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啟示錄

啟示錄第三課:這世代的新教改革A(2:1-17)

從這個主日開始,七封書信展開了教會改革的基本理由與簡單方案。教會敗壞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是人性貪婪(肉體與錢財,首尾兩封書信)。第二是人性恐懼(第二封信與第六封信)。第三是邪教欺騙(中間三封書信)。魔鬼試探(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和人性軟弱(以弗所、老底嘉),兩條繩索捆綁了教會。唯有復活復臨的聖道,能重建教會。魔鬼不僅越過中線和街區恐嚇我們,而且會趁機輸入替代性的「中國方案」,即用異端取代真道。七封書信至少包含五大異端:第一、假使徒(聖職的廢棄與僭越);第二、假猶太人或撒但一會的人(假基督徒如律法主義、文化基督徒、生命神學等);第三、巴蘭的教訓(涉及權力偶像);第四、尼哥拉黨人的教訓(應該是人本主義);第五、耶洗別的教導與撒但深奧之理(女權與神秘主義)。推雅推喇教會面對的撒但與耶洗別,可以平行蛇與夏娃。

啟示錄第二課:道成肉身與新教改革(1:9-20)

啟示錄1:9-20可以這樣交叉結構:首尾呼應(9-12;17-20)的概念至少包括:患難者約翰與仆倒的約翰;寫在書上與都寫出來;七個教會七個金燈台與七個金燈台七個教會、「神說」。另外還可以包括這些充滿張力的對比:海島與天使;有份與恐懼等。中間(13-16)聚焦復臨基督的形象。另外貫穿三段經文的概念包括:耶穌-聲音-說話;人子-聲音;首先的末後的存活的-說;「七」。這段經文重點在基督的形象,特別是復活-復臨基督的形象。耶穌第二次來的形象和樣式,與第一次來有重要的區別。第一次祂來是受難的義僕,第二次祂來是萬王之王。關於形象和樣式及其重要意義,可以參考如下經文:創世記1:26-28,創世記5:1-3,雅歌5:10-16,以弗所書4:21-23,路加福音9:29-35,馬太福音17:1-8,馬可福音9:2-8——這也解決了一個難題:約翰福音沒有像符類福音那樣記載耶穌的登山變相,但將之充分記述在啟示錄中了。

啟示錄第一課:基督是世上君王元首(1:1-8)

今天我們將這場新宗教改革正式命名為新教改革:繼續推動新教的改革或對新教的改革。新教改革不是回歸天主教——矯枉過正但矯為必要;不是山寨更具淫婦或異教特質的東正教。這就是新教改革的目標:王者歸來。耶穌是王,教會與基督一同作王。
我們將根據今天的證道經文,進一步鎖定或凸顯新教改革的三大目標:見證(道成肉身-第一次來)、君王(教會使命)與審判(基督復臨-第二次來)。啟示錄1:8可以交叉結構。第一部分(1-3)強調道成肉身、向死而生的真理:基督(1)、約翰(2)和信徒(3)是站在世界及世界之主面前的見證人和殉道者。第三部分與之呼應(7-8),強調基督復臨對世界及世界之主的終極審判或復仇。中間部分(4-6)分別從前後兩部分揀選了兩個概念(見證、昔在今在以後永在),聚焦基督和教會為位分:基督和基督徒才是真正的君王。
基督教自動或被動把所有國度讓給魔鬼及其兒子差役卻宣告要順服且愛仇敵愛他們的日子;基督教任憑人類或受造之物或龍的傳人生來作王因此彼此糟蹋的黑暗歲月;基督教參與那殺人說謊者將黑暗歲月粉飾為歲月靜好的世代;並基督教以屬靈的名義瘋狂拜偶像特別是錢財名利又與世界眾王縱情淫亂的日子……都一去不復返了。王者歸來,祂來要震動天地。

啟示錄導論:那人,你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

今天的證道信息分四個大部分。第一是引論,就是學習啟示錄的一些預備性的功課,這主要集中在2020年夏季集訓——問答與回應中。希望那些信息能「激動」更多的靈魂面向啟示錄飢渴慕義。第二是導論。與我們的傳統一致而與學術主流一直分別,就是我們只是用聖經講聖經,也用聖經講各卷聖經的導論。我們要藉著啟示錄1:1打開啟示錄這卷書。第三是藉著對啟示錄結構(structure,outline)的介紹,以此把握啟示錄的基本內容。第四是問答:回答一個一直以來撒但一會的使者起來攪擾我們的問題,就是啟示錄11:4中的「世界之主」到底是誰;七目的仍然是非政治。我們需要神的幫助。啟示錄放在那裡對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個基本的祝福或第一祝福,就是讓我們謙卑。而我們的教會不過是教會歷史中的一站。求主同在。

2020年夏季集訓或聖經問答第五講:走向啟示錄

有條件的學員,除了和合本聖經和ESV、KJV版本的啟示錄,必須(!)有一本希臘文的啟示錄,即The 27th or 28th edition of the Nestle-Aland Novum Testamentum Graece。並結合原文,注意「業內人士」以及高等評判或自由派對啟示錄或使徒約翰的Solecisms之詬病。不僅如此,要思想Solecism現象可能存在的意義。建議(!)大家購買以下三本參考書:G. K. Beale, New International Greek Testament Commentary (NIGTC), Eerdmans, 1999;Revelation (Concordia Commentary),1999,Louis A. Brighton;Stephen S. Smalley — The Revelation to John (2005)。這三位作者基本可以代表改革宗(長老會)、路德宗和聖公會關於啟示錄的基本觀點。另外還可以參考Four Views on the Book of Revelation (Counterpoints) by Kenneth L. Gentry Jr.; Sam Hamstra Jr.; Robert L. Thomas; C. Marvin Pate。閱讀這些參數書重點研讀他們是如何介紹和討論啟示錄的結構或outline的。當然你可以提出自己關於啟示錄的結構分析。這些研讀目的不是推薦一種「權威」的啟示錄結構模型或範式,而是幫助我們在啟示錄課程之前更多熟悉啟示錄。