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r Cameron A. MacKenzie:In his treatise on 「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 Luther develops two themes – justification and sanctification – but emphasizes justification more than the other. Is this emphasis still important or has society changed so much that we need to shift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If so, how?
各位弟兄姐妹平安。從這周的「問答與回應」開始,連續三周,我會和大家陸續分享同步發生在神學院的系列討論,這場討論是圍繞馬丁路德1520年的三篇著名論文展開的,這三篇文章分別是《上德國基督教公侯書》(To the Christian Nobility of the German Nation)、《教會被擄於巴比倫》(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基督徒的自由》(The Freedom of a Christian)。這三篇文章在某種意義上 奠定了路德改革和路德神學的教義基礎,因此對學習路德神學的人來說不可逾越。這些討論不僅為了向中國教會進一步介紹路德神學,更是向路德神學院介紹一位中國牧師對路德神學的不同解讀,並將這種解讀列入我們的「新宗教改革」的一部分。顯而易見,我會談到路德改革的某些歷史局限性,因此,這場對話必然會讓我和神學院的德裔教授之間存在一種張力,我唯有仰望我們共同的救主,祂是我們隨時的幫助。不僅如此,特別是在下一周的討論中,圍繞《教會被擄於巴比倫》一文,我還會進一步討論加爾文及其主義對宗教改革致命的傷害和敗壞。建議大家先在網上找到並閱讀這三篇論文(應該有中譯本),歡迎大家參加討論。
由於讓人絕望的愚昧,首先不得不強調,以下討論中涉及路德改革的歷史局限,絕非為了反證其他宗派神學更高明。不是的,路德神學是「最不壞的選擇」。路德發起的這場風暴雖然有先行者,但是,他的作用仍然是無以倫比的。這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和幾位偉大的君王以及1500年的傳統之間的戰爭。這些偉大的君王包括Henry VIII、Francis I、Charles V和Leo X。但路德並不孤獨,在某種意義上,他比耶穌和保羅都要幸運得多,因為當時有來自德國諸侯的政治支持。德國之於路德,在多大程度上可以類比羅馬之於保羅,我常常感到困惑。在某種意義上,神聖羅馬帝國版圖上的民族國家意識形態的崛起,成了路德宗教改革不能繞開、甚至必須加以利用的「原罪」。這種影響至少在《上德國基督教公侯書》中表露無遺。教會事務成為政府事務,這源於歷史傳統,中世紀的歷史就是教會歷史,這也無可挑剔。但是,我們必須看見路德傳統和使徒傳統之間的某種差異。
1517年是路德張貼95條論綱的時間,大約三年後,路德陸續發表了這三篇著名文論。三年是宗教改革的預備期,激情轉為理性,路德充分利用從律師轉向牧師期間所獲得的一切聖經資源,來支持他的宗教改革。沒有聖經和證道基礎,路德的改革是不可想像的。我們可以在這些改革宣言中看見路德對聖經信手拈來的自如和自信。相對來說,評論偏愛《基督徒的自由》,因為這篇文章似乎更為恬靜和寬厚。這實在是一種錯覺。在這篇文章裡,路德非常堅決地確立了因信稱義的改革教義,而對行為稱義的譴責充滿了「義怒」:「如同兇惡的狼披上羊皮」、是一個「妖物」、「假道」(假道學)、「瘟疫」、「敵基督」,「頑梗固執的儀式派,他們像無耳的虺蛇不願聽自由的真理,既沒有信,就只誇耀製造,並拘守他們的儀式為稱義的法門」……這一切暴風驟雨般的爭辯,即使到今天,我們還為之震撼,為之叫絕。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為路德的勇敢和深刻讚美神。路德身上既沒有加爾文的假冒正統,更沒有靈恩運動的假冒偽善。路德不過是人,一個和彼得、保羅一樣生動的人。今天這樣的人越來越少了,假人從社會和教會兩個方面統治著世界。
現在讓我們回到Dr Cameron A. MacKenzie的問題上來。路德自己將這篇論文提綱挈領為兩個主題:「一、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萬人之主,不受任何人的管轄。 二、基督徒是全然順服的萬人之僕,受一切人管轄」。而MacKenzie教授將這兩個主題對應為稱義和成聖兩個基本論題,並認為路德對稱義的強調過於對成聖的強調;然後希望我們討論這樣的神學輕重是否合乎真理,對今天是否有現實意義。Cameron博士在我的「神學會試」中曾給我很多寶貴的鼓勵,掃清了我按立牧師最後的一道障礙;盼望我下面的回應也能經歷同樣的祝福。首先,我完全同意教授的第一個看見,即路德將因信稱義論證為基督教信仰的基石,而成聖是以稱義為基礎的「自然而然」的結果。其次,我要分享一下我對這篇論文的兩個方面的「商榷」。我腦海裡突然浮現祁克果和梅列日科夫斯基一些刺耳的話,他們的話雖然冷嘲和偏執,但絕非空穴來風。也許時間到了,到了我們用路德的改革精神來真正尊重路德本人的時候了。感謝神,我們不是鑿空者,我們擁有路德神學的傳統,這個傳統偉大之處之一就在於,路德之於路德神學,從來沒有達到教皇之於羅馬和加爾文之於改革宗那種「狂妄」的程度。而且我再一次說明,如果一定要強調路德改革思想的局限性,這種局限性在加爾文以降的新派神學中,已經到了某種邪教的、不能容忍的程度。
第一、人本主義的視角。祁克果說在路德那裡,人戰勝了神,人民和多數勝過了傳統教會。他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必須看見,路德這篇論文及其兩個問題的提出,都是以人或基督徒為基礎的,「基督徒應該怎樣」取代「基督是誰,耶穌怎樣」成為出發點和歸指。「問題的誕生」就是這樣將啟示文學更替為「人學」。基督,還是基督徒,這個倒轉不能完全歸咎於路德,這是整個中世紀的傳統。但這個人本主義的倒轉在加爾文那裡開始極端化,人不僅成為認識論的主體,而徹底將上帝變為認識論的客體——人來定義神,並按自己的定義決定我已經得救,而別人在兩可之間。這個倒轉不能完全歸咎於路德,還因為將高舉這篇論文為宗教改革經典,這不是路德的意見,而是「新教」的「集體決定」。這篇論文的神學價值有高估之嫌。當然,因信稱義的明確宣告,是歷史的春雷;但是,這個改革口號本身,也包含著人本主義的試探:人信可能取代神是,將神學變為人學。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在啟示真理面前保持謙卑,天主教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但新教並沒有真正脫離教皇制度的瘟疫。與此相關,稱義和成聖的主體在這篇論文中不夠清晰。稱義當然是被神稱義,神是稱義的主體,但即使這一點,仍然值得更多的強調。更重要的是,成聖的主體仍然是神,是神使我們成聖,在這個問題上,路德這篇論文非常薄弱。雖然他反覆強調他主張的善行與儀式派的善工有本質和秩序上的不同,但是,沒有看到真正的不同更在於,是神一直在稱義的過程中,藉著施恩之具帶領基督徒成聖。換言之,成聖仍然是神的工作,而不是人的工作。這一點至關重要。一方面,是神使我們成聖;另一方面,是神藉著施恩之具使我們成聖。這兩個方面將路德神學與其他宗派區別出來,更將基督教和異教區別出來。
第二、人本主義的應用。我的看法可能比教授的看法更「極端」一些。雖然路德已經將稱義重於成聖了,但我認為,他對成聖的解釋還是太重了。這包括三個方面的偏轉。首先,路德對成聖說了太多沒有必要的話,給了太多超越聖經的定義。我為什麼這樣說呢?「但我們行這些事,不應以為人是藉這些事在上帝面前稱義,因為在上帝面前算為義的信不能容忍這種謬見;我們應以這些事只是叫身體順服,清除身體脫離一切邪情私慾,我們的目的全在驅除私慾」。路德說的當然沒有錯,但問題在於,其實「我是什麼」根本是極小的事,這不是「我們的目的」,至少不是主要的目的。聖經不否認個人在神面前的悔改和更新,這非常重要,但是,福音使命一直是啟示的中心。其次、路德對行為稱義的解釋有過多的概念上的論斷,忽視了這種邪教的本質,在於像神一樣控告別人。行為稱義在實踐中根本不關心神和我的關係——這是路德的錯覺——而必然而且已經墮落為我和神的關係,特別是,我和別人的關係。一方面從神到我的關係被逆轉為從我到神的關係;另一方面,我和別人的關係取代我和神的關係——我比別人更義,因此在這個世界我是別人的主,這是行為稱義邪教的本質。最後,路德將成聖或彼此相愛主要定義為作別人的僕人,並將這種新人或僕人的樣式主要定義為「學雷鋒」,這是有一個偏轉。彼此相愛的核心在於,將福音傳給鄰居。「有力量的工人」,是有力量傳道,而不是有力量學雷鋒做好事。路德說,「我也要將自己當作基督獻給我的鄰舍,如同基督獻自己給我一樣;我一生只要行那我看為對於我的鄰舍所必需的,有益處的,因為藉著信我富有基督所有的一切好處了」;「因此我們的天父既藉著基督白白的來幫助我們,我們也應該藉著我們的身體與身體所行的幫助我們的鄰舍」;「基督徒不是在自己裡面活著,乃是在基督裡面,在他的鄰舍裡面,活著」。路德過了。
路德很多領受令我歎服:「因此人的善與不善,不是由於行為,乃是由於信與不信」;「因著種種色色的善功弄到精疲力憊,而終久得不著真正的義」……但是,他在引證下列經文的時候,有諸多可商榷之處。「因這緣故他要管束身體,使他更誠心誠意白白的服事人,如同保羅在羅馬十四章七節所說:沒有一個人為自己活,也沒有一個為自己死。因為他活著是為主而活,若死了,是為主而死。」這節經文並不直接支持這個結論:我們向基督一樣也為別人死。這不是聖經的道理。路德也引用腓立比書2:4來支持他的新善行神學,「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這 節經文同樣不能濫用,必須警惕「為人民服務」這種傾向,做人的奴僕不是侍奉人的罪,而是向人傳基督的義。路加福音12:14是對路德這篇論文非常好的平衡。「14耶穌說,你這個人,誰立我作你們斷事的官,給你們分家業呢?15 於是對眾人說,你們要謹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貪心。因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豐富」(路加福音12:14-15)。基督徒當然不能靠行為稱義,這一點路德說得比任何人都好。但是,即使是從稱義剝離出來的和成聖有關的善行,也應該警惕。一方面,不要行善過分;另一方面,不要將有限的生命捲入別人的生活需要之中。我們是為基督作人的僕人,「為基督」是基本前提。社會福音是天主教的瘟疫,「逃脫善功的羅網」,新教仍然任重道遠。
2
巴底買:無論有人願意不願意,無論他們高興不高興,這是一個基本事實,而且越來越清晰:不寐之夜正在改變漢語神學的基本結構和中國教會的既定觀念。我和一些朋友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陸續翻譯關於路德的經典傳記作品,不知牧師有何推薦。
平安。不敢掠美,這是Dr Cameron A. MacKenzie的推薦,願與大家共享。Luther biographies: Bainton, Roland. Here I Stand;Haile, H. G. Luther: An Experiment in Biography;Kittelson, James. Luther the Reformer;Kolb, Robert. Martin Luther: Confessor of the Faith;Nohl, Frederick. Luther: Biography of a Reformer and Eugene Klug. Lift;High the Cross: The Theology of Martin Luther ;Oberman, Heiko. Luther: Man Between God and the Devil;Robinson, Paul, Martin Luther: A Life Reformed,;Scott H. Hendrix, Martin Luth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Schwiebert, E. G. Luther and His Times。
3
舟山雨點提問:任牧平安!最近讀經又遇到兩個問題向您請教:《路加福音》16章9節:「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這裡耶穌為什麼說錢財是不義的呢?因為我理解的錢財是中性的;還有「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這裡的他們指的是誰?怎麼能「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呢」?另外,在《舊約》中以色列人與外族的爭戰的時候,為什麼有的時候人和財物都要「滅絕淨盡」,有的時候卻可以留下婦女、孩子、牲畜和一切的財物呢?我們怎樣才能理解裡面蘊含的真理?謝謝!願神繼續堅立您手所作的工!
平安。這裡的「不義」是順接上文的那個比喻的。這裡的重點不在錢財是否是義的,而在你怎樣使用錢財或你的生命。「他們」就是前面的「朋友」,是指基督的使者。關於「朋友」的用法,本著以經解經的原則,可以參考馬太福音11:19;路加福音7:6,7:34,11:5-8,12:4,14:10,15:6等。舊約是新約的影兒(歌羅西書2:17;希伯來書10:1),這些案例主要是用來預表基督徒的信仰生活的——一方面,除去對世界之人的依賴和瑪門崇拜,不要在世界的罪中有份;另一方面,對可拯救之人,仍存憐憫。具體如何分別,這只能是神的主權。
4
Func 2014-06-14 19:37:27 說: 任牧你好!能否介紹一下信義宗對十字聖號、念珠、苦像等的態度。據說一些高派教會依然在使用。這裡面有沒有什麼真理上的依據?或者有沒有違背真理的地方?
平安。一方面,絕對不會將這些造物看成聖物;另一方面,同意這些符號有紀念和提醒的價值。突破這兩個界限,就可能開始違背真理了。對這些象徵物過於敏感,一概指責為偶像崇拜,不過是另外一種神經過敏和自以為義而已。
5
信神愛人2014-06-15 13:53:41 說: 任牧平安,小組討論中覺得一個弟兄說錯了,是應該當面提出來還是私下提?今天談到不可停止聚會,我說「這裡點名批評**」,然後那個姊妹就有情緒,我適合當著眾人的面說這話嗎?可能是性別差異,我不覺得這句話是「批評」,然後所有人都覺得我這話太嚴重,什麼時候弟兄姐妹之間比外邦人更脆弱了。通常看到問題(都是教會和信仰上的問題,求神饒恕我,但絕不是我在矚目別人)我就直說,不太區分場合,和您一樣,傷害了一些人,求神憐憫。我的問題是,作為平信徒,我有沒有權柄直接指出另一個人的錯?我需不需要講一些方法。
平安。我們說話是為了造就人,如果對方真的很敏感和脆弱,最好講究方法。當然,如果對方的觀點已經形成了「公害」,就可以公開責備。只是我們自己的話語要有真理的根基,並真的出於愛神愛人。如果我做的不好,也應該悔改。
6
迦巴魯河邊:剛看完朋友推薦的唐牧師的《布道家在哪裡》的視頻,五味雜陳,卻理還亂。盼先生示下。謝謝!
平安。我尊囑看了。首先這裡面有很多好的看見,比如關於義和團與布道家興起之間神的主權和保守,我在6月15日的講道中也引用了他的看見。再比如唐牧師堅持反對靈恩派和以神跡取代基督的聚會,這都是好的。不過這篇「演講」至少有兩個問題。第一、這不是一篇以聖經為基礎的證道,而是以「個人感觸」為基礎的演說。我為他遺憾,基本上浪費了聖靈聚集眾人的恩典。第二、他反覆呼籲的這個問題——布道家在哪裡——基本上是一個假問題。雖然他列舉了很多現象是事實,但他的結論之一不過是「當今世代除了我以外不再有布道家,而我後繼乏人」。這當然不是最重要的。值得反省的問題是:布道家根本不重要,四福音書的作者連署名都不情願。人算什麼呢?保羅算什麼呢?不僅如此,這篇講章在教會論方面繼續發揮了加爾文主義的異端邪說:向外邦人布道比以教會為中心的主日證道更重要,這就是流行的自由派神學的一部分。與此同時,唐牧師津津樂道宋尚節怎樣被一位女傳道所教導,「所啟蒙」;再一次公開違背聖經關於禁止女人教導男人的明確啟示。我有一種歎息,看著白髮蒼蒼的這位老人,我擔心他已經喪失了超越自己的能力。求主憐憫,讓他晚年安息。
7
Zgdmdg: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世紀——歐洲成功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又成功完成了綠化和粉紅;///「又成功完成了綠化和粉紅」是什麼意思?+如鷹上騰 回復 zgdmdg:這也是我想問的問題。「綠化」是否指唯生態至上?「粉紅」呢?
平安。這涉及「社會科學」兩個常用的概念。綠化是指伊-斯-蘭-化。「粉紅」是指歐洲的社會民主黨運動、工會黨運動或「第三條道路」。事實上,基督教社會在歐洲已經不復存在了,羅馬帝國的政治碎片如今在意識形態上更加支離破碎。而到今天,最鄙俗的遠東商業主義或最噁心的中國式消費正義,在風燭殘年的歐洲身上注入了最後一劑鴉片。我為女王的「朋友」感到羞恥,更為女王不住地歎息。
8
春眠覺曉22請問您:您說的「剛剛過去的20世紀,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世紀,……..,中國在人殺害上億人的同時塗炭了生靈和心靈」,是指什麼?
平安。的確,這是在「該隱殺害亞伯」這個弟兄相殘或人與人相殺的語境下說的。一份很多人都引用的資料說,過去幾十年直到上百年,由於「自己人」的原因,那裡「非正常死亡」的人數達到上億人。不僅如此,最近幾十年的「發展」,塗炭了所有野生動物和森林、河流與草原,導致了不可逆轉的「生靈滅絕」。與此同時,人的靈魂變得更加枯乾,除了錢什麼都不相信。雖有個別例外,但這是基本現狀。我用這個例子一方面想提醒控告中世紀的中國無知「蚊人」;另一方面是呼喊霾國無恥「墨客」盡快悔改。天國近了。
9
渴想天家2014-06-17 10:04:30 說: 平安任牧!遭遇幾件事懇請您百忙中幫偶辨明:1,今天媽媽和我講我們教會的一位阿姨說,那天在聚會時,一位身體很虛弱的奶奶看起來不舒服,坐在後面的她就默默的為奶奶代禱,然後就看見一個黑影子趴在牆上,她為她的女兒禱告時也有看到過有黑影從她女兒身體出來。 不知道這樣的看見符合聖經嗎?2,我們這裡,聚會時,若有打瞌睡的,甚至托腮,打哈欠,就有主內的肢體說這都是魔鬼的「攪擾」,還有講道人禱告時說:求神讓瞌睡的靈離開我們……我一聽這樣的說法就感到蠻無語的,而且聖經中哪裡有什麼」瞌睡的靈」? +渴想天家2014-06-17 10:19:16 說: 3,這件事是從我阿姨口中得知的,一個患白血病的小孩子,他的母親信主,可能是因為經濟緣故不想依靠醫院,就去某處教會尋求神的醫治,母子二人都蠻大信心,天天聚會聽道禱告,後來孩子確有很明顯的好轉,但究竟痊癒與否,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們歡喜回家了,但是一段時間後,孩子病情加重,需要住院。她母親說:是不是孩子好了後,我不十分親近神,常常看電視的緣故,是我犯罪導致的??任牧,您怎麼看這個母親的困惑?
平安。1、聖經中的黑影或黑雲有時候是指神的臨在。更重要的是,我們找不到聖經根據,對邪靈或鬼魔的存在以及行動作物質主義的理解。何況聖經還說,連撒旦也裝成光明的天使。當然,僅僅根據你的描述,我不好判斷,但重要的是,無論是看見還是驅逐,與基督及其真理有什麼關係。2、這是蛇的一個冤案。夏娃那時候還算公平,到你們那裡的瞌睡蟲,我看見的是,青出於藍——有時候,罪人比撒旦還要邪惡。這也是一個傳統。起初上帝起來審判亞當和夏娃的時候,兩個人都喋喋不休找借口,蛇卻一句話也不敢說。3、那個被耶穌復活的拉撒路還是要「睡著」的。神使用神跡,是為了讓我們歸信基督,一無所慮。所以無論這件事情如何,耶穌讓我們仰望的是,他是生命的主,一切都在他裡面。不僅如此,如果神因為你沒有親近祂,就懲罰你的孩子,這樣的神不是聖經啟示的神。即使這裡面真有神的行動,不過是讓我們更認識祂,更相信祂;而不是更猜忌祂,以至於連起初的信心也失去了。
10
ecclesia【這段重新修訂了】使徒行傳9:16將基督教的三個獨特真理顯明出來,一方面,「我要指示」,另一方面,「必須經歷很多苦難」。這兩者分別對應或否定了古希臘或整個世界的兩大思潮:斯多葛學派和伊壁鳩魯學派——對於前者,聖經用啟示中心取代理性中心(我要指示);對於後者,聖經用苦難神學取代快樂主義(經歷很多苦難)。這是聖經對兩種「普世價值」的否定,前者告別「啟蒙精神」,「要勇敢地運用人的理智」(康德);後者否定進化論基礎上上的假樂觀主義,以及一切因為必然遭遇苦難又必然絕望而產生的文學怨婦和政治憤青。不僅如此,這兩個基要真理的中心是「為我的名」,這是神本主義對人本主義、人道主義的否定。而這三個基本方面,更是一一否定了魔鬼哲學,是神說對蛇言的徹底顛覆(創世記3:1-5)。「我要指示」顛覆「神豈是真說」;「必須經歷很多苦難」顛覆「不一定死」;「為我的名」顛覆「你們便如神知道善惡」。這偉大的顛覆將人從魔鬼的權勢、肉身的牢獄和世界的捆綁中徹底解放出來,將我們的生命、自由、尊嚴、平安、榮耀建立在基督的根基之上。
平安。因為有很多朋友下載和轉送不寐之夜的講章,上面的提醒請大家注意。關於上個主日證道的講章,希望諸位都用最新的版本。
11
水與火與光2014-06-17 20:12:52 說: 請教老師,主耶穌為什麼教導門徒用比喻?「 mat13:13所以我用比喻對他們講,是因他們看也看不見,聽也聽不見,也不明白。」
平安。這個話題以前在不寐之夜涉獵過。我的基本領受是,神願萬人得救,都知道救恩,因此,這裡的「他們」也曾有福音傳給他們。只是由於他們心硬,甚至褻瀆聖靈,因此神最後才離開他們。如同所多瑪是末世審判的預表,這裡也讓我們看見末世的境況。神是大有忍耐的神,但這個忍耐絕對不是無限的——那些褻瀆聖靈殘害教會死不悔改的人,會有一個時間,耶穌就從他們中間出去了。
12
紫菱洲:牧師好,我這次去了洛陽市的五個教會,洛陽周邊山區的4個教會和河北農村的兩個教會,簡單報告如下: 《中國內陸中小城市及農村的信仰現狀與教會工作困境》:
以下問題的提出是為了引發教會與有興趣的慕道友進行探索思考,更期待可以促使有能力和條件的主內信徒或機構提供有益有效的幫助或解決辦法,並非持攻擊或貶損意圖.
一。普遍的迷失與麻木
1.曾經的物質生活貧困使人們形成了積累與聚斂的習慣.
在中小城市與農村的人通過工作和經營,目前大多數都有一定的積蓄,而日常的生活消費只佔他們收入中很小的比例,但出於對未來養老和疾病所需的考慮,大家都必須進行投資以期待預備足夠的生存資源.
中國的中產階層已經購買了幾處住房的人不在少數,因為投資房產獲得的利潤遠大於把錢放在銀行裡等待那點少得可憐的利息.但當前的房地產泡沫已經明顯出現,如果再計入通貨膨脹等因素,十年或二十年前的房地產投入很可能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裡大幅度貶值,甚至到那時可以賣出的實際價值低於當初的購入價值.而泡沫的破滅一定首先從農村和中小城市開始,因為大城市和沿海城市的經濟條件與資金周轉速度都遠遠優越於內陸的中小城市及農村.
中產階層的另一個投資方向是集資或股票期貨等,這類投資的管理機構一般都已經得到政府的合法保護,但這類投資依然風險很大,經濟結構和經營管理等多種不穩定因素使這類投資者既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血本無歸.
金融和經濟的大幅起落給人們帶來了心理承受能力的巨大挑戰,一個人真的會陷入」昨憐短襖寒,今嫌紫蟒長」的處境裡,更可怕的是以財富作為人生價值的衡量單位讓一夕破產的人們從萬人景仰的高位落入受冷眼鄙視的境況時,其心理落差可能導致此人寧願自己結束生命.
由於缺乏絕對真理和恆定的價值標準,人的自我中心與自我膨脹相對於人與人之間擁有財富和聚斂財富的手段的不平等,一定會導致人際衝突,繼而產生人對物質與他人及自我的崇拜,即唯利是圖.
2.只注重今世的物質享受,對死亡與永恆的問題迴避並自我麻痺
當下心理之一: 以肉體的感官為判定事物價值的標準,內陸自然資源的過度開採和破壞依然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與治理,與之相對應的是人們的日用化學品的研發生產正在突飛猛進,美容美發美甲美體等名目眾多的店舖在改變人體的同時促進了化學品的銷量,受污染的空氣,水資源和食品養活著眾多的帥哥美女,這真的是莫大的嘲諷了.
當下心理之二: 長期的生活動盪培養了人們現在不撈,不享受,更待何時的心態,何況需要面對過期作廢的威脅.
當下心理之三: 西方的普世價值與現代心理學給人們提供了錯誤的指導原則和價值體系.知識分子所受的影響尤為深重.學歷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個人收入的多少,而不是取決於 這個人對社會與他人的貢獻大小. 對上帝末日全然公義的審判的無知與迴避,使人們彷彿溫水裡的青蛙,等水燒開後把它們煮熟時,都不知死亡的李可怕.
3.人生時間與精力的投入與各種不穩定因素造成了心靈的隨波逐流與衝撞,反過來產生並加深了對恆定真理的否認.
二。教會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1.神學觀點與真理教導的偏失
a.用針對今生道德觀與行為方式這種實踐層面的術取代上帝的作為和上帝話語的道.
b.相當一部分牧師與傳道人受教育水平低,不能用以經解經的方式領會整全的救恩真理,更談不上閱讀英文聖經和原文聖經,並且不以這些問題為自己的缺失.
c.講道台軟弱,為取悅會眾把主日崇拜讓位給歌舞,評書,相聲表演及知識的炫耀,甚至集體娛樂.
d.以獲取現世利益作為揚名吸引人的靈恩傾向.如病得醫治,生活受益的見證.少講上帝十字架赦罪的恩典.與世界同流迴避罪惡,死亡與審判的事實.
2。教會內部建造的問題
a.個人張揚自己的能力,作為與榮耀,或彼此榮耀繼而彼此踐踏.
b.缺乏穩定的牧者與同工團隊,人員流動性強,缺乏牧師(特別是神學觀點純正的牧師)的現象極為普遍.
c.教會工作重點的偏失:許多教會以拉人入會,數點奉獻,建造教堂這些可見之事為工作核心,卻在培訓牧師,傳道人及同工方面極度缺乏.
d.存在畫地為牢,搶佔山頭的情況,也不乏教會之間和牧者之間彼此攻擊論斷的現象.
e.拉攏那些能給教會帶來現世好處的個人與團體,棄絕排斥異議人士或需要憐憫幫助的弱者.
3.邪教異端對教會的攻擊與分裂
a.不以神為神,不宣講赦罪與審判必然因對真理認識的懈怠滋生出邪教異端氾濫的溫床,特別是對於文化水準或<聖經>認識有限的信徒,被冒稱基督的假神迷惑拉攏而離開神的教會的幾率在大幅增加.
b.因個人的現世利益得不到滿足而認為此神不靈的出離者也不在少數.
c.因結黨紛爭而產生的對人的崇拜與審判,自封為神進而佔山為王.
d.不加強真理的宣教事工,讓外邦人把基督信仰與邪教迷信等同看待.
4.世界對教會的誘惑腐化
a.有能力在神學上裝備的知識階層把相當大部分的時間精力用於個人專業工作和屬世事業,不承擔上帝托付的使命.
b.教會領袖與會眾一同對天國的事漠不關心,草率應付,給外邦人留下信徒不敬虔的話柄,於是信仰被邊緣化,最後不了了之.
c.許多人到教會是為了利用人際關係達成一己之利,卻把教會變成了利益爭競的是非之地.
任不寐,2014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