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埃及記第四十課:後牛時代的人(33:1-23)

      出埃及記第四十課:後牛時代的人(33:1-23)已關閉評論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出埃及記33:1-23,

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我曾起誓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說,要將迦南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裡往那地去。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3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4百姓聽見這凶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若一霎時臨到你們中間,必滅絕你們。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6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7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8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9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10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12摩西對耶和華說,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13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15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裡領上去。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18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21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22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23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感謝主的話語。歷史正在進入後牛時代。金牛犢風暴或一場浩劫結束了,這個曾經深陷邪教動亂中的民族,還有未來嗎?如何避免避免重蹈瘋牛病與扯犢子,神將如何對待或重建這些大力的公牛,這是出埃及記33章與32章的邏輯關係,也是33章要處理的核心問題。一方面,靠著神的憐憫,他們將進入應許之地。但另一方面,這些金牛犢邪教徒必須悔改。出埃及記33章至少向我們啟示了後牛時代神對以色列人的三重旨意。第一、悔改(1-6)。以色列人必須認罪悔改。以色列要在兩個兩個方面證明自己開始悔改,攻擊世界或政治勇敢(1-3);攻克己身(4-6)。第二、教會(7-11)。神藉著會幕或教會以及僕人摩西,教訓百姓學習敬畏神和聖職(7-11);神在教會時代忍耐並呼喊人類歸正。第三、審判(12-23)。神會恩待像摩西這樣有缺陷的忠僕,但不會按人的泛愛之心對待剛硬到底的罪人。當然,這三方面的信息可以平行基督論的三個基本方面:道成肉身(十字架)、以馬內利(聖靈-教會)與基督復臨(末世審判)。主必快來,阿門。

一、重生(1-6)

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我曾起誓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說,要將迦南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裡往那地去。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3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

4百姓聽見這凶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若一霎時臨到你們中間,必滅絕你們。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6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基督進入世界是這樣開始傳道的:「從那時候耶穌就傳起道來,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馬太福音4:17)。這就是「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所預表的新約信息。這個世界需要悔改,以色列人首先要悔改。但人的悔改包括兩個基本方面:第一,攻擊世界(1-3),這對是不仁不義的非政治邪教的棄絕——迦南六族可以代表罪惡的世界或世界眾王(路加福音3:1-6)。第二、攻克己身(4-6)。因此這段經文可以清楚地分成這兩部分,而這兩方面的功課,你都不能「全交給神」,這是基督徒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同時第2節中的「使者」向上平行32:34,向下呼應33:14——那使者就是神自己。

1、攻擊世界(1-3)

1耶和華吩咐摩西說,我曾起誓應許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說,要將迦南地賜給你的後裔。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裡往那地去。

2我要差遣使者在你前面,攆出迦南人,亞摩利人,赫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3領你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

神是根據應許沒有滅絕這些以色列人余民,並繼續帶領以色列人(32:13-14)。但值得強調的是,神呼召我們出埃及,不是要我們在曠野裡修心養性吃喝玩耍婚姻家庭;而是吩咐我們攻取迦南。這相當於是新約的大使命,就是「你們往普天下去」(馬可福音16:15,馬太福音28:18-20),「直到地極」(使徒行傳1:8)。另參哥林多後書10:4-6,「4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5將各樣的計謀,各樣攔阻人認識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將人所有的心意奪回,使他都順服基督。6並且我已經預備好了,等你們十分順服的時候,要責罰那一切不順服的人」;啟示錄2:26,「那得勝又遵守我命令到底的,我要賜給他權柄制伏列國」;啟示錄11:6,「這二人有權柄,在他們傳道的日子叫天閉塞不下雨,又有權柄叫水變為血。並且能隨時隨意用各樣的災殃攻擊世界」。悔改的人,首先是回歸神旨意的人。

所以神說:「現在你和你從埃及地所領出來的百姓,要從這裡往那地去」。然而「到那流奶與蜜之地」是有條件的。一方面,征服迦南諸眾王;另一方面,教會領袖以及所有百姓必須順服這個「政治」,而後牛世代非政治必然作王(經驗與清高)。所以人不可能攻擊並勝過世界,需要使者——預表基督——帶領摩西和百姓。第3節中的「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與第14節「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之間的張力,只能在基督論中得到解決:祂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但是此時此刻,後牛時代的以色列人還不配有神的同在,因為他們並沒有真正從邪教罪惡中重生。所以主說:「我自己不同你們上去,因為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恐怕我在路上把你們滅絕」(3,5)。這其中的道理可以參見馬太福音3:7-8,「7約翰看見許多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也來受洗,就對他們說,毒蛇的種類,誰指示你們逃避將來的忿怒呢?8你們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

2、攻克己身(4-6)

4百姓聽見這凶信就悲哀,也沒有人佩戴妝飾。

5耶和華對摩西說,你告訴以色列人說,耶和華說,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我若一霎時臨到你們中間,必滅絕你們。現在你們要把身上的妝飾摘下來,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

6以色列人從住何烈山以後,就把身上的妝飾摘得乾淨。

以色列余民需要悔改(4,6);這是他們沒有被滅絕的原因之一。但是神要藉著僕人一直責備和勸勉他們,要他們持續認罪悔改和更新(5)。對硬著頸項的百姓,首先要責備他們(אֶת־הַדָּבָר הָרָע הַזֶּה)而不是討他們喜悅。神不是泛愛主義的神,祂恨惡罪惡,不可能與惡人同在;這是神論。而「你們是硬著頸項的百姓」,這是人論。人與神遭遇,在基督之外唯一的結局就是「我若一霎時臨到你們中間,必滅絕你們」。如何化解這個衝突,從悔改開始,所以這裡三次談到解除裝飾,並且三者有遞進的邏輯關係(שִׁית,יָרַד,נָצַל)。顯而易見,那拒絕悔改的最終倒斃在曠野。身上的裝飾(עֲדִי,ornaments,trappings of horses;撒母耳記下1:24;詩篇32:9;以西結書23:40等)可以指向兩大事實:第一、人自己的榮耀,而且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創世紀11;4dg )。吩咐他們解除裝飾,神的旨意是叫他們披麻蒙灰,刻苦己心,為罪憂傷(以賽亞書3:3-26)。而不是盛裝慶祝粉碎金牛犢的偉大勝利,彷彿自己與那3000人無關。第二、用來建造偶像如金牛犢的材料。如果不除去這些裝飾,必有一天,以色列人將重建金牛犢。所以神說,「使我可以知道怎樣待你們」,神最終要根據他們的悔改來決定是否與他們同在,或者審判。每一個中國人自己判斷,神是否在中國,1976年以後的中國會否不斷返回1976年以前。

二、會幕(7-11)

7摩西素常將帳棚支搭在營外,離營卻遠,他稱這帳棚為會幕。凡求問耶和華的,就到營外的會幕那裡去。

8當摩西出營到會幕去的時候,百姓就都起來,各人站在自己帳棚的門口,望著摩西,直等到他進了會幕。

9摩西進會幕的時候,雲柱降下來,立在會幕的門前,耶和華便與摩西說話。

10眾百姓看見雲柱立在會幕門前,就都起來,各人在自己帳棚的門口下拜。

11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

後牛時代是教會時代。這5節經文交叉結構:神藉著會幕(不是牛犢)和僕人摩西與以色列同在但保持距離(7,9,11);神將摩西與神的關係指給百姓看(8,9),使之歸回教會真理。會幕出現在每一節經文中(共7次),可以平行約翰福音1:14,「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的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生子的榮光」。這時會幕還未建立,只是摩西「稱這帳棚(הָאֹהֶל)為會幕(אֹהֶל מוֹעֵד)」。名詞מוֹעֵד的基本含義是appointed place, appointed time, meeting(創世記1:14,出埃及記9:5,27:21等)。「會幕」未必專指出埃及記40章建成的會幕;解釋它不要訴諸底本說。

一直引起學者關切的問題,是這段經文(7-11)在第33章中的的作用。金牛犢事件的罪惡在兩個方面:偶像崇拜用偶像或假基督取代神的臨在,同時棄絕並以人民的名義取代了神的僕人摩西——這兩方面的罪惡藉著這段時間特殊的會幕生活,就是藉著神真實臨在會幕和摩西的中介,教訓百姓回歸正道。雲柱似乎提醒以色列人,他們現在彷彿是因自己的罪而被分開的埃及人(14:19-20)。當然,祂未走遠。另外第11節強調兩個事實。第一、「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פָּנִים אֶל־פָּנִים)說話,好像人與朋友(רֵעַ)說話一般」。這個朋友可以參見路加福音12:4,「我的朋友,我對你們說,那殺身體以後,不能再作什麼的,不要怕他們」(另參約翰福音3:29,11:11,15:13-15)。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難題,就是第11節與第20節之間似乎有一個矛盾:「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答案可以參見哥林多後書3:13,「不像摩西將帕子蒙在臉上,叫以色列人不能定睛看到那將廢者的結局」。另參申命記34:10,「以後以色列中再沒有興起先知像摩西的。他是耶和華面對面所認識的」;民數記12:8,「我要與他面對面說話,乃是明說,不用謎語,並且他必見我的形像。你們譭謗我的僕人摩西,為何不懼怕呢」。一方面,這個面對面可能是比喻親近或全然的啟示;另一個方面,這個面對面不是永遠的,可能改變。個種原因參見下文的解釋。

第二、「摩西轉到營裡去,惟有他的幫手,一個少年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不離開會幕」。這句話至少在強調兩個事實。一方面,任何人不得擅入,所以約書亞是在守衛會幕。可以平行創世紀3:24,「於是把他趕出去了。又在伊甸園的東邊安設基路伯和四面轉動發火焰的劍,要把守生命樹的道路」。另一方面,會幕一直要有人服侍,而摩西需要同工。這一點還可以平行出埃及記27:20-21,「20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那為點燈搗成的清橄欖油拿來給你,使燈常常點著。21在會幕中法櫃前的幔外,亞倫和他的兒子,從晚上到早晨,要在耶和華面前經理這燈。這要作以色列人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三、基督(12-23)

12摩西對耶和華說,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13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15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裡領上去。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18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21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22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23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注意三個「名」在這段經文中的結構性作用。其次研究神與摩西面對面的三輪對話,也可以進一步將之平行基督論的三個基本方面:第一、道成肉身(12-14);第二、以馬內利(15-17);第三、復活復臨(18-22)。榮耀同時指向復活與基督的復臨。前者如約翰福音12:23,「耶穌說,人子得榮耀的時候到了」;約翰福音13:31,「他既出去,耶穌就說,如今人子得了榮耀,神在人子身上也得了榮耀」。後者如馬太福音25:31-32,「31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32萬民都要聚集在他面前。他要把他們分別出來,好像牧羊的分別綿羊、山羊一般」。

1、道成肉身(12-14)

12摩西對耶和華說,你吩咐我說,將這百姓領上去,卻沒有叫我知道你要打發誰與我同去,只說,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你在我眼前也蒙了恩。

13我如今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將你的道指示我,使我可以認識你,好在你眼前蒙恩。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

14耶和華說,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

關鍵是「打發誰」;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馬太福音16:15);答案是「我必親自」。三節經文交叉結構,核心概念可以是「你的道」(דְּרָכֶךָ,詩篇103:7)。神如何「將你的道指示我」?一方面,約翰福音1:18,「從來沒有人看見神。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另一方面,約翰福音14:6,「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而「我必親自(פָּנַי)」,平行出埃及記32:34,「現在你去領這百姓,往我所告訴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討的日子,我必追討他們的罪」——我的使者就是我,基督是神。而且出埃及記33:12-13中三次談到蒙恩(חֵן),與約翰福音第一章中的恩典是完全平行的,如約翰福音1:16-17,「16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17律法本是藉著摩西傳的,恩典和真理,都是由耶穌基督來的」。第14節中的「安息」則可以應用在馬太福音11:28,「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而「安息」這個概念與挪亞同義。這又是大洪水前的境況。「將這百姓領上去」及「你的民」,參見馬太福音1:21,「她將要生一個兒子。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關於「名」,可指摩西這個人是討神喜悅的僕人,摩西因為這個「名」被神將其與其他以色列人分別出來(創世紀6:7-9)。

2、以馬內利(15-17)

15摩西說,你若不親自和我同去,就不要把我們從這裡領上去。

16人在何事上得以知道我和你的百姓在你眼前蒙恩呢?豈不是因你與我們同去,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嗎?

17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

基督進入世界,但不是為與世界同在,而是與我們同在。神不僅與「我」同去(15),更應該與「我們」同去(16)。如果摩西滿足於「我必親自和你同去,使你得安息」(14),那麼他面對的處境就與33:12一樣。信仰不僅是「我」的信仰,更是「我們」的信仰。注意主禱文中的「我們」。這個「我們」在12節中是「這百姓」(הָעָם הַזֶּה),在13節中是「這民是你的民」(עַמְּךָ הַגּוֹי הַזֶּֽה);在16節中是「你的百姓(וְעַמֶּךָ,x2)」。以個人修心養性為目標的宗教實際上只是異教,摩西始終是將百姓或「這個國家」(הַגּוֹי)放在心上的。我們定義非政治主流為邪教,原因正在這裡,他們只是在侍奉肉身與私慾。但是,摩西的問題是,專注於神的後悔,忘記了「我們」的悔改。

不過值得強調的是,道成肉身的神就是以馬內利的神,但以馬內利的意思是什麼呢?第一、「把我們從這裡領上去」。藉著神的同在,以色列才能征服迦南;或者說,神與我們同在,就是為了我們「政治關切」,與所有自私自利以恥為榮不知羞恥的外邦人區別。第二、並藉著這樣的勝利,使基督徒從世界眾分別出來:「使我和你的百姓與地上的萬民有分別」。不僅如此,這再一次讓我們看見,泛愛主義是不符合聖經的。一方面神願意萬人得救;但另一方面,祂只與信徒同在。但神的同在仍然是有條件的:「耶和華對摩西說,你這所求的我也要行,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一方面,主說:「你這所求的」,可以指進入迦南這件事——以色列人最終進入了迦南,但不是這代以色列人,而是新生的一代人;神的話沒有落空。另一方面,神祇是與摩西這樣的僕人同在,神再一次重申祂的道:「因為你在我眼前蒙了恩,並且我按你的名認識你」。這裡重複「按名」(בְּשֵֽׁם,by name)。原文並沒有說「你的名」,只說「一個名」。

以馬太福音為例,這名可以指:馬太福音10:22,「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馬太福音18:5,「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太福音18:20,「因為無論在哪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馬太福音19:29,「凡為我的名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親,母親,(有古卷添妻子),兒女,田地的,必要得著百倍,並且承受永生」;馬太福音24:5,「因為將來有好些人冒我的名來,說,我是基督,並且要迷惑許多人」;馬太福音24:9,「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摩西為這裡的每一個名作了見證,神與這樣的摩西同在。

3、基督磐石(18-23)

18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19耶和華說,我要顯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經過,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20又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

21耶和華說,看哪,在我這裡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22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23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

我們首先將這段部分經文指向基督和基督的復活與復臨,重點看這幾個概念。第一就是榮耀(כְּבֹדֶֽךָ)。除了上文的相關引經,另參哥林多後書4:4,「此等不信之人,被這世界的神弄瞎了心眼,不叫基督榮耀福音的光照著他們。基督本是神的像」。第二、恩慈(טוּב),恩待(חָנַן),憐憫(רָחַם)。再次參見約翰福音第一章中恩與恩典一詞。另外,這句話可以平行出埃及記32:33以及羅馬書9:15-16。第三、磐石(הַצּֽוּר,rock, cliff,17:6等)。羅馬書9:33,「就如經上所記,我在錫安放一塊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信靠他的人必不至於羞愧」;哥林多前書10:4,「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所喝的是出於隨著他們的靈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彼得前書2:8,「又說,作了絆腳的石頭,跌人的磐石。他們既不順從,就在道理上絆跌。(或作他們絆跌都因不順從道理)他們這樣絆跌也是預定的」。不僅如此,「在磐石穴中」(בְּנִקְרַת הַצּוּר),還可以參見馬可福音15:46,「約瑟買了細麻布,把耶穌取下來,用細麻布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裡。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另參馬太福音16:18-19,「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權柄原文作門)19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摩西的強求令我們印象深刻(18)。而20與23這兩節經文與第11節之間存在幾乎不可調和的張力或者矛盾:「耶和華與摩西面對面說話,好像人與朋友說話一般」。在11到20之間,神的態度可能有一個重要轉變,而原因可以在第16-19節中間。我們知道這代以色列人最終整體上是倒斃了,神最終沒有與他們同在;但與他們的後裔同在,征服了迦南。這也意味著摩西的代求中包含著與神旨意的對立的某些內容:「摩西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這話可能指摩西強求神藉著帶領這代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顯出神的榮耀。因為這個緣故,神不會與摩西這樣的「妄求」同在。這也意味著,所有泛愛主義的主流,根本沒有主的同在。但是神看在摩西無偽的愛心的份上,仍然與摩西同在。祂沒有刑罰摩西,而是把摩西放在基督裡。神將手收回(參見以賽亞書5:25等),意味著神對摩西的憐憫與恩待——摩西愛以色列並非假冒為善,只是這份熱心不是按照真理。

所以在解釋出埃及記33:20與33:11之間的「矛盾」的時候,我們再一次突破了主流傳統;不是摩西是亞當所以罪人不能在神面前站立,因為在第11節中的確是神與摩西面對面,這是不可否定和強解的事實;你不能說那時候摩西就不是罪人了。但是,到第20節情況變了,天起了涼風,事情起了變化。注意第20節中動詞תוּכַל的用法是imperfect(began……)。正如起初該隱肯定是可以見神的面的,但他的剛硬使他「以致不見你面」(創世紀4:14)。而第18節顯明瞭摩西的罪,因為摩西所謂「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其實質是要「強迫基督作王」,而且要神按自己的意思去愛這些追求神跡和金牛犢的百姓,並領導他們,作他們的王(注意馬可福音10:37中的「榮耀」,另參使徒行傳1:6)。所以我們的主「就獨自又退到山上去了」(約翰福音6:5b),摩西只能看見神的背。此時此刻摩西的罪錯正如勉強耶穌必須按他的愛心祝福以色列的馬利亞一樣,所以「耶穌說,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約翰福音2:4)。

摩西不得見神的面,否則必死(這不是第一次了,出埃及記4:24);可以平行啟示錄1:17-20:「17我一看見,就仆倒在他腳前,像死了一樣。他用右手按著我說,不要懼怕。我是首先的,我是末後的,18又是那存活的。我曾死過,現在又活了,直活到永永遠遠。並且拿著死亡和陰間的鑰匙。19所以你要把所看見的,和現在的事,並將來必成的事,都寫出來。20論到你所看見在我右手中的七星,和七個金燈台的奧秘。那七星就是七個教會的使者。七燈台就是七個教會」(啟示錄1:17-20)。現在摩西必須要像約翰一樣,起來面對被稱為建立在磐石之上的教會(馬太福音16;18),去教訓以色列或建造七間教會。而摩西自己首先要悔改,要像以賽亞一樣:「那時我說,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又因我眼見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以賽亞書6:5)。這一幕更像迦拿的婚筵,摩西應該學習馬利亞最終的順服:「3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4耶穌說,母親,(原文作婦人)我與你有什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5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什麼,你們就作什麼」(約翰福音2:3-5)。阿門。

任不寐,2022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