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可福音6:1-13,
1耶穌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他們就厭棄他(因他跌倒)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5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6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感謝主的話語。馬可福音6:1-13首先可以平行結構:1-6與7-13分別指向基督和使徒經歷「自己的家鄉」與「人的家」(1,12);同時平行耶穌和門徒離開(1,11)這兩種人間的「故鄉」——兩種故鄉都充斥著病人與污鬼,都需要醫治(5,12)。另外需要對比馬可福音3:13-19與馬可福音3:20-35的相關信息,那裡已經分別記載了家人的反對以及使徒的蒙召。而馬可福音6:1-6與7-13,鴿子分別包含著一個交叉結構。
耶穌和使徒對家鄉和祖國的經歷和告別,也可以指向基督和祂的教會在人間的基本經驗,同時指向道成肉身的基本真理。一方面,這段經文深化了這樣的歷史事實:「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世記12:1-3)。因猶太人的拒絕,福音即將進入全世界。另一方面,這樣的人間經歷宣告了傳道接人悔改,否則末世審判的基本信息:「17耶穌對他說,西門巴約拿,你是有福的。因為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馬太福音16:17-19)。另參「22說了這話,就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23你們赦免誰的罪,誰的罪就赦免了。你們留下誰的罪,誰的罪就留下了」(約翰福音20:22-23)。另外,這兩段平行的經文也可以這樣解釋:「22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23有人在這城裡逼迫你們,就逃到那城裡去。我實在告訴你們,以色列的城邑,你們還沒有走遍,人子就到了。24學生不能高過先生,僕人不能高過主人。25學生和先生一樣,僕人和主人一樣,也就罷了。人既罵家主是別西卜,何況他的家人呢?(別西卜是鬼王的名)」(馬太福音10:22-25)——1-6講「先生」在故鄉的遭遇,7-13講「學生」在祖國(以色列)的遭遇。與此相關,耶穌和門徒,基督和教會,在某種意義上是同等重要或密不可分的——任何輕視教會的神學都是偽神學。
馬可福音6:1-13進一步帶領基督教遠離各種異教風俗的捆綁;特別是出世、泛愛與非政治等「主流民意」。求主的靈帶領祂的教會返回常識。一方面,基督差遣教會必須進入這個世界,並從故鄉以及自己祖國開始傳道;另一方面,我們所傳的道,基本信息是「叫人悔改」,即面對所有人,所有罪人,就是違背十誡或律法的罪人,宣告悔改赦罪得救,剛硬到底必然滅亡的純正福音。因為「我為此奉派」(提摩太前書2:7)。阿門。
一、故鄉(1-6)
1耶穌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
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作因他跌倒)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5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6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關於耶穌在家鄉的遭遇以及與親友之間的關係,可以返回馬可福音3:21-35,「21耶穌的親屬聽見,就出來要拉住他,因為他們說他癲狂了……31當下耶穌的母親,和弟兄,來站在外邊,打發人去叫他。32有許多人在耶穌周圍坐著。他們就告訴他說,看哪,你母親,和你弟兄,在外邊找你。33耶穌回答說,誰是我的母親,誰是我的弟兄。34就四面觀看那周圍坐著的人,說,看哪,我的母親,我的弟兄。35凡遵行神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親了」。而馬可福音6:1-6可以這樣簡單地交叉結構:返回家鄉(1)與離開家鄉(6)首尾呼應,而主耶穌在家鄉的經歷可以說是濃縮了道成肉身的歷史。中間2-5具體記述了耶穌與鄉親的站酷衝突。另外,需要參考符類福音的相關信息:馬太福音13:53-58;路加福音4:16-30。路加福音特訓班讓我們看見拿撒勒故鄉的極端醜惡,拿撒勒與耶路撒冷南北呼應,不過都是釘死耶穌的罪惡之地。
1、返回家鄉(1)
1耶穌離開那裡,來到自己的家鄉。門徒也跟從他。
每一次看見「耶穌離開那裡」這一幕(Καὶ ἐξῆλθεν ἐκεῖθεν,馬太福音12:9,13:36,15:21,15:29,19:15;馬可福音5:17,7:17,9:30;約翰福音12:36等),至少有三種情緒衝擊我們的心靈。第一、神願意萬人得救,因此不段進入一個地方又離開去另一個地方。第二,耶穌幾乎在每一個地方都遭遇逼迫和棄絕。第三、耶穌離開一個地方,可能也意味著這個地方從此被棄絕或落在審判之下。因此我們當為這樣的地方害怕,也求神避免我們自己和我們的故鄉成為這樣的地方。不僅如此,耶穌的經歷也是傳道人的經歷:「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馬可福音6:10)。另參使徒行傳16:39,「於是來勸他們,領他們出來,請他們離開那城」;使徒行傳19:9,「後來有些人,心裡剛硬不信,在眾人面前譭謗這道,保羅就離開他們,也叫門徒與他們分離,便在推喇奴的學房,天天辯論」。
在某種意義上,基督徒都是地上的寄居者,我們需要預備進入故鄉並且不斷地背井離鄉。這一次耶穌要進入的地方是自己的家鄉:καὶ ἦλθεν εἰς τὴν πατρίδα αὐτοῦ,and came into his own country。名詞πατρίς的基本含義:one』s native country;one』s fatherland, one』s own country, a fixed abode or home;one』s own native place i.e. a city。可以將之翻作祖國或故鄉。這裡應該指拿撒勒。耶穌也是完全的人,而親近自己的故鄉是人之常情。不過愛祖國愛故鄉最根本的見證就是把福音傳給祖國和故鄉。傳福音應該從家鄉開始,至少不應該繞開家鄉。這是後來保羅在故鄉的經歷:使徒行傳9:30,「弟兄們知道了,就送他下該撒利亞,打發他往大數去」。到非洲傳福音是一些教會的作秀,特別是當at們可以迴避中國事工的時候,而且以屬靈甚至異教清高的姿態攻擊我們向中國人傳悔改之道的時候,這些人不僅喪失了故鄉,也與天家無份。
亞伯拉罕和以撒定意要從故鄉為兒子娶妻,原因之一可能也是向故鄉人傳揚基督的福音。從「自己的家鄉」開始,這個福音路線同時要教導給門徒,因此「門徒也跟從他」:καὶ ἀκολουθοῦσιν αὐτῷ οἱ μαθηταὶ αὐτοῦ,and his disciples follow him。一方面,門徒現在主動跟隨。而這對一些使徒來說,也意味著從他們自己的家鄉出來。有一些門徒的家鄉是迦百農,因同樣的原因,他們離開迦百農。值得一提的是,迦百農以及加利利海周邊那些人山人海的眾人沒有跟隨耶穌。很有可能,那些人都厭棄拿撒勒。而厭棄拿撒勒好像是猶太人的共識(馬可福音14:67;約翰福音1:46;使徒行傳24:5)。神的兒子進入世界,特別是進入拿撒勒,神愛世人的真理,就向我們顯明瞭。既然耶穌可以進入拿撒勒,那麼,門徒和教會就沒有資格繞行任何地方。中國教會不向中國傳福音,甚至不敢在中國驅逐污鬼,傳叫人悔改的福音,他們根本不是基督的門徒。
2、故鄉之行(2-5)
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5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我們不犯罪愛故鄉和愛祖國,但唯一的真愛與與故鄉和祖國分享基督及其福音。這一事實正如路加福音4:16所記:「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向故鄉人用「漢語」打開聖經,是我們對中國最基本的福音責任。馬可福音5:2-5還可以進一步分成三個部分,依次告訴我們耶穌在故鄉的經歷:第一、傳道及眾人的希奇(2);第二、眾人的棄絕或跌倒(3);第三、耶穌對眾人的回應(4-5)。其中前兩個階段也可以平行這種教會生活:從蜜月到分裂。而分裂的一個根本原因是看耶穌的肉身和家庭關係,是看人。耶穌在這種危機或風波中最後選擇離開。一方面,祂指出了家鄉人棄絕先知或遠香近臭這種人性定律(4);另一方面,因祂的憐憫,故鄉中還是有人得救(5)。最後耶穌因故鄉人的不信而離開了拿撒勒(6)——棄絕主的最終將被棄絕,等候審判。
第一、眾人的希奇(2)
2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眾人聽見,就甚希奇,說,
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基督徒也應該愛祖國或愛故鄉,但基督徒的鄉愁或鄉戀首先就是把基督和祂的真理傳給祖國和故鄉。於是,「到了安息日,他在會堂裡教訓人」。耶穌不是衣錦還鄉,祂帶給故鄉人的不是什麼巨額投資或先進的政治制度,而是天國的福音。καὶ γενομένου σαββάτου ἤρξατο ἐν τῇ συναγωγῇ διδάσκειν,And when the sabbath day was come, he began to teach in the synagogue。安息日可以平行主日,會堂可以平行教會。很多人都聽見了福音:καὶ πολλοὶ ἀκούοντες,and many hearing。甚至可以說家鄉人都聽見了福音:「18但我說,人沒有聽見嗎?誠然聽見了。他們的聲音傳遍天下,他們的言語傳到地極。19我再說,以色列人不知道嗎?先有摩西說,我要用那不成子民的,惹動你們的憤恨。我要用那無知的民,觸動你們的怒氣。20又有以賽亞放膽說,沒有尋找我的,我叫他們遇見。沒有訪問我的,我向他們顯現。21至於以色列人,他說,我整天伸手招呼那悖逆頂嘴的百姓」(羅馬書10:18-21)。但拿撒勒人民聽見之後不是信從這道,而是希奇:ἐκπλήσσω,to strike out, expel by a blow, drive out or away(1:22)。拿撒勒的人民與迦百農的人民作出了同樣的反應,如同大風吹過。
什麼是家鄉人或人民所關切的呢?「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一方面,耶穌是完全不同的,這一點也是迦百農人的結論:「眾人很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文士」(1:22)。另一方面,眾人不知耶穌為什麼不同。除非你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否則,耶穌是不可理解的。但如果你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那麼對猶太人來說,這是不可理喻也違背他們的宗教傳統的。這裡拿撒勒人提出了對耶穌的三重質問,分別涉及這人、智慧和能力。
首先,「這人從哪裡有這些事呢」:Πόθεν τούτῳ ταῦτα,From whence hath this these things?其中副詞πόθεν有這些含義:of place: from where, from what condition;of origin or source: from what author or giver……大致可以將這句話這樣理解:這人和祂的這些事從何而來。這是對來源或本源的追問。換言之,耶穌和祂的教導以及神跡奇事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實際上只能這樣解釋:不可能出於人,只能出於神。其次,「所賜給他的是什麼智慧」:αὶ τίς ἡ σοφία ἡ δοθεῖσα αὐτῷ,and what wisdom is this which is given unto him。這裡強調的是耶穌的智慧,這可以平行耶穌的教導或福音真理。名詞σοφία可以平行箴言書中的智慧。而如今,猶太人追求的智慧已經道成肉身住在他們中間。同時這個追問等於說,耶穌的智慧不可能是從人而來的,只能來自於神。最後,「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ὅτι καὶ δυνάμεις τοιαῦται διὰ τῶν χειρῶν αὐτοῦ γινόνται,that even such mighty works are wrought by his hands。這裡的重點是能力(δύναμις)。耶穌的作為出於權柄或神的大能。但是,所有證據都指向耶穌是神的時候,猶太人就懵圈了:但耶穌畢竟是人。
第二、眾人的跌倒(3)
3這不是那木匠嗎?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約西,猶大,西門的長兄嗎?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
他們就厭棄他。(厭棄他原文作因他跌倒)
沒有任何一個罪人,任何一個地方的罪人,包括猶太人,能靠他們自己的理性和傳統接受道成肉身的真理。2-3節之間的張力是人類理性無法穿越的:完全的神(2),但完全的人(3)。這兩者都是千真萬確無非辯駁的事實。換言之,這兩者之間根本不可能在宗教傳統和人文理性中得到解決。我們可以說,若非聖靈感到,人會被耶穌逼瘋的,或者乾脆棄絕祂。這才是基本事實:「9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10他在世界,世界也是藉著他造的,世界卻不認識他。11他到自己的地方來,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約翰福音1:9-11)。而這正是第3節經文顯示出來的兩個基本事實。首先拿撒勒眾人從耶穌的神性追問到耶穌的人性;然後他們在百思不得其解之中,作出棄絕耶穌的「理性選擇」。拿撒勒代表全人類,針對耶穌是誰,進一步排比出三大問題:
首先,「這不是那木匠嗎」。οὐκ οὗτός ἐστιν ὁ τέκτων,Is not this the carpenter。只有馬可福音直截了當告訴我們耶穌是木匠;馬太福音的說法是:「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馬太福音13:55)。不過έκτων有更多的含義:a worker in wood, a carpenter, joiner, builder;any craftsman, or workman;a planner, contriver, plotter。因此這話有雙關性:耶穌的確是創造主或瓦器的主人。其次,「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Ἰάκωβος),約西(Ἰωσῆς,Joses,exalted;路加福音3:29;或與約瑟יוֹסֵף相關),猶大(Ἰούδας),西門(Σίμων,西緬)的長兄(ἀδελφός)嗎」。這裡提到了耶穌有4個弟兄,為證明耶穌不過是普普通通的人。而且這四個名字也有雙關意味:耶穌的確是以色列的4個兒子的屬靈長兄。不僅如此,考慮馬可福音3:20-35,這些人的問題可能也有這樣的含義:就連他自己的母親和弟兄都不信他,都認為祂癲狂了。當然,我們從這些經文中完全可以否認天主教那個傳統:馬利亞始終是童貞女。最後,「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裡嗎」:καὶ οὐκ εἰσὶν αἱ ἀδελφαὶ αὐτοῦ ὧδε πρὸς ἡμᾶς,and are not his sisters here with us。一方面,耶穌是有很多姐妹的;另一方面,這些姐妹都住在拿撒勒。介詞πρός或許也有這樣的含義:此時此刻,耶穌的姐妹們實際上是和這些猶太人站在一起的,在關於耶穌的觀點上,她們與拿撒勒眾人完全一致。不僅如此,指控耶穌的出身可能是別有用心的,這一點可以參考約翰福音6:41-42,「41猶太人因為耶穌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就私下議論他。42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他如今怎麼說,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呢」;約翰福音8:41b,「他們說,我們不是從淫亂生的。我們只有一位父就是神」——這是充滿敵意的卑鄙控告,已含殺機。
這是被基督事件逼瘋了的人,「他們就厭棄他」:καὶ ἐσκανδαλίζοντο ἐν αὐτῷ,And they were offended at him。動詞σκανδαλίζω的用法是Tense: Imperfect;Voice: Passive;Mood: Indicative。基本含義是:to put a stumbling block or impediment in the way, upon which another may trip and fall, metaph. to offend。這個動詞在新約中出現了30次,如馬太福音5:29等,都翻作跌倒。羅馬書9:33可與這裡的語境平行:「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另參以賽亞書8:14-15;耶利米書6:21;羅馬書11:9;哥林多前書1:23;彼得前書2:8)。耶穌就是舊約預言的彌賽亞。而有些從未站起來的「基督徒」常常這樣控告傳道人跌倒他們了。活該跌倒之人,可能因為他們高度關切「淫亂生的」。
第三、耶穌的回應(4-5)
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
5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
耶穌必須作出反應,但作出符合真理的反應。我們可以將主耶穌在拿撒勒的反應分成三個方面。首先是責備(4);然後是憐憫(5);最後是離開(6)。我們先看第4節。「4耶穌對他們說,大凡先知,除了本地親屬本家之外,沒有不被人尊敬的」。ἔλεγεν δὲ αὐτοῖς ὁ Ἰησοῦς ὅτι Οὐκ ἔστιν προφήτης ἄτιμος εἰ μὴ ἐν τῇ πατρίδι αὐτοῦ καὶ ἐν τοῖς συγγενέσιν καὶ ἐν τῇ οἰκίᾳ αὐτοῦ,But Jesus said unto them, A prophet is not without honour, but in his own country, and among his own kin, and in his own house。主耶穌這裡實際上平行指出了三個概念,就是本地(πατρίς)本族(συγγενής)本家(οἰκία);這一信息與創世記12:1-3是完全平行的。當年亞伯拉罕如果不離開吾珥與哈蘭,恐怕早就被故鄉人消滅或同化了。大發熱病要歸正約伯的不是他的妻子和朋友甚至一直喜歡宴樂的兒女們嗎?要知道,第一故鄉(希伯來)和第二故鄉(埃及)的人,都要弄死摩西。逃往米甸,是那時候作為先知的摩西的唯一出路。
不僅如此,本地本族本家的人更不尊重本地的先知。形容詞ἄτιμος有這樣合成的:From ἄλφα and τιμή;而τιμή的基本含義是有價值的,尊重的。換言之,ἄτιμος就是認為先知毫無價值,根本不配被尊重。這一點可以用保羅的話來解釋:「被人譭謗,我們就善勸。直到如今,人還把我們看作世界上的污穢,萬物中的渣滓」(哥林多前書4:13)。不久以後,本地教會也會加入本地本族和本家,這是保羅的見證:「我們為基督的緣故算是愚拙的,你們在基督裡倒是聰明的,我們軟弱,你們倒強壯。你們有榮耀,我們倒被藐視(ἄτιμος)」(哥林多前書4:10)。那麼拿撒勒人厭棄耶穌更有反諷意味:一方面,拿撒勒人被猶太人厭棄;另一方面,拿撒勒人厭棄耶穌。為何厭棄耶穌呢?為什麼故鄉之民不尊重先知呢?神知道萬人知道人心。首先,拿撒勒人表現出來的不過就是沒有長性和遠香近臭那種人性。其次,越是親近的人,越可能對鄰舍的卓越和傑出,充滿嫉妒與厭惡,直到陰間般的殘忍。最後,先知是要責備人的罪惡的,而本地本族本家的人尤其無法接受——愛國主義和種族主義都構成為釘死先知的十字架。關於尊重,還可以參考以賽亞書53:2-3,「2他在耶和華面前生長如嫩芽,像根出於干地。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3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我們」是基督的仇敵。
儘管如此,耶穌仍然在拿撒勒醫治了「幾個病人」。「耶穌就在那裡不得行什麼異能」:καὶ οὐκ ἠδύνατο ἐκεῖ οὐδεμίαν δύναμιν ποιῆσαι,傳統都將這個句子解釋為祂不能按自己的意思行異能;但是我個人覺得雙重否定可以表示一種委婉的肯定。而這樣也可以與下面的信息邏輯一致。馬太福音13;58uo: καὶ οὐκ ἐποίησεν ἐκεῖ δυνάμεις πολλὰς διὰ τὴν ἀπιστίαν αὐτῶνP——一重否定:「耶穌因為他們不信,就在那裡不多行異能了」。這是下文:εἰ μὴ ὀλίγοις ἀρρώστοις ἐπιθεὶς τὰς χεῖρας ἐθεράπευσεν,save that he laid his hands upon a few sick folk, and healed。按馬可福音這樣的記載,耶穌還是在拿撒勒行了一些異能。事實上只有馬可福音記載了這個事實:「不過按手在幾個病人身上,治好他們」。路加福音更沒有記載這個事實。形容詞ὀλίγος的意思是little, small, few。一方面,耶穌在拿撒勒行過醫治的神跡;另一方面,拿撒勒得救的人實在很少。
3、離開家鄉(6)
6他也詫異他們不信,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
與上文的希奇不同,耶穌對拿撒勒人不信是詫異:θαυμάζω,to wonder, wonder at, marvel(5:20)。一方面,耶穌傳道的目的是為了讓人「信」,是為了建立對基督的信仰;另一方面,祂是對拿撒勒人的不信感到詫異。耶穌的詫異不是因為祂沒有想到家鄉人也是罪人;而是因為家鄉人的不信(ἀπιστία,unfaithfulness, faithless;unbelief)使祂印象更為深刻。詫異首先說明,傳道要傳講清楚,而如此清楚的真理仍然不信,才會詫異。其次,基督的詫異包含著憂傷——這地要歸入審判。最後,人的不信耶穌也毫無辦法。而就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再一次看見加爾文主義那個教義的荒謬:恩典是不可抗拒的。神不勉強人信。而不信就離開這個「傳道的規矩」,同樣體現在下文耶穌對門徒的教導之中。雞湯教偏執「愛是恆久忍耐」,但保羅書信中的教導,主要是指向教會內部面對肉身軟弱的愛,而不是指對豬狗的愛。離開拿撒勒的耶穌去哪裡了呢?「就往周圍鄉村教訓人去了」。Καὶ περιῆγεν τὰς κώμας κύκλῳ διδάσκων,And he went round about the villages, teaching。一方面,以拿撒勒為中心沿途傳道;另一方面,耶穌繼續傳講這同樣的道或「教訓」。值得強調的是,副詞κύκλῳ有這些含義:in a circle, around, round about, on all sides。
在某種意義上,福音歷史就是以應許之地為圓點,一圈一圈逐漸向外擴撒的歷史。但與此同時,福音歷史也是基督和祂的門徒不斷背井離鄉的歷史:「14說這樣話的人,是表明自己要找一個家鄉。15他們若想念所離開的家鄉,還有可以回去的機會。16他們卻羨慕一個更美的家鄉,就是在天上的。所以神被稱為他們的神,並不以為恥。因為他已經給他們預備了一座城」(希伯來書11:14-16)。耶穌在北方、特別是拿撒勒和格拉森的遭遇,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理解道成肉身與十字架的真理。大衛鮑森等人總是說耶穌在北方受到了更熱情的歡迎,這不是真的。這個世界沒有一個義人,沒有任何一個地方的人靠自己願意接納耶穌。加利利海的東岸驅逐了耶穌,而加利利海的西岸,甚至耶穌自己的家鄉,更瘋狂地驅趕耶穌。
這一幕,路加福音4:16-30有著更為充分的記載:「16耶穌來到拿撒勒,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站起來要念聖經。17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他就打開,找到一處寫著說,18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19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20於是把書卷起來,交還執事,就坐下。會堂裡的人都定睛看他。21耶穌對他們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22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23耶穌對他們說,你們必引這俗語向我說,醫生,你醫治自己吧。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裡。24又說,我實在告訴你們,沒有先知在自己家鄉被人悅納的。25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那時,以色列中有許多寡婦。26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一個人那裡去,只奉差往西頓的撒勒法,一個寡婦那裡去。27先知以利沙的時候,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麻瘋的。但內中除了敘利亞國的乃縵,沒有一個得潔淨的。28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29就起來攆他出城,他們的城造在山上,他們帶他到山崖,要把他推下去。30他卻從他們中間直行,過去了」。
二、天家(7-13)
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馬可福音6:7-13進一步交叉結構:7與12首尾呼應:差遣門徒與門徒順服差遣;中間8-11,是主耶穌差遣門徒的具體教導。另外關於十二使徒是誰,需要回溯馬可福音3:13-19,「13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叫人來,他們便來到他那裡。14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15並給他們權柄趕鬼。16這十二個人有西門,耶穌又給他起名叫彼得。17還有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約翰。又給這兩個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18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羅買,馬太,多馬,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並奮銳黨的西門。19還有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符類福音都記載了耶穌差遣十二使徒:馬太福音10:5-15,路加福音9:1-6;注意三者在具體語境之中的不同,以及具體教導的不同:
馬太福音10:5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6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7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8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麻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9腰袋裡,不要帶金銀銅錢。10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和枴杖。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11你們無論進那一城,那一村,要打聽那裡誰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時候。12進他家裡去,要請他的安。13那家若配得平安,你們所求的平安,就必臨到那家。若不配得,你們所求的平安仍歸你們。14凡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話的人,你們離開那家,或是那城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15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
路加福音9:1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2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的道,醫治病人。3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枴杖,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4無論進哪一家,就住在那裡,也從那裡起行。5凡不接待你們的,你們離開那城的時候,要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見證他們的不是。6門徒就出去,走遍各鄉,宣傳福音,到處治病。
另外,很多學者將馬可福音6:7-32以約翰之死為中心,形成交叉結構。其中與6-13交叉呼應的信息是31-32,「30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裡,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31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32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一方面,門徒需要奉命傳道;另一方面,門徒也需要奉命休息。
1、差遣門徒(7)
7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差遣他們兩個兩個的出去。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
在門徒經過必要的真理裝備之後,耶穌開始差遣門徒出去。動詞差遣ἀποστέλλω有如下含義:to order (one) to go to a place appointed;to send away, dismiss。一方面,這是主的命令,門徒必須出去;另一方面,門徒出去要按主的命令到達規定的地點,無可推諉。而根據這段經文,差遣可以包括三個方面的具體特徵。
第一、差遣的方式:「兩個兩個的出去」:δύο δύο,by two and two。這種差遣至少有如下意義:首先,為了安全。「16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17你們要防備人。因為他們要把你們交給公會,也要在會堂裡鞭打你們。18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19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什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20因為不是你們自己說的,乃是你們父的靈在你們裡頭說的」(馬太福音10:16-20)。這也顯示主對門徒的愛。其次,為了合法的見證:兩個人的共同見證才是有效的見證。申命記17:6,「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將那當死的人治死。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將他治死」;申命記19:15,「人無論犯什麼罪,作什麼惡,不可憑一個人的口作見證,總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才可定案」;馬太福音18:16,「他若不聽,你就另外帶一兩個人同去,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可定准」;哥林多後書13:1,「這是我第三次要到你們那裡去。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句句都要定准」。最後,見證彼此相愛的教會真理:馬太福音18:20,「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最後,LXX也將δύο δύο用在創世記7:2,3,9,15中;另參馬可福音1:16-20,11:1-2,14:13-15——面對洪水,得人得魚。
第二、受遣的權柄。καὶ ἐδίδου αὐτοῖς ἐξουσίαν,and gave them power。一方面,這權柄(ἐξουσία)才是羅馬書13:1-3中的權柄:「 1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神的。凡掌權的都是神所命的。2所以抗拒掌權的,就是抗拒神的命。抗拒的必自取刑罰。3作官的原不是叫行善的懼怕,乃是叫作惡的懼怕。你願意不懼怕掌權的嗎?你只要行善,就可得他的稱讚」。另一方面,若非合法的差遣,「自由傳道人」或攻打傳道人的那些雞湯教暴徒,根本沒有權柄。他們是誰呢?「應當防備犬類,防備作惡的,防備妄自行割的」(腓立比書3:2)。
第三、差遣的目的:「制伏污鬼」:τῶν πνευμάτων τῶν ἀκαθάρτων,over unclean spirits。問題是,污鬼在哪裡呢?污鬼住在世界、會堂(權力中心)和墳墓中。一方面,污鬼的主是魔鬼,魔鬼是世界的王。另一方面,雞湯教憑什麼認為政治罪惡中沒有污鬼的工作呢?不僅如此,那些關起門來鑽進山洞的所謂基督教,你們怎樣制伏污鬼呢?是的,我們不反對污鬼也在我們自己裡面,但是顯而易見,污鬼更是遍地遊行、走來走去、過來過去、敗壞世人的污鬼(約伯記1:7,2:2;馬太福音12:43;彼得前書5:8)。不去制伏污鬼專門互相撕逼又攻打牧師的基督徒,不是大事裝死小事裝X的邪教徒嗎?不僅如此,馬太福音10:7-8主更囑咐門徒說:「7隨走隨傳,說,天國近了。8醫治病人,叫死人復活,叫長大麻瘋的潔淨,把鬼趕出去。你們白白地得來,也要白白地捨去」;路加福音9:1-2說,「1耶穌叫齊了十二個門徒,給他們能力權柄,制伏一切的鬼,醫治各樣的病。2又差遣他們去宣傳神國的道,醫治病人」——你關起門來遠離政治社會,就讓主這些教導全都落空了。
3、教導門徒(8-11)
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
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馬可福音6:8-11是主耶穌差遣十二使徒的具體教導。這番教導可以進一步區分為兩個方面:物質生活上的預備或信靠神的供應(8-9)與人相處的預備或傳道的界限(10-11)。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教導再一次表明,馬可福音5:18-20中的那個人,不可能是耶穌差遣出去的傳道人。另外,主耶穌這裡對門徒的吩咐,有大量信息與出埃及記平行。如出埃及記12:11,「你們吃羊羔當腰間束帶,腳上穿鞋,手中拿杖,趕緊地吃,這是耶和華的逾越節」;出埃及記16:4 ,「耶和華對摩西說,我要將糧食從天降給你們。百姓可以出去,每天收每天的分,我好試驗他們遵不遵我的法度」;申命記29:5,「我領你們在曠野四十年,你們身上的衣服並沒有穿破,腳上的鞋也沒有穿壞」,等等。一方面,神就是保守和試煉以色列的神;另一方面,耶穌和教會的使命仍然是站在法老或世界之主的面前,為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並將審判埃及。
第一、神的供應(8-9)
8並且囑咐他們,行路的時候,不要帶食物和口袋,腰袋裡也不要帶錢,除了枴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9只要穿鞋。也不要穿兩件掛子。
囑咐:παραγγέλλω,to command, order, charge;更可以說是命令。主這番教導首先是否定性的,就是禁止使徒和教會投身物質條件的預備和鋪張。在這個意義上,大教堂和高級鋼琴等等作派,都是危險的。所謂否定性的囑咐,就是禁止或不要帶什麼上路:μηδὲν αἴρωσιν εἰς ὁδὸν,they should take nothing for journey。動詞αἴρω除了攜帶之意,也有負重之意。這是真的,財富及其焦慮會成為重擔和拖累。這裡有三項否定:μὴ πήραν μὴ ἄρτον μὴ εἰς τὴν ζώνην χαλκόν,no scrip, no bread, no money in purse;πήρα可以指行李。不要帶行李,不要帶食物,不要帶錢財。另外一項否定是「也不要穿兩件掛子」:καὶ μὴ ἐνδύσησθε δύο χιτῶνας,and not put on two coats。也不要帶太多的衣服。傳道人的生活很簡單,簡單教會,簡單生活。
然後是兩項肯定性的吩咐:只帶枴杖和只要穿鞋。只帶枴杖:εἰ μὴ ῥάβδον μόνον,save a staff only。這應該是指每一個人只帶一根枴杖。ῥάβδος主要是走路的輔助工作,當然也可以用來打狼和驅趕毒蛇。而「杖」有屬靈的含義:創世記49:10,「圭必不離猶大,杖必不離他兩腳之間,直等細羅(就是賜平安者)來到,萬民都必歸順」;出埃及記4:2,「耶和華對摩西說,你手裡是什麼?他說,是杖」;出埃及記4:17,「你手裡要拿這杖,好行神跡」;出埃及記4:20,「摩西就帶著妻子和兩個兒子,叫他們騎上驢,回埃及地去。摩西手裡拿著神的杖」;哥林多前書4:21,「你們願意怎麼樣呢?是願意我帶著刑杖到你們那裡去呢?還是要我存慈愛溫柔的心呢?」;希伯來書1:8,「論到子卻說,神阿,你的寶座是永永遠遠的,你的國權是正直的」;希伯來書9:4,「有金香爐,(爐或作壇)有包金的約櫃,櫃裡有盛嗎哪的金罐,和亞倫發過芽的杖,並兩塊約版」;希伯來書11:21,「雅各因著信,臨死的時候,給約瑟的兩個兒子各自祝福,扶著杖頭敬拜神」;啟示錄2:27,「他必用鐵杖轄管他們(轄管原文作牧),將他們如同窯戶的瓦器打得粉碎。像我從我父領受的權柄一樣」……只要穿鞋:λλ᾽ ὑποδεδεμένους σανδάλια,But be shod with sandals。名詞σανδάλιον只出現在馬可福音6:8中;及使徒行傳12:8,「天使對他說,束上帶子。穿上鞋。他就那樣作。天使又說,披上外衣跟著我來」。穿鞋為預備走路,當然也為防止蛇咬腳跟(創世記3:15)。傳道人也需要必要的物質預備,免得成為乞討的僧侶和生活不能自理的廢人。
可以這樣說,否定性的教導是為了靠主的供應生活。馬太福音10:10解釋了這些囑咐的原因:「因為工人得飲食,是應當的」。一方面,傳道人靠福音養生;另一方面,神一定為傳道人預備日用的飲食或生活必須。但是肯定性的教導,這設置了底線:傳道人不需要靠任何人扶持才能生活,他必須是一個擁有獨立人格的人,只是基督的僕人。符類福音之間不存在矛盾:馬太福音10:10說「行路不要帶口袋,不要帶兩件褂子,也不要帶鞋(ὑπόδημα)和枴杖(nor yet staves)」;路加福音9:3,「對他們說,行路的時候,不要帶枴杖(neither staves),和口袋,不要帶食物,和銀子,也不要帶兩件褂子」。一方面,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強調的是不要帶太多的枴杖(複數);另一方面,馬太福音中的鞋是ὑπόδημα(馬太福音3:11;路加福音10:4,15:22,22:35;使徒行傳7:33),可以指更多備用的鞋,或相對高級一點的鞋。
第二、傳道限度(10-11)
10又對他們說,你們無論到何處,進了人的家,就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那地方。
11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
現在主耶穌教導門徒怎樣堅持傳道的限度,或者怎樣對人適可而止。首先注意馬太福音10:5-6,「5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6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很有可能,馬太福音與馬可福音這兩處教導發生在不同的時期,當然也可能是同一教導。進入一切地方的家庭,住在那裡直到離開,這也是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世界的基本路線。無論如何,教會必須進入世界。但是,會有離開的時候。我們在世界只能是寄居的。因此我們反對兩種極端,出世的異教,以及愛世界的政教。然後,我們看何時應該離開:「何處的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καὶ ὃσοι ἂν μὴ δέξωνταί ὑμᾶς μηδὲ ἀκούσωσιν ὑμῶν,And whosoever shall not receive you, nor hear you。ὅσος更指無論何人。「不接待你們不聽你們」可以解釋為抵擋和逼迫你們。
然後主吩咐門徒:「你們離開那裡的時候,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ἐκπορευόμενοι ἐκεῖθεν ἐκτινάξατε τὸν χοῦν τὸν ὑποκάτω τῶν ποδῶν ὑμῶν εἰς μαρτύριον αὐτοῖς,when ye depart thence, shake off the dust under your feet for a testimony against them。「就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這應該是猶太人表示棄絕或與之分別的一種宗教儀式(使徒行傳22:23;啟示錄18:19);當然也可以指向這樣的事實:我們來過這裡了;而被棄絕的人如同亞當回歸塵土(創世記2:7,3:19)。另參詩篇22:15,「我的精力枯乾,如同瓦片。我的舌頭貼在我牙床上。你將我安置在死地的塵土中」;詩篇83:13,「我的神阿,求你叫他們像旋風的塵土,像風前的碎秸」;傳道書12:7,「塵土仍歸於地,靈仍歸於賜靈的神」;路加福音10:11,「說,就是你們城裡的塵土,粘在我們的腳上,我們也當著你們擦去。雖然如此,你們該知道神的國臨近了」……這是一種審判。馬太福音10:15(及馬可福音的某些版本)補充說:「我實在告訴你們,當審判的日子,所多瑪和蛾摩拉所受的,比那城還容易受呢」。這意味著,使徒離開的那些地方,將會像所多瑪和蛾摩拉一樣被傾覆如同塵土。另外,這個姿態表明向不信者「一塵不染」——就是一粒塵土,我們也不要你們的。「22有些人存疑心,你們要憐憫他們。23有些人你們要從火中搶出來搭救他們。有些人你們要存懼怕的心憐憫他們。連那被情慾沾染的衣服也當厭惡。24那能保守你們不失腳,叫你們無瑕無疵,歡歡喜喜站在他榮耀之前的,我們的救主獨一的神」(猶大書22-24)。當然,這是一種「論斷」,因此你要分別馬太福音7:1-3的應用界限——那裡教導的對象是「弟兄」;但教會之外無弟兄。
這段經文對改革現在的基督教同樣是非常寶貴的,必須棄絕泛愛主義的雞湯或高調。愛到底的愛以及恆久忍耐的愛,只能是指向真教會裡面的彼此相愛。愛仇敵的愛,也只能限於這個塵土的原則——當這仇敵繼續為敵的時候,你必須「把腳上的塵土跺下去,對他們作見證」。另參這些平行的經文,馬太福音7: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它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你這假冒偽善的人,你要論斷主的論斷嗎?這世界沒有豬狗嗎?豬狗是罵人嗎?這豬狗不如的東西不該罵嗎?這是使徒在彼西底的安提阿的見證:「50但猶太人挑唆虔敬尊貴的婦女,和城內有名望的人,逼迫保羅,巴拿巴,將他們趕出境外。51二人對著眾人跺下腳上的塵土,就往以哥念去了。52門徒滿心喜樂,又被聖靈充滿」(使徒行傳13:50-52)。雞湯教徒嗎:當主吩咐你離開豬狗但你仍然滯留示愛卻起來攻打牧師的時候,你是不是已經豬狗不如了呢?
3、門徒出去(12-13)
12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13又趕出許多的鬼,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
唯有在真理裝備清楚之後,門徒才可以或才可能出去,而你出去所傳的福音才是福音,所傳的基督才是基督。不僅如此,教會必須「出去」(ἐξέρχομαι),當然也是進去,就是進入世界。在這個交叉結構中,「也賜給他們權柄,制伏污鬼」(7)與12節中的相關內容是前後呼應的。只是污鬼在這裡解釋為「許多的鬼」(καὶ δαιμόνια πολλὰ,many devils)。也可以指各種各樣的鬼。動詞ἐκβάλλω在這裡是Imperfect;門徒趕鬼的行動是一個剛剛開始而且持續不斷的工作。為此靈恩派的人,就是那些裝神弄鬼的人需要回答:你們那種所謂的教會,如果僅僅將「鬼」指向個別「行為不端」或極端反常的人,ἐκβάλλω如何可能Imperfect。因此答案只能有一個,δαιμόνια只能是世界之王權勢之下的各種邪惡之靈;或者這些邪惡之靈的差役,唯有他們才能成為仇敵、控告者、攻擊者與殺戮者。
不過這兩節經文增加或進一步解釋了使徒出去傳道的內容。一方面是「門徒就出去,傳道叫人悔改」:Καὶ ἐξελθόντες ἐκήρυσσον ἵνα μετανοήσωσιν,nd they went out, and preached that men should repent。這一定涉及對罪的定義和責備的大量信息;而人的罪一定首先表現為政治的罪惡。因為聖經明說:「凡犯罪的,就是違背律法。違背律法就是罪」(約翰一書3:4)。而十誡可以視為律法的終結。而十誡的第一方面就是反對偶像崇拜或假神崇拜,但所有異教國家都是建立在假神崇拜和偶像崇拜的根基之上。十誡的另一方面是禁止人對人生命財產家庭的侵犯,而沒有任何罪人比一場暴政更是對他人的侵略與公然犯罪。與此相關,不包含責備罪惡恨惡罪惡和勸人悔改的傳道,根本不是傳道。他們根本不是基督的僕人,只是假師傅,假先知;甚至只是撒但一會的,是魔鬼的兒子,是撒但的差役。另外,這句話充分顯示,所有人都是罪人,沒有例外;因此所有人都需要悔改。然而雞湯教不要太矯情:既然傳道人也是需要悔改的人,他們就沒有責任「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嗎?他們因為同時需要攻克己身,因此就不能「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嗎?難道他們「出去傳道叫人悔改」,就不再攻克己身了嗎?讓我們對這些人「說,你這充滿各樣詭詐奸惡,魔鬼的兒子,眾善的仇敵,你混亂主的正道還不止住嗎」(使徒行傳6:13)?!
另一方面,「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καὶ ἤλειφον ἐλαίῳ πολλοὺς ἀρρώστους καὶ ἐθεράπευον,and anointed with oil many that were sick, and healed。翻作有病的動詞ἄρρωστος有這樣的含義:without strength, weak, sick。可以指失去生活能力和勇氣的人,各種軟弱無力的人,比如男女人。用油膏抹治病這個概念,可參考路加福音10:33-34,「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希伯來書1:9,「你喜愛公義,恨惡罪惡。所以神就是你的神,用喜樂油膏你,勝過膏你的同伴」;雅各書5:14-15,「14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15出於信心的祈禱,要救那病人,主必叫他起來。他若犯了罪,也必蒙赦免」。
親愛的弟兄姐妹,那麼我們到底應該怎樣理解「油抹」的神學含義呢?路加福音10:30-37是一個很好的角度:「30耶穌回答說,有一個人從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31偶然有一個祭司,從這條路下來。看見他就從那邊過去了。32又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這地方,看見他,也照樣從那邊過去了。33惟有一個撒瑪利亞人,行路來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心,34上前用油和酒倒在他的傷處,包裹好了,扶他騎上自己的牲口,帶到店裡去照應他。35第二天拿出二錢銀子來,交給店主說,你且照應他。此外所費用的,我回來必還你。36你想這三個人,那一個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呢?37他說,是憐憫他的。耶穌說,你去照樣行吧」。另參以賽亞書1:6,「從腳掌到頭頂,沒有一處完全的。儘是傷口,青腫,與新打的傷痕。都沒有收口,沒有纏裹,也沒有用膏滋潤」。
香港正在流血,是中國剛剛開裂的傷口。香港,「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你我,「落在強盜手中,他們剝去他的衣裳,把他打個半死,就丟下他走了」。我們祈禱這樣的神跡,就是好撒瑪利亞到來,獻上愛(慈心)、油和酒。一方面,塗抹橄欖油是為了醫治傷口;另一方面,每一個罪人都是傷痕纍纍,因為自己的罪被神管教和懲罰或打傷,因為別人的罪互相傷害。犯罪、傷害和受傷互相造就,如果沒有基督,沒有從外而來的慈心、油和酒,這病不得醫治。而且一定淪為豬狗一樣的習國人。唯有基督,或唯有真理的愛和聖靈膏抹與澆灌,罪人才可能得醫治,石頭才能成為聖殿。求主憐憫我們,祂已經憐憫了我們:「4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我們卻以為他受責罰,被神擊打苦待了。5哪知他為我們的過犯受害,為我們的罪孽壓傷。因他受的刑罰我們得平安。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53:4-5)。朋友們,新的一天開始了:「18雅各清早起來,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19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伯特利(就是神殿的意思)。但那地方起先名叫路斯。20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21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22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阿門。
任不寐,2019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