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四十四課:水面上行走(14:24-33)

      馬太福音第四十四課:水面上行走(14:24-33)已關閉評論

奉聖父聖子聖靈的名,阿門。今天的證道經文是馬太福音14:24-33,

24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

25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26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27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28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29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30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31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32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33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感謝主的話語。現在我們返回馬太福音的中間地帶,將這段經文作為馬太福音系列課程的結語。彼得在這一神跡中的角色,只有馬太福音有記載。所以我們也需要補充完成這個功課。如果說馬太福音28:18-20讓我們歸回基督和教會的權柄;那麼,在馬太福音14:24-33中,我們就可以看見同樣平行的信息:在水面上行走的基督(24-27),與在水面上行走的彼得(28-32)或教會(馬太福音16:18)。這是什麼意思呢?

約翰福音5:20,「父愛子,將自己所作的一切事指給他看。還要將比這更大的事指給他看,叫你們希奇」;約翰福音14:12,「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我所作的事,信我的人也要作。並且要作比這更大的事。因為我往父那裡去」。

值得強調的是,水上教會不僅與挪亞方舟平行,還可以平行以色列人過紅海以及約拿的故事。當摩西、以色列或約拿被從水中拉上來之後,這是他們的使命:「1耶和華的話,二次臨到約拿說,2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去,向其中的居民宣告我所吩咐你的話。3約拿便照耶和華的話起來,往尼尼微去。這尼尼微是極大的城,有三日的路程。4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約拿書3:1-4)。阿門。

一、水面上的基督(24-27)

24那時船在海中,因風不順,被浪搖撼。25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26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27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是我,不要怕。

首先注意這四節經文的結構關係:第一、船在海中(24);這是教會在世界中的基本方位。第二、主在海上(25);這是基督與世界的基本關係。第三、門徒驚慌(26);這是門徒或基督教與真實基督之間常見的關係。第四、耶穌安慰(27);這是神用話語不斷重建建造基督教。這裡有幾個概念需要以經解經才可能把握其基本含義:

第一就是船在海中、神在水上是什麼意思:創世記1:1-5,7:17-18;出埃及記14:21-22,約書亞記3:14-17,列王紀下2:8-25;約伯記9:8,詩篇69:1,77:19-20,124:1-8;雅歌8:7,以賽亞書43:1-20,約拿書2:5,那鴻書1:7-8……注意水面、風,夜這三個概念,如何與創世記1:2中的淵面黑暗(חֹשֶׁךְ,)、神的靈(רוּחַ:風)、水面上(עַל־פְּנֵי הַמָּֽיִם)這三組概念完全平行的。而以馬太福音14章為軸心,相關信息在啟示錄中得以完全,啟示錄中的平行概念就是「眾水」( ὑδάτων πολλῶν)和「眾水之上」:啟示錄1:15,8:10-11,14:2,14:7,16:4-5,17:1,17:15,19:6等。啟示錄明確讓我們 看見眾水或海的意義:啟示錄17:15,「天使又對我說,你所看見那淫婦坐的眾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其次,啟示錄啟示了水上基督的意義:啟示錄19:6,「我聽見好像群眾的聲音,眾水的聲音,大雷的聲音,說,哈利路亞。因為主我們的神,全能者,作王了」。

首先,大淫婦坐在眾水或多民多人多國多方之上作王:啟示錄17:1-2,「1拿著七碗的七位天使中,有一位前來對我說,你到這裡來,我將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所要受的刑罰指給你看。2地上的君王與她行淫。住在地上的人喝醉了她淫亂的酒」。其次,大淫婦和獸們抵擋基督來作王,於是有了爭戰或狂風大浪:啟示錄17:14-15,「14他們與羔羊爭戰,羔羊必勝過他們,因為羔羊是萬主之主,萬王之王。15同著羔羊的,就是蒙召被選有忠心的,也必得天使又對我說,你所看見那淫婦坐的眾水,就是多民多人多國多方」。最後,這是海戰的結局:啟示錄18:28-21,「20天哪,眾聖徒眾使徒眾先知阿,你們都要因她歡喜。因為神已經在她身上伸了你們的冤。21有一位大力的天使舉起一塊石頭,好像大磨石,扔在海裡,說,巴比倫大城,也必這樣猛力的被扔下去,決不能再見了」。海戰在舊約中的經典戰例是洪水淹沒法老和他的軍隊,新約平行格拉森豬群投入海中。

不僅如此,在舊約中先知不斷宣講巴比倫王在水上稱王稱霸並將被審判的信息: 「因耶和華使巴比倫變為荒場,使其中的大聲滅絕。仇敵彷彿眾水,波浪匍匐,響聲已經發出。56這是行毀滅的臨到巴比倫。巴比倫的勇士被捉住,他們的弓折斷了。因為耶和華是施行報應的神,必定施行報應。57君王名為萬軍之耶和華的說,我必使巴比倫的首領,智慧人,省長,副省長,和勇士都沉醉,使他們睡了長覺,永不醒起……60耶利米將一切要臨到巴比倫的災禍,就是論到巴比倫的一切話,寫在書上。61耶利米對西萊雅說,你到了巴比倫務要念這書上的話。62又說,耶和華阿,你曾論到這地方說,要剪除,甚至連人帶牲畜沒有在這裡居住的,必永遠荒涼。63你念完了這書,就把一塊石頭拴在書上,扔在伯拉河中。64說,巴比倫因耶和華所要降與她的災禍,必如此沉下去,不再興起,人民也必困乏。耶利米的話到此為止」(耶利米書51:55-64)。榆次相關,海一般指魔鬼的權勢,或巴比倫,或埃及(以賽亞書27:1,51:9;耶利米書51:34;以西結書29:3,32:2等)。

所以,基督和教會進入世界見證基督的權柄或王權,必然遭遇眾水喧囂,或者風浪並且月黑風高。使徒行傳27:14-20,「14不多幾時,狂風從島上撲下來,那風名叫友拉革羅……18我們被風浪逼得甚急,第二天眾人就把貨物拋在海裡。19到第三天,他們又親手把船上的器具拋棄了。20太陽和星辰多日不顯露,又有狂風大浪催逼,我們得救的指望就都絕了」;馬太福音10:16a,「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馬太福音24:9,「那時,人要把你們陷在患難裡,也要殺害你們。你們又要為我的名,被萬民恨惡」。但基督的權柄勝過魔鬼的權柄,並且要與教會同在。所以「夜裡四更天,耶穌在海面上走,往門徒那裡去」。 約翰福音14:18,「我不撇下你們為孤兒,我必到你們這裡來」;馬馬太福音28:20,「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王權之戰,才有以馬內利的必要。

但是注意「驚慌」這個概念,它與下文的「疑惑」是平行的:ταράσσω,o agitate, trouble (a thing, by the movement of its parts to and fro)。這是這個動詞在馬太福音中的使用:「1當希律王的時候,耶穌生在猶太的伯利恆。有幾個博士從東方來到耶路撒冷,說,2那生下來作猶太人之王的在哪裡?我們在東方看見他的星,特來拜他。3希律王聽見了,就心裡不安。耶路撒冷合城的人,也都不安」——基督來作王,或者作王重建天地,審判列國,拯百姓出離困苦(大水淹沒)的基督,使所有的權力和人民都深感不安。其中最不安的是「猶太教」所代表的所有宗教以及主流基督教,因為基督王天下這一政治中的政治信息,完全顛覆了魔鬼利用宗教對世界的巔峰欺騙或淫亂:出世不王,賣王拜鬼。在馬太福音中,首先宣告基督來作王的是東方的博士,最後確認基督是猶太人之王的是彼拉多:「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著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穌」(27:37)。但是猶太人無論如何不能接受基督是王。他們選擇釘祂十字架,與主流基督教的只知道完全一致。水上基督,全地喧囂。

門徒或「基督教」實際上無法接受在水面上行走的基督,就是天上地下所有權柄定於一尊的基督;他們已經與大淫婦和世界眾王眾民和好,行淫,將宗教變成一種水上大淫婦取代水上主基督的「宗教習慣」。基督不可以在眾水之上,基督永遠掛在十字架上,或者向彼得所「看見」的:「彼得對耶穌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你若願意,我就在這裡搭三座棚,一座為你,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馬太福音17:4)。這種習慣性的宗教。正因為如此,「門徒看見他在海面上走,就驚慌了,說,是個鬼怪。便害怕,喊叫起來」。這是異端」。當我們傳講水上基督的時候,就是重建基督教的時候,遭遇的就是驚慌、害怕以及攻擊:「這是異端(是個鬼怪,φάντασμα)」。我們到底信得是哪一位基督,或者說聖經啟示的基督到底是哪一位?

最後我們讓神自己說話。「27耶穌連忙對他們說,你們放心(θαρσέω,9:2,9:22)。是我(ἐγώ εἰμι),不要怕(μὴ φοβεῖσθε)」;Θαρσεῖτε ἐγώ εἰμι· μὴ φοβεῖσθε,Be of good cheer; it is I; be not afraid.。基督就是水上基督。是我,I AM WHO I AM。「神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出埃及記3:14)。動詞θαρσέω在馬太福音中出現3次,其中2次在第9章,涉及人的罪(癱子)和死亡。基督教是癱子,是患了十二年的血漏的女人;需要藉著基督的話語得醫治:「小子,放心吧。你的罪赦了」;「 女兒,放心,你的信救了你」。第27節經文實際上與第33節經文是完全平行的:「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教會最終更新了,重新認識何為基督——神的兒子是什麼意思呢?約翰一書3:8,「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

二、水面上的彼得(28-33)

28彼得說,主,如果是你,請叫我從水面上走到你那裡去。29耶穌說,你來吧。彼得就從船上下去,在水面上走,要到耶穌那裡去。

30只因見風甚大,就害怕。將要沉下去,便喊著說,主阿,救我。31耶穌趕緊伸手拉住他,說,你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疑惑呢?

32他們上了船,風就住了。33在船上的人都拜他說,你真是神的兒子了。

現在我們看彼得。又是彼得首先對這一異象作出反應:他首先可能是想證實是否「是你」,而這種實驗可能出於那試探人的魔鬼(4:5-7,另參16:23);其次,是彼得自己希望經歷水上行走的神跡——像主一樣。正因為如此,耶穌鼓勵彼得開始這樣的行動。不僅如此,彼得這種勇敢或躍躍欲試的宗教熱情類似這種情況:「彼得說,眾人雖然為你的緣故跌倒,我卻永不跌倒」(26:33)。大多數基督徒初信之時,剛剛認識基督,基本上和彼得一樣,是有跟隨主並為主殉道的雄心壯志的。但是若真的陷入逼迫和患難之中,就是進入狂風大浪,都會「害怕」,並因此下沉,「立刻就跌倒了」(13:20-21)。

這是基督進入世界對門徒的呼召和邀請:「耶穌說,你來吧(ἔρχομαι)」。平行馬太福音4:18-19,「18耶穌在加利利海邊行走,看見弟兄二人,就是那稱呼彼得的西門,和他兄弟安得烈,在海裡撒網。他們本是打魚的。19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但不僅如此,跟從基督意味著什麼呢?「36耶穌說,要我給你們作什麼。37他們說,賜我們在你的榮耀裡,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38耶穌說,你們不知道所求的是什麼。我所喝的杯。你們能喝嗎?我所受的洗,你們能受嗎?39他們說,我們能。耶穌說,我所喝的杯,你們也要喝。我所受的洗,你們也要受。40只是坐在我的左右,不是我可以賜的。乃是為誰預備的,就賜給誰」;馬太福音19:28,「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約翰福音21:17-19,「17第三次對他說,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彼得因為耶穌第三次對他說,你愛我嗎?就憂愁,對耶穌說,主阿,你是無所不知的,你知道我愛你。耶穌說,你餵養我的羊。18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你年少的時候,自己束上帶子,隨意往來,但年老的時候,你要伸出手來,別人要把你束上,帶你到不願意去的地方。19耶穌說這話,是指著彼得要怎樣死榮耀神。說了這話,就對他說,你跟從我吧」。

耶穌對我們發出的邀請,是一同作王的邀請,是水上作王的邀請。「治水」是最危險的帝業,一不小心,就會沉陷。彼得跌倒下沉的根本原因是:不是看基督,而是看風:But when he saw the wind boisterous;這是彼得下沉的根本原因。形容詞ἰσχυρός的基本含義是strong, mighty(3:11,12:29)。這個局勢首先可以平行以色列人如何看亞納族人:「32探子中有人論到所窺探之地,向以色列人報惡信,說,我們所窺探,經過之地是吞吃居民之地,我們在那裡所看見的人民都身量高大。33我們在那裡看見亞衲族人,就是偉人。他們是偉人的後裔。據我們看,自己就如蚱蜢一樣。據他們看,我們也是如此。1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2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3耶和華為什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嗎?4眾人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吧」(民數記13:32-14:4)。

但彼得與以色列人不同,他仍然求主憐憫和幫助。以色列人要回埃及去並逼迫摩西亞倫;但彼得向主求救,如同魚腹中的約拿。基督要彼得作歌利亞面前的大衛,只是這需要時間,需要醫治和建造。主耶穌指明彼得的兩個問題:小信(ὀλιγόπιστος,6:30,8:26,16:18)與疑惑(διστάζω)——我們在28:17認識了「疑惑」這個概念。彼得下沉或我們在患難中搖動,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並不真的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相信祂的復活和大能,相信祂來作王。但若沒有這樣信仰,沒有人真的能勝過羅剎海市。

這是基督第二次平靜風海:「26耶穌說,你們這小信的人哪,為什麼膽怯呢?於是起來,斥責風和海,風和海就大大地平靜了。27眾人希奇說,這是怎樣的人,連風和海也聽從他了」(8:26-27)。這是不斷更新的基督教,不斷更多地知道神。所以雲上一次的領受不同,「這是怎樣的人」;如今,門徒終於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你真是神的兒子了」。這是更堅決的基督論。與水上基督平行的概念,就是神的兒子。這是馬太福音一個重要概念:2:15,3:17,4:3,6;7:21,8:29;10:28-42,11:20-30,12:47-50,16:16,17:5,26:63,27:40,43,54。當馬太福音第一次談到相關概念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住在那裡,直到希律死了。這是要應驗主藉先知所說的話,說,我從埃及召出我的兒子來」(2:15)。基督作王與希律之死兩者之間有邏輯關聯。最後一次強調這個概念,則與復活相關:「53到耶穌復活以後,他們從墳墓裡出來,進了聖城,向許多人顯現。54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穌的人,看見地震,並所經歷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基督不僅是王,而且祂的國沒有窮盡。

這是兩個不可分割的真理。第一、耶穌是神的兒子。這主要涉及基督與魔鬼或世界眾王的關係:約翰一書3:8,「犯罪的是屬魔鬼,因為魔鬼從起初就犯罪。神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正因為如此,魔鬼及其差役以「你們若是神的兒子」為由試探和羞辱基督;而且污鬼認識耶穌是神的兒子,只是宣稱「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第二、我們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這是我們勝過世界的基本信靠。唯有這樣的信心,就是信耶穌是神的兒子,才能使彼得重新回到水面上,並且稱為得勝的教會:「4因為凡從神生的,就勝過世界。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5勝過世界的是誰呢?不是那信耶穌是神兒子的嗎」(約翰一書5:4-5)。阿門。

任不寐,2023年7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