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使徒行傳」第三十八課:解放倫理b(10:3-8)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使徒行傳10:3-8,「3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5 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6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7 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8 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感謝神的話語。上個主日,我們藉著使徒行傳10:1-2認識了哥尼流,他就是主耶穌基督解放或救贖的對象,他就是我們每一個外邦人。今天,我們要看耶穌怎樣具體解放這個人。一般來說,神解放一個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工作:一方面,在異象中找到你並在基督裡赦罪稱義;另一方面,帶你進入教會,藉著教會使你更新成聖。使徒行傳10:3-8也可以這樣劃分為兩個部分:首先是3-4節,主題是在基督裡稱義;其次是5-8,主題是在教會中成聖。不僅如此,第一部分重點在重建人與神的關係,神與人的和好;第二部分重點在於重建人與人的關係,重點在於人與人的彼此相愛。信仰的道路上人有時候會感到疲倦,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不能看見神,我們不明白神是在「異象」向我們顯現的;另一方面,我們不明白教會的真理,教會中的「看人文化」不斷奪去我們的聚會熱情。今天,我們要在這兩個地方剛強起來,願你們力上加力,恩上加恩。阿門。

二、遭遇基督(3-4)

3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1、異象與使者(3)

3 有一天,約在申初,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

一個罪人獲得解放在於他與神相遇。使徒行傳10:3一節平平常常的經文,深刻而生動地告訴我們與神相遇是什麼意思。事實上,多年來,這類經文一直引不起我們的興趣,一方面我們覺得這類信息在聖經中已經司空見慣;另一方面,我們覺得這只能是哥尼流的故事,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除非我們也像「顫抖派」一樣作假見證。然而聖經若淪落到這種地步,就不再是神的話語了。事實正相反,一方面,這種敘事是震撼世界的,讓每一個基督徒再一次認識到,我們的神真實存在;另一方面,這位真實存在的神仍然這樣真實地臨到我們每一個人。而這兩個方面,恰恰是基督信仰的奧秘和力量所在。神與我們相遇至少有三大特徵:在異象中、在時間裡、在話語中。我們來分別加以解讀。

第一、在異象中

εἶδεν ἐν ὁράματι φανερῶς,He saw in a vision evidently,「他在異象中,明明看見」。哥尼流在異象中看見神的使者,這是「看見了我才信」最好的見證。但是,我們一定不要忘記,這個看見乃是「在異象中看見」,而且是「明明的看見」。副詞φανερῶς的基本含義就是清清楚楚的,確定無疑的。這個字在新約聖經中只出現三次,另外兩次的用意是「公開的」(馬可福音1:45;約翰福音7:10)。彷彿聖靈是專門針對高等批判等等現代主義騙子之流的流言一樣,這個副詞徹底排除了「心理幻覺」等等無稽之談;也與「密宗」等異教的理解相區別——哥尼流的看見應該是在眾人面前的看見,而不是個人的神秘主義體驗。這一幕與掃羅瞎眼等等形成對照——從亞當以來的瞎子在基督裡真的復明瞭,而且是當眾復明。

那麼關鍵問題是:「異象」是什麼意思呢?ὅραμα一般英譯為vision;中譯「異象」;本意就是「所看見的」(馬太福音17:9)。這個名詞除了在馬太福音17:9出現過一次以外,其他11次均出現在使徒行傳中。這個字的動詞詞根ὁράω的意思就是「用眼睛看」。不過最早使用「看」這個動作的是神自己——在創世記第一章中,神「看」著所造的是好的,直到「看」為甚好(רָאָה,創世記1:4等)。蛇試探亞當夏娃的方式,就是讓他們像神一樣「看」。因此,「看」這個字本身從起初就不僅僅是用肉眼去看,因為我們不能將上帝想像為長著和我們一樣眼睛的存在者。但神仍然在看;此後聖經也不斷說,神從天上觀看世人。值得一提的是,רָאָה這個字按古希伯來文的造字含義,就是指「神的兒子呼喊看見了」。

神就是在這個屬靈的看見中找到我們。神在異象中與我們相遇,首先就有否定方面的含義——神不是在科學主義、實證主義、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方式中與我們相遇。聖經說神是個靈,天使是服役的靈,這就告訴我們,神存在和尋找我們的方式,不是我們人的方式,而是靈的方式。任何用世界的方式論證和反駁神的存在和行動的道理,都是對這一基本真理的無知。其次,異象和天使這些概念告訴我們,上帝是超驗的存在,並以超驗的方式在此岸世界行動。這個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還有一個更好的世界,而我們最終將進入那個世界。換言之,與神相遇就是在不可見之處見到神,這個「看見」是並只能是屬靈的看見。人與神和好,天使中介取代科學中介。這絕不是基督教的弱點,恰恰是基督教的力量。可見之神一定是偶像和假冒,並將上帝降低到世界的水平上;而不可見之神的可見性,才可能無處不在,並且真實臨在。這是最大的可靠性。事實上異象不是玄而又玄的迷信,而是一個常識——人的決定和行動大部分來自「異象」而不是「實證」——你在腦海裡浮現一個畫面,「看見」一個清楚的命令,然後你開始行動。這才是存在的常識。「我們行事為人靠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5:7)。我們必須一次又一次地擺脫把上帝及其作用對像化的誘惑。「只有無視經驗,才能信仰上帝」(布爾特曼)。

第二、在時間中

神從「起初」創造天地;神在我們生命的某一點上——這是我們的另外一個起初——重造我們。「有一天,約在申初」,ὡσεὶ ὥραν ἐννάτην τῆς ἡμέρας ,about the ninth hour of the day。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時間,顯示哥尼流看見神的使者是真實的歷史事件。申初,原文是第九個小時,這是猶太人的算法;大約相當於我們的下午三點。這是耶穌在十字架上受苦的時間(馬太福音27:45-46;馬可福音15:33-34;路加福音23:44)。一般來說,這個時間是一天當中最疲倦的時間,也可以類比人生走到了盡頭,不再有指望了。也許正因為如此,這是信徒上聖殿禱告的時間,這是猶太人和猶太基督徒的習慣(使徒行傳3:1,10:30)。所以大致情況應該是這樣,哥尼流在他特別灰心絕望的日子裡,在忍耐著禱告的時刻,看見了神的使者。這或許可以成為一個基本原則:神在我們人生的盡頭,在我們尋找祂的時候找到了我們。猶太人的禱告是集體行動,這也反過來證實了我們剛才所說的:哥尼流是明明地、或者說當眾地看見了這異象。

我們也可以進一步來認識這個時間的意義。神在時間裡面創造了萬有和我們,神也在時間之內找到我們。與此同時,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具體的時間,時候滿足的時間,神認為最好的時間,神就讓我們清清楚楚地看見祂。我們的生命因為那一刻,因為不斷發生的此時此刻,由第一人稱單數的主體,變成了第一人稱複數的主體——神與我們同在。這首先意味著,時間對基督徒來說是有意義的,時間最偉大的意義就是,它是我們和神相遇的切點。真正的基督徒並只有基督徒才不會傷感時間的流逝和蒼茫,不僅因為我們的主是安息日的主,是時間的主,在勝過死亡的同時也勝過了時間;也因為,時間是我們和上帝相遇的花園,是教會和基督愛情的走廊。上帝此時此地在場。其次,神在時間中和我們相遇,也意味著信仰不是一勞永獲的知識,而是在時間中不斷經歷神的同在。不是一次相遇,而是持續不斷的相遇。我們生命因這樣的相遇在時間中不斷昇華。

這樣一來,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每一天才會真的有意義。沒有神就沒有意義,因此必須讓我們的每分每秒與上帝相關,讓我們的每時每刻看見異象。所以信仰是一種對個人存在的全新理解,更是對時間的全新理解——我們必須讓我們的時間成為我們和上帝相遇的媒介,如同短暫和永恆相切,並分享了永恆。若非如此,時間和生命實在是毫無意義的。覺得生命虛無的人,真正的原因是,他的時間裡從來沒有神,沒有看見神的使者正向他走來。他的時間只是無所事事和無中生有,只是自己在二六七號牢房裡面走來走去。

第三、話語中

但是,無論在異象中還是在時間裡,與神相遇不是一個心理學的幻想,而是以「道」為客觀基礎的——我們與神相遇,即在神的話語中與神相遇;而聖經為這種相遇提供了唯一而有效的場所和標準。一方面,聖經排除假冒的相遇;另一方面,聖靈藉著聖經讓我們真實經歷神。這一點是基督教和異教的重要區別。在神的話語中,你清清楚楚地看見或聽見,神的話語是針對你的。若非如此,信基督也是枉然。

哥尼流在異象中看見了神的使者。「神的一個使者進去,到他那裡。說,哥尼流」。ἄγγελος在整卷聖經中一直平行使用兩個含義:使者和天使。只能根據具體語境,才能加以辨別。希臘文ἄγγελος是從動詞ἄγω發展出來的,基本含義是帶領——按希臘人的理解,天使的主要工作是帶領人走出困局,他未必出於神,也可能按自己的意思行動。但這顯然不是希伯來人的想法。מַלְאָךְ(創世記16:7等)的基本含義是作為神的代表或使者(messenger, representative)。因此常常以「耶和華的使者」(יְהוָה מַלְאַךְ)這個詞組的方式出現。מַלְאַךְ這個字本身也是這個含義:從神的權柄而來的行動。希伯來書1:14只是重申了這個猶太思想:「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不僅如此,作為「靈」,我們無法用人的知識加以定義,因此保險的做法是閉嘴。而所謂看見天使,看見這個「靈」,只能在「靈」裡看見。諸位如果有興趣,可以找Pieper的《基督徒教義》第三冊中「論天使」一部分來閱讀,瞭解路德宗是怎樣看待天使的——有時候耶穌也被稱為神的使者。但無論天使還是使者,他們一個基本的使命是神話語的傳遞者,基本上是「信使」(a messenger)。正因為如此,聖經很少詳細描述這天使的樣式,而是將重點放在天使的話語上——人藉著上帝使者及其所傳遞的話語與神相遇。

哥尼流在異象中看見神的使者走向他說:哥尼流。εἰσελθόντα πρὸς αὐτὸν καὶ εἰπόντα αὐτῷ Κορνήλιε,coming in to him, and saying unto him, Cornelius。動詞εἰσέρχομαι被翻成走進來(馬太福音5:20),未必是指走進哥尼流所在地方,更可能是指走進他的異象之中。重點是天使對他說話——他要傳達上帝給哥尼流的話語。這話語的起頭就是呼喊哥尼流的名字。這一幕很類似使徒行傳9:10;撒母耳記上第3章中,先知撒母耳也有類似的經歷。一方面,神找的就是你;另一方面,你能清清楚楚地感受到,神的話語針對的就是你。你在異象中經歷這真實無比的神聖相遇,神正在說你。而神呼喊你的名字一般有兩個目的,第一是向你宣告救贖和赦罪的福音;第二是要交託你一個福音的使命——就是要讓你起來採取一些具體的行動。神的話語是我們起來行動真正的力量。

請注意以賽亞書43:1-8,「1雅各阿,創造你的耶和華,以色列阿,造成你的那位,現在如此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救贖了你。我曾提你的名召你,你是屬我的。2 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趟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3因為我是耶和華你的神,是以色列的聖者你的救主。我已經使埃及作你的贖價,使古實和西巴代替你。4因我看你為寶為尊,又因我愛你,所以我使人代替你,使列邦人替換你的生命。5不要害怕,因我與你同在。我必領你的後裔從東方來,又從西方招聚你。6我要對北方說,交出來。對南方說,不要拘留。將我的眾子從遠方帶來,將我的眾女從地極領回,7就是凡稱為我名下的人,是我為自己的榮耀創造的,是我所作成,所造作的。8你要將有眼而瞎,有耳而聾的民都帶出來。」神在以色列身上的兩大旨意,如今臨到哥尼流了。

2、律法與福音(4)

4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什麼事呢?天使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

第一、定睛看神

被神找到的人,首先的反應是什麼呢?「哥尼流定睛看他,驚怕說,主阿,什麼事呢?」哥尼流連續有兩個動作,這實際上是一個罪人被神找到之後應有的最為誠實的反應。第一、「哥尼流定睛看他」。ἀτενίζω這個字我們已經比較熟悉了,一方面是定睛觀看,另一方面是審查一切(路加福音4:20,22:56;使徒行傳1:10,3:4,3:12,6:15,7:55)。當一個人真的遭遇了神,或者說真的信了神,他的看見,他的視野,他的目光,他的興趣、生命和經歷,全部都在神身上。首先,整個世界不見了,隱退了,不再有意義,不再是焦點,不再是中心(腓立比書3:7-8)。其次,不見一人,只見耶穌(馬太福音17:8)。這個真的看見神的人,在教會裡、在世界裡不再看人了,無論是偉人或小人,無論是友人或仇人,他都看不見了。只看見人是瞎眼的,就像重生前的保羅,因為他看不見神,你只能一人障目不見基督。感謝神,祂在異象中為我們掃除了一切「焦點」,賜給我們一個乾乾淨淨的世界,趕出了一切閒雜人等,建造一個乾乾淨淨的的新房——只有新娘和新郎,不再有任何第三者。蛇被屏蔽了,樂園在肅穆之中。這個矚目過程是忘記世界和歷史的過程,是出埃及的過程。不僅如此,聖靈彷彿要強調這個事實:哥尼流確實看見了神的使者,再看一次以便確證這個事實。

第二、律法之下

我們看見很多假見證,說一個人看見神怎樣彷彿看見了親人,看見了偉大領袖,怎樣熱淚盈眶,怎樣喜極而泣。只是我們要告訴各位,這不是真的,這只是偽造,聖經上從來沒有這樣的鬧劇。除非你看見的根本不是神,而是魔鬼,因為撒旦的使者,常常就這樣裝作光明的天使,為要你看見神如同看見親人一般。起初蛇向夏娃就是這樣顯現的:慈祥、體貼、以人為本,蛇就是「愛」。但聖經中每一次人初次看見神,都是驚恐萬狀,像死人一般。遺憾的是,若我也這樣傳講基督,就有人說:你牧者的心腸在哪裡,神的愛在哪裡?我們只能忍耐這樣的抱怨,因為他們還不認識罪,也不認識義,他們不認識神,也不認識自己。他們更不認識何謂神的愛。

哥尼流定睛看神,只有「驚怕」。這至少是兩個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於罪,人與神長期的隔絕,人已經不認識神了。另一方面,任何一個罪人,在神面前最公義的結局就是死。亞當夏娃之後,神對「吃了禁果」的人類有這樣確切無疑的審判:你吃的日子必定死。罪人來到神的面前,一方面就是來到光前,清清楚楚看見自己的罪和醜惡;另一方面,清清楚楚看見神的烈焰和憤怒。所有,真正的罪人與神相遇不可能充滿喜樂,而是充滿了驚怕(ἔμφοβος)。這不僅僅是近鄉情怯,更因為人都是罪人,不敢在上帝面前站立。這就是律法之下的人,我們在神的咒詛之下。不僅如此,罪人的本質是殺害了上帝的兒子,而如今,復活的主就在你的面前。這是殺人兇手被捉住之後的經典反應:Τί ἐστιν κύριε,What is it, Lord。哥尼流說:什麼事,主啊?!哥尼流稱這位使者是主啊,而這個稱呼一般來說只能用來稱呼神和耶穌基督,而這位使者顯然沒有反駁。下面的「天使說」只是中譯,原文不是這樣,只有一個動詞εἶπεν,標準的翻譯只能是:他說。因此,哥尼流在異象中看見的更有可能是復活的基督(使徒行傳10:30)。我們也都知道羅馬士兵在各各他的醜惡行動,他們都在殺害耶穌的罪中有份。所以哥尼流的恐懼不是沒有道理的。而如果從神學上我們同意人人在十字架上有份,那麼,這種恐懼應該是人在神面前作為罪犯的正常反應。也許,哥尼流看見了主手上的釘痕,肋上的槍傷,背上的鞭痕——這一切都是拜他的長官彼拉多和戰友們所賜。Τί ἐστιν,更準確的翻譯也許是:你要幹什麼?你要把我怎麼樣?!這是一個認為自己只配下地獄的罪人,在神面前最正常的反應。

哥尼流不是唯一的。亞伯拉罕看見神的時候,恐懼莫名。所以」耶和華在異象中有話對亞伯蘭說,亞伯蘭,你不要懼怕,我是你的盾牌,必大大地賞賜你」(創世記 15:1)。「摩西在路上住宿的地方,耶和華遇見他,想要殺他」(出埃及記4:24)。這是先知以賽亞的見證:」1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3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4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5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以賽亞書6:1-5)。新約時代也是如此,「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加福音5:8)。這是愛的使徒,為主被囚在拔摩島上的約翰的見證:「12我轉過身來,要看是誰發聲與我說話。既轉過來,就看見七個金燈台。13燈台中間,有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 14他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15腳好像在爐中鍛煉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16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 17我一看見,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啟示錄1:12-17)。

所以,親愛的朋友,不要強吻耶穌,不要捆綁神。彼拉多曾經呼喊全世界:看這個人!(約翰福音19:5)現在哥尼流就這樣看著這個被人類,被祖國和人民,被自己蹂躪殘害的年輕人,在復活的榮耀中走到他的面前,呼喊他的名字。這也是使徒約翰的異象:「看哪,他駕雲降臨。眾目要看見他,連刺他的人也要看見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他哀哭。這話是真實的。阿們」(啟示錄1:7)。而且復活的主直接呼喊哥尼流的名字。十字架下面,我們就是哥尼流。此時此刻,你期待什麼?如果我們每一件罪都釘在上帝兒子的身上,此時此刻,你在祂兒子走向你的時候,你能期待什麼?

第三、恩典之下

感謝主,「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翰福音1:17);「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馬太福音5:3-4);感謝主,耶穌說:「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2:17b),「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馬太福音1:21b);感謝主,「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約翰福音3:17),「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性命或作靈魂。下同。),是要救人的性命」(路加福音9:56a);感謝主,「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馬書8:1)。

這是恩典時代,是上帝藉著天使向哥尼流宣告福音的時代,是哥尼流在基督裡被稱義的時代。神一直垂聽哥尼流的禱告,也一直在觀看哥尼流的周濟。禱告指向人與神的關係,周濟指向人與人的關係。這兩組關係都在上帝的審視之下。「但是主說:你的禱告,和你的周濟,達到神面前已蒙記念了」(參考列王紀下20:5;以賽亞書38:5)。我們重點要說說名詞μνημόσυνον,即你的禱告和周濟成為神的紀念,成為天國的產業。可以參考如下經文。詩篇141:2,「願我的禱告,如香陳列在你面前。願我舉手祈求,如獻晚祭」;腓立比書4:18,「但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我已經充足,因我從以巴弗提受了你們的饋送,當作極美的香氣,為神所收納所喜悅的祭物」;希伯來書13:15,「我們應當靠著耶穌,常常以頌讚為祭獻給神,這就是那承認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這與μνημόσυνον對應的希伯來文是אַזְכָּרָה,這個字表示被神「紀念」的獻祭:火祭、素祭和贖罪祭(利未記2:1-2,9,16;5:12;6:15;民數記5:26)。神的紀念不僅指神的悅納,更指神的信實(創世記8:1,9:15-16,19:29,30:22;出埃及記2:24)。神顯現在祂對你的「紀念」之中。在新約的語境中,神的紀念就是在基督裡的紀念——神因為紀念祂的兒子為我們贖罪而死,復活使我們稱義,我們的罪就不再被紀念,而神又將基督的義歸給了我們。請記得我們是怎樣領受聖餐的。主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捨的。你們也應當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路加福音22:19);「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使罪得赦)。你們每逢喝的時候,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哥林多前書11:25 )。 所以強盜說:「耶穌阿,你得國降臨的時候,求你記念我」(路加福音23:42)。

不僅如此,因為神的紀念,僅僅因為神的紀念,我們一切的獻祭和犧牲才是有意義的。不僅僅是這條小魚兒在乎,而是這位神在乎。有一位神,有一位一直想著我們的神;有一位一直在基督裡不再看我們的罪惡,只是想著我們的好,並要把上好的福分賜給我們的神。這就是我們的神,這就是神的愛。我們用盡一切想像力,不能想像神是何等地愛我們。我們以為我們既然殺害了那生命的主,這位復活的主必定來找我們秋後算賬。但主的回答讓我們熱流盈眶。 「8耶和華說,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9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以賽亞書 55:8-9)。一部《基督蒙難記》的電影,讓很多人心驚膽戰。但十字架的信息乃是解放的信息。我們總是以小人之心度神之腹,因為人是記仇的,人是不能饒恕人的。然而神不是這樣。復活的主沒有記得哥尼流的罪,反而紀念哥尼流在基督裡一切的禱告和愛心。神讓我們放掉仇恨,為人的一點點善良榮耀讚美神。我們要知道,無論是哥尼流自己,還是羅馬軍隊,無論是在殺害耶穌這個具體罪案當中,還是在多年來的日常軍務行動中,羅馬及其軍人,在上帝面前都是赤裸裸的罪犯。如果神指著律法追究人,誰能站立的住呢?但神就是愛。

我們可能被人忘記,事實上我們總是被人忘記。被人念念不忘的只是我們的惡,無論天涯海角,仇恨我們的人總能將他們所定的罪,為了他們的目的,起來「紀念」我們。無論我們做的多好,,其實只要有一言一行被人類因為不滿意而捉住,你就成了他們的通緝犯,他們一生要在你肉身上施展淫威,耍流氓,搾乾最後一點利潤。而你所有的好處都不再被紀念。但只有神,不僅永遠紀念我們,而且在基督裡只記得我們的好。並因為祂這樣紀念我們的緣故,我們真的就住在大福之中。神的紀念是有能力的,我們因信這一點兒成為有愛的能力的新人。這一幕讓我們回到保羅的領受:「 14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15(天上地上的各(或作全)家,都是從他得名)16求他按著他豐盛的榮耀,藉著他的靈,叫你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17使基督因你們的信,住在你們心裡,叫你們的愛心,有根有基, 18能以和眾聖徒一同明白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 19並知道這愛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便叫神一切所充滿的,充滿了你們」(以弗所書3:14-19)。希伯來文紀念這個動詞זָכַר本有這樣的意義:記得把食物或必需品按時送給孩子。這就是神的愛。

三、籌建教會(5-8)

5 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6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7 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8 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被稱義的人不是留在原地,要起來行走。「要緊的是作新造的人」(加拉太書6:15)。哥尼流被稱義了,甚至出生了;他需要繼續靠著基督長大。一個基督徒怎樣成長呢?從此與世隔絕,個人靈修嗎?不是的,這若非異教,就是重生派邪教了。神不僅在基督裡赦免了我們的罪,而且要帶領我們進入新生活,首先就是教會生活。神要讓哥尼流起來去找彼得。這是什麼意思呢?找彼得就是籌備一場聚會,就是進入教會生活。一方面是預備聖禮(哥尼流一家及相關人士受洗);另一方面就是聽道——彼得要講論一篇聖道。聖禮和聖道就是教會的兩個基本方面,神就是要藉著教會帶領哥尼流更新、長大、成聖。教會是神的家,是基督徒的成長地,是一個偉大的神跡。但魔鬼和肉體都是抵擋教會的。所以,這段經文首先也包含著教會的一些基本真理。我們需要「第七日文明」的再一次啟蒙教育。

1、去找彼得(5-6)

5 現在你當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6 他住在海邊一個硝皮匠西門的家裡。房子在海邊上。

第一、那麼現在

「現在」和「有一天」呼應,這是救贖和稱義的開端,也是更新和成聖的時候。現在,此時此刻,就是你改變的時候。καὶ νῦν,And now,「那麼,現在」。不要沉溺在過去,現在就當起來,按神的旨意生活。正如哥林多後書5:17所說的,「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每一天你應該聽見神對你說:不要抱怨,不要在泥裡打滾;而是「那麼,現在」!現在也是一個十字路口,你去,還是不去?今天早上,你是否面臨這個選擇呢:去不去教會,這是一個問題。

第二、你是誰

之所以這成為一個問題,不僅因為我們不認識神,不認識神關於教會的旨意;也因為我們不認識自己。神吩咐哥尼流「打發人往約帕去,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這裡面有幾重的挑戰,也是每一位基督徒去教會都會面對的挑戰。首先的挑戰是你自己,是人的驕傲。哥尼流去請彼得,哥尼流服侍彼得,哥尼流聽彼得講道——各位,這可能嗎?哥尼流同學是一個很優秀的人,有著希臘博士和羅馬軍械以及貴族血統的人。不僅如此,連神都稱他為義了。所以這個哥尼流可能期望的使命,與神賜給我們的不同。他也許像我們一樣,以為要被神大大使用了。我們常常見識過這種虛榮所激勵起來的基督徒:我因此應該起來講道或教導人。我既有恩賜,又有愛心;既有真理,又有生命。哥尼流有數不完的理由看不起彼得,這是一個羅馬軍官和一位加利利漁夫之間的對比。但神的吩咐很奇特:貴族哥尼流不僅沒有機會起來作精神領袖,反而要將屈尊去請一個叫彼得的小民,來給他作師傅。不僅如此,即使這位哥尼流屈尊俯就了彼得,一定埋藏著將來拆毀教會的隱患:以真理或生命的名義挑刺、控告、驅趕和離棄彼得。中國教會充滿了沒有重生過的哥尼流。但願我們在這裡真的看見一種全新的人際關係的誕生,我們看見的不僅是彼得的更新,更看見的是哥尼流的重生。神的教會就是哥尼流謙卑下來讓彼得教導的天家,這樣的家只有在基督裡才是可能的。論資排輩的世界不可能理解何為基督的教會。當神要賜給我們一個使命,親愛的弟兄姐妹,你以為這偉大的使命應該是什麼呢?是讓我們謙卑下來,給傳道人鋪平道路,從約帕到凱撒利亞,從凱撒利亞通往世界。這與榮耀彼得毫無關係,這乃是榮耀神,為了福音的緣故,但願我們再看使徒行傳中看見的不僅僅是保羅和彼得,還有亞拿尼亞和哥尼流。神真的紀念了他們,也這樣紀念著每一位真正的基督門徒。哥尼流降卑,是教會生活的開端。

第三、成為男人

首先,你要進入正式的安息日的戰爭狀態。πέμψον εἰς Ἰόππην ἄνδρας,send men to Joppa。動詞πέμπω,主要指在上有權位的人差遣下屬去執行任務,也指差遣軍隊(馬太福音2:8;11:2;22:7)。這個動詞的賓語是名詞ἄνδρας,這裡用的是複數,指一些男人,一些成年男人。成年男人在民數記的語境中,指「耶和華的軍隊」。事實上哥尼流被從屬世的戰爭狀態中分別出來,進入屬靈的戰場。這是一場戰爭動員。你要起來做一個男人,一個戰士,一個負責人的人。也許再沒有什麼能比教會生活更能使一個「農民」變成戰士了:完全沒有利益的刺激和權勢的約束,完全靠信心和責任堅持聚會。教會是真正培養男人的地方。一個能堅持教會生活的人,一定是一個好男人,好丈夫,好父親。他脫離了孩子氣,不再是三姓家奴。這些人要去的地方是約帕。大約50公里,這是有成本,有風險的,路上可能「堵車」,還有自然災害和盜匪橫行。路上還有良辰美景的誘惑,路邊有野花開放。是的,通往教會的道路是塑造新人的道路。

第四、他們是誰

神吩咐哥尼流「請那稱呼彼得的西門來」。「請」這個動詞是μεταπέμπω,只出現在使徒行傳中,共出現了7次,基本含義是「派人去請」,「差人去找」。神向哥尼流描述了彼得的三個特點。第一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這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彼得是猶太人,按政治立場和種族經驗來說,神要哥尼流去請他的仇敵。另一方面,彼得是漁夫,一個曾經軟弱三次否認主的人,神是讓哥尼流去請一個在他看來可能生命和真理都不如他的人。是什麼阻攔一個人去教會呢?就人的因素而言,一方面就是你宣告那裡有你的仇敵,他如果去教會,你就不去了。另一方面,就是你恬不知恥的驕傲,你覺得你無論是金錢、學問、道德、知識上都比那裡的人高。所以我們看見神的幽默:神明明告訴哥尼流,彼得和硝皮匠西門在一起,而硝皮匠是猶太人和主流社會看不起的下賤人。我常常聽到這種大言不慚:我才不去教會呢,因為去教會的人都是非常可憐的人。一個不知道自己可憐的人是何等的可憐呢?

第五、神的應許

但無論攔阻教會的道理有多麼愚昧和強大,神的教會仍然繼續成長,因為這是神的應許。「房子在海邊上」。馬太福音4:14,「這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15說,西布倫地,拿弗他利地,就是沿海的路,約但河外,外邦人的加利利地。16那坐在黑暗裡的百姓,看見了大光,坐在死蔭之地的人,有光發現照著他們」。這是恩典之約,神曾對亞伯拉罕說:「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如同天上的星,海邊的沙。你子孫必得著仇敵的城門」(創世記 22:17)。這是漁夫彼得得人如得魚的時候(馬可福音1:16;馬太福音4:19)

2、福音小組(7-8)

7 向他說話的天使去後,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8 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

第一、出於信心

聖經沒有記載哥尼流怎樣和主「商榷」,他是完全信服了主的話語。這是一個大有信心的人:主怎麼說,他就怎麼做。一方面,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另一方面,道本身賜給人起來開始新生活的能力。動詞ἀπέρχομαι與εἰσέρχομαι是對應的,前者指離開,後者指進來。主的顯現,神的使者的同在是有階段性的,因為有道留下了,讓哥尼流可以依靠這些話語起來行走。靠神的應許可以渡到湖的那邊去,這就是基督徒生命成長的過程。使者所說的每一個字,都成了生命的種子,聖靈要使用他們成為哥尼流新生的能源。所以我們要注意,這裡特別提到「向他說話的天使」——這位使者的工作就是說話(λαλέω),把神的話語送達,然後離開。

於是我們看見,完全忠於神的吩咐,「哥尼流叫了兩個家人,和常伺候他的一個虔誠兵來。」 φωνήσας δύο τῶν οἰκετῶν αὐτοῦ καὶ στρατιώτην εὐσεβῆ τῶν προσκαρτερούντων αὐτῷ,he called two of his household servants, and a devout soldier of them that waited on him continually。哥尼流召來三個男人。首先是兩個家人。τῶν οἰκετῶν可以指一般的家人,也可以指家中的僕人(路加福音16:13;羅馬書14:4;彼得前書2:18)。這裡應該是只是哥尼流家中的僕人。但無論是誰,都屬於上文說的「全家敬畏神」的家人。其次是一個士兵(στρατιώτης)。這個士兵被稱為「虔誠」,這個字εὐσεβής上文已經出現過。這個士兵也是一個虔誠人。而且,他是常常伺候哥尼流的士兵中一位。動詞προσκαρτερούντων的基本含義是「一直貼身」(馬可福音3:9;使徒行傳1:14等)。我理解藉著這樣的渠道,哥尼流將神的信息同時傳給了家人和軍隊。
對忠誠的強調也許意味著,哥尼流與彼得的連接,在當時還是有一定的政治風險的——當今中國基督徒完全可以理解這一點,一個專政部門,一個軍營,一位異國軍官,要去邀請一個傳道人,而這位傳道人在耶路撒冷一直是政治犯,這是需要信心和勇氣的。所以我們看見哥尼流實在是大有信心的人。

第二、神聖家族

這也許是我們不能理解的場面:「把這事都述說給他們聽,就打發他們往約帕去」。因為按常理說,無論是作為主人還是軍官,哥尼流是不需要向僕人和士兵解釋什麼的,直接打發出去執行命令就可以了。「理解要執行,不理解也要執行」。但恰恰因為哥尼流的做法相反,神就藉著這個過程,更新了人際關係:將以權力為基礎的舊的人際關係,更新為以福音為基礎的新的人際關係。而這節經文,將新的人際關係的兩個方面呈現給我們,一方面,主內弟兄主內平等;另一方面,守著以前的位份和秩序。這一點對反思教皇制度的極權主義和宗教改革的極端主義(自由主義、平民主義等等)都是至為重要的。

哥尼流跟「下人」的這場說明和解釋,不僅改變了世界的軍事習慣即長官意志,更告訴我們,這是一場「查經聚會」,不僅僅有軍官和士兵,更應該有主內弟兄。ἐξηγέομαι,為中譯為「述說」的這個動詞,原意是to lead out, be leader, go before。首先,這是弟兄之間的對話(路加福音24:35;使徒行傳15:12,15:14,21:19);其次,這是對神奧秘的解釋(約翰福音1:18)。一方面,哥尼流成了這個「查經小組」的帶領人,將神的話傳講給他們;另一方面,這是一場主內平等的福音分享。解釋什麼很重要。對人及其信息的解釋,只能是在別人的罪中有份,並且成為聽眾的試探。很多罪都是解釋出來的,這就是所謂的世俗小學。哥尼流只是解釋神的話。他的傳講不一定是原本照抄,而是有「解釋」的部分。哥尼流沒有隱瞞他所看見的異象,他必須將所有看見的一切都告訴這三個人。這是傳道人的謙卑和盡責——因為你不知道到底哪一個細節,對某一個具體的人特別有感召的能力。ἅπαντα,ἅπας,quite, all, the whole, all together, all;全部,都。所以保羅說:「你們也知道,凡與你們有益的,我沒有一樣避諱不說的。或在眾人面前,或在各人家裡,我都教導你們」(使徒行傳20:20);「因為神的旨意,我並沒有一樣避諱不傳給你們的」(使徒行傳20:27)。詳盡解釋,更出於愛和尊重。

主僕和官兵之間的解釋關係,特別是不厭煩的詳盡解釋,顛覆了舊世界的命令關係。這是弟兄關係對上下關係的顛覆,是神成就的人對人的釋放。解釋是將對方視為平等之後才可能有的姿態。當一個人放棄一切解釋的時候,乃是對人最大的蔑視和絕望。我們記得主耶穌在受審的時候,在人前一言不答。這首先當然出於順服十字架的救恩大計;但也是在宣告「你們無權審判我」。耶穌對以審判祂為己任的法利賽人們說過:「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捨的。我有權柄捨了,也有權柄取回來。這是我從我父所受的命令」(約翰福音10:18) ;耶穌在十字架下和彼拉多有這樣的對話:「10彼拉多說,你不對我說話嗎?你豈不知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把你釘十字架嗎?11耶穌回答說,若不是從上頭賜給你的,你就毫無權柄辦我。所以把我交給你的那人,罪更重了」。若非為了傳福音真正的基督徒應該不屑交給人類自傳的,你跟他們解釋什麼呢?罪人不配審判你的一生,罪人沒有愛心體諒你的一生。解釋只是為了福音的緣故。解釋首先是愛,所以耶穌不厭其煩地和門徒解釋天國的道理,因為祂愛他們,就愛他們到底。解釋意味著平等,神愛亞伯拉罕和摩西,稱亞伯拉罕是朋友,稱摩西是在天家盡忠之人,於是神六次之繁地跟亞伯拉罕解釋為什麼要毀掉所多瑪和蛾摩拉(創世記18:23-33);「 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出埃及記33:11)。聖經就是神絮絮叨叨向祂所愛的人解釋上帝救恩真理的書,這個絮叨之中包含著神的愛、降卑和同在。傳道人和教會是一個絮絮叨叨的「組織」,藉著這樣的「絮叨」或解釋,我們看見神的國取代撒旦的國,大有能力地降臨。

解釋」是「打發」的前提。我們現在來討論第二個重要的動詞「打發」,來認識這個動詞怎樣顯示了新人的第二個方面的關係:教會的秩序和順服原則,在這方面,一切激進主義的「改革」都是沒有聖經根據的。基督信仰帶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超驗自由;但是,這場運動絕對不意味著一場激進的政治革命。哥尼流打發三人出去,而他們完全順服。保羅在哥林多前書7:20-24講到了這個原則:「20 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份,仍要守住這身份。21 你是作奴隸蒙召的嗎?不要因此憂慮。若能以自由,就求自由更好。 22 因為作奴僕蒙召於主的,就是主所釋放的人。作自由之人蒙召的,就是基督的奴僕。 23 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 24 弟兄們,你們各人蒙召的時候是什麼身份,仍要在神面前守住這身份」。一方面,基督徒應該固守原來的身份;另一方面,自由主要是指基督裡的自由,而政治自由不能訴諸革命的手段。相關教導還可以參考以弗所書6:5、歌羅西書3:22、提摩太前書6:2、提多書2:9、提摩太前書6:1、彼得前書2:18等。我們要警惕教會裡一種非常愚昧和邪惡的傳統,就是僅僅把羅馬書13:1等順服在上掌權的教導應用於社會和政治領域,反而在神的國,在教會,以頂撞、羞辱和棄絕牧師為榮;因為牧師沒有看得見的佩劍。

正相反,神國的人更應該活出順服的真理出來。順服是神國的智慧和大能,驕傲造反和對抗是魔鬼和世界的原則。這世界的王和僕從從來不認識這個偉大的真理,因此只有屬靈的才能明白屬靈的事。意大利的意思就是像牛一樣牛,但基督像羔羊一樣被帶到宰殺之地,寂靜無聲。基督是謙卑和順服的榜樣,神的兒女當傚法基督的樣式。人以為順服是一種軟弱。但請記住保羅說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哥林多後書12:10)。更重要的是,順服是神所紀念的美德,頂撞最後要遭遇神的刑罰。因此我們來認識這個「打發」的含義,它要求家人和士兵順服。這是一個含義比較特別的動詞。ἀποστέλλω是一個合成詞,由介詞ἀπό和動詞 στέλλω 構成。介詞ἀπό常常指「離開」,就是說順服要有順服的行動,從現狀出來,按指令前行。動詞στέλλω則是指按命令、按程序前往某地。一方面,行動不是憑肉身和己意,而是根據外在的旨意;這一點我們要記住摩西和耶利米以及約拿的教訓。不是你願意不願意去的問題,而是只能順服的問題。他們有特定的使命,要去特定的地方,找特定的人(馬太福音2:16;馬太福音10:5)。另一方面,這個同去是一個同工的隊伍,這個三人小組不是烏合之眾,而是被組織起來的,有明確的分工和彼此的相愛。耶穌所差遣出去的門徒,正是兩個一組的。這不僅是為了確保行動的效率,造就彼此的愛心和真理,也是為了面對必有的困難。

新約聖經非常高的頻率使用了這個動詞,基本指神藉著教會差遣使者,進入世界。其中馬太福音10:16用的就是這個動詞:「16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 17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裡鞭打你們。18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馬太福音10:16-18)。這是一個敢死隊,這是一場戰爭,他們面臨著極大的危險。危險不僅來自羅馬當局,也包括猶太人,特別是奮銳黨人以及猶太教中人的仇視。所以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這三個人也應該是有信心的人。他們順服的不僅是哥尼流的命令,更是哥尼流所領受的異象。

應用:已是申初

各位弟兄姐妹,今天這幾節看似平平淡淡的經文,卻讓我們想起主說的話:「我必再一次震動天地,滄海,與旱地」(哈該書2:6);「你要告訴猶大省長所羅巴伯說,我必震動天地」(哈該書2:21)。我們可以把震動稱為解放。僅僅根據這幾節經文,我們可以將人的不自由和受奴役狀態分成為五個基本方面。第一是無神:這是一個沒有「異象」和「天使」,沒有「神說」的世界,與神隔絕,如同一個巨大的封閉的無神論監獄。在這座監獄裡上帝絕對沒有發言的機會,只有人聲鼎沸和馬槽一樣的傾軋以及牛馬不如的勞役和兵役。第二是無愛。這與罪有關。罪人在神面前不能被稱義,在罪人面前卻被審判。我們的生命無神紀念。沒有誰說我們好。「出來如花,又被割下。飛去如影,不能存留」(約伯記 14:2)。第三是無聊。主要表現是無教會。外邦人必須每個週末為自己創造出「安息日」出來,如非放縱,只能假冒。只能在別人身上和大自然裡面找樂和消費項目,「咱們聚餐一頓」,「請某位名罪人講講另外一些罪人的破事兒」,吃吃喝喝吧,因為明天就要死了。第四是無言。這種沒有「解釋」的生活特別殘酷地表現在「家人」關係中,包括夫妻關係在內,生活變得連說一句話都顯得多餘的死亡狀態。第五是無奈。人生就是服兵役,為情慾、食慾和利慾的奴僕,除了勞動的異化、機械和動物一樣的汗流滿面,我們的生活毫無使命、榮耀可言。

這五個方面的奴役歸根結底與罪有關。讓我們記得耶穌和猶太人那場激烈的交鋒。「23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從下頭來的,我是從上頭來的。你們是屬這世界的,我不是屬這世界的。24所以我對你們說,你們要死在罪中,你們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約翰福音8:23-24);「31 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32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33他們回答說,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僕。你怎麼說,你們必得自由呢? 34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35奴僕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是永遠住在家裡。36所以天父的兒子若叫你們自由,你們就真自由了」(約翰福音8:31-36)。

不僅如此,這沒有自由的世界已經進入申初。如果說這哥尼流看見異象是在下午,那麼這三個人出發的時候應該已經到傍晚了。從凱撒利亞到約帕,約有50公里。這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普普通通的黃昏,但這個黃昏卻是整個外邦世界的黎明。從申初開始,遍地都黑暗了。中國人民「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這正是我們這個世界的寫照,這是末世,這是一個百無聊賴、死氣沉沉的世界。這的的確確是偶像的黃昏。人們只是藉著對資源和別人的消費在垂死掙扎。科學,還是異象,消費,還是出發,這是一個問題,一個黃昏世界必須面對的問題。這個世界需要「福音的驚雷」,需要異象,需要天使,需要解釋,需要順服。正是為這樣的緣故,神在世界的黃昏中興起了哥尼流,差遣了這個三人福音小組。首先,在異象中,在「天使」身上,一個無神論的世界被顛覆了,神存在而且行動,並呼喊每一個人的名字,要將新的生命賜給所有相信的。這個無聊的世界,這個雷鳴般寂靜的世界,因此正在經歷一場神聖的革命。其次,又因信仰基督的緣故,在哥尼流和他家人以及士兵的新型關係中,所有的社會變革可以視為「二貨的遊戲」,所有的革命和改革可以看為笑料和虛空。與此同時,我們看見了一種真正具有更新意義的人際關係,這真正改變了世界:在基督裡相愛,在基督裡順服。這個世界正在震動,為預備我們進入那不能震動的國。一方面,天開了,神國降臨;另一方面,教會擴張,神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這三個人按神的旨意行在地上。也許不知道他們正在寫歷史,但神是知道的。他們是為每一個外邦人去請神的使者。那位使者帶著真正解放的信息,是凱撒利亞這個希臘城市,這顆璀璨明珠,這個文明古城,這個商業中心無論如何都沒有的信息。凱撒利亞的全部信息不過就是驕傲和淫亂,都是夜幕低垂的無病呻吟,都是在死人中尋找活人。但漁夫彼得所要宣講的福音,這信息關於一個叫耶穌基督的人,他也是上帝的獨生子,我們的主;祂復活了,為叫這個垂死的世界進入新天新地。而在凱撒利亞,這新型的所多瑪和蛾摩拉,還有神的子民。這個小組也正如出生的嬰孩兒,帶來了上帝對這個暮光之城尚未絕望的信息。

各位弟兄姐妹,願我們這小小的教會就是這個黃昏中的福音小組,我們被神賦予了一種使命,就是把彼得或使徒、先知所傳講的基督,分享給這個暮氣沉沉的世界。我們首先應該感謝神在我們虛度過早晨七八點鐘之後,甚至更空虛地揮霍過如日中天之後,在申初將這異象、解釋和打發,如活水的江河,賜給了我們。然後求神加給我們力量,帶領我們穿越從凱撒利亞到約帕的艱苦而危險的旅程。我們已經看見,但當我們踏上福音之旅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已經進入一個真正的黎明;而從此以後,我們將看見,照耀在我們身上的曙光,開始藉著我們,臨到我們的家人和我們的「士兵」。主啊,你找我們什麼事呢?主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馬可福音16:15);「在遍地給一切的居民宣告自由」(利未記25:10)。阿門!

任不寐,2014年7月13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