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弟兄姐妹平安。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彌迦書6:8,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
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與你的神同行。
感謝神的話語。古往今來,古今中外,似乎人們都是向善的。但到底何為善,到底什麼是神認為的善,我們今天才接近事實的真相。
彌迦書6:8是一節比較膾炙人口的經文;尤其是「政治基督徒」特別願意引證的一節經文,用以支持他們教會投身社會公義的一切行動。然而這節經文的意義遠遠超越了政治神學的藩籬。它與所有舊約經文一樣,是指向基督和基督的教會的。所謂指向基督,主要指這個事實:古往今來,唯有基督是善的;唯有基督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唯有基督永遠與神同行。所謂指向教會,可以包括兩個基本事實。一方面,唯有基督的教會向這些標準更新復活。另一方面,這些教導乃是教導教會遠離猶太教和律法主義者,遠離吃人的基督教,或絕非善類的基督教。這一點可以參考彌迦書6:6-7,「6我朝見耶和華,在至高神面前跪拜,當獻上什麼呢?豈可獻一歲的牛犢為燔祭嗎?7耶和華豈喜悅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嗎?我豈可為自己的罪過,獻我的長子嗎?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嗎?」這段經文不是反對聖禮型教會,而是反對基督教吃人自義,毫無憐憫和謙卑。
彌迦書6:8的結構可以三分如上。這裡有3個「你」(ךָ)被特別強調;依次對應「祂」、「耶和華」與「神」(根據原文)。一方面,善是「你」與「神」的關係,或者說,善首先根基於人與神的關係。這一點與人理解的善不同,因為人定義的善首先在人際關係。另一方面,上帝這三個稱謂可以對應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上帝確保我們活在神的良善之中。為此,我們將這節經文分成3個主題。願主耶穌基督的善與祂的教會同在。阿門。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He hath shewed thee, O man, what is good
在福音書中,耶穌向門徒說:「你們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夫子呢?除了神,沒有人是良善的」。耶穌這樣教導門徒,一方面在於啟示祂自己就是神;另一方面,將所有人放在罪人範疇之內,等候救贖。在上帝眼中,沒有一個人是良善之輩,因此每一個人都需要上帝的良善和救贖。而人之所以不善,乃是因為從亞當開始,全人類都活在蛇本和人本的善良教義之下;而蛇本和人本的善良與神的善良是針鋒相對的:人性本善。顯而易見,如果人性本善,就不需要耶和華指示世人何為善,更不需要從基督而來的善。現在讓我們看看這一切是如何發生的。
首先我們來回顧一下魔鬼怎樣教導人性善的,這要回到創世紀3:1-5:
「1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蛇對女人說,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2女人對蛇說,園中樹上的果子,我們可以吃,3惟有園當中那棵樹上的果子,神曾說,你們不可吃,也不可摸,免得你們死。4蛇對女人說,你們不一定死,5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
根據彌迦書6:8,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文相應地分成3部分,分別討論魔鬼對公義、憐憫和謙卑的解釋。而蛇為主體的善,構成了這個世界之善的基礎。
第一、蛇的公義:「神豈是真說,不許你們吃園中所有樹上的果子嗎」。魔鬼為人類鳴不平,而對存在絕對的不滿和怨恨,構成這個世界關於公義的基本主張:「豈有此理」。接下來魔鬼引領的公義倡導人與天齊,人定勝天。換言之,魔鬼教導人,上帝禁止人吃善惡樹上的果子,禁止人成為上帝,是絕對不公義的;而人擁有完全的自由才是公義的。魔鬼的公義就是主張人與上帝之間的平等,人就應該是神。這一點在希臘神話和東方宗教中都能看見:人就是神,神就是人。
第二、蛇的憐憫:「你們不一定死」。這是一種極為高調的憐憫。蛇面對死亡,但否定了死亡的存在,因此也否定了罪的存在。魔鬼在基督之外宣告人是無罪的,人是不死的。或者,人不需要基督救贖也可以超越死亡,諸如修行或輪迴。或者,死亡沒有意義,死與人無關。或者,死是正常的,一死百了,彼岸在未定之間,人類勿以為意。消滅人類的死亡意識和罪惡意識,被高調為對人的憐憫,但這是赤裸裸的謊言。這世界製造了非常多的「好話」,可惜都是謊言。這不是真正的憐憫,這是要將人類歸到永遠的死亡之中。除了基督教,沒有哪一種宗教將死亡和罪放在問題的中心,並用復活解決了罪和死亡的問題。三位一體的上帝,是真正憐憫人的神。
第三、蛇的謙卑:「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魔鬼的謙卑哲學實際上就是絕不謙卑的哲學,實際上,它徹底將謙卑奪去了,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是神,結果淪為吃人的妖魔。它教導每一個人,只要吃,甚至只要吃人,就可以像神一樣。一方面,魔鬼將人的目光矚目看人的善惡,從此用世人、世界取代了基督和天國;另一方面,人像神一樣審判別人,吃人自義。於是魔鬼藉著千千萬萬個審判別人的小上帝統治著全人類和每一個人的靈魂。舉目看龍的傳人,你找不到任何一個真正謙卑的人。這些龍子龍孫在任何地方都覺得自己在某些方面是人上人,或者應該人上人。
我們必須承認,蛇的確是世界的王,因為古往今來的人類,若不在基督裡,就生活在魔鬼教導的公義、憐憫和絕不謙卑的教義之下。一直等到耶穌來,宣告我們是屬於祂自己的,才將我們從死亡和咒詛中拯救出來。
在魔鬼的「啟蒙」之下,人類相應地創造了人本主義的三大善惡標準:創世紀3:6,「於是女人見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也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就摘下果子來吃了。又給她丈夫,她丈夫也吃了」。
人這樣指示人何為善。第一、「好作食物」。第二、「悅人的眼目」。第三、「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換言之,人本主義的善就是物慾、情慾和權欲的無限滿足。這三方面的善惡標準,與神的三個標準針鋒相對。
物慾否定公義,即用利害標準取代是非標準。我們的公義觀念主要是成敗觀念。對我們來說,發展是硬道理,能搞錢就是善,以食為天。無論人怎樣道德高調,但是基本上用利害取代是非。當人說這是一個善人或好人的時候,主要是因為那個人對我而言是好的;或者,那個人有能力勝過別人,佔有資源。中國人認為薩達姆是英雄,馬雲了不起,就是出於這種實用主義的善惡哲學:成王敗寇,以成敗論英雄。在我們的歷史敘事中,沒有一位被釘十字架的英雄,只有定別人十字架的英雄。這些殺人犯被崇拜著,從未悔改。在這種善惡哲學中,十字架上的上帝不可能成為中國人的上帝。我們如今認信基督,不是出於我們自己,乃是聖靈的感動。
情慾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與憐憫針鋒相對。一方面,災民世界的主要情慾是恐懼、貪婪、驕傲、仇恨和怨毒,這讓人絕無憐憫之心。人不僅瘋狂掠奪資源,而且人僅僅盯住別人,盯住別人的飯碗和道德。人是人的監獄看守和法庭判官。結果人對人像冬天一樣殘酷無情,圍觀、幸災樂禍,口誅筆伐,落井下石。窺探和妄想,冷血和殘忍,嘲笑人和侮辱人,離棄人和踐踏人,防備人和封鎖人,嫉妒人和諂媚人,構成東方人際關係的主要活動。另一方面,人向人表演,追求人的反饋和評價,成為東方人的人生理想,為此耗盡了我們的青春和生命,並且將每一個人塑造成向人表演的偽君子。於是善的標準或善的主體就歸給了人,歸給了別人,人民。對中國人而言何為善呢?「大家都說好」就是善。但是人民不是上帝,人民是罪人;大家都說好的人更可能諂媚人民的罪犯。
權欲乃對物慾和情慾的政治活動,就是借助於所謂智慧,利用權力完成情慾和物慾的最大實現。人對人的政治統治,才能確保食物和人際方面的特權地位。但是,所有政治權力同時會充分表演他們的謙卑,這是政治的智慧。所有意識形態基本上就是一種謙卑表演:我們是人民的公僕。這種政治表演在於追求「可喜愛」的統治和奴役。但實際上,統治者從來不是人民的公僕,公僕宣稱只是一種政治智慧,或者謊言。
實際上在蛇人情未了的統治之下,沒有誰是真正公義的,真正憐憫的,真正謙卑的。不僅如此,值得強調的是,在公義、憐憫和謙卑三個方面,人本主義者不可能三者得兼。人有公義就絕無憐憫;人有憐憫就棄絕公義;人既公義又憐憫,就絕不可能謙卑,必以兩種品質自以為神。因此,這世界不知何為善,我們需要仰視上帝在基督裡顯示的善,就是公義、憐憫和謙卑,以及三者合為一體的至善。
感謝神,在一切自以為善的魔鬼和人類文化的黑獄中,祂向我們啟示真正的良善。「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首先,這句話讓我們承認我們的不善,這是靈魂甦醒的開端。看見我們絕非善良之輩,是我們開始向善的前提。那些總是自欺欺人地宣告人本良善,某人偉光善,或者總是認為自己比別人善的人,仍然沒有脫離魔鬼的權勢。實際上這些人正是魔鬼的兒子,是釘死基督的人。一個常識是,我們不過是人。
其次,我們來仰望神的「指示」。הִגִּיד לְךָ אָדָם,He hath shewed thee, O man。動詞הִגִּיד,祂指示。動詞נָגַד在這裡的用法是:Stem: Hiphil;Aspect: Perfect。這個用法大致強調這個含義:天父上帝已經藉著(基督)啟示。這個字的基本含義是「使知道」,而且是公開使人知道,使人恢復意識。是神使人知道,而非蛇使人知道,更非人使人知道。我們需要「祂」,一個第三者。沒有這個他者,人類就根本沒有善的可能。動詞הִגִּיד最早出現了創世紀3:11,「耶和華說,誰告訴(נָגַד)你赤身露體呢?莫非你吃了我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嗎?」重要的問題是:「誰告訴你」。這意味著在真理或善的真理上,我們必須脫離魔鬼的試探和人的瞎眼領路;我們必須轉向神的教導。但可惜那時候亞當答非所問:「那人說,你所賜給我,與我同居的女人,她把那樹上的果子給我,我就吃了」(創世紀3:12)。亞當將目光轉向夏娃,夏娃將目光轉向蛇。但是在夏娃和蛇哪那裡根本沒有善。你從人和魔鬼那裡根本找不到善。這也是多年來我們這樣教導人的理由:離人遠點兒,但只是愛他們。
人自以為自己知道惡之後,就會成為讓別人知道的告訴者,像神一樣指示別人。這個動詞第二次出現在創世紀9:22,「 迦南的父親含,看見他父親赤身,就到外邊告訴他兩個弟兄」。罪人會成為別人肉身之罪熱切的揭露者、控告者和傳播者。正如起初夏娃將果子遞給亞當,如今含將「果子」傳給他兩個弟兄。人教導人的善,就是鼓動更多的人起來演神吃人。當一封簽名信放在你的面前,你要小心,有一個更狡猾的聲音在紙張的後面:你起來像神一樣分辨善惡。我們這樣說並非是教導人在社會苦難中無動於衷,而是教導人,要警惕你的政治公義淪為魔鬼的戰利品。實際上人指示人,不僅將魔鬼吃人的善傳遞給人,也將魔鬼的謊言傳遞給人。同一個動詞出現在創世紀12:18-19,「18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作的是什麼事呢?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19為什麼說她是你的妹子,以致我把她取來要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裡,可以帶她走吧」。即使是亞伯蘭,也沒有告訴別人事實的真相;他只是「指示」妻子向別人撒謊。因此我們可以知道,這世界任何最高指示,領導指示,人的指示,都是一種謊言。換言之,人的指示具有兩大特點:指示別人的罪(殺人),就自己的事實撒謊。這足以證明基督之外的人類就是魔鬼的兒子:「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約翰福音8:44)。因此,我們需要耶和華指示我們何為善,這個神聖指示是排他的。
那麼是否我們這世上有人比別人高明,不需要耶和華指示何為善,他們比別人更知道何為善呢?不!每一個世人都在善上是無知的,都需要接受上帝關於善的啟蒙。這裡指示的對象是世人:אָדָם,亞當,以掃,或流人血的人。一方面,沒有誰比別人更善,因此有資格統治別人,是別人的先鋒或代表;另一方面,每一個人都需要接受上帝的指示。實際上每一個地球人都是流人血的罪犯。只有神可以指示人何為善;而且神關切人的善惡。上帝指示人什麼呢?指示他們何為善。祂不是指示人怎樣功成名就,祂指示世人怎樣作個善人,結出善果。我們的上帝是一位有著強烈的道德關切的上帝,這一點也有異教的神完全不同。מַה־טֹּוב,what good。善或好這個詞在舊約出現了559次,其中在創世紀1章中出現7次,在創世紀2章中出現4次,在創世紀3章出現3次。一方面,神是好的評價主體(神看著是好的);另一方面,上帝禁止人像神一樣分辨善惡或好壞。最後,上帝說那地的金子是好的,而那人獨居不好——上帝藉著基督的道成肉身,向世界顯明到底什麼是善,到底應該到哪裡尋找善。我們應該回家,應該相愛,應該返回教會。
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在原文中,「他」是耶和華(The Lord),也可以翻作「主」,或者指向基督。上帝在基督裡對人類提出善的要求,並將善分成三個基本方面:公義、憐憫和謙卑。
上帝對我們有要求,上帝是對人有要求的上帝。因此無論你是否作出回應,你都必須承擔後果。וּמָֽה־יְהוָה דֹּורֵשׁ מִמְּךָ,and what doth the LORD require of thee,「耶和華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耶和華是神的名,祂按自己的名對人提出善的要求。動詞דָּרַשׁ基本含義是to resort,to seek, seek with care, enquire, require。神要把人重新恢復到起初的形象;上帝關切人的生命狀況,並有能力重建生命。這是聖經啟示的神,或我們信仰的神,或真神與假神的區別。假神並不關切人的道德問題。但是,我們的神對人的狀況持有嚴格的道德標準。只有我們的神不會接受賄賂而枉曲正直。祂不斷提出道德要求,並有能力帶領我們滿足祂的要求。這一切最終在基督裡得以成全,即上帝要求罪人的稱義與成聖。這個動詞重複3次出現在創世紀9:5,「流你們血,害你們命的,無論是獸,是人,我必討他的罪,就是向各人的弟兄也是如此」。請注意這個英譯:And surely your blood of your lives will I require; at the hand of every beast will I require it, and at the hand of man; at the hand of every man』s brother will I require the life of man。我們可以這樣理解,上帝要求任何像神一樣論斷別人的人付出代價,藉以滿足上帝對善的定義。一方面,人對人的善惡審判就是在殺人流血;另一方面,上帝藉著基督的流血赦免了人的罪,使善得勝,並在基督裡重建新人。
神所教導的善,第一個內容是行公義。עֲשֹׂות מִשְׁפָּט,to do justly。我們這個世界最缺乏的就是公義。在霾國,可以說完全沒有公義可言,公義是該國最稀缺的神聖資源。在這裡,力量就是上帝,但上帝不是力量。軍隊、金錢和血統,成了決定一切的力量。每一代人都在等候遲到的正義,但遲到的正義已經不再是正義。而沒有公義的國度,就是魔鬼的國度。當上帝向世人提出行公義的要求的時候,就定了這不義世界的罪。
首先是動詞「行」,上帝要求人採取行動,如同呼喚枯骨復甦。因為上帝自己就是創造的神,按祂的形象創造的人也必須是具有創造精神的人——這些泥土一樣活在不義中的死人要起來,追求公義。עָשָׂה,to do, fashion, accomplish, make;to press, squeeze。這個動詞在舊約出現了2,633次。就構詞法而言,這個動詞是用人的三個器官構成的:眼睛、牙齒和手。換言之,人應該用上帝所賜予的眼睛、牙齒和手去作正當的事,去投身正義事業。但是在基督之外,罪人只是用眼睛、牙齒和手瘋狂地犯罪。罪人的行沒有任何創造性,只是複製作惡。但如今神吩咐人起來與基督同工,開天闢地。值得一提是的,這個動詞在創世紀1章中就出現了7次(創世紀1:7,11,12,16,25,26,31),諸位可以自己一一對應相應的含義。
動詞「行」的賓語是公義:מִשְׁפָּט,masculine noun。這個名詞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了421次,其基本含義是judgment, justice, ordinance,審判、正義和律法。或者說,人應該按上帝的律法去生活,就是活出了神的公義。不僅如此,這個概念也指向因信稱義的義,上帝指示人追求稱義的生活,帶領人與神和好。公義在這裡被上升為生活或行動的首要目標,這個目標將好作食物、悅人的眼目以及可愛的智慧都邊緣化了。在上帝的眼中,人存在的價值不在夏娃之善,而在基督之義。我們先看這個字在創世紀中的使用,它在創世紀中共出現了3次。首先是創世紀18: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行公義是上帝對亞伯拉罕及其子孫的要求。其次在創世紀18:25,「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這節經文告訴我們,義人得救是符合上帝公義的。因此真正的義就是被神稱義,並且得救。在這個方面,上帝定義的公義超越了政治公義。而是關乎永生問題。因此所謂行公義,首先指傳福音拯救罪人,而非在所多瑪和蛾摩拉採取任何政治行動和慈善行動。最後,創世紀40:13,「三天之內,法老必提你出監,叫你官復原職,你仍要遞杯在法老的手中,和先前作他的酒政一樣」。מִשְׁפָּט在這裡翻作「恢復先前的狀態」。因此行公義就意味著恢復秩序,恢復原初狀態;即在基督裡重新造人。
這三個方面的含義結合起來,更指向基督所行的公義。首先,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進入世界,是來行公義的。按肉身說,耶穌是大衛的子孫,亞伯拉罕的後裔。其次,如果人都是罪人,那麼饒恕罪人的上帝就是不公義的。按上帝的公義,所有罪人都應該承受所多瑪蛾摩拉被傾覆的命運。然而我們仍然活著,並且因信稱義,那麼上帝的公義在哪裡?恰恰是根據上帝對公義的要求,耶穌必須上十字架。上帝是在耶穌基督的獻祭行動中,饒恕了罪人。這使上帝的公義得以保全。不僅如此,那些仍然拒絕接受基督救恩的人,上帝的公義會彰顯在耶穌第二次降臨所實施的最後審判中。最後,同樣是在耶穌基督的代贖救恩中,罪人因信被赦罪稱義,又在教會中不斷更新,逐漸恢復起初創造的樣式。唯有在基督裡,公義才是完全可能的。
善的第二項內容是好憐憫。וְאַהֲבַת חֶסֶד,to love mercy。實際上這是兩個並列的名詞,這兩個名詞都是上文「行」的賓語,而這兩個名詞基本上都可以翻作「愛」。上帝指示的公義不是指義雷霆有段表演菩薩心腸,而是用憐憫的方式完成公義。這是獨一無二的神,唯有我們的神用憐憫的方式實現祂的公義。這一點說到底就是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工作。所謂神愛世人,將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生。而人子來不是要滅人的性命,乃是要人因祂得救。
我們先看第一個名詞אַהֲבָה,這是一個陰性名詞,基本含義就是love。這是一種關係中的愛,或者蒙愛;常指上帝對人的愛。這個名詞在舊約聖經中出現了40次。但作為動詞(אָהַב)出現了208,指父子之愛、夫妻之愛等。我們先看אַהֲבָה在摩西五經中是怎樣使用的。
第一、創世紀29:20,「雅各就為拉結服事了七年。他因為深愛拉結,就看這七年如同幾天」。神對教會的愛是新郎對新娘的愛。婚愛構成了憐憫的基礎,愛情已經吃是完勝,大水不能湮滅,錢財不能阻擋。那麼到底怎樣才是愛呢?愛情到底是什麼意思?第二、申命記7:8,「只因耶和華愛你們,又因要守他向你們列祖所起的誓,就用大能的手領你們出來,從為奴之家救贖你們脫離埃及王法老的手」。我們可以從3個角度來認識神的愛,或聖經所說的愛,所說的善行。
首先,這種愛是單方面愛,沒有前提,不求回報。愛乃是出於神的本性,因為神就是愛。換言之,愛罪人,愛不配愛的人,這種愛才是愛,才是神的愛。這才是神所說的憐憫。
其次,神的愛首先是救贖的愛。這種愛與道德的愛、政治的愛、生活上的愛不同,儘管兩者不是對立的。但最大的愛是帶領罪人離開埃及和世界,接受基督,因信稱義,並且永生。正因為如此,耶穌和祂的使徒們在人間主要行出來的就是這種愛,而主要不是經濟上、肉體上對人的滿足和救濟,也不是政治上的變革和革命。我們也看見,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離開埃及進入聖殿和應許之地,而沒有顛覆法老體制,在埃及改天換地。因為唯有神知道到底怎樣才是真愛:救恩才是罪人真正需要的福祉。多年來,人們責備我們只是教導因信稱義,控告我們迴避善行;彷彿他們比我們更關切善行,彷彿他們比我們更樂意行善。但這不是真的。唯有我們在基督裡才知道何為善,何為憐憫人。我們如此不顧性命地講道和建立教會,就是真正在行公義,好憐憫。因為我們靠主深知,唯有信基督的人才能得救,並且連同他們的家人也更可能脫離罪惡,進入神的國。不僅如此,正因為我們將幸福和善根基於基督身上,在世俗意義的善行方面,我們做的一點兒也不比那些公共分子們差。只是我們比他們更勇敢,也更勞苦,更誠實。但是,我們仍然堅持,分享基督,建立信仰,乃是最大的善。
最後,真愛在於守約,並且堅持到底。所有半途而廢的愛都不是愛,只是一種商業行動。這種基督徒在教會中被定義為church-shopper。當他們在教會中找不到自己要找的好處,他們就會換一間超市去尋找他們喜好的商品去了。
現在我們來認識第二個是陽性名詞חֶסֶד,這個名詞出現了248次;除了love之意,還可以翻作goodness, kindness, faithfulness;a reproach, shame。這個字同時有「恥辱」的含義,這一點非常重要。事實上恰恰是在恥辱感這個感念上,聖經啟示的憐憫與人間所有的憐憫徹底分別出來。世人的憐憫總是居高臨下的俯瞰,用以炫耀憐憫人的人如何具有道德優越感,如何胸懷寬廣,如何大人不記小人過。然而,這種假憐憫實際上真吃人。聖經說的憐憫與此無關。就神而言,唯有神的憐憫是居高臨下的。但是,我們的上帝仍然謙卑自己到馬槽和十字架,與罪人認同,將憐憫與基督經歷人間至辱合二為一。耶穌憐憫罪人,因為祂經歷了我們一切的羞辱。這種十字架的憐憫唯有基督才有。另一方面,就教會而言,就基督徒而言,我們憐憫別人,絕非因為我們比別人優越,而是因為我們更知道羞恥:我們自己都被神憐憫了,因此我們應該憐憫別人。在神 面前的羞恥感以及感恩,是憐憫的邏輯前提。如果你覺得根據你的屬靈和道德水平應該憐憫別人、寬容別人、配饒恕別人,你就仍然是魔鬼的兒子。你的額憐憫是吃人,你的愛是暴政。
這個名詞首先出現在創世紀19:19,「18羅得對他們說,我主阿,不要如此,19你僕人已經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顯出莫大的慈愛,救我的性命。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這災禍臨到我,我便死了。20看哪,這座城又小又近,容易逃到,這不是一個小的嗎?求你容我逃到那裡,我的性命就得存活」。我們知道羅得在很多方面都是一個非常軟弱的人,神對他的拯救才稱為慈愛。因此基督徒要傚法神的慈愛。換言之,你怎樣樂意寬恕和接納你自己兒女的軟弱和罪錯,你就應該怎樣接納牧師和弟兄姐妹的軟弱和罪錯。這個名詞因此也翻作恩典。創世紀20:13,「當神叫我離開父家,飄流在外的時候,我對她說,我們無論走到什麼地方,你可以對人說,他是我的哥哥。這就是你待我的恩典了」。去作超越律法主義邏輯的善舉,就是愛。耶穌在安息日給人治病,這是真愛。
這是唯一的真相:我知恥,我憐憫;你不知恥,你論斷。不憐憫別人的是就是無恥的人,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罪錯,因此他有資格像神一樣釘別人的十字架。從來沒有認識到自己是個罪人,我就是那人,這種人在無論怎樣熱情,他的愛都是假的,都是在攫取別人的感恩,都是要在我們的肉身上得榮耀。他們愛我們,實際上是將我們當成一個項目,好成就他們愛的偉業。不僅如此,無羞恥和自省精神的愛,會在愛的交易失敗之後,絕不饒恕別人。甚至以律法主義的姿態,拒絕饒恕別人的軟弱。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愛的暴政。然而真正的愛就是饒恕的愛,體諒別人軟弱的愛。
於是和憐憫連在一起的感念就是饒恕。饒恕、饒恕七十個七次的饒恕,才是愛。這是主耶穌的教導。馬太福音6:14-15,「14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18:21-35,「21那時彼得進前來,對耶穌說,主阿,我弟兄得罪我,我當饒恕他幾次呢?到七次可以嗎?22耶穌說,我對你說,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個七次。23天國好像一個王,要和他僕人算賬。24才算的時候,有人帶了一個欠一千萬銀子的來。25因為他沒有什麼償還之物,主人吩咐把他和他妻子兒女,並一切所有的都賣了償還。26那僕人就俯伏拜他說,主阿,寬容我,將來我都要還清。27那僕人的主人,就動了慈心,把他釋放了,並且免了他的債。28那僕人出來,遇見他的一個同伴,欠他十兩銀子,便揪著他,掐住他的喉嚨,說,你把所欠的還我。29他的同伴就俯伏央求他,說,寬容我吧,將來我必還清。30他不肯,竟去把他下在監裡,等他還了所欠的債。31眾同伴看見他所作的事,就甚憂愁,去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32於是主人叫了他來,對他說,你這惡奴才,你央求我,我就把你所欠的都免了。33你不應當憐恤你的同伴像我憐恤你嗎?34主人就大怒,把他交給掌刑的,等他還清了所欠的債。35你們各人若不從心裡饒恕你的弟兄,我天父也要這樣待你們了」。
另參路加福音6:37,17:3-4,以弗所書4:32,歌羅西書3:13,羅馬書1:31,羅馬書12:8,雅各書2:13等。事實上,律法主義者無恥的愛與拉麥無恥的恨殊途同歸。在教會裡表演嫉惡如仇、不共戴天,控告他人的人,都是不知羞恥的人,因為他們不認識自己。這些人也根本不認識耶穌基督,因為基督接納罪人,直到為罪人死,並為他們復活。這些人也不認識耶穌復臨,因為耶穌再來要審判活人死人,祂會審判,用不著任何罪人對任何罪人實施終極審判。願每一位神的兒女遠離無恥之愛,反而活在有恥真愛之中。顯而易見,公共領域充滿了不知羞恥論斷人的人,但我們在教會。
最後的善,也可以說最大的善,就是謙卑。與「行」並列的動詞是謙卑:צָנַע,to be humble, be modest, be lowly。謙卑、誠實、低調。這個動詞的用法是:Stem: Hiphil;Aspect: Infinitive;人只能靠著神謙卑自己,人自己不可能謙卑。借此我們再度強調,每一個人都需要基督,需要教會,需要借助於外在的神聖勢力帶領我們謙卑以行。那麼何為謙卑?箴言11:2,「驕傲來,羞恥也來。謙遜人卻有智慧」。各位弟兄姐妹,謙卑是一種智慧,謙卑才是神悅納的智慧。真正的謙卑甚至不是指知識上的自卑,因為我們在知識上要竭力追求,無知神學不是在追求謙卑,而是不認識神。真正的謙卑是道德上的和生命上的:凡論斷自己比別人謙卑,自己比別人更道德,更有生命的人,就是缺乏謙卑的人,就是上帝面前和鄰舍面前缺德的人。謙卑的智慧與創世紀3:6中的「智慧」完全對立:「且是可喜愛的,能使人有智慧」。因為那種智慧就是像神一樣知道善惡的智慧,就是吃人自義的智慧。上帝憎惡和咒詛那種智慧(創世紀3:14-24);反而抬舉一切在神面前自卑的人。
舊約聖經中常翻作謙卑的詞是כָּנַע,與צָנַע近形同意。利未記26:41,「我所以行事與他們反對,把他們帶到仇敵之地。那時,他們未受割禮的心若謙卑了,他們也服了罪孽的刑罰」。首先我們看見,未受割禮的人不知道何為謙卑。而所謂未受割禮的人,在屬靈的含義上就是從來沒有真正重生得救的人,從來沒有受過聖靈感動的人,從來沒有在肉體上被神刺痛的人,從來沒有死過的人。這些人天天用眼睛尋找別人肉身的軟弱,追蹤別人的腳蹤和個人生活。他們將自己的屬靈和幸福建立在對別人隱私和軟弱的發現、揭露、傳播和想像之上。他們的口號是:「你有什麼不可告人的」,或者,「你有什麼不可告訴我的」。那麼怎樣帶領這樣的人學習謙卑呢?神會興起一場刑罰,甚至將他們的肉體交給撒旦,經過一起魔鬼及其人民的蹂躪、踐踏之後,他們就會學習謙卑了。他們一直靠好奇心和道德驕傲感作別人的仇敵,但他們會被交給仇敵。從那場風暴以後,他們就對別人的事兒和別人的罪根本沒有興趣了,他們就會天天忙於處理自己和神的關係,就是悔改、更新、感恩和愛。換言之,不謙卑的人需要一場割禮,在他們的敏感部位舉行一場流血儀式。
正因為如此,כָּנַע也翻作制伏。失去謙卑能力的人就是從來沒有被制伏的人,或者天天要抓住的問題制伏別人的人。上帝會在祂的家中制伏那些人,而我們常常就是那些人。申命記9:3-6,「3你今日當知道,耶和華你的神在你前面過去,如同烈火,要滅絕他們,將他們制伏在你面前。這樣,你就要照耶和華所說的趕出他們,使他們速速滅亡。4耶和華你的神將這些國民從你面前攆出以後,你心裡不可說,耶和華將我領進來得這地是因我的義。其實,耶和華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是因他們的惡。5你進去得他們的地,並不是因你的義,也不是因你心裡正直,乃是因這些國民的惡,耶和華你的神將他們從你面前趕出去,又因耶和華要堅定他向你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所應許的話。6你當知道,耶和華你神將這美地賜你為業,並不是因你的義。你本是硬著頸項的百姓」。謙卑在制伏之後。至少,當我們看見霾國被制伏在黑暗中的時候,我們就該學習謙卑了。因為我們一點兒也不必他們更陪得上帝的愛。教會是每個人被上帝制伏的地方,不是某個人制伏別人的地方。然而神制伏我們是為了真愛我們。
另外一個表示謙卑的近形同意字是עָנָו,這個名詞出現在民數記12:3,「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我們需要不斷返回民數記12章那場性醜聞中認識何為摩西的謙卑,何為亞倫和米利暗的狂傲。而其動詞(עָנָה)出現在創世紀15: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的確知道,你的後裔必寄居別人的地,又服事那地的人。那地的人要苦待他們四百年」。這個道理是一貫的:人只有被苦待之後,才會學習謙卑;而在被人苦待之後仍然歸向神,就真的住在謙卑之中了。當然也不竟然,有一個民族,5000年苦難深重,但卻從未學習謙卑,因此,僅僅苦難不能教導人謙卑。教導人謙卑的乃是神的道。主耶穌這樣教導謙卑的智慧:馬太福音23:12,「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另參路加福音14:11)。與摩西事件平行,可以參考路加福音18章中耶穌關於法利賽人和稅吏的比喻,然後主耶穌說:「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18:14)。毫無疑問,這個世界和主流教會就是法利賽人嘲笑和踐踏稅吏的社會,但那仰望基督話語的人有福了:謙卑的人有福了。
與你的神同行。
在一些聖經版本中,最後這句話可能翻譯有誤:他們將「謙卑」與「同行」連在一起,或者翻作「謙卑地行走」。但實際上,「行走」是與「謙卑」並列的動詞,而「行走」的對象是「神」。לֶכֶת עִם־אֱלֹהֶֽיךָ,to walk with thy God。動詞יָלַךְ與上文的「行」和「謙卑」平行,實際上這是三個平行的動詞不定式:你要行公義和愛,你要謙卑,你要與神同行。或者說,我們只有與神同行,才可能住在公義、憐憫和謙卑中。因此最後這一句話重點應該是告訴我們,靠著與神同行,確保神所指示的公義、憐憫和謙卑是可能的。而與神同行這個概念,更是指向基督的。
這裡動詞יָלַךְ的基本含義就是走路,這個字在舊約中出現了1,043次。這個動詞表示一個生命的過程,或者說,人應該怎樣持續地生活。值得強調的是,在我們與神同行以前,我們活在另外一種習俗中,那種生活可以藉著動詞יָלַךְ追溯到蛇的生活。創世紀3:14,「耶和華神對蛇說,你既作了這事,就必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野獸更甚。你必用肚子行走,終身吃土」。用肚子走路,是魔鬼之子的人生道路。這是什麼意思呢?
首先,以食為天,這構成舊人生活的全部意義。這樣的人類會將金錢和權力上位為宗教。其次,人與人之間的爭戰,總是從下三路發起攻擊。鬥爭就是肉搏,而且機變百出,無所不用其極。釘對方肉身的十字架,是爭鬥得勝的基本戰術。最後,食物競爭所祭起的一切意識形態或口號,或口中所出的不過都是泥土。在所謂人類文化中,沒有聖靈,沒有屬天的真理,不過都是糞土一樣的邏輯和利益分析,以及關於糞土一樣的人物的傳奇與褒貶。除了公開的戰爭,龍蛇文化另外一個極端就是潛龍勿用或亢龍有悔,或者所謂隱遁文化,即罪人的躲藏。舊約聖經表示行走的另外一個同義詞是הָלַךְ,出現500次。如創世紀3: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換言之,一旦上帝行走在我們的歷史和生活中,罪人不會與神同行,反而會用各種辦法躲藏,甚至以大隱小隱為榮耀。躲藏是蛇行的最高境界。
人蛇情未了。蛇行之人絕無良善。正如聖經所說,沒有善人,一個都沒有。如果人用肚子走路,用肚子思考問題,用肚子互相控告,人一定生活在這樣的罪惡之中,並只能仰望那樣的恩典:羅馬書3:10-24,「10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11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12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13他們的喉嚨是敞開的墳墓。他們用舌頭弄詭詐。嘴唇裡有虺蛇的毒氣。14滿口是咒罵苦毒。15殺人流血他們的腳飛跑。16所經過的路,便行殘害暴虐的事。17平安的路,他們未曾知道。18他們眼中不怕神。19我們曉得律法上的話,都是對律法以下之人說的,好塞住各人的口,叫普世的人都伏在神審判之下。20所以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21但如今神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22就是神的義,因信耶穌基督,加給一切相信的人,並沒有分別。23因為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24如今卻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穌的救贖,就白白地稱義」。
當我們真的來到上帝面前,我們就會看見,我們一直自詡的公義、憐憫和謙卑都是假的,根本經不起火的試驗。因為我們所作的那一切表面屬靈的工作,仍然是在侍奉肚腹。我們需要向先知以賽亞一樣從蛇文化或龍文化中驚醒。以賽亞書6:1-5,「1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3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4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5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以賽亞書64:5-9,「5你迎接那歡喜行義記念你道的人,你曾發怒,我們仍犯罪。這景況已久。我們還能得救嗎?6我們都像不潔淨的人,所有的義都像污穢的衣服。我們都像葉子漸漸枯乾。我們的罪孽好像風把我們吹去。7並且無人求告你的名,無人奮力抓住你。原來你掩面不顧我們,使我們因罪孽消化。8耶和華阿,現在你仍是我們的父。我們是泥,你是窯匠。我們都是你手的工作。9耶和華阿,求你不要大發震怒,也不要永遠記念罪孽。求你垂顧我們,我們都是你的百姓」。
不僅如此,罪人不可能真的追求和容忍公義、憐憫和謙卑;相反,蛇民會殺害公義、憐憫和謙卑。這一點正如使徒行傳3:14所說:「你們棄絕了那聖潔公義者,反求著釋放一個兇手給你們。15你們殺了那生命的主,神卻叫他從死裡復活了。我們都是為這事作見證」。如果這世界真有一位行公義、好憐憫、謙卑與神同行者,他在人間唯一的下場就是被人類消滅,這正是耶穌的見證。
人與蛇同行,還是與神同行。實際上我們自己不能選擇。人靠自己無法選擇人生的道路,因為你無論怎樣選擇,你仍然不過是換一種方式在與蛇同行。於是,新生活,即與神同行的新生活,一定來自於從上而下的闖入,來自於每個主日在聖壇和講道台前的那種張力和衝突,以及每一次衝突之後的和好與更新。
我們當回想這些事:耶穌所行的神跡,主要是吩咐人起來行走,或者從墓穴從出來。而舊約中,上帝吩咐選民離開蛇的生活:「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創世紀12:1)。起來、出來,行走。這是神對龍的傳人的呼喊。那麼出來之後幹什麼呢?跟隨基督。為此我們必須明白,彌迦書6:8首先不是指著我們說的,而是指著基督說的。認識只有耶穌基督是公義、憐憫和謙卑的見證,我們才可能開始公義、憐憫和謙卑的生活。這一點可以參考約翰福音5:39,「你們查考聖經。(或作應當查考聖經)因你們以為內中有永生。給我作見證的就是這經」(另參約翰福音20:9;路加福音24:44-47)。我們再一次強調,舊約首先是指向基督的,不是指向我們的。那些以為自己可以靠著舊約這些道德教義、越過基督和教會就可以活在公義、憐憫和謙卑之中的人,不過是在妄想和撒謊。
介詞עִם就是與……在一起的意思;這個介詞因此嵌入「以馬內利」(עִמָּנוּאֵל)之中。不是我們自己與神同行,而是道成肉身進入我們中間,帶領我們與祂同行。這是舊約的相關預言:以賽亞書7:14,「因此,主自己要給你們一個兆頭,必有童女懷孕生子,給他起名叫以馬內利。(就是神與我們同在的意思)」;以賽亞書8:8,「必衝入猶大。漲溢氾濫,直到頸項。以馬內利阿,他展開翅膀,遍滿你的地」。這是新約中的應驗:馬太福音1:23,「說,必有童女,懷孕生子,人要稱他的名為以馬內利。(以馬內利翻出來,就是神與我們同在。)」彌迦書實際上預告了耶穌基督一定要進入人間,與祂的百姓同行。這是基督教獨一無二的真理。異教的神住在虛無縹緲之境,但我們的主真實地臨在,使我們與神同行不再是一句空話,而是成為基督徒生活的現實。先知的預言還可以參考出埃及記34:8-9,「8摩西急忙伏地下拜,9說,主阿,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在我們中間同行,因為這是硬著頸項的百姓。又求你赦免我們的罪孽和罪惡,以我們為你的產業」;瑪拉基書2:6,「真實的律法在他口中,他嘴裡沒有不義的話。他以平安和正直與我同行,使多人回頭離開罪孽」。
這是新約的見證。路加福音24:15,「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而約翰福音的復活節記事中,耶穌三次站在門徒中間,與他們同行。最後的問題是,耶穌與我們同在,以馬內利,到底是如何可能的?
答案就在教會。耶穌基督是藉著聖道和聖禮與我們真實地同在,而真正的教會就是正確地宣講聖道和執行聖禮的地方,就是上帝與選民約會和同行的所在。各位弟兄姐妹,如果一定要將彌迦書6:8指向我們自己,我們就只能按新約的這個原則來領受:律法本是使人知罪,知罪使我們需要教會。正是藉著彌迦書6:8,我們才真正認識自己:我們是不公義的,我們是不憐憫人的,我們是不謙卑的,我們是不知道何為善的,我們一直沒有與神同行,反而一直與蛇同行。知罪之後,我們被迫與神同行,即被迫進入教會,在那裡開始踏上天路歷程。
這個邏輯可以參考羅馬書7:18-25,「18我也知道,在我裡頭,就是我肉體之中,沒有良善。因為立志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來由不得我。19故此,我所願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願意的惡,我倒去作。20若我去作所不願意作的,就不是我作的,乃是住在我裡頭的罪作的。21我覺得有個律,就是我願意為善的時候,便有惡與我同在。22因為按著我裡面的意思。(原文作人)我是喜歡神的律。23但我覺得肢體中另有個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戰,把我擄去叫我附從那肢體中犯罪的律。24我真是苦阿,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25感謝神,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這樣看來,我以內心順服神的律。我肉體卻順服罪的律了」。
何謂「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怎樣才是「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呢?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我們只有住在教會中,才是所謂「靠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這是整卷舊約聖經的呼喊:以色列人啊,你們要從埃及出來,進入聖壇、會幕和聖殿。這是整卷新約聖經的呼喊:聖靈對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都應當聽。聖靈對教會說活,聖靈在教會工作,聖靈將教會更新為基督的新娘:就是知道何為善,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我們的神同行。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不僅與神同行,也借此天路同行。我們是同路人。我們一生最大的福氣就是有主同行,我們一生最大的福氣就是彼此在教會同行。又一個春天即將來臨,我的朋友,我的親人,我的弟兄,我的姐妹,起來,與我同去。阿門。
任不寐,2017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