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20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紀12:1-3:
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אֶרֶץ),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אֶרֶץ)去。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אֲדָמָה)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感謝神的話語。上帝藉著祂的話語,或神說,或在基督裡創造世界,創造新人和教會。這3節經文也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三。其中1聚焦亞伯蘭與世界的關係:離開舊世界,前往新世界。2聚焦上帝與亞伯蘭的關係,就是神祝福他並藉著他祝福人類。3從新的角度聚焦亞伯蘭與世界的關係,涉及咒詛、祝福和教會,藉著教會祝福萬族是終極目的。這三部分真理中,亞伯蘭的各種福氣都以「在基督裡」,或「住在神的話語裡」為前提。這3節經文中有9個「你」6個「我」:「我」是「你」的神;神是亞伯拉罕的神。
這3節經文也可以分別對應如下3個主題:世界(本地、本族、父家)、天國(大國、大名、教會)和世界(他,地上的萬族)。離開世界建立教會,用教會分別和祝福世界。
創世紀12-38章貫穿始終的基本信息是:神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我們很難按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和雅各的神對創世紀12-38章進行結構分析,特別是以撒和雅各的部分幾乎交織在一起。就像使徒行傳,故事的主角是神而不是人。但這個宣告的含義是藉著主耶穌基督揭示出來的:「他說,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不是死人的神,乃是活人的神」(馬太福音22:32;馬可福音12:27;路加福音20:38)。神在基督裡賜給亞伯蘭永生,這也是理解創世紀12:1-3中「祝福」或應許的關鍵。
願亞伯拉罕的福,因信基督加倍地與我們眾人同在,阿門!
從亞當到他拉,歷史進入新的篇章。這段歷史至少持續了2000年,發生了太多的事:經過大洪水,從生機勃勃的樂園到示拿平原巴別塔城一片廢墟。這兩個起點或轉折,從這兩個名字的含義上也能看見端倪。充滿血氣的舊人(אָדָם)如今到了新的一站(תֶּרַח)。這是兩個事實:一方面,亞伯蘭一家是從人類第二故鄉的廢墟中啟程的。另一方面,新歷史是藉著「耶和華對亞伯蘭說」開啟的,這一點至關重要。וַיֹּאמֶר יְהוָה אֶל־אַבְרָם,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字中分別討論人類如何告別了漫漫黑夜,進入了全新的黎明。
上帝臨到。這是對人本主義歷史徹底完全的否定。換句話說,人已經完全沒有希望了。從亞當到他拉,從大洪水前到大洪水後,人類歷史顯示了兩大事實。第一、人類已經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這些燦爛的文明在諸多方面,現代文明難以望其項背。但是,以人為中心的歷史就是人消滅人、人自以為神結果被死亡懲罰的歷史。第二、無論上帝怎樣管教罪人,人類仍然不可能悔改。換言之,律法主義是毫無出路的。驅逐伊甸園無效,大洪水亡種滅族無效,拆毀巴別塔變亂言語無效。因此,從亞當到他拉這2000年歷史已經證明人是不能自我拯救的,人類唯有仰望耶和華。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今天仰望任何人為救主的都是愚不可及的。中國人和人是絕對沒有希望的,聖人和偉人若不是愚蠢就是謊言。這也有我們自己生命更新作見證:從北方到南方,從農村到首都,從霾國到美洲,人完全沒有指望。這是新常識:不要倚靠王子,不要依靠世人,也不可依靠自己的聰明,唯有仰望耶和華(詩篇146:3,3:5;146:5;118:8-9)。人類內部不再有任何可以自救的希望和假基督,救恩只能在人間肉身之外,裂天而來。我們在我們和人類的政治歷史中受苦如此之多,循環往復,傷痕纍纍,還不長記性嗎?你們仍然依賴人和某次大會和揀選嗎?「你們受苦如此之多,都是徒然的嗎?難道果真是徒然的嗎?」(加拉太書3:4)
感謝主,我的神是說話的神。世人問:上帝在哪裡呢?上帝正在對你說話。而神說不僅解決了神在的問題,也解決了我們應該依賴哪一種聲音作出選擇,安身立命、奔赴前程。這是一個充滿聲音的世界,這是一個信息氾濫的世界。但是創世紀12:1對所有攪擾和試探過我們的聲音都格式化或靜音了,唯有上帝的聲音,是我們可以依靠得救的聲音。當然,這一切是從變亂天下人的語言和口音開始的。從那時起,人言互相爭吵,傾聽人言的人有禍了。因為任何人言因被變亂的緣故,只能觸及部分真相。而唯有傾聽上帝之言的人才可能進入真理。這也有我們自己生命更新作見證。過去我們經歷了什麼呢?多少異教和主義,多少淫詞和艷曲,多少子雲和詩曰,多少流言和蜚語,多少高談和闊論,多少如是和我聞……這一切喧囂在創世紀12:1中都沉寂了。亞伯蘭啟程那天深夜,甚至聽不見幾聲狗叫。請你關閉所有圖書館和會議室。上帝要對你說話。
神對誰說話呢?首先,說話的對象是亞伯蘭。這意味著人類的歷史就是以亞伯拉罕後裔為中心的歷史,新聞總是讓巴勒斯坦成為中心。全世界的媒體可以聚焦美中首腦會議,但是突然間,敘利亞上升為頭版頭條。任何事件都是應許之地的配角和點綴,任何人物都是應許之約的工具和手段。不服不行。在這個意義上,創世紀12:1-3同時在講以色列和美國的歷史。其次,神說什麼呢?神說:你去……我必……一句你去,七句我必。恩典的歷史就這樣展開了。這裡的「神說」一直被解釋為對信心的試煉或因信稱義真理的奠基儀式,也支配了創世紀、舊約、新約和整個人類歷史。換言之,人類的歷史一定是上帝祝福祝福者、咒詛咒詛者、並使教會勝過陰間之門的歷史。最後,需要明確的一個真理常識是:亞伯拉罕有肉身和屬靈的兩類後裔,後者就是基督徒。因此創世紀12:1-3不僅跟以色列和美國以及天下萬國有關,也與你我和每一個基督徒有關。請注意第1節中的「離開本地」與第3節中的「地上萬族」之間的關聯:上帝將普天下人拆毀分散到全地上,並吩咐亞伯拉罕離開他們;但這絕不是一場棄絕,而是要在亞伯拉罕一族中重新反過來尋找四散的罪人(馬太福音28,使徒行傳1-2)。由於人都是罪人,唯有離開才能找回。求聖靈感動我們,多少體會天父上帝「無奈卻愛」的心腸。神愛亞伯蘭,神愛天下人。
按這樣的理解,我們今天的講章也可以這樣分成兩大部分:第一、真理部分或釋經部分,根據原文解釋神說的內容或上帝對亞伯蘭的應許。第二、歷史部分或應用部分,根據歷史來進一步理解上帝的話語是何等的信實,而聖經只能是神的話。「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並且你們若不是徒然相信,能以持守我所傳給你們的,就必因這福音得救」(哥林多前書15:2)。阿門。
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אֶרֶץ)去。
我們釋經的原則永遠是基督中心論。這一節經文仍然形成交叉結構,「耶和華」和「我」、「說」與「指示」首尾呼應,借此讓我們仰望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希伯來書12:2)。在約翰福音的系列課程中,我們已經藉著「我是」這個啟示,講明「耶和華」(יְהֹוָה,6,519x)是基督在舊約與父神共享的聖名,因此我們今天主要藉著「說」和「指示」來認識創世紀12:1中的基督。值得強調的是,耶和華神是從創世紀2:4才開始出現的,因此神這個名是特特作為亞當或人之「主」出現的,表明神乃是創造主、人的生命之主、救主。與此相關,「神說」和「耶和華說」總是在具有創造、救贖和審判等關鍵的時間出現,也顯示,只有「神說」——不再是蛇說和人說——才能為人開闢新紀元。人說已經毫無意義了,你要信神。
新歷史是藉著「神說」(אָמַר)開啟的,並藉著神的指示(רָאָה)到達目的地。而這兩個概念,都是預表基督的(約翰福音1:18)。在וַיֹּאמֶר יְהוָה אֶל־אַבְרָם中我們講了三個字,但介詞(אֶל)是同樣重要的,他使「耶和華」對「亞伯蘭」說成為可能,這是神與人之間的中保。我們可以將אֶל解釋為「神的能力」(哥林多前書1:24),或上帝的右邊。首先,上帝在神說或在基督裡創造諸世界,如今更在基督裡創造新人類(創世紀1:1-3;約翰福音1;1-3;歌羅西書1:15-19)。其次,「指示」進一步指向道成肉身的基督向亞伯拉罕顯現(使徒行傳7:2;另參創世紀12:4,12:7,17:1,18:1)。這個指示還可以指向復活的耶穌向門徒顯現及其復臨(馬太福音11:27,16:17,16:21;約翰福音17:26;使徒行傳2:28,9:16,26:16;彼得後書1:14;啟示錄1:4,4:1,22:6另參瑪拉基書3:2;馬可福音16:9,16:12;16:14;路加福音17:30;約翰福音14:21-22,21:1,21:14;使徒行傳1:3,9:17,10:40-41,26:16;羅馬書10:20;哥林多前書1:7;哥林多後書12:1;歌羅西書3:4;帖撒羅尼迦後書1:7;提摩太前書3:16,6:14;提摩太后書1:10,4:1,4:8;提多書2:13;希伯來書9:36,9:28;彼得前書1:5,1:7,1:13,1:20,4:13,5:4;約翰一書1:2,2:28,3:2,3:5,3:8)。這個指示也讓我們明白約翰福音中的7個我是。
聖靈為人類確立了全新的世界觀:這世界不是我們的家,我們要離開這個舊世界,前往天上的家鄉和永不搖動的新城。信仰是一場移民,從這地(אֶרֶץ)到那地(אֶרֶץ)。這地的情況是這樣的:「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創世紀1:2);「神就對挪亞說,凡有血氣的人,他的盡頭已經來到我面前。因為地上滿了他們的強暴,我要把他們和地一併毀滅」(創世紀6:13)。而神愛世人,首先關心人在哪裡(創世紀3:9,4:9);並要為人造一個新家(創世紀6:14),建造一個大國(創世紀12:2)。信仰移民與異教出家至少有兩點不同。第一是方法論不同。沒有神說和神的指示,人既不可能出家,也不可能回家。沒有聖道和聖禮,我們不可能離開,也不可能到達。於是佛教半途而廢,政治客死他鄉。第二是世界觀不同。請注意這個詞組:מֵאַרְצְךָ,from your land;從你自己的地離開。換言之,那地不是別人的地,是你自己的地;你是那地的一部分,你不比那地的任何人更屬靈,更超越。因而你能離開那地,完全是恩典。與之對應的另外一個詞組是אֶל־הָאָרֶץ,介詞אֶל的基本含義是到達,在……之上等(耶和華對亞伯蘭說,用אֶל引出亞伯蘭)。首先,你必須堅持到達目的地。其次,你到達那地,但在那地之上,「不屬於世界」(約翰福音15:19,17:14-16)。你既然已經到了新的地方,就要作一個新造的人。但在新的地方,你並不是那地的一部分,乃在其上,是天上的居民。地或世界會捆綁我們,使人瞎眼(哥林多後書4:4;約翰一書2:15)。你到了迦南,並不是要成為迦南人,不要融入那裡的風俗;乃是在那裡搭建帳篷,建立聖壇,等候救主的顯現,作天上的國民(歌羅西書1:19-20;希伯來書12:22-24)。需要注意亞伯蘭的三場離開有一個漸進的過程,沒有什麼信心偉人,一切出於神的憐憫和恩典。
這節經文中有三個動詞:藉著「神說」,亞伯蘭起來「行走」並且「看見」基督:上帝在「神說」(基督)裡使我們起來「行走」,並且「看見」,這是神的醫治、更新、重生和拯救。第一、離開……往……去(原文只是一個動詞יָלַךְ)指向耶穌醫治癱子,讓他們起來行走。癱瘓出於創世紀3:23,「耶和華神便打發他出伊甸園去,耕種他所自出之土」。另外,原文לֶךְ־לְךָ,you go to you,或you go for you,大意是你為你自己起來離開前往,自己單獨前往。或者,前往回到創造中的你自己。第二、指示(רָאָה)指向耶穌醫治瞎子,讓他們能看見,進入道路和門。你們來看(約翰福音1:29-51;約翰福音8:56)。瞎眼出於創世紀3:5,「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罪人越是自以為明亮,在神越是瞎眼的(約翰福音9:41)。耶穌為此強烈地責備法利賽人是瞎眼的和瞎眼領路的。這兩點都令人印象深刻:耶穌基督在地上所行的神跡,大部分集中在這兩個方面:醫治癱子和瞎子,或者讓瘸子行走,瞎子看見。而癱瘓和盲目正是罪人兩種最基本的狀況(詩篇146:8;以賽亞書42:7,43:8;耶利米書31:8;馬太福音4:24,8:6,9:2,9:6,7:27,11:5,12:22,15:30-31,20:30,21;14,23:16;馬可福音2:3-5,2:9-10;路加福音5:18-24,14:21;約翰福音5:3,9:1;使徒行傳8:7,9:33)。
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我們所傳的乃是福音,壓倒一切的是祝福。上帝是祝福自己兒女的上帝,也是祝福萬族的上帝。我們信神,就是要從祂得福,就是要因信基督,領受亞伯拉罕的福分。祝福第一,乃是區別福音和別的福音的基本標準。因為同樣的緣故,耶穌開始講道,在登山寶訓中首先講到「八福」。一方面,祝福至上;另一方面,我們的主重新或正本清源地解釋了何為上帝的祝福——神看為祝福的與人對幸福的追求常常不同:虛心、哀慟、溫柔、飢渴慕義、憐恤人、清心、使人和睦、為義受逼迫。這八種品質都藉著亞伯蘭應驗在基督身上了。根據這節經文,上帝賜給蒙召之人4大祝福,這是由4個連詞(וְ)表現出來的。這4大應許也形成平行結構:大國-賜福;大名-祝福。唯有信靠信心才能領受神的祝福。
「我必叫你成為大國」。וְאֶֽעֶשְׂךָ לְגֹוי גָּדֹול,And I will make of thee a great nation。賜給你一個新的祖國。首先是一個國家,一個統一的國家。其次是大國(גָּדוֹל),強大的國家,偉大的國家;人數眾多的國家(創世紀18:18,17:20,21:18,46:3;出埃及記32:10)。這個應許在政治上從未實現,在亞伯拉罕生前到今天的以色列都未實現。今天的以色列只有700多萬人口,而周邊的阿拉伯人有1億人口;今天的以色列國土面積也就兩個哈爾濱那麼大,2萬平方公里而已。沒有大國。但耶穌說,「我的國不在這世界上」。因此這國一定是屬靈的國,從教會到天國。歌羅西書1:13,「他救了我們脫離黑暗的權勢,把我們遷到他愛子的國裡」(另參希伯來書12:28)。這個大(גָּדוֹל,great)也指向人數眾多,這是理解以賽亞書51:1-2的關鍵,那裡的「獨自一人」或一(אֶחָד),旨在對比「從少到多」的祝福(另參馬太福音3:9,8:11)。大國也與寧錄的大城形成對比(創世紀10:12);與列國形成對比,這是一個全新的國家(גּוֹי,創世紀10:5,20,31,32)。動詞עָשָׂה在創世紀1-2章中指從水中創造空間(創世紀1:7)、植物結出果子(創世記1:11-12)、造光(創世紀1:16)、造動物(創世紀1:25)、造人(創世紀1:26)、造一切(創世紀1:31,2:2-4)、造女人(創世紀2:18)。
「我必賜福給你」。וַאֲבָרֶכְךָ,and I will bless thee。這3個概念都可以分別加以強調。首先,神(我)是賜福的主體,是一切福祉的源泉。其次,我和你的關係是賜福的關係,因為我愛你。בָּרַךְ這個動詞在舊約中出現了330次(創世紀88次),它有兩個基本含義:to bless和to kneel,一方面是祝福,另一方面是屈伏。我們借此可以看見上帝在基督的降卑中賜福人類。在創世紀12:2之前,這個動詞已經出現了6次,因此這裡是上帝對人的第7次祝福。第一次是第五天的祝福,祝福空中的鳥和水裡的魚(創世紀1:22)。先有大國,然後上帝自己負責充滿生命在其中。第二次是對人的祝福(創世紀1:28);人是上帝之國中特別被抬舉的受造之物。第三次是祝福安息日為聖日(創世紀2:3);上帝的選民在神國中圍繞聚會組織起來。第四次是再度祝福亞當或人類(創世紀5:2)。第五次是祝福挪亞和他的兒子,或大洪水之後的新人類(創世紀9:1)。第六次是祝福閃的後裔(創世紀 9:26)。第七次就是祝福亞伯拉罕及其後裔(創世紀12:2),並且祝福那些祝福亞伯拉罕的人(創世紀12:3)。另外,這個動詞也有讚美的含義,用來指被神祝福的人轉過來去讚美神。聖經中記載的讚美神始於麥基洗德(創世紀14:18-20)。上帝在基督裡祝福人,人類基督裡崇拜讚美神(希伯來書5:6)。
「叫你的名為大」,וַאֲגַדְּלָה שְׁמֶךָ,and make thy name great。「大」這個概念在前文是形容詞(גָּדוֹל),在這裡這用作動詞(גָּדַל)。這裡的「大」可以和創世紀19:13中的「大」形成對照,「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耶和華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一方面,人自己做大,神看為小;而人的大往往是罪惡甚大。上帝要在基督裡翻轉人的大,讓自高的將為卑,讓自卑的升高。魔性總歸是自大。而這裡的「名」(שֵׁם)顯然是和創世紀11:4中的「名」是針鋒相對的:「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另參撒母耳記下7:9,「你無論往哪裡去,我常與你同在,剪除你的一切仇敵。我必使你得大名,好像世上大大有名的人一樣」。但是大衛(所羅門)成名的目的是:「他必為我的名建造殿宇。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母耳記下7:13)。因此名在這裡的重點是君王,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大國指向神的國度,而基督是這國度的君王,「猶太人的王」,「看哪,你們的王」。人要自己成名,但總是徒然奔跑;如果奔跑過猛,還會遭遇巴別塔被突然拆毀或塌陷的命運。如果你拚命想成為大國領袖,希特勒是最經典的前車之鑒。上帝並不反對成名本身,但一定廢棄名利之徒。上帝自己負責使人成名。如果神揀選你了,你想默默無聞都是不可能的。但如果你的成名與神的計劃無關,一切努力都是夢幻泡影。
「你也要叫別人得福」。וֶהְיֵה בְּרָכָֽה,and thou shalt be a blessing。原文的意思是你將是一場祝福,甚至和你已經祝福的人一同成為祝福(以賽亞書19:24);而你即使被咒詛也終將成為祝福(撒迦利亞8:13)。名詞בְּרָכָה在舊約中出現了69次;祝福這個字也和亞伯拉罕的名字非常相似。名涉及人際關係。上帝要讓亞伯蘭「成名」,這不是要使亞伯蘭成為名利之徒,而是至少有兩個目的。第一、抬舉亞伯蘭而廢掉一切自名驚人者:「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哥林多前書1:28)。第二、要借此祝福更多的人。如果亞伯拉罕默默無名,就不可能成為多人的祝福。實際上שֵׁם這個字第一次出現,就是你為了祝福其他的生命:「10有河從伊甸流出來,滋潤那園子,從那裡分為四道。11第一道名叫比遜,就是環繞哈腓拉全地的。在那裡有金子……」(創世紀2:10-14)。這讓我們想起主的話:「信我的人,就如經上所說,從他腹中要流出活水的江河來」(約翰福音7:38)。神使你成名,是為了讓你的生命成為一條小小的生命河,順服基督而祝福別人(創世紀2:19-20)。明星或名人若成為自利自私之道,甚至成為別人的試探和攫取,則必將被咒詛。這正是該隱之子的命運(創世紀4:17)。而2節與3節中的得福都可以指向教會的工作。
以上四重應許之間存在邏輯上的密切關聯。其中「賜福」和「祝福」之間存在清楚的前因後果的關係:只有先蒙神的賜福,才能成為別人的祝福。這就是新約聖經所說的:我們愛,是因為神先愛了我們。或者,我們這些已經歸入基督救恩的人,應該將基督的救恩真理傳遍天下。這正是神的救恩計劃:先祝福一些人,然後使用他們成為萬民的祝福。而這四重應許,也可以這樣進行結構分析:大國是目的,指向神的國,天國;而建造大國的方式就是:賜福、成名、祝福。後面這三項可以進一步交叉結構,中間的成名指向君王,上帝在萬王之王萬主之主裡面賜福兒女、祝福天下。
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אֲדָמָה)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創世紀12:3是神為祂的朋友亞伯拉罕給全人類出具的介紹信或鳴鑼開道:「我將生死禍福陳明在你面前,所以你要揀選生命,使你和你的後裔都得存活」(申命記30:19);勿謂言之不預也。這節經文可以交叉結構:首尾呼應的信息是從「祝福」到「得福」;或者3a本身在原文中也是交叉結構。祝福祝福者和咒詛咒詛者,顯示神的公義;祝福地上的萬族,則顯示神的憐憫和慈愛。前者是律法,後者是福音(另參創世紀27:29;民數記24:9;出埃及記21:24,利未記24:20)。上帝藉著亞伯蘭建立祂和世人的關係;或者說,上帝藉著世人和亞伯蘭的關係,確立祂和世人的關係。一方面我們借此看見上帝對亞伯蘭和選民的神聖之愛;另一方面,我們藉著歷史見證這種關係的信實。我們在這裡看見的是全新的神人關係和全新的人際關係。這當然是扎心的信心。
「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וַאֲבָֽרֲכָה מְבָרְכֶיךָ,And I will bless them that bless thee。創世紀12:1-3中有5次關於「福」的信息。而創世紀12:3動詞בָּרַךְ重複3次,當然最後一次是被動語態:得福即被祝福。世人都在尋找幸福,但罪人為了自己幸福的目標,總是起來犯罪害人,敗壞世界。然而神指示我們怎樣擁有幸福的生活:第一就出去祝福別人,盼望別人好,幫助別人好;第二則是去祝福和幫助上帝的選民。這句應許實際上指示全人類怎樣得福:你去祝福亞伯拉罕!也可以這樣說,你去幫助以色列,你去祝福教會。聖經啟示的祝福甚至不是大同理想或泛愛主義的高調:你愛別人一定被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流氓(彼拉多與希律)。因為罪人愛罪人被罪人愛,這並不是神的意思。上帝讓你愛亞伯拉罕及其後裔,你要愛真理,然後祂才祝福你。這是至關重要的。首先,人在世界上要成為別人的祝福而不是咒詛。這是第一次選擇。其次,你要去祝福亞伯拉罕的後裔,而不是去祝福亞伯拉罕的仇敵。這是第二次選擇。最後,當你被人祝福的時候,你不要將自己主要精力用於人際關係,而是當像亞伯拉罕一樣建壇;因為神做的比你更好。這是第三次選擇,或交託。在祝福和咒詛兩個方面,我們都應該返回基督徒的自由。事實上,如果人自己起來祝福人,甚至可能跌倒人,並且彼此跌倒。我寧願只傳福音。
「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וּמְקַלֶּלְךָ אָאֹר,and I curse him that curseth thee。請注意神的咒詛(אָרַר)與人的咒詛(קָלַל)使用的不是一個詞。אָרַר的用法參見創世紀3:14,3:17,4:11,5:29,9:25;神咒詛魔鬼;而神的咒詛不僅涉及後裔,而且涉及生存環境。אָרַר在舊約中出現了63次。而קָלַל在舊約中出現了82次,其基本含義是輕蔑、鄙視、辱罵(distain,創世紀16:4-5;出埃及記21:17;利未記24:11;撒母耳記下16:5-13等,另參猶大書1:8,彼得後書2:10)。這個字最初指水在地面上退去(創世紀8:8,8:11)。我個人願意將之想像為人遠離、棄絕我們所傳的聖道,所見證的洗禮。另外,人實際上是沒有能力像神一樣咒詛人的。所以主說:「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能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馬太福音10:28)。但人對教會和所見證的真理的輕蔑以及逼迫必要承擔嚴重的後果(馬太福音16:19;使徒行傳18:6)。咒詛的對象是單數的「他」(與上文祝福的對象「他們」形成對比),我理解的是「一個都不放過」,並且按個人所行的報應個人。或者舊約的咒詛最終指向了基督。舊約聖經中的一切咒詛,最終歸結到了十字架的耶穌身上(加拉太書3:13-14)。這是一次解放:凡在基督裡的人,哪怕曾經咒詛過亞伯拉罕的罪人,都獲得了重生的機會。這是我們所傳的福音,耶穌基督是全人類的救主(羅馬書10:11-13;加拉太書3:28-29)。另外,這條應許也謝絕了你在受傷之時自己伸冤的必要(主語是單數的「我」),你應該在被人苦害的時候全然靠主。既然祂必咒詛他,你何必多此一舉呢。而人若起來像神一樣咒詛人,特別是那咒詛弟兄的,難免地獄的火(馬太福音5:22)。但神必然咒詛假師傅、假先知和假弟兄(加拉太書1:8-9)。
「地(אֲדָמָה)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וְנִבְרְכוּ בְךָ כֹּל מִשְׁפְּחֹת הָאֲדָמָֽה,and in thee shall all families of the earth be blessed(另參創世紀18:18,22:18,26:4,28:14;使徒行傳3:25,加拉太書3:8)。萬族將被祝福的前提是「在你裡面」:בְךָ。這個概念應該是預表基督的。מִשְׁפָּחָה的意思是族類,家族;特別指向創世紀10章的的天下萬國萬族(創世紀8:19;10:5,18,20,31,32;詩篇72:17)。形容詞כֹּל(all, each)進一步強調,這救恩是賜給所有人的,而非限定救恩。「地」在這裡使用的是另外一個詞:אֲדָמָה,ground, land。這個名詞除了指向「地面」以外,更指用來造亞當所使用的原料,即塵土(創世紀2:6-7),以及人犯罪之後被咒詛的土地(創世紀3:17,19,23;4:2,10,11-12,14;5:29;6:1,8:8等)。這個概念一方面加深了「普世救恩論」(人都是泥土造的);另一方面讓我們進一步看見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的恩典和真理(人都犯了罪)。這句話在第3節中還有另外的含義:上帝對亞伯蘭說:我負責祝福祝福你的人,咒詛咒詛你的人,但這兩項工作都不屬於你;你的使命和責任是:「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這是教會的正業,這是牧者的正業,這是基督徒的正業。教會的使命不在政治,不在人際關係,不世俗正義,而在天國的福音。
新歷史藉著神說,特別是神對選民的應許拉開序幕;而從此以後,人類整個歷史將為上帝對亞伯拉罕的應許作見證;因為「這是神說的」。因此歷史就不僅是猶太人的歷史,也必然是萬國的歷史,每一個地球人的歷史。「萬族」的背景在創世紀10-11章,創世紀12:1-3的信息不僅是給亞伯拉罕的,更是給分散到全世界的七十列國及其後裔的。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創世紀12:1-3是怎樣在人類歷史中一一應驗的,第一是祝福方面,第二是咒詛方面。看見這兩方面的見證不僅讓我們進一步仰望聖經的信實,更是要帶領人類從咒詛的權勢下面,移民到祝福的恩典之中。
祝福的見證也可以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猶太人本身接受的祝福(創世紀12:2)。這一點仔細研究猶太人的歷史就可以一目瞭然。聖經中的以色列以及使徒時代以來到今天的以色列,這個在世界的十字路口,在列強中間「最小的強國」,她的產生和存在以及貢獻是一個神跡,只能是一個神跡。首先在屬靈方面,猶太人是世界的祭司,他代替人類在思考天上的事。其次,在屬世方面,猶太人在智慧和財富方面都是蒙福的。這些數字耳熟能詳,無需贅言:猶太人每一萬人中,工程師和科學家145人,位居世界第一(美國81);他們將GDP的4.8%用於科研,同樣世界第一;他們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130家,也是世界第一(美國除外);全世界約1400萬猶太人,諾貝爾獎至今已頒給800多人,其中至少有20%是以色列或者以色列移民……
其次,祝福猶太人蒙受祝福。僅就現代歷史而言,人類有四強:歐洲、俄、美、中。但實際上,這四強都是幫助或接納過猶太人的國家和民族。而4強中稍有怠慢的英國和蘇聯都已經日薄西山了。而猶太人在中國,一直處於二等公民的地位:我們接納猶太人,但是,我們並不尊重他們,從不將之視為上帝的選民。這也不奇怪,我們連上帝都視為虛無或迷信。這是漢語中的猶太人和猶太教:「術忽」、「竹忽」、「主吾」、「主鶻」、「朱乎得」、「祝虎」、「珠赫」;「一賜樂業教」、「天竺教」、「挑筋教」、「古教」、「舊教」、「教經教」、「七姓回子」、「青回回」、「藍帽回回」、「回回古教」……但中國畢竟接納了猶太人,因此中國和台灣都沒有滅亡……作為中國的基督徒,我們應該指著創世紀12:3重說中國歷史。大中國是從周-漢開始的,而我相信,猶太人的確是從周朝、特別是漢朝開始進入中國的。大漢和盛唐是猶太人進入中國的一個高峰。而後中國一直成為接納猶太人的地方:開封猶太人、哈爾濱猶太人、上海猶太人……在某種意義上,沒有猶太人就沒有新中國,沒有現代中國,也沒有上海。沒有愛因斯坦,中國很有可能成為大東亞共榮圈的一部分了。……我每一次看見中國人把中國人和猶太人相提並論就無地自容。教會是新以色列人,夏是前車之鑒(請打開視頻)。
只有「總是支持猶太人」的美國,按神的旨意配得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對我們信仰亞伯拉罕的神的基督徒而言,這一切精緻地應驗了創世紀12:3。因此也難怪有人專門用創世紀12:1-3來講以色列和美國的歷史,從現代直到未來。「民國知識分子」人云亦云,以為美國的崛起有什麼制度或地理的秘密,但同樣擁有類似制度和地理的英國人和印度安人並沒有崛起。美國政治「富強」不是始於五月花號上的犯人,或上岸之後逼迫別人(貴格會等)的清教徒或加爾文分子,而是始於他們開始接納亞伯拉罕的後裔。可以這樣說,沒有紐約就沒有美國,而沒有猶太人就沒有紐約。可以這組數據:在華爾街的精英中有50%是猶太人,律師中有30%是猶太人,科技人員中有50%是猶太人。另外,猶太人控制紐約時報、華盛頓時報、新聞週刊、華爾街日報和美國三大電視網ABC、CBS、NBC以及時代華納、米高梅、福克斯的帥印。全世界1400萬猶太人中,有680萬在美國,而在以色列國的猶太人只有460萬。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佔一半,美國百萬富翁中猶太人三居其一。福布斯美國富豪榜前40名中有18名是猶太人。
也許這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川普承諾把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遷往耶路撒冷,這是他競選的承諾之一。但是截至目前,川普總統還沒有採取任何切實的步驟兌現這一諾言。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衰落的標誌是奧巴馬時代,因為他向著和平獎拋棄美國傳統的中東政策,轉向所謂「兩國論」。美國應該悔改歸正。人們有理由把那位猶太人和惠及萬族的GPS聯繫在一起。只是我呼籲每一位「師傅」,當你啟動GPS的時候,應該追想上古之時,上帝怎樣對亞當說:那人你在哪裡?上帝對該隱說:你的弟兄在哪裡:上帝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因為有神,納粹從建立那一天就注定失敗了。小日本帝國灰飛煙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和屠殺猶太人的納粹站在了一起。從軸心國那一刻起,敗局已定。這不是什麼新鮮事,猶太人以及應許之地從來是列強的墓地。上帝當然一直在興起強國管教以色列人,但是,隨後上帝一定折斷各種「上帝之鞭」。所有咒詛以色列人的都被咒詛了。以迦南為中心的人類歷史就是不斷兔將死狗先烹、鳥未盡弓已藏的歷史。中東已經成了這些「偉大帝國」葬身之地:薩爾貢帝國、巴比倫帝國、埃及帝國、亞述帝國、波斯帝國、希臘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土耳其帝國、英帝國、蘇聯帝國;以及正在不顧一切奔向死無葬身之地的秦帝國……原因只有一個: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打開舊約聖經,你就看見上帝怎樣藉著先知論到列國的;他們大部分已經覆滅,而其他的正在等候覆滅,或悔改。
請打開世界地圖和中東地圖,確定「那人你在哪裡」,確定應許之地的位置。這是一段視頻:從聖經預言看敘利亞與埃及:
再推薦大家從創世紀12:3的角度回顧中東戰史和敘利亞危機。這一切當然不是偶然的:
阿以衝突或5次中東戰爭(1967-),以色列人完勝:第一次中東戰爭:於1948年5月15日開戰,以色列人稱之為「獨立戰爭」,阿拉伯人稱之為「大災難」。第二次中東戰爭:於1956年10月29日開戰,又別名為「蘇伊士運河危機」和「西奈戰役」。第三次中東戰爭:於1967年6月5日開戰,以色列稱之為「六日戰爭」,阿拉伯國家稱之為「六月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於1973年10月6日開戰,又別名為「贖罪日戰爭」、「齋月戰爭」和「十月戰爭」。第五次中東戰爭:於1982年6月6日開戰……流散2000年的以色列竟然可以建國,這是神說的。以色列復國後屹立到基督復臨,這是神說的。
你如果不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你根本無法理解。接下來的中東戰史,繼續應驗著上帝的話語:阿富汗戰爭(1979-1989,2001-2011,2015-);兩伊戰爭(1980-1988);伊拉克戰爭(2003-2011);阿拉伯之春(2010-2017);敘利亞危機(2011-2017)……在歷次中東戰爭中充當急先鋒和後備隊的兩個國家實際上在地球上已經消失了。而阿拉伯世界的盟主埃及之所以逃離了被咒詛的命運,埃及人一直應該感激他們的領袖穆罕默德·安瓦爾·薩達特(1918年12月25日-1981年10月6日)。當然,迄今為止,他們是用子彈和暗殺來感激他們的英雄的。至於敘利亞危機,諸位可以將你能收集到的新聞報道和新聞攝影整理出來,然後打開以賽亞書17:1-14和耶利米書49:23-39。敘利亞就是亞述,他們的首都從來都在大馬士革。
值得一提的是,歐洲天主教的分裂和衰落,甚至也可以上溯到這段歷史中:從1215年的第四次拉特朗公會議(Fourth Council of the Lateran;天主教世界開始驅逐和逼迫猶太人),到1391年西班牙對猶太人的大屠殺,最後在1492年費迪南-伊莎貝拉的驅逐令中達到高潮。藉著創世紀12:3,我們看見了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反猶主義與「宗教改革」和歐洲大戰之間的關係。
聖經上常常有這樣一句宣告:「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而這句告白主要發生在示拿地,常常指向亞捫人和摩押人,同時也指向普天下的人(民數記14:21,14:28;申命記32:40;以賽亞書49:18;耶利米書22:24,46:18;以西結書5:11,14:16,14:18,14:20,16:48,17:16,17:19,18:3,20:3,20:31,20:33,33:11,33:27,34:8,35:6,35:11;西番雅書2:9;羅馬書14:11)。「我指著我的永生起誓」是什麼意思呢?馬太福音24:35,「天地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另參馬可福音13:31;路加福音21:3)。一方面,上帝存到永遠,必然在歷史長河中完成祂的預言;但人在此生未必看得見。另一方面,神的話一定應驗,你的不信不能廢掉神的信。但是感謝神,「反正我信了」。
親愛的弟兄姐妹,這是亞伯拉罕的上帝,也是我們的上帝。你怎樣對待上帝的選民,上帝就怎樣對待你。沒有別的原因,因為祂愛我們。因為祂是好丈夫,也是好父親。看哪,那巧設惡謀苦害孩子的人被投入了監獄,那作假見證譭謗孩子的人被警察掰斷了指頭,而亞他利雅和士每也成了孤魂野鬼,等候絕罰,或神的憐憫。這是真的。這個永約之真理是一貫的。一方面,神將人對教會和選民的傷害和逼迫視為對祂自己的傷害和逼迫:「他說,主阿,你是誰。主說,我就是你所逼迫的耶穌」(使徒行傳9:5);「若有人毀壞神的殿,神必要毀壞那人。因為神的殿是聖的,這殿就是你們」(哥林多前書3:17)。另一方面,神因為愛自己的兒女,基督因為愛自己的妻子,必為祂的僕人報仇雪恨。最後,祂愛我們到底,使我們成為別人的祝福。親愛的弟兄姐妹,讓我們「報告耶和華的恩年,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安慰一切悲哀的人」(以賽亞書61:2)。阿門。
任不寐,2017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