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創世記43章——以色列人第二次下埃及。這個故事覆蓋了創世記43-45章,但由於一些考量,我們看來不得不調整一下學習計劃——我們要用3個主日完成創世記43-45章的學習。但儘管如此,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從整體上把握這三章的結構,並因此確定創世記43章在這段敘事中的方位。創世記43-45章可以這樣交叉結構:一、猶大向父親為便雅憫作中保(43:1-14);二、約瑟設擺宴席接待眾位弟兄(43:15-34);三、約瑟設計留滯弟兄和便雅憫(44:1-13);四、猶大為以色列以及父親祈求(44:14-34);五、約瑟和眾位弟兄在埃及相認(45:1-15);六、法老和埃及人邀請以色列人(45:16-20);七、以色列的兒子們說服了父親(45:21-28)。另外一種結構方案是:一、雅各差遣眾子下埃及(43:1-14);二、到達埃及:眾子與家宰(43:15-25);三、約瑟與弟兄的午餐(43:26-34);四、弟兄的被捕(44:1-13);五、約瑟與弟兄的相認(44:14-45:15);六、離開埃及:眾子與法老(45:16-24);七、眾子向雅各匯報使命(45:25-28)。
創世記43章的基本主題是:愈演愈烈或持續的大饑荒,催逼以色列人進入一次筵席或團契。而創世記43章還可以進一步交叉結構如下:一、猶大為便雅憫作保(1-10);二、禮物錢財與便雅憫(11-14);三、便雅憫與約瑟重逢(15-17);四、家宰拒收買糧錢財(18-25);五、約瑟為便雅憫設筵(26-34)。便雅憫在這一章以及這三章中是一個重要角色,而在第43章中甚至起到了結構性的作用。首先他將雅各、猶大以及眾弟兄與約瑟連接在一起;其次,他是約瑟在埃及擺設筵席的主要理由。
便雅憫是一個蒙愛的孩子。但是便雅憫一出生就失去了母親,可以說他的童年比約瑟更可憐(創世記35:16-20)。因為這樣的緣故,雅各加倍憐愛自己的小兒子,而約瑟加倍憐愛自己的小兄弟。這種命運充滿了各種張力。比如便雅憫沒有受過約瑟那些痛苦的試煉,但苦難反而成就了約瑟的榮耀。而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便雅憫成了以色列人下埃及一個重要的紐帶,他的個人悲劇現在成了祝福;他的軟弱甚至成了以色列人團結如同一人的理由(士師記20:8,11)。而約瑟與便雅憫的重逢,正如長子與次子的重逢。聖經說耶穌基督來到我們中間作長子,目的是帶領我們進入羔羊的筵席。這一真理,正如保羅的見證:「14因為凡被神的靈引導的,都是神的兒子。15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16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神的兒女。17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神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18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於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馬書8:14-18)。阿門。
一、猶大為便雅憫作保(1-10)
1那地的饑荒甚大。2他們從埃及帶來的糧食吃盡了,他們的父親就對他們說,你們再去給我糴些糧來。
3猶大對他說,那人諄諄地誥誡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4你若打發我們的兄弟與我們同去,我們就下去給你糴糧。5你若不打發他去,我們就不下去,因為那人對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
6以色列說,你們為什麼這樣害我,告訴那人你們還有兄弟呢?7他們回答說,那人詳細問到我們和我們的親屬,說,你們的父親還在嗎?你們還有兄弟嗎?我們就按著他所問的告訴他,焉能知道他要說,必須把你們的兄弟帶下來呢?
8猶大又對他父親以色列說,你打發童子與我同去,我們就起身下去,好叫我們和你,並我們的婦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於死。9我為他作保。你可以從我手中追討,我若不帶他回來交在你面前,我情願永遠擔罪。10我們若沒有耽擱,如今第二次都回來了。
創世記43:1-10可以這樣結構:1-2記述以色列人二下埃及的的歷史背景和原因,就是大饑荒的持續發展。我們有理由相信,相對於2018年,2019年的饑荒會持續加重。而3-10可以形成一個交叉結構——首尾呼應的是猶大對雅各的回話;而中間部分雅各與眾子的對話。但這三場會話聚焦的人物都是便雅憫。藉此我們也看見了這場大饑荒的美意:催逼以色列人的相愛,並帶領他們進入上帝預定的地方,進入基督的筵席。因此,創世記43章第1節的「那地饑荒甚大」與最後的第34節形成對比:「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
1、雅各對眾子說(1-2)
又一年過去了,以色列人仍然維持現狀。但從埃及買來的糧食吃盡了,陷入絕境的以色列不得不再下埃及。現在他們面臨的局勢根本不是什麼感冒發燒,而是到了絕境。不是魔高一尺道高八寸五,而是魔高一尺,道高萬丈。神的手仍伸不縮。沒有這場催逼,就不可能使以色列人的相愛,並從饑荒進入筵席。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沒有希律王,就沒有福音的復興。也許雅各一家以為有了那些糧食可以度過荒年了,但如果神的計劃還沒有完成,一定是「那地的饑荒甚大」:וְהָרָעָב כָּבֵד בָּאָֽרֶץ,And the famine was sore in the land。這地就是迦南地。而在這之前,神已經滅了猶大的兩個兒子。大災難之前,並非沒有預兆。但此時以色列人有兩個選擇,第一就是中國的道路:否認饑荒的存在甚至用暴力阻止逃荒買糧並用謊言美化大饑荒的現實;或者就是雅各的道路,承認現實,起來行動,去有糧的地方祈求援助。
「2他們從埃及帶來的糧食吃盡了」。也可以說,改革的紅利都揮霍一空。וַיְהִי כַּאֲשֶׁר כִּלּוּ לֶאֱכֹל אֶת־הַשֶּׁבֶר אֲשֶׁר הֵבִיאוּ מִמִּצְרָיִם,And it came to pass, when they had eaten up the corn which they had brought out of Egypt。這個詞組值得重點解釋:כִּלּוּ לֶאֱכֹל,這是由兩個動詞組成的。首先是כָּלָה,to accomplish, cease, consume, determine, end, fail, finish, be complete, be accomplished, be ended, be at an end, be finished, be spent(2:1-2)。其次是אָכַל,to eat, devour, burn up, feed。我們也看見,一個信仰還沒有重建的家族,只是一群可憐的食物消費者。整整一年時間,或者說又耽擱了一年,以色列除了消費那點糧食沒有做出任何改革。
但危機仍然是先逼迫雅各起來:「他們的父親就對他們說,你們再去給我(們)糴些糧來」。首先,雅各只是單方面認為買糧的計劃還可以照樣複製,他實際上不過是希望重複上一次的「輝煌」。雅各並沒有下埃及的計劃,他只是希望得過且過。換言之,到目前為止,他不能按神的心意理解這次經濟大蕭條。事實上他還是依賴錢財,一買了之。但是其次,注意雅各這次沒有責罵這些兒子,這也是一種更新。這是雅各上一年的態度:「1雅各見埃及有糧,就對兒子們說,你們為什麼彼此觀望呢?2我聽見埃及有糧,你們可以下去,從那裡為我們糴些來,使我們可以存活,不至於死」(創世記42:1-2)。那裡有著雅各對眾子的責罵和冷嘲。但這一次,雅各只是簡單命令他們下埃及。根本原因可能是這次危及是因為雅各自己拒絕了約瑟藉著眾弟兄那個引渡便雅憫的要求而造成的,而他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定於一尊的獨裁者沒有資格罵別人或遷怒於人。
2、猶大對雅各說(3-5)
現在是猶大而非流便或其他人起來提醒父親。一方面,流便西緬和利未都失去在父親面前的話語權;另一方面,這一年猶大繼續更新。注意猶大在43章中的言論與44章中言論的平行關係。「3猶大對他說,那人諄諄地誥誡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4你若打發我們的兄弟與我們同去,我們就下去給你糴糧。5你若不打發他去,我們就不下去,因為那人對我們說,你們的兄弟若不與你們同來,你們就不得見我的面」。這也是對雅各的教導:你不可能只要便宜也不付代價。雅各的臭毛病或惡習是,吃喝玩耍仗著錢財就要進入天國。但主耶穌說天國是努力才能進去的。這當然不是說人進入天國是依靠自己。這裡的便雅憫可以預表基督:一個兒子的捨命是全家得救的唯一道路。當然這個兒子後來是死而復活,失而復得的兒子。諄諄地誥誡,הָעֵד הֵעִד,這是動詞עוּד的重複使用,to return, repeat, go about, do again;to bear witness。福音是反覆宣告的。得救不是花錢能買的,需要一個兒子的獻祭。猶大講的是誠實話。所有危機中的人則應該明白,得救需要的不是什麼經濟改革和貿易談判,而是悔改。
3、雅各與眾子說(6-7)
但是認罪悔改是何等的難啊,有錢財的人進入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啊!以色列或雅各仍然拒絕:「6以色列說,你們為什麼這樣害我,告訴那人你們還有兄弟呢?」這是仍然剛硬的、只信錢不信基督的以色列,正如申命記9:6所說:「你當知道,耶和華你神將這美地賜你為業,並不是因你的義。你本是硬著頸項的百姓」。而雅各竟然抱怨兒子們沒有撒謊。雅各的意思是,你們當初就不應該實話實說——向約瑟談及便雅憫的存在,你們實在是多此一舉,無事生非。同時,雅各還是把危機的責任歸咎給別人,而將自己洗乾淨置身事外。雅各不明白神的意思。他以為如果這些兒子們不講便雅憫,約瑟就不會知道還有一個便雅憫。這顯然是妄想。眾子危機來了,雅各抱怨別人沒有孫子兵法,而是不敢面對並尋求解決之道。害:רָעַע,to be bad, be evil;to break, shatter(19:7,9;31:7;44:5)。這是雅各對眾子非常嚴厲的指控。雅各需要一個耳光。這時候所有兒子都起來說話了,不再有歲月靜好和心靈雞湯。眾子第一次出埃及的經歷使他們開始成為承擔責任的男人。一方面,他們講的是真話;另一方面,他們站到猶大一邊齊懟掌權者或老亞當。
4、猶大對雅各說(8-10)
正在在眾弟兄的同工或幫助之下,猶大堅持不懈。是的,猶大此時也沒有順服掌權者,而是必須教導和說服掌權者——因為雅各這個掌權者的意志不被改變,他權勢之下的整個家族所有成員都會餓死或滅亡,沒有人會得救。普天之下,現在沒有別的出路,只有神藉著約瑟在埃及供應糧食(使徒行傳4:12)。當然猶大也可以明哲保身,現在有眾弟兄站在父親的面前。但這不是現在的猶大,猶大既然要起來作眾人的僕人,就會把起初的信望愛堅持到底。一方面,猶大堅持起初的建議:「8猶大又對他父親以色列說,你打發童子與我同去,我們就起身下去」。用童子(נַעַר;44:22,30-34)稱呼便雅憫,可能顯示所有的哥哥們都沒有把便雅憫視為有責任能力的成人,儘管此時便雅憫已經成人。另一方面,猶大進一步讓雅各明白事態的極端嚴重性,生死攸關,千鈞一髮:「好叫我們和你,並我們的婦人孩子,都得存活,不至於死」。雅各你不能太自私了。
便雅憫下埃及,是以色列人全家得救唯一的道路或中介。正如亞伯拉罕要獻上以撒,雅各也必須獻上自己最愛的便雅憫。這一切指向這個真理:「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翰福音3:16)。換言之,猶大讓雅各明白,是否獻上你的兒子,這才是得救的關鍵。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思想聖經中祖宗和父輩的觀念。先祖的神是當被崇拜的,但是老一代人同樣不過是罪人,同樣需要福音的教導。祖先和岳父崇拜者,不可能信基督。越是抖機靈玩狡猾自以為是自以為義的老雅各,越沒有得救的指望。
然而,猶大所有屬靈高調不可能責備和勸勉任何人,你不能只是慷人之慨。如果猶大要說服雅各,必須自己作出犧牲或捨己、信心的見證。不是道理能說服人,而是捨己或犧牲的道理能順服人:「9我為他作保。你可以從我手中追討,我若不帶他回來交在你面前,我情願永遠擔罪(חָטָא)。10我們若沒有耽擱,如今第二次都回來了」。חָטָא指犯罪、有罪;可以指作贖罪祭。一方面,猶大願意擔罪。這可以預表基督:「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以賽亞書53:4a)。這也顯示猶大的信心。另一方面,猶大責備了雅各的剛硬,並讓他看見自己的罪責。這是勇敢而誠實的猶大,責備掌權者和祖宗的猶大。這才是整全的真理:福音與律法,恩典與公義。而我們也可以這樣說。猶大的捨己和勇敢先感動了父親雅各,讓雅各同意差遣便雅憫同去;後感動了兄弟約瑟,讓約瑟與眾弟兄相認。在這個意義上,猶大平行便雅憫是以色列人第二次下埃及的核心人物。
二、禮物錢財與便雅憫(11-14)
11他們的父親以色列說,若必須如此,你們就當這樣行,可以將這地土產中最好的乳香,蜂蜜,香料,沒藥,榧子,杏仁都取一點,收在器具裡,帶下去送給那人作禮物,
12又要手裡加倍地帶銀子,並將歸還在你們口袋內的銀子仍帶在手裡。那或者是錯了。
13也帶著你們的兄弟,起身去見那人。14但願全能的神使你們在那人面前蒙憐憫,釋放你們的那弟兄和便雅憫回來。我若喪了兒子,就喪了吧。
在猶大的感動之下,我們在這裡看見了一個開始更新的雅各。春天是一點一點到來的,一座叫雅各的冰山開始從苦難歲月的冰凍之中慢慢融化。除了不信,我們也知道雅各本也是一個騙子,是以色列眾騙之父。一個以欺騙為基本故事情節的中華民族及其電視劇,一個以欺騙為智慧的龍的傳人,如今也能悔改嗎?這是雅各悔改的見證,依次是送禮(11)、還錢(12)和順服而送出便雅憫(13-14)。雅各的舉動首先顯示他對兒子和家族的愛;其次仍然讓我們看見他信心不足,最終還是需要神親自加添力量。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雅各現在是將應對以掃的經驗用於應對約瑟了(32-33)。
1、禮物(11)
禮物越是隆重,越顯示送禮者的自卑以及有求於人。而從雅各送禮這個時間看,也算應驗了約瑟起初的那個異夢:「9後來他又作了一夢,也告訴他的哥哥們說,看哪,我又作了一夢,夢見太陽,月亮,與十一個星向我下拜。10約瑟將這夢告訴他父親和他哥哥們,他父親就責備他說,你作的這是什麼夢。難道我和你母親,你弟兄果然要來俯伏在地,向你下拜嗎?11他哥哥們都嫉妒他,他父親卻把這話存在心裡」(創世記37:9-11)。送禮也是一種朝拜和認罪。這是雅各的禮單:「這地土產中最好的(זִמְרָה,choice fruits, choice products)乳香(צֳרִי,a kind of balsam, balm, salve,37:25),蜂蜜(דְּבַשׁ),香料(נְכֹאת),沒藥(לֹט),榧子(בָּטְנִים),杏仁(שָׁקֵד)都取一點,收在器具裡,帶下去送給那人作禮物」。禮物,מִנְחָה,gift, tribute, offering, present, oblation, sacrifice, meat offering。也指一種犧牲或獻祭,特別是素祭(4:3-5,32:13,18,20-21,33:10)——雅各也算送禮老手了。這裡羅列了6種禮物,質量和數量都顯示雅各的孜孜以求。這道理或許很相似:「天國好像寶貝藏在地裡。人遇見了,就把它藏起來。歡歡喜喜地去變賣一切所有的買這塊地」(馬太福音13:44)。
2、銀錢(12)
錢財不再是以色列的上帝,他們勝過了貪婪無度和佔便宜沒夠的中國習性。一方面,他們願意為買糧付出代價;而且是加倍地帶銀子(וְכֶסֶף מִשְׁנֶה,double money),他們預備付出更大的代價,甚至願意為自己的違約和遲到承擔罰款。另一方面,他們願意把銀錢如數奉還。最後一句話可能指約瑟搞錯了。但以色列人不能將錯就錯,趁機佔有己有。這是一種深刻的誠實,令人感動。就是當你可以成功隱藏別人因失誤而損失的錢財的時候,你仍然願意在神面前如數歸還,這才是有信仰的人。這一切都與王氏小偷理論或妖精的道理針鋒相對——有沒有警察,你都不應該作小偷。但唯有有信仰和教養的人,才會為偷竊深感可恥與有罪,而不是寄希望道高八寸五。而雅各的反應與與災民理性不同——上一次佔了便宜,如今可以複製上一次的幸運或罪惡。總而言之,這不再是侍奉瑪門的外邦人了。更重要的是,他們這樣作更是為了保護便雅憫——人的生命和尊嚴,自己弟兄和兒子的價值,終於高過了錢財的價值。發展不再是硬道理,生命才是硬道理;帶血的GDP只是魔鬼的道理,但血本身才是那人的生命。中國偷了別人的東西,如今還想繼續偷竊; 但總有一天,你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3、兒子(13-14)
其實約瑟跟以色列真正要的,不是禮物,也不是銀錢——那只是一場試驗——而是便雅憫。藉著「引渡便雅憫」,要醫治父親雅各偏私的惡習;要醫治眾弟兄嫉妒、傷害和出賣弟兄的罪孽。感謝神,雅各終於同意了猶大和眾弟兄的要求,換言之,雅各在事實和道理面前,最終還是選擇了順服。「13也帶著你們的兄弟,起身去見那人」。這對於一個倔強而自私的老人來說,這種屈服是非常不容易的。僅就這一點,他與厲害國、不還錢、是男兒或男妖那些頭目都不一樣。在真理面前願意低頭,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而即使在事實面前,寧可將坦克開上街頭也不願意妥協,任憑更多人死亡也要捍衛自己偶像的人,他們只能是撒旦教中人。當然,雅各這樣作肯定是冒著極大的風險的——最終決定你是神的兒女還是龍的傳人,只有一個關鍵因素——你是否相信有上帝。一方面,你是否相信眾子也相信你的上帝:「你們的兄弟」,「你們的那弟兄」;因此你們有責任愛他。另一方面,這是雅各自己的禱告:「14但願全能的神使你們在那人面前蒙憐憫,釋放你們的那弟兄和便雅憫回來。我若喪了兒子,就喪了吧」。雅各只能依靠神和從神而來的弟兄彼此相愛。這是變化中的雅各。「我信。但我信不足,求主幫助」(馬可福音9:24)
三、便雅憫與約瑟重逢(15-17)
15於是,他們拿著那禮物,又手裡加倍地帶銀子,並且帶著便雅憫,起身下到埃及,站在約瑟面前。
16約瑟見便雅憫和他們同來,就對家宰說,將這些人領到屋裡。要宰殺牲畜,預備筵席,因為晌午這些人同我吃飯。
17家宰就遵著約瑟的命去行,領他們進約瑟的屋裡。
上帝安排這一切,首先就是為了成就一場父子和弟兄團聚的筵席,是為一場年夜飯或團圓飯;並從那裡開始,將以色列人建造了一個因為彼此相愛而成長著的大族。正因為如此,僅在創世記43章中,第15-17節位於了交叉結構的中心。而這三節經文依次介紹了以色列在埃及第二次重逢過程中的重要人物:眾弟兄與便雅憫(15)、約瑟與便雅憫(16)以及約瑟的家宰。其中,第16節聚焦即將在埃及擺設的筵席。而約瑟與眾人一起吃飯,指向「主與我坐席」這個聖餐真理和主與我們同在的末世論異象。首尾呼應的信息是:以色列人和外邦人都將歸入神的國,在基督裡都成為神家的人。
首先我們看眾弟兄的行動,他們幾乎可以說是勇敢的,甚至是冒死下埃及。因為他們違背、至少拖延了約瑟的命令。但我們的神在約瑟裡面實在是與忍耐的神。當然,也無需誇大以色列人的勇敢,因為他們不下去也是餓死。唯有在絕境和苦難中,我們才可能起來作大丈夫。「站(עָמַד,t o stand, remain, endure, take one』s stand)在約瑟面前」,這也是一種站在掌權者面前的見證。與第一次的姿勢不同:「約瑟的哥哥們來了,臉伏於地,向他下拜」(42:6)。如今,新以色列人不再是為五斗米折腰的災民,也不是因為政治恐懼而在權力面前磕頭如搗蒜的「順服掌權者」們。華人教會在政治和掌權者面前的軟骨症不是一天就能治好的;需要一場饑荒。其次,便雅憫的到來是筵席開始的前提,這一方面預表基督的道成肉身與捨己;另一方面也表明以色列人的因信稱義——他們相信敬畏神的約瑟會公正對待便雅憫。於是才有這樣的結局:「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你用油膏了我的頭,使我的福杯滿溢」(詩篇23:5)。宰殺牲畜:וּטְבֹחַ טֶבַח;約瑟對眾人的款待,比他們帶領的「素祭」更豐盛。另外注意「這些人同我吃飯」在整卷聖經中的神學含義,如路加福音5:29,「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耶穌與罪人同席,意味著救恩的降臨與主的同在。
如果約瑟預表基督,家宰在這裡可以代表埃及人或外邦人,加上以色列眾子自然代表以色列人;那麼這三個方面的信息甚至可以指向這個真理:「25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這奧秘,(恐怕你們自以為聰明)就是以色列人有幾分是硬心的,等到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了。26於是以色列全家都要得救,如經上所記,必有一位救主,從錫安出來,要消除雅各家的一切罪惡。27又說,我除去他們罪的時候,這就是我與他們所立的約」(羅馬書11:23-27;另參(羅馬書9:29-33,10:12-21);「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並沒有分別。因為眾人同有一位主,他也厚待一切求告他的人」(羅馬書10:12)。
四、家宰拒收買糧錢財(18-25)
18他們因為被領到約瑟的屋裡,就害怕,說,領我們到這裡來,必是因為頭次歸還在我們口袋裡的銀子,找我們的錯縫,下手害我們,強取我們為奴僕,搶奪我們的驢。
19他們就挨進約瑟的家宰,在屋門口和他說話,20說,我主阿,我們頭次下來實在是要糴糧。21後來到了住宿的地方,我們打開口袋,不料,各人的銀子,份量足數,仍在各人的口袋內,現在我們手裡又帶回來了。22另外又帶下銀子來糴糧。不知道先前誰把銀子放在我們的口袋裡。23家宰說,你們可以放心,不要害怕,是你們的神和你們父親的神賜給你們財寶在你們的口袋裡。你們的銀子,我早已收了。
他就把西緬帶出來,交給他們。24家宰就領他們進約瑟的屋裡,給他們水洗腳,又給他們草料喂驢。25他們就預備那禮物,等候約瑟晌午來,因為他們聽見要在那裡吃飯。
家宰算是閒雜人:「37以色列人從蘭塞起行,往疏割去,除了婦人孩子,步行的男人約有六十萬。38又有許多閒雜人,並有羊群牛群,和他們一同上去」(出埃及記12:37-38)。讓家宰經歷這一切,也是為在信仰上擄掠埃及人。上帝藉著以色列和便雅憫下埃及,不僅要更新以色列人,也在向埃及人傳福音。所以注意家宰在這段經文中的作用。這段經文也可以交叉結構如上。首尾呼應的是「約瑟的屋裡」、「驢」以及奴僕與洗腳等;這是一種對比——事實與他們想像的正相反。而中間的信息是眾人與家宰的對話。值得強調的是,是藉著家宰或這位外邦傳道人,讓以色列人認識到了這偉大的真理:你的一切幸福都出於神;而不是出於人和你自己;因此,以色列要用感恩敬拜取代詭詐和鬥爭。
1、雅各眾子彼此說(18)
罪人和災民是無法靠自己進入恩典和真理的;我們只是按自己的經驗察己知人地認為這是一個互害的世界,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世界;並將之視為常識。這正是被邀請入席的眾弟兄的心態:「18他們因為被領到約瑟的屋裡,就害怕」(參23)。當然知道害怕(יָרֵא,42:35;43:23)也是智慧的開端,唯有那些大無畏的階級及其領袖萬劫不復。然而雅各眾子研究和分析出來的幾點結論沒有一個是真的。人的分析就這樣的充滿恐懼和自我指認。第一、「必是因為頭次歸還在我們口袋裡的銀子」——這是原因論,什麼人講什麼道理;貪財的人凡事都從經濟學和唯物論的角度考慮問題,他們首先能想到的就是錢。第二、「找我們的錯縫」,製造冤案者必認為別人也必如此地濫用司法。גָּלַל:to roll, roll away, roll down, roll together(29:3等)。可能指翻來覆去找錯漏。第三、「下手害我們」,這是害人者應有的警惕和恐懼。נָפַל:to fall, lie, be cast down, fail(2:21等)。第四、「強取我們為奴僕」,崇拜權力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奴役。他們無法想像對面的不是法老而是約瑟。這也是中國人對「西方基督教」的一種幻覺。第五、「搶奪我們的驢」。強盜對世界的全部理解就是以錢財為目標的「偉大鬥爭」。
2、眾子與家宰對話(19-23a)
恐懼催逼他們再一次在約瑟的家宰面前經歷謙卑和誠實以及銀錢的功課。這是他們需要不斷加強的功課:「19他們就挨進約瑟的家宰,在屋門口和他說話,20說,我主阿,我們頭次下來實在是要糴糧。21後來到了住宿的地方,我們打開口袋,不料,各人的銀子,份量足數,仍在各人的口袋內,現在我們手裡又帶回來了。22另外又帶下銀子來糴糧。不知道先前誰把銀子放在我們的口袋裡」。一方面,他們說的是真話,而他們將看見誠實將帶來怎樣的祝福;另一方面,他們反反覆覆談論銀錢,而他們現在所作的見證就是生命實在是比錢財更重要。這是主的話語:「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人還能拿什麼換生命呢」(馬太福音16:26)。現在神要藉著這位家宰安慰他們——當你站到約旦河底的時候,就看見天開了」。家宰之於以色列的關係,宛如神的使者將聖誕的訊息報給曠野中的牧羊人。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家宰的話。第一、「你們可以放心,不要害怕」:שָׁלֹום לָכֶם אַל־תִּירָאוּ,Peace be to you, fear not。這是主的話:「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馬太福音14:27);「正說這話的時候,耶穌親自站在他們當中,說,願你們平安」(路加福音24:36;另參約翰福音20:19,21,26)。第二、「是你們的神和你們父親的神賜給你們財寶在你們的口袋裡」。這位家宰自然已經是約瑟家裡的人了,也可以說是神家裡的人了。而他在這裡將這一切都歸於神的恩典;並教導眾以色列人去感恩上帝。這位家宰甚至沒有讓他們感激約瑟,因此這是一位真正的傳道人。第三、「你們的銀子,我早已收了」。這可能是一種隱喻,指上帝藉著約瑟已經賜福了埃及。或者也可能是事實:約瑟已經代替以色列付上了糧價。耶穌基督是我們的贖罪價。所以哥林多前書6:20說:「因為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子上榮耀神」;哥林多前書7:23,「你們是重價買來的。不要作人的奴僕」。一群只相信偉大鬥爭的小偷、騙子和強盜,如彼拉多今顫慄在前所未有的真理面前。
3、釋放西緬和預備(23b-25)
天真的開了。首先他們見證的恩典就是浪子回頭或失而復得的救恩神跡:「他就把西緬帶出來,交給他們」。神是信實的,祂不說謊。雖然以色列人遲到了1年,但神藉著約瑟仍然如約釋放和復活了西緬。整個過程西緬都是無話的,不需要聽西緬的個人見證或獄中見證;因為這一切都出於神。當然,便雅憫的到來是西緬出監的前提和保障,而便雅憫和西緬的關係,可以平行耶穌和巴拉巴的關係。而對雅各來說,這一幕可以用路加福音15:32來平行:「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其次,「24家宰就領他們進約瑟的屋裡,給他們水洗腳,又給他們草料喂驢」。這裡的動詞נָתַן重複兩次:給他們水他們洗腳,給他們草料他們喂驢。洗腳和驢都與基督事件相關。另外這是交叉結構中的翻轉:不是作奴僕,而是被侍奉;不是搶驢,而喂驢。而這句話也表明,18-23的對話發生在約瑟的屋子外面,那時候他們不敢進屋。最後,「25他們就預備那禮物,等候約瑟晌午來,因為他們聽見要在那裡吃飯」。現在他們終於完全信了,信道的確是從聽道來的。他們將進入神在埃及為他們擺設的筵席。不是下到監獄,而是上到筵席。而獻上禮物可以指他們奉獻和獻祭的心志,也可以表明他們信心的成長。
五、約瑟為便雅憫設筵(26-34)
26約瑟來到家裡,他們就把手中的禮物拿進屋去給他,又俯伏在地,向他下拜。27約瑟問他們好,又問,你們的父親就是你們所說的那老人家平安嗎?他還在嗎?28他們回答說,你僕人我們的父親平安。他還在。於是他們低頭下拜。
29約瑟舉目看見他同母的兄弟便雅憫,就說,你們向我所說那頂小的兄弟就是這位嗎?又說,小兒阿,願神賜恩給你。30約瑟愛弟之情發動,就急忙尋找可哭之地,進入自己的屋裡,哭了一場。
31他洗了臉出來,勉強隱忍,吩咐人擺飯。32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
33約瑟使眾弟兄在他面前排列坐席,都按著長幼的次序,眾弟兄就彼此詫異。34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
創世記43:26-34聚焦約瑟與便雅憫的重逢以及為弟兄擺設筵席。這段經文可以這樣平行結構,其中26-28與31-32平行,重點是約瑟與眾弟兄的關係;前者也涉及他們共同的父親雅各。而29-30與33-34平行,重點是約瑟與便雅憫的關係。其中哭泣和宴樂也形成對比。值得一提的是,就像西緬一直沒有個人見證的機會,聖靈從始至終也沒有便雅憫表現的機會。實際上便雅憫不需要說話,因為對他而言,一切都是被動的——他是被神的計劃與恩典,拖進這場筵席的,實際上他什麼都沒有作,只是順服。如果這位便雅憫非得要上台講論個人見證和為自己樹碑立傳,一定充滿無數魔鬼的謊言和人的濫情。是的,那撒路在筵席上,但一言不發。然而如果沒有便雅憫和那撒路,這場筵席是不可想像的。
1、弟兄相見(26-28)
也可以將26-28這3節經文進一步交叉結構,首尾呼應的就是眾弟兄在約瑟面前的下拜:「26約瑟來到家裡,他們就把手中的禮物拿進屋去給他,又俯伏在地,向他下拜」;「28他們回答說,你僕人我們的父親平安。他還在。於是他們低頭下拜」。前後三場下拜(42:6)顯示了創世記37章約瑟異夢的充分應驗。但這次下拜應該主要是出於感恩,而不是出於恐懼;這一點與「站在約瑟面前」各有分曉。中間27節是約瑟在問訊父親:「約瑟問他們好,又問,你們的父親就是你們所說的那老人家平安嗎?他還在嗎?」。一方面,「約瑟問他們好(שָׁלוֹם)」取代了「向他們說些嚴厲話」(42:7)。一切都開始改變,但認罪悔改和誠實以及勝過金錢的見證,都是春天的雪雁。而問安雅各,乃是因為以色列的男人或領袖,只有雅各不在場,他是他們的父親,也是他們的「主內弟兄」。當然,約瑟想念父親,雅各是約瑟在人間最近的人。「他還在嗎」,這句問訊實在令人垂淚,21年,生死兩茫茫。另外注意平安(שָׁלוֹם)這個概念在26-28中出現了3次,神藉著約瑟向他們在報平安的福音。咒詛已經過去了,現在是恩典的時代。
2、約瑟哀哭(29-30)
現在聖靈帶領我們聚焦便雅憫或約瑟與便雅憫的重逢。這兩節經文可以這樣交叉結構
29約瑟舉目看見他同母的兄弟便雅憫,就說,你們向我所說那頂小的兄弟就是這位嗎?
又說,小兒阿,願神賜恩給你。
30約瑟愛弟之情發動,就急忙尋找可哭之地,進入自己的屋裡,哭了一場。
約瑟愛便雅憫,首先出於人之常情:「他同母的兄弟便雅憫」。因為便雅憫是約瑟同母的兄弟。並且便雅憫是「那頂小的兄弟」。其次,中間的信息是約瑟奉神的名義祝福便雅憫:אֱלֹהִים יָחְנְךָ בְּנִֽי:God be gracious unto thee,My son。無論是約瑟的主禱詞,還是稱呼便雅憫為我兒,他都是在行使大祭司亞倫的職分(民數記6:23-27)。而約瑟在這裡幾乎是與家宰同工,進一步宣告恩典:חָנַן,to be gracious, show favour, pity(33:5,11;42:21)。約瑟更清楚地經歷了恩典,並在眾弟兄和便雅憫面前見證恩典:他21年的風雨倉皇是神的恩典,與便雅憫重逢是神的恩典,眾弟兄的重生更是神的恩典。從此以後,這個小孩子應該依靠神的恩典。約瑟自己也是在為便雅憫及眾弟兄的平安到來感恩——哥哥們沒有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對待便雅憫,而這一切都出於神的恩典。
第30節記述了約瑟的第二場哭泣(בָּכָה)。約瑟第一場哭泣是因為聽見了眾弟兄的認罪悔改和往事重現(42:24)。第二場哀哭是因為「約瑟愛弟之情發動」。前者是因為恨的崩潰,後者是因為愛的氾濫。וַיְמַהֵר יֹוסֵף כִּֽי־נִכְמְרוּ רַחֲמָיו אֶל־אָחִיו,And Joseph made haste; for his bowels did yearn upon his brother(另參列王記上3:26)。
主啊,為什麼一場悔改和弟兄團契,總是意味著一位傳道人無數的血淚和心酸!(路加福音19:41;約翰福音11:35;使徒行傳20:31;哥林多後書2:4;腓立比書3:18)。
3、約瑟設宴(31-32)
這裡的兩節經文我們可以強調兩個事實。第一、「31他洗了臉出來,勉強隱忍,吩咐人擺飯」。我重點說說筵席之中約瑟的「勉強隱忍」。אָפַק:to hold, be strong, restrain, hold back。這個詞應該相當於新約聖經所強調的節制,而節制乃是聖靈的恩賜或聖靈的工作;更是基督徒基本生命特質之一(使徒行傳24:25;哥林多前書9:25;加拉太書5:23;提摩太前書3:2,3:11;提多書2:2;彼得後書1:6)。如果我們把筵席理解為教會,那麼教會的存在與合一,實際上就是依靠基督徒的節制。換言之,就是捨己,控制自己的肉體和私慾以及「我軟弱了」。在某種意義上,非基要真理的忍無可忍是一種精神病;更是敗壞教會更自我敗壞的魔性力量。因此神的教會和主的筵席是互相忍耐和彼此節制的。人都是情慾之人,必有忍無可忍的個人恩怨與個人好惡。但輕易忍無可忍只是一種因為沒有信仰而表現出來的自我自戀和個人膨脹。當然約瑟隱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暫時還不能相認,因為神的時間還沒有到,以色列的功課還沒有作完。你必須讓你個人的性情順服於上帝的旨意與計劃。「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馬太福音26:36)。第二、「32他們就為約瑟單擺了一席,為那些人又擺了一席,也為和約瑟同吃飯的埃及人另擺了一席,因為埃及人不可和希伯來人一同吃飯。那原是埃及人所厭惡的」。這節經文重點可能在於,教會實際上是面對世界裡的教會,而世界恨或厭惡(תּוֹעֵבָה,a disgusting thing, abomination, abominable)我們。這一幕非常清晰地再現了詩人的話:「在我敵人面前,你為我擺設筵席」(詩篇23:5a)。當然,希伯來人和埃及人實際上已經同席了,中間隔斷的牆正在被拆毀,正在倒塌。
4、愛便雅憫(33-34)
33約瑟使眾弟兄在他面前排列坐席,都按著長幼的次序,眾弟兄就彼此詫異。
34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
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
如果創世記43:33-34這樣交叉結構,約瑟派發食物就成為中心事件。當然約瑟也可能是吩咐僕人侍奉眾弟兄;但至少從字面上看,約瑟是自己在親手服事。這當然是預表聖餐中的主基督的:「就遞給他們……」「34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而33節顯示,神認識祂所招來的人:「33約瑟使眾弟兄在他面前排列坐席,都按著長幼的次序,眾弟兄就彼此詫異」。約瑟之所以能毫無差錯地安排座次,是因為他完全知道每一個人是誰。但此時眾弟兄還沒有認出約瑟來。這倒有一點像以馬午斯路上的故事:「15正談論相問的時候,耶穌親自就近他們,和他們同行。16只是他們的眼睛迷糊了,不認識他……30到了坐席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謝了,掰開,遞給他們。31他們的眼睛明亮了,這才認出他來。忽然耶穌不見了」(路加福音24:15-31)。但無論如何,距離重逢或團聚高潮的時刻越來越近了。最後聚焦筵席上的便雅憫:「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約瑟偏愛便雅憫,或許這也顯示約瑟正在重複雅各的錯誤,他不過是人,他沒有辦法超越父輩的傳統和血親的高度,約瑟和雅各都是一樣有限的人。不過這或許有末世論的含義:主復臨的時候,個人賞賜不同(哥林多前書3:13-15,9:24;腓立比書3:14)。當然,有人認為約瑟偏愛便雅憫是要考驗嫉妒徒們的反應。
創世記43章首尾兩節經文存在強調的對比:「1那地的饑荒甚大」;「34約瑟把他面前的食物分出來,送給他們。但便雅憫所得的比別人多五倍。他們就飲酒,和約瑟一同宴樂」。是主的恩典將我們從饑荒帶到了喜樂的筵席之上。וַיִּשְׁתּוּ וַֽיִּשְׁכְּרוּ עִמֹּֽו:And they drank, and were merry with him。不過翻作「宴樂」的詞是שָׁכַר:to be or become drunk or drunken, be intoxicated(9:21)。這裡應該不是指神不喜悅的那些宴樂或吃喝玩耍,而是指陶醉在快樂之中(雅歌5:1;另參歷代志下20:27;詩篇9:2,21:6,32:11,45:15,51:8;以賽亞書25:9;路加福音15:32;彼得前書4:13)。苦難和咒詛已經過去,眼淚已經被擦乾,春天即將到來(雅歌2:10-13)。阿門。
應用:便雅憫現象
以色列人三下埃及,父親雅各和十個哥哥以及約瑟本人都經歷了殘酷的試煉與更新,但便雅憫似乎沒有。這可能意味著,便雅憫還有特別重要的認罪悔改的功課沒有完成。不僅如此,便雅憫可能會因兩個理由而自義,甚至在重生之前是吃人自義的狼,是教會或以色列人的災難。第一、他在十個哥哥傷害約瑟的罪惡中無份,這可能會使他從開始就認為自己比別人更義、甚至更有資格揭發、控告、審判別人或弟兄。別人的罪沒有成為他的鏡鑒,反而成了他的網羅。第二、便雅憫先有父親雅各的溺愛,後有同胞哥哥約瑟的偏愛,這可能會養成驕縱、任性甚至為錢財和肉體所欲為的性格;而這種惡習極端膨脹,會造就一代強姦犯或只相信暴力的厲害國。或者,受溺愛之子如果沒有約瑟這樣21年的試煉,也會是一個冷血的紅富二代:任憑哥哥屢次犯險和犧牲而無動於衷(他可能認為他們活該),而享受一切恩澤卻認為天經地義,非我莫屬,紅二代對任何人的苦難唯余冷血。
唯有經歷了罪惡與悔改,才會有新便雅憫人。事實上正是如此。創世記和申命記分別記載了三個臨終之人對便雅憫的預言。第一就是便雅憫的母親拉結(及父親雅各):「16他們從伯特利起行,離以法他還有一段路程,拉結臨產甚是艱難。17正在艱難的時候,收生婆對她說,不要怕,你又要得一個兒子了。18她將近於死,靈魂要走的時候,就給她兒子起名叫便俄尼。他父親卻給他起名叫便雅憫」(創世記35:16-17)。第二是雅各臨終論便雅憫:「便雅憫是個撕掠的狼,早晨要吃他所抓的,晚上要分他所奪的」(創世記49:27)。第三是摩西的臨終祝福便雅憫:「論便雅憫說,耶和華所親愛的必同耶和華安然居住。耶和華終日遮蔽他,也住在他兩肩之中(申命記33:12)」。這是便雅憫的天路歷程:從拉結口中的便俄尼(教會的禍患)到雅各口中的便雅憫(被高舉在右手);從雅各口中殘暴的狼,就是如羊進入狼群的狼,到摩西口中上帝親愛的僕人。事實上,聖經確實充滿了相關的見證。首先,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這個曾經被眾支派族長呵護備至的便雅憫人,卻敗壞為強姦犯,而且死不悔改,與所有有支派爭戰,自取滅亡(士師記21:3)。只有溺子和紅二代才會相信毛習強姦有理,直到過街老鼠。是神的憐憫最終才使便雅憫人得以存活和復甦。其次,存在一個從便雅憫人掃羅王(撒母耳記上9:21)到便雅憫人末底改(以斯帖記2:5)的更新歷史(中介著亞甲族哈米大他的兒子哈曼),前者幾乎毀滅了整個以色列,而後者成了以色列人的拯救。最後,新約聖經有一個便雅憫人掃羅更新為使徒保羅的見證(羅馬書11:1;腓立比書3:5)。這一切都是要有的。
但是,用安全和美食溺愛便雅憫的雅各和約瑟,甚至從未向之傳悔改得救的福音,一味地愛愛愛的泛愛主義,是否要對前便雅憫的一生負責呢?作為傳道人,最大的喜樂是被假弟兄污告到教區,或經歷假弟兄的審判。「他們離開公會,心裡歡喜。因被算是配為這名受辱」(使徒行傳5:41)。但是,牧師最慘痛的教訓是傳道的失誤,雖然這失誤的背後,有上帝帶領強姦犯更新為末底改和保羅的恩典計劃。我這些年一直用心呵護和忍讓著一個人,日夜盼能信主。我知道舊人有多醜:只定罪別人卻從來看不見自己的罪,用自以為是的精明謊言傷害別人卻只能記住別人對自己傷害。但是,我需要檢討自己的軟弱或這場傳福音的大失敗:我一直不忍心告之也是個罪人甚至更是個罪人而常欲言又止。我幾乎不忍心向紅富二代德二代怨婦二代特務二代宣講公義節制和審判,結果眼睜睜看著俄珥巴揚長而去,石頭而來。我實在於雅各和約瑟的偏愛之罪有份。求主饒恕。阿門。
任不寐,2019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