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證道:這是我們的信仰(提前1:12-17)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提摩太前書1:12-17

12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13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作的。14 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

15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16 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17 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感謝神的話語。

親愛的弟兄姐妹,感謝主,我們成了基督的門徒。但是,有兩個問題是我們一生需要不斷靠著聖靈跟進的。第一、到底什麼是基督徒;第二,我們到底信的那位神是誰。換一句話說,這兩個問題分別對應著神論和人論:神是誰,我是誰。在這兩個問題上的無知和偏離,是造成人的墮落和基督教異變的根本原因。而我們今天的證道經文,恰恰是簡明扼要地解決了這兩個問題。特別是提摩太前書1:15,將「神」和「我」重新按真理啟示給了我們:上帝是在基督裡拯救罪人的上帝;我在人類中是個罪魁。這兩大基要真理使我們的信仰有根有基,使我們的生命漸漸更新。

提摩太前書1:12-17可以放入交叉結構中:核心部分是關於神論和人論的基要真理(15);而首尾呼應的:這位新造的人,這個蒙恩的罪魁,讚揚開始新生活。這個新生命在於「我」跟神建立了關係;這個人與神的關係確立、保守和祝福著我的新生命。這個新關係從內而外包括四個方面。第一、基督徒是蒙著憐憫被赦罪並被賜予新心的人(12);第二、基督徒是蒙著憐憫被赦罪向世人傳福音作見證的人(16)。第三、基督徒是靠著恩賜在教會中持續侍奉上帝的人。第四、基督徒是告別表演、將尊貴和榮耀全歸上帝的自由人。

親愛的弟兄姐妹,求神用真理使我們成聖,將我們分別為聖。當代基督教的問題的根本問題是在重建巴別塔:泥土作磚,肉身通天,每一個「基督徒」都是一座小巴別塔。我們在傳另外一個福音。首先,基督降世要尋找義人;第二、在牛糞中我是個花魁;第三;我的新生命不是我在教會中與神的關係,而是我在世界中與別人的關係。洪水前人類思想的盡都是惡(偉人);洪水後教會思想的盡都是義(英雄)。到了說再見的時候了;到了和「他們基督教」說再見的時候了。感謝神用祂的身體開闢了天路,願我們跟隨亞伯拉罕和保羅重新啟程。主必與我們同在,阿門。

引言:保羅的遺囑

提摩太書和提多書也被稱為教牧書信,實際上這是保羅最後的 一組書信,是給傳道人和教會的遺囑(提摩太后書4:6-8)。幾乎類似耶穌在約翰福音14-17章的最後遺囑,因此這些信息對新生的教會非常重要的。與「生命神學」的濫情不同,他們總是渲染保羅的生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發完全,特別是按異教的標準更加戒定慧仁義禮智信。事實上保羅在晚年更加本色,更加自由。在一些「敏感問題」上,保羅在這兩份書信中毫無遮蓋,說的非常徹底。而這些所謂的敏感問題,都是教會的基本問題:我們信的到底是誰;什麼是基督徒;什麼是教會。

1、教會領袖

信基督之後,到底「我是誰」,如何看待教會領袖,牽一髮而動全身。保羅公然宣稱他自己是個罪魁,這個強調將基督使徒和世俗偉人徹底分別出來,將教會建造在救恩的根基之上;也讓魔鬼和他的差役的攻擊化為烏有(哥林多後書11:14-15,12:7)。這也涉及教會聖職的問題,因此在這些書信中,保羅反覆強調了教會的根基性問題:基督、恩典、復活、教會、傳道人,以及聖經:「15 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摩太后書3:15-16)。

2、女人問題

這些聽聞和經歷的眾教會的風波,絕大部分都是女人掀起的;即使表面上是男人拋頭顱灑熱血,背後也有女人的矯情和挑撥。所以女人的位份問題和對姐妹的關愛關涉到教會的安寧。正因為如此,保羅在遺囑中以非常「強悍」的方式強調了女人的問題。談到女人和女牧者,再沒有提摩太前書2:9-15節更直接了當不容置疑了。恐怕再沒有提摩太前書5:11-16的話更難聽了。不僅如此,提摩太后書3:6-7的實在令人感喟,因為保羅說的實在太真實了。而在提多書中,保羅仍然念念不忘地教導教會要關懷女人的問題:「3又勸老年婦人,舉止行動要恭敬,不說讒言,不給酒作奴僕,用善道教訓人。 4好指教少年婦人,愛丈夫,愛兒女,5謹守貞潔,料理家務,待人有恩,順服自己的丈夫,免得神的道理被譭謗」(提多書2:6-5)。值得一提的是,提摩太書的收信人是提摩太,而他的母親和外祖母,都是「很懂聖經」的人。提摩太是真正擁有「無偽之信」:「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提摩太后書1:5)。

3、教會同工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肢體搭配而成,因此同工至關重要。保羅在遺囑中談論了兩類同工。第一是正面的,包括阿尼色弗一家的人(提摩太后書1:16-18,4:19)、路加、馬可(提摩太后書4: 11)、百基拉,亞居拉,以拉都、特羅非摩、友布羅、布田、利奴、革老底亞(提摩太后書4:19-21)、亞提馬、推基古、律師西納、亞波羅(提多書3:12-13)等等。保羅也直言不諱地談到了讓他失望和傷心的同工:「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這是你知道的。其中有腓吉路和黑摩其尼」(提摩太后書1:15);「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提摩太后書4:10)保羅將這一切告訴教會,就是希望後世的教會和傳道人對這一切都有所預備,並教導同工警醒,免得被「時間」和世界奪去起初的信心與愛心。

4、牧者殺手

保羅在最後的書信中更加指名道姓地抨擊了他的仇敵。首先是逼迫抵擋牧者的,「其中有許米乃和亞力山大。我已經把他們交給撒但,使他們受責罰,就不再謗瀆了」(提摩太前書1:20)。看來銅匠亞歷山大苦害保羅到了非常極端的程度,以至於4年之後,保羅在提摩太后書4:14再次談到這人。其次是彎曲真理的,即反對基督復活真理的人(提摩太后書2:17)。這些將復活的中心偏轉,高揚「十字架」(用律法釘別人十字架)的人,主要就是猶太人和律法主義者(提多書1: 10,14)。最後是貪愛世界、攪擾教會的人(提摩太后書3:8-9)。值得注意的是,保羅點名道姓是為了提醒整個教會,但這些尖銳的批判並不涉及人身攻擊。保羅反反覆覆在強調他們是反對「真道」的,是「敵擋了我們的話」。所以保羅的仇敵不是私敵,他批評這些人絕非因為這些人在肉身或所謂人品上比他更是一個罪人。這就是真理爭辯與霾國人肉的區別。

5、醫治神跡

對神跡的追逐不僅會否認基督,並將聖經縮小到「患者手冊」,而且常常引發教會嫉妒紛爭和野心家的狂妄與虛謊。因此保羅在教牧書信中特別提到兩件事,讓靈恩主義者大跌眼鏡,如鯁在喉。第一就是提摩太的胃病(提摩太前書5:23);第二就是特羅非摩的病(提摩太后書4:20)。使徒並沒有使用神跡去醫治這些病患,儘管我們不否認他們會為病人禱告。這兩個案例生動而深刻地啟示了基督教對神跡的基本態度——只為見證基督傳講福音;從不謀求個人利益;而且神跡不是中心,基督和祂的道才是。不僅如此,同樣可能成為絆腳石的事件更包括患難和死亡。因此,保羅在這裡直面了苦難和死亡問題,教導傳道人和教會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提摩太后書1:8-12)。提摩太后書2:3 繼續說:「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

6、世俗偶像

混亂和拆毀教會有兩條禍水,這是引發「熱病」和「痢疾」的兩大偶像,是教會的兩個癌細胞:第一就是世俗虛談;第二就是貪愛錢財。

所以我們很吃驚卻能夠恍然大悟地看見,保羅在這兩封書信中不厭其煩地勸勉傳道人和基督徒「不可傳異教」、「也不可聽從荒渺無憑的話語,和無窮的家譜」以及「虛浮的話」,因為這等事只生辯論,彼此敗壞(提摩太前書1:3-6,4:7,6:3-5,6:20-21;提摩太后書2:14-23,4:3-4;提多書1:14, 3:8-11)。與此相關,一個成熟的傳道人,一間成熟的教會,都會極力避免讓虛談和次要的事——包括加爾文主義的神學概念或概念神學——上升為話語中心,因為這一切必然給魔鬼留地步。比如政論和藝術的爭辯都毫無意義,沒有絕對真理,只會一地雞毛。希臘文明和中國文明哪一個更偉大,這個世俗虛談根本不值得經天緯地紅頭漲臉或氣定神閒。怎麼看《狼圖騰》很重要嗎?這種敗壞也包括那些「真理上嫉惡如仇」的誇張或熱病,這些「好戰分子」樂意在別人隻言片語或言談舉止中發現「天大的敵情」,然後驚叫起來要掀翻桌子,潔淨聖殿。但他們真正的目的是要虛構別人的神學缺陷榮耀自己。他們故意爆炸如同恐怖襲擊。這些小題大做和雞蛋裡挑骨頭的飛豬表演或雷子,進入任何聚會都是帶著他的 「繼母」一起來的(申命記27:20;哥林多前書5:1-2)。他們去教會不是找「可哭之地」或萬民禱告的殿,而是尋找一個可燒之處,可爆炸的理由,一個牌坊痢疾的地方。越是自卑越喜歡在虛談和小事上爆炸,我炸故我在。

另外一尊偶像就是錢財。保羅在這裡首先要求基督徒成為奉獻的人(提摩太前書5:17-18)。然後教導基督徒正確面對錢財,逃避瑪門崇拜(提摩太前書6:6-11)」。再次勸勉富人不要仗著錢財自高自大,反要幫助別人,持定永生(提摩太前書6:17-19)。提摩太后書3:1-5列舉了「專顧自己,貪愛錢財」引發的一系列惡果。一些教會發生紛爭,背後的動機可能是利益之爭(提多書1:11);而有人總是因為貪財逐利而跌倒別人。這些軟弱的人需要不斷仰望聖靈的管理。

7、面對世界

最後的問題就是教會怎樣面對外邦人,面對世界,特別是他們的精神領袖。提摩太書發往以弗所,那是亞洲第一大城市,以弗所是對教會的試探。所以保羅在提摩太前書6:7說:「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而在6:17中,保羅又說:「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摩太后書保羅提到有時候有的同工可能在世界面前失敗:「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提摩太后書4:10)。提多書發往克里特。革哩底是希臘文明的代表,希臘文明是世界文明的代表。提多書1:12-13說:「12 有革哩底人中的一個本地先知說,革哩底人常說謊話,乃是惡獸,又饞又懶。13這個見證是真的。所以你要嚴嚴地責備他們,使他們在真道上純全無疵」。你可以回想上個主日證道中,我們怎樣談論聖靈對世界的三重責備。不過使徒書信之間也是互相印證和互相完善、互相補充的。約翰書信、彼得書信和雅各書信補充了「彼此相愛」這個主題,這讓新約的啟示更為完全。

一、新生命:服事他(12)

12 我感謝那給我力量的,我們主基督耶穌,因他以我有忠心,派我服事他。

基督徒首先是一位知道感恩的人。不過翻作「我感謝」這句話的原文是 Χάριν ἔχω,I have grace。所以這句話的原意乃是我有恩典;我是蒙恩的人。上帝在恩典或救恩中賜給我全新的生命(以弗所書2:8)。χάρις主要出現在路加福音中:1:30,2:40,2:52,4:22,6:32、33、34,17:9。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恩典,我才感謝神。感謝的對象是「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而不是任何別的人或偶像。在這短短6節經文中,保羅提到基督耶穌3次(12,14,15),耶穌基督1次(16)。一般來說,前者更強調基督的人性,後者更強調基督的神性。包括將一切祝福和更新都歸給基督。不僅如此,保羅這裡凸出的是「主」。基督徒是換了一位「新主人」,因此告別舊的奴隸主,脫離抱怨和奴性。

保羅在這裡特別感恩的是從神而來的恩賜或能力:ἐνδυναμώσαντί με,who hath enabled me。這個分詞詞組是用來修飾「主耶穌基督」的。動詞ἐνδυναμό的基本含義就是「使強壯」,恢復力量,增強信心,放膽傳道,勝過仇敵(使徒行傳9:22;羅馬書4:20;以弗所書6:10;腓立比書4:13;提摩太后書2:1,4:17;希伯來書11:24)。這個字也包含「醫治」的意思, 就是是癱子起來走路。而這個能力不是侍奉世界的能力,而是「侍奉他」的能力。θέμενος εἰς διακονίαν,putting me into the ministry差遣我去侍奉,去傳道。動詞τίθημι的基本含義是to set, put, place,有呼召、按立和差遣之意。名詞διακονία的意思是service,侍奉、伺候(路加福音10:40);ministering,職分(使徒行傳1:17)、傳道(使徒行傳6:4)。新人是工作的亞當,而且是侍奉上帝話語的新亞當,是在教會中侍奉的人。

保羅這封書信應該是在控告的背景下寫的,他面臨的第一條指控就是使徒的職分。顯而易見有人否認他是真正的使徒,質疑他的職分的合法性;而且這種控告一直伴隨保羅的一生。保羅在這裡強調的乃是:他的職分是從基督而來。這個見證與加拉太書1:11-12、2:6-10是一致的。保羅被使用不是因為任何別的緣故,而是出於忠心:πιστόν με ἡγήσατο,he counted me faithful;「他以我有忠心」。動詞ἡγέομα有兩個含義:帶領和認為——保羅的信心出於神,並歸向神。形容詞πιστός的基本含義就是有信心的,這裡翻作忠心。這讓人想起上帝對摩西的評價(民數記12:1-8)。上帝看人的心,人因信稱義,「新約」首先是「心約」。

二、新生命:信與愛(13-14)

13 我從前是褻瀆神的,逼迫人的,侮慢人的。然而我還蒙了憐憫,因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時候而作的。14 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

保羅的「新心」是從哪裡開始的呢? 舊約聖經三次談到新心,都應驗在保羅身上了。第一、撒母耳記上10:9,「掃羅轉身離別撒母耳,神就賜他一個新心。當日這一切兆頭都應驗了」。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舊約的掃羅失敗了,但新約的保羅卻站起來了。 賜給泥土新生命,將舊人更新為新人,乃是神的救恩大計和預定。其次,以西結書18:31,「你們要將所犯的一切罪過盡行拋棄,自作一個新心和新靈。以色列家阿,你們何必死亡呢?」新生命是從赦罪、認罪開始的。這個過程是洗禮的過程,脫離死亡,轉向基督。這個信息進一步啟示在13節中。第三,以西結書36:26,「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重生中的基督徒,不斷靠聖靈或教會生活獲得信和愛的能力,而信與愛就是新心的基本特徵。這就是14節的信息。

如果說保羅面臨的第一條控告是使徒的職分,第二條控告則是針對他的「生命」;特別是,他以前的犯罪。這些控告更是追隨保羅一生。直到暮年,保羅還不得不起來為自己N年前的犯罪辯護,並利用每一次被控告的機會起來傳講十字架的救恩真理。如果說新人的第一個特點是侍奉神的人,那麼新人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告別過去的人(哥林多後書5:17)。提摩太前書記載了保羅在基督裡的出生,而提摩太后書記載了保羅在基督裡的安息。所以提摩太書信可以是保羅的「歷代志」。重生涉及兩個方面的信息:重生前是什麼人(過去),重生後是什麼人(現在)。而每一個階段的生命狀態,都涉及三方面的關係:這個人與神的關係、與人的關係、與自己的關係。

我們先看過去的保羅。在和神的關係方面,他「從前是褻瀆神的」。系動詞ὤν在這裡是動詞分詞,「時態」是Present;一般被理解為「historical presents」,such occurrences dramatize the event described as if the reader were there watching the event occur。JKV在這裡將之翻譯為過去時;但這個時態在這裡強調的是過去正在發生、確實發生、有目共睹的事實。這與下文「我是罪魁」中的用法有所不同,系動詞εἰμί(I am)強調就是「現在持續時」。βλάσφημος,這個形容詞的基本含義是毀害名譽的,滿口咒罵苦毒的,無法無天的;意譯為褻瀆神的(使徒行傳6:11,13;提摩太后書3:2;彼得後書2:11)。在和人的關係上,他是「逼迫人的,侮慢人的」。διώκτην καὶ ὑβριστήν,a persecutor, and injurious。διώκτης,名詞,逼迫者;而逼迫 這個動詞(διώκω)的基本含義是「追趕」。逼迫者「愛」上他要傷害的對象,死死盯住人或某人,直到將之逼瘋、驅逐或殺死。人際關係而且是否定性的人際關係,形成舊人生命的本質。名詞ὑβριστής指厚顏無恥的人,特別是通過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人,就是我們常說的吃人自義者(羅馬書1:30)。在與自己的關係上,「我是不信不明白的」。換句話說,這是一個生來瞎眼的,他根本不能辨認自己的所作所為所言所思。他不知道這一切在神面前意味著什麼。「作」,ποιέω,過去時。ἀγνοέω在這裡是動詞分詞,修飾「作」,意思是「無知」,不認識神(馬可福音9:32,路加福音9:45,使徒行傳13:27)。而這種無知乃是因為「不信」,ἐν ἀπιστίᾳ,in unbelief。

重生也在這三個方面。在與神的關係上,保羅「蒙了憐憫」,「並且我主的恩是格外豐盛」。動詞「蒙了憐憫」(ἐλεέω)是「被動語態過去式」,是神主動施恩,保羅才得救(馬太福音9:27,17:15)。得救完全是恩典,是人所不配的。而且保羅強調我們主(χάρις τοῦ κυρίου ἡμῶν)的恩典「格外豐盛」。動詞ὑπερπλεονάζω的意思是to be exceedingly abundant,超過所求所想的。這個豐盛的恩典主要表現為:「使我在基督耶穌裡有信心和愛心」。在人際關係中,「愛心」取代「逼迫」和「侮慢」。在於自己的關係中,表現為「信心」取代「不信不明白」。當然,這裡對信心和愛心有一個限制:「在基督耶穌裡」。愛不是無真理的愛,信不是迷信。

三、基督教:神與人(15)

15 基督耶穌降世,為要拯救罪人。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

1、神是誰

感謝主,到底什麼是基督教,這世界和這教會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真理都在這1節經文中了。對神的啟示和對我的認識,這兩面的宣告都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真理。而連接和解決這兩方面的張力的安排,就是教會。我們先看第一個問題:我們信的是什麼。

第一、信道。我們的根基是真理或神的話語。我們所信的是一個道理,這個道理的中心是耶穌基督。所以我信並且順服的是這「道」,這「話」。在原文中。第一句是πιστὸς ὁ λόγος καὶ πάσης ἀποδοχῆς ἄξιος,「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πάσης ἀποδοχῆς ἄξιος也有這樣的含義:是值得所有人接受的。名詞ἀποδοχή的意思是reception, admission, acceptance, approbation。信並且順服。提摩太前書4:8-10重申了這個真理:「8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9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10我們勞苦努力,正是為此。因我們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他是萬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這救恩的真理是賜給所有人的,在這一點上加爾文主義可以稱為邪教。為什麼耶穌是萬人的救主,因為所有的人都是罪人,都需要救恩。以行為取代聖道,以生命對立真理,乃是基督教異教化的第一個表現。

第二、降世。這救恩的真理簡而言之就是:「基督耶穌降世」。我們的上帝是三位一體的上帝,在道成肉身中拯救我們。道成肉身首先關涉到上帝的存在這個信仰的前提:神必須在,我們才可能信。但如果神不藉著道成肉身向人顯明祂的存在,神就根本不存在(約翰福音1:14,18)。其次,只有道成肉身的神,才能顯明神的本性,神就是愛。道成肉身的意思是上帝愛我們,因這位本來高高在上的神,願意與我這塵土認同(腓立比書2:6-7,約翰福音3:16)。最後,只有在道成肉身的真理中,魔鬼的謊言,即肉身成道的巴別塔,那些做夢的人,才會被徹底拆毀(腓立比書2:10-11;哥林多後書10:5;約翰福音14:6,10:1,8)。正因為如此,約翰才如此強調:「1親愛的弟兄阿,一切的靈,你們不可都信。總要試驗那些靈是出於神的不是。因為世上有許多假先知已經出來了。2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從此你們可以認出神的靈來。3凡靈不認耶穌,就不是出於神。這是那敵基督者的靈。你們從前聽見他要來。現在已經在世上了」(約翰一書4:1-4)。異教和邪教在這個方向上被真理分別出去了。一方面,他們的假神從來不會道成肉身,只是高高在上,讓你恍兮惚兮悟兮霧兮,信則有不信則無。另一方面,他們所信的乃是肉身成道。

第三、拯救。「為要拯救罪人」。耶穌基督進入這個世界尋找和拯救的就是罪人;而每個人都是罪人(馬可福音2:17;申命記9:5-6)。但是異教和邪教的假神從來只是尋找「好人」和「義人」;而他們真正的「神學目的」總是:我就是那個義人。加爾文主義的邏輯是一樣的:表面上聽他們將人「雙重預定」分為選民和棄民,但實際上他們的意思是:我是選民,你是棄民。而選民對棄民要像寒冬一樣殘酷無情,而且還要把他們的殘酷粉飾成「選民的愛」。

2、我是誰

但是,在地球的中心,在歷史的上空,突然響起了春雷:「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聖靈感動保羅宣告了只有基督教才擁有的關於人和我最偉大的真理,在這一點上,人類開始進入真正的解放。首先,自以為義的人類中心主義被粉碎了。人本主義被更新為神本主義。這個根本有罪、根本有病卻自以為神的族類需要上帝,需要教會,需要基督的兩次降臨。所以我們說創造的極致不是第六天,而是第七天——教會與復臨,成長中的聖餐與最後的婚筵。其次,對人的罪性的認識首先是自我認識。在這一點上基督教和邪教勢同水火、涇渭分明。實際上天堂與地獄一線之間,一水之隔。邪教徒認為在罪人之中我是個聖徒,在牛糞之中我是一朵鮮花,在鮮花之中我是一朵奇葩。他們教會也正是這樣認識的:我比別人都更屬靈更有生命,你們有的都是知識,但我有生命。為了證明自己是花魁,我就成了吃人的妖魔、可憐的騙子和勞苦擔重擔的人——自義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這個重擔到一定程度或者會原形畢露,信仰崩潰;或者變態,就是離家出走,歸去來地將裸體埋葬掩映在無花果樹的山林之中。

這些人不知道,聖經啟示的這位上帝對罪人充滿憐憫,恰恰對花魁,就是認為自己是義人蔑視別人的人,充滿憤怒和憎恨。蛇的試探就是讓人像神一樣知道善惡;神的咒詛同樣在這個地方。所以「在罪人之中我最好」的亞當、夏娃、偉人、英雄、含,都首先受了咒詛。這個神聖咒詛一直到耶穌時代,落在了律法主義者和法利賽人(自以為義吃人吃人自義)、撒都該人(否認復活和永生)身上。被神咒詛的生命就表現為今生的重擔和永世的懲罰。不僅如此,自義的人一方面必然用肚子走路終身吃土(他們只能靠這下面的事自以為義);另一方面,一定不需要道成肉身、十字架和基督再來。因為在他們靠自己完全可以把基督要作的這些事搞定了。因此,他們絕對不會需要教會。恰恰是沿著這個方向,基督教在異教化中連續世界化,連續潰敗。然而保羅宣告了一條完全不同的人論:「在罪人中我是個罪魁」。在這一點上,信仰和宗教截然對立,如同正邪勢不兩立。演神的重擔放下了,吃人的罪惡遠離了。然後將自己完全交給上帝的憐憫,又靠著聖靈所賜的新心,起來服侍神;並在教會服侍中,漸漸更新。

與此相關,傳道人首先「應該」是一個罪人,否則,你根本不可能誠實地傳講這救恩的真理。值得強調的是,KJV用現在時翻譯了這個句子,ὧν πρῶτός εἰμι(Tense: Present,Mood: Indicative) ἐγώ,of whom I am chief;我現在是一個罪魁,我現在在罪人當中名列第一。πρῶτος這個形容詞的基本含義是:first in time or place。保羅這樣自稱絕非說耶穌的寶血不夠遮蓋他的罪,更不是說撒旦和它的差役可以控告他。絕非如此(羅馬書8:31-39;加拉太書6:14-18)。當然,這首先是指向保羅過去的罪,因此「蒙了憐憫」、「顯明忍耐」這兩個動詞在這裡用的也是過去式。但是。與此同時,保羅在這裡宣告他現在是罪人中的罪魁,乃是在強調他在神面前、在人面前和在自己面前全新的生命狀態。這是保羅當下的心理狀態,他有了一顆新心。一方面,我只有承認我在神面前是個罪魁,我才會繼續需要救恩和教會。否則,我活下去的目的只剩下「拯救你們」了。他們教會生產的就是這種邪教徒。他們來到我們中間,如同進入枯骨中,為要無私地拯救我們,像保羅華許和北朝鮮播音員那樣重生我們。另一方面,我只有承認我在弟兄姐妹中間更是罪魁,我才能放棄控告,體諒他們的軟弱。

事實上,只有一個離光更近的人,才能看見自己的髒;因此更依靠主的真理漸漸更新。那些不再認為自己是罪魁的「基督徒」,乃是因為他們住在黑暗中,將自己的螢火看成了太陽。而且他們的螢火一定會變成天火,火燒撒瑪利亞,浴火「重生」。或者變成燈籠火把,要拿耶穌。這就是他們基督教:「猶大領了一隊兵,和祭司長並法利賽人的差役,拿著燈籠,火把,兵器,就來到園裡」(約翰福音18:3)。

四、新生命:作榜樣(16)

16 然而我蒙了憐憫,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罪魁身上,顯明他一切的忍耐,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

這個已經並一直承認自己是罪魁的人,是否放寬成聖的標準,甚至自甘墮落,把基督裡的自由當成放縱情慾的機會呢?若有人這樣理解,乃是因為在他察己知人,又對教會真理完全無知,但願我們記得:還有教會呢!神設立教會,就是讓罪魁在教會服侍和侍奉中,繼續住在神的憐憫中,成為新生命的見證。上帝忍耐我們過去的罪,也忍耐我們的漸漸更新,因為愛首先就是恆久忍耐。當保羅談到什麼是愛的時候,這些愛首先是基督的品質。我們有理由「要求」上帝自己首先必須向我這罪魁「活出來」這些愛:「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6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13:4-8a)。這才是罪魁重生之後的教會生活:「9不要彼此說謊,因你們已經脫去舊人和舊人的行為,10穿上了新人。這新人在知識上漸漸更新,正如造他主的形像」(歌羅西書3:9-10)。與生命神學對生命的看法不同,新生命的DNA首先就是「知識」——神的道就是生命,聖靈就是真理的聖靈。

其次,在與別人的關係上,一個自認自己仍然是罪魁的人,就絕對不會去控告別人,釘別人的十字架。而是相反,他要把基督在他身上顯明的憐憫和忍耐,把自己所接收的新知識,特別是這新知識所帶來的祝福和更新,見證並傳講給別人。這裡面有兩個真理需要特別強調,即到底什麼是「榜樣的力量」。「榜樣」這個字很有異教的色彩。ὑποτύπωσις,I.an outline, sketch, brief and summary exposition;II.an example, pattern(提摩太后書1:13)。但這裡講的榜樣是有基督教特定的含義的。這個含義主要在三個方面。

第一、信義的榜樣。這個句子中特別應該強調的是「信」字。這個字與「道德榜樣」無關。上帝是這樣把保羅放在全新的人際關係中的:不是你現在有資格在眾人面前吃人自義了,而是讓別人看見,連這樣不堪的惡人,神都愛了他,拯救了他,使用了他——那麼所有罪人都可以因信稱義,因恩得救。除了耶穌沒有任何一個人在道德上配得上是別人的榜樣。所以榜樣絕非宣道會式的無恥:你們講的都是知識,我們最有生命;也不是「作家」的狡獪:你看人家大主教圖圖。榜樣首先只能是因信稱義的榜樣。

第二、永生的榜樣。保羅這個榜樣是指向永生的,並帶領更多的人從善惡、是非、利害的偶像中出來,思考生死問題,仰望基督裡的永生。信基督不是為了「得利益」,而是為了「得永生」。你可以翻遍整卷聖經先知和使徒作了那些好人好事的榜樣呢?當然,如有可能,聖經可鼓勵基督徒行善和成功:「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6:10)。但是在絕大部分時間裡,先知和使徒只是傳道,因為他們實在沒有時間做好事。基督教和異教一直有一個分工:我們負責傳道,他們負責「生命」。因為主說:「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只是你們不常有我」(馬太福音26:11)。聖經只說我們要為福音不顧性命,聖經從來沒有說你要為行善和成功不顧性命。相反,聖經說你們行善不要過分。因為傳道就是上帝悅納的善;並且是不可推卸的使命與責任。今天教會的見證都是成功神學的見證, 這些榜樣與永生的榜樣有什麼關係呢?

第三、謙卑的榜樣。雖然因信稱義,雖然進入永生的天路,但保羅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是罪魁。雖然行公義好憐憫,但更要謙卑地與神同行。中國基督徒願意引用彌迦書6:8,「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但這是指向基督的。在人間,行公義的人絕對不會好憐憫,又公義又憐憫的人,絕對不再謙卑與神同行了,開始演上帝。所以保羅的榜樣就是一直在生命上承認自己根本不配做任何人的榜樣的榜樣(哥林多前書4:9-16)。

五、新生命:自由人(17)

17 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最後這節經文也等於保羅徹底放棄了做別人生命榜樣的「無恥企圖」,因為他將一切的「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δέ,表示轉折。這種心志也和他一直堅稱自己是罪魁有關。「全歸基督」也意味著新造的人是真正自由的人,你不會再活在跟上帝爭奪「尊貴,榮耀」的重擔之下,你只是無用的僕人(路加福音17:10)。我一直在追求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因為我要追求的自由,不過就是更重的枷鎖。事業和理想,說穿了就是我要分享基督的尊貴和榮耀。當教會也成為事業,當CSMP也淪為「功績」,你就成了大義名分的奴僕。但你必曉得真理,真理必讓你得以自由。

你為什麼仍然不喜樂?因為你要尊貴和榮耀。那誰為什麼越來越瀟灑呢?因為你看為至寶的他看為糞土,因為真正國度權柄榮耀都是神的。但是,人靠自己不能走向自由。「榜樣」是何等大的試探和捆綁呢?如果我已經「給後來信他得永生的人作榜樣」,那我得多麼能「得瑟」呢,我得多麼「得瑟」才配得上「命運慷慨獎勵給我的苦難」,配得上人民群眾的鮮花和掌聲呢?我如果不為這榜樣和別的榜樣拼了,不每天吃人喝血,我怎樣維護我的幫主或榜眼或榜首的地位呢?罪魁無法超越榜樣的試探,而罪人一天沒有金牛犢都不可以。翻遍今天所有的福音刊物,倪柝聲海外校園就是光榮榜;王明道生命季刊就是大字報。這是漢語神學:「在罪人中我是個好人。然而憐憫了你們,是因耶穌基督要在我這好人身上,顯明他一切的欣賞,給後來信他也能成功的人作榜樣。願尊貴,榮耀歸與那永垂不朽也能看見今世的偉人我,獨一的正宗」。這就是他們基督教。

耶穌在曠野面對的也是這種試探。勝過這試探需要靠禱告和神的真理。換言之,這需要借助於禱告才能支取的生命、力量和自由。因此,17節首先是一句禱告,而禱告的內容和主禱文基本相同。主禱文最後一句說:「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提摩太前書1:17就是這樣的禱告。帖撒羅尼迦前書5:16-18說:「16要常常喜樂。17不住地禱告。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只有不住地禱告,才能常常喜樂,凡事謝恩;並從這裡不斷走向自由。

我們怎樣才能放下自己對尊貴和榮耀的追逐呢?儘管我們越來越看見,就是因為寡人追逐尊貴和榮耀,造成家庭內訌和政治戰爭;但我們無法脫離這個咒詛。因為除非我們看見了那真正配得尊貴和榮耀的,我們才可能自願、而且是雙方都自願讓那一位負責尊貴和榮耀。祂來了。保羅在這裡對上帝有一個更清晰的認信:「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這包括兩個方面的信息,第一、他是君王。這個君王讓人間所有的君王或王者氣派都失去了重量。因為只有這位君王是「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τῶν αἰώνων。永在者;ἀφθάρτῳ,不朽者;ἀόρατος,不見者。上帝存在,上帝是個靈。第二、獨一的神。μόνῳ σοφῶ θεῷ,the only wise God,獨一智慧的神。前者強調神的地位,後者強調神的真理。正因為如此,保羅在祈禱中將「尊貴」(τιμή)和「榮耀」(δόξα)歸給上帝。這裡面包含一個交叉結構。尊貴呼應智慧(約翰福音4:44);榮耀呼應永在(路加福音2:14)。這個讚美是永永遠遠的。自由就是對上帝的心悅誠服。不是我不得已將尊貴和榮耀交給神,而是我完全明白,祂是配得的,並且只有祂配得。而且在這個交出去的過程中,我就自由了,並且在自由中充滿了信心、盼望和愛;又不斷支取力量和恩賜,去歡歡喜喜地侍奉祂。

應用:永別了,基督教

各位弟兄姐妹,如果你和你的親人在保羅曾經逼迫和侮慢的基督徒中,如果某位保羅甚至曾經強姦過你,你也信了而且在很多人面前見證說你比蒙特利爾華人基督教會的牧師和會眾都更重生更屬靈,當你看到保羅這樣一封信,你如何反應呢?韓國電影《密陽》要處理的實際上是這個神學的難題。一位母親的孩子被人殺害了,她信主後要按聖經去饒恕那位罪魁;正好那位罪魁在監獄中也信主了。那位罪魁幾乎給她背誦了一遍提摩太前書1;這個女人馬上崩潰了。雖然藝術作品是虛構的,但這部電影所觸及的神學問題,是非常尖銳的,可以說,這是對韓國教會所代表的的現代基督教文化的一次深刻的反省。所謂現代基督教的主流文化,就是生命神學。約伯的朋友今天都作了牧師,平信徒紛紛效仿。從美國到非洲,從韓國到中國,教會代有假人出,各領風騷兩三年。我們需要記得:約瑟饒恕哥哥們的時候還是哭了,因為他不過是人。現在到了從埃及和波斯啟程的時候了。

1、罪魁問題

基督徒是蒙恩的罪人,這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這位「前殺人犯」承認自己是罪魁並且已經蒙恩得救,這個重生的姿態絕對不是挑戰性和炫耀性的,而只是感恩性和防禦性的。在神面前,這個重生值得我們永遠感恩。在魔鬼的控告面前,我們要永遠返回十字架,靠基督的寶血勝過那惡者的追趕。但這個真理不能應用在人與人之間 的關係中。一方面,你不能以惡為善,彷彿基督遮蓋的罪不再是罪,成了善工和資本。另一方面,你尤其不能將你對神的感恩和對魔鬼的抵擋,將你的得意洋洋炫耀在受害者面前。她的感受和你不同。如果你在你傷害的人面前炫耀你的重生你只是在雙重傷害她。這些年,我見過太多這種重生派邪教徒。她們傷害了別人,而那種傷害是任何正常人都無法接受的,也是他自己不能承受的。但是, 幾年後他們搖身一變,宣告自己「重生」了。這本來只是她和上帝的個人關係。現在,這個可怕的重生變成了她和別人的關係,特別是她和她的受害者之間的關係。她要為她的受害者禱告,並且炫耀這個「代禱」的屬靈優越感。她甚至要千方百計顯在人前,特別是顯示在那個受害者面前,毒癮發作似地要給那個後來的可憐蟲作重生的榜樣。正如一個強姦犯,天天在他的受害者面前談論「你要聖潔、因為主是聖潔的」;而「我早就比你聖潔了」。這種重生派邪教徒足以讓任何人崩潰。而且他們的重生絕對是假的,因為她的心裡根本沒有神的愛,她根本不在乎她對別人的傷害。或者說,她只是用這個重生的葉子,遮蓋那個傷害和長期以來的恐懼與負疚。那個殺人犯的臉上好像有「屬天的光輝」、「喜樂」與「平安」。但那是一堵粉飾的牆,埋藏著死人的骨頭, 踐踏著孤兒寡婦的血淚。那是「今日基督教」的櫥窗,如同陰間的門。但保羅說:我現在是個罪魁!

2、天使問題

然而女主角並非無辜;她的問題是另外一種邪教狀態:演上帝,演光明的天使。而這是今天基督教的公共醜聞。但沒有人屬靈到可以像耶穌那樣饒恕仇敵的程度。大衛的咒詛詩不論,因為我們可以說大衛的咒詛歸向了基督。但保羅是否寬恕了他一切的 仇敵呢?沒有。 女主角的致命問題就是「假」。這個人一生都活在假象或誇大的「事實」裡面:在婚姻家庭上,在生意和名利場上,在愛情上,最後在信仰上。她一直在扮演一個大於1或大於她的她。她起初在生活中演上帝的寵兒,甚至不敢正視婚姻的破碎和缺陷;後來進入教會,開始演上帝本身。這也出於人的軟弱——不甘心自己是命運的棄兒,於是冒充愛子。但她只是陽光下的塵土,最後她看見了,電影結束。這種「屬靈的假」是整個當代基督教的共同疾病。一方面,由於找不到上帝,上帝成了「神秘的陽光」,於是「基督徒」只能把她的信仰對像從上帝轉向人際關係。事實上你的信仰是你自己的事,不要勉強別人配合你的重生,襯托你的屬靈,甚至仰望你的成聖。但是,女主角將她的重生變成了她和罪魁的關係。而那個罪魁恰恰也是生命神學生的孩子。於是同行是冤家——兩個邪教徒都要在別人身上演上帝,但男人先下手為強。她的崩潰乃是韓國神學的崩潰:你根本不是十字架上的基督,你的「饒恕秀」必然半途而廢。但是這種生命神學的毒害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無數李申愛會最終失去救恩,離開基督教;因為屬靈高調,加上海外校園式的文學抒情,已經成了基督徒沉重的精神枷鎖。另一方面,堅持這種信仰的,不過是一群騙子和食人族,一群比世人更厚顏無恥自欺欺人的法利賽人。不僅如此,這些人都不會重視教會和施恩之具,因為他們將「重生」僅僅定義為內在修為和外在秀場,或偽造聖靈神秘的體驗。這些「基督徒」總是教會風波的製造者。

3、教會問題

有人說基督教到了最缺德的時候;這個我不敢妄論。但我看見,基督教到了最假的時候。初代教會以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基督徒都承認這個基本常識和簡單真理:「我們不過是人(我是罪魁),因此我們每週需要教會」。但漸漸的,隨著「文藝發瘋」和「齊蒙時代」的到來,隨著野獸是人、人是天使、基督徒是小基督的連續膨脹,人成了世界的救主。這個轉變開始在天主教和東正教中氾濫,並且進入政治領域。於是教皇和革命領袖分割了西方。而在基督教中,每一個基督徒不過是在各自領域裡的小教皇和小基督。一直到今天,那個「假人李」剛剛信主幾天,就犯了演基督的癮。感謝主,李申愛崩潰了。實際上巴別塔崩潰了,當代基督教崩潰了。上帝不僅僅是饒恕了那兇手,也憐憫著這女人的不饒恕;本想把他們都安置在教會中,漸漸更新。教會也是基督徒和上帝之間「合理的張力」。但韓式教會取消了這個張力。上帝沒有逼迫女人去饒恕,逼迫這女人去饒恕的是「他們教會」。這種信仰比無神論更殘忍。我每一次看見現代基督教的道德嚴肅和福音影評就忍俊不禁:「李申愛演神演砸了;看我演的」。他們只是想把自己都背不動的擔子繼續壓這個可憐的女人身上。但真正的教會應該這樣勸阻和提醒她:泥土不能通天;主日去教會。而且真正的牧者應該告訴她:你即使不能饒恕神也饒恕你,你就是上去扇那兇手幾個耳光上帝仍然不會收回祂對你的救恩、憐憫和愛。這才是我們的神。與此同時,教導那位兇手的教會顯然也有責任,他們沒有真正按真理和愛讓這位「重生的兇手」面對這位母親。那位兇手背後的教會才是真正的兇手。不過我不敢高調:如果這位母親或這位兇手將他們的說辭講給我的時候,我會不會也和教會流俗一樣,為他們加油喝彩呢?我在這部電影中看見我自己,就是那些陪同這位母親的姐妹——她們鼓勵這個受害者母親根本不能承受的見證,甚至做好了告白天下的預備。這樣的基督教真的可憐可恨。求主憐憫。

4、真理問題

在教會中,這位母親會聽見這樣的信息:「因為他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篇103:14);「在拉瑪聽見號啕大哭的聲音,是拉結哭她兒女,不肯受安慰,因為他們都不在了」(馬太福音2:18);「「我們若說自己無罪,便是自欺,真理不再我們心裡了」(約翰一書1:8)……只有邪教徒才會對伯利恆的母親斷章取義地宣講這段經文:「14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登山寶訓」不是「天國憲章」,而是「十架神學」。一方面,整個登山寶訓都是在為基督的十字架在預備,因為十字架以前的信息都在「律法」範疇;耶穌以更嚴格的方式向整個猶太世界解釋上帝的律法;而沒有人能遵行這樣的律法。另一方面,對耶穌十字架最殘酷的踐踏是:人可以自己遵行天國憲章,因此十字架毫無意義——山上寶訓在於鋪墊十字架的充分必要性。比如,馬太福音6:14-15在告訴猶太人:互有過犯的罪人之間本應該按神的旨意互相饒恕,但由於人的無能,耶穌必須為所有人和雙方上十字架,完成「終極饒恕」。馬太福音有兩座高山:5-7是律法的高山,26-28是福音的高山,第一座山是第二座的理由,第二座山是第一座山的完成。這是屬靈上的基利心山和以巴路山。不僅如此,馬太福音23章,是對律法主義的一次清算,將登山寶訓中的一切未盡事宜,徹底宣講出來了。耶穌指著法利賽人讓我們看見,那些仍然號稱可以自己憲章的人,他們的本相到底是什麼。就是從這裡開始,耶穌轉向末世,轉向十字架。

而教會位於十字架和末世之間。教會誕生在橄欖山上,誕生於升天之後的五旬節。教會是從「後十字架神學」啟程的。教會有兩個存在的意義。第一、依靠耶穌第一次來對律法的成全,我們住在施恩之具中漸漸更新。第二、守望耶穌第二次來,把我們的良心和仇敵都交給祂。而喪失了教會論和末世論信仰的基督教必然淪為偽宗教。現在的教會和基督徒已經膨脹到不給耶穌留下任何空間的地步。耶穌第一次來客棧沒有地方,耶穌第二次來教會沒有地方。然而這部電影真實地告訴我們兩個事實:第一、死亡和罪成了故事的背景,並且貫穿生命始終;第二、我們根本沒有能力面對,因此,我們需要道成肉身的神,需要十字架,需要教會,盼望基督復臨。這是我們的基督教。親愛的弟兄姐妹,感謝神,演出結束了,但復活的基督仍然在教會裡工作。那位「金老闆」就是見證。今天包括很多「名牧」也嘲笑「金老闆式教會習慣」,好像天天去教會也成了沒有生命的罪狀。好像只有脫離教會、攪擾教會、自己超越教會去人前「得瑟一番」才是屬靈的。但就是在這個習以為常的教會生活中,在日用飲食中,罪魁被建造成新人。你當在教會安身立命。但願尊貴,榮耀歸與那不能朽壞不能看見永世的君王,獨一的神,直到永永遠遠。阿們。

任不寐,2015年5月31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