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福音第八課:海邊系列4a,論撒種(4:1-25)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可福音4:1-25。馬可福音第4章和第13章兩次密集講道分別聚焦耶穌的兩次到來。首先需要對馬可福音4:1-34進行結構分析:一、序言:01-2a;二、種子:2b-20;三、傳道:21-25;四、種子(26-32);五、結語:33-34。其中序言(01-2a)與結語(33-34)部分首尾呼應,讓我們看見耶穌開始更密集地用比喻教導門徒,而這與1-3章的講道風格和講道對像迥異。而馬可福音3:23-30中發生的事件,可以是導致變化的主要原因——原來基督傳道是願意萬人得救的: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但是,當褻瀆聖靈的罪出現,傳道方式轉向比喻,傳道對像限於「教會」,為叫褻瀆聖靈的罪永不得赦免。2b-20與26-32前後呼應,實際上都是關於「種子」的比喻及其解釋。不過這兩次種子的比喻重點略有不同,前者主要關涉聽道信道或重生得救的真理;後者主要涉及成聖成長更新以及信心的真理。中間21-25實際上是在講論教會傳道的兩個原則,一方面如光明照耀在黑暗中(21-23);另一方面要時時刻刻苦認識到自己裡面的黑暗(24-25)——這就是勸人悔改與攻克己身的真理均衡。

這場圍繞撒種和種子的比喻,顯示「種子神學」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核心真理。所以主才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3)。那麼種子這個異象為什麼如此重要呢?首先我們要回到創世記1:9-13,注意其中「種子」這個概念。第一,種子涉及上帝的重新創造。第二,種子表明基督的真理是生命及其成長的真理,而且是從無到有的新創造。第三,種子就是神的道——上帝總是在「神說」中創造萬有,建立國度。第四、種子總是在種在地裡,這關涉道成肉身的真理,神愛世人。與撒種平行的信息是土壤(the Soils),這一點可以參創世記2:7,「耶和華神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第五、必須有撒種的人,而基督和祂的教會就是撒種的(另參哥林多前書9:7-23等)。第六、種子也涉及撒種、培育、發芽,成長,結實、收割、歸倉等等「過程神學「,因此需要教會,需要忍耐與愛;也需要預備末世的到來。第七、人類都是農耕文明的後裔,除了假貴族,人都是農民的兒子。因此耶穌的種子神學完全可以家喻戶曉。另外,創世記第一章中的「種子」與創世記第三章中「後裔」(3:15;另參4:25,7:3,8:22,9:9,12:7等),在希伯來文中是同一個字(זֶרַע);而זֶרַע可能與「拿撒勒」這個概念相關。因此種子神學在可以說是基督中心論的神學。同時,作為亞伯拉罕的後裔,我們不僅是撒種者,也是神種在這世界上的種子。

值得強調的是,與種子平行的信息是果子與收割莊稼。如創世記49:22,「約瑟是多結果子的樹枝,是泉旁多結果的枝子。他的枝條探出牆外」;約翰福音15:8,「你們多結果子,我父就因此得榮耀,你們也就是我的門徒了」;羅馬書7:4,「我的弟兄們,這樣說來,你們藉著基督的身體,在律法上也是死了。叫你們歸於別人,就是歸於那從死裡復活的,叫我們結果子給神」(另參歌羅西書1:10,參提多書3:14,彼得後書1:等);啟示錄22:2,「在河這邊與那邊有生命樹,結十二樣果子,(樣或作回)每月都結果子。樹上的葉子乃為醫治萬民」。關於收割的比喻,主要指向工人和末世的審判:約珥書3:13,「開鐮吧。因為莊稼熟了。踐踏吧。因為酒搾滿了,酒池盈溢。他們的罪惡甚大」;馬太福音9:37-38,「37於是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作工的人少。38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另參路加福音10:2,約翰福音4:35;雅各書5:4;提摩太后書2:6;啟示錄14:15-16)。所以「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7)。阿門。

一、序言:1-2a

1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

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裡,眾人都靠近海站在岸上。

2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

歡迎來到第六場海邊戰爭。耶穌從「屋子」轉到海邊,應該仍然是為了躲避「眾人」的追趕以及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糾纏——對於故意褻瀆和說謊的人,真理宣告一次就夠了。而我們再一次看見這一幕:「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只得上船坐下。船在海裡」。這一幕反覆出現等於反覆重申兩方面的真理:耶穌拒絕按人民的意思作王;祂要帶領自己的百姓歸入方舟。怎樣才能帶領百姓從黑暗進入光明呢?唯有傳道——在交叉結構中,「教訓」(διδάσκω)與「就用比喻教訓(διδάσκω)他們許多道理」,圍繞這一真理首尾呼應。教導或傳道的的確確需要恆久忍耐:Καὶ πάλιν ἤρξατο διδάσκειν,And he began again to teach,祂又重新開始教導。這似乎等於:耶穌不得不從頭再來,把已經講過的真理常識,重新講給這些繼續追趕神跡奇事的眾人。

我同意這樣一種解釋,這場「聚集」(συνάγω是被動語態)越來越充滿敵意。人民更需要教導。教導(διδάσκω)這個概念在1-2中重複出現3次,這裡強調的是人類受教的必要性,你也可以將之理解為教育學的邏輯前提。而人類需要教導或人人是蒙昧者,根源在這裡:「因為神知道,你們吃的日子眼睛就明亮了,你們便如神能知道善惡」(創世記3:5)。從此這才是人類的現狀:「10就如經上所記,沒有義人,連一個也沒有。11沒有明白的,沒有尋求神的。12都是偏離正路,一同變為無用。沒有行善的,連一個也沒有」(羅馬書3:10-12)。但人類真正的或正式的啟蒙教育,是從道成肉身(約翰福音17:17,18:37)與死而復活聖靈降臨開始的(約翰福音14:17;約翰一書5:7)。正如使徒行傳17:30-31所說:「3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31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看看這些被暴政與苦難催逼的眾人——其中也必有伯利恆的母親們——只有在基督所教導的許多道理中,人才可能真正得到安慰,真正有靈魂甦醒或啟蒙。僅就三十年而言,中國人和我的故人們,真的從中學到了「許多道理」了嗎?知道這一切的「教訓」都是為了將心靈引向地的盡頭或天涯海角的基督嗎?

但這一次眾人追逼得更為殘酷,原來耶穌還能站在岸上講道(3:9);現在卻被逼到海中的船上。這就是人民的得寸進尺、唯利是圖與貪得無厭。此時此刻,眾人仍然不肯離去,「眾人(ᾶς ὁ ὄχλος)都靠近海站在岸上」。這一幕也很生動——站立在岸上的人類,你們到底想要什麼?值得強調的是這個句子:καθῆσθαι ἐν τῇ θαλάσσῃ,祂坐在海上。詩篇9:7,「惟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他已經為審判設擺他的寶座」;詩篇29:10,「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而王如何「審判」或將地與海(創世記1:10-12)分開呢?就是藉著「比喻」(παραβολαῖς)性的傳道——聽懂並信服的得救,不信的必被定罪。比喻即審判,而這個「審判」或分別為聖的道理,集中闡述在10-12節中。

二、種子:2b-20

2b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3你們聽阿。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7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就不結實。8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9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這是一場返回創世記的比喻性講道,就是返回第三天種子的比喻:「9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10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神看著是好的。11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12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13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現在,岸上或「地」要發生植物,就是眾人;現在,耶穌要用道使之「結種子」、「結果子」。值得強調的是,這裡用大量篇幅描述的是四種「土壤」,這顯示了聖經對人的狀況以及這個世界的高度關切,特別關切人對基督福音的反應或兩者之間的四種關係(魔鬼、政治、錢財與順服)。這關涉救恩,也關涉審判。我們還可以把這段經文交叉結構:2b-9與13-20是撒種的比喻及其解釋;而中間的10-12是比喻的理由——比喻性的福音信息同時有審判或分別的功用——末日到了。

1、撒種的比喻(2b-9)

2b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3你們聽阿。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7有落在荊棘裡的,荊棘長起來,把他擠住了,就不結實。

8又有落在好土裡的,就發生長大,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9又說,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在教訓之間,對他們說」:καὶ ἔλεγεν αὐτοῖς ἐν τῇ διδαχῇ αὐτοῦ,and said unto them in his doctrine;在祂的教導中祂對他們說。下面的比喻是主耶穌教導眾人的話語;這不是什麼互動,只是教導。換言之,這個教導需要人類做出的唯一反應就是:「你們聽阿」(3);Ἀκούετε ἰδού,Hearken; Behold。與之呼應的是「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9):καὶ ἔλεγεν αὐτοῖς Ὃ ἔχων ὦτα ἀκούειν ἀκουέτω,And he said unto them, He that hath ears to hear, let him hear。這種表達方式,在啟示錄的七封書信中不斷重複。而對「聽」的強調,延至23-24節。你要正確地聽並爭取聽懂!

這是舊約平行的信息,至關重要:「3以色列阿,你要聽,要謹守遵行,使你可以在那流奶與蜜之地得以享福,人數極其增多,正如耶和華你列祖的神所應許你的。4以色列啊,你要聽。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5你要盡心,盡性,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6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都要記在心上,7也要慇勤教訓你的兒女。無論你坐在家裡,行在路上,躺下,起來,都要談論。8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戴在額上為經文。9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並你的城門上」(申命記6:3-9;另參申命記29:4,以西結書12:2等)。耶穌是主(申命記18:15)。而這個自以為是喋喋不休的人類,在基督面前應該靜默閉嘴,去學習真道。一方面,主在這裡特別呼喊人類注意這個事實:「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根據下文的解釋,耶穌來了,神的兒子來了,祂就是那位撒種者。因此第3節完全可以平行約翰福音18:37,「彼拉多就對他說,這樣,你是王嗎?耶穌回答說,你說我是王。我為此而生,也為此來到世間,特為給真理作見證。凡屬真理的人,就聽我的話」。而另一方面,人類不再有什麼偉大的教師和什麼哲人,不過都是神要耕種的田地:「因為我們是與神同工的。你們是神所耕種的田地,所建造的房屋」(哥林多前書3:9)。在這一點上,蘇格拉底是對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你們可以區別這句名言與孔子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使徒轉向希臘羅馬世界撒種,應該是有這方面的原因——東方整體上是過路人、是石頭地和荊棘地。當然,神有能力從石頭中為亞伯拉罕興起子孫來。但是整體上東方文明是一個敵基督的文明,因為在他們認為種子在人自己的裡面,是內在之光;或者人的心靈可以藉著悟與無我的騙術,升上去將種子歸為己有。

這是特定的撒種者:ὁ σπείρων,the sower。一方面,人類不要再聽別的王,因為只有耶穌是王;另一方面,從此不要再聽別的道理,因為唯有耶穌是真理。兩千前年這個日子,是人類歷史上特別的撒種時間,春播季節。今天的你我都是那個春天開放的花葉,直到夏果秋實。不僅如此,第3、第9節經文中我們也能知道:真理是宣告給所有人的,因此雙重預定論無法在撒種的比喻中找到根據。但是,罪人靠自己不都信基督和祂的道;所以接下來主耶穌論及撒種在人間的四種結局——絕大部分人類會棄絕基督和祂的道。關於這些比喻的解釋,我們留在13-20節中跟隨主一起完成。

2、比喻的目的(10-12)

10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11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若是對外人講,凡事就用比喻。12叫他們看是看見,卻不曉得。聽是聽見,卻不明白。恐怕他們回轉過來,就得赦免。

這是一段可能被雙重預定論用來強解的經文,但我們越是仔細研讀,越能發現「普遍救恩論」的真理,以及泛愛主義的強吻、濫情與自相矛盾。

第一、我們首先要明白主耶穌講論這話的語境及出處。語境是以色列人先犯罪得罪神,棄絕基督(馬可福音1-3)。出處也強調了類似的道理——不讓他們知道是他們自己首先犯罪贏得的懲罰。耶穌應用的話語出於以賽亞書第6章:「1當烏西雅王崩的那年,我見主坐在高高的寶座上。他的衣裳垂下,遮滿聖殿。2其上有撒拉弗侍立。各有六個翅膀。用兩個翅膀遮臉,兩個翅膀遮腳,兩個翅膀飛翔。3彼此呼喊說,聖哉,聖哉,聖哉,萬軍之耶和華。他的榮光充滿全地。4因呼喊者的聲音,門檻的根基震動,殿充滿了煙雲。5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6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手裡拿著紅炭,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7將炭沾我的口,說,看哪,這炭沾了你的嘴。你的罪孽便除掉,你的罪惡就赦免了。8我又聽見主的聲音,說,我可以差遣誰呢?誰肯為我們去呢?我說,我在這裡,請差遣我。9他說,你去告訴這百姓說,你們聽是要聽見,卻不明白。看是要看見,卻不曉得。10要使這百姓心蒙脂油,耳朵發沉,眼睛昏迷。恐怕眼睛看見,耳朵聽見,心裡明白,回轉過來,便得醫治。11我就說,主阿,這到幾時為止呢?他說,直到城邑荒涼,無人居住,房屋空閒無人,地土極其荒涼。12並且耶和華將人遷到遠方,在這境內撇下的地土很多。13境內剩下的人,若還有十分之一,也必被吞滅。像栗樹,橡樹,雖被砍伐,樹墩子,卻仍存留。這聖潔的種類在國中也是如此」。烏西雅王得了大麻風病;而那時以色列人遭遇的棄絕和懲罰的原因充分記載在以賽亞書1-5章;但這些審判對十分之一的余民來說是「暫時性」的(另參以賽亞書63:17等)。

第二、我們已經看見主耶穌的比喻或教導是講給所有人的(凡有耳的)。其次,注意第10節,「無人的時候,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問他這比喻的意思」。這些可能得救的人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方面是「跟隨耶穌的人」;另一方面是「問他這比喻的意思」的人。換言之,那些被棄絕的人是他們自己棄絕了耶穌;而這些可能得救的人是自己繼續跟隨耶穌和繼續追問耶穌的人。「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馬太福音7:8)。這其中的邏輯還可以參考約翰福音6:37,「凡父所賜給我的人,必到我這裡來。到我這裡來的,我總不丟棄他」—— 「到我這裡來的」是「我總不丟棄他」的前提。

第三、但這絕不意味著人得救或「到我這裡來的」是出於「我」自己,沒有上帝,沒有道成肉身,沒有主耶穌 的講道和呼召,沒有聖靈的感動,沒有耶穌接下來對比喻的解釋或神讓我們知道(耶穌對他們說,神國的奧秘,只叫你們知道);沒有人能到耶穌這裡來並繼續跟隨。從這個意義上,重讀以弗所書2:8-22,你會發現這裡每一句話都在講這個「單重預定論」的真理。而這真理是永遠站得住的:提摩太前書2:4,「他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但人自己不願意,棄絕者必被棄絕。另參約翰福音3:16-19,「16神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17因為神差他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或作審判世人下同)乃是要叫世人因他得救。18信他的人,不被定罪。不信的人,罪已經定了,因為他不信神獨生子的名。19光來到世間,世人因自己的行為是惡的,不愛光倒愛黑暗,定他們的罪就是在此」。更建議諸位仔細研究第11節:,καὶ ἔλεγεν αὐτοῖς Ὑμῖν δέδοται γνῶναι τὸ μυστήριον τῆς βασιλε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ἐκείνοις δὲ τοῖς ἔξω ἐν παραβολαῖς τὰ πάντα γίνεται,And he said unto them, Unto you it is given to know the mystery of the kingdom of God: but unto them that are without, all these things are done in parables。你們這些跟隨和追問的人,會「被知道」神國的奧秘;但那些(自己站在)外邊的人,所有的事都是比喻。但既然你選擇了作「外人」並繼續在罪(ἁμάρτημα)中的人,最後神就任憑法老的心剛硬到底。比喻也是絆腳石和試金石——「他們」其實還是可以追過來追問真理的,因為主在這裡並沒有說,他們轉過身來尋找和求問,祂也一定置之不理。

第四、他們自己棄絕耶穌也因自己的緣故不能明白真道的人,將最終被棄絕(創世記6:3)。這是末世論的審判信息,最終人類被審判將因同樣的理由,遵循同樣的邏輯。這是一種「活該」。具體而言,棄絕語境也在馬可福音3:28-29——犯有褻瀆聖靈的罪永不得赦免。神不是泛愛主義的神;神不能背乎祂自己——既然已經宣告了「他們」活該承受永罰,就不會再繼續教導「他們」。值得強調的是,聖經是不斷同時宣告審判信息的聖經,這一真理與拯救的真理是平行的。傳道人必須平衡這兩方面的真理,絕非傳自己在拯救或審判人,而是在傳拯救和審判人的主。我也勸勉那些為活該論與人辯論的人:沒有必要與明顯是故意撒謊和褻瀆的人繼續爭論。所有泛愛主義這都是魔鬼之子,因為他們一邊說謊一邊殺人:他們不能泛愛我們,他們正在「像神一樣審判」我們——而這兩點正是他們審判我們的罪狀:沒有愛心,人審判人。

普遍救恩,因信稱義,信是恩典,不信定罪,這是聖經(另參哥林多前書2:7-16;馬太福音11:25;馬可福音2:17)。我們不是傳自己,乃是傳耶穌基督是主。

3、比喻的解釋(13-20)

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

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

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按主耶穌自己的教導,撒種的比喻是最重要的比喻(13-14)。在這個比喻中,主講道聽道之後的四種情況,其中在前三種情況之下,人都是不能得救的。你甚至可以將四種土地類比為四大宗教或四大文明。教會至少能從主耶穌關於撒種的比喻學到如下功課。第一、進神國的門是窄的:「13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14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馬太福音7:13-14);「因為被召的人多,選上的人少」(馬太福音22:14;另參路加福音13:23-35)。第二、雙重預定論和聖徒永蒙保守教義(一次……永遠)是沒有聖經根據的,很多教會中人最終會因為自己的原因失去救恩,儘管他們曾經聽道信道。第三、泛愛主義(愛或多元寬容一切人)與虛假主權論(只有神有權審判人)都是謊言,因為上帝最終不會愛那些棄絕基督的人,上帝定罪和審判不信祂兒子的人。第四、既然一些人是褻瀆聖靈的罪人,一一些人是豬狗獸;這是神給教會的命令:不要把聖物扔給狗,不要把珍珠都給豬(馬太福音7:6)。基督徒不要與豬和狗持久戰,應絕塵而去。求神賜給我們分辨豬狗的能力。一般來說,豬就是倒嚼不分蹄(利未記11:7)或總是宣告我比你聖潔的人(以賽亞書65:4-5);而狗、野狗、犬類多是沒有正常的教會生活、竄堂成癮和不尊重聖職、特別是在網絡上妄自行割,跟沒有蒙召按立差遣自以為傳道人而攻擊傳道人的人(詩篇22:16, 22:20;腓立比書3:2;啟示錄22:15)。兩者都以吃為神,以肉身為進攻對像;以言辭爭辯為進攻手段(提摩太前書6:4,提摩太后書2:14)——這也是一種貪食。

1、撒種:比喻中的比喻(13-14)

13又對他們說,你們不明白這比喻嗎?這樣怎能明白一切的比喻呢?14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

按主的邏輯(13),這個比喻是所有比喻中最重要的或最容易、最基本的比喻;是理解其他比喻的前提或關鍵。換言之,不理解這個系列比喻及其解釋,沒有辦法真正歸信基督並堅持教會生活。為何如此呢?首先,答案就在第14節:「撒種之人所撒的,就是道」。ὁ σπείρων τὸν λόγον σπείρει,he sower soweth the word。一方面,撒種人就是基督(或三位一體的神)和祂的教會;另一方面,種子就是神的道。這兩方面的信息是平行的,是同等重要的。基督、教會和道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事件;離開這三大中心事件,基督教就不再是基督教了。一方面,基督是生命(約翰福音14:6;約翰一書5:12),道也是生命(約翰福音3:6,6:63)。不講基督和祂的道,就沒有生命。明白並信服了撒種者與撒種的比喻,就擁有了永遠的生命,而其他天國的道理就可以逐一領受了(彼得前書1:25;約翰福音8:31-32)。另一方面,撒種者同樣是重要的,傳道人同樣是重要的,教會是同樣重要的。而藐視教會和傳道人(撒種者),是基督教衰敗和教會紛爭的根源之一。其次,門徒只有明白了接下來的比喻,才能接受一個被人類棄絕的基督才是真正的基督。最後,如果一個基督徒不能接受比喻中的事實,就是大部分聽道者(注意「聽了道」和「聽道」這個概念在13-20中的結構性作用)會棄絕撒種人的事實,就不可能真正堅持教會生活——任何一場離經叛道離會叛教事件,都會像毒瘡一樣越爛越大,或一點面酵就能把全團的面都發起來。當然這要求撒種者撒的是種子,如何判斷是種子,這同樣需要真理的裝備和教會程序。不過論及比喻,或有一種可能,即布爾特曼的領受是對的:醫病趕鬼等神跡奇事,只是耶穌用行為展示的一種神學比喻,儘管同時也是事實。

2過路人:法老的追趕(15)

15那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4撒的時候,有落在路旁的,飛鳥來吃盡了。

第一種傳福音遭遇的情況,就是把種子撒在道路上,因道路堅硬(被萬千人踩踏過),根本沒有可能扎根,就被「飛鳥」吃掉了。越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或自以為「什麼都見過」的民族和個人越不能接受福音。他不是什麼都見識過,而是被什麼都踩過了,如今意思額堅心硬,又自以為是。這個比喻也可以同時指聽道的人只是路人、看客與過客,這是真的。一方面,我們再一次看見普遍救恩論——就是路人也有福音傳給他們。另一方面,這些過客蜻蜓點水之後,就離開了,原因是在魔鬼和他們自己與魔鬼行淫。

路人:οἱ παρὰ τὴν ὁδὸν,those by the way side。名詞ὁδός的基本含義是:a way,a travelled way, road,a travellers way, journey, travelling。人類中有很多人如同站街女。為什麼有看客到教會來呢?為了交際或好色,為了人情或好奇。這些人最終與福音擦肩而過。這些過路客有自己的目的地,就是死亡;而且他們很忙,忙於自己的道路,忙忙碌碌地作惡,急急火火地要下陰間。所謂在路上。當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的時候,這些在路上的人真的很悲劇。也許最終他們會在審判台前回想自己曾進過教會,那時候面對審判就哀哭切齒但也無可推諉了。不過這裡重點聚焦悲劇的製造者撒但。一方面,它立刻(εὐθέως)來說明這世界的王對聽道這個救恩的開端極其敏感,它總是要把重生消滅在萌芽狀態。

這也意味著,剛剛聽道的人可能面臨更緊急而殘酷屬靈爭戰。奪去,αἴρω,to raise up, elevate, lift up——也可能有這樣的含義,一些傳道人講神道脫離常識,成了魔鬼深奧之理,讓初信者因為夠不著而絕望放棄。其中包括屬靈高調——當你做不到活不出來的時候,你就只能放棄。對比4月15節,飛鳥與撒但平行,這飛鳥可以參考啟示錄18:2,「他大聲喊著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或作牢獄下同),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大淫婦多生穢鳥。

3、石頭地:政治的恐懼(16-17)

16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17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5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土既不深,發苗最快。6日頭出來一曬,因為沒有根,就枯乾了。

第二種情況類似(ὁμοίως)第一種情況,但石頭地比「馬路」有更多容納種子的空隙。石頭地在第5節中寫作「土淺石頭地」。οὐκ εἶχεν γῆν πολλήν,it had not much earth——不懂裝懂,沒有裝有,又心胸狹窄,婦人之心。於是有加拉太定律和哥林多現象:教會經歷三年之癢,從蜜月到拆毀。這更是真的。這些聽道者被稱為石頭地:πετρώδης,rocky, stony。也可能比喻那些鐵石心腸和喪盡天良確習慣用石頭打死先知的人。剛開始的時候,「就是人聽了道,立刻(εὐθέως)歡喜(χαρά)領受(λαμβάνω)」。這是他們和教會以及牧者的初戀甚至熱戀時期,「發苗最快」。那時候天天讚美牧師真帥你是華人教會最好的牧師,教會真好;而且天天像江青一樣坐在第一排,小本本上擠滿了密密麻麻的講道金句;偶爾還會淚目並剪刀手甚至上來擁抱強吻……但這種人在任何真教會中都一定好景不長,以至竄堂成癮,church shopper。石頭地是教會極為常見的現象,不要以為希奇。

這不僅因為無長性的這種人的普遍罪性,更因為真教會必然面對的「患難」(θλῖψις)與「逼迫」(διωγμός)。而他們最終跌倒就是因為關涉患難與逼迫的道(διὰ τὸν λόγον)。換言之,是講道台的講道讓他們覺得可能面對患難和逼迫,他們就能跌倒了。說穿了,講道必然講到政治罪惡,而政治恐懼是人離開教會甚至賣主、出賣傳道人和拆毀教會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更深的原因是:「但他心裡沒有根」:καὶ οὐκ ἔχουσιν ῥίζαν ἐν ἑαυτοῖς,And have no root in themselves。名詞ῥίζα 指根(root),也指後裔(offspring)。另參第5節,在那裡患難與逼迫被比喻為「日頭出來一曬」。一方面,逼迫與患難如同酷熱火燒;另一方面,假基督徒不能在光天化日之下繼續站立。不僅因為他們見不得光,更因為他們實在太假,太軟弱無力。他們以為基督教信仰只是歲月靜好的俱樂部和晚餐會,嬌生慣養的人沒有能力穿越任何風吹草動,特別是政治逼迫與患難。這些人從來在沒有真信,他們在三自教會和靈恩派那裡灌輸的只是雞湯,根本不是真道。他們的快樂和忍耐都是暫時的:πρόσκαιρος,for a season,enduring only for a while,temporary。甚至到他們剛剛聽見「政治信息」的時候,也還可以忍耐一段時間,但危險逼近,或這些膽小鬼自認為危險逼近,就立刻(εὐθέως)投降:我們軟弱了,狼狽逃走,又飛沙走石。

但是僅僅望風而逃仍然是可以理解的,特別是望政治而逃竄,這也算是一種人性和民族性——雖然我一想起「北方男人」這些概念就哭笑不得,除了靠主站立的,北方不再有男人了;北方男人都死絕了。「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提摩太后書4:10)。這都可以理解,馬可自己也曾落荒而逃。但是,不能饒恕的罪惡是,你跑就跑了,卻反過來跌倒自己更跌倒別人:「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其中有許米乃和腓理徒」(提摩太后書2:17)。跌倒:σκανδαλίζω,to put a stumbling block or impediment in the way, upon which another may trip and fall, metaph. to offend。一方面,不僅自己跌倒也跌倒周圍的人,家人和朋友。另一方面,offend(KJV,冒犯,犯罪,違反)表明,他們要攻擊牧師、傳道人,拆毀和攪擾教會。當然結果將自己陷入更大的罪中。

4、荊棘鳥:貪慾的攔阻(18-19)

18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19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

這第三種情況實際上更為普遍。很多人進入教會是來求世俗的好處的,特別是以錢財私慾為目的的神跡追求。但越是講真道的教會,越是與這些人性或偶像崇拜者對立,最後衝突不可避免。我們更可以理解,為什麼教會要教導有錢人,為什麼說貪財是萬惡之根。但腐鼠還以為傳道人嫉妒他們的飼料呢。荊棘:ἄκανθα,horn, bramble,bush, brier, a thorny plant。一方面,荊棘是碰不得的;另一方面,碰不得的是他的錢與欲,那是他們侍奉的上帝。你可以從他們對錢財的敏感上認出這些荊棘鳥出來。

這裡列舉了聽道的三重攔阻。第一、世上的思慮。καὶ αἱ μέριμναι τοῦ αἰῶνος τούτου,And the cares of this world。思慮:μέριμνα,care, anxiety。關切,並且焦慮。αἰών指這個世界,這個世代。跟風,看人,貪愛世界;千方百計想成功,成為世界的一部分甚至世界中心。當然這也包括兒女的思慮。第二、錢財的迷惑。καὶ ἡ ἀπάτη τοῦ πλούτου,and the deceitfulness of riches。迷惑:ἀπάτη,deceit, deceitfulness。魔鬼是騙子或試探人的,但它總是用錢財的異教之風捆綁貪心的人,使之越來越壞、更加詭詐、更加犯罪,以罪為樂(以弗所書4:22,歌羅西書2:8;帖撒羅尼迦後書2:10;希伯來書3:1;彼得後書2:13)。錢財:πλοῦτος,riches, wealth;富裕,財產。值得強調的是,錢財會「欺騙」或「迷惑」人,而這是貪財的人自己無法辨認的,有錢的人會感覺自己同時擁有智慧和權力,但這都是虛妄。第三、和別樣的私慾。καὶ αἱ περὶ τὰ λοιπὰ ἐπιθυμίαι,and the lusts of other things。私慾:ἐπιθυμία,desire, craving, longing, desire for what is forbidden, lust。

何為別樣的私慾,可以參考如下經文。第一、出於魔鬼(約翰福音8:44)。第二、侍奉肉身,並且追求肉身上的爭鬥(羅馬書6:12,13:14,加拉太書5:24,以弗所書2:3;雅各書4:1;彼得前書2:11)。第三,喪盡天良,從不關心公義與愛,缺德敗壞(以弗所書4:19-22,提摩太后書2:22)。第四、貪愛世界,貪愛錢財,貪得無厭,為發財壞事做絕,實際上是根本不信的外邦人(帖撒羅尼迦前書4:5;提摩太前書6:9)。第五、無知,特別是無知婦人的私慾,這些凡人因無知和私慾更容易被異端邪教搖動。如提摩太后書3:6,「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另參彼得前書1:14)。無知的人不相信也反對傳講審判的真理(彼得後書3:3;猶大書1:18)。第六、喜歡宴樂。提多書3:3,「我們從前也是無知,悖逆,受迷惑,服事各樣私慾和宴樂,常存惡毒(或作陰毒)嫉妒的心,是可恨的,又是彼此相恨」。第七,靠自己不能停止,只能越來越敗壞,直到犯下死罪:雅各書1:14,「但各人被試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慾牽引誘惑的」;雅各書1:15,「私慾既懷了胎,就生出罪來。罪既長成,就生出死來」。私慾也是一種種子,會慢慢長大,將你送進地獄。

這三者之間也可以有這樣的邏輯關係:首先貪愛世界,然後靠錢財「勝過」世界,最終卻陷入更多私慾的網羅中——有錢就做夢要統治世界和心靈,結果成為魔鬼。土財主和強國人及其領袖,都遵循這個墮落的軌跡或死亡路線圖。這三種情況都會導致這樣的結果:「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擠住:συμπνίγω,to choke utterly。這個動詞讓我們想起那些追趕和擁擠基督只為神跡奇事與吃餅得飽的人(路加福音8:42;馬可福音9:3-10)。這些人擠進「他們教會」,然後他們將之定義為「福音復興」。然後結果卻是「不能結實」:ἄκαρπος。without fruit, barren, not yielding what it ought to yield。這種基督教無論現在多熱鬧,他們最終是與天國無關無分的。

必須重溫教牧書信對有錢人或貪財人的特別教導:「1凡在軛下作僕人的,當以自己主人配受十分的恭敬,免得神的名和道理,被人褻瀆。2僕人有信道的主人,不可因為與他是弟兄就輕看他。更要加意服事他。因為得服事之益處的,是信道蒙愛的。你要以此教訓人,勸勉人。3若有人傳異教,不服從我們主耶穌基督純正的話,與那合乎敬虔的道理。4他是自高自大,一無所知,專好問難爭辯言詞,從此就生出嫉妒,分爭,譭謗,妄疑,5並那壞了心術,失喪真理之人的爭競。他們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6然而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7因為我們沒有帶什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什麼去。8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9但那些想要發財的人,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慾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滅亡中。10貪財是萬惡之根。有人貪戀錢財,就被引誘離了真道,用許多愁苦把自己刺透了。11但你這屬神的人,要逃避這些事,追求公義,敬虔,信心,愛心,忍耐,溫柔。12你要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你為此被召,也在許多見證人面前,已經作了那美好的見證」(提摩太前書6:1-12)。

新約聖經也是同樣「攻擊」財主,特別是「現在我們有錢了」的習國人:「1嚇,你們這些富足人哪,應當哭泣,號啕,因為將有苦難臨到你們身上。2你們的財物壞了,衣服也被蟲子咬了。3你們的金銀都長了銹。那銹要證明你們的不是,又要吃你們的肉,如同火燒。你們在這末世,只知積攢錢財。4工人給你們收割莊稼,你們虧欠他們的工錢。這工錢有聲音呼叫。並且那收割之人的冤聲,已經入了萬軍之主的耳了。5你們在世上享美福,好宴樂,當宰殺的日子竟嬌養你們的心。6你們定了義人的罪,把他殺害,他也不抵擋你們。7弟兄們哪,你們要忍耐直到主來。看哪,農夫忍耐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直到得了秋雨春雨」(雅各書5:1-7)。

5、基督徒(20)

20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只有第四種情況,人才可能得救。所以說得救的人是少的。好地:τὴν γῆν τὴν καλὴν,good ground。好:καλός,beautiful, handsome, excellent, eminent, choice, surpassing, precious, useful, suitable, commendable, admirable。地:γῆ,arable land;the ground, the earth as a standing place;the main land as opposed to the sea or water;the earth as a whole;the earth as opposed to the heavens;the inhabited earth, the abode of men and animals;a country, land enclosed within fixed boundaries, a tract of land, territory, region……何為好地呢?我們大致可以這樣理解:好地與與魔鬼的世界(海)分別出來的;好地是與天國相對的,就是不會自以為天國的謙卑之地;好地就是承認自己不過是泥土的謙卑之人;好地是與好地彼此聯絡的;好地可以容納罪人並善待動物,好地有自己的疆界或底線……

而這裡談到好地聽道的兩種反應。第一就是領受。παραδέχομαι,to receive, take up, take upon one』s self;to admit i.e. not to reject, to accept, receive。領受首先意味著承認自己不足、不懂,需要被填滿。一個驕傲的人是不可能聽道的。另一方面,你所聽到的一定與你想像的不同,而這不同是需要不斷思想和學習才能接受的。一聽見不同的道理就棄絕,或動員起來開戰的人,是不可能信道的。另外,領受這道,以及聽道信道都是被動的,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你需要教會。第二是結實;並且按「馬太效應」不斷呈幾何級數繼續結實。καρποφορέω,to bear fruit;to bear, bring forth, deeds;to bear fruit of one』s self。不過這裡強調,每個人的恩賜和信仰狀況不同,因此每一個人結實的狀況也不同。另外,我們在這裡也能看見信心與行為的關係(結實可以類比善行):信道是根基,而善行必從真信中成長出來,不可阻擋,不必擔心,何必強辯。

如何理解30-60-100這些數字呢?這是神跡,三重祝福勝過上述三種劣地的失敗。另參創世記26:12-14,「12以撒在那地耕種,那一年有百倍的收成。耶和華賜福給他,13他就昌大,日增月盛,成了大富戶。14他有羊群牛群,又有許多僕人,非利士人就嫉妒他」。以撒的祝福也是我們的祝福:「28弟兄們,我們是憑著應許作兒女,如同以撒一樣。29當時那按著血氣生的,逼迫了那按著聖靈生的。現在也是這樣。30然而經上是怎麼說的呢?是說,把使女和她兒子趕出去,因為使女的兒子,不可與自主婦人的兒子一同承受產業。31弟兄們,這樣看來,我們不是使女的兒女,乃是自主婦人的兒女了」。另參馬太福音19:29,「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加拉太書4:28-31)。

三、傳道(21-25)

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台上嗎?22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

23有耳可聽的,就應當聽。

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馬可福音4:21-25不僅位於馬可福音4:1-34交叉結構的中心;而且與馬可福音4:1-20之間還存在著這樣的邏輯關係:1-20強調的是撒種或傳道,特別是撒種者及聽道者的四種經典反應;而21-25強調基督和教會到底應該怎樣傳道。換言之,前者的重點是who與whom;而後者的重點是how。馬可福音4:21-25還可以進一步分成兩部分:第一、傳道人面對聽眾要如光照耀(21-23);第二、傳道人同時要照耀自己的黑暗(24-25)。這就是責備轉發與攻克己身之間的真理平衡。持守這平行的真理,而不是互相排斥或非此即彼,我們就真是基督的門徒了。這段經文還可以交叉結構如上,其中23節與9節平行(另參馬可福音7:6,8:18)。而馬可福音第四章餘下的經文,即馬可福音4:26-35,轉向這個主題:已經被主光照或蒙受天恩的人,應該怎樣靠著信心不斷成長。不僅如此,這裡更明確啟示了普世救恩論:光要照耀所有人,量器適用於所有人。

1、照亮人間(21-22)

21耶穌又對他們說,人拿燈來,豈是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不放在燈台上嗎?22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的。

符類福音都談到了撒種的比喻(馬太福音13:1-23,路加福音8:4-15);另參路加福音8:16-18:「16沒有人點燈用器皿蓋上,或放在床底下,乃是放在燈台上,叫進來的人看見亮光。17因為掩藏的事,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沒有不露出來被人知道的。18所以你們應當小心怎樣聽。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凡沒有的,連他自以為有的,也要奪去」。馬太福音5:14-16可以與馬可福音4:21-23平行:「14你們是世上的光。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隱藏的。15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台上,就照亮一家的人。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神就是光,基督就是光,基督徒是光,道是光,好行為是光;而第一天創造的是光,而光要照在黑暗中……這裡用燈代表光:λύχνος,a lamp, candle, that is placed on a stand or candlestick。它也可以平行會幕或聖殿裡的燈與燈台。

光的真理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就是是否定的:不要放在斗底下,床底下。斗:μόδιος,a dry measure holding,bushel。一種量器。一方面,你不能用兩個標準衡量人(詳見24節)。另一方面,你也不能在兩種條件下去爭戰——比如你蒙著臉躲在暗處,然後向站在明處的人射冷箭。這是毒蛇種類的戰法。但蛇國是專門培養毒蛇的。放在床(κλίνη)底下同時意味著,這些黑暗之子是專門聚焦床事的,以此為樂。但我們要作光明之子。因此另一方面是肯定的:「放在燈台(λυχνία)上」。與上文聯繫,比喻-審判的信息也是在傳道中不能隱藏的,必須在光天化日之下向普天下人宣告。「只傳好聽的」,隱藏審判的信息以及審判之主,這是魔鬼的道理。沒有地下教會,只有山上之城。與此相關,基督徒必須光明磊落,並以詭詐和下三濫為恥。基督徒不能作黑暗之子,不能玩孫子兵法,不能背後說人,不能自己披著馬甲卻指名道姓譭謗攻擊別人,不能註冊很多小號為罪惡洗地挾私報復;不能專門從床上或床底下發起下三濫的攻擊、控告與污蔑。那些水軍五毛、黑暗之子和網絡流氓特別是教會中的污鬼,一定會被審判。

因為「22因為掩藏的事(κρυπτός,hidden, concealed, secret),沒有不顯出來的。隱瞞的事(ἀπόκρυφος,hidden, secret,stored up),沒有不露出來的」。一方面,所有人罪都在神面前都是敞開的,在最後審判中都將被審判;雞湯教想隱瞞也是無效的。另一方面,專門攻擊別人的肉身的人,自己的肉身也在神的面前。這是含與挪亞的關係,聖經在哪裡沒有審判挪亞,但卻嚴厲審判了審判挪亞的含——因為含使徒在審判者證死別人而吃人自義。含代表超級隱藏者,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這孫子的兵法在神面前只是無神論流氓的虛妄(馬太福音12:36,哥林多後書4:5)。而這些明知犯罪仍然繼續犯罪的人,受到更重懲罰實實在在是「活該」的(創世記3:7-8)。所以聖經教導基督徒:「將那些暗昧(κρυπτός)可恥的事棄絕了,不行詭詐,不謬講神的道理。只將真理表明出來,好在神面前把自己薦與各人的良心」(哥林多後書4:2)。

2、照亮自己(24-25)

24又說你們所聽的要留心。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並且要多給你們。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基督徒不是犬儒主義者,不是狄奧根尼的燈籠,不是只照別人不照自己的公知、雞湯教或習國人。我們是天國的居民。天國的居民一個基本特徵就是時時刻刻依靠聖禮型教會反省和更新著的人,是正在成長的種子。當然,我們也沒有必要天天拿石頭當眾砍自己,或逼迫別人當眾或在保羅華許面前用石頭砍自己。留心(βλέπω,to see, discern)就行了。而留心這事很重要,免得成為異教徒,吃人自義的邪教徒和故意把臉弄得很難看的律法主義者。這裡的量器(μέτρον)與上文的「斗」是平行的,也是對上文的進一步解釋。量器要求一碗水端平,同時察己知人愛人如己。你不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標準,你不能對別人和自己有不同的標準,你們在公開和私下使用不同的標準。同時,你怎樣論斷人就怎樣被論斷,這是無法逃脫的宿命或人間鎖鏈。唯一的自由之路就是你自己在照亮世界的同時,時時刻刻求主藉著聖道和聖禮照亮自己。被論斷的恐懼不是讓你放棄傳道或作光作鹽的使命,而是讓你在神面前更討祂的喜悅,更加認罪悔改。

也可以將24-25視為對上述四種土壤比喻的總結。這是三種劣土的結局:「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這是好土蒙受的祝福,或30-60-100的原因:「並且要多給你們。25因為有的還要給他」——用福音祝福別人的將受到上帝更大的祝福。

另外也可以這樣理解「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那些本來罪大惡極卻自以為義藐視別人或專門光照別人的必受到更重的懲罰(路加福音19:9-14)。當傳道人和基督徒責備世人的罪惡或彼此勸勉的時候,要看自己是否在努力朝自己教導人的方向上前進;否則就禍哉了。另參馬太福音7:1-6,「1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2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3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4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5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一方面,這裡的論斷定義的清清楚楚:「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因此絕非指真理上的責備。另一方面,面對豬和狗——求主讓我們有分辨的能力——你就不要再燈和鹽了,遠離,越遠越好。

諸般真理可以應用在更廣泛的領域,可以知道貿易戰和強國必然衰敗的根源:「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習國本來是最「沒有」的國家,或最「缺德」的國家;但是當你起來要靠你的「缺德」來領導世界的時候,你就一定被奪去好不容易才有的「崛起」。這個悲劇在教會中也極為常見:本來是無知的,本來是半吊子,本來是初入教的,本是「沒有的」;卻偏偏起來像是自己在真理和生命上、在聖經和愛上特別的「有」,比牧師和傳道人以及弟兄姐妹都有——你越是起來藉著攻打顯示沒有之有,你失去的越多。現在的境況是何等可憐呢:剛剛領受的恩典和真理以及剛剛進入的蜜月以及被奪去了,若不悔改,最後一切屬天的福氣將一無所有,只能重新回到埃及,淪為怨婦強人和錢財奴隸。這不「活該」嗎?但責備中仍然有呼喊與祝福以及真正的愛,正如經上所記:「你們不要自欺。濫交是敗壞善行」(哥林多前書15:33);「3人若無有,自己還以為有,就是自欺了。4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這樣,他所誇的就專在自己,不在別人了。5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6在道理上受教的,當把一切需用的供給施教的人。7不要自欺,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8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順著聖靈撒種的,必從聖靈收永生。9我們行善,不可喪志。若不灰心,到了時候,就要收成。10所以有了機會,就當向眾人行善。向信徒一家的人更當這樣」(加拉太書6:3-10)。阿門。

任不寐,2019年5月26日

(以下內容下個主日完成)

四、種子(26-32)

26又說,神的國,如同人把種撒在地上,27黑夜睡覺,白日起來,這種就發芽漸長,那人卻不曉得如何這樣。28地生五穀,是出於自然的。先發苗,後長穗,再後穗上結成飽滿的子粒。29谷既熟了,就用鐮刀去割,因為收成的時候到了。

30又說,神的國,我們可用什麼比較呢?可用什麼比喻表明呢?31好像一粒芥菜種,種在地裡的時候,雖比地上的百種都小,32但種上以後,就長起來,比各樣的菜都大,又長出大枝來。甚至天上的飛鳥,可以宿在它的蔭下。

五、結語:33-34

33耶穌用許多這樣的比喻,照他們所能聽的,對他們講道。34若不用比喻,就不對他們講。沒有人的時候,就把一切的道講給門徒聽。

發表評論

您的電子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