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記42:1-38……感謝神的話語。創世記42:1-47:26約六章經文必須視為一個單元,依次記載了以色列人三次下埃及,為此構成了兩約出埃及這個核心神學主題的歷史背景。第一次:42:1-38,西緬成為約瑟的人質,彰顯神的公義;同時造就以色列人彼此相愛、也認識錢財與恩典的關係,特別是成為誠實和認罪悔改的新人。第二次:43-45,便雅憫與約瑟重逢。其中重點是把猶大更新建造為基督的精兵,約瑟更新為饒恕者。而猶大和約瑟合起來常常代表以色列。第三次:46:1-47:26,雅各全家進入埃及。第三次神自己向雅各顯現,表明以色列人下埃及是神的救贖計劃的重要一頁:「因為我必使你在那裡成為大族」(46:3);這是為彰顯神的主權。但唯有前兩次功課完成之後,以色列全家下埃及才是可能的。不僅如此,前兩次下埃及,乃是為這個目的服務的:「因為我必使你在那裡成為大族」。總而言之,三次下埃及的目的是要把以色列人建造成選民或新人類,或人類的祭司。其中種種曲折,約瑟個人可能出於報復,但歸根結底約瑟是神的手,上帝要用泥土造人,使之成為有靈的活人。
以色列人下埃及這個單元,有兩個平行的主題。第一、神愛以色列,因此藉著約瑟和埃及拯救興起以色列;第二、神教導以色列人彼此饒恕彼此相愛,這就是約瑟饒恕弟兄的故事,也是流便特別是猶大為弟兄祈求甚至捨命的故事——創世記44:18-34的猶大發言是核心經文,擁有基督論(救恩論)上的重要意義。神愛世人與彼此相愛這兩個平行的主題,可以是這些真理的直接見證:「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翰福音15:12);「7親愛的弟兄阿,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神來的。凡有愛心的,都是由神而生,並且認識神。8沒有愛心的,就不認識神。因為神就是愛。9神差他獨生子到世間來,使我們藉著他得生,神愛我們的心,在此就顯明瞭。10不是我們愛神,乃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這就是愛了。11親愛的弟兄阿,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12從來沒有人見過神。我們若彼此相愛,神就住在我們裡面,愛他的心在我們裡面得以完全了」(約翰一書4:7-12)。但是需要強調的的是,愛的真理與泛愛主義不同。一方面,上帝愛以色列人以及神愛世人,這種神聖之愛不是世俗之愛,而是為了帶領以色列人遠離罪惡,建造神的國度。另一方面,相愛和饒恕並不涉及真理問題——真理問題上不可妥協。
以色列人三下埃及要分三個主日講完。第一次下埃及在創世記42:1-38。這一章可以交叉結構:一、雅各差遣眾子(1-5);二、眾子朝見約瑟(6-17);三、西緬淪為人質(18-24);四、約瑟施恩眾子(25-35);五、雅各拒絕眾子(36-38)。其中首尾呼應的是便雅憫,這是愛的功課:要醫治父親的偏愛,建造弟兄的相愛。中間三部分要解決以色列人的誠實、認罪與誠實(及錢財的功課)。西緬淪為人質位於結構中心,這一安排一方面為懲罰以色列惡眾;另一方面,滯留西緬也是為了置換便雅憫;最終目的是為了激發以色列及其眾子的彼此相愛。這一計劃首先應驗在流便身上:「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你,你可以殺我的兩個兒子」(37);其次應驗在猶大身上(44:18-34)。這場愛的建造是絕對必要的,為此神的選民才與外邦人(迦南人與埃及人或中國人)分別出來,成為神的國度。沒有愛、誠實、認罪、公義和勝過瑪門的恩典與真理,只是畜類。其中最大的愛。正如主說:「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約翰福音15:13);「主為我們捨命,我們從此就知道何為愛。我們也當為弟兄捨命」(約翰一書3:16)。阿門。
一、雅各差遣眾子(1-5)
1雅各見埃及有糧,就對兒子們說,你們為什麼彼此觀望呢?2我聽見埃及有糧,你們可以下去,從那裡為我們糴些來,使我們可以存活,不至於死。
3於是,約瑟的十個哥哥都下埃及糴糧去了。4但約瑟的兄弟便雅憫,雅各沒有打發他和哥哥們同去,因為雅各說,恐怕他遭害。5來糴糧的人中有以色列的兒子們,因為迦南地也有饑荒。
1、雅各與眾子(1-2)
現在鏡頭從埃及閃回迦南,而時間過了20年。實際上約瑟首先下埃及無非是為了拯救在迦南的以色列人。雅各就是以色列。雅各見埃及有糧;也可以理解為,主在哪裡,我們將跟隨到哪裡(創世記1:28-30;路得記1:6;約翰福音1:38-39)。糧:שֵׁבֶר,grain, corn。這是一個特別的概念,主要指可以作為商品交易的糧食;而且是不可以在安息日和聖日進行交易的糧食(尼希米記10:31;阿摩司書8:5)。因此雅各的話顯示,此時此刻以色列人可能已經不再嚴格信守安息日了;因此他們實在配得這場饑荒。同時,「彼此觀望」也說明,以色列眾子面對饑荒無能為力,徒然地互相依靠。罪人害人有術,但救人無能,甚至也沒有能力自救。雅各仍然是這個家族中最「屬靈」的人,他啟動了這場下埃及的行動。埃及之行被稱為下:יָרַד,to go down, descend, decline, march down, sink down;這在地理和神學上都是恰當的(11:5-7,12:10)。但雅各尚不知道神的計劃是要引他們寄居埃及直到成為大族。這是當下的目的:「可以存活,不至於死」。糶:שָׁבַר,to buy or purchase grain(41:56-57)。這個動詞在41-47中出現了14次。值得強調的是,最終雅各這場糶糧計劃沒有成功——約瑟根本沒有接受他們的買糧的銀錢。一方面可能為證明這是白白的恩典,另一方面也可能為安息日。
2、約瑟與兄弟(3-5)
生死存亡的關頭,以色列的眾子還是順服了雅各的差遣。人若不被逼到盡頭,不可能順服,更不可能起來開始有意義的行動。這裡解釋了雅各的十個兒子就是約瑟的十個哥哥都下了埃及,只留下便雅憫。雅各可能不僅不相信埃及人,更不相信這十個兒子;苦難也教導雅各認識到自己的兒子也是罪人,不堪信任。אָסוֹן:evil, mischief, harm, hurt(創世記42:38;44:29;出埃及記21:22-23)。當然,雅各仍然是偏愛兒子的雅各,以前偏愛約瑟,現在偏愛幼子便雅憫。這裡主要是從約瑟的角度定義這十一位族長的:十個人是約瑟的哥哥,便雅憫是約瑟的兄弟。這也是為了應驗約瑟那兩個異夢,同時預備所有弟兄在埃及的重逢。最後這裡特別強調:「5來糴糧的人中有以色列的兒子們,因為迦南地也有饑荒」。一方面,我們看見饑荒同時臨到了以色列人和迦南人;另一方面,逃荒糶糧的人種同時有迦南人和以色列人。這是創世記第三場大饑荒:רָעָב(12:10,26:1);是亞伯拉罕、以撒和雅各分別遭遇的饑荒。雅各要跟隨亞伯拉罕的腳蹤——擄掠埃及人。迦南遭遇饑荒,是迦南人包括寄居在那裡的以色列人罪惡贏得的懲罰。但唯有對以色列人(「以色列的兒子們」)而言,這場饑荒更是功課——神將借此帶領他們認識罪與義,恨與愛;並逼迫他們進入埃及成為大族。沒有這場絕境,就沒有真以色列人和新以色列人。
二、眾子朝見約瑟(6-17)
6當時治理埃及地的是約瑟。糶糧給那地眾民的就是他。約瑟的哥哥們來了,臉伏於地,向他下拜。7約瑟看見他哥哥們,就認得他們,卻裝作生人,向他們說些嚴厲話,問他們說,你們從哪裡來。他們說,我們從迦南地來糴糧。8約瑟認得他哥哥們,他們卻不認得他。9約瑟想起從前所作的那兩個夢,
就對他們說,你們是奸細,來窺探這地的虛實。10他們對他說,我主阿,不是的。僕人們是糴糧來的。11我們都是一個人的兒子,是誠實人。僕人們並不是奸細。12約瑟說,不然,你們必是窺探這地的虛實來的。13他們說,僕人們本是弟兄十二人,是迦南地一個人的兒子,頂小的現今在我們的父親那裡,有一個沒有了。
14約瑟說,我才說你們是奸細,這話實在不錯。15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若是你們的小兄弟不到這裡來,你們就不得出這地方,從此就可以把你們證驗出來了。16須要打發你們中間一個人去,把你們的兄弟帶來。至於你們,都要囚在這裡,好證驗你們的話真不真,若不真,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你們一定是奸細。17於是約瑟把他們都下在監裡三天。
創世記42:6-17也可以交叉結構,其中6-9a記述了十個哥哥前來朝拜約瑟及先前預言的應驗;而與之呼應的14-17則讓我們看見,朝拜者被下到監中,那些將別人下坑下監的罪人,最終贏得了懲罰。其中「嚴厲」與「監獄」可以呼應。而中間9b-13,藉著約瑟與哥哥們的對話,讓我們看見這些罪人如今學會了誠實。這段經文中,有三次對話,而約瑟成了這三次對話的主導者。首先注意約瑟的一個名稱或頭銜:「糶糧給那地眾民的」(seller of corn to all the people of the land)——這顯然是預表基督的,祂是天上降下的糧,賜給世界的(約翰福音6)。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接下來的事情表明,約瑟顯然沒有完全做到瑪拿西——他靠自己根本無法遺忘過去的傷害。瑪拿西-以法蓮只是一場祈禱,約瑟自己也需要等候神,與以色列一同更新在愛與饒恕中。
1、應驗(6-9a)
第6節用極為簡潔的敘事就讓約瑟和他的哥哥們順利重逢了。聖經不是孽心的中國肥皂劇。治理:שַׁלִּיט,這個形容詞的意思是:having mastery, domineering, master(傳道書7:19,8:8,10:5)。約瑟暫時成了埃及的掌權者;而他的主要工作是「糶糧給那地眾民」。這個掌權者是合神心意的掌權者。而「約瑟的哥哥們來了,臉伏於地,向他下拜」;這讓「約瑟想起從前所作的那兩個夢」(創世記37:5-11)——無論歷史如何曲折,無論罪人如何剛硬不信,神的話語一定應驗。我們當記得起初這些哥哥們是怎樣抗拒這異象的:「他的哥哥們回答說,難道你真要作我們的王嗎?難道你真要管轄我們嗎?他們就因為他的夢和他的話越發恨他」(37:8);「他哥哥們都嫉妒他」(37:11)。這一幕正像詩篇所言:「1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2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3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4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5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6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篇2:1-6)。
約瑟「認識他們」,一方面指知道他們是誰;另一方面也表明約瑟知道他們來的目的——因而下文奸細的指控就是為了報復或算計。「卻裝作生人」,וַיַּכִּרֵם וַיִּתְנַכֵּר,but made himself strange unto them。這裡實際上是一個動詞的重複:נָכַר,to recognise, acknowledge, know, respect, discern, regard;o act or treat as foreign or strange, disguise, misconstrue(27:23;37:32-33;38:25-26)。這個動詞在27和37章中出現,又在42章中重複,似乎有著強烈的反諷意味——那些欺騙別人不能辨認真相的罪人,如今也遭遇「不被認識」的懲罰:「我就明明地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吧」(馬太福音7:23)。這個句子有這樣的含義:視他們是自己的陌生人,視自己是他們的陌生人。「若是不聽他們,就告訴教會。若是不聽教會,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馬太福音18:17)——至少在悔改之前,這些哥哥們不配被視為弟兄,只配被當作外邦人。嚴厲地:קָשֶׁה,hard, cruel, severe, obstinate(創世記42:7,30;出埃及記1:14等)。這是公義。
2、誠實(9b-13)
約瑟不僅嚴厲對待這十個罪人,而且堅持指控他們是奸細。奸細:רָגַל,to go on foot, spy out, foot it, go about, walk along, move the feet;這個動詞在42章出現了7次。也可以理解為這些騙子心靈中經歷了7次冤屈。虛實:עֶרְוָה,nakedness, nudity, shame, pudenda(9:22-23)。約瑟的意思彷彿說,你們是來看埃及的下體的,其中道理可參考以賽亞書20:4、耶利米哀歌1:8等。這個指控很嚴重,因為奸細是政治罪,可以判處死刑。約瑟顯然是在「公報私仇」,並且蓄意設計陷害他的哥哥們。
這十個人三次回話,而每一次發言都是誠實的,而且極為誠實:「問他們說,你們從哪裡來。他們說,我們從迦南地來糴糧」(7);「10他們對他說,我主阿,不是的。僕人們是糴糧來的。11我們都是一個人的兒子,是誠實人。僕人們並不是奸細」;「13他們說,僕人們本是弟兄十二人,是迦南地一個人的兒子,頂小的現今在我們的父親那裡,有一個沒有了」。注意僕人和奸細在這裡是對立的:奸細是以揭露別人下體為己任的,目的是侍奉世界之主;而僕人是專門服事別人的軟弱的,目的是侍奉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此時約瑟在說謊,而這十個罪人在傚法基督:「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馬太福音5:37)。是生活的苦難也是漂泊異鄉的遭際,終於將這些騙子更新為誠實人,而且謙卑自己,稱約瑟是主。特別注意第11節:「我們都是一個人的兒子,是誠實人。僕人們並不是奸細」:כֻּלָּנוּ בְּנֵי אִישׁ־אֶחָד נָחְנוּ כֵּנִים אֲנַחְנוּ לֹא־הָיוּ עֲבָדֶיךָ מְרַגְּלִֽים,We are all one man』s sons; we are true men, thy servants are no spies。首先,我們只有一位父,因此我們都是弟兄。這種一體的認信很重要:他們沒有在掌權者的逼迫之下互相揭發和彼此誣告。這或許是約瑟這樣指控他們的目的之一:試驗他們是否仍然是踐踏和出賣弟兄的人。其次,我們是你的僕人不是奸細。而中間強調,我們是誠實的人:כֵּן,so, therefore, thus;right, just, honest, true, veritable(1:7等)。這些騙子現在宣稱他們是誠實人;而他們現在說的是誠實話。這是上帝在創造新人。
誠實這個概念在這裡重複5次(11,19,31,33,34)。創世記37-38章我們看見了一群魔鬼之子,眾善的仇敵,那是詭詐百出,而且全家騙子的罪人:「他們本是極乖僻的族類,心中無誠實的兒女」(申命記32:20)。是神藉著一場大饑荒,引領這群騙子或兵法孫子進入埃及,首先被建造為誠實的人。誠實是新人類出現的第一個標誌,是文明的第一道曙光。我也是在這個意義上說華春瑩們是世界和中國第一惡婦的,因為以謊言為職業並公然站在世界和國人面前,不僅敗壞自己,而且敗壞所有聽見的人。
3、公義(14-17)
約瑟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誠實而放過他們,因為新造的人也需要火的試煉:你們是否真是一體的,並且真的彼此相愛,而且真的誠實,這需要監獄和人質事件的考驗。或者用約瑟的話說,你們需要「證驗」:בָּחַן,to examine, try, prove。這才是「個人見證」的本意。這個動詞分別出現在15節和16節中。同時約瑟兩次說:「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By the life of Pharaoh),你們需要在外邦人和君王面前作「個人見證」,而不是在會眾面前或彼此進行屬靈表演。這個誓言是埃及人最嚴厲或最莊重的誓言了,不過約瑟這樣說也是為了更成功地偽裝自己是埃及人。約瑟逼迫他們只打發一個人回去,應該是為試驗他們是否會因此內訌;而逼迫他們將「小兄弟」便雅憫帶來,視為看他們是否仍然是出賣和傷害弟兄的惡人。這十個罪人怎樣在弟兄身上軟弱犯罪,就要怎樣在同一個地方被重新建造。這正如彼得的功課。沒有這樣的試驗,不可能有新以色列。
更新首先需要「三天死而復活」的經歷,這是酒政膳長和約拿的三天,更是基督的三天。「17於是約瑟把他們都下在監裡三天」。וַיֶּאֱסֹף אֹתָם אֶל־מִשְׁמָר שְׁלֹשֶׁת יָמִֽים:And he put them all together into ward three days。動詞אָסַף的意思是,to gather, receive, remove, gather in;聚集在一起(25:8,25:17,29:3,29:7-8等)。這似乎是神奇妙的手,改變了弟兄分散的悲劇,而使他們成為一群:「那時,猶大離開他弟兄下去,到一個亞杜蘭人名叫希拉的家裡去」(38:1)。另外注意監獄(מִשְׁמָר)在整件故事中的結構性作用(40:3,4,7;41:10;42:17,19)。以色列人與埃及的酒政膳長都是罪的奴僕。而神把我們放入監獄或某種絕境中,乃是要在那裡為我們做一場大手術。
囚禁「以色列」首先出於約瑟的個人報復;但背後是神的計劃——如果不將這些罪人下監,他們不可能認識罪。基督教不要濫愛,更不要假冒偽善。如果約瑟一上來就是博愛饒恕,那個約瑟不可能是真實的約瑟,也不可能見證和建造新人。實際上高調愛、謙卑、生命的「華人基督徒」,不過多是騙子,他們自己更做不到;他們只是康人之慨。為此,他們也當承擔罪責,因為他們的高調在彎曲事實,建立了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道德偶像和虛假的教會。約瑟是個義人,甚至可以說是聖經中最偉大的人。但是,約瑟仍然是人,是一個正常人。約瑟反覆「誣告」他們是奸細,充分顯示了約瑟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那種人性。感謝神,唯有聖經是誠實的,因為人都是說謊的,唯有主是真理。另一方面,神在掌管這事,就是使用約瑟的人性,將這些兇手送入監獄,這是他們認識罪與從死地重生的唯一道路。當然,我也不否認約瑟從開始就有意識地參與了神的重建計劃。
三、荒年中的復甦(18-24)
18到了第三天,約瑟對他們說,我是敬畏神的。你們照我的話行就可以存活。19你們如果是誠實人,可以留你們中間的一個人囚在監裡,但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20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如此,你們的話便有證據,你們也不至於死。他們就照樣而行。
21他們彼此說,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他哀求我們的時候,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卻不肯聽,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22流便說,我豈不是對你們說過,不可傷害那孩子嗎?只是你們不肯聽,所以流他血的罪向我們追討。
23他們不知道約瑟聽得出來,因為在他們中間用通事傳話。24約瑟轉身退去,哭了一場,又回來對他們說話,就從他們中間挑出西緬來,在他們眼前把他捆綁。
這三天很重要,這是死而復活的三天。三天期間存在很多重大的變化:約瑟在改變,以色列眾子在改變;而以色列人的命運也正在被翻轉。約瑟賜給以色列人的糧食,在數量上應該是精心計算的——如果返回迦南的以色列人吃光了糧食仍然不把便雅憫送來,那麼他們只能再下埃及,必會接受懲罰。其中特別注意約瑟誓言話語的這個變化:前兩次「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現在更新為「我是敬畏神的」。這不僅是從恫嚇到恩典的轉變,更讓我們看見,是上帝而非法老是歷史的主人。凱撒是凱撒,上帝是上帝。另外這裡記載了約瑟和他十個弟兄的兩場會面和對話。第一場會面,以色列人在見證誠實;而第二場會面,以色列人將見證認罪與悔改。當然,認罪悔改更是在神面前的基本誠實。
1、三天的試煉(18-20)
首先注意約瑟說「我是敬畏神的」,אֶת־הָאֱלֹהִים אֲנִי יָרֵֽא,I fear God。這讓我們看見,上帝在這裡掌權。約瑟這話既是宣告,也是保證和警告。其次注意16節與19-20處罰上的變化:「16須要打發你們中間一個人去,把你們的兄弟帶來。至於你們,都要囚在這裡,好證驗你們的話真不真,若不真,我指著法老的性命起誓,你們一定是奸細」;「19你們如果是誠實人,可以留你們中間的一個人囚在監裡,但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20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如此,你們的話便有證據,你們也不至於死。他們就照樣而行」。全部入監只差遣一個人回去,現在改判為只囚一個人其他全部回去。很多學者在討論:約瑟起初就計劃了這三天的試驗,還是中間改主意了。我看兩者並不彼此排斥。原因是「17於是約瑟把他們都下在監裡三天」;很有可能,這三天約瑟仔細觀察他們,看見他們沒有因為這場危機而互相出賣,你死我活。另外注意這裡的三天與酒政膳長三天的平行——都是三天之後出獄,這三天是艱苦的試煉,這是十字架事件中的三天。最後,約瑟打發他們先回去,目的有兩個。第一、「但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第二、「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如此,你們的話便有證據,你們也不至於死」。一方面是救災,另一方面就是救命。這更是神對選民的救贖和培訓計劃。實際上以色列人此時別無選擇。神要拯救我們,常常把我們逼入絕境。
2、深刻的認罪(21-22)
同感一靈的人一定能為這一幕感動不已:新人不僅是誠實的人,更是認罪的人;換句話說,真正的誠實就是認罪悔改。的的確確非常奇妙,首先幾乎所有人都認罪:「21他們彼此說,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他哀求我們的時候,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卻不肯聽,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其次,長子流便代表了十個罪人進一步認罪:「22流便說,我豈不是對你們說過,不可傷害那孩子嗎?只是你們不肯聽,所以流他血的罪向我們追討」。我們可以進一步分析以色列認罪的基本特徵:
第一,認罪是聖靈的感動,先有恩典,才有認罪。我們一定要注意,任何真正的認罪都不是人本主義的自覺,而是神的帶領。首先必須將18-20視為認罪事件的前提。一方面,約瑟傳講了「敬畏神」的真理,這是冰山融化的春雷。另一方面,在他們認罪之前,恩典已經臨到了:「但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這一點正如浪子回家的故事,在他認罪之前,父親已經原諒他了:「20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裡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21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路加福音15:20-21)。
第二、我們所有人真的有罪了,我們真的錯了:אֲבָל אֲשֵׁמִים אֲנַחְנוּ עַל־אָחִינוּ,We are verily guilty concerning our brother。副詞אֲבָל的基本含義是truly, verily, surely。形容詞אָשֵׁם的含義是:guilty, faulty and obliged to offer a guilt-offering(撒母耳記下14:13,以西結書14:19)。這是真心的認罪,而且認識到罪惡的極端嚴重性。首先這不是吃人自義的表演,注意21-22節中的「他們彼此」以及5個「我們」——都是罪人。認罪不是一些罪人逼迫另一些罪人認罪,不是王先生逼迫遠先生悔改,你也配?!其次真悔改不是面向掌權者和人民的表演:因為「23他們不知道約瑟聽得出來,因為在他們中間用通事傳話」。這場認罪不是表演給約瑟看的。華人教會整體上已經淪為人向人的表演,特別是認罪表演以及逼人認罪的醜惡氾濫成災。必須與這種假教會分別出來。
第三、我們在兄弟身上實在有罪。這場認罪首先指向了他們出賣約瑟的事件。這也表明,這場罪惡在這些罪人心裡從來沒有過去,一直是他們的噩夢。罪人必不得平安。而他們對罪的供認是誠實的,沒有誇大也沒有縮小。那是一場殺害弟兄的大罪,神必審判(創世記4:9-12;9:5-6)。實際上人類罪惡的基本表現就是因為嫉妒而殺害弟兄,這也是十字架事件的一個基本方面。
第四、殺害弟兄之罪的基本表現就是冷血。藉著認罪,這些喪盡天良的冷血之人終於學會感同身受地體諒和經歷受害者的「愁苦」(צָרָה)和「苦難」(צָרָה)。唯有藉著認罪才能認識神的公義:這一切的的確確是神聖的報應和咒詛,唯有悔改才可得救。אֲשֶׁר רָאִינוּ צָרַת נַפְשֹׁו בְּהִתְחַֽנְנֹו אֵלֵינוּ וְלֹא שָׁמָעְנוּ עַל־כֵּן בָּאָה אֵלֵינוּ הַצָּרָה הַזֹּֽאת:in that we saw the anguish of his soul, when he besought us, and we would not hear; therefore is this distress come upon us。「他哀求我們的時候,我們見他心裡的愁苦,卻不肯聽,所以這場苦難臨到我們身上」。這也讓我們看見,約瑟被棄絕在深坑和被賣到埃及的過程中,一直在「哀求」(חָנַן,to be gracious, show favour, pity),但這些流氓沒有一個有惻隱之心。那是一場隨眾作惡的暴行。「我們也有今天」,這是是神的公義。
第五、這不僅是錯了,而且是犯罪得罪神。流便用的動詞是חָטָא:to sin, miss, miss the way, go wrong, incur guilt, forfeit, purify from uncleanness(39:9)。這個動詞比形容詞אָשֵׁם更嚴厲,更深刻。犯罪不僅是傷害弟兄,更是得罪神;因此必然面臨報應。不僅如此,流便的話也表明他們是知道神的律法的:「所以流他血的罪向我們追討」(創世記4:9-12;9:5-6)。從眾弟兄的良心內疚,到流便的向神認罪,顯示了這場悔改不斷走向水深之處。當然,約瑟「敬畏神」的啟蒙,是流便回應的前提。
重生或出監走向自由就是從向神認罪悔改開始:「37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38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使徒行傳2:37-38)。在這大荒之年,藉著這場認罪悔改,以色列人的春天來了!
3、為何是西緬(23-24)
這是約瑟的第一場痛哭(בָּכָה,42:24,43:30,45:14,45:15,46:29,50:1,50:3,50:17)。是的,耶穌哭了。約瑟為什麼哭?首先,他是人,受苦20年,積攢無數淚水,一直在向裡面暗流;現在終於找到蓬勃而出的傷口了。其次,哥哥們真心的認罪感動了他,一時間往事如萬鈞雷霆,重現眼前。最後,他仍然無法在感動和饒恕之間立即作出選擇。這種肉體和靈魂的爭戰,足以讓人熱淚奔流。這是向神祈求的淚水,在如此殘酷的糾結之中,唯求靠上帝的帶領才能進入下一站。長歌當哭,求神擦乾這一切的眼淚。最後的問題是,為什麼是西緬。西緬被「揀選」作為人質可能有三個理由。第一、彰顯神的公義:西緬淪為人質很有可能是因為西緬是定意要殺害約瑟的主犯(37:20)。除了長子流便(他尚存仁愛之心),次子西緬可以是罪人中的罪魁或代表。他現在被囚體現了神的公義。第二、三天試煉及上文認罪事件中,很有可能西緬仍然剛硬,他需要繼續留監查看。當然,西緬入監卻救出了眾弟兄出監,也可以預表基督事件:耶穌進入監獄,替換了罪犯巴拉巴。罪必須被懲罰,因此需要替罪羔羊。最後注意「在他們眼前把他捆綁」這一句話,教導公義,也為試驗眾弟兄愛弟兄的心——喪盡天良的反政治基督徒要悔改,因為多少事,我們眼睜睜目睹弟兄被掌權者這樣捆綁,我們卻無動於衷,甚至為暴君喝彩和辯護。而理解此時此刻眾弟兄的心情,才會理解下文中他們為救西緬而哀求雅各。
四、約瑟施恩眾子(25-35)
25約瑟吩咐人把糧食裝滿他們的器具,把各人的銀子歸還在各人的口袋裡,又給他們路上用的食物,人就照他的話辦了。26他們就把糧食馱在驢上,離開那裡去了。27到了住宿的地方,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打開口袋,要拿料喂驢,才看見自己的銀子仍在口袋裡,28就對弟兄們說,我的銀子歸還了,看哪,仍在我口袋裡。他們就提心吊膽,戰戰兢兢地彼此說,這是神向我們作什麼呢?
29他們來到迦南地,他們的父親雅各那裡,將所遭遇的事都告訴他,說,30那地的主對我們說嚴厲的話,把我們當作窺探那地的奸細。31我們對他說,我們是誠實人,並不是奸細。32我們本是弟兄十二人,都是一個父親的兒子,有一個沒有了,頂小的如今同我們的父親在迦南地。33那地的主對我們說,若要我知道你們是誠實人,可以留下你們中間的一個人在我這裡,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34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我便知道你們不是奸細,乃是誠實人。這樣,我就把你們的弟兄交給你們,你們也可以在這地作買賣。
35後來他們倒口袋,不料,各人的銀包都在口袋裡。他們和父親看見銀包就都害怕。
創世記42:25-35可以這樣交叉結構:25-28與35首尾呼應,呼應的概念是「口袋」(糧食)和「銀子」;「提心吊膽,戰戰兢兢」與「害怕」。第19節約瑟在哥哥們認罪悔改之前已經談到,「但你們可以帶著糧食回去,救你們家裡的饑荒」。而這兩段經文,發生在認罪事件之後,讓我們看見罪人因信恩上加恩的真理:不僅按應許給了糧食,而且全部歸還了糶糧的銀錢。這是白白的恩典(約翰福音1:16;瑪拉基書3:10)。但更重要的信息是,這銀錢更包含重要的功課。如果說前面或第一場功課是以色列人面對監獄和上帝的懲罰需要學習誠實、認罪悔改和彼此相愛;那麼現在的功課則是,以色列人面對金錢思想什麼是真愛,以及錢財與真理、恩典之間的關係。中間29-34記述了以色列眾子返回迦南,向雅各重複和報告埃及的經歷。而這些敘述,更讓我們看見不斷返回誠實的新人。
1、恩上加恩(25-28)
學者們對約瑟退錢有各種不同的解釋,這應該是一場屬靈的功課。這是三種恩典。第一、「吩咐人把糧食(בַּר)裝滿他們的器具」;第二「把各人的銀子(כֶּסֶף,silver, money)歸還在各人的口袋裡」;第三「又給他們路上用的食物(צֵידָה,provision, food,27:3,45:21)」。一方面,愛就愛到底;另一方面,這一切都是白白得來的,是白白的恩典(羅馬書3:24,8:32;哥林多後書11:7;啟示錄21:6,22:17)。「既是出於恩典,就不在乎行為。不然,恩典就不是恩典了」(羅馬書11:6)。另參使徒行傳8:20,「彼得說,你的銀子,和你一同滅亡吧。因你想神的恩賜,是可以用錢買的」。這裡特別提到以色列人是騎著驢(חֲמוֹר,)而來的;而在路上只有一個人,就是體恤牲畜的那個人(猶太人認為הָאֶחָד是利未)發現了口袋裡的銀錢,因為他「打開口袋,要拿料喂驢」。這是眾人的反應:「他們就提心吊膽,戰戰兢兢地彼此說,這是神向我們作什麼呢?」 וַיֵּצֵא לִבָּם וַיֶּֽחֶרְדוּ:and their heart failed them, and they were afraid。第一個動詞詞組也可以理解為他們的心開始行動了,靈裡開始甦醒了。第二個動詞חָרֵד的基本含義是:to tremble, quake, move about, be afraid, be startled, be terrified。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所以最後,他們思想神的旨意。他們把這一切都歸因於神,只是不能明白。一方面,他們覺得自己是不配的罪人;另一方面,徒受別人的恩典可能要付出更慘重的代價。或者罪人長期浸淫在罪惡的侵佔和交易之中,很難理解和接受愛與恩典。他們甚至可能像習國人一樣,以為傳教士進入中國一定有某種不可告人的動機和國際陰謀。甚至他們認為,神在這個計劃之中隱藏著對他們更大的打擊和報復。
2、持續悔改(29-34)
他們終於回來了,並且首先回到父親雅各那裡去報告。至少猶大沒有到亞杜蘭人希拉的家裡去。這是一群忠實的使者。更令人感動的是,過去十個在父親面前的逆子或騙子,已經不見了。我們看見的是在雅各面前誠實見證埃及經歷的十個(實際上是九個)新造的人。顯而易見,他們講的都是真的(有些省略不是為了撒謊)。這是舊人:「31他們宰了一隻公山羊,把約瑟的那件綵衣染了血,32打發人送到他們的父親那裡,說,我們撿了這個。請認一認是你兒子的外衣不是」(37:31-32)。那時候,這些逆子不僅自己沒有親自到父親面前,而且大謊彌天,設計陷害。但如今那些舊人都死掉了,這是一群新造的人。他們開始敬畏神,也開始感恩。而且他們也誠實地向父親報告了西緬被留作人質的事實,以及約瑟「把你們的小兄弟帶到我這裡來」的要求。他們這樣報告也是為了搭救西緬,弟兄之愛正在成長。「你們也可以在這地作買賣」。סָחַר:to go around, go about, travel about in, go about in trade(23:16;34:10,21;37:28),這句話上文並沒有記載。這是否是他們的杜撰,不能確定。如果是他們杜撰,或許表明罪人更新還是有一個過程,他們還做不到完全棄絕謊言;就像以弗所書4:25所說的:「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不過這句話也可能是「善意的謊言」,他們試圖說服父親雅各,同意用便雅憫去交換西緬;而雅各一直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或許能為「自由貿易合作雙贏」的前景所動。
3、告別瑪門(35)
應該是在雅各回答之前,「他們倒口袋」,目的之一也是向雅各顯示他們話語的誠實,以及約瑟恩典的真實。這是一種見證。神不偏待人,不是一個人被歸還了銀錢,而是所有人被承受了白白的恩典。值得一提的是,「口袋」(אַמְתַּחַת,sack, flexible container)這個概念只出現在創世記42-44章,而且出現了15次。另外翻作口袋的名詞是שַׂק(25,27,35),原意麻布(37:34)。這些空空的口袋彷彿在等候「聖靈充滿」,悔改重生(43:21)。只是寄居迦南多年的雅各及其眾子,沒有一人相信這恩典,所有人都陷入恐懼之中:יָרֵא,to fear, revere, be afraid。他們甚至可能擔心這是埃及人的詭計,是興兵或下一次報復的口實。約瑟退錢實際上截斷了以色列眾子靠撒幣購買恩典的可能性。撒幣換不來任何真愛,只是此時雅各及其兒子們尚不明瞭。在這場更新中,錢的角色被格式化了,這實在是奇妙無比的計劃。我們要記得雅各和約瑟的哥哥都是貪愛錢財的,至少是相信「市場經濟」的——雅各用一碗紅湯購買了長子的名分,又送禮給以掃去解恨;眾子將約瑟賣了二十捨客勒銀子。錢財是魔鬼的第一試探:好作食物。現在他們要明白,有一個國度不在乎吃喝或錢財。如果不能經歷並明白這樣的功課,你不可能成為世界的祭司,反而會隨時淪為魔鬼的擄物。實際上主耶穌揀選門徒的第一課也是如此:「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20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21從那裡往前走,又看見弟兄二人,就是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他兄弟約翰,同他們的父親西庇太在船上補網。耶穌就招呼他們。22他們立刻捨了船,別了父親,跟從了耶穌」(馬太福音4:19-22)。上帝藉著約瑟返還銀錢,在呼喊以色列真正跟隨祂。
五、雅各拒絕眾子(36-38)
36他們的父親雅各對他們說,你們使我喪失我的兒子,約瑟沒有了,西緬也沒有了,你們又要將便雅憫帶去。這些事都歸到我身上了。
37流便對他父親說,我若不帶他回來交給你,你可以殺我的兩個兒子。只管把他交在我手裡,我必帶他回來交給你。
38雅各說,我的兒子不可與你們一同下去。他哥哥死了,只剩下他,他若在你們所行的路上遭害,那便是你們使我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了。
1、雅各說不(36)
正是因為「不信」而恐懼,雅各根據經驗而不是信心和眼前的見證,拒絕用便雅憫去救西緬。36與38首尾呼應,是雅各的拒絕式反應。而中間是流便對弟兄的愛,以及作為父親的捨己之言;流便與雅各形成對比。只有更深經歷罪惡、又真實經歷更大恩典的人,才有這樣的更新。流便所經歷的,雅各沒有經歷,雅各還是老雅各。翻作「喪失……兒子」的動詞是שָׁכֹל:to be bereaved, make childless, miscarry(27:45,31:38,43:14;出埃及記23:26等)。雅各仍然是一個偏愛的父親,在他那裡其他兒子不是兒子;而便雅憫比西緬更重要。雅各沒有神的愛。雅各拒絕也有人性的理由:一方面不明白歸還銀錢這事兒是否是埃及人包藏禍心;另一方面,這些已經弄丟約瑟,又弄丟西緬的眾子,是不值得再信任 的。持續生活在災變中的人,恢復對神對人的信心是很難很難的。連遭喪子之痛的雅各,現在成了中國人:我誰都不相信,我什麼都不相信。「這些事都歸到我身上了」,歷史和現實如今一起湧上來,徹底造就了災民雅各,使他無法勝過自己的「災民經驗」。這讓我想起那個癱瘓了38年的癱子,他靠自己不可能站起來了。直到有一天神自己對他說:你要痊癒嗎(約翰福音5:6)。而這正是雅各更新的經歷:「夜間,神在異象中對以色列說,雅各。雅各。他說,我在這裡」(46:2)。從伯特利到別是巴,我們需要神。
2、美哉流便(37)
這是「驚天動地」的流便,不再是那個小時候為母戰爭獻上風茄的流便,就是不顧一切鬥爭而且是家庭內戰中的流便;甚至不再是那個亂倫而臭名昭著在咒詛中的流便。這是一個疼愛弟兄,甚至願意為弟兄捨命(自己的兒子)的流便。唯有神能從爛石頭中為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唯有神可以這樣抬舉彼得、約翰、雅各和保羅這些石頭、雷子、罪魁,並將之建造成教會的柱石。當泥土突然變為有靈的活人,整個宇宙,天使天軍,都應該為這偉大的神跡讚美神。另外流便有4個兒子(46:9),他要獻出一半的兒子;或者是他願意雙倍賠償雅各喪子之痛。「撒該站著,對主說,主阿,我把所有的一半給窮人。我若訛詐了誰,就還他四倍」(路加福音19:8)。只有神才能在一個罪人身上建立如此天翻地覆的變化。基督教啊,你到底還要苦苦追尋什麼樣的神跡與行為稱義?而新流便的誕生,遠遠超越維納斯的誕生那種世俗的意淫,這是人的誕生。但新人的誕生正是神藉著約瑟、埃及、大饑荒要在選民身上的更新和救贖大計。沒有苦難和危機,就沒有這樣頂天立地的大丈夫,更沒有罪魁更新為聖徒的新創造。但另一方面,流便敢於如此豪言壯語,應該表明他現在大有信心,他相信神必能讓便雅憫回來,他相信神不會奪去他的兩個兒子。所以歸根結底,是信仰改變人,信仰使小爬蟲、名利之徒、災民、奴才、軟骨症、仇恨之子和可怒之子,唯唯諾諾、狗苟蠅營、以及無恥無畏的罪人,變成了山上之城,如光明照耀。「我必帶他回來交給你」!這是信仰。今天我們為流便點贊,為信仰高歌;但一切讚美和榮耀都歸給那在迦南也在埃及並在全世界掌權的耶穌基督。
3、雅各說不(38)
你想帶領一個飽經滄桑的中國老人和雅各信主或重建信仰,是很難的。即使有流便的捨己誓言,雅各仍然無動於衷。「38雅各說,我的兒子不可與你們一同下去。他哥哥死了,只剩下他,他若在你們所行的路上遭害,那便是你們使我白髮蒼蒼,悲悲慘慘地下陰間去了」。現在雅各進一步暴露了他的偏私:便雅憫重於西緬。偏愛和雙重標準以及律法主義是戰爭與罪惡之源。在雅各那裡,他肯定認為相對於便雅憫,西緬更是個惡人;而惡人被囚,幾乎是應得的報應。創世記34:25,「到第三天,眾人正在疼痛的時候,雅各的兩個兒子,就是底拿的哥哥西緬和利未,各拿刀劍,趁著眾人想不到的時候來到城中,把一切男丁都殺了」;創世記34:30,「雅各對西緬和利未說,你們連累我,使我在這地的居民中,就是在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中,有了臭名。我的人丁既然稀少,他們必聚集來擊殺我,我和全家的人都必滅絕」。在人間,沒有任何一個罪人,願意給另外一個罪人悔改、重生和得救的機會。所以這世界實在需要基督,只有神有拯救罪人的愛:「30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什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喝呢?31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32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路加福音5:30-31)。雅各不過是早期的法利賽人,而誰又不是呢?!
親愛的弟兄姐妹,上帝帶領以色列人進入埃及的目的,即「我必使你在那裡成為大族」;這是理解以色列人三次下埃及的基本前提。而大族不僅指數量眾多,更指「大寫的人」:有真理的仁義與聖潔,行公義、好憐憫,謙卑地與神同行。滯留西緬,復活了流便;滯留便雅憫,復活了猶大,也更新了雅各和約瑟……如果是亞當前的人類和亞當是兩次造人;那麼,上帝在埃及重造以色列,就是第三次造人;至少是新一次造人。如果以色列人三次下埃及不放在一個單元,我們不能明白這三番五次的折騰乃出於上帝更新和興起以色列的大計,密不可分。拆開這些經文的讀者會非常迷茫,如墜五里霧中;甚至以為約瑟和他那10個哥哥三番數次地折騰,不知何為;或者以為這些折騰只是一場私人的恩怨情仇,最後約瑟高風亮節……絕非如此,這三次下埃及,實在有第三次造人的重要意義。雅各太「老」了,眾子太壞了,約瑟太苦太冤了,他們都需要三次的重造,才能恢復基督的形象和樣式。如果以色列人不認罪、不認識神的公義、不恢復起初的愛心和信心,他們越是「成為大族」,越具有危險性。沒有重生,他們即使在埃及成為「大族」,實際上也只是曇花一現這厲害國。這的確就像中國人,如果你從不認罪,根本無愛,老少流氓,朝野淫婦;你越是崛起厲害,越是人口眾多,越是根本敗類的民族,越是鬼魔成群,越是龍的傳人,越是世界的大淫婦,越是人類的敗壞,越是地獄的燃料。所以以色列人需要三下埃及,每一個基督徒也需要類似的經歷和功課。我們需要在苦難和絕境之中學習信望愛;而只有在苦難和絕境中才能建立信望愛。所以主說:「我將這些事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翰福音16:33)。感謝讚美神,阿門。
任不寐,2019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