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可福音5:21-43。我們可以繼續從三重結構中討論這段經文的含義。首先是聖經結構。這一場海邊戰爭可以平行創世記6:1-10,「1當人在世上多起來,又生女兒的時候,2神的兒子們看見人的女子美貌,就隨意挑選,娶來為妻。3耶和華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裡面。然而他的日子還可到一百二十年。4那時候有偉人在地上,後來神的兒子們和人的女子們交合生子,那就是上古英武有名的人。5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6耶和華就後悔造人在地上,心中憂傷。7耶和華說,我要將所造的人和走獸,並昆蟲,以及空中的飛鳥,都從地上除滅,因為我造他們後悔了。8惟有挪亞在耶和華眼前蒙恩。9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10挪亞生了三個兒子,就是閃,含,雅弗」。其中人的女兒(海的女兒、黨的女兒……)是平行的,而人的女兒被更新為神的女兒;免得選民墮落為偉人。一百二十年與十二年是平行的。十二年可以指世界之王統治的時間(創世記14:4),也是神的話語臨到並審判世界之王的時間(以西結書32:1,17),以及審判百姓罪惡的時間(以西結書33:21)。三個兒子閃含雅弗與掃尾使徒彼得雅各約翰是平行的。剋這樣說,這場海邊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平靜風和海,造就新女性,或者教會。
其次是語境。一方面,馬可福音1-5章甚至1-8章,醫治神跡交叉臨到男人和女人,亞當和夏娃。女人也是罪人,需要醫治。彼得的岳母患有熱病,而今天這段經文讓我們看見血漏和死亡的權勢在女人的身上。另一方面,馬可福音5:1-20與21-43平行,前者聚焦也是死對魔鬼(污鬼)和世界(豬群)的勝利;後者聚焦耶穌對罪(血漏)和死亡的勝利。而加利利海兩岸有這樣的對應關係:墳墓平行死亡,鬼群和豬群平行人群;驅逐鬼群和豬群平行驅逐人群……耶穌是男人和女人的救主與審判主,也是東方和西方,猶太人和外邦人的救主與審判主。另外需要對比閱讀符類福音的相關記載:馬太福音9:18-26,路加福音8:40-56。而符類福音這種共享的「交叉結構」。
最後,經文結構。這段經文可以這樣交叉結構,其中21-24與35-43首尾相連,講述了耶穌怎樣拯救睚魯的女兒;而中間25-33講述的是也許拯救患了十二年的血漏的女人。這種交叉、三明治、神跡中有神跡的記述方式,就是在一個醫治神跡中間插播另外一個神跡的記述的方式,確實非常特別。而在這兩個神跡中,「女兒」這個概念貫穿始終,這應該是別有深意的。在原文中,小女兒(θυγάτριον,5:23,7:25)與女兒(θυγάτηρ;5:34,35)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另外兩個平行的概念是閨女(damsel, maiden;טָלֶה,טְלִי,lamb;κοράσιον,;a girl, damsel, maiden;5:41,42)和女孩子或小孩子(παιδίον)。而這兩件神跡另外一個共同概念是信心。罪人唯有靠信心才能得救。耶穌所行的神跡不是全部依賴於人的信心,換言之,信心不是神跡的充分條件;但是,當耶穌要教導人有信心的時候,祂會特別強調信心問題。此外,這個交叉結構至少有雙重神學含義。第一、無論是自以為義的人(猶太會堂),還是被以為髒的人(會堂之外),他們的榮耀——女人是男人的榮耀(哥林多前書11:7)——都需要醫治。第二、耶穌與會堂外患血漏的女人之間的關係,平行了睚魯和他女兒之間的關係:父女關係。睚魯的女兒畢竟還有父親愛她(「我的小女兒」,「你的女兒」);但患血漏的女人幾乎是人見人厭的棄婦,唯有耶穌說你是我的女兒(另參路加福音7:47)。耶穌只稱睚魯的女兒是女孩子;可能是為了讓睚魯繼續父親的責任。
死人復活構成神跡的頂點,也是醫治神跡的巔峰。耶穌雖然離開東岸的墓群,但仍然在西岸宣告了復活的真理。同時祂藉著復活睚魯女兒的神跡,預告了自己將從死裡復活,使罪人稱義。而今天的證道經文特別關切女人-女兒的救恩問題。這是什麼意思呢?起初那臨到夏娃身上的咒詛,在基督裡被廢棄了。因此神跡奇事更是十字架的預表:「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30)。醫治即拯救(σῴζω),本質上是將咒詛歸給基督。「13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受原文作成)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14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拉太書3:13-14)。阿門。
一、睚魯的女兒(21-24)
21耶穌坐船又渡到那邊去,就有許多人到他那裡聚集。他正在海邊上。
22有一個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來見耶穌,就俯伏在他腳前,23再三地求他說,我的小女兒快要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使她痊癒,得以活了。
24耶穌就和他同去,有許多人跟隨擁擠他。
這是從海的女兒到神的女兒的神跡奇事,這是基督事件的一部分。女人和女孩兒連同孩子,一直是人類文學諂媚的偶像之一,這一點可以參考紅樓夢,就知道這國的人病得不輕。而女人不過也是罪人,更是魔鬼首先劫持和迷惑的對象。因此,拯救女人,就成為耶穌的海邊戰爭一個特別重要的戰役。我們可以將這4節經文這樣結構:21聚焦海邊這個經典的戰場,而且海那邊與這邊、人群與鬼群-豬群平行。22-23讓我們看見海邊的會堂,或魔鬼怎樣攻擊猶太教及其領袖——經典的戰術是藉著攻擊家人,特別是宗教領袖心愛的人,捆綁這個宗教。24與21節平行,讓我們看見「許多人」或人群對耶穌的圍困,其中「聚集」與「擁擠」前後平行。耶穌是在這樣的處境中憐憫和拯救罪人。當然兩岸的情況不同:東岸驅趕耶穌,而西岸強吻耶穌。
1、海邊(21)
現在是耶穌從格拉森那邊返回加利利海的西岸。這件事可能發生在迦百農。而恰恰是在這裡,耶穌醫治了另外一個女人,就是患熱病的彼得的岳母。而這裡特別強調說:「他正在海邊上」:καὶ ἦν παρὰ τὴν θάλασσαν,nd he was nigh unto the sea。系動詞ἦν在這裡的用法是Imperfect;似乎為顯示海邊戰爭是沒完沒了或總是重新開始的戰爭。這是真的,這是屬靈戰爭的基本特徵。愛是恆久忍耐。
2、會堂(22-23)
在海邊,撒旦的軍隊正在圍攻甚至已經征服了猶太會堂。又一次許多人的圍聚。但這一次有一個特別的人,就是「管會堂的人名叫睚魯」——猶太會堂的領袖在絕境中來求耶穌醫治自己的女兒,充分顯示了猶太教已經走到了盡頭;至少,神已經離開這種律法主義的宗教了。καὶ ἰδοὺ ἔρχεται εἷς τῶν ἀρχισυναγώγων ὀνόματι Ἰάειρος,And, behold, there cometh one of the rulers of the synagogue, Jairus by name。如果以加利利海為中線,西邊的睚魯與東邊那個污鬼所附之人,也形成交叉結構;而東邊的墳墓和西邊的會堂也形成交叉結構。管會堂的:ἀρχισυνάγωγος,From ἀρχή and συναγωγή ,直譯就是會堂領袖之一。ruler of the synagogue. It was his duty to select the readers or teachers in the synagogue, to examine the discourses of the public speakers, and to see that all things were done with decency and in accordance with ancestral usage(使徒行傳13:15)。另參使徒行傳18:8,「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和全家都信了主。還有許多哥林多人聽了,就相信受洗」;使徒行傳18:17,「眾人便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在堂前打他。這些事迦流都不管」。
會堂中有女性被死亡捆綁,也可以平行伊甸園裡蛇捆綁了夏娃。那時候亞當沉默並且同流合污;但末後的亞當要起來拯救夏娃。而馬可福音第五章中的兩個女兒,是否也可以平行羅得的兩個女兒呢?她們首先要被從所多瑪拯救出來,而且是真的被拯救到底;而不是像羅得的女兒半途而廢。那兩個女兒實際上患有熱病,她們自己起來取代並用灌倒了父親,顛覆人倫和男女位分,決定怎樣生產後裔並製造了不敬虔的種類(創世記19:30-38)。注意迦百農與所多瑪的平行關係:「迦百農阿,你已經升到天上。(或作你將要升到天上嗎)將來必墜落陰間。因為在你那裡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所多瑪,它還可以存到今日」(馬太福音11:23)。另外,羅得女兒的罪惡可以平行耶洗別的罪惡:「20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容讓那自稱是先知的婦人耶洗別教導我的僕人,引誘他們行姦淫,吃祭偶像之物。21我曾給她悔改的機會,她卻不肯悔改她的淫行。22看哪,我要叫她病臥在床,那些與她行淫的人,若不悔改所行的,我也要叫他們同受大患難。23我又要殺死她的黨類(黨類原文作兒女),叫眾教會知道,我是那察看人肺腑心腸的。並要照你們的行為報應你們各人。24至於你們推雅推喇其餘的人,就是一切不從那教訓,不曉得他們素常所說撒但深奧之理的人。我告訴你們,我不將別的擔子放在你們身上。25但你們已經有的,總要持守,直等到我來。26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27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轄管原文作牧),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28我又要把晨星賜給他。29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示錄2:20-28)。這是神的美意:必須讓基督徒的女兒或教會中的女性,從小就知道救恩。睚魯女兒的重病以及死而復活,會讓她一生記住那拉著她起來的手,吩咐給她吃飯的基督。從小經歷神可以避免將來成為那患血漏的婦人。
睚魯是晨星。睚魯是迦百農猶太會堂的領袖之一,這也意味著起初就有猶太領袖信基督。睚魯:יָאִיר,舊約翻作睚珥(民數記32:41等)。這個名詞的字根אוֹר就是光或光照的意思。「俯伏在他腳前」(πίπτει πρὸς τοὺς πόδας αὐτοῦ)這一姿態與「跑過去拜他」(5:6)不同,前者是猶太人的敬拜方式,後者是外邦人的敬拜方式。「再三地求他」可以平行5:20。小女兒(θυγάτριον)表明一種特別的憐愛。東岸是墓地,而西岸是將死之人:ἐσχάτως,extreme, to be in the last gasp, at the point of death。睚魯相信耶穌按手拯救(σῴζω)、使人復活(ζάω)的能力(注意這裡的按手與下文患血漏的女人自己用手摸耶穌衣裳之間的對比)。這一點馬太福音9:18說的更為徹底:「耶穌說這話的時候,有一個管會堂的來拜他說,我女兒剛才死了,求你去按手在她身上,她就必活了」。睚魯相信基督有復活的大能。這信心是從哪裡來的呢?是從聽道來的:馬可福音1:21,「到了迦百農,耶穌就在安息日進了會堂教訓人」;馬可福音2:1-2,「1過了些日子,耶穌又進了迦百農。人聽見他在房子裡,2就有許多人聚集,甚至連門前都沒有空地,耶穌就對他們講道」;馬可福音3:1a,「耶穌又進了會堂」……後來迦百農被定罪,豈不是「活該」嗎?
2、擁擠(24)
擁擠這種社會文化可以見證撒但在這個社會成功掌權了。一方面,耶穌回應了睚魯的請求,這顯示祂的憐憫。另一方,「有許多人跟隨擁擠(συνθλίβω)他」,可以平行3:9,「免得眾人擁擠(θλίβω)他」。這種擁擠不僅「不禮貌」,而且很多人出於「試探神」的目的:我看你按手是否能醫治(馬太福音4:7)。也許正因為這樣的緣故,聖經最終將這兩個神跡奇事與信心關聯——神跡的目的在於造就人的信心。
二、耶穌的女兒(25-34)
25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26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
27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28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9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干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30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31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32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
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34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
首先請特別注意,圍繞會堂領袖及其女兒的醫治,擁擠得人山人海;但這個患血漏的女人住在人間如同住在沙漠之中——人類是可以將之忽略不計的,直到耶穌說「你是我的女兒」。而且,這些跟隨者最終卻被趕出了現場。另外也許聖靈就是為了針對那些迷信「按手」的人,讓我們看見這裡的醫治與按手無關,實際上主耶穌連動手都沒有動手,而是那女人自己動手摸耶穌的衣裳,病就好了。可以將這段經文交叉結構:25-26聚焦女人的病患;與之呼應的是33-34,聚焦女人的得救。而中間27-32,讓我們看見女人摸耶穌衣裳而得醫治——其中動詞「摸」(ἅπτομαι)出現了4次之多,與上文的按手之按(ἐπιτίθημι)行程強烈的對比。而這個「摸」構成了這場醫治的關鍵。
1、血(25)
25有一個女人,患了十二年的血漏,26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
聖經沒有提這個女人的名字。如果血漏是一種與性病相關的髒病,那麼我們可以將這種匿名現象視為神對女人特別的憐憫。實際上聖經中涉及「性醜聞」的女性幾乎都是未名的。如約翰福音第八章中那個行淫的婦人,聖經從始至終沒有提她的名字。甚至包括哥林多前書5:1那位繼母,保羅無論怎樣「義憤填膺」還是為她遮蓋了。當然拔示巴另當別論,因為她是所羅門的母親,沒有辦法迴避。無論如何,極端me too這種現象是一種現代的無我精神。這個遮蓋的真理可以參考這些經文:詩篇32:1,「得赦免其過,遮蓋其罪的,這人是有福的」;詩篇85:2,「你赦免了你百姓的罪孽,遮蓋了他們一切的過犯」。但神審判耶洗別的罪,從未手軟(列王記下9:37;啟示錄2:20)。耶洗別是屬靈淫亂。
血漏:ῥύσει αἵματος,an issue of blood。陰性名詞ῥύσις的基本含義是a flowing issue。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女人的病。一方面,如果血代表生命(創世記9:4),那麼血漏可以指著女人的生命正在一天天流失,直到死亡。另一方面,血病是髒病,可以參考利未記15:25-31,「25女人若在經期以外患多日的血漏,或是經期過長,有了漏症,她就因這漏症不潔淨,與她在經期不潔淨一樣。26她在患漏症的日子所躺的床,所坐的物都要看為不潔淨,與她月經的時候一樣。27凡摸這些物件的,就為不潔淨,必不潔淨到晚上,並要洗衣服,用水洗澡。28女人的漏症若好了,就要計算七天,然後才為潔淨。29第八天,要取兩隻斑鳩或是兩隻雛鴿,帶到會幕門口給祭司。30祭司要獻一隻為贖罪祭,一隻為燔祭,因那人血漏不潔,祭司要在耶和華面前為她贖罪。31你們要這樣使以色列人與他們的污穢隔絕,免得他們玷污我的帳幕,就因自己的污穢死亡」。注意「摸」這個動詞以及猶太人怎樣看血漏婦女的(隔絕)。另外可以平行耶穌與祭司、衣裳與會幕這些概念。總而言之,血漏婦女出來摸耶穌,是這律法禁止的。但唯有她去觸摸耶穌,她才可能得醫治,走出絕境。朋友們,我們的「祖國母親」,不是一位正在流血不止的婦人嗎?香港不是中國最後一滴血嗎?「在好些醫生手裡,受了許多的苦。又花盡了她所有的,一點也不見好,病勢反倒更重了」。求主憐憫。
我們來看這女人的絕境:十二年,很多醫生的城頭變幻無能為力,她多多受苦苦大仇深,傾其所有山窮水盡,但毫無起色病入膏肓。καὶ πολλὰ παθοῦσα ὑπὸ πολλῶν ἰατρῶν καὶ δαπανήσασα τὰ παρ᾽ ἑαυτῆς πάντα καὶ μηδὲν ὠφεληθεῖσα ἀλλὰ μᾶλλον εἰς τὸ χεῖρον ἐλθοῦσα,And had suffered many things of many physicians, and had spent all that she had, and was nothing bettered, but rather grew worse。中國人瞭解ICU是怎樣讓人傾家蕩產的,因此更知道這女人的絕境和苦難了。政治更是如此。這裡沒有提及她的丈夫或家人,也許她被家人棄絕或是寡婦。
2、摸(27-32)
27她聽見耶穌的事,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摸耶穌的衣裳。28意思說,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29於是她血漏的源頭,立刻干了。她便覺得身上的災病好了。
30耶穌頓時心裡覺得有能力從自己身上出去,就在眾人中間轉過來說,誰摸我的衣裳。31門徒對他說,你看眾人擁擠你,還說誰摸我嗎?32耶穌周圍觀看,要見作這事的女人。
信道是從聽道來的,她是一位聽道者,這是大致可以得出的結論。ἀκούσασα περὶ τοῦ Ἰησοῦ,When she had heard of Jesus;她已經聽了耶穌。「就從後頭來,雜在眾人中間」,顯示她的謙卑和恐懼,以及勇敢。「我只摸他的衣裳,就必痊癒」,這顯示一種信心。可以這樣應用:你只要住在教會中,必得痊癒。ἔλεγεν γὰρ,For she said。這也算心裡相信,口裡承認。痊癒:動詞σῴζω的意思是指得救,拯救:to save, keep safe and sound, to rescue from danger or destruction。即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下被拯救出來,得以自由和永生。καὶ εὐθὲως ἐξηράνθη ἡ πηγὴ τοῦ αἵματος αὐτῆς καὶ ἔγνω τῷ σώματι ὅτι ἴαται ἀπὸ τῆς μάστιγος,And straightway the fountain of her blood was dried up; and she felt in her body that she was healed of that plague。首先注意立即(εὐθέως)這個馬可福音的經典表述。其次,這場醫治是根治(πηγή,fountain, spring)——在我們遇見耶穌之前,所有的醫治或改革、革命,都是治病不治本,都是表面功夫和同義反覆。再次,這種病在這裡被定義為埃及十災的災(μάστιξ,a whip, scourge;a scourge, plague,3:10,5:29,5:34),是「活該贏得的懲罰或鞭撻」。最後,這裡的痊癒一詞是ἰάομαι,to cure, heal,to make whole。而且這個動詞主要指屬靈的醫治:to free from errors and sins, to bring about (one』s) salvation;如彼得前書2:24,「他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他受的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
這是路加福音8:44更為詳盡的記載:「他來到耶穌背後,摸他的衣裳穗子,血漏立刻就止住了」。其中的神學含義可以參考民數記15:37-41,「37耶和華曉諭摩西說,38你吩咐以色列人,叫他們世世代代在衣服邊上作穗子,又在底邊的穗子上釘一根藍細帶子。39你們佩帶這穗子,好叫你們看見就記念遵行耶和華一切的命令,不隨從自己的心意,眼目行邪淫,像你們素常一樣。40使你們記念遵行我一切的命令,成為聖潔,歸與你們的神。41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曾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要作你們的神。我是耶和華你們的神」。我們可以這樣說,這你女人得醫治是因為她傾聽並順服了神的話。
奇妙的是,這場醫治對耶穌而言幾乎是一個被動事件。καὶ εὐθὲως ὁ Ἰησοῦς ἐπιγνοὺς ἐν ἑαυτῷ τὴν ἐξ αὐτοῦ δύναμιν ἐξελθοῦσαν ἐπιστραφεὶς ἐν τῷ ὄχλῳ ἔλεγεν Τίς μου ἥψατο τῶν ἱματίων,And Jesus, immediately knowing in himself that virtue had gone out of him, turned him about in the press, and said, Who touched my clothes?我們得醫治,因為耶穌要付出代價。主知道這一切,這樣發問乃是為了教導門徒。摸,ἅπτομαι在馬可福音中出現了十次(1:41;3:10;5:27,28,30,31;6:56;7:33;8:22;10:13);首尾是耶穌摸罪人,中間主要是罪人摸耶穌。摸有一些特別的宗教含義:to fasten one』s self to, adhere to, cling to;to touch of carnal intercourse with a women or cohabitation;of levitical practice of having no fellowship with heathen practices. Things not to be touched appear to be both women and certain kinds of food, so celibacy and abstinence of certain kinds of food and drink are recommended。猶太教是禁止聖民與罪人特別是外邦人「觸摸」的。這也意味著,耶穌被動被這女人「摸」在猶太人眼中仍然是不能被接受的;而後文耶穌拉著那女孩兒的手,同樣可能被猶太人控告。門徒的回應不僅表明耶穌就是要教導他們,也顯示他們的愚鈍和頂撞主的那種剛硬與不信。耶穌去看那女人,也是為了要將她指給門徒和眾人看;當然,更是要堅固這女人的信心。而動詞περιβλέπω可以平行3:5,3:34——對眾人愚妄的憤怒,但將這女人愛如家人。
3、信(33-34)
33那女人知道在自己身上所成的事,就恐懼戰兢,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
34耶穌對她說,女兒,你的信救了你,平平安安地回去吧。你的災病痊癒了。
現在我們看這位女人的反應。她再一次主動來到耶穌的面前。但這與靈恩派那些炫耀神跡奇事的人不同,這裡特別說,她「恐懼戰兢」:ἡ δὲ γυνὴ φοβηθεῖσα καὶ τρέμουσα, But the woman fearing and trembling。雖然我們得醫治了,得救了;但在神面前仍然要存著敬畏的心。不僅如此,血漏是髒病,而污穢之人去摸耶穌,按猶太人的傳統,這是褻瀆和故意犯罪。這是女人恐懼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是因為罪人在神面前的害怕,而醫治神跡使這女人知道耶穌是神。這種害怕可以平行4:41與5:15;其中道理,我們上個主日已經分享過了。最後這位夏娃克制了說謊成性的毛病,現在開始講真話:καὶ εἶπεν αὐτῷ πᾶσαν τὴν ἀλήθειαν,and told him all the truth。可以這樣應用,一個得救或重生過程中的女人,就是一個開始講真話的女人。當然,聖經中的女人形象常常可以預表教會;而你我都在其中。而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正如一個女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她如數次被人憐憫和饒恕,但是,有哪一次她站在那裡將自己的「崛起」歸恩與基督呢?
應該參考路加福音8:45-47的相關記載:「45耶穌說,摸我的是誰。眾人都不承認,彼得和同行的人都說,夫子,眾人擁擁擠擠緊靠著你。有古卷在此有你還問摸我的是誰嗎?46耶穌說,總有人摸我。因我覺得有能力從我身上出去。47那女人知道不能隱藏,就戰戰兢兢地來俯伏在耶穌腳前,把摸他的緣故,和怎樣立刻得好了,當著眾人都說出來」。這是一個開始敬畏上帝的新生命(holy fear)。也許正因為「戰戰兢兢」、「恐懼戰兢」的她,更讓主憐愛。而「大無畏」的女人是不可能成為基督的兒女的。但是這位迦百農婦人的害怕與格拉森人的害怕不同:後者驅逐耶穌,而她」 來俯伏在耶穌跟前,將實情全告訴他」。聽見耶穌呼喊這女人是女兒(θυγάτηρ)的時候,真讓我淚如雨下。誰會愛這樣的女人呢?誰會接納這樣的罪人而且視若寶貝女兒呢?這是馬太福音9:22的記載:「耶穌轉過來看見她,就說,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從那時候,女人就痊癒了」。現在神願意作這女人的父,等於同時驅逐了「乃父魔鬼」在她身上的權勢;也等於在挑戰或顛覆了周圍所有的猶太人。有人攻擊教會女人多,那些攻擊的人就如周邊的猶太人,根本不知道羞恥——因這女人要比那些自以為是的男人更有得救的希望。而真正的愛更表現為真理的教導:「你的信救了你」——信心或信仰,唯有信心和信仰才能拯救人。ἡ πίστις σου σέσωκέν σε,thy faith hath made thee whole。這是你自己的信心,不是別人的信心。不僅如此,唯有信心和信仰中的靈魂,才會有真正的平安:ὕπαγε εἰς εἰρήνην,go in peace。神與人和好(和平),上帝在基督裡與信基督的人和好。而耶穌的宣告也等於攔阻了人用律法攻打她的可能性。最後,只要住在信心中,咒詛或災變就永遠結束了,因信稱義。這裡的痊癒是ὑγιής,sound——神已經看你是完全的了。可以將之理解為神已經稱你為義,從此與神和好,魔鬼控告徹底失效。是的,「10我良人對我說,我的佳偶,我的美人,起來,與我同去。11因為冬天已往。雨水止住過去了」(雅歌2:10-11)。
十二年的長冬,一個女人或者寡婦「沒臉見人」、一無所有。這海的女兒,這黨的女兒,這人的女兒,這耶弗他那可憐的女兒;這以色列,這被擄掠的以色列,這先知以西結口中的以色列人和猶太人或妓女;今天重新成了神的女兒。我們用什麼來形容這一天呢?「1所羅門的歌,是歌中的雅歌。2願他用口與我親嘴。因你的愛情比酒更美。3你的膏油馨香。你的名如同倒出來的香膏,所以眾童女都愛你。4願你吸引我,我們就快跑跟隨你。王帶我進了內室,我們必因你歡喜快樂。我們要稱讚你的愛情,勝似稱讚美酒。他們愛你是理所當然的。5耶路撒冷的眾女子阿,我雖然黑,卻是秀美,如同基達的帳棚,好像所羅門的幔子。6不要因日頭把我曬黑了,就輕看我。我同母的弟兄向我發怒,他們使我看守葡萄園,我自己的葡萄園卻沒有看守。7我心所愛的阿,求你告訴我,你在何處牧羊,晌午在何處使羊歇臥。我何必在你同伴的羊群旁邊,好像蒙著臉的人呢?8你這女子中極美麗的,你若不知道,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把你的山羊羔牧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雅歌1:1-8)。注意這段經文中的一些信息是如何出現在馬可福音中的。
三、雅魯的女兒(35-43)
35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36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對管會堂的說,不要怕。只要信。
37於是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同去,不許別人跟隨他。38他們來到管會堂的家裡,耶穌看見那裡亂嚷,並有人大大地哭泣哀號。39進到裡面,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亂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40他們就嗤笑耶穌。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41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
42那閨女立時起來走。他們就大大地驚奇。閨女已經十二歲了。43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要叫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她東西吃。
現在我們進入耶穌醫治神跡的高峰,就是復活。符類福音這個復活的神跡,可以與約翰福音拉撒路復活的神跡平行。復活不僅顯示耶穌是神,是神的兒子;而且是向所有被死亡捆綁的人宣告自由。復活是福音中的福音;復活才是福音。所以「25耶穌對他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26凡活著信我的人,永遠不死。你信這話嗎」(約翰福音11:25-26);「因為我活著,你們也要活著」(約翰福音14:19b)。而36中的「信」與34中的「信」交叉呼應,讓我們看見耶穌基督正在不斷藉著神跡奇事宣講因信稱義的真理。換言之,復活與信心,這是我們真正應該見證的基督教信仰。34節是向會堂之外的人呼喊信心;而36節是向會堂的領袖呼喊信心。人都需要信基督。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文交叉結構:35-36節人宣告死亡的信息,耶穌宣告福音;而42-43節見證復活的事實;中間37-41是復活神跡的具體過程。
1、死亡(35-36)
35還說話的時候,有人從管會堂的家裡來說,你的女兒死了,何必還勞動先生呢?36耶穌聽見所說的話,就對管會堂的說,不要怕。只要信。
這兩節經文可以分別指向人與耶穌對死亡的不同反應:一方面死亡捆綁了人類;另一方面,耶穌面對死亡要拯救人類脫離死亡及死亡恐懼。這個時間概念是很重要的:「還說話的時候」:Ἔτι αὐτοῦ λαλοῦντος,While he yet spake——那邊人家孩子都快死了,耶穌還(ἔτι)在這裡沒完沒了跟人講話。其中的用意可以平行約翰福音11:6,「聽見拉撒路病了,就在所居之地,仍住了兩天」。然後有人跑過來宣告死訊,同時重複用ἔτι宣告人在死亡面前的絕境:「何必還(ἔτι)勞動先生(διδάσκαλος,教師)呢」。死訊澆灌在剛剛發生的醫治神跡中的一盆冷水——身體健康的醫治神跡,仍然要面對死亡。在某種意義上,死亡幾乎是醫治的否定——這個患血漏的女人雖然被醫治了,但仍要死亡。因此這兩個神跡放在這裡,乃是不斷帶領我們思想生命和死亡的意義,以及耶穌基督到底是怎樣的救主,祂賜給人類的是怎樣的福音;以及我們的信仰到底是什麼。在這裡主耶穌只是對管會堂的人宣告:Μὴ φοβοῦ μόνον πίστευε,Be not afraid, only believe。一方面,基督信仰讓我們勝過一切恐懼特別是死亡恐懼;不是不要怕神,而是不要怕死。另一方面,我們唯有依靠神所賜的信心,才能真正勝過死亡恐懼,並住在平安與永生之中。不僅如此,只有那位面對死亡仍然宣告「不要怕只要信」的,才是神。耶穌一定是基督。
2、復活(37-42)
37於是帶著彼得,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同去,不許別人跟隨他。38他們來到管會堂的家裡,耶穌看見那裡亂嚷,並有人大大地哭泣哀號。
39進到裡面,就對他們說,為什麼亂嚷哭泣呢?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40他們就嗤笑耶穌。
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41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古米。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
馬可福音5:37-42還可以進一步交叉結構。首尾呼應的信息讓我們看見耶穌特別揀選了經歷這神跡的人,只有三位門徒和孩子的父母。其中的道理可以參考馬可福音4:11-12。而中間再一次對比耶穌和世人對死亡截然不同的反應。第37節特別提到耶穌的三位門徒或見證人(沒有上面那位婦女)。三位特別重要的使徒,彼得和約翰是新約聖經重要的作者或代筆;而雅各是第一位殉道的使徒。他們用文字和生命在見證復活的真理;因為他們切身經歷了復活的神跡。當然,這是需要不斷建造的信仰,他們更需要經歷主耶穌自己的復活。38節讓我們看見死亡怎樣聚集或統治了很多人。一方面,「那裡亂嚷」;καὶ θεωρεῖ θόρυβον κλαίοντας,and seeth the tumult。θόρυβος的基本含義是a noise, tumult, uproar,a tumult, as a breach of public order。死亡引起了騷亂或革命激情,至少破壞了正常的生活和秩序。另一方面,「並有人大大地哭泣哀號」:κλαίοντας καὶ ἀλαλάζοντας πολλά,and them that wept and wailed greatly。哭泣哀號顯示人死亡面前的抗議和絕望:死是不能接受的。
「人大大地哭泣哀號」,這是典型的中國式葬禮或萬聖節,要等候耶穌「進到裡面」,καὶ εἰσελθὼν,And when he was come in。祂是那位將要來的細羅。耶穌現在是進入死地,如同進入對岸的墓地;如同道成肉身進入這個世界。祂進來做什麼呢?第一是責備:「為什麼亂嚷哭泣呢」:Τί θορυβεῖσθε καὶ κλαίετε?這是對38節中世人狀況的否定,也是追問:亂嚷哭泣顯示死亡是真實的,因而罪也是真實的——罪的工價就是死。一方面,人要要重視死亡和死亡的非正常性、特別是死亡與罪的關係並且認罪悔改。另一方面,如此絕望悲傷的人類,為什麼不去仰望那生命之主呢?他們憎惡死亡,卻不愛上帝。另參路加福音8:52,「眾人都為這女兒哀哭捶胸。耶穌說,不要哭,他不是死了,是睡著了」;馬太福音9:23-24,「23耶穌到了管會堂的家裡,看見有吹手,又有許多人亂嚷。24就說,退去吧(get out;滾!)。這閨女不是死了,是睡著了。他們就嗤笑他」。耶穌終結了墓地表演和血染的風采——你倒下,還是要起來。耶穌吩咐所有人在對死亡的定義和聚集「滾開」,其實人類自己就是墳墓門口的石頭。第二、耶穌在人間重新定義了死亡:「孩子不是死了,是睡著了」,τὸ παιδίον οὐκ ἀπέθανεν ἀλλὰ καθεύδει,he damsel is not dead, but sleepeth。孩子,παιδίον,a young child, a little boy, a little girl。這是一個小孩子,而小孩子之死特別現實了罪與死的極端醜惡與殘酷。這也讓我們想起最初那些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創世記4:25,11:28)。當然,更應該重新思想法老屠嬰和希律屠嬰的慘劇。但是,在基督裡,「孩子之死」只是睡著了(另參以賽亞書26:19;但以理書12:2;帖撒羅尼迦前書5:10;創世記2:21等)。一方面,死亡被定義為休息;另一方面,死亡只是暫時的,必有復活與永生(約翰福音11:11-16)。對於這個死亡新概念,人類是一如既往的不信和嗤笑(καταγελάω,And they laughed him to scorn)。這是坐在墳墓中一邊哭泣哀號一邊嗤笑上帝的人類,他們用眼淚砍自己。啼笑交加,悲傷也假。而對復活真理的嘲笑具有普世性(使徒行傳17:32)。注意And they laughed him to scorn與and them that wept and wailed greatly之間的強烈對比,這是何等反諷的一幕。所以基督吩咐葬禮上的罪人滾!
於是「耶穌把他們都攆出去」(潔淨聖殿),福音不再扔給豬狗,主率先垂范。這個攆出去(ἐκβάλλω)就是趕鬼中的動詞(1:34,1:39,3:15,3:22-23);也是耶穌打發大麻瘋病使用的動詞(1:43)。然後「就帶著孩子的父母,和跟隨的人進了孩子所在的地方」。除了教導門徒,也顯示耶穌要將救恩臨到這一家人。παιδίον(孩子)這個概念在這裡重複出現了4次,這顯然是在強調耶穌對小孩子的愛。然後我們看復活神跡在基督是何等的簡明扼要:「41就拉著孩子的手,對她說,大利大(טָלֶה)古米(קוּם)。翻出來,就是說,閨女,我吩咐你起來」。其中טָלֶה的原意是羔羊,lamb(撒母耳記上7:9;以賽亞書65:25;טְלִי,以賽亞書40:1)。耶穌用亞蘭文呼喊這個孩子,不僅因為這是猶太會堂領袖家中的孩子,也是為了讓周圍的人思想先知關於彌賽亞的預言:「他必像牧人牧養自己的羊群,用膀臂聚集羊羔抱在懷中,慢慢引導那乳養小羊的」(以賽亞書40:11)。馬可作了更進一步的翻譯:Τὸ κοράσιον σοὶ λέγω ἔγειρα,Damsel, I say unto thee, arise。有傳統說:這個翻譯顯示馬可福音的讀者是羅馬人或外邦人。
3、吃飯(42-43)
42那閨女立時起來走。他們就大大地驚奇。閨女已經十二歲了。43耶穌切切地囑咐他們,不要叫人知道這事。又吩咐給她東西吃。
這個神跡是靈恩派的很多表演藝術家無法複製的。一方面是死人復活,另一方面是死人立即(εὐθέως)復活,與常人一樣。41-42兩次用κοράσιον(a girl, damsel, maiden)來稱呼這個孩子,相當於今天常說的女孩兒。無論如何,在基督裡咒詛被解除了。女孩兒不僅起來,而且走(περιπατέω);因此她需要吃飯。這裡特別強調「閨女已經十二歲了」,這是平行「患了十二年的血漏」。「驚奇」(ἐξίστημι)一詞參見2:12,3:21。但神跡導致的驚奇不能確保人有信心。耶穌禁止他們(所有在場的人 )傳揚,「限制神跡」特別是復活神跡的道理無需贅言。「切切地」(πολύς)這個概念出現在1:45,3:12,5:9,5:23中。這裡重點討論一下「又吩咐給她東西吃」有何深意。第一、這是愛到底的愛,耶穌體諒人的軟弱和肉身——這個女孩生理上需要吃東西了;也唯有神是真正的食物供應者:「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創世記1:29)。第二、吃飯顯示這孩子真的復活了:「41他們正喜得不敢信,並且希奇,耶穌就說,你們這裡有什麼吃的沒有。42他們便給他一片燒魚。(有古卷在此有和一塊蜜房)43他接過來,在他們面前吃了」(路加福音24:41-43;另參使徒行傳9:19)。第三、也許這裡也有聖餐預表的含義——新生命需要繼續依靠「囑咐」(聖道)和「吃」(聖餐)更新成長。
親愛的弟兄姐妹,馬可福音記載的這一系列神跡,我們不要以為希奇。即使外邦人以為希奇,但基督徒不應該以為希奇。一方面,我們知道我們所信的是誰,就是那拯救罪人並死裡復活的神。另一方面,這些神跡奇事我們以不同的方式都在經歷。實際上,我們陪同祖國、懷抱著李思怡們的小屍體到達了馬可福音第五章。那個患12年血漏需要醫治的女人不是你和中國嗎?而偉人父母的誰沒有 經歷小孩子「又活過來」的神跡呢?而且因為信基督,我們將一直住在復活之中。這世界不是缺少神跡,而是缺少感恩,記憶和信心。而之所以缺少信心,就是因為缺少在會堂或教會真正傳講基督的人。同樣值得強調的是,這兩位女性後來在初代教會中都是默默無聞的,他們沒有成為女牧師,也沒有出來成為名人(儘管有人雕刻偶像)。她們真的得救了,並可能在這些婦女之中:馬太福音27:55,「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地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隨耶穌來服事他的」;路加福音23:55,「那些從加利利和耶穌同來的婦女,跟在後面,看見了墳墓,和他的身體怎樣安放」;使徒行傳1:14,「這些人,同著幾個婦人,和耶穌的母親馬利亞,並耶穌的弟兄,都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感謝主,祂將一切都更新了。「15螞蟥有兩個女兒,常說,給呀給呀。有三樣不知足的,連不說夠的共有四樣。16就是陰間,和石胎,浸水不足的地,並火」(箴言30:15-16)。但如今,基督將一切都更新了。聽啊,這是主的聲音:「女兒,你的信救了你」。阿門。
任不寐,2019年6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