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蒙恩罪人:不寐弟兄平安。這期問答使我很有得著,想說的話很多,無奈的是不寐之夜貼不上去。還請你多多指導,謝謝。……方濟各一小群簡單到四季光著腳丫子乞討,沒有婚姻家庭,沒有正常的教會生活,這已經偏離了聖經真理,他們似乎是在對假冒偽善的基督教發洩不滿情緒。但是從影片上看到,同樣對假冒偽善的基督教不滿的阿米什人自己有教會、有種植和養殖業、有婚姻家庭、有學校教育等等,只不過是不用現代化的東西,過著簡單的物質生活。這並沒有違背聖經,與方濟各們是不一樣的。我們只是不太瞭解,作為基督徒的他們在教會生活方面是怎樣的,對聖經真理是如何的理解。盼望居住北美的牧者和弟兄姐妹們有機會去瞭解他們,將實際情況介紹給我們。阿米什人過簡單的物質生活,其前提是基督信仰;這與那「寧要SHZY 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的畜類乃是天壤之別。我真想和阿米什人生活在一起。謝謝。
平安。我能理解你對阿米什人生活的嚮往。阿米什人教會神學的問題首先在於,他們繼承了門諾會拒絕嬰孩洗禮的激進傳統,而這個傳統深刻體現了對恩典的歪曲(救恩本出於神而不是出於人),以及對洗禮真理的普遍無知:「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彼得前書3:21)。其次,他們的教會是一種封閉式的教會,這與我們的「封閉式聖餐禮」不同。我們強調聖道和聖禮是教會聚會的中心;但同時強調,這個純正教義一點也不意味著教會因種族或人群而向社會關閉。阿米什人的教會和他們的社區一樣,是與外界隔絕的——一個人首先要成為阿米什人,才可能進入他們的教會;至少事實只能如此。但從使徒時代,基督的教會向任何人開放,這是教會的基本含義——基督接待所有罪人。
影片《阿米什人的恩典》給人的思考也是多方面的。這部電影同時展示了那種人本主義神學的苦境:人演上帝,或人起來見證基督的饒恕,真的很難。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認識這種「宣教」的失敗。第一、影片開始的時候,我們看見那位姐妹無法真正饒恕或接納與她分離的姐妹。第二、那位丈夫宣佈對她妻子的不饒恕不能饒恕。第三、那位「長老」無論怎樣傳遞了先知般的饒恕,但無法避免「慷人之慨」的嫌疑——死難學生可能沒有一位是他自己的兒女。我並非反對饒恕,但我們一定要注意基督徒的饒恕和基督的饒恕之間的區別。正因為如此,主禱文將「如同免了人的債」放入禱告之中——這是需要不斷靠禱告才能擁有或增長的力量。而教會生活的中心,首先是基督的赦罪,然後才是人的饒恕。這部電影在第一個神本問題上幾乎一片空白。
與此相關,當人出現在舞台中央,我們一定要將耶和華「分別為聖」——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是祂,沒有祂的公義,更沒有祂的憐憫。特別是當我們表達謙卑和憐憫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應該不是神對別人的憐憫,而是神對我們自己的憐憫;否則,我們從根本上就仍然還是「異教徒」。如果我們總是以為上帝總是應該懲罰和報應別人,哪怕我們願意去為別人求情;這樣我們都會忘記,我自己首先就是應該被懲罰和報應的「那人」。如果不牢固地建立這直線的、排他的救恩關係,實際上耶穌的死和復活就跟我沒有關係,只是跟別人的關係。而我在教會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就是幫助別人建立這種和耶穌的饒恕關係。然後我們就會無限製造和模仿阿米什人的恩典,這就是今天教會的主業。這條人本主義路線,結局只能是聖殿裡藐視稅吏的法利賽人。
不過我不否認我自己對阿米什人也很有興趣。如果主日負擔過重,我基本上夜不能寐。因此這個星期一早上我4點起床,一個人驅車去阿米什人社區;返回來的時候已經是夜晚7點。出發的時候,外面一片漆黑,溫度只有零上1度。我以為這又是一場無意義的旅程,當時心情也極為灰暗。好像到了2015年靈性生活的最低點。然而我沒有想到,這15個小時的往返,成了我的一次天路歷程。收穫絕不在阿米什社區給了我們什麼恩典,而是我一路上和神的交談。喜樂、平安與感動在我回程的路上不斷蔓延;聖靈的充滿很真實,而且是「風隨著意思吹」的那位聖靈。上帝實在恩待祂的僕人,那種保護、憐憫和施恩加力,讓我驚歎神的信實,更感謝主的大愛。返回蒙特利爾的時候,雖然疲憊,雖然天際變幻著黑雲。
阿米什人在加拿大的居住區主要分佈在多倫多以西100公里左右的原野上。我喜歡那廣袤的田園,讓我不斷有家園之感。阿米什人的住房很容易辨認,因為周圍沒有電線等設施。幾輛阿米什女人駕駛的馬車從身邊走過,她們的微笑讓人溫暖。不過我在這些微笑中竟然瞥見了上百年的一種孤獨、傷心和蒼涼。這讓我突然看見:阿米什人實際上是被人類和教會傷害過的孩子,只是他們對傷害更加敏感,而且記憶能力極強;因此,他們像浪子一樣離家出走了。而在他們出走的那些日子裡,當時教會缺少一場溫柔。那種溫柔本來可以撫慰和挽留很多人。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阿米什人。一方面,我們容易受傷;另一方面,我們一直在尋找一個「世外」,安頓和展示我們的傷口,並讓這傷口分享拳頭在世界裡的榮耀。
與此同時,我們每個人或教會整體在阿米什人的出走中是有責任的。我們缺少一種從基督而來的溫柔,就是使徒說的「大顯溫柔」,或先知說的,「豺狼必與綿羊羔同居,豹子與山羊羔同臥」的那種溫柔。特別是當試探和爭戰起來,魔鬼就會藉此奪去我們的溫柔;並從這裡開始,將教會支離破碎,阿米什人出走荒野。這正是我過去一切失敗的根源之一,更是我現在面對的試探。我在阿米什人社區突然看見,那惡者幾乎利用和捆綁了我,將剛剛啟程的復興、蜜月、平安和溫柔,再一次一一奪取;以便讓我們每一個「聖潔的種類」土崩瓦解,重蹈覆轍。阿米什人的試探幾乎是沒有誰能勝過的,因為出走和苦難一樣,會「自動」加給人一種自以為義。 這種試探無孔不入,只能是從那惡者而來,又回歸那惡者。
然而上帝總是比那試探人的更周全,我們的神是得勝的神。從阿米什人社區回來,我從這一年一切的危險、試探和軟弱中徹底站起來了。這是這個夏天我最後一次出行。我從曠野歸來,我不再需要遠方。我反覆傾聽以賽亞書6-12章,耳畔迴響著「聖哉聖哉聖哉」的頌歌,和「你真偉大」的讚美。這個主日我在講章應用部分,會講這個主題:「教會是一場溫柔」。這是從「教會是一場殉道」、「教會是一場復活」,合乎神學邏輯的發展。這15小時的天路,也是一次孤獨之行,沒有結伴和叨擾當地的弟兄姐妹,一因急著趕回來;二因我自己應該首先投石問路——建議有興趣的弟兄姐妹最好前往美國的阿米什社區;那裡的阿米什人居住更集中一些。何況天氣漸冷,應該南行。最後求神賜給我們每個人更多的溫柔,使我們徹底勝過這個冬天。
2
我在屋頂2015-10-04 15:01:25 說: 我不知該說什麼好,一方面為這次遇難的人感到非常難過,一面又為自己沒有遇到這樣的試探慶幸。如果現場情況真如目擊者所說,是基督徒就打頭,不是就打腿,當然我知道,屬靈的答案是承認自己是基督徒,但是我誠實一點說,如果我在現場,可能我會因為自己想保命或其他種種原因,而沉默或者回答不是。「凡在人面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認他。凡在人面前不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面前,也必不認他。」(太10:32-33)也不要怕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對,這些道理我都懂,但到了現實情況中可能還是不知怎樣選擇。畢竟我不是彼得保羅司提反,聯繫到我前面提的問題,選擇跟信心有關係麼?如果是牧師您,會選擇什麼,謝謝您的回答。
平安。這場慘案和你的問題我有如下看見,僅供參考。
第一、我願意靠著主的憐憫,相信在當時的情況下,人任何反應神都會憐憫。無論這人是牧師,還是平信徒。上個主日我在教會講到以賽亞書1:2-4時,強調上帝對罪定義是誠實的,憐憫的,唯一愛心和真理的。因為這些經文所講的罪不包括一時軟弱和肉體軟弱,不包括亞伯拉罕在亞米比勒面前話語上的軟弱,不包括雅各在以掃面前的軟弱,不包括希伯來兩位收生婆在法老面前的軟弱,不包括喇合在耶利哥王面前的軟弱……並不包括彼得三次否認主的軟弱。因為如把馬太福音10:32-33應用到彼得身上,彼得也沒有可能得救。神實在是體諒我們不過是塵土,甚至「做假見證」還不是罪,「陷害人」才是罪。彼得三次否認主,並非是罪,而是軟弱;是憐憫的對象,不是定罪的對象。神還是給了彼得三次思考的時間。「不否認主」是一種持續相信的「理性選擇」。馬太福音10:32-33指的是在這個敵基督的環境中,使徒怎樣長期地面對逼迫(馬太福音10:16-31;提摩太后書2:12;啟示錄3:5)。否認主名,不是指情急之下的軟弱。上帝不可能刻意利用這麼樣的緊急時刻,像魔鬼一樣利用人剎那間的軟弱和恐懼,就決定了你天堂和地獄的歸宿。只有人、特別是假冒偽善的人,天天等著、急不可耐盼望別人跌倒,像牛頭馬面一樣埋伏和跳起來,抓住別人的軟弱和漏洞,拉人下油鍋。所以現場的人怎樣回答我都理解,而且我認為,任何人沒有資格因此給他們一個信仰或不信的證書。
第二、聖經真正定罪的人,恰恰是這些魔鬼的兒子,就是用謊言害人的人。猶大賣主,不是軟弱,而是罪,因為他參與了殺人。上帝憐憫罪人,但唯有對殺人者、害人者定罪;上帝尤其恨惡用謊話、特別是大話,即屬靈高調殺人、害人的罪人;這些人才是魔鬼的兒子。魔鬼的兒子有三大特點:第一、說謊;第二、害人;第三、它們的謊言總是屬靈高調:我為了神,為了教會、為了真理,我是為你好;我聖靈充滿,不得不起來……其實做假見證陷害人的人,不過就是名利之徒,或者就是羨慕嫉妒恨,或者僅僅是無聊,甚至為了遮蓋而惡人先告狀,以及出於罪人那種無緣無故的幸災樂禍。不僅如此,用這種「假如」起來難為別人、甚至牧者或基督徒的人,這些人的「問題意識」或「問題習慣」本身也應該反省。一個正常的人,或一個有愛心的人,不會這麼刁鑽或「深刻」的。當拉結嚎啕大哭的時候,基督徒第一個反應應該是和她同哭。如果你非得「假如」,你首先不是追問別人,而是為自己就是沒有在場而感謝上帝。我若在場只會流淚,沒有時間考慮「這麼深刻的問題」。其實「問題」有時候也是一種恐怖子彈——別人的生命悲劇只是給旁觀者「深刻」的機會。特別珍惜這種機會的人,不妨這樣思想一下:如果你是受難學生的家長,你第一反應首先是什麼。兇手跟死難者及其家人所要的東西只是生命,但它真正的交易對象是社會和觀眾,這懦夫跟看客要的就是「宗教關切」和「文化反省」。有些事件可以提出這個反省:如果你在場,你如何……但在生命慘案中,我不敢提出這樣的假設。一方面,這種假設幾乎在漠視那些尚有餘溫的生命,好像我是誰比他死了更值得關切。另一方面,這完全是一個假問題,因為我就是不在場,這事也出於神。記得以前中國有一位作家,面對中國愛國賊這樣的辱罵:如果美國人或日本人強姦了你媽,你還會……他的回答很「簡要」:美國人和日本人沒有強姦我媽……如果我在現場正在擦拭那孩子的屍體,或正在擁抱和撫慰那孩子的父母,我會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說「滾」,特別是這位記者追問:你是牧師,如果你在現場……這個生命,比問題、文化、本質都重要。這個邏輯類似主耶穌那個邏輯:人不是為安息日,安息日是為人。你如果一定要把某種回答在中國的道德主義作坊裡製造成屬靈或不屬靈的標本,你不過就是另外一種道德恐怖分子而已。
第三、但是,要避免另外一個極端,就是炫耀軟弱。不能誠實到矯情和炫耀的地步,以至於連真正信仰的勇敢也完全否認和遮蓋了。我們不能高調我們的軟弱,儘管我願意對所有的軟弱表示理解和同情,儘管「有誰軟弱我不軟弱 呢」。范跑跑可以跑,但你回過頭來說你跑的是凌波微步,俏步徐行,還要普天下的人熱點以迎,那就「喧賓奪主」、顛倒乾坤了。另外,俄勒岡這場慘案,不在提醒我們自己是何等的軟弱,而是讓我們,特別是中國讀者學習超越「本質主義」思維的習性。我們總願意在一些個體案件中找到普世價值。但是個案就是個案。沒有任何必要將這個案件上升為「屠殺基督徒」這樣一個高度。這只是一個神經病或魔鬼之子的發作,最多讓我們更仰望耶穌的復活。至少應該向John Hanlin這位警員致敬:「現在讓我明確說明,我不會說槍手的名字」; 「我不會給他,他可能在實施可怕和懦弱行為前尋求的名聲大噪」;「不是要美化或為他創造轟動效應,他絲毫不值得。」另外,我不斷看見, 「假如」把這類問題常常超越我的智力和德性,包括安樂死、死刑、外星人等等問題。我在這類問題上再一次看見自己不過是人;再一次願意上帝的歸上帝。我對在生命和智慧上演上帝的人再一次願意任憑他們,如同看著一些「屬靈暴徒」沒病找死一樣。
3
被悅:……一個認識即奇跡。就是「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能認識到這一點,絕對是一個奇跡,不是陞官發財方面的奇跡,而是靈魂甦醒的奇跡,我們甚至可以想像,魔鬼在拿俄米的耳旁叫囂這一切都是她咎由自取,這讓我們想到約伯,事實上,魔鬼這樣控告甚至是有理有據的:因為他們離開應許之地了,在饑荒中沒有堅守對神的信仰,不信,對不對?在我能夠看到和聽到的對路得記的分析裡面,幾乎都是這樣講的,神要管教,說實話,這種解讀迷惑了我五天時間,幾乎使我推倒之前的所有解讀。
但是感謝神,不是的——在自己做錯了、選擇錯了、明白神的管教、魔鬼也有足夠理由控告自己的時候,將禍與福的源頭歸向耶和華,這本身就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這是奇跡。這是核心的核心。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把這個核心放回這段經文的交叉對稱結構中去,就會發現「從摩押地回來到伯利恆」「摩押女子路得」中的「摩押/伯利恆」與「滿滿的/空空的」之間的相互解釋:於是,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在摩押地,正如耶和華所說的。(申34:5)律法最終的功能是要使人知罪,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約1:17)
我滿滿地出去,耶和華使我空空地回來。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
就這一句話。這一句話能配得起那些大義凜然、義薄雲天的議題嗎?面對合城人的驚訝,拿俄米有權利這麼說嗎?有,而且配得起。怎麼配得起的?憑什麼配得起?憑她荒蕪的人生遭遇和命運嗎?不是,是憑荒蕪的人生遭遇和命運也沒有隔絕她對耶穌基督的仰望,這就是我在上面分析的拿俄米的那句話是指向耶穌基督的——在此,在這一核心的縱向關係中,我們看到至高的道成肉身的降臨:在這個可憐的、命運走到盡頭的女人的表白裡,甚至表白的不僅僅是對耶穌基督的信仰,而是那份偉大的愛情,神聽到了她的表白,所以在面對這一血肉之軀;這一脆弱、軟弱並且也會犯錯的血肉之軀時,神使她意識到福禍之源頭都在耶和華的同時,也為她預備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的降臨,歸根結底,是神使自己的百姓與祂的愛情相配。
平安。為你這些文字見證感謝神,也祈禱神的靈感動更多的弟兄姐妹從世界和人那裡脫身出來,「天天查考聖經」。這些領受都非常獨到,我相信真理不僅祝福你自己的生命,也會祝福很多閱讀他們的人。這些看見我沒有什麼可以異議的,只是「耶和華降禍與我,全能者使我受苦」這話,讓我想起耶穌在十字架上的呼喊:「約在申初,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27:46)。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路得記仍然是指向基督的。耶穌在舊約很多「悲劇人物」裡面呼喊,從亞伯經過拿俄米一直到撒迦利亞:「叫世上所流義人的血,都歸到你們身上。從義人亞伯的血起,直到你們在殿和壇中間所殺的巴拉加的兒子撒迦利亞的血為止」(馬太福音23:35)。
拿俄米走完了拉結的未竟之路:「19拉結死了,葬在以法他的路旁。以法他就是伯利恆。20 雅各在她的墳上立了一統碑,就是拉結的墓碑,到今日還在」(創世記35:19-20)。拉結死於難產:「離以法他還有一段路程,拉結臨產甚是艱難」(創世記35:16。用新約的話說,她死於一場產難——基督徒的更新或重生。至少拉結比羅得的妻子更有信心——死也葬在伯利恆。
全能者使我受苦,而我仍然住在這「苦情」中,不離不棄,這是愛,這才是愛。這是愛情的真意。拿俄米在摩押地被「全能者「折騰的山窮水盡、家破人亡;她竟然仍然返回全能者在伯利恆預備的筵席(路得記1:6-7)。按人的性情,這時候全能者即使在伯利恆滿漢全席,我也不食周粟。苦難和紛爭總是人彼此棄絕的「良機」。在這個意義上,人間無愛,拿俄米的回歸只能是從神來的。我們從此可以仰望一種真正的愛情,我們從此可以相信愛情:就是被神棄絕到絕地的時候,那個人仍然全然愛主。這個人就是基督。耶穌在十字架上也可以成為阿米什人,但耶穌在呼喊了「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之後,最後一句話竟然是:「父阿,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說了這話,氣就斷了」(路加福音23:46)。父愛如山,子愛如海。
4
我在屋頂2015-09-30 08:24:41 說: 1,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可15:34)耶穌是靠感覺覺得耶和華神不與祂同在,還是耶和華神真的這時候離棄了祂?是因為罪麼?全人類的罪都歸在祂的身上,耶穌這時候豈不成有罪的了?無罪的話,為什麼說神離棄了祂呢?抱歉,有些愚鈍,這裡想不明白。 2,舊約中所有的信息都指向耶穌麼?因為教會裡幾乎從來沒有這樣講過,所以這個信息量有些大。翻看詩篇,超過五處經文都有說,〞主(我的神、耶和華)求你不要遠離我!〞這也是指向耶穌的麼?可那個時候就是大衛在困難中的禱告呀?聽過一篇證道,說被殺害的該隱也指向基督,這些都是巧合麼?3,信心是怎麼得來的?如果是自己努力去信,也不能多努力就能有更多信心吧。如果是上帝賜予的,每個人的信心為什麼不一樣呢? 看不寐三個月了,最大的感受就是,我不行,他不行,她也不行,只有主耶穌能行。真的是讓人完全的來仰望基督了,感謝主! 問題多,謝謝牧師或者弟兄姐妹的回答,求主你們為弟兄姐妹的付出。
平安。1、耶穌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作為人,而且代替所有罪人被主棄絕,這種「感覺」一定是真實的;而這種棄絕也必然是事實。至於替罪的邏輯,可以這樣理解:你欠人錢了,有人幫你還;但那個人並不欠錢。2、舊約指向耶穌,這是耶穌自己說的。3、信心這個邏輯總是這樣:你的信出於神,因為信道是從聽道來的,這讓我們無論怎樣屬靈都要感恩。努力和不同,都可以在聽道、學道上找到答案。但另一方面,人的不信總是出於自己,因為人自己拒絕神的道。
5
我有平安如江河:在整理利未記概論的錄音,你提到贖罪祭是針對職務犯罪一說不能理解,對利未記中的贖罪祭和贖愆祭也不能很好區分。這是不能原文讀經之痛啊。在網上搜了一下相關資料,下面這段解釋不知是否有原文的依據,麻煩你看看。「贖罪祭sin offering與贖愆祭trespass offering是同類的兩種祭:贖罪祭是對神,而贖愆祭是對人(鄰舍)的。這兩祭都是流血的火祭。 (一)為我是罪人與我犯某罪之不同 :贖罪祭是為我是罪人;贖愆祭是為我犯某罪 ;(二)贖原罪與本罪:贖罪祭主要是為贖我們的原罪;贖愆祭是為贖我們的本罪」。
平安。網上這個解釋應該是不完全周延的,因為看不出「贖罪祭主要是為贖我們的原罪;贖愆祭是為贖我們的本罪」。「贖罪祭是針對職務犯罪」,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贖罪祭特別是針對職務犯罪」,如利未記4:3,4:22等。這些條例在贖愆祭中是沒有的。
6
最近你的博客我根本上不去。偶爾登上去了,發言又被刪掉,沒辦法。我想問問你,你覺得我這個女人,是否可以在教會裡擔任領導角色?今天教會的人來問我是否願意接受一個團契的領導工作,我覺得很猶豫。我會不會顯得太過招搖啊?今天我在教會裡給主日學老師們做培訓,她們好像還挺樂意參與課堂的討論,挺有收穫的樣子。希望上帝悅納我的奉獻。
平安。不可以。
7
小天狼星:創世記 6:7 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根據創世記1:21 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那麼就說明大洪水沒有滅絕水中所滋生的各樣有生命的動物,為什麼?水中的生物沒有犯罪嗎?理解了創世記第七章神的嘮叨就理解了整個舊約神的嘮叨,創世記第七章詳細的描述了進入方舟中的人、走獸、牲畜、飛鳥,沒有一樣兒落下的,為了洪水過後可以在全地上存活。特別令我感動的是第七章16節後半段,耶和華就把關在方舟裡頭。所以神是愛,祂愛我們,千真萬確。
平安。有時候上帝一定是非常難做的,所以難怪真正聰明的人不願做上帝,甚至不願意演上帝。祂老人家因著人的罪淹沒全地,人指控祂殘忍。留下水族,人又覺得不公平。這個道理可以參考耶穌在馬太福音20:1-16中的那個比喻。最後耶穌說:「我的東西難道不可隨我的意思用嗎?因為我作好人,你就紅了眼嗎?」(馬太福音20:15)不僅如此,罪常常是從中心逐漸向外污染的,陸地上的動物離那些「會喘氣的泥土」顯然更近。同時,神留下一些生命沒有消滅,只能說明這是神的憐憫和愛——在最極端的時候,神仍然沒有「把事情做絕」。而且生物學上的常識告訴我們,水中的生物幾乎是所有動物的食物源頭,所以上帝從開始就為陸地上生命的「復活」做好了預備:水源、以及水中生物。
8
小凡之旅:路16:18……這些也困惑著我,一直沒滿意過。今天茅塞頓開,非常滿意!唯一不滿意的地方是英文沒有翻譯過來,不過這是我的問題(真是失敗的人生啊)。我讀聖經產生的疑難雖然沒有「十萬個為什麼」這麼誇張,一百個為什麼卻是有的。曾經的解決方案有兩個:一是自己找各種資料解決,二是繼續保持不懂。後來發現了不寐之夜,讀「問答與回應」就成了我個人最重要的解決方案。被解決的問題越多,越是心驚膽裂:我的問題也太傻太淺了吧,瞧那些真問題!儘管如此,還是有個傻問題忍不住要跟老師舉手……我搞不懂「太5:39」——從前有些「可愛」的外邦人挺願意在我身上檢驗一下,我解釋為這是律法,我做不到,所以我信羔羊替我承擔了罪責。
平安。我們在不寐之夜多次強調閱讀登山寶訓需要注意的一個神學常識:登山寶訓是耶穌釘十字架的預備,是指向耶穌的,是「舊約」的一部分,是耶穌自己從靈魂和精神層面,對律法深刻的解讀。這樣解讀不僅是要消滅法利賽人和猶太人的驕傲,也是指明:人不可能守全律法,因此,耶穌只能上十字架為我們贖罪。如果人都能按登山寶訓那樣生活——阿米什人就是這樣追求的,很多基督教會都這樣「天國憲章」——那耶穌死與不死,我們信與不信,都不打緊了。如果這些憲章我都能做到,我為什麼要信那位拿撒勒的木匠呢?我為什麼要去教會呢?這樣理解絲毫不是鼓勵我們降低「成聖」的標準,而是不斷提醒我們自己不過是人,因此我們凡事需要神的恩典。這也是耶穌那個真葡萄樹的比喻的意義——離開祂我們根本不能做什麼。
至於馬太福音5:39,其實聖經中有一節經文幾乎和這節經文是完全呼應的。我們可以把這兩節經文放在一起,足以讓所有「登山派」啞口無言:「39 只是我告訴你們,不要與惡人作對。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由他打」(馬太福音5:39);「2 大祭司亞拿尼亞吩咐旁邊站著的人擊打他的咀。3 於是保羅對他說︰「粉飾的牆,上帝將要擊打你了!你,你坐著審判我,是按律法的,竟違背律法命令人擊打我阿!」 4旁邊站著的人說︰「上帝的大祭司、你辱罵麼?」 5保羅說︰「弟兄們,我不知道他是大祭司阿;當然,經上記著說︰『不可說壞話罵你人民的官長阿。』」」(使徒行傳23:2-3)。親愛的弟兄姐妹,「聖保羅」做不到,你我也一樣,強忍著,只會有一天以「魔鬼的兒子「的謊言高調起來報復。但只有一個人做到了,所以馬太福音5:39更是指向耶穌本人的:「22 耶穌說了這話,旁邊站著的一個差役,用手掌打他說,你這樣回答大祭司嗎?23 耶穌說,我若說的不是,你可以指證那不是。我若說的是,你為什麼打我呢?」(約翰福音18:22-23)。
主啊,我仰望你。主啊,我單單仰望你。「我要稱謝你,直到永遠,因為你行了這事。我也要在你聖民面前仰望你的名。這名本為美好」(詩篇52:9);「主阿,求你使僕人心裡歡喜。因為我的心仰望你」(詩篇[86:4)。阿門!
任不寐,2015年10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