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九課:天國八福與神的義(5:1-12)

      馬太福音第九課:天國八福與神的義(5:1-12)已關閉評論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太福音5:1-12,

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感謝主的話語。在「登山寶訓」或耶穌第一場長篇大論(5-7章)中,「天國八福」是序言或第一部分;其中的「義」和「天國」兩個概念,在7:21-29中,呼應為「惡」、「天國」及「房子」。「有福了」(μακάριος,x50)這個概念出現了8次,但到底如何準確翻譯是個難題。有人將之等同於快樂或喜樂。或福或樂,都可以向上追溯到詩篇中的相關概念,如:「1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2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詩篇1:1-2);「11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而快樂。12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你們便在道中滅亡,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詩篇2:11-12);等等。並且可以繼續向上追溯到創世記12:1-3,「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路加福音1:41-42,48;11:27-28)。神祝福八種義人,咒詛相反的八重罪孽。

不僅如此,聖經對「幸福」的定義與有神論或信仰密切相關。馬太福音定義的幸福或喜樂,與肉身享福及個人卓越無關,甚至對立。這一偉大事實,可以繼續在八福的結構分析中得到加強:幸福與行義平行;而與不公不義以及成功神學或卓越決學對立。我們可以將這段經文結構如下:首先,第1-2節是引言,而3-12是八福的主體部分。其次,3-12還可以進一步一分為二,每一部分論4福。最後,四福的最後一福都與「義」相關,或者都歸結為「義」。另外,馬太福音5:1-12節中有9個「因為」(ὅτι),這個被忽視的概念需要返回我們的注意中心,甚至比八福更重要。一方面,「因為」是因為有神在,所以凡事有結果,義人必因信得生,惡人必被棄絕。另一方面,「因為」後面所應許的事實,基本上屬於「末世論」範疇,誠如詩人海子所說的「明天」。最後,講道台上將討論天國八福與七天創造+八日復活之間存在的平行關係。至於路加福音6:20-26的平行信息,此不贅言。

需要強調的是,兩個四福之間存在平行關係;每四福中的前三福甚至都是鋪墊,如修辭上的排比;而第四福才是結論或歸結。這不僅與基督第一次降臨而人因信稱義的救恩真理相關,更關乎義人必因信得生的基督復臨或末世論真理。福與義的平行或一體兩面,是因為義與生平行或一體兩面(創世記1:26-28)。大洪水時代,挪亞出死入生,是因為義:「挪亞的後代記在下面。挪亞是個義人,在當時的世代是個完全人。挪亞與神同行」創世記6:9);「耶和華對挪亞說,你和你的全家都要進入方舟,因為在這世代中,我見你在我面前是義人」(創世記7:1)。主流只強調創世記15:6,「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但這節經文真正的歸結在創世記18:17-19中義與福的關係:「17耶和華說,我所要作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18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所以主說:「你們既知道這事,若是去行就有福了」(約翰福音13:17;另參彼得前書3:14,啟示錄22:14)。阿門。

一、話語對像(1-2)

1耶穌看見這許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門徒到他跟前來。

2他就開口教訓他們說,

要正確理解「登山寶訓」包括「天國八福」,首先需要明確耶穌這場教導的對象。根據馬太福音5:1,受眾主要是兩大群體:第一、「許多的人」(τοὺς ὄχλους,4:25),他們是猶太人,或以色列人。第二、門徒(οἱ μαθηταὶ),這個概念在新約第一次出現。更準確地說,主要話語對象就是門徒。因此有學者反對「登山寶訓」這個概念,而將馬太福音5-7章放在這樣的主題之下:The Discourse on Discipleship。門徒當然首先也是猶太人。另參5: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5: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10:5-6,「5耶穌差這十二個人去,吩咐他們說,外邦人的路,你們不要走。撒瑪利亞人的城,你們不要進。6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建立天國,是從重建以色列開始的。至於到底是哪一座山,實際上沒有任何證據可以確定,因此不需要在這個問題上用力過度。耶穌在山上教導(διδάσκω)門徒和猶太人,可以平行亞拉臘山,特別是西奈山上頒布律法,建立會幕——出埃及的以色列人也正是從那裡開始,被建造成一個祭司的國度。

二、飢渴慕義(3-6)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主說,天國就在你們中間。主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悔改更新首先表現在這四福之中,人的重生首先在這四個方面的更新重建。這四福之間的邏輯關係可以這樣理解:「虛心」主要指人在神面前的降卑(人與神);「哀痛」主要指人為自己的罪痛悔(人與己);「溫柔」主要指人與鄰舍的關係(人與人);而「慕義」及「飽足」主要指人與上述三種關係的總結及靈魂的更新:被神稱義、義人因信得生;新造的人,終日當思想在世界秉公行義(創世記6:5)。

1、虛心(3)

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福:μακάριος,blessed, happy;一方面是幸福,另一方面是快樂;但是二者都出於神的祝福。可以在聖經中檢索相關的用法:創1:11,28;2:3,5:2,9:1,12:2-3,14:19,24:1等;詩篇1:1,32:1-2,4:4,119:1-2,128:1;馬太福音1:6,13:16,16:17,24:46;羅馬書4:6等。這意味著幸福生活和快樂生活本來基於人與神的關係,特別是神與人和好。這如何可能呢?虛心:πτωχός,reduced to beggary, begging, asking alms;destitute of wealth, influence, position, honour;lacking in anything;「窮人」(11:5,19:21,26:9,26:11)。這個形容詞含義豐富,一般翻作「窮人」(以賽亞書61:1-3)。在這裡之所以翻作「虛心」,是因為這個詞組:οἱ πτωχοὶ τῷ πνεύματι,the poor in spirit;在靈裡貧窮的人;他們需要神。因此這組概念可以指人在神面前要承認自己的虛空並且需要神的幫助、拯救和同在。在神面前降卑,是進入天國(ἡ βασιλεία τῶν οὐρανῶν)的第一個條件;一方面,在神面前表演英勇的獵戶之狂人,比折斷如法老或巴比倫(出埃及記10:3);另一方面,人堅持在神面前自卑,必有神的國臨在(歷代之下7:14)。另外注意,第一福和第八福都論及「天國」,首尾呼應;這兩方面的信息在於強調,天國到底是如何近了的(3:2,4:17);或者說,神如何將以色列人建造成祂的國度。一方面是虛心或攻克己身;另一方面是慕義或攻擊世界。其中也涉及對魔鬼試探(好作食物/飽足)的勝利(另參馬太福音6:33)。

2、哀慟(4)

4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

「虛心」並未中文所謂的謙虛,首先的見證在認罪悔改,為罪痛苦憂傷。這應該是「哀慟」的基本含義。πενθέω,to mourn,to mourn for, lament one。另參馬太福音9:15,「耶穌對他們說,新郎和陪伴之人同在的時候,陪伴之人豈能哀慟呢?但日子將到,新郎要離開他們,那時候他們就要禁食」。禁食首先為認罪或刻苦己身。首先注意哀慟這個概念在新約中的使用:「1風聞在你們中間有淫亂的事。這樣的淫亂,連外邦人中也沒有,就是有人收了他的繼母。2你們還是自高自大,並不哀痛,把行這事的人從你們中間趕出去」(哥林多前書5:1-2);「且怕我來的時候,我的神叫我在你們面前慚愧。又因許多人從前犯罪,行污穢姦淫邪蕩的事,不肯悔改,我就憂愁」(哥林多後書12:21)。另參雅各書4:1-10,啟示錄18:11,15,19(聚焦巴比倫大淫婦的滅亡)。其次,這個概念還可以平行大衛的悔罪是詩,如詩篇51:17,「神所要的祭,就是憂傷的靈。神阿,憂傷痛悔的心,你必不輕看」(另參約拿書3:5-10)。不僅如此,在神面前認罪悔改的人,必得神的饒恕與安慰(παρακαλέω)。這意味著,對悔改中的罪人的控告,乃出於魔鬼(羅馬書8:33,啟示錄12:10;撒加利亞3:1-2)。而另一方面,惡人不肯悔改,始終沒有羞恥之心。西番雅書3:5,「耶和華在她中間是公義的,斷不做非義的事,每早晨顯明他的公義,無日不然。只是不義的人不知羞恥」。

3、溫柔(5)

5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

溫柔:πραΰς,mildness of disposition, gentleness of spirit, meekness。這個形容詞在新約中只出現了3次。馬太福音21:4-5,「4這事成就,是要應驗先知的話,說,5要對錫安的居民(原文作女子)說,看哪,你的王來到你這裡,是溫柔的,又騎著驢,就是騎著驢駒子」;彼得前書3:1-6,「1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樣,若有不信從道理的丈夫,他們雖然不聽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過來。2這正是因看見你們有貞潔的品行,和敬畏的心。3你們不要以外面的辮頭髮,戴金飾,穿美衣,為妝飾,4只要以裡面存著長久溫柔安靜的心為妝飾。這在神面前是極寶貴的。5因為古時仰賴神的聖潔婦人,正是以此為妝飾,順服自己的丈夫。6就如撒拉聽從亞伯拉罕,稱他為主。你們若行善,不因恐嚇而害怕,便是撒拉的女兒了。」前者指向男人,後者只指向女人。不僅如此,耶穌來作王是「騎著驢駒子」,這種「溫柔」與騎馬或偉大鬥爭的專制強暴形成對比。對溫柔的祝福是「他們必承受地土」:κληρονομήσουσιν τὴν γῆν,they shall inherit the earth;他們要繼承這個地球,治理全地(詩篇37:11)。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位暴君或戰爭狂人可以真正建立千年帝國。但唯有「基督教國家」相對地在主導全球。

4、慕義(6)

6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如果說前三者主要涉及人的重生與信心;那麼第四福中的「飢渴慕義」則關乎新生活與行為(詩篇42:1-2,以賽亞書55:1-2)。不僅如此,飢渴的對象在這裡不再是食物——這與曠野中的以色列人不同,同時平行上文「不單靠食物」的教導——而是義。δικαιοσύνη首先出現在3:15:「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或作禮)於是約翰許了他」。可以說,八福從兩個方面(6,10-12)進一步解釋了耶穌洗禮中宣講的「諸般的義」。飢渴慕義相伴的祝福是「他們必得飽足」。動詞χορτάζω的基本含義是:to feed with herbs, grass, hay, to fill, satisfy with food, to fatten;to fill or satisfy men;to fulfil or satisfy the desire of any one(14:20,15:33,15:37)。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飽足」:第一,「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6:33);另參馬可福音10:29-30,「29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我和福音,撇下房屋,或是弟兄,姐妹,父母,兒女,田地。30沒有不在今世得百倍的,就是房屋,弟兄,姐妹,母親,兒女,田地,並且要受逼迫。在來世必得永生」。第二、唯有飢渴慕義的人才可能被聖靈充滿;或者說被聖靈充滿的人,必要秉公行義。

三、為義受苦(7-12)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如果說前四福主要涉及人的向內更新,那麼後四福更多指向「社會正義」。嚴格來說,後面這四福都與公義或義密切相關,並且從7、8、9節排比到10、11、12節達到巔峰。這也是一個打魚撒網的過程:「47天國又好像網撒在海裡,聚攏各樣水族。48網既滿了,人就拉上岸來。坐下,揀好的收在器具裡,將不好的丟棄了。49世界的末了,也要這樣。天使要出來,從義人中,把惡人分別出來,50丟在火爐裡。在那裡必要哀哭切齒了」(馬太福音13:47-50)。

5、憐恤(7)

7憐恤人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蒙憐恤。

第一公義在憐憫,或者就是愛,就是憐恤那應該憐恤的人(詩篇18:25-26)。基督徒的新生命不在「操練禱告」為一切貪慾妄求;也不在非政治的只知道十字架而雞犬升天。基督徒必須關切這社會的苦難和鄰舍的生死,並靠主施以援手。這必然關切到行為。ἐλεήμων:merciful(名詞ἔλεος見9:13,12:7,23:23)。翻作「憐恤的」這個形容詞在新約中只出現兩次,另參希伯來書2:14-18,「14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他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15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為奴僕的人。16他並不救拔天使,乃是救拔亞伯拉罕的後裔。17所以他凡事該與他的弟兄相同,為要在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18他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被試探的人」。憐恤需要勇敢,直至為人捨命。對憐恤的祝福是「他們必蒙憐恤」。其中的邏輯可以參考雅各書2:13,「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另參阿摩司書1:11-12,「11耶和華如此說,以東三番四次的犯罪,我必不免去她的刑罰。因為她拿刀追趕兄弟,毫無憐憫,發怒撕裂,永懷忿怒。12我卻要降火在提幔,燒滅波斯拉的宮殿」;彌迦書6:8,「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6、清心(8)

8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憐恤面臨市恩的試探,正如為人民服務的騙子們旨在做人民的主子。清(καθαρός,clean, pure)心是什麼意思呢?應該主要針對那些以義之名謀取私慾的偽類,實際上就是殺人說謊的鬼魔——他們謀財害命,卻說是為了義(另參詩篇24:1-6)。這一事實可以看這個概念在馬太福音中的使用就一目瞭然:

「23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24你們這瞎眼領路的,蠓蟲你們就濾出來,駱駝你們倒吞下去。25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裡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26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裡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27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裡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28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裡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29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建造先知的墳,修飾義人的墓,說,30若是我們在我們祖宗的時候,必不和他們同流先知的血。31這就是你們自己證明,是殺害先知者的子孫了。32你們去充滿你們祖宗的惡貫吧」。另參哥林多前書6:8-11,「8你們倒是欺壓人,虧負人,況且所欺壓,所虧負的就是弟兄。9你們豈不知不義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嗎?不要自欺。無論是淫亂的,拜偶像的,姦淫的,作孌童的,親男色的,10偷竊的,貪婪的,醉酒的,辱罵的,勒索的,都不能承受神的國。11你們中間也有人從前是這樣。但如今你們奉主耶穌基督的名,並藉著我們神的靈,已經洗淨,成聖稱義了」;以賽亞書55:7,「惡人當離棄自己的道路。不義的人當除掉自己的意念,歸向耶和華,耶和華就必憐恤他,當歸向我們的神,因為神必廣行赦免」。

對清心的應許是「必得見神」。一方面神必向義人顯現(ὀπτάνομαι,to look at, behold;to allow one』s self to be seen, to appear;詩篇11:7,17:15;約翰一書3:2;啟示錄22:4);而心臟的人,一定是無神論者,而且終生將他們的「義」向人求結算。另一方面,最終他們必能與神同在,住在神的國裡。

7、和睦(9)

9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使人和睦,即和平製造者:εἰρηνοποιός,a peacemaker;pacific, loving peace(詩篇34:14)。這個形容詞在新約中只出現這一次,但可能包含兩方面的含義。第一、在人與人之間建立和平;第二,叫人與神和好。後者也許更為重要:「17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18一切都是出於神,他藉著基督使我們與他和好,又將勸人與他和好的職分賜給我們。19這就是神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不將他們的過犯歸到他們身上。並且將這和好的道理托付了我們。20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像神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神和好。21神使那無罪的(無罪原文作不知罪),替我們成為罪。好叫我們在他裡面成為神的義」(哥林多後書5:17-21)。首先,這需要一刻勇敢的心——你要責備人的罪,就是告訴人,神的憤怒一直在不虔不義的人身上。正如羅馬書1:16-18所記:「16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神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17因為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18原來神的忿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其次,要全面人行義。最後,只有這樣的基督徒,「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因為天父悅納傳義道行公義的兒女,並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加拉太書3:29,另參羅馬書8:14)。

8、為義(10-12)

10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11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

12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

然而,義人多有苦難,必遭逼迫——黑暗恨光。八福是八義,而最後這福達到話語的巔峰——主耶穌用最充分的信息抬舉「為義受逼迫的人」(10:16-39,22:6,23:29-36,24:9-13)並應許為永生;當然,祂自己首先正是這樣的人。十字架是「為義受逼迫」之歸結,而復活作王,是「有福」的完成。可以將這三節經文交叉結構,首尾呼應 的概念是「天」;而「逼迫」(διώκω)這個概念貫穿三節經文(另參彼得前書3:14)。不僅如此,這三節經文還可以按這樣的邏輯關係來理解:第一、為義一定受受逼迫,因為世人恨義,主流基督教亦然(10)。第二、世人如何逼迫義人呢?一方面,「辱罵(ὀνειδίζω,to reproach, upbraid, revile;11:20,27:44)你們」;另一方面,「捏造各樣壞話譭謗你們(καὶ εἴπωσιν πᾶν πονηρὸν ῥῆμα καθ᾽ ὑμῶν,and shall say all manner of evil against you falsely)」。所以說控告者是殺人說謊的鬼魔(另參彼得前書2:12,3:13-17,4:3-5,4:13-16)。不僅如此,他們這樣辱罵譭謗,是因為他們恨基督,「因我」(ἕνεκεν ἐμοῦ)。約翰福音7:7,「世人不能恨你們,卻是恨我。因為我指證他們所作的事是惡的」(另參約翰福音15:18-25)。第三、但是結局是「你們在天上的賞賜(μισθός,dues paid for work,wages, hire;5:46;6:1-5,16-18;10:41-42;20:1-15;24:4-47;25:20-23;19:27-29,25:34-40)是大的」(以賽亞書51:6-7)。義人必因信得生。

同時,主耶穌告訴我們,這世界一直是逼迫先知的主流世界(13:57,17:12,21:34-36,22:6,23:29-36;另參歷代之下36:15-18;尼希米記9:25-27;耶利米書20:10;26:10-19,20-23;列王紀上18:4,19:1-3;阿摩司書7:10-17;希伯來書11:36-38)。而所有被逼迫的先知都在天上。而與有福平行的概念是「歡喜快樂」(χαίρετε καὶ ἀγαλλιᾶσθε,Rejoice, and be exceeding glad;彼得前書1:6,4:13;腓立比書1-4)。那逼迫我們的暴君和人民以及人家才路德宗,目的之一也是奪去我們的喜樂與平安,讓我們一直住在恐懼與苦毒之中。但神的意思是要我們為義受苦,好在基督的性情與國度中有份。所以我們「偏要歡喜快樂」。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說在希律作王的時代,我們要快樂生活。而已身陷囹圄的使徒保羅這樣教導眾教會:「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腓立比書4:4);「11還有末了的話,願弟兄們都喜樂。要作完全人。要受安慰。要同心合意。要彼此和睦。如此仁愛和平的神,必常與你們同在。12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13眾聖徒都問你們安。14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神的慈愛,聖靈的感動,常與你們眾人同在」(哥林多後書13:11-14)。阿門。

任不寐,2022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