。中國人由於沒有未來,就只能揪斗於此世和過去:由於沒有神就只能看人,彼此揪鬥。這兩方面的絕症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最成熟的幼稚之子,並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教會的生活。求主憐憫我們。

1、清明時節

我們先說說第一個問題。感謝基督復活了,賜給人偉大的盼望,重生了我們,並使我們成聖,使我們成為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復活將我們從死者、過往和歷史的重擔中解放出來,將公義交於那審判的主;並在彼此相愛中忘記過去,努力面前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沒有復活的信望,就不可能有愛,就會生活在死亡的權勢下面。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第二次世界大戰,無論是在日美之間,還是在英法德之間,甚至在蘇德之間、波德之間和日俄之間,都沒有留下像今天中日之間那樣絕不解怨的民族仇恨。當然這有掌權者惡意引導的成分,但不能否認,中國人缺乏解怨的能力。與此相關,美國內戰並沒有在南北兩方之間,留下中國內戰之後國共之間那種互相像神一樣審判的醜惡。不僅如此,特別是在中國,不是一個活人的思想引發一場革新運動,而常常是一個死者的猝然離去,引發社會抗議。死者為大,因為這個死亡壓倒一切。這還不完全是對生命的尊重或所謂的記憶苦難,這我們不反對;而是用死者的生命審判活者的生命,並將記憶苦難局限於記憶仇恨,關注的只是報復和清算,卻從不反省,沒有懺悔,更沒有饒恕與和解。而中國人就像將災難變成機會一樣,同樣將和解變成屬靈的報復和論斷。這種狀況更普遍而深刻地影響著家庭生活和教會生活。保羅在提摩太前書3:1-7談到這中國末世狀況:「1 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2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譭謗,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3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良善,4 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5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6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7 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中國人有一個理直氣壯的邏輯:他不先反省,我不能先饒恕。事實上,饒恕是懺悔的前提,這是聖經啟示的智慧與愛。羅馬書5:8,「惟有基督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瞭」。人都是罪人,根本沒有懺悔的能力,只有被愛才能愛。但是,如果我們不相信復活,不相信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不相信我們因信稱義,在復活中有國賜給我們,我們就不可能有寬容和愛。我們的人生就只能是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魂斷今生,永未安息。

2、兩情相怨

看人這種淫亂更經常地敗壞了我們的生命,這種俗不可耐是聖靈的掃黃對象,而中國是世界上最發達的看人的國度,雀鳥的巢穴就是天上人間。首先我們要明白,無神必然看人,用仁學取代神學。有人說,不看人怎麼可能,原因是你根本沒有神,你不能被神充滿,就只能用人來充滿你空虛無聊的靈魂。這就是約翰一書2:15說的,「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你不能被基督充滿,就必然被「約翰充滿」。只有中國人可以用一生的時間去看或恨一個人,甚至為此可以專門寫一本書,建一個博客;只有中國人若被得罪了絕不解怨(提摩太后書3:3),國家如此,個人更如此,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其次、中國教會由於這樣的出身,必然將看人文化發揮到比世界更極端的程度,就是用聖經看人——蛇學就這樣取代神學,成為中國教會、特別是半吊子基督徒的主流文化。蛇學的本質即「你們可以像神一樣知道善惡」。這就是我們常常要與之分別的看人神學或生命神學,就是聖經多次多方呼籲我們遠離的世俗情慾、世俗小學、迦南的風俗、異教的風俗、外邦人風俗、東方的風俗、埃及的羞辱、巴比倫的擄掠(加拉太書4:3;提摩太前書4:7;6:20;提摩太后書2:16;利未記20:23;列王記下17:8,33-34,40;以賽亞書2:6;耶利米書10:3)。第三、看人文化一定導致互相拆毀。在彼得看約翰這致命的人與人的淫亂中,你和約翰虛構了一場你和基督一樣的愛情,然後以約翰竟然不是基督又性情和我們一樣為由控告和棄掉他。看人就是與人行淫,背叛基督,變相的偶像崇拜(提多書2:12;希伯來書12:16;雅各書1:27;4:4)。然後,又成為這偶像的犧牲品,彼此棄絕,一同消滅(加拉太書5:15)。這個過程是這樣的:晝夜思想約翰(日益充滿);晝夜思想約翰的不屬靈(證據斐然);以自己特別屬靈的名義誇張地與約翰割袍斷義。這條路幾乎是所有霾人人際關係的總和,也是所有中國教會牧眾矛盾的總和:那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第四、看人一定被看,落入咒詛之中。一方面,陷入人的網羅,中了自己的詭計。聖經多次多方地警告我們:你怎樣論斷人就怎樣被論斷。另一方面,陷入魔鬼的網羅,謊言若揭,不能自拔,必拆到底(雅各書1:15)。

3、世態炎涼

你被魔鬼捉去看人,這「今世的風俗」,背後就是「空中掌權者的首領,就是現今在悖逆之子心中運行的邪靈」(以弗所書2:2)。清明節和情人節背後是愚人節和萬聖節。我們何以知道看人的人實際上是被鬼附著了呢?臨床至少可以從四個方面入手。第一、死亡。看人導致弟兄相恨,恨弟兄就是殺人了,而魔鬼從起初就是殺人的,難免地獄的火(約翰福音 8:44;約翰一書2:11;馬太福音5:21-22)。第二、謊言。魔鬼是撒謊者,是撒謊者的父。而看人或論斷別人的生命,一定是謊言昭然。神的話真是安定在天:你一定會用不能容忍的驕傲,反覆攻擊他的驕傲是不能容忍的;你一定毫無愛心地論斷,他是毫無愛心的……生命的論斷是謊言,因為這些論斷用在誰身上都合適,用在控告者身上更合適。而聖經上對人生命的指控,是讓人指向自己的。第三、失控。中了魔鬼看人之酵的人,一定不能自我控制,若不把自己對那人的看法表達出來,並且反覆表達出來,絕對不會停止,一直到與被看的人魚死網破。情況是這樣的:「……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從墳塋裡出來迎著他。那人常住在墳塋裡,沒有人能捆住他,就是用鐵鏈也不能。因為人屢次用腳鐐和鐵鏈捆鎖他,鐵鏈竟被他掙斷了,腳鐐也被他弄碎了。總沒有人能制伏他。 晝夜常在墳塋裡和山中喊叫,又用石頭砍自己」(馬可福音5:2-5)。我若不去指控一下約翰的驕傲,我渾身上下哪兒都疼。當然,指控之後更疼。第四、絕望。這是被鬼附著而去看人的人,必然經歷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屢次跌在水裡,屢次跌在火裡」(馬太福音17:15)。這很容易理解,與人的愛情一會兒蜜月,一會兒必然冰雪兩重天。「你愁死我了」。所以聖經說,「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哥林多後書7:10)。

求神醫治中了看人瘟疫的人。「我們靠主耶穌基督,吩咐勸戒這樣的人,要安靜作工,吃自己的飯」(帖撒羅尼迦後書3:12);「使那些已信神的人,留心作正經事業。這都是美事,並且與人有益」(提多書3:8b)。願神的呼召和使命與我們同在:那人「與你何干?你跟從我吧!」阿門。

任不寐,2013年5月12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