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二課a:你的王來了,戰爭開始(1:2-15)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可福音1:2-15,

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9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但河裡受了約翰的洗。10他從水裡一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靈彷彿鴿子,降在他身上。11又有聲音從天上來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12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13他在曠野四十天受撒但的試探。並與野獸同在一處。且有天使來伺候他。14約翰下監以後,耶穌來到加利利,宣傳神的福音,15說,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

感謝神的話語。馬可福音還可以這樣交叉結構:中心是第8章,主題是耶穌是基督;而前面1-7章聚焦耶穌在北方加利利的傳道事工;而9-16章聚焦耶穌的耶路撒冷之行(從黑門山變相經過加利利直到耶路撒冷)。而馬可福音1-7以第4章為中心可以進一步交叉結構。第4章是耶穌的長篇講道(4:1-34),如同創世記第一章所聚焦的「種子」或後裔。1-3章則可以這樣平行結構:呼召門徒(1:16-20)、醫病趕鬼(1:21-2:12);呼召門徒(2:13-20)、面對仇敵(2:21-3:6);揀選門徒(3:7-19)、面對家人(3:20-35)。而5-7章以交叉結構的方式呼應1-3章:教導門徒(4:35-41,與3:7-19呼應,耶穌與門徒在船上)、醫病趕鬼(5:1-43);教導門徒(6:1-13),面都仇敵(6:14-29,與2:21-3;6呼應,希律黨人與希律);教導門徒(6:30-52),醫病趕鬼(6:53-7:37——針對法利賽人和文士的講論顯示鬼和病怎樣統治人的內在心靈,這一幕與1:21-2:12中的赦罪真理呼應:病與鬼就是罪與不潔)。基督與門徒的關係指向基督和教會的關係。而馬可福音1:1-15可以視為馬可福音的序,與馬可福音16:9-20的跋首尾呼應。

上個主日我談到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更像符類福音,並且都可以與創世記平行,特別是這兩卷福音書的首尾部分與創世記的首尾兩章存在平行的關係:從起初到墳墓。不僅如此,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的第一章都在進一步解釋創世記1:1-5的一些基本概念:起初、創造、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罪與魔鬼)、光、聖靈、水面(約旦河及洗禮以及加利利海)、分別(呼召門徒將之分別為聖),等等。我們今天開始學習馬可福音1:2-15。這14節經文,每7節各講1個人物:施洗約翰(2-8)與耶穌基督(9-15)。而每一部分又分別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2-8節:先知的預言(2-3)、約翰的洗禮(4-6)、約翰的見證(7-8)。9-15節:耶穌的洗禮(9-11)、耶穌受試探(12-13)、耶穌的傳道(14-15)。約翰聚焦「使罪得赦」問題;耶穌面對魔鬼的試探——這是馬可福音戰爭的序幕:接下來一切醫病趕鬼的神跡奇事和十字架事件(使罪得赦),都是在這兩個框架內展開的:病是罪,污穢的靈是魔鬼的差役。同時,馬可福音這個序篇宣告的就是道成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的真理(約翰福音1:14):祂來了,祂進來了,祂就是細羅,阿門。

一、先鋒約翰(2-8)

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先知的預言連接了舊約與新約,讓我們知道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約翰的洗禮表明耶穌來是要解決罪的問題。而約翰的見證顯示即將到來的耶穌超越舊約所有的先知,唯有祂是基督;是王。而生活在該撒治下的羅馬人,熟悉先鋒和君王的關係——施洗約翰後面,天國的「該撒」即將到來,天國近了。另外,約翰作為「至高者的先知」(路加福音1:76)可類比教會,約翰與耶穌密不可分。而施洗約翰的工作首先要參考路加福音1:17,「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And he shall go before him in the spirit and power of Elias),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這也是教會在基督復臨之前的工作。另外注意這位以利亞在馬可福音中的顯現:「2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暗暗地上了高山,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3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4忽然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並且和耶穌說話」(9:2-4)。我們單獨用一個主日專門講論施洗約翰,討論他的意義;並補足基督教對這位最大先知的虧欠。

(一)先知的預言(2-3)

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

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

3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

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馬可福音1:2-3的兩節經文,也可以指神(2)與人(3)分別為基督作見證,而耶穌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同時,基督在神與人之間,祂來要使神與人和好。福音的中心信息就是「耶穌是基督」,或我們的王來了。而施洗約翰首先宣告的就是耶穌來作王的福音,或者,他就是這位王的先鋒。換言之,1:2-3繼續展開1:1耶穌是基督、是王這個核心真理;而離開這樣的真理,施洗約翰是不可理解的,也是無足輕重的,正因為耶穌必須是王,而王必須有使者和「膏立」者,所以有施洗約翰。凡離開王之先鋒的所有關於施洗約翰的講論都不得要領,而離開施洗約翰也必然偏離耶穌是王的核心教義。實際上施洗約翰-耶穌基督-基督教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可以平行詩篇1-2-3章的相關信息:詩篇第一篇可以預表施洗約翰,詩篇第二篇聚焦耶穌是基督或萬王之王,詩篇第三篇我們看見教會在基督裡的得勝;而約翰與教會之間交叉呼應。

1、祂在聖經(2a)

第一個詞ὡς(as,正如)是非常重要的:傳道人的第一個傳道原則就是打開聖經,或者指著聖經講道,或者只講聖經,只講聖經啟示的基督。「我認為」在講道台上基本沒有什麼價值,除非是基於聖經的我認為。而人怎麼說基本上是糞土。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1:1),也是「正如經上所記」,這是神說的。唯獨聖經,這是馬可福音第二節經文確立的基本原則。KJV依據的聖經版本並沒有提到以賽亞:Ὡς γέγραπται ἐν τοῖς προφήταις,As it is written in the prophets。這裡的先知用的是複數τοῖς προφήταις,準確翻譯應該是「眾先知」(路加福音24:27;約翰福音1:45;使徒行傳3:18,3:24,10:43,13:27,15:15,26:22;羅馬書1:2,羅馬書16:26;希伯來書1:1,11:32;彼得前書1:10;啟示錄10:7,22:6)。一方面,基督就是而且必是(舊約)聖經啟示的基督;另一方面,舊約聖經或所有先知都在為基督作見證。換言之,主耶穌的到來是有(文字)根據的,是有見證人的;基督事件是一個無法迴避和否認的歷史事實,而非任何人的憑空虛構,也不是單純的自言自語——是神說的。這個神說與創世記第一章的神說完全平行:太初有道,道成肉身。

2、王的先鋒(2b)

接下來的兩節經文,一般認為分別引自瑪拉基書3:1和以賽亞書40:3;但眾先知都宣告過類似的信息。這是瑪拉基書3:1原文:「萬軍之耶和華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我前面預備道路。你們所尋求的主,必忽然進入他的殿。立約的使者,就是你們所仰慕的,快要來到」。而瑪拉基書4;5-6更與此平行:「5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6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主耶穌自己說,施洗約翰就是這位以利亞(馬太福音17:12-13)。馬可福音1:2應該是合併了瑪拉基書上述相關信息:Ἰδού ἐγὼ ἀποστέλλω τὸν ἄγγελόν μου πρὸ προσώπου σου ὃς κατασκευάσει τὴν ὁδόν σου ἔμπροσθέν σου,Behold, I send my messenger before thy face, which shall prepare thy way before thee。預備(κατασκευάζω,馬太福音11:10;路加福音1:17,7:27)的目的之一,是證明先鋒後面那位是主,是王。如果耶穌突然來到,不僅沒有見證人,更無法證明祂的的確確是生來作王的。真正的王一定有使者,但假基督徒是自己「揭竿而起」或自我見證的。這是耶穌基督與所有異教領袖的區別之一。使者(ἄγγελος)一詞也常常翻作天使,這要看語境;這裡專指王的使者。約翰非常重要,因為耶穌是王至關重要。沒有國務卿的鋪陳就在沒有總統的到來。這裡的「我」指父神,施洗約翰是從神而來的:「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約翰福音1:6)。而動詞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不僅顯示父愛子,更表明耶穌是道成肉身的基督——神差遣子進入世界,也差遣基督的先鋒約翰進入世界。上帝是差遣者,基督也是——祂差遣使徒和教會進入世界。

值得強調的是,也有學者認為這句話來自出埃及記23:20或23:23。諸位可以細讀出埃及記23:20-33,找到其中諸多細節,怎樣與馬可福音相關內容完全吻合:「20看哪,我差遣使者在你前面,在路上保護你,領你到我所預備的地方去。21他是奉我名來的,你們要在他面前謹慎,聽從他的話,不可惹他(惹或作違背),因為他必不赦免你們的過犯。22你若實在聽從他的話,照著我一切所說的去行,我就向你的仇敵作仇敵,向你的敵人作敵人。23我的使者要在你前面行,領你到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迦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那裡去,我必將他們剪除。24你不可跪拜他們的神,不可事奉他,也不可傚法他們的行為,卻要把神像盡行拆毀,打碎他們的柱像。25你們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他必賜福與你的糧與你的水,也必從你們中間除去疾病。26你境內必沒有墮胎的,不生產的。我要使你滿了你年日的數目。27凡你所到的地方,我要使那裡的眾民在你面前驚駭,擾亂,又要使你一切仇敵轉背逃跑。28我要打發黃蜂飛在你前面,把希未人,迦南人,赫人攆出去。29我不在一年之內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恐怕地成為荒涼,野地的獸多起來害你。30我要漸漸地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等到你的人數加多,承受那地為業。31我要定你的境界,從紅海直到非利士海,又從曠野直到大河。我要將那地的居民交在你手中,你要將他們從你面前攆出去。32不可和他們並他們的神立約。33他們不可住在你的地上,恐怕他們使你得罪我。你若事奉他們的神,這必成為你的網羅」。

出埃及記這些信息讓我們看見,主耶穌進入世界就是為了帶領我們出埃及;而祂所經歷的一切以及所行的神跡奇事,如賜糧與水、五餅二魚和聖餐、野地的獸與耶穌在曠野與野獸同在一處,等等,都可以在上述經文中找到源頭。

3、祂在曠野(3a)

馬可福音1:3被認為是引自以賽亞書40:3,「有人聲喊著說,在曠野預備耶和華的路,(或作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當預備耶和華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們神的道」;而這是馬可福音的說法:「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預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φωνὴ βοῶντος ἐν τῇ ἐρήμῳ Ἑτοιμάσατε τὴν ὁδὸν κυρίου εὐθείας ποιεῖτε τὰς τρίβους αὐτοῦ,The voice of one crying in the wilderness, Prepare ye the way of the Lord, make his paths straight。

首先,基督教是有聲的宗教,是呼喊的宗教。而且是向死一樣沉寂的曠野沙漠和人間呼喊的宗教。φωνὴ βοῶντος,The voice of one crying。這是激烈的呼告,震天動地,傳遍地極;凡有耳的都應當聽。這不是避世的宗教,這是絕對不會偏安於山洞、地下和邊緣的真理。動詞βοάω的基本含義是to raise a cry, of joy pain etc.;to cry, speak with a high, strong voice。這是以賽亞書的相關經文:「      6有人聲說,你喊叫吧。有一個說,我喊叫什麼呢?說,凡有血氣的,盡都如草,他的美容,都像野地的花。7草必枯乾,花必凋殘,因為耶和華的氣吹在其上。百姓誠然是草。8草必枯乾,花必凋殘,惟有我們神的話,必永遠立定。報好信息給錫安的阿,你要登高山。報好信息給耶路撒冷的阿,你要極力揚聲。揚聲不要懼怕,對猶大的城邑說,看哪,你們的神」。另外,馬可福音15:34使用的正是這個動詞βοάω:「申初的時候,耶穌大聲喊著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出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耶穌是在眾人面前呼喊神,這聲音是指向父神的,但也為讓全人類凡有耳的都應當聽。

其次,為什麼是曠野(ἔρημος),這可以回到創世記(שָׂדֶה):「野地還沒有草木,田間的菜蔬還沒有長起來,因為耶和華神還沒有降雨在地上,也沒有人耕地」(創世記2:5);「耶和華神所造的,惟有蛇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創世記3:1a);「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創世記3:18)。施洗約翰帶領我們返回一個全新的起初;而基督和祂的先鋒曠野裡首先要面對魔鬼的試探;如面前空虛混沌淵面黑暗和曠野的荊棘——新的創造就是要在這長滿荊棘和蒺藜的曠野或世界裡開始,而我們也將看見到的種子怎樣將在曠野長成蔬菜或參天大樹(馬可福音4:32)。其次,曠野在出埃及記到申命記中至關重要,進入曠野是為了離棄埃及所有的偶像,去侍奉神(出埃及記3:18等)。同時,曠野也讓我們想起以色列出埃及後在曠野40年怎樣經歷洗禮的真理:舊人死去,新人出來。如今猶太人從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出來,竟然如同以色列人當年出埃及,離開埃及偶像,過紅海去侍奉神;並在那裡洗禮。這是保羅的見證:「1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2都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3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4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5但他們中間,多半是神不喜歡的人。所以在曠野倒斃」(哥林多前書10:1-5)。

值得強調的是,曠野不是避世,不是隱修,而是在那裡呼喊人類離開偶像歸入基督。曠野也不是桃花源——與埃及相比,那裡是生活更為嚴酷的地方,是一個惟獨依靠嗎哪生活的地方。在馬可福音中,耶穌進入和退到曠野是為了勝過魔鬼的試探或宣告對魔鬼的勝利(1:12-13)、為了在那裡禱告親近神(馬可福音1:35)、也為避免被人逼迫作王(馬可福音1:45),也為在那裡教導和裝備門徒,建造教會(6:31-32)。

4、主的先鋒(3b)

對比馬可福音1:3和以賽亞書40:3,可以看出兩方面的真理:一方面,那裡的耶和華在這裡等同於主;另一方面,沙漠(עֲרָבָה)以及「我們神(אֱלֹהִים)」這兩個概念被省略了。馬可福音1:1中的耶穌基督就是以賽亞書40:3中耶和華,就是我們的神。這裡翻作預備的動詞是ἑτοιμάζ,主要指事先已經作好的準備。形容詞「直」(εὐθύς)與馬可福音40次之多的「立即」字根相同。施洗約翰與基督的關係,就是僕人與主人的關係,子民與上帝的關係,而這同樣缺一不可。如果約翰指向教會,我們從這裡已經看見基督和教會是不可割捨的關係。你不可以傳一個沒有教會的基督,更不可以傳一個沒有基督的教會。理解兩者的關係,應該參考路加福音1:66-80:

「66凡聽見的人,都將這事放在心裡,說,這個孩子,將來怎麼樣呢?因為有主與他同在。67他父親撒迦利亞,被聖靈充滿了,就預言說,68主以色列的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眷顧他的百姓,為他們施行救贖。69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70(正如主藉著從創世以來,聖先知的口所說的話)71拯救我們脫離仇敵,和一切恨我們之人的手。72向我們列祖施憐憫,記念他的聖約。73就是他對我們祖宗亞伯拉罕所起的誓,74叫我們既從仇敵手中被救出來,75就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76孩子阿,你要稱為至高者的先知。因為你要行在主的前面,預備他的道路。77叫他的百姓因罪得赦,就知道救恩。78因我們神憐憫的心腸,叫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79要照亮坐在黑暗中死蔭裡的人。把我們的腳引到平安的路上。80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值得強調的是,約翰一生有主的同在(66),「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75)。

注意其中的「主」與「神」等概念。這意味著,你不可以把約翰對希律的責備視為出於血氣,更不可以論斷約翰在期待政治彌撒亞。實際上,「我的使者在你前面」也有同樣的含義:施洗約翰從始至終是神的使者,而且是活在基督面前的使者,你不可以懷疑他的忠信與聖潔,儘管他不過是人。另外,無論引證哪位先知的話,馬可福音的引證都不是完全周延的,這意味著他只是在綜合舊約所有先知的預言。這就是舊約的精義,而非字句。但是,馬可福音引用任何字句都可以找到舊約根據。因此提醒大家,聖經各種版本中的註釋部分你們要小心,它們不一定是完全準確的,甚至會產生誤導。

(二)約翰的洗禮(4-6)

4照這話,約翰來了,在曠野施洗,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

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

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

馬可福音1:4-6還可以進一步交叉結構:4與6首尾女呼應讓我們看約翰的事工(他來幹什麼)和生活(他是誰,他怎樣生活);而中間第5節聚焦世人對施洗約翰的回應:認罪與洗禮。值得一提的是,沒有什麼理由也沒有什麼必要將施洗約翰與所謂的愛色尼人(אִסִּיִים,The Essenes)聯繫起來;因為約翰是獨一無二的,承擔著獨特的使命——他與基督密不可分,為此而活,為此而死。一方面,約翰的洗禮顯示了基督進入世界的工作重心(赦罪,洗淨人的罪);另一方面,洗淨罪人,是為了給君王的兩次降臨預備聖潔的子民,如同為羔羊預備聖潔的新婦。

1、曠野施洗(4)

和合本聖經已經表明「照這話」是中譯的加添,原文中並沒有。而是突然間,「約翰來了」,顯然這更具有戲劇性,如同「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ἐγένετο Ἰωάννης βαπτίζων ἐν τῇ ἐρήμῳ καὶ κηρύσσων βάπτισμα μετανοίας εἰς ἄφεσιν ἁμαρτιῶν,John did baptize in the wilderness, and preach the baptism of repentance for the remission of sins。約翰來首先藉著洗禮預告了耶穌基督到了是要解決人類的罪及其赦免的終極為題。原文中有兩個句子。第一是約翰來了並在曠野洗禮。浸信會的人樂意強調βαπτίζω是指他們定義的浸洗,這應該是一種過度解釋。因為這節經文竟然說約翰是在曠野(ἔρημος)施洗。雖然下文轉向了約旦河,但沒有明確的信息說約翰的洗禮僅僅限於約旦河。更重要的是,洗禮的地點和「浸水量」根本不是重點,洗禮的真理在第二句話中:「傳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第二句話顯示,洗禮與傳道是同時進行的。這一真理可以平行馬太福音28:19-20,「19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或作給他們施洗歸於父子聖靈的名)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馬可福音開篇處涉及基督教一些基本概念,因此我們必須在這裡先打好根基。

(1)洗禮

首先,最重要是你藉著洗禮傳道,作一位傳道人。動詞κηρύσσω非常重要:to be a herald, to officiate as a herald;to publish, proclaim openly: something which has been done。這是公開宣講,絕非密宗或隱藏。而這個動詞也進一步告訴我們,1:1中的福音就是以洗禮赦罪為核心的真理。而傳道人是有職分的,是受差遣的使者。這一點可以參考羅馬書10:13-15,「13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14然而人未曾信他,怎能求他呢?未曾聽見他,怎能信他呢?沒有傳道的,怎能聽見呢?15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如經上所記,報福音傳喜信的人,他們的腳蹤何等佳美」。施洗約翰不是自我差遣、妄自行割的。「撒迦利亞頌」可以等於「按牧禮」;而使徒約翰明確地見證說:「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名叫約翰」(約翰福音1:6)。

其次,這洗禮是悔改的洗禮:βάπτισμα μετανοίας,the baptism of repentance。「洗」顯示人在神面前是髒的,因為被「污穢的靈」(馬可福音中連續出現的污鬼)所捆綁。這一事實開啟了整卷馬可福音眾多醫病神跡的序幕。同時,洗禮也指人類需要一場大洪水,這再一次帶領我們返回創世記。而約翰和他所侍奉的基督,實際上正如挪亞的方舟(彼得前書3:18-22)。值得強調的是,動詞βαπτίζω並非如浸信會所定義的,排他的immerse;LXX經常將之對應希伯來字טָבַל,to dip, dip into, plunge;如創世記37:31,「他們宰了一隻公山羊,把約瑟的那件綵衣染了血」;利未記4:6,「把指頭蘸於(טָבַל)血中,在耶和華面前對著聖所的幔子彈血七次」,等等。或者,LXX將之含義指向「洗淨」(wash)這個概念,如出埃及記29:4,「要使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門口來,用水洗(רָחַץ,to wash, wash off, wash away, bathe)身」。顯而易見,怎樣「洗」都是可以的,都真理只有一個:洗乾淨——「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洗禮,是馬可福音的開篇,也是新歷史的開篇和個人重生的象徵。但這如何可能呢?

(2)悔改

悔改!μετάνοια,repentance,a change of mind。「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翰福音3:5)。動詞μετανοέω是由μετά 與 νοέω合成的,而動詞νοέω的基本含義是to perceive with the mind, to understand, to have understanding,to think upon, heed, ponder, consider(馬可福音7:18等)。關於悔改的真理,可以涉及如下基本論題:

第一、你的心靈與上帝的直接關係。悔改首先指心靈或心思意念的改變,而不是行為上的表演。悔改是你在那察驗人肺腑心腸的耶和華的面前的見證。箴言16:2,「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為清潔。惟有耶和華衡量人心」;詩篇7:9,「願惡人的惡斷絕。願你堅立義人。因為公義的神察驗人的心腸肺腑」(另參啟示錄2:23);路加福音9:55 ,「耶穌轉身責備兩個門徒說,你們的心如何,你們並不知道」;路加福音12:34,「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路加福音16:15,「耶穌對他們說,你們是在人面前自稱為義的。你們的心,神卻知道。因為人所尊貴的是神看為可憎惡的」……悔改不是為討人的喜悅,不或經過什麼人的認證。換言之,你是否悔改了,神是知道的, 並只有神有終極的裁判權。你不能藉著無神和無我逃避你在上帝面前的責任,實際上你無處可逃。或者悔改得救,或者裝學必然滅亡。「我往那裡去躲避你的靈。我往那裡逃躲避你的面」(詩篇139:7)。

第二、悔改首先是離開偶像歸向真神。悔改或回頭的目的不僅僅是認罪或一般的罪,而是歸向神——罪的首要見證不是道德問題,而是屬靈淫亂的問題,是敬拜別神或偶像。以賽亞書46:8-9與12-13特別告訴我們何為悔改或心靈的回歸:「8你們當想念這事,自己作大丈夫。悖逆的人哪,要心裡思想。9你們要追念上古的事,因為我是神,並無別神,我是神,再沒有能比我的……12你們這些心中頑梗,遠離公義的,當聽我言。13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我的救恩必不遲延,我要為以色列我的榮耀,在錫安施行救恩。」。希伯來人常用שׁוּב(to return, turn back)指悔改,就是回頭,轉回,回家,就是從偶像返回上帝,就是從城市進入曠野侍奉神。理解這大罪,可以參考十誡的「第一塊或第一面法版」。另參約珥書1:12-13a,「12耶和華說,雖然如此。你們應當禁食,哭泣,悲哀,一心歸向我。13你們要撕裂心腸,不撕裂衣服。歸向耶和華你們的神」。只有在悔改這些基本真理的基礎之上,聖經對淫亂的憎恨才是可以解釋的;而約翰一書最後一句呼喊才是可以理解的:「小子們哪,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5:21)。而聖靈不斷讓我們看見:貪財是常見的偶像崇拜,而貪與淫常常禍不單行(以弗所書5:5;歌羅西書3:5;詩篇10:3;箴言28:16;提摩太前書3:3,6:10;彼得前書5:2)。

第三、悔改也常常指「沒有公義」這種政治正義的完全匱乏。而這一點是基督教常常忽略或刻意隱瞞的。由於政治恐懼,基督教變成了俱樂部的同時,羅偉長舌婦中心——at們更關切家長裡短,並癡迷和享受兩性方面以及個人隱私上的話題,並依靠別人肉體作王。但是,聖經在正視每個人的靈肉之戰的同時,高度關切「公義」或「社會公義」,在舊約中,這種關切遍及每一位先知中;在新約這種關切被主耶穌總結為一句話:又要愛人如己。這可以指向十誡的「第二法版」。注意以賽亞書46:12-13,「12你們這些心中頑梗,遠離公義的,當聽我言。13我使我的公義臨近,必不遠離……」另參以賽亞書1:27,「錫安必因公平得蒙救贖,其中歸正的人,必因公義得蒙救贖」。可以檢索和合本聖經中「公義」一次在66卷書中的使用,看基督教特別是華人教會多少人怎樣的不義、軟弱、詭詐並且與公義背道而馳,淪為吃肉自肥之律法主義妖孽,吃人自義的魔鬼之子。

(3)洗禮與悔改

路德教會特別敏感這個話題,原因之一是改革宗、浸信會以及聖安息日會等異端在這方面的彎曲:人本主義的洗禮考試,徹底悔改到完全無罪才可以洗禮,等等。一般來說,保守的路德教會認為洗禮先於悔改;而我個人認為兩者可以並行。而馬可福音和使徒行傳的洗禮實踐,可以帶領教會撥亂反正。

首先,洗禮與悔改的關係,可以參考以西結書36:25-29,「25我必用清水灑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טָהֵ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掉一切的偶像。26我也要賜給你們一個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的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27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謹守遵行我的典章。28你們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列祖之地。你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你們的神。29我必救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也必命五穀豐登,不使你們遭遇饑荒」。另參詩篇51:2,「2求你將我的罪孽洗除(כָּבַס)淨盡,並潔除我的罪。3因為我知道我的過犯,我的罪常在我面前。4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因而路德教會更強調洗禮在悔改之前:cleaning, then change within, not change within, then cleaning(James,p.1-3;另參馬太福音3:11)。洗禮的一個基本的神學邏輯是:上帝施洗在先(藉著僕人潔淨罪人),而人因信悔改回應在後。因同樣的理由——神潔淨罪人的罪——我們給嬰孩洗禮。

其次,洗禮與悔改不是為了形式上「洗白白」,而是與赦罪相關。洗禮既不像浸信會那樣極端,強調非浸不洗;也不會向改革宗宣道會那樣公然違背聖經,宣告洗禮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甚至不洗禮也可以得救。馬可福音首尾呼應清清楚楚讓我們看見,洗禮與悔改赦罪相關。一方面,洗禮為了接受基督的赦罪。εἰς ἄφεσιν ἁμαρτιῶν;介詞εἰς是翻作into,還是for;是為了赦罪而洗禮,還是進入洗禮才能赦罪?也許二者兼而有之。赦免:ἄφεσις,release from bondage or imprisonment;forgiveness or pardon, of sins (letting them go as if they had never been committed), remission of the penalty——這個字有「解放」的含義。另一方面,馬可福音16:16,「信而受洗的必然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關於洗禮與救恩的關係(並非外在形式),這是彼得和保羅共同的見證:「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得前書3:21);「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提多書3:5)。

(4)罪

罪(ἁμαρτιῶν)在這裡是複數,可以指所有的罪。關於罪可以有兩個基本定義:第一,違背律法的就是罪(哥林多前書5:56;約翰一書3:4),而律法的總結就是愛神與愛人(馬太福音22:40)。第二、罪的工價就是死,人人都死,人人都是罪人(羅馬書6:23;希伯來書9:27)。那些不承認自己是罪人的外邦人,以及所有宣稱基督徒不再是罪人或有靈與罪的爭戰的邪教徒,可以在這兩大事實面前檢驗自己。耶穌作王,萬王之王,因為只有祂能解決罪和死的終極難題,而我們必須時時刻刻需要祂的幫助(隨時的幫助,離開祂我們便不能做什麼)。因此基督來才被稱作福音,而且是萬人的福音。換言之,基督之前之外的歷史,總是罪絕對得勝的歷史。那裡真的是曠野與黑夜,從未有過光明與日出,只有這種各樣罪的輪換執政。沒有基督,罪必然終身制。值得一提的出,任何流浪大師,如果與悔改和認罪無關,這種國學與無我,一樣是騙子和毫無意義的流氓大屍。或者這是遠東曠野的兩類枯骨,春風不度玉門關,唯有神的憐憫曾高天臨到。

2、所有的人(5)

人人是都罪人,人人都有一死;因此所有的人都需要認罪悔改,都需要洗禮。約翰給人類帶來的是驚天動地或所謂革命性的變局:「5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約翰那裡,承認他們的罪,在約但河裡受他的洗」。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是人類的代表,他帶進來的是一場大洪水,理由一樣:「4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5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6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創世記6:4-6)。而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不過是偉人的當代版。如今的地球人,哪一位不是半人半神的偉人,或者妖孽?

約翰事工的地方看來是在南方,或者覆蓋了猶大全地——在兩湖之間的河谷與曠野。當然也可以這樣理解,他即使在加利利一帶施洗,猶大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也都到他這裡來:「8潔淨的畜類和不潔淨的畜類,飛鳥並地上一切的昆蟲,9都是一對一對地,有公有母,到挪亞那裡進入方舟,正如神所吩咐挪亞的」(創世記7:8-9)。καὶ ἐξεπορεύετο πρὸς αὐτὸν πᾶσα ἡ Ἰουδαία χώρα καὶ οἱ Ἱεροσολυμῖται,And there went out unto him all the land of Judaea, and they of Jerusalem。猶大全地是猶太教的中心,也是人類文明的中心,或人類的地理中心;而耶路撒冷就是人類政治中心的代表。換言之,耶穌和祂的先鋒進入世界,不是到什麼阿米世人或桃花源或荒山野嶺仙山洞府,而是進入文明的腹地和文化的中心。不僅如此,不是施洗約翰進入耶路撒冷朝見那裡的高人,而是相反——猶太教已經從施洗約翰開始傾覆;聖所已經從耶路撒冷轉移出來,置於荒野;福音不是出於所謂的「聖城」或王宮(馬太福音11:7-8)。而是出於約翰,或遠離各種偶像的曠野。

至少猶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是在約旦河完成洗禮:καὶ ἐβαπτίζοντο πάντες ἐν τῷ Ἰορδάνῃ ποταμῷ ὑπ᾽ αὐτοῦ,and were all baptized of him in the river of Jordan。約旦河讓我們想起創世記中神的靈運行的水面以及大洪水;還有約書亞記中的約旦河——那裡有十二塊石頭,這裡有十二使徒。但值得強調的是,中譯本的順序有嚴重的誤導,讓人不知不覺陷入改革宗和浸信會的網羅。因為原文中是洗禮在先,然後才是承認他們的罪:ἐξομολογούμενοι τὰς ἁμαρτίας αὐτῶν,confessing their sins。儘管這個順序不是絕對的(如使徒行傳2:38,當然那裡聖靈的洗已經發生了),但我們反對將悔改或人定義的成功悔改或完全悔改作為洗禮的絕對前提。但無論如何,人認罪更是聖靈在他身上的工作。ἐξομολογέω,to confess,to profess acknowledge openly and joyfully——公開承認,而且快樂或感謝著宣告(馬太福音11:25)。我們應該滿懷感恩地讚美上帝,因祂讓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是個罪人;因為唯有這樣我們才可能出死入生。祂因愛我們使我們認罪。諂媚罪人的人實在是魔鬼的謊言,是恨人不死。而建立強制秩序避免認罪和強迫人歌頌自己的人,這種毫不知恥的個人崇拜,不過是以暴政的方式保護自己順利進入地獄的蠢行。在個人崇拜的社會中,到處充滿了為得便宜諂媚人的醜類(猶大書1:16),地上滿了行淫的人(耶利米書23:10;啟示錄2:22)。

但是人如何才能認罪呢,特別是猶大全地和耶路撒冷這些自負極高的「信二代」?無論洗禮前後,傳道人必須在宣告福音的時候同時傳講律法的信息,直接針對一切的罪惡,特別是貪財拜偶像及政治罪惡,必須責備喪盡天良的歲月靜好與紅富二代。沒有這樣的現實針對性和政治批評,他們不可能進入連續重生的天路歷程。這是施洗約翰的政治批判或洗禮布道:「7約翰對那出來要受他洗的眾人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8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不要自己心裡說,有亞伯拉罕為我們的祖宗。我告訴你們,神能從這些石頭中,給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9現在斧子已經放在樹根上,凡不結好果子的樹,就砍下來丟在火裡。10眾人問他說,這樣我們當作什麼呢?11約翰回答說,有兩件衣裳的,就分給那沒有的。有食物的也當這樣行。12又有稅吏來要受洗,問他說,夫子,我們當作什麼呢?13約翰說,除了例定的數目,不要多取。14又有兵丁問他說,我們當作什麼呢?約翰說,不要以強暴待人,也不要訛詐人,自己有錢糧就當知足」(路加福音3:7-14)。而約翰所說的「毒蛇的種類」,才應該是馬可福音16:18中的蛇與毒的真意:「手能拿蛇。若喝了什麼毒物,也必不受害。手按病人,病人就必好了」。一個脫離約翰傳道模式的傳道學,與洗禮的真理毫無關係。

3、是以利亞(6)

那麼約翰是誰,他有什麼資格給猶太人施洗呢?「6約翰穿駱駝毛的衣服,腰束皮帶,吃的是蝗蟲野蜜」。衣食兩個方面可以描述人的存在狀態(創世記3:17-24,提摩太前書6:8)。那麼施洗約翰這幅裝扮和飲食習慣,到底表達的是什麼含義呢?ἦν δὲ Ἰωάννης ἐνδεδυμένος τρίχας καμήλου καὶ ζώνην δερματίνην περὶ τὴν ὀσφὺν αὐτοῦ καὶ ἐσθίων ἀκρίδας καὶ μέλι ἄγριον,And John was clothed with camel』s hair, and with a girdle of a skin about his loins; and he did eat locusts and wild honey。

約翰的裝束首先是為了證明他就是先知以利亞:列王記下1:8,「回答說,他身穿毛衣,腰束皮帶。王說,這必是提斯比人以利亞」;撒迦利亞3:4,「那日,凡作先知說預言的,必因他所論的異象羞愧,不再穿毛衣哄騙人」——顯然有很多假以利亞。另參創世記3:21,「耶和華神為亞當和他妻子用皮子作衣服給他們穿」。一方面,約翰也是個罪人;另一方面,約翰是蒙恩的罪人。有人認為這種服飾更適合在曠野和沙漠生活,而約翰一直住在曠野「「那孩子漸漸長大,心靈強健,住在曠野,直到他顯明在以色列人面前的日子」(路加福音1:80)。皮衣皮帶也是極為耐穿的,也許約翰一生就這一套「時裝」或浴袍,這是第一夫人難以理解的清貧,或者富足。主耶穌不必約翰更有錢:「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馬太福音8:20)。約翰比耶穌還是幸運的,耶穌在十字架上連衣服也被剝光,而且被士兵瓜分。

同時,施洗約翰沒有閒工夫研究中餐或食文化、茶文化。他「吃的是蝗蟲野蜜」。首先這同樣是在強調施洗約翰是以利亞,這一點可以參考路加福音1:15-17,「15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16他要使許多以色列人回轉,歸於主他們的神。17他必有以利亞的心志能力,行在主的前面,叫為父的心轉向兒女,叫悖逆的人轉從義人的智慧。又為主預備合用的百姓」。這是主耶穌所談論的約翰:「約翰來了,也不吃,也不喝」(參馬太福音11:18)。以利亞在危機的時候都是依靠神的餵養(列王記上17:3-6,9-18;19:5-8)。

不僅如此,按摩西律法蝗蟲是潔淨的食物(利未記11:22)。而約翰也是守律法,不然他有什麼資格責備希律王。我不贊成將之翻作以色列的什麼甜豆角,那只是希臘人的虛構(carob,or locust-bean,St. John』s bread)。約翰的衣食一定有舊約背景並且有屬靈含義。野蜜有什麼特別的含義呢?參考歷代志下31:3-5,「3王又從自己的產業中定出分來為燔祭,就是早晚的燔祭和安息日,月朔,並節期的燔祭,都是按耶和華律法上所載的。4又吩咐住耶路撒冷的百姓將祭司,利未人所應得的分給他們,使他們專心遵守耶和華的律法。5諭旨一出,以色列人就把初熟的五穀,新酒,油,蜜,和田地的出產多多送來,又把各物的十分之一送來的極多」。約翰吃野蜜,一方面表明他是遵守耶和華律法的祭司;另一方面,他靠百姓的奉獻生活,所謂工人得工價。當然野蜜也可以指約翰自食其力靠神吃飯(申命記32:13)。施洗約翰類似拿細耳人(民數記6:1-27)。他蒙恩,但過著極為簡單的生活。

主耶穌也不止一次為約翰是以利亞作見證:「10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11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12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13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馬太福音17:10-13)。但這個「矛盾」如何解決呢?「20他就明說,並不隱瞞。明說,我不是基督。21他們又問他說,這樣你是誰呢?是以利亞嗎?他說,我不是。是那先知嗎?他回答說,不是」(約翰福音1:20-21)。安息日會有教師說:提問的人提出了一個「轉世輪迴」的假問題,reincarnation;這應該又是過度解釋了。我的答案是:施洗約翰只是一個有限的人,雖然他是神的使者;他也不完全知道自己是誰;或者,約翰不再在所有意義上都是以利亞:以利亞最後的升天的神跡發生在約旦河(列王記下2:1-15),但約翰把斬首在希律的監獄。主耶穌說施洗約翰是以利亞,只是在這個意義上說的:「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在基督復臨之前,還有更多的「以利亞」。

(三)約翰的見證(7-8);

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

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

那麼約翰的洗禮事工,或在全地傳道所傳的內容是什麼呢?馬可福音1:7-8簡明扼要地告訴我們,他只是在傳講基督;他不是在傳自己,而是在傳基督。正如哥林多後書4:5所說,「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作你們的僕人」。我們也可以這樣說,7-8節與1-2節交叉呼應:「1神的兒子,耶穌基督福音的起頭,2正如先知以賽亞書上記著說,(有古卷無以賽亞三字)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這裡的「有一位」和「他」,就是那裡的「耶穌基督」和「你」。這兩節經文分別指向兩個事實:第一、耶穌與約翰的關係(7);第二、耶穌的洗禮與約翰洗禮的關係——但無論如何,耶穌進入世界也為洗禮,或赦罪,而基督的洗禮不是對約翰洗禮的否定,而是深化,或者聖化。請注意這個事實:12使徒並沒有第二次洗禮(聖禮意義上的洗禮),而他們應該都是接受了施洗約翰的洗禮,其中多人曾是施洗約翰的門徒。在任何意義上,不存在再洗禮的實踐,五旬節不是一場獨立的聖洗禮,只是「聖靈充滿」;使徒行傳中的奉主的名的重新按手,也不是一場獨立的洗禮,甚至與洗禮無關;只是對經過洗禮之人的繼續建造——這些建造沒有水,只強調真理的聖靈;原來的洗禮沒有被廢棄(使徒行傳8:15-17,18:25,19:3等)。

1、約翰與基督(7)

「7他傳道說,有一位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καὶ ἐκήρυσσεν λέγων Ἔρχεται ὁ ἰσχυρότερός μου ὀπίσω μου οὗ οὐκ εἰμὶ ἱκανὸς κύψας λῦσαι τὸν ἱμάντα τῶν ὑποδημάτων αὐτοῦ,And preached, saying, There cometh one mightier than I after me, the latchet of whose shoes I am not worthy to stoop down and unloose。首先注意動詞κηρύσσω第二次出現(4,7)。現在傳道指向基督。這不僅是約翰與耶穌的關係,也是所有先知與耶穌的關係;更不用說「異教的先知」了。可以從兩個方面看約翰與耶穌的對比。

一方面,他讓基督的先鋒和僕人都降卑,在主面前降卑。我經歷過很多港台特色的傳道人或所謂的神學家,以及層出不窮的文化基督徒,他們都做著同樣的夢,夢見老子孔子與耶穌平起平坐地推杯換盞。但施洗約翰讓我們看見,從摩西到約翰,在基督面前這些「聖人」唯一正確的姿勢就是「我就是彎腰給他解鞋帶,也是不配的」。耶穌自己降卑自己另當別論,但有自知之明的人類及其精英,應該從約翰這裡學到與神相處的基本常識;而宣揚耶穌是僕人的那些假先知,需要再一次歸回常識。彼得保羅驚恐地宣告自己也是人不配分享被崇拜的神的榮耀(使徒行傳10:26,14:15;),而天使亦然:「9天使吩咐我說,你要寫上,凡被請赴羔羊之婚筵的有福了。又對我說,這是神真實的話。10我就俯伏在他腳前要拜他。他說,千萬不可。我和你並你那些為耶穌作見證的弟兄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因為預言中的靈意,乃是為耶穌作見證」(啟示錄19:9-10);「8這些事是我約翰所聽見所看見的。我既聽見看見了。就在指示我的天使腳前俯伏要拜他。9他對我說,千萬不可。我與你,和你的弟兄眾先知,並那些守這書上言語的人,同是作僕人的。你要敬拜神」(啟示錄22:8-9)。這位將來的基督太不同了,祂是王,是主,而且是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既然約翰不配,希律更不配。

但另一方面,約翰和基督的對比也讓傳道人獲得解放,向人類獲得解放。我們不需要演神,你也不必指著基督來論斷我。這是傳道人的自由,只是不必濫用這種自由,使之成為放縱情慾的機會。但我們深深深地知道,那些用基督標準轄制和控告傳道人的聲音,基本上都是魔鬼的謊言,他們不僅將自己背不動的擔子強加給牧師,他們更是在公報私仇,殺牧自義。我就是一個給主繫鞋帶也不配的人,但你也不配。我不過是人;我和你的區別僅僅在這個地方:你用我的不配吃我,而我根本不關心你配不不配。我為主繫鞋帶忙得不亦樂乎,沒工夫愛你如己。這是約翰的相關見證:「28我曾說,我不是基督,是奉差遣在他前面的,你們自己可以給我作見證。29娶新婦的,就是新郎。新郎的朋友站著聽見新郎的聲音就甚喜樂。故此我這喜樂滿足了。30他必興旺,我必衰微」(約翰福音3:28-30)。我為這種衰微喜樂滿懷,求之不得。我不建造大教會,我不作名牧,我推遲一切採訪,決絕所有大型聚會和人的榮耀,更不可能有任何政治野心;我傳福音只是不得已,我不傳就有禍了。我信故我自由。

2、洗禮與洗禮(8)

論證約翰只是基督的先鋒或僕人,核心的論據關乎洗禮。「8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他卻要用聖靈給你們施洗」。ἐγὼ μὲν ἐβάπτισα ὑμᾶς ἐν ὕδατι αὐτὸς δὲ βαπτίσει ὑμᾶς ἐν πνεύματι ἁγίῳ,I indeed have baptized you with water: but he shall baptize you with the Holy Ghost。其他兩卷福音書是這樣表述的:馬太福音3:11-12,「11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叫你們悔改。但那在我以後來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給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12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路加福音3:16-17,「16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17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惟獨馬可福音沒有談到「火」。我們大致上可以這樣說,聖靈的洗禮更多指向耶穌第一次來的洗禮,而火的洗禮更多指向耶穌第二次來的洗禮——雖然五旬節也有火的樣式。相對而言,馬可福音更關切基督和教會在地上的福音事工。不過這裡談及的洗禮,讓浸信會們又鬱悶了,因為在這裡水被聖靈取代了。當然我們不可以走的太遠,以至於跑到靈恩派那裡去;水仍然是重要的和不可或缺的(約翰一書5:8,約翰福音3:5),或聖禮仍然是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使徒約翰記錄的相關信息與馬可福音相同:「我先前不認識他。只是那差我來用水施洗的,對我說,你看見聖靈降下來,住在誰的身上,誰就是用聖靈施洗的」(約翰福音1:33)。我們還會在更多經文中,看見約翰福音和馬可福音更像符類福音。在兩卷書的序言中(包括馬可福音1:1-13,約翰福音1:1-18),共享著如下基本概念:起初、神、主(耶和華)、(傳)道、神說、靈、差遣、曠野、施洗約翰、水、洗禮、罪、門徒等等。約翰見證的洗禮不是靈恩派偏執的靈洗,而聖靈的降臨,常與基督的復活升天相關,並因此與教會的誕生聯繫在一起:「7然而我將真情告訴你們。我去是與你們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師就不到你們這裡來。我若去,就差他來。8他既來了,就要叫世人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翰福音16:7-8)。這些事實再一次提醒我們,必須將馬可福音與約翰福音對觀。的的確確,藉著教會生活,聖靈不斷帶領我們進入和經歷洗禮的真理,在自己責備自己中向罪死,向義生;不斷離開被審判的世界之王:「9為罪,是因他們不信我。10為義,是因我往父那裡去,你們就不再見我。11為審判,是因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約翰福音16:9-11)。

這裡的聖靈再一次帶領我們返回創世記: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約翰的見證讓我們認識到主耶穌進入世界,就是要洗淨我們的罪。這裡的你們指所有接受施洗約翰洗禮的人,包括猶太全地的人和耶路撒冷的人,更指向我們和整個人類。我們都需要進入基督的洗禮。聖靈的洗禮意味著什麼呢?「3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常存惡毒(或作陰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4但到了神我們救主的恩慈,和他向人所施的慈愛顯明的時候,5他便救了我們,並不是因我們自己所行的義,乃是照他的憐憫,藉著重生的洗,和聖靈的更新。6聖靈就是神藉著耶穌基督我們救主,厚厚澆灌在我們身上的。7好叫我們因他的恩得稱為義,可以憑著永生的盼望成為後嗣。(或作可以憑著盼望承受永生)」(提多書3:3-7);「18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受苦有古卷作受死),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他被治死。按著靈性說他復活了。19他藉這靈,曾去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20就是那從前在挪亞預備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時候,不信從的人。當時進入方舟,藉著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人。21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22耶穌已經進入天堂,在神的右邊。眾天使和有權柄的,並有能力的,都服從了他」(彼得前書3:18-22)。

應用:約翰,對不起

學者們爭論馬可福音的序篇到底截止在哪一節經文:1:1-8?1:1-13?1:1-15?這的確不是特別重要的,因為如何結構這完全取決於你要討論什麼主題。若聚焦施洗約翰,那麼2(1)-8節可以視為馬可福音的序篇,而施洗約翰也是四福音書共同的序篇(馬太福音略有不同)。路加福音整整第一章聚焦施洗約翰的降生,而約翰福音幾乎整整第一章聚焦施洗約翰的事工和見證。施洗約翰實在太重要了!而施洗約翰在馬可福音更為重要。一方面,馬可福音主要篇幅中都有施洗約翰(1:1-9,2:18,6:14-32,8:28,11:27-33);另一方面,只有馬可福音高度重視約翰之死或希律面前的約翰(馬可福音6:14-32)。這是為什麼?當然,我們重視施洗約翰與歷史學家約瑟夫的理由不同,我們重視他是為真理的緣故,也為補足基督教對他的嚴重虧欠;而這些虧欠深刻扭曲了教會對基督的見證。曠野是將一切、包括偶像歸零的時空;今天求神帶領我們進入曠野(1:35;1:45,6:31-34),重新發現基督的僕人約翰,建造教會更好地成為基督復臨的先鋒。

1、約翰與基督

為什麼要有施洗約翰(四福音書幾乎都以約翰開篇),一個簡單的答案是,為了證明耶穌是基督,是王。第一,施洗約翰是舊約和新約的連接,標誌著歷史從律法和先知的世代,轉向基督的真理與恩典的時代(馬太福音11:13;路加福音16:16;約翰福音1:17-18)。第二、見證舊約彌賽亞預言在基督身上(包括相關「以利亞」的預言)的完全應驗(瑪拉基書4:4-6;馬太福音11:2-19)。第三、基督需要見證人,這是為了軟弱的我們;而只有兩三個人的見證才是合法的見證。至少在這裡,我們看見了摩西、瑪拉基、以賽亞和約翰幾位共同的見證人。因為有證人,基督事件就不是傳說和自言自語(申命記17:6,19:15;馬太福音18:16,18:20;哥林多後書13:1)。這一點與異教領袖的傳奇和自證迥異。第四、約翰來是為了基督預備道路,一方面傳悔改赦罪的洗禮;另一方面為君王到來預備潔淨的百姓。同時,約翰的死已經預告了基督徒的死,這也是洗禮的一種真義。第五、先鋒的存在才證明耶穌是王。沒有先鋒就不可能證明耶穌是王。聖經是認真的,基督這位先鋒是真實的。值得一提的是,約翰對基督有誤解嗎,約翰期待一位政治基督嗎?馬太福音11:1-15與路加福音7:17-30根本得不出這樣的結論。沒有任何證據顯示約翰差遣門徒問訊耶穌是否是細羅,是希望耶穌帶人解放巴士底獄。毋寧說,藉著這場「牧者的探監」,殉道前的約翰得到了最大的安慰:「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參馬太福音11:5,路加福音7:22)。而這也正是即將在監獄中的彼得和保羅們的安慰:向死而生。

2、約翰與希律

長期以來,基督教最虧欠的一個人就是施洗約翰。因為基督教教導基督徒不僅傚法基督,也要傚法一切先知和使徒,甚至也承認聖經說的,教會是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之上;但是,基督教絕對不鼓勵,甚至反對基督徒學習並記念施洗約翰。這些假冒偽善的教導完全無視主耶穌一再強調的事實:約翰就是先知,而且是最大的先知(馬太福音11:9-13)。這是為什麼呢?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施洗約翰強烈關切政治批評與社會公義,並因責備希律王而被殘忍地殺害了。基督教或者因為反政治的政治正確,為了滿足他們順服世俗掌權者或敵基督的君王們,為了愛基督教的仇敵甚至敵基督,或者就是因為政治恐懼,將這一基本事實,這一偉大的事實完全屏蔽了。

但是基督教無法繞開馬可福音,因為唯有馬可福音,用更重的篇幅(6:14-32;另參馬太福音14;1-12,路加福音9:7-9)記念約翰之死或希律面前的約翰;而追溯約翰洗禮的篇幅只是約翰殉道記事的三分之一。馬可福音的約翰足以顛覆教會的主流,讓我們回歸聖經真理。約翰之死到底意味著什麼呢?第一、見證道成肉身的真理,基督和教會進入並面對世界。第二、基督是才是王,但唯有面對世界的王才更能證明耶穌是萬王之王,而基督徒真的相信耶穌是基督,是王。但是,可悲的是,基督教整體上讓約翰徒然地死了;他們即使提及施洗約翰就是無限矯情著約翰福音3:30的「他必興旺,我必衰微」——但約翰這裡的興旺更指耶穌是王,而非耶穌是僕。實在說來,基督教更像希羅底的女兒,他們對施洗約翰實施了斬首行動,支離破碎,完全看不見施洗約翰血淋淋的頭顱。幾乎沒有一個基督徒願意傚法約翰;換言之,幾乎沒有一個基督徒願意成為耶穌的先鋒。而恰恰是主耶穌自己,要我們傚法先知,跟隨先知:馬太福音7: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馬太福音22:40,「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另參以弗所書2:20,「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約翰是最大的先知,但教會卻不以先知待他。「27傳道者說,看哪,一千男子中,我找到一個正直人。但眾女子中,沒有找到一個。我將這事一一比較,要尋求其理,我心仍要尋找,卻未曾找到。28、29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們尋出許多巧計」(傳道書7:27-29)。基督教啊,有多少罪惡淫亂和假冒偽善,以非政治之名以行?!

事實上路加福音在開篇處連續三次在萬王之王和世界的王之間強烈對比,而約翰和耶穌就是出現在這些世上的君王面前。第一、路加福音第一章,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降生在世界的王面前:「5當猶太王希律的時候,亞比雅班裡有一個祭司,名叫撒迦利亞。他妻子是亞倫的後人,名叫以利沙伯。6他們二人,在神面前都是義人,遵行主的一切誡命禮儀,沒有可指摘的……33他要作雅各家的王,直到永遠。他的國也沒有窮盡……52他叫有權柄的失位,叫卑賤的升高……69在他僕人大衛家中,為我們興起了拯救的角……」第二、路加福音第二章,耶穌出生在世界之王的面前:「1當那些日子,該撒亞古士督有旨意下來,叫天下人民都報名上冊。2這是居裡扭作敘利亞巡撫的時候,頭一次行報名上冊的事……」。第三、路加福音第三章,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傳道在世界眾王面前:「1該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本丟彼拉多作猶太巡撫,希律作加利利分封的王,他兄弟腓力作以土利亞和特拉可尼地方分封的王,呂撒聶作亞比利尼分封的王,2亞那和該亞法作大祭司,那時,撒迦利亞的兒子約翰在曠野裡,神的話臨到他……」另外,施洗約翰平行以利亞,已經預示了施洗約翰面對的亞哈-耶洗別將是希律-希羅底。實際上,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都讓我們看見施洗約翰勇敢代站在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面前,稱之為毒蛇的種類(馬太福音3:7,路加福音3:7,馬太福音12:34);但只有馬可福音如此隆重地記念和宣講了約翰之死,就是站在希律和希羅底面前的先知;正如只有馬可福音提到了希律的酵(8:15),也強調希律黨人(12:13;另參馬太福音22:16)。

另外我們已經提到詩篇1-3片中施洗約翰和耶穌基督,與世界眾王、社會領袖以及審判官之間的對立,以及上帝在基督裡對所有法老、希律、該撒的審判和呼喊。歷代希律都是教會的仇敵:屠嬰的希律、殺害施洗約翰的希律,殺害使徒雅各並監禁彼得計劃殺害彼得以及審判保羅的希律。所謂希律是約翰的保護人純屬無稽之談。這是使徒自己的見證:「25你曾藉著聖靈,托你僕人我們祖宗大衛的口,說,外邦為什麼爭鬧,萬民為什麼謀算虛妄的事。26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也聚集,要敵擋主,並主的受膏者。(或作基督)27希律和本丟彼拉多,外邦人和以色列民,果然在這城裡聚集,要攻打你所膏的聖僕耶穌,(僕或作子)。28成就你手和你意旨所預定必有的事。29他們恐嚇我們,現在求主鑒察。一面叫你僕人大放膽量,講你的道,一面伸出你的手來,醫治疾病,並且使神跡奇事,因著你聖僕耶穌的名行出來(僕或作子)」(使徒行傳4:25-29)。

這些光天化日的事實,就是世界眾王面前的約翰和耶穌以及耶穌的門徒,讓屁滾尿流的山上小廟和基督教犬儒主義的彎曲乖僻和吃人自義,無地自容。但是儘管如此,施洗約翰從始至終不是政治人物,而是神的僕人——他沒有煽動革命,更沒有建立任何政治組織,甚至沒有與耶穌及其門徒結成政治同盟;施洗約翰只是用神的話語責備希律王,也願其悔改;同時藉著他在世界眾王(希律和猶太宗教領袖)面前勇敢而誠實的見證,讓人類知道這位先鋒後面的那位人子,必是高於希律和任何人間領袖的基督。只有希羅底和她的女兒控告約翰搞政治,並殺之而後快——實際上這新一代的政治淫婦,即耶洗別與亞他利雅,她們比約翰更知道約翰是冤枉的。所以這場控告是魔鬼的控告,這場殺害是魔鬼的殺害。但是她們只能殺害約翰的肉體,約翰穿越麥比拉洞已經升上去了。他在基督裡復活了!

3、約翰與約翰

那麼教會或基督徒是否還應該走約翰的道路,一方面像約翰一樣責備毒蛇的種類,也為預備他們進入洗禮;另一方面,傚法約翰站在希律的面前見證耶穌是基督?答案當然是肯定的,而且有充分的聖經根據。首先我們需要解釋一下馬太福音11:11:「我實在告訴你們,凡婦人所生的,沒有一個興起來大過施洗約翰的。然而天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另參路加福音7:28)。理解這句話可以參考哥林多後書4:17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這裡要對比的不是監獄中的約翰與喪盡天良的假基督徒;而是地上的約翰與天國裡的約翰,獄中的保羅與復活的保羅。在地上,我們只是無用的僕人(路加福音17:10)。主耶穌並沒有說因為在這個意義上約翰是最小的,因此約翰的見證和道路對教會是無意義的。

第一、在希律和法利賽人文士面前的施洗約翰與希律和猶太人面前的使徒彼得保羅秉持的信仰是一致的,他們都是基督的僕人,並且同感一靈。實際上是約翰所代表的先知,與使徒約翰所代表的教會,以基督事件為中心,形成一個交叉結構,共同形成教會的根基。正如以弗所書2:20所說:「並且被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基督耶穌自己為房角石」;另參以弗所書3:5,「這奧秘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像如今藉著聖靈啟示他的聖使徒和先知一樣」。另外注意,施洗約翰、耶穌基督和十二使徒所傳的福音是一樣的:馬太福音3:2,「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17,「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10:7,「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在天國裡最小的,與無用的僕人 ,是等同的信息。臨到施洗約翰的話語也是神的話語。施洗約翰沒有傳另外一個基督和另外一個福音,他在任何意義上都是基督的先鋒。

第二、更可以將約翰的生活方式和侍奉方式視為教會的理想樣式。我們在這世界只是藉著聖道和聖禮傳講基督,給人洗禮,或服事聖道和聖禮。但同時,我們的生活很簡單,我們對世界一無所求。正如主說的:這世界的王「在我裡面是毫無所有」(約翰福音14:30)。或用使徒保羅的話說:「你們不能喝主的杯,又喝鬼的杯。不能吃主的筵席,又吃鬼的筵席」(哥林多前書10:21)。當然,教會是五旬節之後的教會,聖靈與教會同在。但沒有理由懷疑聖靈不再施洗約翰身上:「他在主面前將要為大,淡酒濃酒都不喝,從母腹裡就被聖靈充滿了」(路加福音1:15,另參路加福音1:41-45)

第三、教會與約翰分別是,他們基督兩次降臨的先鋒;分別在不同歷史時期預備百姓和道路迎接基督降臨或王的到來。因此,教會為迎接耶穌基督復臨必須傚法施洗約翰:呼喊毒蛇捆綁的罪人悔改,站在世界眾王面前見證萬王之王。一方面,施洗約翰是利未人(路加福音1:1-5)。聖經中7個不生育而因神生育的婦人:撒拉、利百加、拉結、瑪挪亞的妻子、哈拿、書念婦人、伊莉莎伯——馬利亞;教會如不生育的婦人,因而每生一個孩子的降生都出於聖靈,都是神跡。換言之,教會中的每一個新人的誕生都是施洗約翰的誕生。另一方面,傚法施洗約翰站在希律面前作基督復臨的先鋒,有清清楚楚的聖經根據:「3我要使我那兩個見證人,穿著毛衣,傳道一千二百六十天。4他們就是那兩棵橄欖樹,兩個燈台,立在世界之主面前的」(啟示錄11:3-13)。基督復臨之前的先鋒,就出像施洗約翰一樣「穿著毛衣」站在世界之主面前。另外注意這些末世信息:路加福音4:25,「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啟示錄11:2,「只是殿外的院子,要留下不用量。因為這是給了外邦人的。他們要踐踏聖城四十二個月」(另參啟示錄13:5)。相關的平行信息是耶洗別母女、希羅底母女與巴比倫大淫婦。實際上新約結束的地方,另外一位約翰見證的是同樣的真理:「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阿,我願你來」(啟示錄22:20)。仍然是先鋒,預備主歸來的道路。「主耶穌阿,我願你來」是施洗約翰的使命,也是使徒約翰的使命,就是教會的使命。約翰的洗禮就是將百姓洗淨,預備接待新王的到來。而這正是教會在人間的工作,好預備基督的復臨。這一點可以參考啟示錄19:7,「我們要歡喜快樂,將榮耀歸給他。因為羔羊婚娶的時候到了,新婦也自己預備(ἑτοιμάζω)好了」;啟示錄21:2,「我又看見聖城新耶路撒冷由神那裡從天而降,預備(ἑτοιμάζω)好了,就如新婦妝飾整齊,等候丈夫」。注意啟示錄中的「預備」與馬可福音1:2-3節中的的「預備」。

第四、主耶穌話語可以證明教會也是施洗約翰。而以利亞-施洗約翰作為教會的代表,還可以從馬太福音17:10-13找到線索:「10門徒問耶穌說,文士為什麼說,以利亞必須先來。11耶穌回答說,以利亞固然先來,並要復興萬事。12只是我告訴你們,以利亞已經來了,人卻不認識他,竟任意待他。人子也將要這樣受他們的害。13門徒這才明白耶穌所說的,是指著施洗的約翰」。其中11與12可能指的不是一位「以利亞」,後者指施洗約翰,前者可能指耶穌第二次復臨之前的以利亞或教會的代表。

親愛的弟兄姐妹,我們重新發現施洗約翰或補足基督教對最大先知的虧欠,不是為了逞神學之強,更不是小人之心所指控的自我辯護。我們是為愛真理,愛基督,愛教會。因為對施洗約翰的遺忘和邊緣化甚至肢解,不僅將基督教變成人性的小廟或繞開世界和中心以及四王五王的邊緣人,更使我們事實上否認了耶穌是基督。而且同樣重要的是,輕視施洗約翰的人必然輕視教會,也不會重視教會的先知性工作。他們先斬首約翰,然後斬首耶穌——讓基督與教會分離。看看這些魔鬼的謊言吧:我們只傳基督,但教會不是最重要的……同時,這些半吊子或異教徒指著教會的軟弱離棄教會,將基督教的信仰改造成、編造成沒有教會的個人與基督的異教關係,這是基督教衰敗的另外一個根源。總而言之,無論施洗約翰還是使徒約翰,都是不可或缺的,施洗約翰是吃基督的先鋒,使徒約翰是「祂所愛的那門徒」。耶穌基督是王,祂為所愛的人建造了國度,是所愛之人的君王。萬王之王不是「光桿司令」,萬王之王是我們的王,是教會的主。我們是祂的軍隊,是祂的身體,是主的聖殿;是主復臨的先鋒,而祂又與我們同在。所以我們的主耶穌基督說:「1你們心裡不要憂愁。你們信神,也當信我。2在我父的家裡,有許多住處。若是沒有,我就早已告訴你們了。我去原是為你們預備地方去。3我若去為你們預備了地方,就必再來接你們到我那裡去,我在哪裡,叫你們也在哪裡。4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你們也知道。(有古卷作我往哪裡去你們知道那條路)」(約翰福音14:1-4)。阿門。

任不寐,2019年3月31日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