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證道:在苦難中復活(彼得前書2:19-25)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彼得前書2:19-25

19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20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21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22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23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25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

感謝神的話語。我們今天來講講苦難。宗教的共同課題是苦難,但基督教的答案與眾不同。彼得前書2:19-25可以這樣分成4個部分:一、為神受苦(19)、二、人的苦難(20-21);三、神的苦難(22-24);四、靠神受苦。人生最大的試探是苦難的試探。而以罪面對苦難乃是魔鬼作王的第一兵法:它先製造苦難,然後帶領我們以罪治罪,最終它在交戰雙方之上安設座位。世界之王就是用苦難把人類變成了人妖、太監和潑婦。然而神的意思正相反,祂要藉著苦難將我們建造成祂的兒女,大丈夫;將教會建造成基督的新婦。

願為我們受苦的神,用祂對苦難的勝利大大祝福我們。阿門。

一、為神受苦

19倘若人為叫良心對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這是可喜愛的。

1、為什麼

每當苦難降臨,我們第一個反應總是:這是什麼意思?這是為什麼?然後憤怒和絕望充滿了我們;然後魔鬼藉著本能的抵抗將我們變成龍的傳人或鬼的兒子。但聖靈首先更新了苦難的定義,或者直接宣告了基督徒面對苦難決然相反的態度:喜樂。τοῦτο χάρις ,his is thankworthy;這是榮耀,這是喜樂,這是恩典。χάρις 的基本含義就是grace;而這個字常常指神所喜愛的,神所施恩的。神喜愛而且祝福那些經過苦難或正在為義受苦的人。路加福音前兩章正是這樣使用這個詞的:路加福音1:30,「天使對她說,馬利亞不要怕。你在神面前已經蒙恩了」;路加福音2:40,「孩子漸漸長大,強健起來,充滿智慧。又有神的恩在他身上」;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身量或作年紀)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神沒有唱高調,因為祂的兒子就是在這樣的恩典中長大的;祂是我們的主。

2、怎麼辦

那麼我們怎樣面對苦難呢?換言之,我們靠什麼對付苦難。一種是靠人的方法;另一種就是靠從神而來的良心。διὰ συνείδησιν θεοῦ,for conscience toward God。不過這個詞組應該這樣解釋:藉著面對神的良心。良心(συνείδησις)的基本含義是在苦難面前是非善惡之間的抉擇;這良心不是人本主義的選擇,而是神本主義的信靠。這裡對良心有全新的定義:第一與神相關,良心不再是道德事件而是信仰見證;第二是與苦相關。ὑποφέρω,量力而行堅持負重,拒絕罪而等候主的拯救(哥林多前書10:13,提摩太后書3:11)。而且是忍耐任何一種(τις)苦楚。λύπας,基本含義就是痛苦、憂愁(路加福音22:45,約翰福音16:6,16:20-22等)。然後有一個動詞分詞短語修飾忍受苦楚:πάσχων ἀδίκως,suffering wrongfully。基督徒面對的不是一般的苦難,而是「冤屈」。罪人就是我們的一場冤案,信仰已經意味著冤案開始;惟有良心可以在人間。

二、受苦的人

20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21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1、為罪受苦

20a你們若因犯罪受責打,能忍耐,有什麼可誇的呢?

正確認識苦難才能正確面對並勝過苦難。人類的第一苦難是為罪受苦。這至少顯明瞭兩個事實。第一,一定有神在,所以罪必被懲罰、管教和報復。第二、人都受苦,因為人都是神面前的罪人。佛教也講人生的苦難,但這個貌似深刻的看見實際上只是一個深刻的謊言。因為如果不將罪和苦連接起來,苦難就會造成一種人類自義:無辜受苦,因此神不存在,或神是不公義的;靠自己或賄賂假神勝過苦難,於是更自以為神。於是異教之人不需要認罪悔改,更不需要基督的救贖。但是聖靈斷然否定了異教自誇或謠言:κλέος,rumour, report;glory, praise。彼得讓我們看見,罪人受苦常常是因為「犯罪受責打」(ἁμαρτάνοντες καὶ κολαφιζόμενοι ὑπομενεῖτε),並且「能忍耐」或硬著頸項不悔改(ὑπομενεῖτε)。動詞責打κολαφίζω主要指暴力和災變(馬太福音26:27),這可以解釋「我們的歷史」和「我們的人生」;也可以解釋耶穌為什麼為人類經歷十字架的苦難。

2、為善受苦

20b但你們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這在神看是可喜愛的。

第二種苦難則是「因行善受苦」並且「能忍耐」。這是神所喜愛的(τοῦτο χάρις παρὰ θεῷ),這個句子是重複或加強19節的概念:為善受苦是可喜愛的,而且是神所喜愛的。人可能不喜愛,甚至厭惡和藐視;但神喜愛。而神的喜愛就壓倒了任何人的不喜愛。「行善」(ἀγαθοποιέω)更應該指神認為善的行為。這一點可以與蛇的試探(像神一樣知道善惡)形成對比。在路加福音第6章,耶穌3次使用了這個概念:「9耶穌對他們說,我問你們,在安息日行善行惡,救命害命,那樣是可以的呢」;「33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35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神看為善的,超越律法主義,是救人,不是害人;超越報恩,而是善待仇敵;「善有神報」。在人生必苦、白白受苦的語境下,感謝神賜給我們受苦的正確理由,並且用天上的賞賜重重迎接著我們。

3、為主受苦

21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他的腳蹤行。

第三種苦難或最大的榮耀是為主受苦。首先,彼得說這是我們的召命:εἰς τοῦτο γὰρ ἐκλήθητε,你們被呼召進入這苦難。一方面,這苦難不是偶然的,而是出於神的安排和呼喚。另一方面,既然神呼喚我們進入苦難,必有超驗的美意。另外,呼召這個概念也意味著你可以選擇,神不勉強人。其次,我們的神不是單單讓信徒為祂受苦的假神,祂自己先上了十字架,並且復活。祂先受苦並且為我們受苦,我們的神是獨一真神。既然「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那麼我們為主受苦,為別人的受苦,為別的罪人受苦,也是應當的。只是我們所受的苦沒有救贖意義,只有見證意義。最後,不是我們自己在受苦,而是我們在傚法基督的榜樣,並且祂與我們同在。腳蹤(ἴχνος)這個概念應該追溯到創世紀3:15,「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基督和基督徒都帶著腳傷被神高舉在樂園裡。

三、受苦的神

22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23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1、無罪受苦

22他並沒有犯罪,口裡也沒有詭詐。

只有聖經啟示的神是在人間完全受苦的神,因此也可以說,只有祂才是獨一的真神。這位受苦之神有三個特徵,第一,只有祂完全是無辜受難,無罪受苦(22)。22節可以說從兩個方面人我們認識耶穌的獨一無二。一方面,在所有的宗教領袖中,只有耶穌是無罪的,其他任何「教主」都是一個罪人,都僅僅是人。ἁμαρτίαν οὐκ ἐποίησεν。只有耶穌敢這樣宣告:「你們中間誰能指證我有罪呢?我既然將真理告訴你們,為什麼不信我呢」(約翰福音8:46)。另一方面,在話語上,耶穌從無謊言。δόλος,詭詐,狡猾,為害人而設計(馬太福音26:4,約翰福音1:47等)。動詞εὑρίσκω(發現)是被動語態:人試圖在耶穌的話語中找到控告祂犯罪的把柄(路加福音6:7,20:20,20:26;約翰福音8:6)。耶穌和祂的道,或行與言,證明耶穌是基督。在這兩方面神的兒子與魔鬼之子形成對比,後者從起初就是殺人和說謊的。

2、以義受苦

23他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

第二、只有祂以義對苦,而非以罪迎戰(23)。受苦的上帝一方面顯明瞭人間的真相,另一方面啟示了上帝是誰。沒有任何一個人在無辜受難的時候像耶穌那樣反應。23與22也可以交叉結構,這裡先談耶穌的話語見證,然後談耶穌的行為見證或信仰見證。罵(λοιδορέω),辱罵、咆哮、沒完沒了地潑髒水(約翰福音9:28;使徒行傳23:4;哥林多前書4:12)。還口(ἀντιλοιδορέω)即針對辱罵,以罵對罵。其中λοιδορέω在這裡是present;而ἀντιλοιδορέω是imperfect;受害(πάσχω)與「威嚇的話」(ἀπειλέω)與之平行。ἀπειλέω的基本含義是威脅、恐嚇(使徒行傳4:17)。威嚇主要出於憤怒和恐懼。但耶穌沒有恐懼也沒有怨恨。因為一方面,上帝必審判(κρίνω,Present)、而且完全公義地(δικαίως)審判和殘害我們的人;另一方面,我們為主受苦之後會被高舉到神的榮耀裡,因為神是公義的。革命,還是交託(παραδίδωμι,Imperfect),這是個問題。基督徒沒有理由政治,但有充足的理由在苦難中完全交託上帝。

3、救贖之苦

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第三、只有祂的受苦就是對罪人的救贖意義(24)。彼得在這裡也是引用以賽亞書那段著名的經文。唯有基督的受苦對人類和我具有救贖意義。首尾呼應的還有木頭與鞭傷(μώλωψ,a bruise, wale, wound that trickles with blood)。彼得和保羅都將十字架說成是木頭,這讓我們回想伊甸園的那棵無花果樹,更回想摩西律法中咒詛人的十字架,以及埃及和波斯的木架(創世記40:19;申命記21:22-23;以斯帖記2:23;使徒行傳5:30,10:39,13:29;加拉太書3:13;另參馬太福音26:47,55;路加福音23:31;使徒行傳16:24;哥林多前書3:12;啟示錄2:7,18:12,22:2,22:14)。當擔(ἀναφέρω)本身也有肩負和放上祭壇、在壇上獻祭之意。醫治(ἰάομαι)已經完成,罪已經赦免(Aorist)。中間一句話讓我們細想稱義之後基督徒的成聖生活,或我們在基督裡的重生與復活。特別是在苦難中,我們仍要在罪上死,在義上活。

四、靠主更新

25你們從前好像迷路的羊。如今卻歸到你們靈魂的牧人監督了。

1、從前的我們

理解25節的意思,首先要回到語境之中。彼得前書2:1-2,「1所以你們既除去一切的惡毒(或作陰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譭謗的話,2就要愛慕那純淨的靈奶,像才生的嬰孩愛慕奶一樣,叫你們因此漸長,以致得救」;彼得前書2:16-17,「16你們雖是自由的,卻不可藉著自由遮蓋惡毒(或作陰毒),總要作神的僕人。17務要尊敬眾人。親愛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這是我們從前的樣子,或所謂迷路的羊:以惡報惡投身人際關係和世俗政治,或用世俗的方式進入教會,控告弟兄。ἦν用作imperfect,顯示我們一直是這樣的迷途羔羊;若非被基督找到,這種以罪為義的生活是不可能改變的。ὡς πρόβατα πλανώμενα,如羊走迷。動詞πλανάω是被動語態,顯示我們的生命被自己的罪、魔鬼和世界所捆綁和牽引(以賽亞書53:6)。特別是遇到任何患難,我們一定不能以義面對。因此我們需要基督。

2、現在的我們

新生活顯然就是教會生活。首先,我們都被帶回來了,被悔改。ἐπιστρέφω是被動語態,意思是to cause to return, to bring back。我們已經被找回來,我們已經回到家中了。其次,我們進入監督的牧養之下。ἐπὶ τὸν ποιμένα;名詞ποιμήν的意思就是牧人:祂牧養我們,將我們分別為聖,為我們受死復活(馬太福音9:36,25:32,26:31;約翰福音Jhn 10:2,11-16;希伯來書13:20)。當然,基督也是藉著牧師牧養教會(以弗所書4:11)。最後,基督是我們靈魂的監督。一方面,祂是我們的主教(ἐπίσκοπον,使徒行傳20:28;腓立比書1:1;提摩太前書3:2;提多書1:7)。另一方面,他真正更新和保護的是我們的靈魂和生命(ψυχῶν)。我們的信仰與成功神學無關,只關乎生命的見證——特別是,靠著基督和祂的教會,在苦難中持定永生。我們可以失去一切,但我們將與基督同在榮耀裡。阿門。

任不寐,2017年5月7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