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的證道經文是約翰福音15:13-15,「13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14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15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感謝神的話語。約翰福音第15章可以這樣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講三位一體的上帝和我們的關係,就是葡萄樹、枝子和果子的比喻(1-8)。第二部分,講主內的彼此相愛,上帝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彼此是朋友(9-17);第三部分,講世界恨我們(18-25)。「愛」與「恨」的這兩個主題是有密切關係的,一方面,基督徒之間的人際關係和世人之間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區別就是,用彼此相愛取代彼此相恨;另一方面,恰恰是因為世界恨我們,我們這小群更應該彼此相愛,勝過世界。約翰福音15:9-17也存在一個交叉結構,9-12與16-17前後呼應地告訴我們,彼此相愛是從神而來的命令;而核心部分,即13-15告訴我們,彼此相愛的「最高境界」就是成為「朋友」。這是我們今天的證道主題:耶穌是我們的朋友,因此我們在主內是朋友。這三節經文也可以這樣分成三個論題:耶穌怎樣成為我們的朋友(13);我們怎樣成為耶穌的朋友(14);耶穌怎樣將我們建成朋友(15);上帝是我們的朋友;我們的朋友是上帝;上帝不斷將我們建造成祂的朋友;這三大啟示是基督教絕無僅有的。而只有這個神聖的友誼才是地久天長的。如果所有人都生活在孤獨和朋友傷害之中,今天,願你蒙安慰,成為基督的朋友,成為別人的朋友。阿門。
一、人的朋友(13)
13 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
1、人的友誼
朋友的傷害令我在人面前顫慄,這是過去30餘年,命運慷慨獎勵給我的苦難之一。我知道我的經歷也是你的經歷。在我們認識和珍惜「耶穌恩友」和「主內弟兄」之前,我們需要回顧一下聖經所記載的友誼悲劇。希伯來文表示朋友的字是מֵרֵעַ,朋友,陪伴;這個字在舊約聖經中出現7次。另一個更經常使用的字是רֵעַ,兩個字的字根是一樣的。後者也翻譯成「鄰舍」;這個字出現的更為頻繁。連同新約聖經,人的朋友所作的反面見證,大約包括兩類。
第一、共同犯罪。首先是「亞比米勒同他的朋友亞戶撒」(創世記26:26),無論貪婪撒拉和利百加的亞比米勒是否是一位基拉爾王,這個土皇帝絕非什麼「好鳥」(創世記20:2,26:8)。但秦檜也有幾個好朋友,亞戶撒就是亞比米勒的朋友。呂振中版本將這裡的「朋友」翻譯成「謀士」。罪人尋找友誼是帶著功利目的的,根本不考慮對方的道德狀況。巴結權貴成為人間很多友誼的真相。我們也可以將這種友誼稱為「亞比米勒式友誼」,因為亞比米勒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君王是我爹」(אֲבִימֶלֶךְ,king is my father);翻作霾語「有奶就是娘」。彼拉多因此也成為凱撒的朋友(約翰福音19:12)。這種友誼主要靠諂媚獲得,但善於恭維必然善於誹謗,利用完了就馬上彼此棄絕,甚至反目成仇。箴言19:7 ,「貧窮人弟兄都恨他,何況他的朋友,更遠離他。他用言語追隨,他們卻走了」。大衛之子暗嫩的「朋友」(רֵעַ)約拿達與此類似(撒母耳記下 13:3)。創世記11:3將這個字翻成「彼此」,指一起做壞事的「戰友」。新約中的「偉大友誼」就是彼拉多和希律之間的朋友關係。「11希律和他的兵丁就藐視耶穌,戲弄他,給他穿上華麗衣服,把他送回彼拉多那裡去。 12 從前希律和彼拉多彼此有仇。在那一天就成了朋友」(路加福音23:11-12)。罪人因為共同犯罪,共同仇恨基督而成為朋友。這幾乎是所有人間友誼的共相。從桃園結義,到偉大的友誼,大概如此。而且對基督和真理的仇恨,會化解很多冤仇。順便說一句,這些年我們成功「祝福」了很多「友誼」。
第二、彼此傷害。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表現。首先是朋友之妻最可欺。第一位經歷朋友之殤的是參孫。參孫一生的兩性悲劇可能起源於「朋友與愛情」的悲劇。一方面,參孫殺死了圖謀不軌的30位朋友或陪伴(士師記14:11 ,19);另一方面,「參孫的妻便歸了參孫的陪伴,就是作過他朋友的(רָעָה)」(士師記14:10,15:2,6)。參孫的朋友奪去了參孫的妻子並殺害了她。奪妻之恨構成人間友誼悲劇的另外一個極致。其次是掃羅的朋友押尼珥,他先睡了掃羅的嬪妃,然後又反叛了掃羅(撒母耳記下3:7-12)。實際上掃羅這位朋友還是掃羅的堂弟:「掃羅的妻名叫亞希暖,是亞希瑪斯的女兒。掃羅的元帥名叫押尼珥,是尼珥的兒子。尼珥是掃羅的叔叔」(撒母耳記上14:50)。朋友更容易傷害朋友,因為他最瞭解你;因為只有從朋友來的傷害,才能真正讓你傷心(耶利米哀歌1:2)。其次是屬靈食客,主要代表是約伯的朋友。這種朋友會在別人苦難中唱屬靈高調,在別人的傷口上作光作鹽。約伯記2:11說:「約伯的三個朋友提幔人以利法,書亞人比勒達,拿瑪人瑣法,聽說有這一切的災禍臨到他身上,各人就從本處約會同來,為他悲傷,安慰他」。但約伯對他們的「安慰」有完全 不同的感受,「你們想為孤兒拈鬮,以朋友當貨物」(約伯記 6:27);「我這求告神,蒙他應允的人,竟成了朋友所譏笑的。公義完全人,竟受了人的譏笑」(約伯記12:4);「19現今,在天有我的見證,在上有我的中保。20我的朋友譏誚我,我卻向神眼淚汪汪。21願人得與神辯白,如同人與朋友辯白一樣」(約伯記16:19-21);「控告他的朋友,以朋友為可搶奪的,連他兒女的眼睛也要失明」(約伯記17:5)。
耶利米書19:9談到人類朋友的極端悲劇:「我必使他們在圍困窘迫之中,就是仇敵和尋索其命的人窘迫他們的時候,各人吃自己兒女的肉和朋友的肉」。詩篇41:9也說:「連我知己的朋友,我所倚靠吃過我飯的,也用腳踢我」。耶穌自己遭遇了同樣的朋友之傷。正是因為人間沒有真正的友誼,所以耶穌成為我們的朋友;正因為朋友相食,耶穌成了天上降下的糧。而我們需要耶穌作我們的朋友,並在他裡面,我們開始擁有真正的朋友,並學習成為別人的朋友。
2、耶穌恩友
人有另外一位真朋友,就是耶穌。耶穌在這裡講了完全不同的愛或友誼:「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真正的朋友不是 要朋友的命,而是為朋友捨命;不是為罪犯朋友兩肋插刀,而是為罪人朋友捨身稱義。耶穌自己首先就是這樣的朋友,祂先用這種愛愛了我們(約翰一書4:19-21)。在希伯來文中,「作朋友」這個動詞רָעָה最早出現在創世記4:2,「又生了該隱的兄弟亞伯。亞伯是牧羊的,該隱是種地的」。那裡翻作「牧羊」:to pasture, tend, graze, feed,這個動詞的基本含義是放牧、照管、餵養。這是一種不求回報、「以身食虎」的愛,與「好牧人為羊捨命」遙相呼應。而在約翰福音15:13中,表示朋友的名詞是φίλος,這個形容詞的原意是「願別人好」。耶穌愛我們,作我們的朋友,為我們的益處,可以捨棄自己的性命。我們可以從三個角度來思想耶穌是怎樣的一位朋友。
第一、道成肉身
耶穌首先是罪人的朋友。這超越了罪人之間本質主義論斷的惡習,就是一段時間相處後,朋友對朋友開始厭棄:「我發現你原來是這樣一個人」。毫無常性地棄絕朋友或彼此厭棄,是罪人經常上演的「鬼把戲」。但是,耶穌經過上萬年的觀察,發現我們不過就是食槽旁邊的野獸或家畜,但他仍然降生在食槽,與我們認同,來愛我們,來作我們的朋友。而我們根本不配稱為祂的朋友。首先,我們不過是稅吏和罪人(馬太福音11:19);其次,我們不過是將死之人(約翰福音11:11)。最後,我們不同程度曾是賣主之人。 馬太福音26:50實在令我震撼不已:「耶穌對他說,朋友,你來要作的事,就作吧。於是那些人上前,下手拿住耶穌」。耶穌甚至沒有恨出賣祂的猶大。三年朋友,朝夕相處,這一聲朋友,仍然期待猶大的回頭。耶穌真是獨一無二的朋友。實際上祂把仇敵當成朋友,在天父和世人之間化敵為友(羅馬書5:6-8;馬太福音5:43;路加福音6:27,35;哥林多後書5:18-20;以弗所書2:16;歌羅西書1:20-22)。
第二、釘十字架
耶穌為罪人朋友而死,祂是為我們釘十字架的朋友,為將上好的福分賜給我們(約翰福音3:16-18;馬太福音20:28;以弗所書5:24-27)。十字架上的捨命,不是瞬間死亡,而是慢慢折磨、並羞辱而死,窒息而死。我們可以藉著十架七言來仰望這是何等的朋友,何等的愛;這是唯一地久天長、愛到底的愛(約翰福音13:1)。在痛苦和死亡面前,前三言中,耶穌只是在愛我們,愛別人,愛朋友。祂想到的首先是朋友,而不是自己。
第一言:「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路加福音23:34)。我是釘朋友的士兵;我釘祂的時候,祂想到的不是恨我或祂自己的死亡,而是我怎樣將來向神交賬。第二言,「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路加福音23:43)。我是譏笑主的強盜和兇手;但這位朋友看見我有一點點的悔改,就讓我「今天在就樂園中」了。第三言:「婦人,看哪,你的兒子。看哪,你的母親」(約翰福音19:26- 27),我是被悲劇擊碎不知何處安身的可憐之人,但耶穌在自己受死之際,想到的是怎樣安頓我,並將我安頓在最好的處境之中。
這是其餘四言:「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馬太福音27:46;馬可福音15:34);「我渴了」(約翰福音19:28);「成了(It is finished)」(約翰福音19:30);「父啊,我將我的靈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23:46)。這七言也可以視為交叉結構。前三句話,先愛別人。在死亡和羞辱面前,耶穌沒有捨棄朋友,沒有放棄愛,沒有後悔愛,他繼續愛我們,超過愛祂自己。直到被父棄絕(第四言),直到被人棄絕(第五言),祂仍然愛我們(第六言),直到死亡(第七言),直到死後不能發言,直到死了又死,直到心碎而死(約翰福音19:34;詩篇119:20),我們的朋友繼續恆久忍耐地愛我們!
第三、升天復臨
一方面,耶穌復活升天,我們在天上有一位朋友,祂在掌權。這讓我們在地如同在天,勝過處境,一無所懼。「所以經上說,他升上高天的時候,擄掠了仇敵,將各樣的恩賜賞給人」(以弗所書4:8;彼得前書3:22)。祂體諒我們,是我們隨時的幫助(希伯來書4: 14-16))。另一方面,我們有一位天上的大祭司或律師,為我們辯護。我們比約伯更有福:當魔鬼控告我們的時候,祂繼續為我們代禱和辯護。羅馬書8:34,「誰能定他們的罪呢?有基督耶穌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有基督云云或作是已經死了而且從死裡復活現今在神的右邊也替我們祈求的基督耶穌嗎) 」假朋友不是 這樣,假朋友總是牆倒眾人推,他們不僅控告你,而且一定隨眾作惡,落井下石。但耶穌為朋友辯護,本著十字架的救恩真理,本著愛與憐憫。不僅如此,我們的朋友會再回來,不僅在仇敵身上復仇,更要接我們到新天新地去。人愛虎頭蛇尾,祂的愛有始有終。
親愛的弟兄姐妹,耶穌到底是怎樣的朋友呢?你看馬槽(不嫌棄朋友),你看十字架(為朋友死,到死之想著朋友);你仰望高天(為朋友辯護)和未來(有始有終的朋友),是否會熱淚盈眶呢?真想歌唱這「偉大的朋友」。但是,打開《耶穌恩友》,言不盡意;打開《主你是我最知心的朋友》,強吻耶穌。但這是傳道人的讚美詩,《友誼地久天長》,讓我們讚美我們的朋友!
二、神的朋友(14)
14你們若遵行我所吩咐的,就是我的朋友了。
1、主的吩咐
耶穌先作我們的朋友,先愛了我們,先為我們死。這一切是我們成為耶穌朋友的前提。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怎樣成為耶穌的朋友。耶穌對朋友有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遵行我所吩咐的」。耶穌這話讓你感到不爽,然後,你若進一步追問,耶穌這裡的吩咐到底是什麼內容,你就海闊天空了。在這裡,耶穌壓倒一切的命令是:你們要彼此相愛。換言之,彼此相愛的人,就是耶穌的朋友。上帝將愛別人的人視為祂的朋友(約翰福音 13:34,14:15,15:10-12;提摩太前書 1:5;約翰一書2:7-11,3:9-16, 4:19-21;約翰二書1:5)。上帝會報復恨弟兄的人,憎恨以恨偽愛之人。
這裡有三個問題值得強調,第一、神就是愛。神的律法都是出於愛,耶穌將天父的誡命總結為愛。「37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38 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39 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40 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馬太福音22:37-40)。第二、首先去愛。愛乃是先愛,先去愛才是愛。如約翰一書3:16,「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這裡有兩個「先愛」的原則,首先,神先愛了我們,蒙恩的人才能愛。其次,在弟兄姐妹之間的關係中,神讓祂的朋友先去愛別人,而不是等候別人來愛,並抱怨別人的不愛。第三、必須去愛。耶穌將「彼此相愛」的吩咐稱為「新命令」,這也有兩個含義。一方面,舊約對律法的理解被刷新了;另一方面,命令是必須執行的,沒有條件沒有能力也要執行。這是耶穌給基督徒發佈的唯一一條不折不扣必須執行的命令。換言之,在教會人際關係中,其他原則你都可以點到為止;但是,你必須將彼此相愛的命令貫徹到底。審判權最終要交給神,控告權屬於人家撒旦和差役。但是,彼此相愛乃是我們主內不可推卸的義務。
基督徒的悲劇是,教會充滿了矯詔邪徒。那些違背上帝三番五次關於新命令的吩咐的,那些拒不執行、包括找借口拒不執行新命令的「基督徒」,就根本不是基督的門徒。這樣的人也不可能是主的朋友,他在主裡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朋友。但是,霾國和霾國教會不斷繁殖著恨別人的罪而忘記「自己責備自己」的醜類。彼此相恨常見的借口是我實在「恨惡罪惡」和「嫉惡如仇」。但實在說來,聖靈真正讓我們仇恨的對象不是別人的罪,而是你自己的罪。而至於別人的罪,你最好點到為止,然後交給神(路加福音13:1-5)。永遠記得,你不是「聖經作者「;聖經針對的首先是你。免得你因替天行道而遭神憎恨。詩篇45:7和詩篇97:10講的「熱愛耶和華的,都當恨惡罪惡」,乃是指著聖子說的;因為只有基督「保護聖民的性命,搭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希伯來書1:9-10 將這奧秘徹底解開了。另外,這些經文也是勸勉在基督裡的人,首先恨惡自己的罪惡。這也是聖經從始至終的教導。大衛說:我的罪常在我的面前(詩篇51:3);保羅說,我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哥林多前書9:27)。但邪教徒完全相反。他們是信仰是:「你的罪常在我的面前」;「我是攻克你身,叫神服我」。
那麼怎樣面對別人的罪呢?這是聖靈的勸勉:「14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15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16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人或作事)不要自以為聰明。17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18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19親愛的弟兄,不要自己伸冤,寧可讓步,聽憑主怒。(或作讓人發怒)因為經上記著,主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20所以,你的仇敵若餓了,就給他吃。若渴了,就給他喝。因為你這樣行,就是把炭火堆在他的頭上。21你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馬書12:14-21)。
2、兩位朋友
我們來看看神的朋友的見證——凡稱為神的朋友的人,都是無條件遵循神的吩咐的人。舊約聖經有兩位著名的「上帝之友」。首先是亞伯拉罕。聖經三次稱亞伯拉罕為上帝的朋友(以賽亞書 41:8;歷代志下20:7 ;雅各書2:23)。其中以賽亞書 41:8和歷代志下20:7中的אָהַב,基本含義是指「愛」,而非朋友,在舊約聖經145節相關經文中,KJV只有4次翻作friend,其餘基本上都譯作love。上帝的朋友有三個基本特點,第一,「遵守我的吩咐和我的命令」(創世記26: 4);「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他又得稱為神的朋友」(雅各書2:23)。亞伯拉罕從故鄉啟程和獻上以撒,都表明他對上帝吩咐的完全順服。第二、先愛別人,甚至為別人捨命。亞伯拉罕對別人的愛,有兩個特別生動的見證。首先是對羅得:一方面,絕不和朋友爭奪世俗利益,寧願自己吃虧(創世記13:6-12);另一方面,當朋友身處險境,冒死救援(創世記14:11-16)。其次是為所多瑪代求,那種大愛只能是從神而來,亞伯拉罕為所多瑪代求,與雅各和約翰焚燒撒瑪利亞村莊的「義怒」,形成強烈對比(創世記18:20-33)。有傳道人將亞伯拉罕的代禱解釋為偏私侄兒羅得,實在證據不足。第三、神對朋友絕對夠朋友,亞伯拉罕及後裔蒙了大福(創世記26:4-5;以賽亞書 41:8-15)。常常抱怨上帝不夠朋友的人,也可以從亞伯拉罕的信心中得到安慰:他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但因信更加蒙福(希伯來書11:13-16)。
第二位被稱為神的朋友的就是摩西。出埃及記33: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上述三個上帝之友的特點也適用於摩西,甚至摩西的見證比亞伯拉罕的更讓人感動;每一個方面都更令人感動。首先,在順命方面,亞伯拉離開故鄉,是往自己不知道的地方去。這常常被解釋為信心的見證。但是,摩西是要回到埃及和希伯來人中間去,他知道他要去哪裡,而那裡是死地。他奉差遣要去那裡愛他的兩大仇敵:埃及人和希伯來人。儘管摩西試圖拒絕,但最終他還是遵守了上帝的吩咐。第二、亞伯拉罕愛的羅得,甚至愛所多瑪的罪人,這些人若不是他的親人,就是和他並沒有恩怨的外人。但是摩西所愛的人,乃是要致他死地的人,是深深傷害過他的人。這裡有兩個經典案例。第一是面對親人的控告,卻為親人代求(民數記12:1-16)。第二是面對會眾的傷害和背叛,卻為會眾代禱(民數記14:1-25)。所以聖靈這樣評價摩西:「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民數記12:3)。最後,摩西更沒有得著所應許的。亞伯拉罕最終還是埋在應許之地。但「耶和華將他埋葬在摩押地,伯毗珥對面的谷中」(申命記34:6);「耶和華對他說,這就是我向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之地。說,我必將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我使你眼睛看見了,你卻不得過到那裡去」(申命記34:4)。摩西並未因此抱怨上帝不夠朋友;相反,他相信基督的友誼地久天長(希伯來書11:24-27)。
三、化奴為友(15)
15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
1、解放奴隸
15a 以後我不再稱你們為僕人。因僕人不知道主人所作的事。
最後我們來看基督怎樣創立和堅固祂和我們之間的友誼。愛情和友誼都是需要行動和經營的,耶穌把我們變成祂的朋友,建造成祂的朋友,有三個重要行動:拯救、稱義和教會。所以這節經文可以相應地方在這個交叉結構中。第一就是救贖——把我們從埃及帶出來,把奴隸變成朋友。僕人即δοῦλος,就是奴隸。奴隸生活在舊約中表現為以色列人在埃及的400年,以及在幾大強國之下被擄掠、被奴役的准亡國奴的生活。即使以色列人回歸之後,他們再度淪為希臘化和羅馬化的奴隸。「一里路」以及「背十字架」等事件,生動代表了這種亡國奴的悲慘生活。奴僕在新約聖經中則表現為人是律法或罪的奴僕(羅馬書8:14-17;加拉太書4:1-9;羅馬書6:6,6:16-17)。在聖經中,奴隸和僕人這個形象至少有四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怨。所有強權統治下的人或奴隸,沒有愛,只有不負責任(「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主要的生活就是發怨言,就任何事發怨言,在任何地方發怨言。他們來到教會找教會的不足,他們聽道找傳道人的不足;他們在中國厭棄中國,他們到加拿大厭棄加拿大。但是,他們只是發怨言,絕不承擔責任。奴隸之怨在舊約聖經中表現為以色列人在曠野中40年的抱怨記錄。奴隸不是凡事感恩,而是凡事抱怨,一天天覺得上帝對不起他。但是,他們總是把這種怨恨傾倒在摩西身上。就像該隱,不反省自己,卻嫉恨亞伯蒙愛。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為什麼說你還是一個奴隸呢?因為你總是在抱怨,卻不承擔責任;反而誰在承擔責任,你就攻擊誰。中國人五千年都在這種真正的奴隸制之下,而這是我們的禾場。上帝不斷懲罰「怨婦」,這在以色列人的曠野生活中,以及我們身邊,上帝憤怒的杯歷歷在目、觸目驚心。
第二、恨。奴役不會讓罪人悔改,只是讓他們更加狂熱地盼望復仇。導致人對人的敵意、冷血和漠然,甚至幸災樂禍。而恨最普遍的表達,就是控告別人,並且奴隸都精明地用律法控告肉身,因為他們更加敏感地察己知人。於是奴僕雖然不承擔責任,卻追求問責的特權;並以上帝的名義問責鄰舍。不僅如此,奴隸由於長期被壓迫和控告,他們的控告更為殘忍和無情。他們不致人死地決不罷休。控告別人實際上是對上帝、命運和人類的報復。雅各和約翰對撒瑪利亞村莊的報復,實際上也是在發洩羅馬人對猶太人統治的仇恨;只是懦夫揮刀,朝向更弱者。這是奴隸的精明——他們知道攻擊誰是最安全的。他們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上帝的僕人;但是,絕對聞政治而色變。當然,他們因為心虛,要可以將自己的攻擊打扮成「冒死直言」。在新約聖經中,「怨奴」表現為法利賽人為代表的律法主義——罪人或奴隸像神一樣論斷別人,直到這種奴性之罪將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奴隸完全喪失了愛的能力,但在恨方面,卻十分天才。霾人可以發明凌遲,羅馬人可以釘人十字架,這都是「感天動地竇娥冤」的必然結果。但是,法利賽人在恨耶穌卻討好彼拉多方面,絕頂精明。
第三、怕。奴隸因為恨而活在恐懼之中。一方面他們對生活永遠沒有安全感和感恩之心;另一方面,恨別人的人總是知道自己被別人恨。這種怕會導致他們瘋狂地在罪人中尋找朋友,長舌婦找到長舌婦。「偉大的友誼」,無論發生在M與N之間,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之間,還是彼拉多與希律之間,這都是奴隸之間的友誼——因為共同恨和恐懼而結成聯盟——他們要一起殺人。只有愛才能醫治深入骨髓的政治恐懼:「 17 這樣愛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我們就可以在審判的日子,坦然無懼。因為他如何,我們在這世上也如何。18 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約翰一書4:17-218)。
第四、傻。奴隸的無知無畏。奴僕根本不知道神,也不知道怨恨和恐懼的結局,就是被神所恨。所以 「當下耶穌說,父阿,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兵丁就拈鬮分他的衣服」(路加福音23:34)。「兵丁」特別能代表奴僕的怨毒和無知。他們只是人類怨恨武裝起來的殺人工具,完全不能辨認自己的罪惡。如果說神所吩咐我們的命令就是彼此相愛;但士兵所接受的命令只是彼此相殺;但他們對罪完全缺乏反省的能力。耶穌讓我們先愛,世界之王教導士兵先開槍。不過兩種「精兵」都遵守這樣的原則: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區別是,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提摩太后書1:12)。但羅馬士兵不知道他們所信的是誰,更不知道神;他們不知道神對他們的行動充滿憐憫,神也為他們的剛硬存留著最後的審判。
猶太人拒絕承認他們在這種奴隸狀態之下,因為他們自認為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約翰福音8:31-59記載著那一場關於「奴僕」的大爭論。首先耶穌宣告祂來是要釋放奴隸得自由,但猶太人說:「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僕。你怎麼說,你們必得自由呢?耶穌回答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僕」。 耶穌駁斥他們自稱亞伯拉罕的子孫,主要是兩個證據,第一、「你們卻想要殺我」,「現在你們卻想要殺我,這不是亞伯拉罕所行的事」;第二 、「倘若神是你們的父,你們就必愛我」。主耶穌的邏輯可能是這樣:被仇恨和殺人充滿的人,不是亞伯拉罕的子孫,不是神的朋友,只能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
2、稱義之友
15b我乃稱你們為朋友
耶穌是罪人的朋友。我們成為耶穌的朋友,不是因為我們配,乃是上帝稱我們為朋友。ὑμᾶς δὲ εἴρηκα φίλους,but I have called you friends,但是我已經稱呼你們是朋友了。這實際上就是稱義的真理。這是耶穌單方面發起的友誼。所以這種友誼需要兩個基本認知。第一、認罪。如果我們不認識自己是罪人,我們就會濫用耶穌的友誼。這是彼得的見證:「西門彼得看見,就俯伏在耶穌膝前,說,主阿,離開我,我是個罪人」(路加福音5:8)。有些讚美詩歌實在實在模糊這個罪人和救主之間的界限,他們借口聖靈感動,把耶穌這位朋友變成了世俗之友,甚至肉身之友。第二、感恩。如果我們不知感恩,我們就不會愛人如己。在這方面存在一個流行的濫用:我和耶穌比你們都近。靠著這種莫名其妙甚至薩滿似的「特殊關係」,靠著這種病態的「自我感覺良好」,這些「耶穌之友」總是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別人。他們忘記了,即使自己真的比別人好,也只是出於神的恩典『憐憫或神主動的友誼。這些「耶穌之友」實際上在敗壞耶穌。他們只是用耶穌來自負和吃人。我們在教會中看慣了這種嘴臉:我和你比起來與耶穌關係更近;所以總是我為你禱告,總是我勸勉你,總是我為你憂傷,總是我為你的長進喜樂,總是我為主向你們義怒……謬托知己,不過猶大之吻。我相信聖靈為這種表情憂傷;這種表情的背後,不過是撒旦也裝作光明的天使。
3、施恩之具
15c 我乃稱你們為朋友。因我從我父所聽見的,已經都告訴你們了。
那麼怎樣才能把奴隸解放出來呢?怎樣才能醫治猶大之吻和耶穌之友的自我感動呢?正如上文一再強調的:「現在你們因為我講給你們的道,已經潔淨了」。耶穌要藉著聖道將我們從罪的奴僕和黑暗之子的處境中解放出來;這具體涉及到教會生活。一方面,聖經告訴我們,離開教會和聖道你什麼都不是,什麼都不能做;另一方面,只要枝子結到葡萄樹上,一定結果子。換言之,耶穌是要藉著施恩之具,將我們建造成祂的朋友。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討論耶穌的友誼工程。
第一、知己。朋友之間是要有話語交流的。「無言」的關係不可能是朋友的關係。中文稱呼朋友為知己,所謂知己。就是知道朋友的心意,體貼朋友的心意。而朋友的心意是通過話語交通才能認識的。這一點基督教和異教迥然不同。朋友之間不打誑語,不猜謎語。我們的朋友耶穌基督對我們總是直截了當;就連我們不能理解的比喻,也詳細解釋給我們了。我們若認這位朋友,就應該經常和他對話,就是在聽道和祈禱中,鞏固我們的友誼。友誼增長的過程,就是互相認識不斷加深的過程。我們越是認識主、認識自己,就越是愛祂;也越有愛的能力。認識人會導致友誼的破裂,初戀總是悲劇;但認識耶穌只能加深我們的愛情;祂實在太偉大了。沒有人會愛上他根本不認識的人,無知神學的愛只是欺騙。他們愛的不是基督,而是自己。另外,放棄教會生活,這表明你和基督的友誼出了問題。在「斷橋」上,你只能遇到蛇和狼外婆。
第二、真道。朋友要講真話。真話就可能扎心,神言與蛇言的區別歷歷在目,每一位基督的朋友都需要謹記在心。我們如何辨認真話或真理呢?耶穌所講給我們的話,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方面是出於神。怎麼知道講道台的所講的是出於神呢?就是他所傳的本著聖經。不講聖經卻宣稱愛主,這不是出於神的友誼。敬虔主義和耶穌所建立的友誼只能是虛假的友誼;「不成功則成仁」。另一方面,整全的聖經。傳道人不能偏轉聖經和斷章取義,而是要努力通曉整卷聖經的信息。為福音不顧性命,首先是為裝備不顧性命,以便使我們真知道基督。我為那樣不顧性命的人害怕:從來沒有經過系統的神學裝備,就去禾場不顧性命了。他的熱病可能要了別人的命,最後丟了自己的命。使徒說,凡事與我們得救有關的道理,都告訴我們了(πᾶς,使徒行傳20:20,20:27)。使徒首先是蒙召奉遣之人,然後才敢說,我有教無晦。我們若信聖經,就全信,不能專門找我們所舒服的經文。完全相信聖經,才是基督的朋友。你若認為聖經有誤,你就根本不是耶穌的朋友。
第三、信道。真的朋友認識朋友的聲音,能善意理解,並能靠之蒙福。假朋友無法長期接受逆耳忠言,反而會聽道成仇。甚至假朋友到教會根本不是來聽道的,他們是為了別的目的到教會來的。而聽道反而成了他們離開教會的主要原因。顯然,耶穌的敵人多過朋友,原因之一是他們不能聽耶穌的道。不過那些能夠領受耶穌道理的人,乃是出於神——是聖靈感動我們,我們才可能明白並歡喜領受。ἐγνώρισα ὑμῖν,I have made known unto you,我告訴了你們;直譯:我已經知道了你們。更準確地理解這句話應該是:我已經使你們知道了。我們知道,乃是神使我們知道(以弗所書2:8;加拉太書4:9)。耶穌給祂的朋友最好的禮物,就是聽道信道行道的靈:「26但保惠師,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來的聖靈,他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27我留下平安給你們,我將我的平安賜給你們。我所賜的,不像世人所賜的。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也不要膽怯」(約翰福音14:26-27)。只有主的羊認得主的聲音。
應用:我們的朋友遍天下
感謝天父,差遣耶穌來做我們的朋友,結束了我們與上帝之間的天壤之距。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士為知己者死。不僅如此,親愛的弟兄姐妹,因為耶穌是我們共同的朋友,我們彼此之間也成了朋友。敵意像冬天已往,柔情如春色盎然。一種前所未有的友誼和愛情,一種超越親情和利益紐帶的彼此相愛和同生共死,正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和增長。因為基督的緣故,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在剛剛結束的使徒行傳系列課程中,我們跟隨使徒走向地極,看見在他們經過的任何地方,看見他們在任何處境中,都有耶穌的朋友接待、安慰、幫助和同工。我們的主在高天掌權,基督徒是有福的,因為到處有弟兄姐妹和天使天軍。只是這種地久天長、高山流水的友誼,不是用來服務於任何人性的目標,而是讓我們共同興旺福音。當耶穌差遣我們往普天下去讓萬民作祂的門徒的時候,祂應許祂必與我們同在。耶穌的同在也表現為藉著朋友和天使與我們同在。讓我們讚美神。
1、四海之內皆弟兄
顯而易見,我們正在被從基督而來的友誼所感動和祝福著,求主讓這樣弟兄姐妹般的友誼不斷成長。教會生活不斷讓我們有這樣奇妙的經歷:一方面,完全陌生的人突然成了弟兄姐妹;另一方面,我們竟然似曾相識、相見恨晚——好像 我們已經失散了一千年,如今團聚,難捨難分。一種相反的見證也說明了這種屬靈的骨肉之親:教會內部的紛爭和相咬相吞,傷害極為殘酷,因為這是肢體自殺,是在撕裂基督的身體,直傷到肺腑心腸。我們可以分別從舊約和新約中找一個例子,來說明罪人蒙恩之後,怎樣因為同信一主,同領一杯而成為相親相愛、相扶相攙的姐妹和弟兄。
首先是姐妹的見證,這個偉大的見證就是拿俄米與路得的見證。請打開路得記第一章。猶大伯利恆的婦女拿俄米在一場大饑荒中隨丈夫和兒子移民到遠方,那個地方是摩押。移民常常遭遇兩種困境,就是新環境帶來的挑戰與必有的小圈子內訌。拿俄米的丈夫和兒子都客死他鄉,兩個媳婦是摩押女子,一個名叫俄珥巴,一個名叫路得。拿俄米到了人生的絕境,此時此地,往往禍不單行——罪人總是大難當頭各自飛。「俄珥巴與婆婆親嘴而別」也算人之常情。但是,「只是路得捨不得拿俄米」。這是路得的名言:「16 路得說,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隨你,你往哪裡去,我也往哪裡去。你在哪裡住宿,我也在哪裡住宿。你的國就是我的國,你的神就是我的神。17 你在哪裡死,我也在哪裡死,也葬在那裡。除非死能使你我相離,不然,願耶和華重重地降罰與我」(路得記1:16-17)。我們要知道,「以色列人住在什亭,百姓與摩押女子行起淫亂」(民數記25:1)。摩押人在以色列人眼中是不潔的,所以路得的回歸是要冒著極大的危險的。若非基督的緣故,路得和拿俄米的友誼是不可理解的;但是有了基督,這樣的美麗人生是可以有的。我非常喜歡路得記1:22這句話:「拿俄米和她兒婦摩押女子路得,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正是動手割大麥的時候」。神在曠野裡擺設筵席,接納這兩位朋友。
新約聖經有很多弟兄相愛何等美善的見證,我個人常常感動的是保羅與彼得的友誼。世人的友誼常常不能持久,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小心眼和記仇、不解怨。保羅和彼得有太多的理由成為仇敵了,但是,他們不斷成為主內親愛的弟兄。首先,保羅曾經是逼迫教會的,當時很多門徒都怕他,實際上也是厭惡他,因為他們不信他是門徒(使徒行傳9:26)。彼得顯然也是小信之人之一。以神的名義記住別人過去的罪,將自己分別為聖,這是蛇成功分裂人類、攪擾教會的法寶。但是, 我們吃驚地發現,彼得還是以實際行動接納了保羅。保羅自己回憶說:「18 過了三年,才上耶路撒冷去見磯法,和他同住了十五天。19至於別的使徒,除了主的兄弟雅各,我都沒有看見」(加拉太書1:18-19)彼得接納保羅不是說說漂亮話,而是與保羅同住;「請到家裡」,見證如山(詩篇133:1)。保羅的主也是彼得的主。但是,隨後就發生了保羅在安提阿教會公開抵擋彼得的公案(加拉太書2:11-14)。這雖然只是一場真理爭辯,不涉及霾國教會精通的人身攻擊和糞土般的撕咬;但是,那些在眾人面前覺得顏面掃地的小人們,一定會從此和保羅接下來梁子。這些小心眼子們,會伺機報復,至少絕塵而去。但是,彼得因同感一靈,一定知道不是保羅在責備他,而是聖靈在責備他。這個責備最終仍然是為了愛。這是彼得的友誼:「14親愛的弟兄啊,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慇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15並且要以我主長久忍耐為得救的因由,就如我們所親愛的兄弟保羅,照著所賜給他的智慧,寫了信給你們。16他一切的信上,也都是講論這事。信中有些難明白的,那無學問不堅固的人強解,如強解別的經書一樣,就自取沉淪」(彼得後書3:14-16)。
彼得的見證和路得的見證一樣如燦爛的星辰,反射著基督的光輝。他們「本是世界不配有的人」(希伯來書11:38)。感謝主將這人間不配有的朋友賜給了我們這些不配的人,又讓我們在人間活出和經歷這不配有的友誼。彼得不僅沒有記仇,反而為主的緣故,沒有趁機在書信中咒詛「該死的保羅」,反而稱呼保羅為「親愛的弟兄」。不僅如此,彼得順服聖靈的感動,向眾人公開證實,保羅的書信等同與先知的聖經。真正的友誼出於神,也為了神。「1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2 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或作仰望那將真道創始成終的耶穌)他因那擺在前面的喜樂,就輕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難,便坐在神寶座的右邊」(希伯來書12:1-2)。阿門。
2、路上有萬千天使
我不能說天使是耶穌的朋友,我們更不會敬拜天使,因為他們只是服役的靈(希伯來書1:14;歌羅西書2:18)。但是,因為基督的緣故,天使會在我們遭遇困難的時候,給我們提供朋友般的幫助,甚至超過朋友的幫助。正如希伯來書1:14所說的:「天使豈不都是服役的靈,奉差遣為那將要承受救恩的人效力嗎?」基督徒真是有福的,因為在你的一生裡,只要你為福音擺上,你會遭遇天使,正如使徒和先知所經歷的一樣。靠著聖經我們深信天使存在,而根據我們自己的經歷,我們也可以見證天使的同在。天使並不是世俗小學所編排的那些白色翅膀的鳥人,天使常常以人的形象出現。這一點正如希伯來書 13:2所說的,「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這也是那些婦女們所見證的:「正在猜疑之間,忽然有兩個人站在旁邊。衣服放光」(路加福音24:4)。當然,雖然天使可以以人的形象出現,絕不是說天使就是人,人就是天使。
那麼,我們怎樣知道正在幫助我們的「人」是神的使者呢?大致可以從兩個方面辨認。第一、為福音的目的。他們幫助我們,乃是因為我們在侍奉神,因為我們呼求耶和華的名。或者說,為祂名的緣故,天使受差遣來幫助我們為主爭戰。如果你是在為罪爭戰,碰上了意想不到的幫助,那有可能是「撒旦也裝作光明的天使」(哥林多後書11:14)。天使不會與撒都該人同在,但會與我們同在(哥林多前書11:10;彼得前書 1:12)。因為「你們乃是來到錫安山,永生神的城邑,就是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的天使」(希伯來書12:22)。天使的同在,讓基督徒在任何處境下都應該大有平安,特別是當你為主爭戰的時候,天使天軍都和你同在:「15 神人的僕人清早起來出去,看見車馬軍兵圍困了城。僕人對神人說,哀哉。我主阿,我們怎樣行才好呢?16 神人說,不要懼怕。與我們同在的比與他們同在的更多。17 以利沙禱告說,耶和華阿,求你開這少年人的眼目,使他能看見。耶和華開他的眼目,他就看見滿山有火車火馬圍繞以利沙」(列王紀下6:15-17)。
第二、來幫助我們 的「人」,沒有理由,不求回報。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但天使有。人的幫助總是懷著某種期許;但天使「不屑」你任何回饋。或者說,基督就是他們來的理由,唯一的理由。請大家仔細對照舊約聖經列王紀上 19:1-8與使徒行傳12:1-11,以利亞和彼得遇到天使的幫助,都符合這兩個特徵。一方面,他們正在為主爭戰;另一方面,來幫助他們的人都是「陌生人」,沒有理由,突如其來,突如其去。這個場面實際上我們也經歷過:「5 他就躺在羅騰樹下,睡著了。有一個天使拍他,說,起來吃吧。6 他觀看,見頭旁有一瓶水與炭火燒的餅,他就吃了喝了,仍然躺下。7 耶和華的使者第二次來拍他,說,起來吃吧。因為你當走的路甚遠」。在我們一生最絕望和疲倦的時候,有陌生人的某些話語和幫助,點燃了我們的希望,讓我們繼續向主前行。我們也經歷過彼得所經歷的:「天使拍彼得的肋旁,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鏈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一直困鎖你的某種鎖鏈,那一天突然脫落了;但你不需要請客吃飯。那一刻你遭遇了天使。
這讓我想起我在讀神學院的一個冬夜的遭遇。我有一個不良的駕駛習慣:由於學習壓力大,週末往返蒙特利爾和神學院,單程就需要花費7個小時的時間;而週一常常有考試;於是開車的時候就是我背誦聖經希伯來文或希臘文的時候。那天大雪,我一不留神就從主幹道滑出去了,車子在雪地上打了兩個圈,我在空中呼求耶和華救命。車子飛到路邊的叢林中,一棵大樹像驢子一樣擋住了去路。我和車子深陷雪中,驚恐萬狀。已是深夜,前不著村後不著店;溫度零下20多度。我首先認罪悔改,因為這樣駕車是不對的。然後坐在那裡等死,等候油盡燈枯。不知過了多久,有人敲我的車窗。我以為禍不單行,遇到搶劫的了。一個人站在那裡,手裡拿著麵包和咖啡……那一夜大約有7-8個這樣的使者造訪我的山洞或雪獄,也有送衣服的。一直到他們當中有人電話通知專業人士前來幫我把車子拖出來……我不認識他們,他們幫助我沒有任何目的。當然,你可以將這「一夜驚情」歸於加拿大的民風良善;但是,我若僅僅這樣想,就辜負了我那位在天上看著我、又差遣使者來幫助我的朋友。我熱淚盈眶地坐在警車裡,想著這一夜我所看見的,正如雅各所看見的:天地之間有一個梯子,眾天使在那裡上上下下……
親愛的弟兄姐妹,感謝主屈尊作了我們的朋友,我們也應該成為別人的朋友;我們更應該彼此成為朋友,成為聖天使。也因基督的緣故,今天我重新愛上了人類,愛上了基督的朋友。他們是那麼的可愛。「他們人類」不再讓我那麼害怕。我特別將這樣的感動和盼望送給我們自己的教會,和那些正在被「怨恨怕傻」所攪擾而陷入風波中的教會。願你們平安。我們有一位共同的朋友耶穌基督:祂道成肉身來找了我們,祂為我們每一個人、包括你現在特別不想原諒卻想送上十字架的人,死在十字架上;祂復活升天在為我們辯護,也為你正在控告的人辯護;祂將來要回來審判我們,接我們到新天新地。這是祂的話語:「1 我為主被囚的勸你們,既然蒙召,行事為人就當與蒙召的恩相稱。2 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 3 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4 身體只有一個,聖靈只有一個,正如你們蒙召,同有一個指望, 5 一主,一信,一洗,6 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以弗所書4:1-6)。阿門。
任不寐,2015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