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紀18:1-15
1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3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面調和作餅。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9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裡。他說,在帳棚裡。10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11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12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什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15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
感謝神的話語。我們今天來到了一個新的單元:所多瑪蛾摩拉的覆沒(創世紀18-20)。這個單元首尾呼應的是撒拉生子的應許(18:1-15)與撒拉再度被拯救的事實(20:1-18)。如果撒拉預表教會,那麼這兩部分內容就是讓我們看見末世的教會,以及教會怎樣在基督裡勝過陰間的門。其次,創世紀18:16-33與19:30-38前後呼應,前者記述亞伯拉罕為罪惡之城中的「義人」代求;後者記述這些「義人」真實的生命狀況。再次,19:1-11與19:23-29呼應,分別記述了所多瑪的惡行及其毀滅。最後,中間的信息是19:12-22,羅得一家逃離所多瑪——我個人從這個單元中特別的感動和看見是:在危機和末世中,上帝差遣教會來呼喊百姓盡快離開這個罪惡的世代,歸入基督的國度。
正因為如此,上帝在滅亡和審判這個世界之前,一定差遣使者來祝福、預備、尋找和呼喊祂的兒女;而神的百姓必須預備好迎接神的使者。這正是創世紀18:1-15的主題:神的使者在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之前,臨到亞伯拉罕一家;而亞伯拉罕一家慇勤接待主(18章中亞伯拉罕一家接待主與19章羅得一家接待主的敘事也是平行的)。我們先回顧一下創世紀12-17章的內容:12-14,入境;15-17,立約。然後到了18-20,毀滅。一個基本線索是,在上帝審判和毀滅世界之前,是呼喊自己的百姓出來,建立教會。另外,大洪水的敘事即創世紀6-9與創世紀18-20也是平行的:上帝在毀滅世界之前,先找到挪亞建立方舟。這是水與火的對比,可以指向水和聖靈的洗禮。大洪水之前,人類的主要罪惡是神的兒子與人的女兒交合生子為偉人;所多瑪之前,人類的罪惡是所有人都是偉人。
從應用的角度上看:上帝即將滅亡世界和霾國,於是先在那裡建立教會;而世人和國人的責任首先就是:接待教會。在接待與否的問題上,所有的民族和人類一分為二。一方面,「5光照在黑暗裡,黑暗卻不接受光……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翰福音1:5-11);「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約翰福音3:18)。另一方面,「12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3這等人不是從血氣生的,不是從情慾生的,也不是從人意生的,乃是從神生的」(約翰福音1:12-13)。而將人類一分為二,這正是教會從復活基督那裡領受的大使命:「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翰福音20:23)。
換言之,上帝在毀滅世界之前,一定會差遣使者來呼喊祂的百姓,亞伯拉罕與羅得兩家。然後才會滅絕世界。那些拒絕並逼迫教會的掌權者和人民及其民族,有禍了。因此你要預備好接待神的使者,而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這個世界現在還能倖存,僅僅是因為神的憐憫(彼得後書3:9;約拿書4:10-11),僅僅是因為這城裡還有祂很多的百姓(使徒行傳18:10);而你也在其中(路加福音9:55);僅僅因為神所定的日子還沒有到(馬太福音24:14;使徒行傳1:7-8)。我們也可以將創世紀18:1-15結構如上:亞伯拉罕接待主(1-8);上帝祝福撒拉生子(9-15)。這個結構讓我們看見真理和恩典都是從耶穌基督來的:凡接待祂的都是有福的,而這福氣完全是「撒拉」不配的,因此完全是恩典。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與我們眾人同在。阿門。
一、人接待神(1-8)
1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3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
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面調和作餅。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首先我們需要記住,這次上帝使者的到來,目的是毀滅所多瑪與蛾摩拉——亞伯拉罕是在上帝使者經過的途中,將他們「攔截」了,並且設擺筵席。換言之,這場接待的目的首先是為了平息上帝的怒火,以中保的方式叫神與人和好。創世紀18:1-8還可以進一步分成三個小部分。首先是1-2節,介紹事件發生的時間和地點,以及故事中兩方面的人物。3-5是亞伯拉罕的挽留致辭或祈禱;而6-8是亞伯拉罕接待上帝使者的實際行動。請注意亞伯拉罕的話語和行動之間強烈的對比:他說的很平淡,但做的極為隆重。首先,「點水」兌現為「奶油和奶」;其次,「一點餅」充實為「三細亞細面調和作餅」;最後,亞伯拉罕在話語中完全沒有提到「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卻赫然出現在筵席上;而且兩次強調牛犢的重要,使之成為筵席的中心。你是否接待主,不僅僅看你說什麼,更看你實際上做了什麼。而平息神的「烈火」的,乃是牛犢的獻祭。
1、時間、地點、人物(1-2)
1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裡,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
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上帝藉著教會向世人顯現。這是「希伯倫的橡樹」向我們首先顯明的基本事實。另一方面,亞伯拉罕一直守望在帳棚門口,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知道末世近了,他要迎接主。
首先我們注意,創世紀17章中反覆出現的主語「神」(אֱלֹהִים),又回到了主語耶和華(יְהוָה;創世紀17:1);其中的邏輯可以平行創世紀1-2章。顯現(רָאָה)再度應驗了創世紀12:1,而這已經是上帝在應許之地向亞伯拉罕的第3次顯現(12:7,17:1)。第一次在示劍;後兩次在希伯倫。18:1強調的具體地點是「在幔利橡樹那裡」:בְּאֵלֹנֵי מַמְרֵא,in the plains of Mamre;這是這個地點的第3次出現(創世紀13:18,14:13)。再進一步聚焦的地點是「他在帳棚門口」:וְהוּא יֹשֵׁבפֶּֽתַח־הָאֹהֶל,and he sat in the tent door。帳棚(אֹהֶל)一詞已經出現在創世紀12:8,13:3;這裡也是第3次出現。這似乎在告訴我們:無論如何,亞伯拉罕在過去24年時間裡,一直過著寄居的生活。他沒有「融入」迦南的主流社會。最後一句話描述天氣狀況,但我個人更願意將之理解為「死亡天使」的精神狀態:כְּחֹם הַיֹּֽום,in the heat of the day。在這天的炎熱之中。這個翻譯同時可以指向時間,大約是正午或旱季。但是,介詞כְּ更多應該翻作like,像……一樣。因此這句話可能是指,此時的亞伯拉罕能感受到上帝的烈怒即將發作。
亞伯拉罕是應許之地的守望者,也是整個世界的守望者。這裡有三個動詞來描述亞伯拉罕怎樣「舉目觀看」:וַיִּשָּׂא עֵינָיו וַיַּרְא וְהִנֵּה。第一、וַיִּשָּׂא עֵינָיו,And he lift up his eyes,他抬起他的眼睛。這是不寐之人(帖撒羅尼迦前書5:1-10)。這是更新的亞伯拉罕(創世紀15:12)。其次,你儆醒才能看見:וַיַּרְא,and looked。最後,他真的看見了:וְהִנֵּה,and behold!亞伯拉罕看見什麼了呢?這個靈活甦醒的人看見了神的使者,也敏感地意識到了上帝的審判正在臨到這個世界。「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שְׁלֹשָׁה אֲנָשִׁים נִצָּבִים עָלָיו,three men stood by him。翻作人的這個字(אֱנוֹשׁ)指肉身的人,有形有體住在我們中間的真實的人(約翰福音1:14,歌羅西書2:9)。而三個人也可以指向基督的教會(馬太福音18:20)。後文亞伯拉罕稱主的名,因為主就在教會中間。這是主的話語:「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馬太福音10:40;另參馬太福音18:5;馬可福音9:37;路加福音9:48;約翰福音13:20)。沉睡、瞎眼的人是看不見的,所以主耶穌來行的主要的醫治神跡就是醫治瞎眼的。נָצַב,站立,一種清清楚楚的排列,如高壇屹立在天地之間。
然後我們看亞伯拉罕的反應。這裡有四個動詞來說明亞伯拉罕怎樣接待主。第一是看見:רָאָה,這個動詞雖然是重複,但我們結合後來的動詞可以這樣理解亞伯拉罕此時的生命狀況:「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馬太福音17:8)。整個世界都消失了,都成為糞土;他只仰望基督:「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地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翰福音8:56);「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他已經丟棄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立比書3:8);「門徒看見主,就喜樂了」(約翰福音20:20)。第二是快跑(רוּץ),這個動詞重複在第7節——這是一個撒歡並且急切的亞伯拉罕(瑪拉基書4:2;雅歌1:4;腓立比書3:4;約翰福音21:7;馬太福音28:8;馬可福音5:6,6:33,10:17;路加福音15:20,19:4,24:12;約翰福音20:2,4)。第三是迎接:קָרָא,to encounter, befall, meet(創世紀14:17,15:10,19:1,24:17等):迎上去,親密接觸,用飲食和獻祭歡迎、接納;付出一定代價的接待。這個動詞可以翻作新約聖經中的接待主和主的使者。第四、俯伏在地,וַיִּשְׁתַּחוּ אָֽרְצָה,and bowed himself toward the ground。這是亞伯拉罕第三次俯伏在地,儘管具體概念不同:前兩次只是將臉垂下(17:3,17),而第三次降卑至泥土(אֶרֶץ)。
新約聖經不斷讓我們看見總是在主腳前的馬利亞,而創世紀讓我們看見總是俯伏在地的亞伯拉罕。看見自己不過是上帝面前的塵土,你才可能真正接待神,為萬人代求。
2、亞伯拉罕的話語(3-5)
3說,我主,
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
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
你們既到僕人這裡來,理當如此。
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
現在我們來看亞伯拉罕怎樣跟神說話。亞伯拉罕的話語可以分成首尾呼應的四個部分。
第一、亞伯拉罕首先明確對方是主,而自己是僕(3,5b)。אֲדֹנָי,My Lord;這也是這個名詞的第三次出現(15:2,8)。עֶבֶד,slave, servant;這個名詞在3和5b中重複出現。人只有明確了自己和神的關係是僕人和主人的關係,才可能將神的同在視為恩典:חֵן,favour, grace, charm(創世紀6:8)。今天,有多少罪人來到主日聚會,自以為自己這是給神恩典了——這是何等的瘋狂、愚妄和叛逆呢!神與你吃飯同席,是給你臉了;但現代人不僅到了給臉不要臉的地步,竟然以為自己來教會是給神臉了。這就是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之一。不僅如此,僕人這個概念也顯示,亞伯拉罕一直在侍奉主。
第二、亞伯拉罕禱告祈求的目標是:「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換言之,亞伯拉罕要「攔阻」神直接前去毀滅所多瑪與蛾摩拉。至少他有這種末世來臨的預感和敏感。當然,他也為自己祈求恩典和祝福。
第三、拿水洗腳,並在樹下歇息歇息。這一切本是人對上帝使者應盡的本分。但是人已經狂妄到自以為神的地步了。上帝不僅忍耐這樣的罪人,而且差遣祂的兒子進入世界,給罪人洗腳;那本是應該歇息歇息的樹木或木頭(עֵץ),變成了釘死基督的十字架。而就是在那「樹」上,有血和水從耶穌的肋旁流下來。
第三、「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這裡提到的「餅」(לֶחֶם)成了聖餐中的餅。而這裡提到的「心」(לֵב),就是十字架上耶穌被扎碎的心。十字架現場沒有安慰和支持(סָעַד),只有「代贖」——耶穌獻上自己,正如亞伯拉罕獻上水和餅,用以平息上帝的烈火。這裡再一次提到「前行」。耶穌和祂的教會,在某種意義上,實際上「延遲」了末世的審判時間;為要讓更多的人可以得救。義人的禱告是大有功效的。一點點水,一點點餅,這些概念顯示亞伯拉罕的謙卑:我們獻給神的實在算不得什麼。當然,這些概念也可能是為了表示:你們喝一點點水,吃一點點餅,根本不會耽擱你們太多的時間。這或者是亞伯拉罕的「緩兵之計」。
神悅納了亞伯拉罕的代求:「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耶穌必須前行(馬太福音16:21,26:39)。耶穌是神的僕人。
3、亞伯拉罕的行動(6-8)
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面調和作餅。
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
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
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
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最後我們來看亞伯拉罕的行動。不過我們從獻祭之物上也可以引申出這樣的政治文明;在公有制社會,不可能有真正的獻祭和愛——無獻祭無愛,無產業無獻祭。這個世界所謂的愛都是虛假的。亞伯拉罕的獻祭行動可以分成四個方面。
第一、吩咐撒拉預備細面作餅。首先我們看見亞伯拉罕的緊急行動:מָהַר,to hasten。一方面是愛主和充滿喜樂;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愛人如己:快快為所多瑪作「中保」,預備一場求情的筵席。親愛的弟兄姐妹,為了我們的骨肉之親,快快建立教會,帶人歸主吧。這個動詞在6-7節中重複3次:急忙,速速,急忙。諸位可以這樣理解:希伯倫沸騰了,福音興旺了:快!快!快!而這樣的行動狀態,特別充分地體現在馬可福音中:那是一直在人間快速行動的救主耶穌(εὐθέως,80x;40x)。沒有別的原因:末世審判的主歸來,像賊一樣;教會必須立即行動。是的,你要活出來!但這個緊急狀態不是亞伯拉罕自己能完成的,他現在需要撒拉的幫助。撒拉主要的事工是什麼呢?「拿三細亞細面調和作餅」。這是「三」(שָׁלוֹשׁ)這個概念在這段經文中第二次出現:三個人對應三細亞細面。סְאָה,seah, a measure of flour or grain;probably equal to 1/3 ephah(איפה,about 23 liters)。這個計量單位在舊約中出現了9次(撒母耳記上25:18,列王記上18:32;列王記下7:2,16,18)。三細亞面可以顯示亞伯拉罕的慷慨。而「細面」就是上好的面,סֹלֶת,fine flour(出埃及記29:2等)。面是植物的精華,小麥是西亞的原產。另外一個表示面的名詞是קֶמַח,flour, meal, meal flour;也可以指麵食;常指(女人)獻於神的供物(民數記5:15;士師記6:19;撒母耳記上1:24;撒母耳記下17:28;列王記上4:22,17:12,14,16;列王記下4:41;歷代志上12:40;以賽亞書47:2;何西阿書8:7)。撒拉所獻上的餅也是精心調製的:לוּשׁ,to knead,調和。這個動詞在舊約中只出現5次,這是婦女的工作,但調和的面可以獻給假神,也可以獻給真神(撒母耳記上28:24;撒母耳記下13:8;耶利米書7:18;何西阿書7:4)。撒萊已經成了撒拉,她現在是敬畏耶和華的婦女。與調和平行的動詞是עָשָׂה,製作。而製作的最終產品是餅:עֻגָּה,disc or cake (of bread)。這是作好的餅,「可以趁熱吃」(出埃及記12:39;民數記11:8;列王記上17:13,19:6;以西結書4:12;何西阿書7:8)。甲骨文中的女字,貌似揉面作餅的女人。
第二,亞伯拉罕要自己去預備牛犢:「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裡,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亞伯拉罕現在是祭司了,這也是亞伯的獻祭:「亞伯也將他羊群中頭生的和羊的脂油獻上。耶和華看中了亞伯和他的供物」(創世紀4:4)。亞伯拉罕的動作是繼續跑(רוּץ);跑向牛群:בָּקָר,cattle, herd, oxen, ox(創世紀12:6)。這些財產是亞伯拉罕從埃及或世界那裡「賺得」的。他在牛群中揀選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בֶּן־בָּקָר,直譯就是牛的兒子。然後有兩個形容詞來形容牛犢:רַךְ וָטֹוב,tender and good, 又嫩又好。理解亞伯拉罕的慷慨,可以參考如下經文。撒母耳記下12:4-5,「4有一客人來到這富戶家裡。富戶捨不得從自己的牛群羊群中取一隻預備給客人吃,卻取了那窮人的羊羔,預備給客人吃。5大衛就甚惱怒那人,對拿單說,我指著永生的耶和華起誓,行這事的人該死」;路加福音15:27-28,「27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28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這種奉獻與愛,會引起魔鬼瘋狂的嫉妒的。
第三、「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這裡我們看見了亞伯拉罕的第二位同工:交給僕人。נַעַר,這個名詞更應該指年輕人:a boy, lad, servant, youth, retainer(創世紀14:24,19:4等)。這個年輕人也緊急行動起來(מָהַר)。這個年輕人製作(預備)小牛和撒萊製作麵餅,用的是一個共同的動詞עָשָׂה。這一切忙亂和精細製作,都證明了一個基本事實:教會根本沒有閒工夫「搞政治」。對不起,我們實在太忙了。對不起,別煩我,我實在太忙了。
第四、「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חֶמְאָה וְחָלָב,butter, and milk。這是一個完整的筵席。全部預備妥當,擺放在上帝使者的面前。三個人預備筵席,放在三位使者面前。他們吃了(אָכַל),顯示神悅納了亞伯拉罕的獻祭。
特別值得強調的是最後這句話:「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一方面,亞伯拉罕是神的僕人,他繼續侍奉神。動詞עָמַד第一次出現,這個「站立」與第2節的站立(נָצַב)不是一個概念——這是僕人在神面前的侍立。另一方面,「樹」(עֵץ)這個概念再度出現,讓我們思想十字架上帝的獻祭——按希伯來書作者的觀點,這一切的獻祭,最終都指向基督的獻祭:祂是我們的大祭司,祂成了我們的贖罪祭。親愛的弟兄姐妹,這樹是拿但業身後的那棵樹嗎?
二、神祝福人(9-15)
9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裡。他說,在帳棚裡。10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
11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12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
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什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15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
神差遣使者降臨,以及亞伯拉罕一家接待神的使者(1-8),是神祝福亞伯拉罕和撒拉生子以撒(9-15)的前提。當然,我們並非說撒拉蒙福是亞伯拉罕賺取的恩典。但我們的確可以這樣說:「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馬太福音6:33)。創世紀18:9-15可以平行結構如上。其中9-10與13-14平行,宣告和加強關於以撒的應許。11-12與15平行,讓我們看見撒拉對上帝應許的反應——撒拉的反應與亞伯拉罕起初的反應是一致的(創世紀17:17-18)。一方面,亞伯拉罕的反應甚至比撒拉的反應更狡猾;另一方面,人蒙福不是出於自己——他們缺少信心——而是神所賜的,是恩典。值得注意的是,這裡沒有提及以撒的名字,但「喜笑」這個詞出現了4次之多。
1、神的祝福(9-10)
9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裡。他說,在帳棚裡。
10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
創世紀18:9節這個問題,可以與創世紀4:9平行,「耶和華對該隱說,你兄弟亞伯在哪裡?」亞伯拉罕沒有資格棄絕撒拉。自從夏甲歸來,撒拉一直沉默無言。但是神一直關切她,從未棄絕她。先是藉著亞伯拉罕將好消息告訴她(創世紀17:15-16);現在則親自來尋找她。亞伯拉罕的回答是:הִנֵּה בָאֹֽהֶל,Behold, in the tent。一方面,神沒有追問夏甲在哪裡。另一方面,撒拉躲藏在帳棚了,可能是因為「畏罪」——她覺得自己不配站在神的面前。夏甲生下以實瑪利之後,撒拉在家中的地位和處境可想而知。也許撒拉已經放棄了對未來的任何指望,在這方面,她比亞伯拉罕更絕望。亞伯拉罕畢竟還有夏甲,更有以實瑪利。但撒拉似乎已經一無所有了。她也許認定自己一生只能活在被咒詛之中,在人在神面前都無地自容。當撒拉聽見上帝呼喊她的名字的時候,是否會淚流滿面呢?撒拉有自己的可貴之處,她順服亞伯拉罕的吩咐,盡心盡意在揉面作餅。她沒有放棄侍奉:「所以我親愛的弟兄們,你們務要堅固不可搖動,常常竭力多作主工,因為知道你們的勞苦,在主裡面不是徒然的」(哥林多前書15:58)。
10節的信息實際上已經出現在17:15-21中了。「三人中有一位」在原文中只是「他」;9節中的「他們」怎樣過度到10節中的「他」,這一點令人驚奇。「到明年這時候」:כָּעֵת חַיָּה,according to the time of life;這話直譯應該是「像生命的時間」。這話讓我想起約翰福音11:25-26,「25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6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神的應許在兩個方面。第一、「我必要回到你這裡」。一方面,這個計劃顯示了神的恩典不會離開我們,祂關愛自己的百姓,必與他們同在。另一方面,這個應許可以與基督復臨平行。那麼我們如何知道神一定要和我們同在呢?第二、神的應許重點在「兒子」上面:וְהִנֵּה־בֵן,and, behold a son,這是強調的語氣,類似路加福音2:10-12中的天使報訊。換言之,上帝與我們同在,乃是藉著一個嬰孩兒的降生與我們同在,證明以馬內利。而在這種背景之下,撒拉所蒙的福氣,就是馬利亞所蒙的大恩(路加福音1:41-55)。另外,神的話語也是進一步提醒亞伯拉罕:夏甲不是你的妻子,撒拉才是你的妻子。這個事實並沒有因為撒拉的犯錯而改變。亞伯拉罕是否聽見這真理我不知道,但我的確聽見了:「14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15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馬太福音6:14-15)。
那麼,可憐的撒拉在哪裡呢?10節最後告訴我們:「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這是撒拉的方位。第一、在帳棚門口。這也是最初亞伯拉罕所在的位置(18:1)。撒拉也是守望者,儘管她可能只是為自己的命運在守望。當然,侍立在門口,也是婦女在侍奉筵席常有的姿態。第二、在那人後面。那人(祂)可能是背對著帳棚門口而坐。這個背後的狀況,可以與新約聖經的相關敘事連接:馬太福音9:20,「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穗子」;路加福音7:38,「站在耶穌背後,挨著他的腳哭,眼淚濕了耶穌的腳,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把香膏抹上」……無論如何,撒拉一直在注意傾聽或偷聽筵席上的對話。而「那人」是特意將這話說給撒拉的。你要聽道,你要留意並思想主的話語。如果我們將這段經文交叉結構如上,我們就能看見,「帳棚」這個處所是首尾呼應的:擺上筵席之後,撒拉將自己隱藏在帳棚裡,如起初夏娃躲在無花果樹的葉子下面。但無論如何,這一幕也讓我們想起新約聖經中那些故事:「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加福音14:11)。
2、撒拉回應(11-12)
11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12撒拉心裡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
這裡發生的狀況與17:17是一致的:同樣的理由,幾乎同樣的反應:喜笑,צָחַק;而且是自己對自己笑(קֶרֶב,midst, among, inner part, middle)。區別是,撒拉沒有像亞伯拉罕那樣油嘴滑舌:「亞伯拉罕對神說,但願以實瑪利活在你面前」(創世紀17:18)。撒拉強調這是無法想像的「喜事」:עֵדֶן,luxury, dainty, delight, finery(撒母耳記下1:24,詩篇36:8;耶利米書51:34),這一點似乎證明撒拉比亞伯拉罕更知道感恩。「所以我告訴你,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他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他的愛就少」(路加福音7:47)。至少在撒拉看來,她的餘生已經與快樂無關。
3、神的祝福(13-14)
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什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裡,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請特別注意,「他」現在直接被「耶和華」(יְהֹוָה)替代,儼然三人之中有一人就是神自己。這只能是「舊約中的基督」。神在這裡對撒拉說話的姿態與曾經對亞伯拉罕說話的方式完全一樣(17:19-21)。神知道撒拉的內心,因為祂是神。神不僅洞察人的肺腑心腸,而且充滿憐憫和體貼。請注意撒拉自己對自己的描述是「我既已衰敗」:אַחֲרֵי בְלֹתִי,After I am waxed old。但神對亞伯拉罕說的是:וַאֲנִי זָקַֽנְתִּי,I am old。前者強調的是「老廢物」這個概念,後者只是表示年齡大了。撒拉實際上是在咒詛自己和自己的命運,但神祇是憐憫了她的狀況。換句話說,上帝不忍心傷害一個正在傷害自己的人。我們的神從來不是落井下石的神:「壓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殘的燈火,他不吹滅。他憑真實將公理傳開」(以賽亞書42:3)。是的,祂仍然是講公理的神,因此祂在憐憫中要責備撒拉說謊。神不僅是明察秋毫的神,神也是不違背自己的神。
14節後半句是重複了10節前半句的宣告。神的話語從始至終是一樣的。不過這裡有一個概念是新的:到了日期,מוֹעֵד,appointed place, appointed time, meeting。預定的時間。這個概念可以參考加拉太書4:4,「及至時候滿足,神就差遣他的兒子,為女子所生,且生在律法以下」。這個概念也是勸勉所有基督徒和所有的撒拉,你要忍耐等候。上帝有祂自己的時間,你不能因為現在沒有成就就放棄自己的信仰,就灰心失望。另外,「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這句話是新增加的(耶利米書32:17,27),用以提醒撒拉和亞伯拉罕:你們所信的到底是誰,而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馬太福音19:26)。翻作「難成」的動詞是פָּלָא,其基本含義是to be marvellous, be wonderful, be surpassing, be extraordinary, separate by distinguishing action;神跡奇事(出埃及記3:20,34:10);特許的,特別的(利未記22:21,27:2等)。按同樣的邏輯。童女懷孕是完全可能的。
4、撒拉回應(15)
15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
撒拉進一步反應顯示她的慌亂。首先是否認。וַתְּכַחֵשׁ שָׂרָה לֵאמֹר לֹא צָחַקְתִּי,hen Sarah denied, saying, I laughed not。這等於公然撒謊;同時以為這個謊言可以欺騙神。其次,這裡解釋,撒拉撒謊是因為恐懼:כִּי יָרֵאָה,for she was afraid。這種恐懼可以參考創世紀3:8-10,「8天起了涼風,耶和華神在園中行走。那人和他妻子聽見神的聲音,就藏在園裡的樹木中,躲避耶和華神的面。9耶和華神呼喚那人,對他說,你在哪裡。10他說,我在園中聽見你的聲音,我就害怕。因為我赤身露體,我便藏了」。首先,撒拉不相信神。其次,神知道撒拉不相信神。最後,撒拉知道神知道她不相信神。而不信出於罪,也是罪。不信神就等於是控告神是說謊的。
但是神絲毫沒有妥協:וַיֹּאמֶר לֹא כִּי צָחָֽקְתְּ,And he said, Nay; but thou didst laugh。首先,「耶和華」又置換為「他」。其次,神絕不說謊。這其中的道理,可以參考希伯來書6:13-18,「13當初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說,14論福,我必賜大福給你。論子孫,我必叫你的子孫多起來。15這樣,亞伯拉罕既恆久忍耐,就得了所應許的。16人都是指著比自己大的起誓。並且以起誓為實據,了結各樣的爭論。17照樣,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18借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神將真理告訴我們,一方面顯明祂的的確確是神;另一方面,乃是因為祂愛我們。這一點正如哥林多後書1:19所說:「因為我和西拉,並提摩太,在你們中間所傳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總沒有是而又非的,在他只有一是」。而神的強調,也是為了在日後堅固撒拉的信心。這一次她一定印象深刻。
特別值得思考的是,神為什麼如此強烈、甚至小題大做地向撒拉強調:「不然,你實在笑了」?這是僅僅因為對撒拉的不敬不信表示強烈的不滿嗎?喜笑(צָחַק)這個概念,就是亞伯拉罕的喜笑,在這段經文中出現了5次之多。而這個概念在創世紀剩餘篇章又出現5次。這是充滿喜笑的創世紀。我們可以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末世的譏誚」:這既是對基督的譏誚(馬太福音27:39,27:44;馬可福音15:32;路加福音23:39),也是對教會的譏誚(使徒行傳2:13,17:32);更是對基督和教會所傳講的末世論真理的譏誚(彼得後書3:3;猶大書1:18)。如果我們說:霾國正在走向徹底的滅亡,我們就能在霾國看見這種表情,聽見他們哄堂大笑。而我們淪為小丑。是的,你實在笑了。
應用:不要怕他們
面對上帝的使者,面對基督和祂的教會,接待還是拒絕,後果天壤之別。亞伯拉罕一家羅得一家,與所多瑪各處的人,在這個問題上的反應形成鮮明的對比。前者接納得救,後者拒絕並且踐踏教會而滅亡。在現實生活和政治歷史中,所謂是否接納神的使者,具體表現在人類如何面對教會。這一點正如馬太福音10:14-15所說:「14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15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馬太福音10:40-42又說:「40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41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42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拒絕基督和祂的教會,主要有以下三種「反面見證」:
1、假基督——華人教會
這是一種人本主義的教會,或者實際上是披著基督教外衣的東方宗教寺廟。其主要教義就是「你活出來」和「我有生命」。而其實質,就是人像神一樣,就是肉身成道。由於鼓動人看人的生命,由於在人面前演生命,由於罪人演基督演上帝,他們根本不需要基督和祂的使者,根本不需要教會。這是一種特別的丟特非現象,帶領他們的靈就是約翰一書所說的不承認基督是成了肉身而來的邪靈。不僅如此,這種自詡活出來的人更是不配的。這種活命神學實際上顯示著三重含義:第一、我比你活出來我比你有生命;於是他們一定成為教會中的魔鬼之子,專門負責監督你、論斷你、控告你、審判你、棄絕你。第二、在根本不存在任何危險、不需要任何擔當的地方厚顏無恥地演出來;他們同時有著足夠的精明,絕不在希律面前活出來,並將那種活出來的弟兄定罪為搞政治。第三、既然我活出來了我就不再需要真理、教會和基督,也不會接待神的使者——因為我們已經「有」了。這些人實際上是徹徹底底的異教徒。華人教會是一種反教會的教會,至少目前呈現出極為明顯的撒旦一會的特徵,位置在撒瑪利亞。
2、敵基督——霾國廟堂
華人教會的主流文化實際上是一種恐怖的政治,而霾國政治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的恐怖。政治恐怖在神學上就是亞當的害怕和撒拉的害怕:他們自以為神,而且控告神是說謊的;但他們在神面前是赤裸裸的,顯出他們不過是罪人,而且是褻瀆聖靈的大罪人。在這種超驗恐懼的支配下,他們在人間建立恐怖的統治,同時,不遺餘力阻擋耶和華和祂的受膏者。這是那個條例的實質。如果時間充足,我會在這個主日證道的視頻中,一一解釋上周問答與回應中所列舉的相關經文。我在這裡勸勉大家,不要怕他們;因為應該怕的是他們,而不是教會。唯一不可得罪的是上帝和祂的教會。否則,所多瑪就是下場。
3、無基督——後秦終局
阻斷、限制和消滅教會後果嚴重,等於這個社會自掘墳墓,而且是最後的墳墓。除了終極關切,教會的社會功能在三個方面:吸收激進主義,終結無政府狀態,組織災民重建。而一個成功捆綁和消滅教會的國家,一旦社會危機來臨,激進主義、無政府狀態和災民領袖復辟,就會將這個國家投入萬劫不復的深淵。在過去,由於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尚可以支援新一輪的災民重建,但未來這個條件不復存在了。秦一世已經成功消滅了個人。秦二世已經成功消滅了自然,秦三世已經成功消滅了社會。如果秦三世集權成功,又在消滅社會的同時消滅了教會;那麼,他不僅是秦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也將是漢人最後一位統治者。而在遠東前所未有的混亂和廢墟中,會出現啟示錄所預言的東方的眾王。實際上所謂上帝消滅了所多瑪,也基本上屬於這種情況:當硫磺從天上降落在這些悖逆之子身上之時,由於他們一直在踐踏教會,使這座罪惡之城完全喪失了自組織能力。換言之,所多瑪的滅亡根源於神的烈怒澆灌下來,也源於這個無教會的社會在危機中人與人之間必有的瘋狂相戮和彼此棄絕。
親愛的弟兄姐妹,如今已經是末世了。我越來越看見,霾國正在走向徹底的滅亡。我們既是需要接納上帝使者的罪人,同時也開始成為上帝的使者。如果我們真正愛惜自己的生命,並且真愛自己的民族,就快快在那裡建立教會,並勸勉我們的族人離棄所多瑪的暴行,傚法亞伯拉罕起來接納基督。反教會的人才是真正外國勢力和反秦勢力,但我們願意用一切方式激動我們的骨肉之親發憤,好救他們一些人。求主感動秦三世,憐憫羅得。
這是彼得後書2:1-9對華人教會和霾國秦朝的指控和呼喊:「1從前在百姓中有假先知起來,將來在你們中間,也必有假師傅,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連買他們的主他們也不承認,自取速速地滅亡。2將有許多人隨從他們邪淫的行為,便叫真道,因他們的緣故被譭謗。3他們因有貪心,要用捏造的言語,在你們身上取利。他們的刑罰,自古以來並不遲延,他們的滅亡也必速速來到(原文作也不打盹)。4就是天使犯了罪,神也沒有寬容,曾把他們丟在地獄,交在黑暗坑中,等候審判。5神也沒有寬容上古的世代,曾叫洪水臨到那不敬虔的世代,卻保護了傳義道的挪亞一家八口。6又判定所多瑪,蛾摩拉,將二城傾覆,焚燒成灰,作為後世不敬虔人的鑒戒。7只搭救了那常為惡人淫行憂傷的義人羅得。8因為那義人住在他們中間,看見聽見他們不法的事,他的義心就天天傷痛。9主知道搭救敬虔的人脫離試探,把不義的人留在刑罰之下,等候審判的日子」。
親愛的弟兄姐妹,「你們務要常存弟兄相愛的心。2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客旅。因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希伯來書13:1-2);「妓女喇合因著信,曾和和平平的接待探子,就不與那些不順從的人一同滅亡」(希伯來書11:31);「我又告訴你們,要藉著那不義的錢財,結交朋友。到了錢財無用的時候,他們可以接你們到永存的帳幕裡去」(路加福音16:9)。阿門。
任不寐,2017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