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秋天來了,今年的秋雨之福或秋季課程,是聖餐神學。這個系列課程包括七個主題,每週一課,共七周;大約從9月上旬到11月初。由於時間和精力所限,我在考慮在這個秋季系列課程期間,「問答與回應」欄目從每週一次改為每月一次——每月第一周是我們教會的聖餐主日,由另外一位牧師講道,這樣我可以在那個主日用「問答與回應」代替主日證道講章。當然,這個變動到這個秋季課程結束之後就會調整回來。大家可以繼續將問題發給我。如果網絡上不方便,也可以直接寄信到這裡:mhkaqeudw@gmail.com。今年秋天不寐之夜每週兩篇博文分別是主日證道(使徒行傳系列課程)和聖餐神學;其中每月第一周是「問答與回應」與聖餐神學。同時,聖餐神學系列課程將放入歸檔在「哈利路亞」子欄目中,方便大家集中查找。
使徒行傳系列課程的宗旨之一是帶領基督徒返回教會,而教會的中心是講道台和主的餐桌。返回教會的最終目的是返回聖壇。聖餐乃是所有傳統教會崇拜中心的中心,基督在那裡真實地臨在,宣告赦罪,並且賜恩和力量。聖餐是福音,而且是福音中的福音。正因為如此,路德神學高度重視聖餐論。也許我們都聽聞過這種自以為是的老生常談:當年馬爾堡爭辯實在小題大做;或者,路德宗和改革宗只是在聖餐等細微的問題上有所分歧……這些無知的論調來自500多年反教會風潮;在過去500年的時間裡,教會正在以我們敬虔廢棄主的同在,同時,世界和教會一直用人的筵席取代主的筵席。反教會傳統的極端表現,就是反聖餐傳統;而這一點,中國教會是重災區。中國教會對聖餐的不重視有三個獨特的根源:第一是中國哲學的影響:禪宗的心性之學苟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主義觀念,聯合起來擄掠教會,結果必然是各種反形式主義的自以為是。第二是普世宣教運動中的平信徒宣教士是中國教會的啟蒙者與奠基人;他們和今天各種屬靈表演大會拆毀和拆遣出去的平信徒一樣,缺乏聖禮神學的基本裝備和主禮能力,因此更願意推動聖餐虛無主義。一些福音大會和差傳大會根本不舉行聖餐禮,就是明顯的例證。第三是敬虔主義、加爾文主義以及靈恩運動不斷放棄「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真理的必然惡果。這場反教會和反聖壇的敗壞仍在發酵,「大會」在這方面推波助瀾。
英文有三個名字對應中文的聖餐:The Eucharist(εὐχαριστία),Holy Communion,the Lord』s Supper。不過路德教會有時候也用 the Sacrament專指聖餐;而用the Sacraments(複數)統指聖洗禮和聖餐禮。在教會歷史中,圍繞聖餐禮發生爭論的核心議題是real presence(真實臨在),以及與此相關的兩個子論題:on the right hand of God and Christ』s body——耶穌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以及,怎樣理解耶穌身體的屬性(祂的神性與人性)。「真實臨在」的意思是耶穌基督真的在那裡。這個真理不言而喻——如果耶穌藉著聖餐真實臨在,而祂的臨在與牧者和會眾的生命狀況完全無關;那麼,凡是真的相信這一點的人,不可能缺席主日聚會和蔑視教會聚會,更不可能被各種屬靈表演大會攪擾和擄掠。也正因為這個緣故,路德有一句名言:「This sacrament is the Gospel!」主真的在那裡,並在那裡親自宣告赦罪、餵養我們。
悲劇在於,今天很多基督徒號稱相信上帝存在,卻沒有人知道上帝在哪裡。最後他們只能向異教和邪教投誠,宣稱上帝在我心中或我的個人感動之中。這些假基督徒完全無視耶穌自己設立的存在方式: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的血。另一方面,一些基督徒都不同程度地宣稱相信real presence,但是,他們所相信的real presence並不是real presence。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 Pope Urban IVs的Bull Transiturus (1264)教喻中:這位教皇正確地宣告:「Other things whose memory we keep we embrace spiritually and mentally: we do not thereby obtain their real presence. However, in this sacramental commemoration of Christ, Jesus is present with us in his proper substance, although under another form」(教宗烏爾巴諾四世,又譯烏爾班四世、伍朋四世(約1195-1264)。此後大力傳講real presence的神學家是鄧斯‧司各脫(特,John Duns Scotus,約1265-1308)。司各脫當時就面對著今天流行的流言:「Whether it is possible for the body of Christ to be really contained under the species of bread and wine?」我們已經知道,類似流言記在加爾文的基督教要義中,而該書的中譯本為尊者諱了。加爾文的說法是:耶穌的身體不可能同時在天上又在聖餐中。這是司各脫的回答:「In expounding that place in the Scriptures Catholic saints, without exception, say that the words of this Scripture concerning the real presence of the body of Christ are not to be taken figuratively. Hence it is clearly a heresy when the view is expressed nowadays that the true body of Christ is not really there. This concerns the first [question]」。司各脫指著聖經強烈反對象徵說和比喻說,甚至斥之為邪教。我深信聖靈藉著他們的看見,在主後千年之久,將教會保守主的筵席之中。司各特身後的神學家有Gabriel Biel(1420 to 1425- 1495);而the Council of Trent進一步將real presence 上升為教會教義。
然而天主教對real presence的解釋,不斷滑向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的神學。在這種情況下,路德宗和聖公會開始帶領教會返回烏爾班四世和司各脫的傳統。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聖公會主教 Jeremy Taylor(1613- 1667)和牛津運動領袖普賽(Pusey)的貢獻。1855年,普賽在The Doctrine of the Real Presence一書中宣稱:the real presence是使徒傳統,應為眾教會始終不渝地遵循。1857年,普賽推出新書: The Real Presence of the Body and Blood of Our Lord Jesus Christ。在這本書中,他提出了「Real Objective Presence」這樣的新概念,試圖闡述這樣的道理:無論領受者信心如何,基督臨在聖餐中都是不容否認的客觀事實。不過聖公會對real presence的理解, 雖然成功地否定了變質說,卻開始變成real spiritual presence——真實靈性地臨在。實際上,這一點與加爾文主義異曲同工。卡爾-巴特曾經這樣為加爾文辯解說:Calvin understood the session to the right hand as a function of Christ』s power and not of place。或者巴特沒有認真讀過基督教要義中論聖餐的內容,或者加爾文本身在聖餐論上一直飄忽不定。但無論如何,正如一位路德宗的教授所說:what distinguishes Calvin』s position from Luther』s is that the ascension means Christ is far away from His church。復活升天的基督不在、或並本真實臨在祂的教會中,從這種神學出發,教會變得無足輕重。
最後我們來看看路德本身對聖餐論的獨特領受。第一,路德一直傳講基督藉著身體和血真實地與信徒同在。這一點路德和加爾文針鋒相對。對加爾文來說,升天的耶穌已經遠離教會;對路德來說,即使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祂卻仍然親自將身體和血送到我們的嘴裡。我滿懷感動地同意Dr. Norman Nagel的評論:「Luther』s whole work may be seen as a struggle against making Christ remote」——路德全部努力在於和這種傾向作鬥爭:他們讓基督遠離我們。對路德來說,基督耶穌不是別的,而是這樣真實的神,祂為我們捨身流血,赦罪賜恩;而且就在此時此刻。路德聖餐神學是常識性而真實的有神論和基督論。第二、所謂「上帝的右邊」不是一個空間位置或地理位置,不是天上某個地方,而是指上帝的權能——基督就是神的智慧,神的能力。這一點,加爾文及其各種門徒實在是神學的小學生。第三、聖餐中基督的身體就是馬利亞所生、釘上十字架,受死、埋葬升天的耶穌的身體;耶穌的人性和神性是不可分的,都在這身體之中:entire Christ is both His human and His divine natures——這一點,路德宗的聖餐論和聖公會的聖餐論不同;更與加爾文有天壤之別: Calvin does not permit Christ』s body to be on the altar or given into our mouths. His body is far from us——加爾文不允許基督的身體(真的)在聖壇上,進入我們口中;祂的身體遠不可及。
協同書在奧斯堡信條辯護第十章集中討論了路德教會的聖餐教義,這是我們這個系列課程需要經常參考的文獻。路德之後,對real presence有諸多論述的神學家是Rudolf Rocholl(1827- 1905)。如1875年,他發表了Die Realprasenz一書,可能是real presence第一次被翻譯成德語。Rocholl也強調基督的神性和人性不可分割地同時臨在於聖餐中;而對普賽來說,Rocholl的觀點簡直就是異端。以下是我們這個洗禮課程的參考書目,可以在網絡上購買。1、Hermann Sasse, We Confess the Sacraments. Trans. Norman E. Nagel. St. Louis: Concordia, 1984;2、Hermann Sasse, The Lonely Way, vol. 1-2. St. Louis: Concordia, 2001;3、John Armstrong ed., Understanding Four Views on the Lord』s Supper. Zondervan, 2007;4、Hermann Sasse, This Is My Body, revised edition. Adelaide: Lutheran Publishing House, 1977;5、Werner Elert, Eucharist and Church Fellowship in the First Four Centuries, trans. Norman E. Nagel, St. Louis: Concordia, 1966.。值得一提的是,Hermann Otto Erich Sasse (1895-1976)和路德教會的朋霍費爾一同發聲反對納粹,並且兩個人都是Bethel Confession (1933)的起草人。這個常識再一次駁斥了那些「缺心眼的人」關於路德以及路德教會要為納粹承擔文化責任的無聊誹謗或過度想像。這個秋季系列課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神學主題。第一、聖餐在教會生活中的歷史處境;第二、耶穌基督關於聖餐的基本教導;第三、使徒關於聖餐的基本領受;第四、路德教會關於聖餐的基本教義;第五、聖餐與教會崇拜程序;第六、聖餐與牧者的職分;第七、今日教會的聖餐亂象。
在這個系列課程開始之前,我盼望大家和我一起在知識和心靈上都充分預備。為了感受傳統教會的聖餐氛圍,我推薦路德教會的音樂家巴赫的《b小調彌撒曲》(The Mass in B minor,BWV232)。當然,該彌撒套曲並非正式的聖餐樂曲,我只是希望借此增加對聖餐真理的領受。以下是「維基」上關於BWV232的簡要介紹,可供參考:《b小調彌撒曲》創作時間經歷25年。最先完成的可追溯至1724年,最後於作曲家去世前一年(即1749年)才被編成現時的樣式。作為虔誠的路德派信徒,巴赫創作了一套如此龐大的羅馬天主教式拉丁彌撒曲實在非常奇怪,不過,若注意到巴赫時代的路德派教堂,仍然保留了不少拉丁彌撒的元素和曲調的話,整件事便看來合理得多。馬丁‧路德在路德派修訂版的羅馬彌撒中接受了垂憐經(Kyrie)、光榮頌(Gloria in Excelsis)、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 和聖哉經(Sanctus)。除了此曲外,巴赫也創作了另外四首相對較短的「路德派」彌撒曲(即BWV233-236)。結構上,巴赫依循了傳統彌撒曲的五個部份。可是在標題和編排上,卻不是沿用傳統的劃分方式。他把全曲分為四個部份:第一部份稱為「彌撒」(Missa),包括了垂憐經和光榮頌;第二部份為「尼西亞信經」(Symbolum Nicenum),相應為信經;第三部份是聖哉經,這和拉丁彌撒相同;最後是「讚美頌、迎主曲、羔羊經及請賜平安」(Osanna, Benedictus, Agnus Dei et Dona nobis pacem),其中在聖哉經中,巴赫把本來羅馬天主教所採用的「你的光明充滿了天地」(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tua)變成為路德派所採納的「祂的光明充滿了天地」(Pleni sunt coeli et terra Gloria ejus)。
《B小調彌撒》被認為是巴赫畢生對聲樂的深刻探索的總結。它被認為是古典音樂的一個高峰。阿爾貝托‧巴索(Alberto Basso)如下評價這部作品:「《B小調彌撒》是畢生的奉獻:出於『外交』上的原因開始於1733年,完成於巴赫一生最後的歲月——那時他已經失明。這部不朽的作品綜合了這位萊比錫的合唱指揮每一個體裁上和技術上對音樂的貢獻。它也是天主教的讚頌和路德宗對十字崇拜的最令人驚奇的相遇。」它還在 19 世紀被漢斯-喬治‧那格裡 (Hans-Georg Nageli) 描述為「所有時代,所有人的最偉大的藝術品。」儘管從來沒有被演出,它的重要性被一些巴赫的偉大的後繼者所意識到——19 世紀早期的弗克爾(Forkel) 和海頓(Hyden) 都擁有拷貝,貝多芬曾兩次嘗試獲得樂譜……這篇博文開篇的兩個視頻分別是《B小調彌撒》的序幕和終曲,下面推薦優酷視頻上的全部曲目。海外的朋友可以登錄youtube欣賞,地址也列在下面。願那感動巴赫的靈也感動我們,並保守和祝福我們在秋雨之福中。阿門。
任不寐,2014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