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歡迎大家來到聖餐主日。今天的證道經文是路加福音 14:25-35,
25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26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27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28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29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30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31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32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33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34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35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
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感謝神的話語。教會傳統上常常指著這類經文談論The conditions of discipleship,或者The costs of discipleship。不過我更喜歡前者(門徒的條件),而非鵬霍費爾式的門徒的代價——我們付出任何代價都無以匹敵基督的代價。
我們可以根據今天的經文討論作門徒的四個基本條件:親人(26)、自我(27)、世界(28-33)和見證(34-35)。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阿門。
一、真正門徒很少(25)
25有極多的人和耶穌同行。他轉過來對他們說。
從路加福音12:1-5開始,就有「有幾萬人聚集」跟隨耶穌。而耶穌不斷強調真正的信徒只是「你們這小群」(路加福音12:32)。約翰福音不斷闡述同樣的主題:耶穌不將自己交給萬人,因為知道他們心裡所存的:利用和棄絕,卻不願意真正跟隨走十字架的道路。這也意味著,所謂福音興旺常常是假象,聚集在「大教會」裡的人,「布道會」上的人山人海,即使不是法西斯暴力美學的見證,也只是耶穌潔淨的那個菜市場。而在耶穌繼續前往耶路撒冷的路上,最終的門徒只是極少數人。
那麼怎樣分辨真假信徒呢?
一個重要的現象就是當逼迫臨到,假信徒就可能紛紛逃走了,而且不再回頭。所以馬太福音22:14說:「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而路加福音13:22-24已經預告:「22耶穌往耶路撒冷去,在所經過的各城各鄉教訓人。23有一個人問他說,主阿,得救的人少嗎?24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如果我們是這「極多的人」中的一員,我們就要警醒了,我們需要「他轉過來」教導我們,好讓我們真正靠祂的真理重建為祂真正的信徒。做門徒是有條件的,「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二、作門徒的條件(26-33)
1、家庭條件(26)
26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If any man come to me, and hate not his father, and mother, and wife, and children, and brethren, and sisters, yea, and his own life also, he cannot be my disciple.
魔鬼收門徒的條件是:你們若不恨別人的父母、兒女,弟兄,姐妹,和別人的性命,就不能作它的門徒。但是,基督教導的門徒條件正相反。
遺憾的是,路加福音14:26是基督教的滑鐵盧或釋經悲劇。所有看到的解釋幾乎都在彎曲聖經,當然,像和合本這樣顛倒黑白、以恨為愛的彎曲是絕無僅有的;中文聖經對路加福音14:26的顛覆超越了他們在約翰福音2:4以及19:26的媚俗。顯而易見,用恨取代愛,而且是指向婚姻家庭的恨,這讓道德主義覆蓋下假冒偽善的人類為主憂愁。西方傳道人大體上在兩個方面強解這節經文。第一、價值譜系。這是一種過度的以經解經:這節經文實際上是強調,要把基督和信仰放在親情之上。這當然有相關經文支持(彌迦書7:1-7,創世紀29:30-31,申命記21:15-17,出埃及記32:27-29,馬太福音10:34-39,以及馬可福音7:10-13等)。但是,以經解經不能極端到否認所解經文的程度。第二、事實判斷。這裡兩個主動詞「來」和「恨」是並列的,而且都是陳述語氣(Indicative)。換言之,耶穌在描述一種實際發生的現象,而不是勉強別人來,或者鼓勵別人恨自己的家人。一方面,剛開始,每一個基督徒都因家庭和生活衝突而來到基督面前;另一方面,在來的過程中,衝突不斷,直到在更高的位置上重建和平。路加福音此前已經三次描述了基督的福音在家庭裡面以及個人生活中必然引起衝突,原因是因為人不過是罪人,光照在黑暗中,黑暗卻不接受光;而接受光之後才能重建為天國的新型關係(路加福音8:19-21,9:57-62,12:51-53)。解釋不是錯,而是無論怎樣在道理上正確卻不能完全與「恨」周延。不僅如此,這些參謀努力可能無視路加福音使用恨的深刻意指。諸位先看一個畫面:兩個孩子打起來了,然後他們的父母前來各自袒護自己的孩子,然後兩個大人大打出手——這是法利賽人的文明和筵席。字詞你要記住「恨」(μισέω)這個字在路加福音中的用法:這個世界是恨基督和基督門徒的世界,而基督徒要與之分別(路加福音1:71,6:22,6:27,16:13,19:14,21:17)。在這個充滿仇恨的世界裡,人們彼此相恨、法利賽人恨別人和我們;我們不恨別人,我們恨自己。在都恨我們這個問題上,我們和世界一致。
就福音派而言,解釋聖經有三大原則:字句、語境和以經解經。就字句而言,恨就是恨,不能再強解了。就語境而言,我們則有三大發現。第一、路加福音14章針對的對象仍然是法利賽人及其首領,而他們的主要問題是魔鬼之子,是控告人的,是吃人自義的。第二、這節經文連同路加福音14:11和14:24,強調了一個特別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自己」(ἑαυτοῦ,4x)、「他的」(αὐτός)。第三、在路加福音14:12和14:20中已經談到了「自己的親情」:「12耶穌又對請他的人說,你擺設午飯,或晚飯,不要請你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恐怕他們也請你,你就得了報答」;「20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不僅如此,我們需要注意26節相關的兩個概念:「自己的父母……」和「自己的性命」以及27節「自己的十字架」。重點不僅僅在父母……性命和十字架上,重點更在「自己的」。這一點非常重要。上帝的兒女和魔鬼的兒子一個重要區別是:你否認自己,還是否認別人,你「義怒」或「嫉惡如仇」,指向自己和自己的家人,還是指向別人和別人的家人。特別是在迦南的風俗和東方的惡俗中,人們生活在這樣的魔鬼文化中:利害高於是非,關係高於真理,親情高於公義,控告高於捨己(deny yourself)。桃園結義、分門結黨,不過是要將「血親和關係高於基督」的邪惡向社會進一步擴張而已。所以上周我提醒一位正在恨別人釘別人十字架的「名牧」:你若真恨罪惡,你就恨你自己的性命,你自己的父母;而不是把別人的丈夫、別人的父親送上十字架……你與其高舉自己的「朋友,弟兄,親屬,和富足的鄰舍」,更應該去愛那些陌生人和罪人。
實際上每一個人都在社會關係中,都是另外一個人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姐妹。你傷害的人永遠不僅僅是一個孤立存在的人,而一定會同時傷及他的各種關係人,特別是親人。主讓我們在各種十字架風波中感同身受。當你審判一位老人的時候,你看見他女兒的眼淚了嗎?如果你看不見,你就審判自己的父母,你就知道什麼是上帝的心腸了。不僅如此,當你解釋這節經文的時候,不要為你大義滅親的暴行尋找理由,因為最終的底線是「和自己的性命」。你不能只恨家人的罪卻無視自己的罪。正相反,原文中有一個副詞(ἔτι,yet, still;even, yet,besides, more, further)來強調最後這句話,因此這句話幾乎可以這樣翻譯:你更要恨自己的性命!這個邏輯應該是這樣的:你與其恨別人的父母……的罪,不如恨自己的父母……的罪;你與其恨你自己父母……的罪,不如先恨你自己的罪!我們也不鼓吹這種見證:妻子或母親怎樣堅持為丈夫或兒子禱告,以至於最終後者得救云云。我們當然支持基督徒為別人代禱,但是,任何人首先應該為自己的罪禱告,他們不能只「恨」親人卻不恨自己。除了耶穌,我們絕不承認任何人是人與神之間的中保或聖母馬利亞。
讓我們感謝讚美主,祂用這一句話,將我們徹底更新了。而若非如此,我們根本不配作基督的門徒。恨自己和自己親人裡面的罪和老亞當,這是做門徒的第一個條件。這是上帝呼召亞伯拉罕只是賜給亞伯拉罕的命令:「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紀12:1)。上帝沒有教導亞伯拉罕成為一個革命者,去革社會和別人的命,而是讓他捨棄自己和自己最至近的那些傳統和關係。一個基督徒如果親疏有別,如果在真理上和生命上,在定罪和赦罪以及商榷和雞蛋裡挑骨頭上,在自己人和陌生人、在仇敵和朋友之間、在團伙站隊和個人好惡之間,堅持兩個標準,他們就根本不是基督的門徒。不僅如此,那些一定親親相衛的家庭和宗派,他們只是假冒基督之名建立起來的黑幫,無論是模範夫妻,還是黨同伐異的宗派,他們進入任何教會和家庭都是禍水——他們只是互相支持地用他們去真存偽、自高自義的團結一致,來拆毀教會和別人的家庭,並一致對外地將私敵釘在十字架上。在舊約聖經中,這方面的模範夫妻是亞哈和耶洗別;在新約聖經中這方面偉大的友誼是希律和彼拉多。當然,十字架下面的四個士兵也是「弟兄相愛」的「美好見證」。
不過另外一個方面的信息同樣是重要的:罪總是藉著文化傳統捆綁我們,而「親友團」代表著這樣的傳統。「恨」於是指向的不是肉身的仇殺,而是文化與信仰,傳統與基督之間的衝突。在神學意義上,「親友」是阻擋我們進入天路真正的仇敵,如同亞伯蘭的父兄和利百加的母親和弟兄的「苦苦挽留」(創世紀11-12,24)。亞伯拉罕只有在迦南不斷建壇才能勝過亞蘭和迦勒底所代表的祖國和親人的牢籠。
2、自我條件(27)
27凡不背著自己十字架跟從我的,也不能作我的門徒。
這個條件主要涉及人與自己的關係。首先請注意27節中的「凡」(ὅστις,whoever)與26節中的「若有人」(εἴ τις,if any)在語義上的不同(33節用的是πᾶς,all)。關鍵問題是,到底什麼是自己的十字架。
第一、為義受逼迫。可以參考路加福音9:22-27,指向世界對基督徒的逼迫,或為義受苦:「22又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23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24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生命或作靈魂,下同)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25人若賺得全世界,卻喪了自己,賠上自己,有什麼益處呢?26凡把我和我的道當作可恥的,人子在自己的榮耀裡,並天父與聖天使的榮耀裡,降臨的時候,也要把那人當作可恥的。27我實在告訴你們,站在這裡的,有人在沒嘗死味以前,必看見神的國」。這個人類是釘人十字架的人類,你跟隨基督,注定要被釘十字架。你是天天有人要釘十字架的門徒。這是主的應許,一定成就(馬太福音11:28-30)。你只有兩個選擇。天天面對十字架戰戰兢兢,或者,欣然背負,此軛雲淡風輕。這個十字架徹底消滅了任何成功神學,門徒不是在鮮花掌聲中為主作見證,而是在刀山火爐中傳道。這個十字架讓我們告別異教。
第二、為罪受控告。十字架指向門徒自己的罪,特別是自己的罪和神的義之間不斷產生的衝突,這意味著門徒常常為罪被告。作基督徒恐懼也包括這個方面:自己的習慣和罪性與基督信仰持續衝突而產生重擔,而魔鬼四處遊行,要指著你的肉身救濟群妖吃掉你。首先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仍然是蒙恩的罪人。墨蘭頓在他的羅馬書釋義中,論及Testimonies where remain in the saints,是非常深刻的一部分信息:聖徒一直爭戰在肉身和聖靈之間。實際上這是保羅的見證。墨蘭頓引證的經文令人印象深刻:詩篇143:1-2,約翰一書1:8,羅馬書7:23,詩篇32:5,約伯記9:20-21,出埃及記34:7,但以理書9:7-18,羅馬書11:32,哥林多前書1:31,創世紀4:7,彼得前書2:5,詩篇51:15,哥林多後書5:3,路加福音23:34,23:43,提摩太前書1:15-19,哥林多後書1:12,約翰一書3:21,彼得前書3:15-16,加拉太書5:19,羅馬書8:13,彼得前書5:8,哥林多前書9:27,馬太福音12:45,13:22,哥林多前書6:9,10:8,加拉太書5:22,提摩太前書5:8,希伯來書13:4,彼得後書2:20,馬太福音10:33,24:13,25:41,哥林多前書13:2,羅馬書8:14,約翰一書3:10,等等。加爾文謬讚了墨蘭頓的羅馬書講章,因為他並非真的曉得墨蘭頓的神學關切:因信稱義,而且不存在一次得救永遠得救的問題。墨蘭頓區分了雅各書和羅馬書中的的信心與行為,並將羅馬書的神學上溯到初代教父的傳統中,這些仍有現實意義。墨蘭頓面對的主要論敵仍然是教皇制下的神學以及剛剛興起的加爾文主義運動:律法主義以及善工稱義。律法主義的問題總是:你竟然仍然還是一個罪人,還沒有悔改到我們能接受的標準;但門徒的真問題是:所以,我們天天需要基督和祂的教會,你們繼續向肉控告,我們繼續向主前行。
這個十字架讓我們告別邪教。基督徒雖然在地位上被宣告完全的赦罪,但我們在歸主之前,仍在肉身之內。更準確地說,同時在肉身和聖靈的張力之中。面對這個事實你有四種選擇。第一、假冒偽善,根本不承認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以重生之名假冒光明的天使。第二、面對自己仍然是罪人灰心絕望,不斷返回埃及。甚至不看主的十字架,在魔鬼的控告之下失去信心。控告往往來自教會內部:「凡希圖外貌體面的人,都勉強你們受割禮。無非是怕自己為基督的十字架受逼迫」(加拉太書6:12)。第三、根據上述兩個原因,轉過去控告別人的肉身,轉移這種內在焦慮,會進一步吃人演神。第四、背起這個十字架(肉身及其控告)住在施恩之具中,並且侍奉主,必然漸漸更新。顯而易見,我們的主指引給我們的是第四條道路。基督徒只是蒙恩的罪人,但神不要你一天消滅肉身的污穢,而是要戴罪跟隨,一路更新(彼得前書3:21)。當主吩咐彼得你來跟隨我的時候,彼得在前面的路上還要反覆跌倒。你不能在罪及其控告中沉淪,更不能因為前面還可能跌倒就後退;你只能戴罪前行,漸漸更新。
最後需要強調的是,路加福音9:22-27強調「天天」,而路加福音14:27強調這十字架是「自己的」;用不著你背負別人的十字架(加拉太書6:1-8)。這個真理與第一個條件密切相關。
3、世界條件(28-33)
28你們那一個要蓋一座樓,不先坐下算計花費,能蓋成不能呢?29恐怕安了地基,不能成功,看見的人都笑話他,30說,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31或是一個王,出去和別的王打仗,豈不先坐下酌量,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32若是不能,就趁敵人還遠的時候,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33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
背負十字架前行幹什麼呢?建造房屋,並與仇敵爭戰。這是第三個作門徒的條件。需要強調的是,主在這裡先講了兩個比喻,實際上不是讓我們計算代價,而是讓我們不計代價。第一是蓋樓和建造的比喻:世人要計算花費,而且憂讒畏譏。第二是打仗或戰爭的比喻,你要計算仇敵的軍力。當然,你可以將這兩個比喻與以弗所書2:14-22進行正面的、平行的連接;也可以將這兩個比喻視為前兩項條件的解釋。不過我更願意將28-33視為一個單獨的、平行的條件。門徒的使命有兩大特徵。第一,這是一場建築工程,是建設,而不是破壞。如果一個門徒只會批評,如果一個基督徒只是擁有否定性的熱情,控告別人,監督別人悔改,挑剔別人的講章和生命,他就根本不是基督的門徒。這就是熱病和熱心的區別。你必須有一個工程,並且建設到底。一個不斷更換否定性目標的人,就像一個人盡可夫的淫婦和躥堂者。你也不能將自己的工程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之上。第二、這是一場戰爭,你死我活,殘酷至極。只是我們的仇敵是魔鬼撒旦,不是罪人。它是世界的王,它最為狡猾,藉著三大試探,遍地吃人。
然而,這場建造和戰爭在世人眼裡,必然有兩個結局:第一、「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第二、「能用一萬兵,去敵那領二萬兵來攻打他的嗎?」「不能」。因此,這番教導的結論在這個地方:「這樣,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由於我們生命的有限,由於魔鬼和世界的「強大」,無論你怎樣核算成本,按世界的標準和經濟學,這都是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和戰役:邪惡必勝,我們必敗。一方面,「這個人開了工,卻不能完工」,這對亞伯拉罕和保羅彼得都是真的,看屬世的結果,我們總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橫死沙場。另一方面,這世界是撒旦掌權的世界,我們或教會總是勢單力薄,寡不敵眾。否認這兩個事實只能說明你既不認識基督,也不認識世界。因此只有一種心志才可能成為基督的門徒:「撇下一切所有的」。即不計後果,不計代價,更不看世界。無論世界如何得勝,我們義無反顧。「撇下一切所有的」,就是撇下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但我斷不以別的誇口,只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因這十字架,就我而論,世界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就世界而論,我已經釘在十字架上」(加拉太書6:14)。「看見的人都笑話」,這是糞土;因為我不以福音為恥。即使此生路已跑盡,即使世界敵眾我寡,我絕不「派使者去求和息的條款」。基督徒血戰到底,決不投降。這是遠古的見證:「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以理書3:18)。但這也應該是我們的見證:「你們無論什麼人」,都只有這一種赤膊上陣的工地和戰場。
這也意味著,基督的門徒在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必然一無所有。因為「一切所有的」都撇下了。感謝主,一無所有是何等乾淨,何等自由,何等美好!「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提摩太前書6:7)。不僅如此,這世界是一個巨大的試探,是名利場。貪愛世界的人不能作主的門徒:「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提摩太后書4:10)。由於世界的強大磁力,一些門徒非常可能「晚節不保」。你要靠主勝過世界和世界的王,而且要將這種堅持堅持到底。這涉及第四個條件。
4、見證條件(34-35)
34鹽本是好的,鹽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35或用在田里,或堆在糞裡,都不合式。只好丟在外面。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如果要堅持到底,門徒必須放下世界的目標,「降低」或放棄你的社會理想——不是成為明星,而是成為食鹽;而且要一鹹到底。我們在世界上不是來追求世界的勝利的,我們不要首位和領獎台,我們不用預備獲獎感言。我們只是這世界的鹽。但是鹽是什麼意思呢?鹽不是鹽柱:「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創世記19:26)。所以主說:「你們要回想羅得的妻子。33凡想要保全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喪掉生命的,必救活生命」(路加福音17:32-33)。基督徒不是利刃,不是原子彈,不是大國,不是偉人,不是狼,不是狗,不是審判官,不是龍鳳君子大師明星,不需要照汗青;門徒只是普普通通的鹽,生活之必須;只是一種被所有人踐踏和吞噬的食物。但基督徒並不鄉願,我們帶著不可更改的鹽味,誓死不渝。
鹽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會失味,一鹹到底;而神看著是「好」的。世人只是因環境而變味的高等動物,我們卻是永不變味的基督的門徒。但基督起初到末了都是一樣的,門徒也當如此。異教的理想是隨機應變: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基督徒的生活是,無論道高一尺還是魔高一丈,鹽仍是鹽。主說的鹽至少有如下真理:
第一、為主受逼迫但幸福地生活。這個真理可以參考馬太福音5:10-16,「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13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怎能叫他再鹹呢?以後無用,不過丟在外面,被人踐踏了。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第二、我們只是責備自己(醃自己),卻不逼迫任何人(醃別人),因此只是彼此相愛,追求和睦。這可以參考馬可福音9:48-50,「48在那裡蟲是不死的,火是不滅的。49因為必用火當鹽,醃各人。(有古卷在此有凡祭物必用鹽醃)50鹽本是好的,若失了味,可用什麼叫它再鹹呢?你們裡頭應當有鹽,彼此和睦。」人自己裡面有鹽了,才可能彼此和睦。謙卑才能相愛。鹽是食物的必須,我們裡面有鹽了,對世界來說,我們就是可吃的。我們一直是這吃人的世界的生活必需品和消費品以及各種食物的保鮮品,我們愛仇敵。因此作鹽不是作刀,是作巴多羅買,不是作朋霍費爾。
第三、就是路加福音14:34-35這個角度。這兩節經文一方面複述了馬太和馬可的相關信息。另一方面,路加同時強調,讓鹽保鮮的唯一辦法就是「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只有一直接受真理,我們才可能成為永遠的鹽(這句經文也是路加福音8章開始一系列教訓的總結)。靠著聖道我們才能決不放棄,信守永遠。當全世界都追星的時候,我們只是鹽,有上帝話語造就的鹽。
舊約特別強調鹽與鹽約的關係,寧說鹽約即永遠的約,永不廢棄的約(民數記18:19,歷代志下13:5)。神吩咐鹽是鹹的,於是鹽永不失味,信守自己的職分直到永生。世界令人乏味和絕望,就是因為無常。無常是世界的本質,失約是罪人的常態。但我們是永約的見證。不再信了,不再愛了,不再盼望,因為每一個罪人都無信、無愛、無望。正因為這世界有基督徒和教會,這世界才是有味道的,生活才是有盼望的。我們以前是鹹的,一直是鹹的。我們靠自己的永不變味為生活見證一種屬天的味道,為世人見證遠方的國度,讓人類無論如何還能相信愛情。所以我們是上帝鹽約的見證,無論多難,我們的頭顱是朝向天國的路標。的的確確,鹽是永遠不會失去味道的,只有基督的門徒不受環境的影響,可以將起初的信心和愛心堅持到底。求神給我們這樣一種力量:這個主日,我們仍然去教會,講道台上仍然響起證道的聲音;無論發生了什麼,這一幕是不變的。一切都在改變,但這一幕是不變的。
你可以放下一切和世界,但你不能放下鹽味:堅持鹹到底,被人吞噬,仍然是鹽。直到有一天,海也不再有了。
應用:從天亮直到星宿出現的時候
親愛的弟兄姐妹,這就是作門徒的代價或作基督徒的四大條件:怎樣面對別人的罪(與其定別人的罪,不如定自己的罪),怎樣面對自己的罪(與其在控告中被殺,不如在跟從中殉道),怎樣面對魔鬼的試探(撇下一切勝過世界的仇恨與試探),怎樣承擔基督的使命(默默無聞地見證基督的義)。前三重重擔也可以一一對應蛇對亞當夏娃在樂園中的三大試探,或魔鬼在曠野對耶穌的那三大試探:食物指向沉重的肉身,悅人眼目對立的是十字架指向的極端凌辱,而智慧或權力的對立面則是一場從頭至尾的慘敗。另一方面,這四個條件也可以分別指向基督徒與文化傳統的關係,與個人或自我的關係,與世界和魔鬼的關係,以及與基督和教會的關係。
值得強調的是,第三個條件,就是建造和戰爭的那個條件,可以將我們帶回尼希米記和以斯拉記的時代:一方面重建聖城和聖殿,另一方面面對仇敵強大的攻擊:「1猶大和便雅憫的敵人,聽說被擄歸回的人,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建造殿宇,2就去見所羅巴伯和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請容我們與你們一同建造。因為我們尋求你們的神,與你們一樣。自從亞述王以撒哈頓帶我們上這地以來,我們常祭祀神。3但所羅巴伯,耶書亞,和其餘以色列的族長對他們說,我們建造神的殿與你們無干,我們自己為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協力建造,是照波斯王古列所吩咐的。4那地的民,就在猶大人建造的時候,使他們的手發軟,擾亂他們。5從波斯王古列年間,直到波斯王大利烏登基的時候,賄買謀士,要敗壞他們的謀算。6在亞哈隨魯才登基的時候,上本控告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斯拉記4:1-6;另參尼希米記4-6章)。
「於是,我們做工,一半拿兵器,從天亮直到星宿出現的時候」(尼希米記4:21)。
在這種情況下,「33你們無論什麼人,若不撇下一切所有的,就不能作我的門徒。」這是對所有「基督徒」的呼召。除了猶大,主耶穌的12位門徒(我願意用保羅替代馬提亞)的的確確是耶穌的門徒,他們都「撇下一切所有的」。他們一生一無所有,而且慘敗或慘淡收場。使徒雅各、彼得和保羅都被虐殺在世界的審判台前和刑場之上,世界得勝。即使約翰在耄耋之年也蒙冤系獄;至於其他8位使徒,在聖經這人類歷史上完全不見經傳,如石沉大海,榮辱偕忘……即使後世有人不斷為使徒和聖徒作傳,但畢竟只是偽經,或者是教皇制下的極端。所以,聖經這樣勸勉我們,要把我們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我們實在是應該就了他們去,也成為世上的鹽。他們才是真正的使徒,真正基督的門徒。因為恰恰是在他們的「失敗」之上, 天國大有能力地降臨,真正神的兒女看見了司提反所看見的偉大和榮耀,並同時成為了天上的居民。
2014年以來,我們不斷祈求主讓我們成為一粒食鹽。這樣的祈求不再僅僅因為人類和「教會」愈發令人噁心的首位秀,更因為我們開始順服上述門徒的條件。我們既看見了,就歡欣領受;也為著敬畏神,恐懼我們失味之後被神視為糞土。為此,我們寧可被人看為渣滓。所以在我的餘生裡,我只求一條道路,不是那4位使徒壯烈的道路,而是那8位使徒石沉大海、出於泥土、回歸泥土卻仍然是鹽的道路。零落成鹽碾作鹽。在這個為首位狼奔豕突的世界裡,主啊,求你保守你的僕人只作一粒食鹽。因為祂必興旺,我必衰微。阿門。
任不寐,2016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